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制第一册教案(实用19篇)

时间:2023-12-15 08:47:08 作者:QJ墨客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2、知识目标:

(1)认识液化现象。

(2)了解液化的方法。

(3)知道液化放热。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知道液化现象。

液化的过程。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小烧杯、玻璃片、水、禁药、注射器。

新课引入。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请大家举出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实例。

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形成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新课探究。

教师:水蒸气遇热升到高空,遇冷后变成液态的水落回地面,这就是雨。冬季厨房里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变成了水。

我们做个实验观察这类现象。

教师:我们发现水蒸气吹到玻璃片上,有水珠在玻璃片上生成。这就是物质由气态变成了液态,叫液化。

需要指出的是水蒸气由管内喷出时,在管口外很短的距离内我们什么都看不到,管内部分的气体才是水蒸气。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是已经液化了的细小的小水珠成雾状。切不可把这些雾状物误认为是水蒸气。生活中大家见到人呼出的“白气”,打开冰箱冷冻室的门,门口出现的“白气”,打开热水瓶盖子,瓶内冒出的“白气”等等,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成雾状。

大量的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

教师:这个实验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所以,气体液化的方法是使气体的温度降到足够低;或者是气体的温度虽然没有降到足够低,但是只要温度降到一定程度,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也可以使气体液化。

教师:我们从实验中看到,水蒸气只有遇冷时才能液化。所以液化时放热。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的沸水烫伤更严重,原因就是水蒸气液化时放热,它比同温度的沸水放出的热要多。

实验1: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思考:烧瓶中装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吹到玻璃片上,让学生注意观察在玻璃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注射器内的气态禁药又液化了。

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可燃气体都是液态的,是采用在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液化的。液化后,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运输和贮存。

我国向国际市场提供的长征3号运载火箭要用氢作燃料,氧作助燃剂,就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后装入火箭的。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6、初步知道钢铁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和我国钢铁生产的发展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的影响的认识。

:边讲边实验。

实验探究、讨论式。

《钢铁的广泛应用》。

钢(steel)并不等于铁(iron),人体里也含有铁元素,组成血红蛋白、细胞色素,人体含铁元素约0.0004%。

电磁铁中的铁心、铁片、铁丝、铁块、弯曲铁丝,磁铁吸引铁片。

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良好延展性、铁能被磁铁吸引。

密度7.86g/cm3、熔点(m.p)1535℃、沸点(b.p)2750℃、电和热的导体。

回忆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3fe+2o2fe3o4。

1.铁跟氧气的反应。

3fe+2o2fe3o4氧化反应。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铁在空气中能否发生反应呢?(同学们经常可以看到铁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为什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水发生反应生锈。

常温下,铁钉与氧气、水等物质发生反应生锈。

(3)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生锈假设不成立。

(2)试管铁钉5天仍未见明显变化假设不成立。

(1)试管中刚接触水面的那部分先生锈假设成立。

1、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纯净的铁很难和氧气发生反应。

2、常温下,在潮湿的空气中,铁能跟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生成铁锈。

主要是铁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棕褐色、疏松、易吸水(不除锈,会加快生锈)。

解释钢铁制品因生锈损失巨大,每年约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如何防止铁制品生锈?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由生锈的条件去分析,隔绝空气和水……。

钢铁的防锈。

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再采用一些常用的下述方法。

反应物。

条件。

生成物。

反应类型。

铁与氧气。

点燃。

fe3o。

4

剧烈氧化反应。

铁与氧气等。

潮湿、常温。

铁锈(主要是fe2o3)。

缓慢氧化。

(相同反应物,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已经知道了铁可以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向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镁、锌、铁、铜四种金属(已放在试管中),一、三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稀h2so4,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二、四组的同学分别加入3mlhcl,观察现象,解释原因。

用手捂住铁与硫酸反应的试管一会儿,并小心点燃产生的气体。

金属。

现象。

hcl。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h2so4。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

