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大全8篇)

时间:2023-10-14 19:07:19 作者:ZS文王 2023年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大全8篇)

通过答谢词,我们可以给予对方一种被重视和被尊重的感觉,增强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写答谢词时,可以回顾和总结从对方得到的帮助、支持或鼓励的具体事宜。我们提供了一些常见场合下的答谢词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思路。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一

说到高级会计师论文发表,选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正确的选题在很大程度决定着会计论文的成败与否。

作为会计论文的选题,除了需遵循一般原则外,还需要注意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会计学术论文对专业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学员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无实践经验,阅历浅;有些学员有着较旨的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基础不是很扎实;有些可能在这两方面都稍显不足。以下是关于“高级会计师论文选题指南之财务管理部分”,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1、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论市场经济下审计的职能与作用

3、论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与作用

4、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

5、论审计与经济监督系统

6、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健全与发展

7、论我国审计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8、论审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9、论审计执法与处罚力度的强化

10、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

11、比较审计初探

12、论经济效益审计

1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14、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5、论财政同级审计

16、对验资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7、对资产评估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18、审计工作策略探讨

19、论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制度基础审计探讨)

20、论审计方式方法体系的完善

21、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22、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23、论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24、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25、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26、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27、独立审计准则研究(可选一个准则进行研究)

28、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二

会计审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三

一、引言

重要性是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会计和审计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以及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重要性原则的内涵

(一)重要性的判定

(二)对重要性原则的进一步分析

1.运用重要性原则是“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

2.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

3.运用重要性原则需合理运用会计职业判断。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及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

3、诉讼成本。

4、竞争和谈判劣势。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1)降低成本。

(2)增加企业的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

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

第三、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分析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户设置

(二)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

1.直接分配法符合重要性原则。

2.计划成本分配法按重要性原则可以简化核算。

3.顺序分配法,充分体现出了重要性原则的思想。

(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2.在产品按所消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

3.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

4.在产品按完工产品成本计算。

5.定额成本法计算在产品成本

(四)联产品和副产品成本的计算

(五)制造费用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六)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核算

四、结束语

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是非常普遍的,重要性标准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离不开每个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重要性原则在实务中的适度运用依赖于会计人员高度的职业敏感性与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见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强职业判断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会计发展的紧迫任务。另外,在成本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毕竟会使得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信息披露是必不可少的。

相关说明:

较为完整正规的写作提纲一般由标题、观点句和内容纲要等几个部分组成。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揭示课题的标题,如《试论白先勇小说叙事》、《谈雷雨)中周萍的人物心理》、《“艺术生产”文艺观的发展》等。这类标题所反映的只是文章所要证明的问题,并不涉及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类标题用得较为普遍和常见。另一种类型是揭示论点的标题,如《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浅谈》、《浅析带“得”的结果补语式和状态补语式的界限》。这类选题直接反映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或是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

观点句:又可称作主题句或论点句。观点句是概括全篇文章基本观点的语句,如教材中的例文《试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这篇论文的观点句是: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于通过作品中男性女性这两类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他们对自己的现实处境具有清醒的意识,然而终究“不能奋飞”的最深刻悲哀。在观点句中,我们用几句话写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有利于观点的进一步明确,并且可以防止偏题跑题。内容纲要:写作提纲的第三部分是内容纲要。它是论文写作提纲的主体部分,一般通过分条列项的形式将论文正文部分的结构框架清晰地表现出来。

从文体类型看,学术论文是议论文中的一种,其文章结构一般称作“三段论式”,即文章的序论、本论和结论。我们拟写提纲中的内容纲要不妨可按这个思路来安排结构。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四

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贷款审核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各有关利益主体损失时,就会追究相应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提供虚假会计资料的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会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为企业出具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亦会因未能通过审计发现和披露企业会计资料中存在的错误、舞弊和企业经营风险,而会被追究其审计责任。因此,如何正确划分企业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对于保护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促使会计信息提供者依法履行职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有着重要作用。

