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网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作用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25 08:29:33 作者:念青松

范文是在学习、写作等领域中,用来指导和参考的一种标杆性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所谓的公共文化服务指的是:以满足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活为目的,仅仅依靠我国的市场不能够、不适合提供或者说市场不能够完全提供的,具有强大的外部效应的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或者是文化活动。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有:信息咨询、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我国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方面都有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改变农村风貌,树立农村新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要求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的文化。然而,加快农村文化的发展,这又需要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推进。为了更好的统筹我国城乡发展和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而实现我国农村全面、持续的发展,党和国家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规划。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其中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属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面对我国农村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的现状,但是,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日渐明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国农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结合农村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首先,我国农村文化贫乏落后,然而,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受我国历史因素和当前的现实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文化变得很贫乏落后,最终造成我国农村文化一直滞后于我国城市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是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并且,科学技术是我国文化教育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加强我国农村文化的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协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政府已经实现由管理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并且,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正在向农村转移。服务型理念已经在我国人民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正在我国开始积极地实践,我国政府的统治性职能逐渐弱化,社会性的职能正在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我国政府也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然而,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就在于向社会积极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从而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现如今,我国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中来,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所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应该向农村地区提供大量的转移性支付。最后,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困境以及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效应。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低,没有能力进行投资大、回报时间长、效益衡量难度大的公共文化建设,并且因为我国农村居民区较为分散,各地文化差异很大,所以,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更加需要统一的规划和差别的对待。也由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功能在于提高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稳定社会,受众广泛,不可能通过收费等手段来排除受益人,所以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

首先,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提供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拥有政策的支持,这一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必须和我国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与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其次,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最后,在社会与市场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中给予引导和监管。其次,我国现在必须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为农村提供符合人民意愿的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现有的供给机制。在我国当前的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下,农村的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脱节而且效率较为低下。因此,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农民表达自己诉求和意愿的平台,充分了解人民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最后,结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进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尤其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具体对象的布局情况和人口情况。要以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为重心,公共文化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受众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应该满足更多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大多集中在乡镇一级,受农村布局分散影响受众较少。就目前大多数地区而言,加大村级的公共文化建设,要尽量做到细致全面。加大提供流动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普法教育、文艺演出。

五、建设农村特色文化的意义和重要性。

首先,可以更好的构建社会农村新风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导向的功能,优秀的文化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修养的提高,从而可以整体的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风貌。其次,建设农村特色文化可以更好的加强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优秀文化的形成可以为培养人才提供基本的氛围,熏陶村民的精神文明素养,从而,为农村培养更多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人才服务。最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大量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消遣方式。

六、结语。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很有必要的,我国必须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文化。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园林工程各项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园林管理,具体来说园林管理就是针对园林绿化功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各个方面的管理优化,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生态环境,并针对城市园林绿化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合理分析,目的是促进城市、人类以及园林绿化的协调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离不开园林工程建设,严格来说园林工程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对于城市局面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生活在楼宇之中,能够亲近自然,接触自然的机会较少,而园林工程就是人们提供与自然接触的场所,园林工程管理是保障园林工程质量的手段,是为人们提供优质服务的途径,可想而知如果园林绿化达不到效果或者是相关配套设备无法发挥作用,那么人们将很难从园林中得到好的体验,园林工程建设的意义也不复存在。所以说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应该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

2、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2.1园林管理中规划管理不足。

我国城市在园林管理方面的体系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是因为这些长久以来所堆积的问题,导致园林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经验匮乏,并呈现出园林绿化与规划相分离的问题。规划绿色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个人,或者是单位的影响制约,从而导致绿化用地面积减少,达不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也无法满足人们休憩的要求。具体来说城市公共绿地、单位绿地以及小区绿地的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在一些比较老的小区内部,小区绿地面积非常少,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城市园林管理中绿地规范的.不足。

2.2园林管理中缺少完善的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完善是确保园林管理顺利开展的前提基础,而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必然会阻碍城市园林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在园林管理上规范统一的规范标准,体制完善程度低,因为城市园林管理的不完善,导致城市其他领域会侵占城市绿地,从而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环境的建设。