反应比较快,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

未见明显反应。

结论。

(1)铁是比较活泼的金属,可与盐酸、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硫酸亚铁。

(2)四种金属的活泼性:镁、锌的活泼性大于铁,铜最不活泼。

练习一。

(1)铁丝与盐酸反应中,铁()进入溶液中,()从溶液中逸出。铁丝取出后,质量(),溶液质量()。

向试管中放入小铁钉(5根),加入3ml硫酸铜的溶液(或向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或小刀等)。

观察、回答:

说明、解释:铁能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将铜置换出来。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讨论:质量比5663.5。

再次说明:铁比铜活泼(铁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而铜却不能把硫酸亚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练习二。

(2)铁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被溶解进入溶液,()从溶液中被置换出来,覆盖在()表面,使铁丝的质量(),溶液质量()。

古代“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氧化反应、置换反应等。

相同物质的铁与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同,如果在潮湿空气中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铁跟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亚铁,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另附)。

1.继续观察、研究“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索”,根据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锈提出建议。(2周后交)。

2.p122(1)填在书上。(2)(3)(4)做在练习本上。

作者:龙口市教委教研室高兆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描述有关实验现象;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铁制品锈蚀的原因和一般防锈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逐步养成实验、观察、思维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能利用铁的性质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和问题。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冶铁史,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铁的'化学性质。

2、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3、建立反应条件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三、突破难点措施:通过比较铁与氧气反应,铁在干燥空气中、在水中、与空气和水接触的不同现象,分析原因,得出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的结论。

四、教学模式:

开放式“超前自学”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是:学生开放学习--交流学习结果--师生总结评价--创新应用练习。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实物投影仪、图表、计算机。

七、提前准备工作:1、学生查阅有关资料;2、提前一周开始观察铁生锈的三个实验。

八、教学过程:

(一)专题讨论,开阔视野。

1、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用品是铁制成的?

2、你知道我国古代从何时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我国古代何时发现“湿法冶金”?

3、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钢铁工业生产状况如何?

(二)学习交流,总结评价。

1、根据日常生活的观察,了解回忆铁的物理性质:

_色,_态,_延展性,_传导性,硬度_,密度_,熔点_,沸点_,_磁化。

2、铁的化学性质:

铁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铁在空气中呢?

一周前开始做的三个铁生锈对比实验结果。

1、三个实验的条件有什么不同?

2、三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3、这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

4、如何防止铁生锈?

5、举出你所知道的防止铁生锈的例子,它们的原理是什么?

1、铁锈的主要成份。

2、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结果相差很大,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避免铁生锈。

3、全世界每年因生锈而浪费的钢铁约占全世界年产量的1/4,可见钢铁防锈具有重要意义。

4、常见的防锈方法。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

1、根据该性质可用铁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2、由该性质也可知使用铁制品应避免与酸接触。

提前做好的铜树的实验结果。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有什么现象发生?

原因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么写?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铁制品不能盛放硫酸铜溶液。

你认为应该如何归纳铁的化学性质?

三、议议练练,创新应用。

由上。

述铁的两条化学性质,结合以前所学的制氢方法,你对置换反应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不同的金属(如铁、锌)可以把同种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2、同一金属(如铁)可以把不同酸(如盐酸、硫酸)中的氢元素置换出来,制出氢气。

3、金属铁还可以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

把5.6克铁放入足量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有无变化?为什么?

查阅有关资料,看看有哪些更先进的防锈蚀的方法?形成一篇科学小论文。

作者: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张荣汉。

2.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课堂效率。

铁的化学性质。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的建立。

引言:前面几章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元素的一些性质,今天,我们将主要学习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说到铁,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钢铁这个名词,可是钢并不等于铁,钢和铁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完这一章你就明白了,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铁。

按健,大屏幕显示。

那么,铁又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按健,[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跟氧气的反应]。

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性质一节中,铁能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请一同学描述这一反应后,将实验录像投影在大屏幕上,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也便于与后面实验对比。

出结论。

按键:

演示实验铁跟硫酸铜反应也采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方法,便于学生观察、提问一学生,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并将学生的回答整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现象:1.铁丝表面上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