一、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划分

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责任,不能相互替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单位依法行使职权,应当对本单位的会计行为负责,是承担会计责任的主体。由于现代审计受其自身的审计技术、审计方法、审计成本等固有审计风险的限制,对于单位负责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注册会计师即使具有应有的职业谨慎,有时也很难发现所有的错误和舞弊。因此,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合理地保证会计报表使用人确定已审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会计报表使用人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对已审计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绝对保证,不能因为会计报表已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就认为注册会计师是会计报表质量的绝对保证人和责任人。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替代、减轻或免除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当注册会计师完全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和职业规范时,仍有可能没有发现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错误的漏报,以致出具了与事实不相称的审计报告。这种情况下,由于注册会计师已按职业规范执业,就不能认定是审计失败,也无须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而由于注册会计师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或没有尽到应有的职业谨慎,没有依据独立审计准则执业,未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并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或与被审计单位合谋舞弊,出具了虚假、错误的审计报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也不能借口会计报表是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提供而不承担过失责任。

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具体界定

(一)下列行为应界定为单位的会计责任

1.违反《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及进行会计核算。如在法定的会计账簿之外,另设一套或多套账簿,造成企业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2.违反《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如伪造、变造会计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编制虚假会计报表;随意改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随意调节利润;用以资信等为目的的非法定资产评估增值,随意调增其资产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通过关联交易,运用不合理的交易价格,或在交易未实现的情况下,进行调节企业的收益;对应确认或披露的损失、负债不予确认或披露;通过虚假的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虚构利润,粉饰会计报表。

3.违反国家及地方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如故意隐瞒应纳税事项,对应税经济事项不作账务处理,逃避纳税;购买、虚开或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等非法取得纳税凭证行为;提供虚假资料,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及其他违反税收法规行为。

4.在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过程中,企业故意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应认定为企业会计责任。如不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资料,对提供给注册会计师的资料进行伪造、变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要求提供资料原件或复印件拒绝提供的;注册会计师向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时,拒绝回答或不如实回答解释有关情况,导致注册会计师误解的;对注册会计师要求执行的审计程序不给予必要配合或有意设置障碍,导致注册会计师无法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的。

5.社会审计机构发表了审计意见,出具了审计报告,而企业不予采纳的,应界定为企业会计责任。如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不予采纳,不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或披露;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报告采取避重就轻的处理方法,部分采纳审计报告意见。

6.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通同作弊,企业应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

7.企业发生的其他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如违反会计监督方面的其他法规,未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拒绝接受依法检查的;违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方面的法规,未依法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的;违反会计工作基础、工作规范等会计管理方面的法规,未妥善保管会计资料,造成丢失和毁损等。

(二)下列行为应界定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1.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未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仅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就出具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未索取客户在经营过程中的必要的审计证据,如重要的购销、投资(联营)、担保合同,重大经济事务的董事会决议(或纪要)和法律诉讼事项,造成对其重大经济事项的漏审,导致审计报告失实、失真的。

3.注册会计师虽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却因遗漏或回避了企业重大问题而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客户会计处理的重大错误,或涉及其高层管理人员舞弊时,迫于客户关系或压力,未能根据事实真相,记录于其审计工作底稿,而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

4.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对应予披露或揭示的事项不予披露揭示,而出具不恰当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如注册会计师明知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有重大的违法行为,而不予指明揭示;明知企业存在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不一致,重大的会计报表期后事项、关联交易和或有损失事项,而在其审计报告中未予适当披露和揭示,出具不实审计报告的。

5.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与审计工作底稿的证据和结论不相符合,而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如注册会计师及其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意见,有意回避企业存在的问题,使其审计工作底稿的结论与审计报告意见类型不一致。

6.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通同作弊,出具不真实、不合法的审计报告,应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7.会计师事务所和注

册会计师存在的其他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在当今我国经济生活中,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少数上市公司为了圈钱、国有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主管部门的经济指标、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了偷逃税款、转移利润,都在不同程度地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由于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个别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或屈从于政府部门、企业的压力,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和遵循职业操守,而向社会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对此,笔者认为,在各方面明确各自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基础上,首先,要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意识,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执法力度;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定期公布会计信息质量抽查情况和对责任人的处罚结果,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第三,国家应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确保市场竞争的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各经济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五

