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优质17篇)

时间:2023-12-12 19:00:04 作者:薇儿

护理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服务,涉及照顾和管理病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接下来是一些护理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和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目前的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如何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进行改革值得思考,针对这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入手,从而提高全国音乐教学质量。

一、解决学生生存问题是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根本。

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重点是面向市场办学,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等技能人才对学生的质量有着严格的要求,可是,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在市场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要想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应该以学生的就业和生存方面为重点,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与自己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理想工作。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的主要出发点就是能够让学生毕业后有一个较高收入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学历技术专家和人才在高端科技中尤其需要,大多数为一线技师、工人并服务于百姓、社区,对一线艺术人才的公民文化艺术生活的有效提升很关键。很多人都希望在毕业后能够拥有丰厚的经济物质基础,所以高学历是大多数人才追求的目标,很多人选择考研,这些人中大多数是真才实学的人才,但在就业时,有很多博士、硕士在就业上比学士难,学士在就业上不如高职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和生存问题,应该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严格要求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为主,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生存问题为目标,对教学进行科学改革,更利于提高教学成果,让学生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演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出台以来,高职院校就针对“演学结合”的理论实践进行科学探索。舞台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才是他们的理想圣地。舞台就是他们的工厂,他们的工作就是能够在舞台上进行“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演,因此,要应用“演学结合”的模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学中演,演中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兴趣,更好地适应教育,更利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三、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上,需要科学、合理地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一些核心科学的教学改革上,在音乐表演专业上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课程改革需要找到突破口,以钢琴课程为例,对课程进行不同的改革,带动其他器乐合奏等专业课程的改革。学生在就业后演出过程中将会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针对类似的临时状况设置教学课程,能够在学习当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解决突然性状况的能力。即兴伴奏的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教师在教学当中采取“即兴伴奏”教学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更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既然要培养学生即兴伴奏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必须对伴奏的知识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教师在教学课程当中,可以将伴奏的基础知识更加丰富化、深入化,通过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钢琴伴奏的技巧,能够熟练地弹奏24个大小调。学生不只能够掌握伴奏,还能够将钢琴伴奏与演奏相结合,这样更利于学生对音乐表演能力的掌握。当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基础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例如调式、和弦等基础技巧的掌握和练习,让学生在演奏当中加强自身的视觉训练,长期下去,会给即兴伴奏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钢琴演奏的能力。在音乐教学当中,钢琴课与即兴伴奏的课程目标不同,钢琴课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演奏的技巧,并且提高钢琴的演奏水平,即兴伴奏却更注重合理的配乐演奏,通过伴奏能够让音乐更为完美。即兴伴奏也是较为复杂的,学生还需要对和声、作曲以及复调等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在即兴伴奏时将它们进行合理运用,加入自己对音乐的情感,才是完整的即兴伴奏。对于教学的内容和体系还需要进行调整,以实用、够用为主要原则,教学的相关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旧的、不适用的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删减。了解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对理论课程的内容进行大量的整合和调整,在教学课程中更应该增加对学生以后就业、发展较为实用的内容。大课和小课、舞台和课堂、学习和演出等方面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对表演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表演水平,通过实际结果显示,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不只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作为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主旨,“课堂就是舞台,舞台就是课堂”的艺术实践教学理念就诞生了。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学习音乐作品作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在实践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舞台表演。这种教学理念,让艺术和职业教育特点进行了融合,让教学内容和舞台演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了融合。教学中,作品和课堂训练的内容以演出计划为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演出节目与作品,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进行改变,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通过考场了解教学成果,而是通过学生在舞台上演出得出评价,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的演出意识、表演意识、与观众交流的感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训练,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很好的检验。当然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舞台上的实战经验是无法学到的。学生的音乐专业水平在舞台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对舞台的演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于学生来说,在以后的就业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了生存问题。专业技术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学生学好专业技术,是掌握专业本领的基础,对于艺术实践的教学改善,我们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第一,对教学进行了制度化,音乐表演专业的每个方向的班级需要进行专业汇报,而且专业汇报每周都必须进行,班级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己组织。第二,教学系统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艺术实践活动进行贯穿,对声乐、通俗演唱等教学进行不同的分类,进行汇报时,邀请到场观摩的人要包括相关专业的专业教师和文艺团体的专业人才,在观摩的过程中,对汇报的成绩和不足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三,教学主题化,在主题上要有不同,确定主题可以通过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最终主题的确立,例如,民乐汇报的江南丝竹、流行音乐的校园民谣、声乐汇报的红色经典等。第四,教学市场化,舞台不仅局限在校内,完全可以将舞台搬到校外,将音乐系的师生组织在一起创立一个艺术团,社团中要设立外联,通过外联找到赞助商,然后在社会中进行演出,艺术团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进行演出,比如说广场、社区或者乡村,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不仅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本文针对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作出一些建议。不管是任何类型的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教学改革以学生就业和生存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对一个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具备德、智、体、美等全方面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演唱或演奏作品,还要学会将作品在舞台上进行出色的表演,只有做到多才多艺,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能力,才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24.

[2]关远见.直面高等职业教育的思索[m].北京:线装书局,2007.

[3]秦德祥.中外音乐教学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幸得到各类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使得“精英教育”逐渐转化为“大众教育”,随之出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良莠不齐等现象,给高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江苏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数学现状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高职数学改革方案,并且对改革具体措施提出几点要求,同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一、高职数学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1)学生本身数学基础薄弱,对数学学习丧失信心。经过全国统一高考选拔后,中学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绝大部分被录入国家普通本科专业中继续深造,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多为高考中考分较低的毕业生,甚至还有少部分为高中未毕业或初中毕业生,其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数学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在中学数学中反复学习的失败,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和负面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2)高职数学教材内容的编排缺少对高职学生学习的吸引力。传统的高等数学重视数学的推理和演绎、定理的严格论证,这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高职类数学有别于“学科类”教育,其是以应用为主,强调的是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高职教师教学现状。

(1)高职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均有所下降。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就业前的培训上,公共课的课时大大减少,其中包括了各类数学课,有的专业甚至撤销了数学课的开设,由此给师生造成了数学不再重要、可学可不学的错觉,数学老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无形中因受到打击而下降,从而也自然影响了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2)“纯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恐惧。这种教育模式,对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讲,无疑更加剧了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由于被动式的接受根本就失去了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教师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不能做到及时为学生解惑,教学效果不佳。