2.蓝色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成浅绿色的feso4溶液。]。

[fe+cuso4=feso4+cu][置换反应]。

引导学生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讨论,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当铁丝插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铁失去2个电子给铜离子,铜离子得到电子变成金属铜,而铁转变成离子后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硫酸亚铁。由此可见,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说明了铁比铜活泼,也说明了在置换反应中,一定是活泼的物质将相对不活泼的物质置换出来。

(配录像画面)。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在一盛有水的试管中放入一根洁净的铁钉,请问在a、b、c三处,哪一处最易生锈?(学生回答正确后,b点闪动几次)。

学生讨论解答后,电脑模拟两边烧杯气泡产生的量,并模似指针慢慢向产生气泡少的一边偏移(即盛有铁的一边),最后锌反应完,铁继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总量比锌多,指针又慢慢向放有锌的烧杯一边偏移(右边)偏移。

注释:表示每按一次键,屏幕所显示的内容。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教者。

杨1。

学科。

化学。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7—1溶液。

教学。

目标。

2、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形成自学能力,溶液——。

方法与过程:实验探究,主动发现,自主学习,培养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认识物质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科学、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重点。

建立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法。

实验探究,自学归纳。

教具。

实验用品,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激趣导学。

引入溶液。

引言。

激发兴趣,

培养动手能力。

探索新知。

溶液定义。

溶液的形成。

生:实验(一)。

师:启发观察,

引导总结,化学教案《溶液——》。

微观演示。

生:实验(二)。

激发兴趣,培养。

动手能力。

引导启发,培养。

观察分析能力。

对比总结,培养。

表述能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调控。

设计意图。

探索新知。

定义。

组成。

特征。

应用。

学生:自学。

学生:汇报讲解。

师:必要的指导。

师生讨论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强化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

形成创新能力。

总结提高。

生自主完成。

师做补充。

形成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7—1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

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征:

应用:

课后回忆。

溶液——。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边讲边实验。

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集气瓶倒置)。

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

1。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75克/升)。

2。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

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

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

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

思考、理解。

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

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

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结合生活实验分析。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归纳小结:

co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

边小结物性边完成。

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

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

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煤炉或煤气燃烧时火馅的颜色是怎样的?(说明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

2。上述现象说明co有什么性质?

指导学生完成co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用什么方法检验co燃烧产物?

co的可燃性及产物的检验(课本p。97实验5—10)。

三、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回忆并回答:

co燃烧时发出蓝色火焰。

完成化学方程式:

可燃性。

讨论并回答: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是co2。

观察、验证实验现象。

结合实际学习。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

完成化学议程式的能力。

巩固co2的检验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根据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析,co。

可以从o2继续得到氧变成co2。

标出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并进行分析。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

co能否从其它含氧元素的物质中夺取氧,生成co2呢?

co还原cuo。

(课本p。98实验5—11)。

思考。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

实验装置图及讨论题讨论题:

加热前为什么选通一会儿co气体?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试管上尖嘴处排出的主要气体是什么?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思考并完成讨论题结合h2的验纯,对比回答。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多余co气体,散逸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人中毒,应将它点燃。

复习有关可燃性气体燃烧实验注意事项。

应用co的可燃性解决实际问题。

co燃烧时放出热量,可以利用它作为co与cuo反应的热源,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图。

思考并回答:

既防止了co的污染,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领悟co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

结合co的性质,渗透对事物的认识要"一分为二",不可绝对化的思想。

co为什么能还原氧化铜?说明co有什么性质?

2。还原性。

讨论并回答:

co可以继续得氧变成co2,它可以使cuo失去氧,还原成cu。说明co具有还原性。

完成现象到本质的分析。

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学生完成。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一氧化碳是色味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2。下列物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相同的一组是。

co和co2(b)co2tna2co3(c)c和co(d)co和caco3。

3。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它。

无色、无气味(b)密度比空气小(c)难溶于水(d)能溶于水。

附2:课堂练习二。

4.一氧化碳燃烧时发出色火焰,同时,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一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它可以做。

5.一氧化碳能跟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说明一氧化碳具有性,在该反应中做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下列气体中有剧毒的是。

h2(b)n2(c)co(d)co2。

下列物质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碳(b)一氧化碳(c)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d)氢气。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无无难略小2。b3。c。