模糊性是事物类属的不确定性,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亦此亦彼性。会计所反映的经济事项大多是模糊事物,而分类和汇总是会计的基本方法,由此决定了会计模糊性的本质属性。会计模糊性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本文拟从模糊性角度透视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且对模糊性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一、模糊性与清晰性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事物可以依据精确的标准把它们分为彼此界限分明的类别非此即彼,明确肯定。事物有明确类属的特性就叫做清晰性,这类事物则称为清晰事物。但是,还有另外一些事物,我们无法找到精确的分类标准,很难明确肯定地断言某些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小溪、大河、远近、近邻等就是这种事物。由于这种事物从属于某一类到不属于该类是逐步过渡而非突然改变,不同类别之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归类,事物的这种类属不清晰性就叫做模糊性,这类事物则称为模糊事物。

依据模糊性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内在模糊性、信息模糊性和主观模糊性。内在模糊性指由于客观事物的中介过渡性而引起类属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问题总是与事物的分类问题相关联。把无穷连续过渡的中介分为有限的类别,把大量彼此没有明显差异的中介分为少数几类,这样的类别之间很难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大量的中介便显得没有明确肯定的类属了,即表现出内在的模糊性。信息模糊性,是指在复杂的系统中因各种因素交织一起而产生的模糊性。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选购衣服,若分别就花色、耐用性、价格等单因素评定,容易作出清晰确定的`结论。若把诸因素联系起来评定,就显得相当复杂、难于确定了。大量可以精确描述的单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出具有新质的属性,即信息模糊性。主观模糊性,指由于认识主体在性格、职业、年龄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对事物类属划分上的不确定性。

精确方法适于刻画清晰数量关系,但是,当用精确方法处理模糊事物时,由于舍弃了对象固有的模糊性,在本来没有明确界限的对象之间人为地划定界限,变模糊数量关系为清晰数量关系,因而歪曲了本来相互联系着的事物的性质。特别在分界线附近,这种描述的失真性更为严重。对于模糊事物,则要从其模糊性出发,应用模糊方法来处理。模糊方法的基点是承认模糊性。凡是从模糊性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论是经验的还是理论的,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都是模糊方法。

二、模糊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2][3][4]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六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不但助长了部门利益,而且干扰了经济秩序,影响了社会风气。本文拟就预算会计信息失真及其信息质量保障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及其原因

1.预算经费的收入和结余,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目前,会计核算账面反映的预算收入,除按预算标准向上级领报外,还包括运用单位经费结余弥补的部分。支出情况更为复杂,除用于事业任务直接支出外,还有与本事业单位有直接关系甚至无关的一部分差旅费、招待费、公杂费以及事故处理费用等开支,同时还包括上年事业费超支转入数,而另有一些应在有关事业经费开支的却又放在预算外生成的经营收支中支出。正是因为收支不规范,账面数字与会计核算应当反映的预算执行情况不符,再加上决算报表不及时,账面经费结余或超支已反映不了预算的真实情况,说明不了实质性问题,无法分析预算经费管理的优劣,缺乏考核经费管理标准的科学性。

2.“经费家底”反映不实。无论从账面上还是会计报表上看,有些单位历年预算和预算外结余是比较多的,但由于有的单位动用结余纳入预算管理和进行生产经营投资未能转账,结余数出现虚假现象,而真正能动用的“家底”却有限。另外有些单位为了多得利息或隐匿资金,把留用的结余经费存入银行或转到其它经费的银行账户上,账面上仅有部分结余,远不能真正反映单位实有“家底数”。

3.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悬殊较大。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凭借各自的行政权力进行各种名目的收费现象日趋严重,使本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小金库”资金迅速膨胀,甚至形成预算外的预算外资金,这类收费收入大多数未纳入正常的预算资金管理,有的自收自支,有的转作家底留用,因此各级财务账面上反映的预算外收入与实际收入相差甚远。还有部分预算外收入,由于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被记入其它会计科目,也有些单位为逃避上缴,故意将收入记入留用或其它科目,造成账实不符。