3.我院高职数学课程改革情况。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调研,课程组老师的反复研讨,我院高职课程改革分为四个阶段:模块压缩型、模块组合型、模块案例一体化和专业基础综合型。我们认为,级、级属于第一阶段,级、级属于第二阶段,级开始属于第三阶段。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发展,我们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数学课程在我院各专业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因此,从2009级开始,我们把全院高职数学课程按工程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分为《工科数学》和《经济数学》两门课程。8月,编写并出版了辅助教材《高等数学练习册》;4月,《工科数学》作为院级精品课程开始立项建设;208月,编写并出版了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5月,举办了首届学院数学建模竞赛。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2010级教学大纲比以往的教学大纲,从理念、内容、格式上都有较大的改进。

1.高职数学教育思想的转变。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学校提出的“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我们认为,高职数学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数学教育应该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过多强调数学理论,而应将其定位为数学基础学习,强调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中的各类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开放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领悟能力。

本课程的特点是思维性强,与相关基础课及专业课联系较多,教学中应注重由案例启发引入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并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避免学生生搬硬套。要注重各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采用启发、讲解、演示、实验、练习、讨论、答疑、小组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数学与学习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学习数学是获取进一步学习机会的关键。同时通过数学应用环节,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难以调动的状况。

2.按照专业特点,整合数学教学内容。

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决定了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要求的多样性,要使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就要重新科学地审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理解,构建模块化教学模式,既体现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工具的特点,又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为此数学教师在正式备课前,应多与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确定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再将知识点模块化,这样,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不同模块的数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的专业目的性大大增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块的设置中,我们针对专业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与工程应用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缩小数学与专业的距离,模块、案例均从专业中提炼,做到“从专业中来,到专业中去”;强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应用背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不能用”的现象的发生;选取内容精练、准确、实用,尽量做到科学性、应用性以及趣味性完美的.统一。

我院的《工科数学》教学内容分为三级模块,一级模块分为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两部分,一级模块下又有二级模块,再按知识点分为若干三级模块。目前,课程内容分两学期讲授,每学期72学时。

3.寻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2)“三讲一练”,即按照数学教学规律,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采取“四动循环”的教学模式,即专业案例驱动、数学思想带动、讲练实验生动、建模应用活动,建模应用又形成新的专业案例,周而复始。

(4)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从依靠教师的“教会”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己“学会”,最后成为“会学”的成功者,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

(5)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高职数学的教学中。数学建模进行数学教育的思想方法是:从若干实际问题出发――发现其中的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论证。

(6)增加学生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动手为主的数学学习方式。

(7)给学生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改变以往仅布置数学课本习题的做法,增加学生对数学思想或概念的理解论述,通过数学建模中的题型,考验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等,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考验学生不同方面的数学素养,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4.围绕课程评价标准,大胆整合数学课程。

课程评价标准是针对职业院校不同专业而建立的,其效用等同于具体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比教学大纲更具有灵活性。由于作为基础课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但是课程评价标准是因专业而设置,而且一经建立,势必促使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对数学课程进行大规模整合。因为一方面各个专业对数学基础要求不一样,另一方面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在基础课程上花太多的课时。而为了达标,必须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数理统计等模块进行整合,使其能够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而且确定的课程评价标准也限定了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此外,还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所布置的作业同样应有所针对性,以满足不同的专业需求。

我院“工科数学”目前使用自编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本书是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编写的,反映了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数学课程设置的教学理念。全书采用案例驱动方式,突出数学思想传授,淡化理论推导,增加数学实验,注重实际应用,面向专业需求。教材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5.全面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的考试不是选拔人才,而是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限时完成的规范化试卷不可能全面评价出这种质量,因此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教育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考试可采用笔试、小论文、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方式综合评定。

我院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占30%)以平时学习情况为主,包括平时作业、随堂测试、上课出勤率等;期末考试(占70%)采取闭卷统考的方式,以考核学生基本概念、基本计算能力为主。以后逐步增加过程性考核比例,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能力纳入考试内容。

6.优化高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一要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教学理念新、责任心强、充满爱心的教师队伍;二要优化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要熟悉专业教学目标,还要了解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只有发展的教师才有发展的学生,作为数学教师,教育思想、理念都要与时俱进,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育目标,将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

我院采用的学生评教、进行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的方法,既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规定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听课,取长补短。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1.以课程资源建设为契机,抓紧案例库的建设。

加强专业针对性,服务专业,与专业课程教师密切合作,加强专业知识的渗透。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动力,逐步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能力考核部分,逐步加大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

2.以教学改革为龙头,逐步增大数学实验课的比例。

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落实因材施教于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大量地借助数表、图形、动画等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直观的形式表达,用实例和示例加深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本,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一方面聘请专业教师讲课,另一方面加强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的进修,逐步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不断加深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以及提高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要成功地实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改革,做好数学与高职各专业紧密结合,达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的,对我们高职数学老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数学教师不仅要提高数学素养,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人格魅力,而且需要数学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熟悉各专业学科的基本结构,制订不同专业所需的数学教学模块,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同时还需要数学教师能够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只有做到了这些,高职数学的教学质量才有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全.关于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31.

[3]殷堰工.试谈信息化进程中的数学教师专业素养[j].江苏教育,2009,(9):8-11.

[4]王喜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6]徐洁,程娟.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5).

[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50.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高职大学语文课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本文从教学目标定位、教材编写、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及考试方式的选择五大方面探索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全方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抓好三个立足点,即学生能够接受(考虑学生水平)、学生愿意接受(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应该接受(考虑市场需求)。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学观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职大学语文既不同于中学语文,又不同于本科大学语文。中学语文侧重于“工具性”的培养,本科大学语文侧重于“人文性”的培养。而高职大学语文介于两者之间,它包含了培养“工具性(即应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质)”的双重功能。所以,高职大学语文既不能讲成“五马分尸式”的“高四语文课”,也不能讲成“蜻蜓点水式”的“作品导读课”。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就在本质上要求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改编教材。

当前,许多学校采用的教材为本科教材,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一是以古文为主,缺少现代文;二是偏重文学作品,轻视精美文;三是突出作品欣赏,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而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字水平较低,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强迫他们去分析寓意深远的文章,描写远离他们生活的人物,势必会造成教学相克。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教材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在必要和可能之间找到最佳接合点。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我们的教材应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时尚且有强烈感染力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同时,要实现人文教育和语言训练的并重兼顾,通过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基础上,训练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领悟人生哲理和职业道德。