4。蓝放出热量5。还原还原6。c7。b。

附4:随堂检测。

co燃烧时,火焰的颜色是。

黄色(b)蓝色(c)紫色(d)淡蓝色。

2。下列气体中,难溶于水的一组是。

o2和co2(b)h2和co2(c)co和co2(d)h2和co。

3。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c(b)h2(c)co(d)co2。

4。鉴别h2和co的是根据它们的。

密度(b)溶解性(c)还原性(d)燃烧后的产物。

第一册教案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填写算式。

3、在教学中渗透数的顺序,并进行社会秩序教育。

4、学会与人合作,体会计算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初步建立数的概念。

每组一个数位计数器及40-50根小棒等。

抓问题,用多种游戏,把抽象的数位具体化。

一、创设情景,寻找关键问题。

1、数学课研究数学问题,一些小棒会有什么数学问题。

(每张桌子发40-50根小棒,玩小棒时间为3-5分钟)。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目的.:练习20以内数的顺序,也可以在玩小棒中发现十根捆一捆)。

3、游戏,看谁的手小巧。

老师报数,学生用棒子表示,讨论:快的同学的诀窍。

出示:十根可以捆一捆。

再进行游戏,让学生习惯中把1捆当作10根用。

4、完成:

()个一()个十。

试一试,在计数器拔出10。

个位只有几颗珠子,怎么办?(10个一是1个10)。

在个位拔上一颗珠子,表示1个十,也表示10个一。

二、自主合作,解决数位顺序。

在解决了10是1个十也是10个一后,还能过度试一试在计数器上表示。接下来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数位,组成和算式结合,理解11-20各数。

1、11-20各数在计数器上怎么表示呢?

问题提出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加以解决,并结合p68的图示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实现生生互动。

(这儿注意11-20的表达多样,只要求至少一样,方法选择,方法应用应由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来确定。)。

2、

1个十,1个一是1110+1=11。

10和11,十位上是1,没有变,个位由0变成1,就是11。

3、15、19、20的数位可重点检查。

(20的数位可由10-20,也可19-20来描述。)。

4、小结,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数位不一样,数也不一样,十位上1表示1个十,个位上1表示1个一。

5、练习(口算)。

10+910+810+710+610+5。

10+410+39+108+107+10。

6+105+104+103+10。

二、实践应用,实现知识延伸。

1、寻找粗心丢失的数。

游戏报数。(报数时丢一些中间数)。

2、开火车顺数。

游戏:数数(顺数和倒数)。

3、拔珠游戏(师生――生生)。

报数13,拔13并写出13,同时说13的含义,还可画珠。

4、p691-6自己完成。

四、课外实践,拓展知识应用。

1、完成10-20各数数位图及小棒图。

2、和父母互说10-20各数组成。

第一册必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思路和过程.?

2.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含义并会推导万有引力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三、教学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2.对疑难问题的处理――采用讲授法、例证法.?

五、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1.行星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文件大小:47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

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

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

激发兴趣。

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

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

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什么是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

回答:1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一瓶氧气。

1.说出氧气的色态。

2.氧气有气味吗?

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

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

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

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

3氧气比空气重。

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领悟。

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一、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液态氧固态氧。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课件演示光路图)。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我们看见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之后会聚于一个小而亮的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这时太阳光与主光轴平行,焦点恰好在主光轴上)我们把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实验中我们看到不同的透镜焦距是不同的。

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光路图)。

从光路图出发我们来研究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走向。

(分别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光线恰好通过光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的情形。然后由前面所学过的光路可逆的原理出发画出逆向射入的光线光路图)。

动手动脑学物理1、2小题作为课堂练习。

作业:物理套餐的相应内容。

第三章透镜及其作用。

一、透镜。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有关透镜的几个名词: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从人们旅游观光时使用照相机拍摄留念,提出问题:照相机是怎样把人的影像留下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1

.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目的:研究物体放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时在凸透镜镜中成像规律。

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1

)当。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像异侧。

2

)当蜡烛。

移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教师总结:

第一册的教案

1、探索相关的退位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感知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投影。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左手3支笔,右手2支笔。说说哪只手多?多多少支?