2.3园林管理中缺少健全的法律体制。

人们的行为受法律条文的制约,对于园林管理也是如此,我国城市中园林管理方面的法律体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园林管理工作无力问题,严重制约了园林管理。我国在这个方面实际上颁布了相关的条例规则,但是大部分城市都很难全面落实下去,因此城市园林管理工作依旧呈现出管理无力的问题,难以依法开展行政工作,导致城市没有明确的绿化目标,绿化设计和施工也比较混乱。

3.1运用规范化方式对城市园林管理进行规划。

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运行城市园林管理规划,体现出依法申请的引导和控制行为,以及依法行使职权的主动行为。政府按照经济发展规划和城市设计蓝图,组织制定城市园林的规划体系,让城市园林绿化更加具体和深入,并将所有规划进行实际操作。

3.2城市园林管理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

在开展园林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科学、高效的原则,秉持和谐统一的观点,科学管理。充分考虑到周围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置,资源条件等问题,在照顾到周围居民生活起居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园林管理、环境保护,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实现人力、物力的有效利用,处理好建设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居民以及城市的长远利益出发,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3.3城市园林绿化要运用法治化管理。

为了解决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法制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坚持走依法治理,依法管理的路线,结合城市园林的需求,制定更为完善的园林管理规章体系,充分发挥出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规范管理行为,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法制化,同时也能够促进全面管理意识的提升,采用教育、宣传等方式激发全面绿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结语。

从大量的实践分析中发现城市园林管理在城市建设以及人们生活体验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强化园林管理是保障园林各项职能得以发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的前提,针对目前我国园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为管理强度不够,改革不彻底,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只能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力度,才能够促进城市发展,营造城市新面貌,新形象。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的情报信息,文献资料馆藏的中心,为地方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体现该学校教学科研水平,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发展趋势,体现学校综合实力。作为地方高校文献信息情报中心的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工作者提供可靠的文献资源,在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很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在该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并不突出,或者发挥的作用甚微,可能是重视程度不够。本文结合本人在地方高校图书馆工作近十年的经历,浅谈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和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学科图书文献资料馆藏服务。

(一)馆藏资源服务。

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文献馆藏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与利用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学校馆藏文献资源的中心,使得图书馆成为科研人员掌握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和动态的窗口。馆藏资源服务建设为学科建设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一所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馆藏资源建设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科建设发展,它为教学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和学术交流服务。作为地方高校的文献情报服务中心,图书馆主动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关注学科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献计献策。信息化时代,图书馆通过网络使更多的资源得到共享和利用,为师生提供主动思维的机会,培养师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服务[2]。

(二)数字化馆藏服务馆藏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保障。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馆藏有了显著的变化,数字化馆藏建设和运作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迎合互联网的发展,它包括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构建和组织,包括数字化资源数据库的联合订购和组织、原始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和组织、internet信息资源的组织以及虚拟馆藏。日益增多的数字资源环境下,调整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特色,加强数字化馆藏建设,分析解决新形式下数字化馆藏发展的新问题,充分发挥数字化馆藏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3]。

(三)文献信息保障中心。

作为情报信息的集散地,图书馆收集、保存的大量第一把文献资料,进行再次加工开发,形成第二把资料或第三次文献资料,是重要的情报信息来源。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情报信息满足研究人员对本学科专题文献的整体需求,为学科人员实时掌握该领域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明确目标,确定方向,开创新方向提供有力文献信息保障,进而助推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科创新[4]。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文献信息的保存、整理、传播机构,因为这一职能,能极大保障高校学科建设的情报信息、文献信息要求。学科建设需要人才,需要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保障。开展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参考,项目实施的过程和进度,需要研究者对这个项目前沿的跟踪,文献情报信息的获得都要依赖图书馆。因此,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文献信息情报的中心,服务于学科建设,是其他机构都无法比拟的[5]。

二学科信息情报的咨询服务。

情报职能是高校图书馆的另一个基本职能,具有导航作用。学科信息情报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服务。图书馆利用强大的情报信息网络和文献资源,主动收集情报和分析,及时提供全面的准确情报及信息咨询,为推动学科建设发展服务[6]。