三、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为了与本科院校争夺就业市场,在强调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为了打造合格的人才,摆脱“高四语文课”的阴影,高职大学语文除应更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语言应用能力外,还应加强以下内容的教学:。

1.传承作品中优秀的精神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高尚的人格品质。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表现了华夏儿女的情怀节操、品格修养,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见贤思齐”的人格品质、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情感、杜甫“穷年忧黎元”的忧国忧民情怀、韩愈“为文养气”“养气致盛”的精神活动,无不表达出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

2.抛弃中学单篇课文讲读模式,实现融文史哲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文”,即关于作品本身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研究;“史”,即关于与作品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的研究;“哲”,即关于作品所体现的哲学理念的研究。这样讲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3.将教学内容分为精讲与泛读两部分。泛读课文作为精讲课文的补充,是布置给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是本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以是同类作家的其他作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吃不饱同学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四、从学生兴趣出发,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兴趣的源头。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

1.适当采用朗诵、演讲、辫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讽喻说”“同情说”“长恨说”“自伤说”“矛盾主题说”等多种说法,教学时可先将这些不同的说法向学生作总体介绍,然后由学生先围绕一种认同的说法去查阅资料,然后写成发言稿,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同样,这篇课文又可采用辩论式教学方式,先从学生的发言稿中提炼出两派较集中的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大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手段的层面上,其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视听组合对学习内容的感知和记忆率远远高于视听分别利用之和。对人脑功能的研究还表明,多种感官的交替刺激,可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使之处于兴奋激活的状态。因此,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人文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审美感染,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家作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与文化素质讲座相结合,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丰富了学生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

4.适当推荐课外阅读书目。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单纯依靠每周几节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承担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责任。

五、围绕教学目标,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全面测定。目前广泛流行的标准化试卷考核,仅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习结果,是很难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笔者认为,高职大学语文应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考试目的及内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首先,在考试目的上,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为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信心。其次,在考试内容上,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注重过程与结果评价、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再次,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课时量不足、教法陈旧死板、有些高职院校使用本科教材,版本过高过深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绝不仅仅只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它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纵观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部分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其实用价值,导致现在的文学教育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内外因素的挤压下学科魅力在消弱。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世俗化”,“疏离文本”的现象尤其严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倾向于以单纯的“职业能力”来定位学生的价值,因此,这些学校对于像中国现当代文学这样的理论性强、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不够重视,削减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时量,严重阻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突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即教师把握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与教师的互动,参与性不够,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去吸收。即便是现在很多院校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改变不了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一)构建专题化教学模块,突出作品的深度阅读与欣赏。

不可否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功利性不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门课程没有应用性,事实上,对应用性人才来说,并不需要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和文学史,而是要通过学习文学史,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品鉴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辨能力。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该适当的简化思潮论、流派论和作家论等等一些内容,应该侧重展开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欣赏。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构建专题化的教学板块,淡化文学史,强调赏析作品。例如,可以构建“鲁迅作品阅读”、“沈从文作品阅读”、“张爱玲作品阅读”等等教学专题,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的具体要求,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学生对每个不同的专题进入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得到系统的训练,不仅学习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训练了他们对作品的感知能力,提高了其分析能力和品鉴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具备实用性的,而这种复合型人才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践行“学导互动”模式。

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采取的是“三主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教学为主,知识传授为主。这样的教学丝毫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不尽人意。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创新教学手段,践行“学导互动”模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需要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安排必要的讨论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5~7人为一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讨论。教师要充分结合授课内容,在需要进行讨论的时候引进一个新鲜的话题,让学生积极的进行讨论,然后将讨论结果公诸于众,与众人分享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吸取其他小组的结论。例如,当教师讲述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作品时,就可以安排这样一个导学环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作家,对其进行解读,教师给予一些思考题,各组员自己去探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以演讲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后上网交流,释疑解惑等等。

总之,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的目的都是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1.体育教学通路封闭。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是高职体育教学和社会完全脱节,没有与时俱进,在体育教学时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重视,更没有反映出当代体育科技的发展。

2.重视教师的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和主体作用,总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更缺乏对学生讲解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呈现程序化、强制化,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技能训练,限制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学模式过于单调、统一。一直以来,国家教委对于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的教学计划都具有统一的规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计划、内容及大纲等都必须遵循教委的具体要求来执行,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打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更难按照社会需求培养针对性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教育课类,它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重要性具体表现在:

1.有效促进体育资源的整合和有效优化,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体育老师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有效的适应新时期社会进步的要求,给学生的学习发展环境提供广阔的空间。

3.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技能的扎实掌握,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体育老师的教学经验得到了提升,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对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说服力。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为了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实行素质教育方针。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要以这一宗旨为根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为指导思想,添加高职院校的自身教学特点,制定对学生教育教学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改革中要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让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重视加强自身体育锻炼,树立终身制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理念。

1.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发挥其学习自主性。在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老师是引领者,学生才是主体。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主的、高效的进行学习和锻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能客观的`做出评价。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呆板的、固定的,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切实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互动课堂,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发挥自己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空间,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更新观念,强化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打破墨守成规的传统思想,结合教育部的总体规划目标,和学生的自身特点,创建一套特色的、新颖的、快乐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健康的锻炼身体,健康的学习知识。积极主动的更新观点,早日实现统一教学改革。首先,改变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教学;其次,在对学生授课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教学效果的评价多倾向于健康标准。在体育课上,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3.激发学生的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教育,就是改掉在传统教育中的落后的思想教育手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多问、多想、多创新、多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交流,从而强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具有青春活力,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了。所以,在上体育课时要注重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即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要求,又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地做到体脑结合,使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地衔接、融合。即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又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与确立。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多样,涵盖面广,可以满足每个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要求,进而激发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奋发向上、坚韧不拔、拼搏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的目的性是使学生的身心能健康的成长,适应未来的工作,让学生的生理、心理、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文化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还不是很完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前进,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教育教学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大力重视并改进,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论高职院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论文

摘要:

相比一般的专业,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比较复杂的一门专业,其教学方式也与一般专业大不相同。一直以来,艺术设计教学工作是一些高等院校的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也得到了改进。文章分析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教学改革下护理学的论文