2、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图片,理解题目意思。说说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组织小组讨论:谁多?多几只?你是怎么想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允许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3、列出算式:11-7=。

4、研究算法。

(1)独立思考,尝试解题。11-7=?

(2)交流11-7=411-7=411-7=4。

101因为4+7=11。

10-3=711-1=10所以11-7=4。

3+1=410-6=4。

(3)小结算法。

5、运用知识,尝试练习。

(1)、独立完成,试一试。

(2)、选几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知识。

1、指导练一练第1题。

(1)、独立计算。

(2)、选2题说说思考过程。

2、指导第2题。

(1)、让学生观察图画独立填写。

(2)、交流。

3、指导第3题。

(1)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题目,说说每一组题有什么特点。

4、指导第4题。

(1)计算,交流结果。

(2)观察算式,说说有什么规律。

(3)交流规律。

四、总结。

五、板书:

飞行表演。

11-7=411-7=411-7=4。

因为4+7=11。

10-7=311-1=10所以4+7=11。

3+1=410-6=4。

第一册《退位减法》教案

这个星期一直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口算和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和不进位加法以及进位加法;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现在学习的内容需要退位,属于逆向思维,因此在学习的层次和难度上就有了一个高度。

在进行教学时,侧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从课堂中捕捉信息,体会方法。和前面的不同,加法对于小棒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知道够十个就可以捆成一捆,而减法中,个位不够减就需要学生思考整捆的小棒如何操作;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已经有意识的要拆一捆小棒,在这个地方就要问学生为什么想到要拆一捆小棒?一捆就是什么,是多少个一?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再进行操作。接下来小结的时候就可以提炼这个方法了。

二、及时引导,为笔算作好铺垫。以前学的进位加去都是强调满十向十位进一,属于顺向思维,而现在是退位减法,属于逆向思维,难度比较大。所以我们在学生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个位思考,个位不够减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借一些过来?借一个十实际上就是多少个一?可以怎样去表示?让学生上台演示说说操作的方法。突破个位不够减,退一作十再减的难点。也为后面的笔算作好铺垫。

四、计算题教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注意,这个环节如果注意不好的话,前面的一切努力都有可能是白费。就是要特别注意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包括:

1、要提醒学生做计算题时,首先要看楚题目,摆竖式的时候不把题目给抄错。

2、要规范、合理的摆竖式。要告诉学生摆竖式的时候要写一个数字然后空出一个数的位置,再写下一个数字。这样的竖式学生在计算时,不会因为数字挤在一起,而出错。

3、要提醒学生摆完竖式后,要记得把答案写在横式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册《自己去吧》教案

活动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角色对话,初步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体验儿童诗的情趣。

2.知道遇到事情要自己独立的尝试才能获得成功。

3.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诗歌图谱(小猴、小鸭、小鹰、果树、池塘、大山)、配乐诗、山、池塘、树的场景布置,小猴、小鸭、小鹰、猴妈妈、鸭妈妈、鹰妈妈的胸饰。

活动过程。

一、逐一出示图谱引入诗歌名称,猜想诗歌内容。(老师和孩子的互动中可以用诗歌中的语言回应幼儿)。

师: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好听的故事,树上的果子熟了,小猴子和妈妈来到果树下,小猴想吃果子,他会对妈妈怎样说?(对了,小猴说“妈妈我要吃果子)妈妈会怎么回答(妈妈说:树上多着呢,自己去摘吧)?这样,小猴学会了什么本领?(暗示,爬树)。

师:老师把这几个故事编成一首诗歌,名字叫《自己去吧》,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学习朗诵诗歌。

1.完整欣赏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诗歌里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学会了什么本领?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听听动物宝宝们是怎样对妈妈说的?(让幼儿带着目的欣赏)。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掌握动物妈妈和宝宝们的语言。

以游戏的形式学习动物妈妈和宝宝的对话。(老师分别出示小猴子、小鸭子、小鹰图片与幼儿互动)。

(1)学习动物宝宝对话。游戏一“看谁学得对”

指导语:你听清了动物宝宝对妈妈说的话吗?大家来玩游戏“看谁学得对”,你们来当小动物,老师当妈妈,我指着哪只小动物,你就变成这个小动物,还要用诗歌里的话对妈妈说。(这一环节老师可提示幼儿)。

小猴说……,小鸭说……。小鹰说……。

(2)学习动物妈妈对话。游戏二“我来当妈妈”。

指导语:你们太棒了,如果请你来当妈妈会吗?