(一)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服务。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跟踪上各个学科发展的动态信息,及时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及当前以至将来的研究热点。利用光盘数据库和国际联机检索终端,针对课题查新、成果鉴别、开展检索咨询,提高网络信息服务功能。由于地方高校图书馆资金投入有限,资源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调整策略,应有所选择地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服务。科研项目的实施通常分为申报、项目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请,验收结题等阶段。在申报课题阶段,教学科研人员主要关注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成果、趋势、热点,制约因素等,图书馆应针对性地提供选题服务。在课题开展阶段,则需要可靠的方法、充分的理论依据等文献,那么,图书馆要围绕研究进展情况提供跟踪服务。在课题收尾结题阶段,主要是提供专利申请、成果查新、投稿等服务。

(二)为科研人员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网络上有海量的各类学术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网站,研究人员获取这些学术资源有难度。为了方便各学科专业科研人员查询获取本络学术信息资源并快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动向和发展趋势,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根据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搜集网络学科学术信息,将这些学术信息网站分门别类地在图书馆网站上建立链接地址。建立参考咨询服务部,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在网上定位,迅速推出网站导航方式,能够快速解答科研人员的提问。读者通过网络或电子邮件联系服务。信息服务人员解释用户获取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截取情报的策略、对学术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进行描述和评价、提供有效信息。

三学科馆员在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是在国外著名大学产生发展,于被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式引入国内的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图书情报学在线词典对学科馆员给出的定义是,那些以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服务于专业文献的选择,并对用户提供某一具体学科领域或专业学科(或子学科)的书目教育和咨询服务的图书馆员[7]。学科馆员与其专业相对应的院系对接,为该院系的师生提供专业领域所需图书馆藏和信息情报资源有针对性地服务。常常给专业院系提供有价值的学术会议信息,馆藏资源和信息情报及更新,跟踪前沿,使不同层次科研人员充分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学科建设发展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所院校的特色、优势和科研水平是通过学科水平体现出来的。由于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各具自身特点,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服务应该体现出自己的侧重。那么,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应加强哪方面的建设,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强调特色馆藏服务建设。

由于地方高校发展的局限性,只能优先发展一些特色学科,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和采购计划应优先针对学校这些特色学科服务,图书资料采购资金也向这些优势学科倾向,协助学校重点扶持这些学科,最大限度满足文献资源的需求,建立独具特色的学科群[8]。地方高校图书馆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包括特色学科)制定特色藏书体系建设。邀请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参与文献采访,加强图书馆与二级学院资料室的交流沟通,尽可能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和情报信息的共享。为了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方便教学科研人快速查找和利用馆藏资源,提高重点学科文献的利用,设立学科专业书库。集中为学科带头人或骨干设置阅览、研究于一体的多功能专业文献室。以服务学科建设为目标的专业书架主要用于存放研究型文献资源,在一个文献资源库中这样的专业书架。地方性图书馆应围绕本校的重点学科设置及其发展方向,从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要求出发,有目的、有侧重地收集相关学科的网络情报信息,收集学科同行的研究动向,设立重点学科专业特色数据库。建立电子期刊目录库、按学科分类建立期刊导航系统。对馆藏文献的深度挖掘,建立馆藏学科文献书目、文摘、综述、评述等二次文献数据库。

(二)建立学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构建有效的学科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不仅为学科科研人员提供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还可以参照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节约人力、物力资源,对科研人员选题,确定研究方向很有帮助。学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是联系学科信息用户和学科馆员的桥梁,要遵循侧重服务重点学科,相关学科有选择服务的原则,主动收集有价值的学科情报信息,并及时将这些情报信息传递给相关科研工作者,满足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充分利用社交网络(socialnetworkservice,sns,社交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学科信息,使用户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图书馆网站设立学术资源社区,发布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和成果,与用户互动,提供有效的信息情报,满足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服务平台主动做好信息情报服务工作。由于某些学科用户的教学任务重、科研项目多,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大。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主动向他们提供信息情报服务,及时通报最新的.中、外文文献信息。