角色扮演的实质就是通过创造虚拟的临床现场,让学生亲身体验患者的病理反应和心理波动,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观察、分析、主动沟通、理解和解决实际精神病护理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借助角色扮演的平台,将抽象的精神症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通过角色扮演回放的录像片段,分析护理学生扮演护士的态度、语言、肢体动作,考查学生对患者病理表现的把握及心理活动的感知。角色扮演被心理学家认为是没有危险的最好学习环境,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明确应用目的,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向达成目的推进教学事件,就是希望学生能利用好“精神科护理学”这一课程,在实践中通透理论,在理论中深化实践,从而激发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对精神异常患者的认识态度,完善沟通技巧水平,提高整体素质。

角色分派是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核心环节,恰当地分派角色,实现最佳的角色对位将会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虽然这是一次虚拟的场景,但“假戏”必须“真做”,角色中的护士就是一个具有高超护理技术的优秀护士,角色中的精神病患者确确实实被病魔所困扰,精神不佳,心理波动剧烈,病症反应强烈。例如我们选择3个典型病例,例1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以妄想为主;例2为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例3为抑郁症。我们将设计好的病例提前一周发给护理专业学生准备,并要求学生重点思考作为一个护士如何跟以上3种类型的患者做好沟通。授课时请准备好的学生扮演患者,要求其他护理专业学生踊跃上台扮演护士。用事先准备好的录像机摄录下整个表演,进行多媒体回放。

三、进行多层次的效果评定。

我们要建立配套的效果鉴定评价体系,以临床医生与精神病患者的沟通情况作为评价对象。借鉴欧美的角色扮演评价标准,可以建立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显效表示主动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患者愿意配合回答问题,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指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实现了与患者的沟通;无效即与患者不能建立沟通,甚至胆怯,不敢与患者沟通,有的还使用不恰当语言激怒患者。通过这样的评定一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护理水准,找到与他人的差距,发现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找到方向;二是完善角色扮演法与“精神科护理学”的结合,使角色扮演法在“精神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科学化、系统化、流畅化;三是增强角色扮演法的实践效果,推动“精神科护理学”课程的操作水准的提高。

总而言之,“精神科护理学”作为精神病学的核心课程,要让它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实现教学效果的突破,转变传统护理学枯燥、僵硬的讲—听—练的程序,进一步推进课程朝着现代化教学目标前进。

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1)课程分析。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开设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是以前期学习过的生理、病理、解剖、药理、免疫等为基础的一门综合学科,并且和平行学习的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外科护理等学科有所交集。由于它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一直被学生认为是一根“难啃的骨头”。内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动手操作的技能较少,侧重于培养侦探一样思维能力,能跟随病人千变万化的症状和体征,抽丝剥茧地发现问题的实质,并解决问题。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用填鸭式的方式告诉学生各种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学生学会了。但是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不会解决。因为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没有人会告诉她们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她们自己发现问题,而这些能力是她们欠缺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改革中就应该更多注重这些方面。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既有护校毕业的中专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又有临床实习经历,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后对该课程的要求有所不同,大学生希望《内科护理学》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结合临床教学的同时还要有助于提高应试能力及运用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她们容易将现任授课教师与曾任授课教师进行比较,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但没有接触过临床专业课程,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所以要求教学循序渐进。两者知识结构的不同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2.课程教授阶段: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以素质教。

育为核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内科护理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法”,主要按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的顺序来讲解。这样既枯燥、呆板又抽象,学生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形式单一,而且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同时也无形中为学生今后适应竞争激烈的职业生涯带来障碍。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内科护理学教学的需要。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尝试:

(1)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病例作为案例,交给学生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护理分析能力、形成护理诊断及解决相关护理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基础学习方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担。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达到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护理工作的目的。这种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宗旨,让学生参与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来,缩短了教学和临床的距离。在案例分析法中,我常用到的方法有两种:

1)典型案例导入新课,通过分析教材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章节中,利用3-5分钟时间描述1-3位患者在接触不同致敏原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等症状,继而导入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相关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治疗要点及护理措施等内容。通过讲解不同临床表现让学生更立体地了解常见致敏原、哮喘临床表现的几种形式,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真实、具体。学生怀着探究的目的去听教师的讲解,听课更认真。通过课后提问表明,学生对该章节的掌握比以往更好。

2)在每结束一个系统的疾病护理的讲授后,都给出3到5个典型教学案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8-10人/组)讨论,针对该护理案例请学生进行健康评估、提出护理诊断、描述治疗方法和实施护理措施,在课程结束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代表发言,组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修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反复的病例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职业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例如在消化系统章节结束时,给予案例:病人有肝硬化病史多年,近一个月来尿量逐渐减少,食欲不佳,腹部鼓胀不适日渐加重,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入院。查体:脉搏9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28/82hg;慢性病容,神志清醒;半卧位;腹部膨隆呈蛙腹、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腹壁紧张、肝脾触诊不满意,移动性浊音阳性;膝以下凹陷性水肿,依据以上资料,提出护理诊断并列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要求学生把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训练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及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开展讨论时,发现大多数学生能热情、主动地投入讨论中去,多数能得出满意结果。

(2)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疾病问题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该章节的学习任务,学生围绕问题查阅相关资料,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和归纳,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反复进行查找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适当给予启发指导,帮助解决。学习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如在讲授“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一节,课前留下案例作业,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在课本中找到答案,不能完成的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在课上请各组回答案例中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和讨论,学生能回答大多数的问题,少量问题不能全面回答的由老师补充。通过教学发现,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的方式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期末考试中,该章节的考题正确率明显提高。但也发现学生在pbl教学中,对知识的整体脉络把握不到位,重难点不明确。因此在该课程最后要对疾病进行总结归纳及重难点的强调。

(3)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创造一些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探求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糖尿病患者的护理”章节中,我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健康教育。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糖尿病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本文来自于《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3.讨论。

通过以上方法在教学中的试用,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变强。但也发现一些问题。第一,这些教学模式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章节的教学,只能有选择性地挑选几个相对简单的章节开展,复杂的疾病学生很难把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开发更多的教学模式,将更多的疾病护理用新的教学模式开展起来。第二,这几种教学模式花费课时较多,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中必须适当挤压其他章节的教学或者额外补课才能完成。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要寻找一些占时较少的教学方法。第三,以上教学模式不能覆盖到全部学生,对于部分学习主动性不高,不愿意参加的学生很难起到作用。近年来,在临床护理中,广泛推行了“整体护理”理念,促进护理工作迅速走上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单一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护理教育的需要,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护理人才,如何使《内科护理学》教学更贴近临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只有不停地进行教改,找出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分析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教学的思考论文高职院校招生人数

[摘要]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通过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计算的能力,开拓知识面,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思想、内容和体系、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因此,本文就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进行可行性分析。