幼儿当妈妈,教师当动物宝宝,在互动中完整欣赏诗歌。

三、表演诗歌。

1.尝试模仿不同角色的语气。

师:诗歌里的动物宝宝和他妈妈的声音一样?我们听一听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示范一句)一起来学一学动物宝宝和它妈妈的声音,(完整朗诵诗歌)。

2.布置场景,幼儿自由选择角色,戴上胸饰,分别表演动物宝宝和妈妈的对话。跟着配乐诗表演。

师:现在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森林里去玩,这是果树、池塘、大山,老师准备了动物宝宝和妈妈的胸饰,我们用诗歌里的语言表演一次,表演时一定要注意,宝宝和妈妈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3.互换角色表演诗歌。

师:现在我们换一下角色,刚才当动物宝宝换成当妈妈,当妈妈的换成当动物宝宝表演诗歌。

四、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要像小动物一样,自己学本领,不要依赖别人,要自己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延伸活动。

师:回家后请小朋友尝试一件新的本领,要自己独立完成,然后把它编到诗歌里或者画在画纸上。

教学反思:

本科的教学中,我虽然用心的组织教学,想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总会出现偏差。我的教学侧重点在小鸭学游泳这一自然段,通过初读、细读、分角色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道理。

小百科:自己释义自身、本身。

第一册必修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1k文件格式:doc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第一册的教案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

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

主题图、有关学具、剪刀

参与性学习

一、导入

二、新课教学:出示主题图。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考考你:

小鸟在小兔的xx面,小兔在鸟的xx面,

松鼠在小兔的xx面,松鼠在小鸟的xx面。

3、指名说,评议。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填一填,说一说。

(1)仔细观察图。

(2)报名说。

2、把6写在上一行,把9写在下一行。

让学生说了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说一说。

仔细看图,同桌讨论,报名汇报。

4、请你分房子。

(1)自己动手剪贴动物。

(2)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

5、独立完成思考推理题。评析、校对。

四、小结。

本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

第一册的教案

1、通过整理与复习,进一步巩固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思考过程。并能正确计算加减法。

2、发现算式间的规律。

1、(1)出示一些写有进位加法的卡片,贴在黑板。

(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把哪能些算式排在一起?(小组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4)师小结。

2、出示加法表。

(1)、填写加法表。

(2)、观察加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3)、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1、(1)出示一些写有退位减法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讨论:哪些算式能放在一起?

(3)交流。

3、出示减法表。

(1)填写减法表。

(2)观察减法表,你能发现什么?在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1、看图理解题意。

2、用书上的句式说一说。

启智语文第一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的方法识记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注意“此、绳”等字的读音。

2、正确朗读课文,选自己喜欢的小节背一背。

3、积累有关的词语,借助字典理解“彼此”;联系图片理解“铁环”。

4、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5、了解“风”像调皮的孩子这一特点,并能与小朋友一起发挥想像,交流“风”的其它特点。

教学重点:

能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8个生字,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体会风的调皮捣蛋,进一步体会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像,边想边记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猜谜语。

云儿见它让路,

苗儿见它弯腰,

树儿见它点头,

花儿见它微笑。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课前圈好的生词多读几遍。

2、遇到解决不了的词语可以请同桌帮忙认读。

3、检查反馈。

开火车认读字语卡片。

树动时那点河起波。

4、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这首诗有几小节。

5、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三、读悟结合,体验情感。

1、学习第一小节。

课文中哪几句话让你知道风来了?请小朋友用“————”画出来。

生:从第一小节中我知道了,当树叶颤动的时候说明有风了。

板书:树叶颤动---------风走来了。

谁能结合插图说说“颤动”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把它换成什么?