4.会计报表与账面不符。一方面由于记账原因造成报表不实;另一方面由于编制报表时随意增减科目或调整数据,加之受报表格式限制,口径不尽统一,说明又不全,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的实际情况。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很复杂,原因也很多,但总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务制度自身不够规范严密。就财务制度而言,其规定和要求不够明确、统一。预算经费的收、支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预算执行的真实情况,并且预算经费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的某些规定不能协调统一,甚至有些规定不够明确。有的单位预算经费比较紧张,保证不了正常开支,把差旅费、招待费放在有关事业费科目中支出,使事业经费几乎成了万能经费,在会计核算上混淆了预算经费与预算外经费的界限。二是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存在根本缺陷。计划经济条件下几十年一贯制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会计人员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单位内部职工,人事、工资都由所在单位管理,很难坚持原则,利害一致也会导致会计人员偏向所在的单位一边,这是预算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

二、构筑预算会计信息保障体系

1.建立公允、规范的预算会计核算体制。它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两方面,它的覆盖面涉及所有会计主体,从而实现会计信息之间的客观性、可比性。当前重要的是要认真开展监督检查,保证预算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2.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针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特点和工作要求,科学地确定培训内容,做到教育对象层次化、知识结构系统化,为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证。

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与纪律教育。要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纪律与规范,并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结合会计证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执业纪律的监督检查,引导教育财会人员坚持原则、遵守法纪、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以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4.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收入来源,从源头上纠正会计信息失真。预算会计反映预算资金的运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收入形成的预算外资金的不规范账务处理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之一。从全国范围看,各级各部门行政事业收费居高不下,数量甚至达到几倍于税收,并且造成各单位乱收乱支,严重影响了经济秩序和财经纪律,笔者认为,结合“费改税”清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是纠正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

5.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不同职能,明确其职责。大力推行管理会计,是会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将目前的会计队伍按其作用分为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会计人员,前者代表国家行使职权,后者代表单位行使职权,前者由国家统一的会计机构委派,后者属于单位职工。两种会计职能的'划分,可以有效避免因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带来的责任不清以及对所所在单位利益的偏袒,有效地维护国家与单位的利益。

6.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机制。要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的作用,强化财务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能,加大会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督导力度,并在进一步理顺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运行过程进行定期核查,不仅对财务账目和会计报表进行检查,还要通过实地调查核定情况,不仅要检查其经费来源的正当与否,使用是否正确,开支是否合理,还要认真查对和分析其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如发现数字不准,账实不符,要查明原因,属技术原因要进行指导帮助,属责任问题要批评教育,对弄虚作假者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给予法律处分,通过监督检查,确保预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七

摘要:相关的管理人员要从审计的角度出发,找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总结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来进行处理。本文主要通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会计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审计;防范;对策

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属于经济信息的范畴,是对价值运动的表达形式,也是会计工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强。当然,在对会计工作加强重视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工作的负担。一旦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现象,就会造成审计工作中的资源浪费。因此,要从审计的角度来对会计信息进行有效地规范。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由于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因此,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也很多。相关的审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审计。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人员的作弊现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不是全部原因。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

1.会计信息的合法失真和非法失真

合法失真和非法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两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会计信息失真如果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能够进行处理,说明会计信息属于合法失真的形式。相反则是非法失真。

2.故意失真和无意失真

这两点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比较容易理解,会计工作的主体是人,因此如果是工作人员主观上的问题,产生会计的信息失真,则属于故意失真。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主观上造成的,就属于无意失真。具体来说,对于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其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在会计信息上做了手脚,出现记假账或者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虚报、隐瞒、伪造,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会使得账面信息和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不符。因此,会计信息的失真会给审计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使得审计工作无从下手。对于无意失真来说,其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有意失真。因为无意失真主要是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疏忽或者是职业技能不足等产生的。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人员对于相关的法律条款等理解程度不够或者是出现了舞弊的现象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除此之外,会计的核算原则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是不能忽视的。

二、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的形式以及成因分析

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会对企业的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要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形式都加强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1.会计信息不实