面对二十一世纪,高职院校的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要按照应用型能力结构,重新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体系,培养的应用能力应为创造性。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宗旨是:创新意识、团队精神、重在参与、公平竞争。数学建模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和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拓展知识面,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高等数学是理工经济类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其目的在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素质。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课程主要是由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几部分组成,课程内容存在重经典、轻现代;重连续、轻离散;重分析推导、轻数值计算;重运算技巧、轻数学思想方法的趋向,而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缺乏应用性和相互联系。在这种体系下,不仅需要大量的教学时数,而且不利于学生综合利用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联系实际的领域也不够宽阔。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学建模活动以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它是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计算的能力,开拓知识面,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思想、内容和体系、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据这个目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以突出数学的应用性为主要的突破点。高职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以此推动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出发点就在于培养高职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和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推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2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能加速应用数学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培养。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能促进数学理论研究专门人才和应用型数学人才的培养。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缺乏。

正是考虑到应用型数学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国际和国内的数学建模竞赛在近十年来迅速发展。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由日常生活、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中的实际问题简化加工而成,它不要求有十分高深的数学知识,但涉及的面很广;并且一般没有事先设定的严格的标准答案,但留有充分的余地供参赛者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数学建模活动采用开放式,可查阅资料和使用计算机,每个参赛队由三人组成,可自由组合,也可跨系、跨专业组队,参赛队必须在三天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参赛小组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收集资料,使用计算机和任何软件,甚至通过网上查询来完成解答。因此,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加速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建模活动所涉及的内容很广,用到的知识面比较宽,不但包含了较广泛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各种数学方法技巧,而且联系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背景:如生物、物理、医学、化学、生态、经济、管理等。我们认识到单靠数学系的老师担当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知识传授可能不够深入全面。因此,学生在课下还需要自学。如建模方法与应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生态数学模型、概率统计排队论、层次模型分析、图论、离散数学、计算机仿真、案例分析、matlab,mathematica等。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视野。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努力自学,有利于将学生的潜能更充分地发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的同学均有这种深刻体会。

4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而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通过有意识地培养而得到发展的。教学中,数学建模方法和思想的融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原创性冲动,唤醒学生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意识,因为建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又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其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类比等各种综合能力。对一个实际问题而言,一般不是只有一个正确模型,许多不同的模型都可以用来解决相同的问题,而同一个抽象模型又可以用于解决不同的具体问题,它没有固定的方法和规定的数学工具,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模式可以遵循。其结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样数学建模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认真探索的实践过程。给学生带来了灵活的思维方式,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它鼓励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才能的氛围和条件。通过建模,学生要从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中,抓住问题的要点,使问题逐渐明确,并将问题中的联系归成一类,揭示出它们的本质特征,得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和途径,这一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活动是一种知识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在高职院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从事技术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晋浩。《数学建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双德。《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高等数学教育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1999,(8)。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我国高职院校的`化学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式,并未突出高职院校教学目标强调的基于“项目或过程”的技能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应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专业需求为导向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作者:李生其作者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过程教学研究在中国尚处起步阶段,目前主要存在狭义的“方法论”和广义的“教学链”两个考察角度。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结果本身。然而,关于过程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国外经验借鉴形式化、教学方式选择不当等问题尚需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过程教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教育体制。

1过程教学的内涵。

1.1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数学教学领域,部分数学教师把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依据认知结构、认知发展准备和认知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数学教学工作。例如,何良仆认为,过程教学是通过向学生详细分解解题思路,阐析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1]。之后,这种以过程式为取向的教学方法又应用到了英语教学、物理教学、实验教学等领域[2-4]。学科教学中运用认知理论来发展过程教学是必要的,但该视角仅把过程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研究。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适用领域存在局限性,它比较适合那些具有明确的步骤衔接或因果关系的学科,对于人文社科等诸多不具备此特点的学科则基本不适用。因此,基于认知过程的过程教学论是一种狭义的研究角度。

1.2作为“教学链”的过程教学。

该视角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认为过程教学是由前后相继的各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链条。过程教学要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出发,依次经过大纲编写、教材研读、教案书写、课堂设计、教学组织、课堂讲授、课后复习、答疑解惑、教学评估等环节[5]。过程教学重视上述环节中的每一个步骤,最终目的是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将教学分为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的视角是广义层面上的过程教学研究。但该理论采取流程式的线性研究角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立体化与多元性特征,容易造成教学实践的枯燥乏味。此外,几乎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如何授好课”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容易形成唯授课是论的偏隘。最后,“教学链”理论只探讨了课堂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更为广阔和重要的课堂外教学环节。

1.3过程教学新解。

过程教学是作为传统教学理念的修正而出现的。其要义在于,强调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仅仅看重学习的结果;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为过程方面而非结果方面,教学作为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教学作为结果的意义。教学结果并非不重要,但是没有立体丰富的教学过程就难以实现真正有意义的教学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好的教学结果只是丰富的教学过程之水到渠成的副产品。所以,过程教学理论意在强调一种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实际上,它揭示了一个朴素但却长期被遗忘了的道理:过程决定结果,教学过程决定教学结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源于过程,结果只是过程的体现方式。以过程为导向,过程教学理论不但强调课堂教学,而且更加重视课堂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不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强调良好的教学结果,而且更加重视科学的过程设计对达成良好教学结果的决定性意义;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存量积累,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教学理论期望通过对教学中“过程”观念的强调,克服学生学习短视化、功利化的不良倾向,通过对立体多元、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最终能够达到使学生热爱学习、自主学习、终生钻研的目的。之所以称之为“过程教学”而非“教学过程”主要有两点考虑:其一,“过程”放在“教学”之前,意在强调过程之于教学的首要意义;其二,“教学过程”的提法在传统教学惯例下很容易被误解为课堂教学或课程设计,实际上过程教学理论的内涵远远超出课堂之外。

2过程教学势在必行。

2.1对课堂教学中心地位的审视。

课堂教学集中体现了传统教学在经济与效率方面的优势。但课堂教学过分凸显了教师的权威主导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多处于被动的接受者地位,填鸭式的知识传递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操练思维的空间,这是导致学生主动思考与勇于挑战的精神消淡的重要原因。课堂时间比例过大,学生对课堂上的所学没有时间去体味和消化。课堂教学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课堂信息交流变得极为困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一线的教师以中低职称为主,专家教授难得一见,这也使课堂教学的含金量有所下降。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课堂外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更加重要。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很多大学生课堂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远远超过课堂时间,能否把握好课堂之外的时间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步骤。