生1摆动。

生2摇动。

(生带动作朗读)。

(男女生赛读)。

引读: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

生接:但是当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能试着背下来吗?

(试背)。

(生试说)。

2、现在我们就用刚才的方法自学2~3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小黑板)。

(1)自由读每小节,同桌之间借助插图说说每一小节说了什么。

(2)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带着动作读出来。

(3)试着背诵。

2)交流反馈第2小节。

指名读第2小节。

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生1:水面起波纹,说明风就在水面上。

生2:是风使平静的水面起波纹了。

你见过河水起波纹的样子吗?

生1:就像鱼鳞一样。

你说的真形象。恰好有个词叫“波光鳞鳞”。

生2:我还听过“微波荡漾”。

河水因风的到来变的更加漂亮了,小小的波纹证明风来了。

板书:河水起波纹--------知道风在哪。

谁能试着读一读。

(生边用手做上下起伏状边读课文)。

(齐背第二小节)。

3)交流第三小节。

通过这一小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1:当花儿点头的时候,证明风来了。

生2:风来和花儿做游戏了,花儿很高兴,不住点头。

生3:花儿点头是说明花儿被风吹动了。

板书:花儿点头--------风在做游戏。

多么有趣的风啊,你们能想像一下,花儿边点头边会说些什么吗?

生1:风你好,风我们又可以做游戏了。

生2:风啊,你真淘气。

能读出风的淘气、可爱吗?

(生表演读第3小节)。

引读第3小节。

(生背诵)。

四、课堂练习。

仿写一段诗歌。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的时侯,

我们知道风了。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册的教案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按照确定好的标准进行分类。

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情境活动参与教学。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讨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分配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交流: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形状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五位置与顺序。

第一册的教案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集体的情境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在活动中明白算理。

:1-10数学卡片、算式卡片、头饰。

:情境活动教学。

今天,动物园来了很多小客人,他们都想找一个好朋友,可是却没能找到。让我们班这些聪明的小朋友们一起来帮忙找一找。

分给10个人动物头饰,一张数字卡片。

要求:

1、找出的好朋友必须是两个数合起来组成10。

2、边唱《找朋友》边做。

3、汇报:________的好朋友是_________。

解放军叔叔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打靶的本领。

看第2题,明确题意。

独立完成,校对。

1、整体估计是黑棋子多,还是白棋子多。

2、数一数每种棋子的数量。

3、进行比较:_______比______多_______。

_______比______少_______。

4、完成练习,校对。

1、看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

老师看时间,要求在2分时间内完成。

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1、分小组模拟比赛。2、小结评议。

理解8的组成:你出6,我出2。你出,我出()。

第一册的教案

1、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学会8+?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在实际中应用理解。

2、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含义。

3、组织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4、进行环保教育。

重点让学生感受计算的多样化。

情境图及一些实际数学问题的用品。

图和环保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生活经验与情境相映合,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积木型板图)。

1、树林中有20棵小树,分两排种植,可是过不了多久一些小树死了,第一排死了2棵,第二排死了4棵,你说怎么办?(一些为几棵树发问,一些为小树的死着急)。

在众多连续情境的.呈现下,学生情感与小树产生关系,达到环保教育这一目的,又引导学生去研究所产生问题。

8+68+85+8。

这些在情况设计下,产生了这些算式,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1、8+6=14怎么来?

(1)8+6=14(2)8+6=14。

(3)9+6=15(4)8+6=14。

8+6=14看见8就减2。

(5)8+6=14。

2、自己研究其余算式。

3、比一比,谁算得快。(说一道,算一道,并说算的方法)。

8+87+88+45+88+6。

8+34+88+78+52+8。

9+88+93+86+88+2。

1、p103独立完成思考,解决问题。

题2组织学生交流图意和算法。

题3先说一说计算方法,再进行计算,也可以先计算,再说一说方法。

2、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蕴含的数学问题。

种树问题游戏问题银行问题。

选一些挑战性问题大家进行讨论,并加以解决,使之深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3、课外作业。

7+6+5+。

有什么办法计算更快。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