会计信息的不实问题主要和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会计制度和工作原则理解不到位,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或者是由于会计人员主观的问题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实的现象都是较为常见的。(1)会计制度的限制。会计制度的制定主要是用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会计信息来说,其内容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定。但是企业的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但是会计制度的更新难以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但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制度来进行会计工作,因此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另外,即使会计制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规定的不合理等因素,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因此,相关的会计管理者要对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使其符合企业的发展,对会计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委托代理制的限制。委托代理制是会计工作中较为常见的制度,需要委托代理双方的信息一致。但是在具体的制度实施的时候,也会对会计信息失真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效用函数的角度来分析,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效用函数并不相同,两者在激励机制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委托人的主要追求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代理人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有效保障物质报酬货币衡量的平衡,实现一切非物质因素效益的最大化。委托人与代理人两者在效益最大化实现的目标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由于两方互相的制约,使得双方无法同时达到效益的最大化,总有一方无法实现最终目标。而这样的情况下,经营者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会为相关的决策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会计信息造假

(1)执法不严。法律是保障会计信息准确性的主要手段,但是如果在执法的过程中,出现不严密的问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使得会计信息出现失真,从而衍生出成本造假情况的出现。由于造假可以获取更高的利益,在这种风险利益的诱惑下,很多人会铤而走险,触犯相关的法律。(2)会计监督体系不完善。我国针对会计审计并没有建构完善的监督制度,而既有一些会计监督体系内容并不全面,在会计审查上存在明显的监督不足问题,这样就使得会计造假情况的出现,最终会呈现出恶性循环的境况。其中企业自身监督是保障企业能够有效地接受国家监督的重要基石,但是在我国当前的企业发展状况下,由于受到人事关系的影响以及相关部门的限制,使得企业自身的监督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出来。(3)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很多企业所选用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并不高,其不仅不具备专业的业务常识,而且在业务能力掌握上也存在不足,这样就使得企业的整体会计核算水平较低。同时,部分会计人员并不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在会计核算中行为也存在不当的情况,会计人员无法认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在会计核算只重视报账,而忽视结合企业的具体经济状况,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很多的会计人员还频繁地出一些鬼点子、歪路子,完全不具备会计人员本应有的业务素质,也将其会计监督的职能抛诸脑后。

三、防范对策与措施

1.规范性防范

针对会计信息的造假问题,在防治上需要先从法律方面入手,依据现今社会发展的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适宜的会计信息防范法律法规,并制定出相应的会计行业规章制度,在经济活动开展之前到经济活动开展结束后的会计审计,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做好相关的防范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针对出现的违规行为以及违法现象要严惩,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机制,并不断地对该制度进行完善,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最终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法律责任,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

2.技术性防范

主要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财会人员及其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等方面入手,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主动规范,预防为主,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之,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为严重,相关的审计人员要对会计信息的失真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样才能对会计信息起到一定的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闻琳.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审计对策.市场周刊(理论研究),(03).

2.梅建令.审计监督如何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科技资讯,2007(11).

会计审计论文期刊发表篇八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在多种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采用某种方法的决策。它总是客观存在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之中,并体现于其财务报表所表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会计核算不是采用这种会计政策,就是采用了另一种会计政策。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会计政策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审计对企业会计政策监督的必要性。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内部审计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以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促进廉政建设,维护单位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反映在依法检查会计帐目和财务收支真实性上时,特别是反映在加强内部管理和维护单位合法权益上时,必然与企业如何选择和执行的会计政策相联系。

目前,由于企业执行会计政策过程中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会计核算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因而,强化对会计政策的审计监督,是当前内部审计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会计政策的监督,还可以达到纠正会计核算中的差错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

内部审计对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监督,促进企业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正确制定、执行企业会计政策,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社会各方了解企业经营的现状,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对企业会计政策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可如下述。

(一)把握会计政策正确制定的原则。

把握好会计政策正确制定的原则是对会计政策进行内部审计监督的关键。国际会计准则关于会计政策的定义是在基本会计假定即持续经营、一致性和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遵循审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其要求和所持的标准,可为我们制定企业会计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笔者认为,可归纳为:

(3)合理性:制定的会计政策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发展水平、产品结构等企业环境相适应,合理地遵循谨慎性原则。