2.2对学生学习动力问题的`思考。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从中学到大学,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整个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变迁有关,同时也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关。当前各类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体制沿袭了几十年前计划时代的思路。国家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标准来考量学校的办学情况,学校又以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框定和要求所有的学生,以致学校难以特色办学,教师难以因材施教,学生难以各抒所长。其结果是,学生对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成了应付差事、得过且过的负担,自上而下的学习压力很难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归根到底也是一个学习动力问题。西方哲人说,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种,火种的点燃需要过程教学理念的实践。

2.3对学校教学考核机制的探讨。

中国教育系统现有的考核指标多数是针对教学结果的,考核的关键词为“结果是什么”,忽视了教育工作的真正价值在于“结果是如何达成的”。此外,学校教学考核中突出强调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效果。很多学校采取专家督导、同行评教、集体备课、学生评教等途径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些措施集中于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课程设计层面的考察,没有涉及教学工作的全部内涵。重视教学考核无疑是正确的,但传统考核机制避重就轻,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能够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勇于开拓和创新、培育学生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等方面做得显然不够,与之相应的考核标准也严重缺失。结果,表面上严谨的教学考核方式难以保证良好教学质量的实现。

3关于过程教学的几个难题。

3.1过程教学在理论研究上的难题。

国内理论界尚未把过程教学发展为包含完整教学要素的理论体系。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至少有两个。1)如何从理论上阐述教育工作的评价标准问题。中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个阶段的教育工作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并成为最具权威性的评价指标。统一的国家标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杜绝教育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提高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统一的标准在实质上抛弃了“因材施教”理念,忽视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过程教学理论认为,应当允许、鼓励并提供条件实现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发现学生的长处和兴奋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显然,过程教学是一种基于差异性的教学理论,是对所谓的教育标准的修正,但过程教学理论目前也尚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如何从理论上厘定行政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行政对教学的干预由来已久。政府行政干预校内行政,校内行政干预教师教学,于是教育与教学无法按照自身规律科学的发展。自上而下行政一体化的教学体制,其实质是以行政为中心而非以教学为中心,是以行政的需求为出发点,而非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是以行政领导的政绩为归宿,而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归宿。去行政化研究几乎没有可资依赖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形成学校去行政化的基本路线图。过程教学理论的提出从过程导向的角度对去行政化问题指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3.2过程教学在国际经验借鉴上的难题。

当代教育格局早已突破了国家的界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研究西方的办学模式,但在借鉴中却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没有解决。1)办学主体的界定问题。西方的名校多是私立的,有自己的董事会、基金会等,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需要参与市场竞争,走的是一条市场化的道路。而国内学校多是公立的,学校的管理者宏观上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微观上是校内行政系统,学校职能部门与政府行政部门对口设置,走了一条行政一体化的道路。改变的途径之一是转变法人主体性质,不过该路径的难度很大。2)借鉴的有效性问题。真正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是过程导向的办学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导师制和寄宿制。导师制起源于19世纪的牛津大学,与今天中国普遍实行的班建制和学分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班建制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限于短暂的课堂时间,课后师生互动很少发生。学分制以考试结果为评价标准,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不在教与学的过程,而在最终的分数。导师制更像是一种师徒关系,学生在学习、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目前中国只在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制,实际上本科和中学阶段也可以有选择地试点。以高校为例,按照中国教育部对高校师生比1:14的规定,高校推行导师制并没有技术性障碍。寄宿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导师制的进一步延伸,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师生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3过程教学在教学方式上的难题。

1)课堂之外的教学问题。学生课堂外时间的分配呈现两极分化倾向。中学以下和大学以上阶段,学生的课外时间非常丰富;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则更多的时间是在课堂之上。现在主要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如何科学的划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上的时间分配。对此,我们尚没有基于理论与实证的科学研究作支撑,主要的做法是因循传统和借鉴他国经验。其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时间里做些什么。对于中学以下阶段的学生,主流的做法是教师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至于其他方面则没有更多的要求。对于大学及其以上阶段的学生,课堂之外的时间完全任由自己随心支配,在没有硬性任务、指导方案和评估体系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课外时间近乎放任自流。实际上,任何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之外都有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参与。比较常见的方式有:自修、兴趣小组、主题辩论、情景模拟、课题研究、社团活动,等等。但这些方法在实践中都被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替代。2)课堂教学方法问题。过程教学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才可以进一步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6]”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在实践中却很难把握,因为教学方法只是一种工具,如何运用这个工具并没有统一的规范可依,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知己知彼,对自身的教学风格有清晰的认识,对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的把握。传统教学理论多是从“教”的角度寻找教师教学方面的方法与规律,很少从“学”的角度寻找创新性的教学路径。这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带有主观性,课堂实施效果未必理想。此外,在现代传媒普及的条件下,一些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学中的技术方法和语言技巧方面,试图通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或语言风格的吸引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良好的技术与语言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但不能取代诸如问题导向、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基本的教学方法,片面追求风格的异化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参考文献。

[4]李进.实验教学重在过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9):1-4.

[6]王玲.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与创造性的教学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6.

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发挥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中的独特作用,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心理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当前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热潮正在全国兴起。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素质教育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鉴于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音乐教育的位置将逐步得到提高,音乐教育的功能将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往往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甚至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例如,在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用专业教育的眼光和要求看待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问题:重视一节音乐公开课的质量,忽视平时的教学质量;重视音乐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艺术比赛成绩,忽视艺术活动本身的育人目的;重视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忽视了音乐教育对德、智、体等各育的`重要辅助,促进作用。甚至在某些做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的“骨干”教师中,存在着抓少数“重点”音乐班的问题等。以上的这些做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尽管在应试条件下,也对音乐教学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该说,只有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才真正给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三、音乐教学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音乐教学的育人功能。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关键是要把着眼点转向重视对“人”的培养,体现对‘人”的教育上来。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而素质教育则是把学生看作是有生命意识的人,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体意识,也就是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展,使之人人成功。例如:在口风琴进课堂的器乐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但必须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口风琴是融吹奏、弹奏于一体的一种群体性教学乐器,它比较简单易学,但也需学生掌握利用气息控制的平吹、单吐、双吐、花舌等吹奏技巧,还需掌握右手(掌关节隆起,五指直立如握球状)正确指法的弹奏如:顺指、扩指、穿指、跨指等键盘演奏技法。为使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学习。我把教学材料,一首32小节单旋律的朝鲜童谣《小白船》,配成一首四声部的全奏曲。学生根据自己掌握乐器的技能和程度,自选声部。基础较好的孩子吹奏主、副旋律,其余的孩子吹奏和弦与低音,或者为乐曲配置节奏乐器,使全体学生都在参与。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声部尽心尽力,并为完成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当乐曲达到了声部和谐,节奏整齐,吹奏出有强弱变化的圆舞曲风格的音乐感受时,孩子们无不为自己演奏的美妙乐曲所感染,为自己努力的结果欢心鼓舞。在默契的合奏中,蕴藏着孩子们的自我精神与集体精神。这一教学形式,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无疑培养了学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与合作能力。从而对儿童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2.提高审美素质,突出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的诸多功能中,它的美育功能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手段,来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审美素质。

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按照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例如: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合唱教学中,我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为学生创设了感受这首艺术歌曲所表达的意境的学习环境:音乐教室的讲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利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投影出巨幅森林画面。照明灯上布置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使教室的光线适度,柔和。黑板上挂着工整,清晰的大歌片,十分醒目。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巍峨的群山、壮观的瀑布、静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林中的小兔……这首艺术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随之动感不断加强,高潮后力度渐弱到最弱。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的情感为之感动。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感受着传大祖国的名山大河之美妙。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钢琴伴奏等,无疑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准确地捕捉到歌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谐的发音中,那起伏的歌声,描绘出充满生机美丽山谷的形象,也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儿童的综合审美素质。

分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论文

本文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数控专业为研究对象,目前该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其余学期主要以在校授课及校内实习为主总结近几年的顶岗实习实施状况,发现该专业学生在现行顶岗实习模式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思想认识不够充分。

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不能正视岗位分配,单位将学生分配到不同岗位,有的学生会觉得不公平,产生失落感,会出现当逃兵,开小差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此阶段,恰恰是学生实际操作中最容易出差错的一个时期,学生工作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产生心理恐慌。三是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差,一方面,学生到异地实习,时间比较长,个别学生恋家思想严重,私自离开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企业的要求与学校的管理明显不同,个别学生达不到实习要求,适应不了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违反实习纪律,出现中途离岗。

(二)学校监管不到位。

由于实习单位众多,实习地点分散,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不可能长期派教师跟随学生。因此,一些学生在期间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沟通和直接指导,导致一些学生被解雇或自己轻易放弃实习机会同时一些指导教师放松对学生管理甚至完全撒手让学生自行安排,缺乏必要的监管也影响了实习质量。

(三)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不少企业考虑到本企业利益、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等因素,对高职实习生,持不欢迎的态度,有的干脆拒绝。勉强同意学生实习的,往往在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和培训指导方面意识不够浓厚有的把顶岗实习学生当作廉价的工人来使用;有的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看一看生产线,很少动手操作;有的安排一些可有可无的跑腿、打杂工作;实习整体质量不容乐观。

(四)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在评定的过程中,成绩的评定往往流于形式,实习指导教师写评语较为随意,实习单位把关不严,而学校无从得知学生在企业的具体表现,实习评定有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顶岗实习成果。

二、学期中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以2011级数控1班为观察研究样本,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从第三学期开始至第五学期,每学期开展为期一至两个月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并对其进行跟踪调研,综合实习完毕后的评价结果,证明该模式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制度。

采取的具体方法:在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的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中,将数控1班分为3组,分配到万州地区3个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每组10-12人,实习条件安排如下:

对三个组的初始条件进行不同设置,以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实习效果的具体差别。

注:1.实习专项资金:企业每接收一个实习学生,学校提供相应的补贴资金。2.指导教师定期到企业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周一次去企业了解汇总情况;3.指导教师驻厂监管指导:实习期间指导教师每天与实习学生同在实习单位,亲自监管指导。4.校企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学校与实习单位联合成立顶岗实习工作组,该组由双方安排具体人员组成,负责学习中顶岗实习运行管理全套工作。

实习专项资金,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重视程度及培养质量与资金有无直接影响关系;指导教师的监管指导方式,主要用来比较哪种监管指导方法更适用于学校的监管指导。实习评价体系: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计算最终的`评价结果,各项评价所占权重不同。评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等、学生填写实习满意度调查表,对学校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各具体小项进行打分评价企业填写实习反馈意见表,对本次实习作出整体评价,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

三、取得的效果。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

开展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可以弥补原有顶岗实习模式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使得学生能较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尽快地熟悉工作岗位,熟悉企业内部的运营方式,加强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学习,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学校的教学内容总要滞后于实际工作的要求,不少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轨,这是许多学校的共识仅靠每年一两次的教学调研和为数不多的企业访谈、专家座谈会很难切实整改优化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该模式的开展,给我们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与难得的机会学生和教学一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企业,切实感受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知识要求之间的差异,通过自身的观察,日常与学生、企业的访谈,确定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方向,明确了目标,就为后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化指明了方向。

(三)建立新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成果。

四、结论。

学期中校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切实可行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的能力,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对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对教学,加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改革;对学校,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木地区、本校、本专业的顶岗实习模式和制度。

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仓储管理》作为现代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所培养人才的操作技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结合现代技工教育特点,本文剖析了学科体系下仓储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相关探讨。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代表着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它能比较成功地解决职业教育课程与职业人才培养改革中的难题。借鉴这一先进理念和模式,我们对仓储类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克服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适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以下就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类课程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讨。

一、《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分析。

仓储与运输称为物流系统的两大支柱。在现代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仓储管理》一课作为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传统教学过程中,从理论知识出发,结合多媒体资料认知各仓储作业活动、作业流程及设施设备,以案例分析等手段模拟相关知识的应用,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技工教育的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课程内容理论性强,脱离实践,缺少技能训练。《仓储管理》一般按照仓储概述、仓库设施设备、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货物的管理、仓储管理信息化等顺序安排内容,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脱离了实际工作,对学生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较少,致使学生难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2.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有限。由于课程内容的限制,理论课时会占到总课时的70%以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运用讲授法,教师讲得多,与学生的互动少,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没有足够地关注学生“学”的过程。

3.教学环境简单,学生缺少实训场地。理论课程教学基本是在教室内完成,缺少相应的实训设备,学生无法在仿真环境下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去实操,实训环节往往只能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企业参观等手段完成,只能达到最基本的感性认识,而没有条件进行操作,达不到理性的认识和实际技能的掌握。