(二)区分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控制更正的差别。

会计政策变更是变更前后的会计政策都是正确制定的符合准确性、合法性、合理性原则的会计政策。若变更前后有一个是错误的或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或会计差错更正:如以正确的、一般公认的的会计政策变更为错误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以正确的、一般公认的的会计政策取代错误的会计政策,则属会计差错更正。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方法完全不一样,内部审计在监督会计政策方面务必注意这一点。

(三)一般监督和重点监督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内容十分广泛,每一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都存在会计政策的问题,从而组成企业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企业会计政策有多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按会计政策重要性程度分类监督比较科学,容易操作。按会计政策重要性程度进行监督可分为一般的企业会计政策监督和重大会计政策监督。

一般的企业会计政策监督范围和内容,主要看是否符合企业应遵循的法律规定、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

重大会计政策监督范围和内容为《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中指出的企业应当在其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主要包括合并报表的`基础、折旧的方法、外币政策、存货的计价、长期建造合同、利润的确认、专营收入的确认、收入的确认、所得税的核算、长期投资的核算、坏帐损失的核算、借款费用的处理、无形资产的计价及核销方法、财产投溢的处理、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处理等的会计政策。

(四)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

企业会计政策的静态监督,主要检查企业会计政策制定有无错误,同一会计核算对象有否几个或相互矛盾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是否存在由于选择余地过大和由于几种会计政策并存而导致随意变动引起的错误。

企业会计政策的动态监督,主要是对会计政策的变更的动态监督,以及在静态监督的基础上审查有无现有的企业会计政策需要变更;财务报表上披露的会计政策变更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要求,即是否符合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和理由的要求。

(五)定性分析监督与定量分析监督相结合。

(1)定性分析监督:审查会计政策是否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法令、政策而制定;具体的会计政策是否结合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的经济结构、生产特点和组织结构;有否超越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允许选择的会计政策的范围;会计核算是否按照规定的会计政策方法进行;按照会计政策计算的会计指标是否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是否一致,是否随意更改;监督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制度,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

(2)定量分析监督:企业会计政策定量分析监督是对依据会计政策的会计计量的监督,如对存贷计量方法的监督,从审查并计算证实核算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正确性着手,看引用会计政策是否恰当、有效和正确,并确定这些会计记录和会计核算是否符合企业会计政策、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保证财务和经营的记录和报告所包含的是正确的、可靠的、及时的、完整的和有用的资料。同时,监督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是否按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对以前各期追溯计算的变更年度期初留存收益应有的金额与现有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了正确计算。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做好对会计政策定量分析的审计监督工作,对企业制定的重要会计政策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六)内部会计核算监督与外国投资监督相结合

会计政策的内部会计核算监督是会计政策具体运用公认性、适用性、谨慎性的监督。例如,监督会计政策能否公允地反映经济业务,能否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交易的客观性,是否符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包括经济规模、组织结构、经济发展、技术含量、资本结构和资金来源等情况;监督会计政策是否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能作出审慎性抉择,既不高估资产和收入,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这些会计政策能否正确地、充分地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把企业所有重要的经济事项都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了出来。

会计政策的外部投资监督,即监督企业所控制的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信息以及附注中披露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的变更,并据此进行反向逆查。

经过会计、审计事务所审计验证的财务报表,无疑是社会各界据以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政策信息披露,更能佐证这种经营业绩的可靠程度。作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需要将财务报表作为进行评估和财务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于投资的公司来说,需要对以往了解的财务情况进行证实,以便对这些事项作出可靠的判断。通过财务报表,可以监督子公司的经济业务哪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是否有以前没有了解到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重要程度;子公司的会计政策以及会计政策变更是否符合于公司和投资公司的共同利益,有否不利于投资公司的会计政策在运作,从而作出对被控制的子公司的一系列财务决策。

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在财务报表附注上的信息披露,并不一定说明该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的正确性;相反,如果这些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政策变更不正确而误导报表使用者,足以使理性的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子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利益不对称性,可能会引起会计政策制定、执行、变更的偏差,所以内部审计对子公司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企业会计政策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