以上诸多问题,是职教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今后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

不莱梅大学的劳耐尔()认为,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谓“工作过程导向”,即从实际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学习过程、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1.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寻找和归类出与课程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和根本前提。教师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召开访谈会,追踪往届毕业生工作情况,确定出仓储管理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规划出行动领域,结合教学理论加工,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从而实现课程知识点与技能的重构。2.开发课程工作任务。要通过组织课程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合作,结合仓储管理对应岗位的职业要求,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能够反映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与作用。企业技术人员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分析后,教师应结合学院师资及实训条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加工,设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仓储管理课程内容。

3.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典型工作任务具有工作任务的多样性和环节的完整性,所以对于典型工作任务要进行学习任务的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任务的知识点与技能要求能否满足培养要求及学习任务实施的可行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强调学生在相关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来进行探索和学习,因而设计适当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教学情境应在学院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之上,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一致。如有条件,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方法。

要遵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坚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仓储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丁家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型教学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

分析高职院校数学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教学的思考论文高职院校招生人数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了专科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学校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编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上都根据专业不同采用分层教学,突出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达到了较好效果。

【论文关键词】数学建模专业特色分层教学。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是数学应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高职专科学校的数学开设时数、难度、广度与理工院校不同,学生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要研究具有高职专科特色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内容。

1.1确立数学建模教学目标(目标分层)我校具有师范类数学专业、理工科专业、经济类专业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1.1.1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树立“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信念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将来从容胜任中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1.1.2理工、经济类专业教学目标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应用数学为其从事的本专业的研究与工作服务。

1.2教材要适合不同培养目标,具备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

1.2.1教材来源现在教材多是综合各类大学或理工科大学(多为本科学校)的教材,由于我校是专科类学校,数学课程开设的门类少、学时少,难度、广度远比不上这些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能与这些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教材不能采用不符合实际照搬照抄方式,我们采用以下方式:

1)借鉴:精心鉴别吸收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材以及其他文献中符合专科特点的数学建模材料。

2)研究吸收补充新素材根据生产生活实际,把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吸收进来;选取自然界中奇妙而令人感兴趣问题;选取身边人们习以为常且容易忽视而结果又出乎意料问题;把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专科组的竞赛题)也逐步补充进来。

1.2.2根据不同专业情况选用素材,内容呈现多层面和多元化。

1.2.2.1师范类数学专业师范类《数学建模》增设了中学数学建模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历年中学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选讲内容。师范学生要想在日后胜任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工作,他们不但要掌握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与技巧,还要掌握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方式和方法,还要熟悉近年来中学数学建模的题目。

1.2.2.2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选取的素材多为生产工程领域和经济类的数学建模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个专业的问题,突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1.3根据专业确立《数学建模》课程设置,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1.3.1师范数学专业我校规定师范数学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为必修课,它包括《理论学》和《实训课》,课时比为1∶1,目的是注重学生实际建模能力培养,为此提供时间和空间。理论课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围绕教材章节,教师归纳讲解不同类型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教师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训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的实战能力。学生分为小组活动,一般三个人一组。教师在理论课提前布置与本节相关数学建模题目,在课后由这些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并撰写出论文。上实训课时,围绕某一数学建模问题,各小组可以踊跃发表见解,介绍本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或提出质疑,也可以另辟新径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1.3.2理工科、经济类各专业我们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深入浅出讲解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师精选学生力所能及的数学建模题目,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1.3.3开辟数学建模的第二课堂,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每年我们吸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到数学建模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选拔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也进行高水平的数学建模实践演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实训和竞赛,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互补,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如计算、分析、编程、写作等;各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和欲望,也使得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触角更加敏锐、灵活,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1.4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成绩方法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评定成绩的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小组成绩;二是平时队员表现;三是论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和建立模型过程考查,采用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小组计分法。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可以考查同一小组不同成员在平时建模能力表现,例如建模方法、灵活性,是否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另辟新径,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方法的学生加分。最后在学期未教师布置数学建模题目,给出几天时间由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形成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按一定标准记入成绩。

1.5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往数学课程注重数学逻辑体系、定理规则及计算技艺,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它的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可能是佼佼者,但面对活生生的实践问题可能就束手无策。项武义教授称之为把姜女西施置于x光透视,所看面的只能是一幅骨头架子,毫无美可言,学生连看的兴趣都没有,认为数学太枯燥、抽象,没实际应用价值,它离我们生活生产很遥远,谈不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谈不上兴趣和创造。我们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5.1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讲解数学思维方法时都要从实际问题中导入,讲清楚每个数学分支的思维方法的背景和特征,注重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范围。

1.5.2在建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探索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胸中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家发明研究时的火热的思考。教师制造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置疑,不断修改补充数学模型,学会分析和评价模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另辟新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实施效果。

2.1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具备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建模的收集资料、分析思维过程的演练和运用讨论探究式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认识到数学处处在我们身边,利用好它可以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从数学建模中体验到从来未有过的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火热的思考,这种返璞归真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模型过程中面对活生生的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并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呈现不同的特色。数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都得益于数学建模学习中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做论文题目就是数学建模方面论文,具备了建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师范类数学专业不仅具备了数学建模的能力,还熟悉中小学数学建模题目类型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毕业后能从容胜任中小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非数学专业学生接受了数学建模培训和锻炼,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到了各门学科交叉和综合运用的价值,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通过数学建模,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2.3我校是同类院校中最早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学校之一,从至今,每年组织学生参赛,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都有获奖学生。

【参考文献】。

浅析高职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探论文

摘要:分析化学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依据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本文从选择优秀教材,优化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和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四个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把课程内容和专业课内容有效衔接,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旨为环境工程学科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注重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应用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各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掌握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3-4]。

为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大胆改革,既要涵盖主要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和专业联系起来,即测试的指标都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测试指标。改革中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水体酸度和碱度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电镀废水中铬的测定和有机磷农药的色谱法测定。这些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经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针对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在积极分析目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化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为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宏伟,王志花.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3.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高专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分析与探讨

目的:增加高职高专护生的实践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及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总结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近三年来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改进方法,并列表比较这几年学生的护理操作成绩.结果:经过3年的实践,实验教学质量呈上升并稳定趋势.结论:合理的、发展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的护理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作者:颜小芬作者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护理系,福建,漳州,363000刊名:吉林医学英文刊名:jilinmedicaljournal年,卷(期):30(12)分类号:g71关键词: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