(三)开展学科馆员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图书馆更好地服务用户的一种新模式,学科馆员一般由一定学科背景的馆员担任,主要作用是引导用户对馆藏文献资源检索和信息情报收集整理这两个方面。开展学科馆员建设的目的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对口学科建立并保持对接服务,了解学科发展现状,主动收集对接学科文献信息及服务的需求信息,对学科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对口院系提供或组织提供各类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具有专业背景、了解馆藏、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技能,他们把馆藏资源以及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快速传递给学科研究人员。学科馆员定期了解各学科的科研进展、学术活动以及文献信息的需求,搜集整理信息情报资源,并广泛收集各学科的订购意见,主动地开展定向跟踪学科带头人,跟踪项目,为科研项目提供齐全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情报服务。跟踪学科研究动态和学术前沿,适时更新学科的最新动态、新热点及其潜在发展方向等内容并传递给用户。国内多所著名大学陆续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如武汉大学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内容有:每年都对学科文献资源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为读者提供参考。向用户宣传图书馆学科馆藏资源及更新情况,并定期学科馆藏资源检索方法进行培训。收集整理、整合对口院系的馆藏资源及网络学术资源,跟踪负责院系的国内外学科建设发展动向及趋势,以学科导航方式向院系推荐[9]。应用型地方性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满足在学校教学、科研、读者服务的基本要求上,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捉住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契机,提升在学科建设中服务能力。图书馆要捉住地方性高校重视学科建设发展的机遇,借助信息网络平台,克服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网络学科情报信息服务,开展与同类院校图书馆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为学科建设发展的服务水平,推动地方高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圣宏.地方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学科建设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11).

[2]李小红.我国985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重点学科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大学,.

[4]潘松华,崔钢.地方高校图书馆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32).

[5]张小梅,郭凤媛.高校图书馆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文献保障与服务[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4).

[7]丛莹.我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学科建设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8]张爽英.建立服务学科专业建设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5):5-7.

[9]钟伟珍.图书馆在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情报,,(4).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化信息最集中的地方,其凭借着自身的功能和优势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此主要从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馆员优质、专业的服务几个方面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人们常用“四点一线”来描述当代大学生的单调生活,所谓的四点即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可见,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蕴含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学校科研课题的开展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技术支持,研究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还能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源自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演讲用语。当时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后被众多的高校扩展和演绎,一直以来对其概念的说法也众说纷纭。笔者所理解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和高等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指的是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所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

二、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信息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着广大师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日益多样化,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有影音文献,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不断升级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们获得信息的最佳去处。图书馆优越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它能够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1.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认知文化的影响。

认知文化即智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有赖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巩固、拓展和延伸。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仅靠课堂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门类的“通才”式的人才。培养“通才”式的人才,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依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发展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

2.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

价值文化是指人们在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急需心灵的滋润及情操的陶冶,教师的教书育人、职工的服务育人对他们的价值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发、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更为重要。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疑在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审美文化的影响。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美和接受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大学里的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胆识和反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民俗艺术、历史文化艺术、文学艺术等。这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文化,促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得到有力的提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的开展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高校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形象和品位的象征之一。庄重自然的建筑风格、清新幽雅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校园中最绚丽的一道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优美,功能分区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备课室、自习室等为教师、学生及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了空间;悬挂的各种名言警句,摆放的各式花草树木、石雕都在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精神,表达着一种理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化。2.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环境幽雅,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图书馆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家坐在一起屏声静气、潜心研究,浓烈的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场效应生长着灵感,生长着智慧,也生长着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意识,是任何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查询及学习的场地外,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馆办刊物、图书馆主页等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就开设了“书讯与荐购”栏,及时向读者提供新书、好书,还建设了“网上精品课程”导航库,为广大师生免费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学习。另外,馆里还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们举办各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他们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三)高校图书馆优质、专业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一批专业、高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馆中本科以上人员占88.4%,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4.8%。高素质的人员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良好的服务形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读者,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图书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成功发展。另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等学府的形象。图书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和谐、有序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在读者服务、岗位考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王鹤静.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狭义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包括思想、技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人类的伟大文化由城市而生,人是能够创造城市的智慧动物。城市文化除了蕴含了大文化所包含的特性,也包含了自身独特的历史与传统。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之间的区别标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标识。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正逐步消失,世界各地的城市文化也变得趋同。经济发展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但是以牺牲城市特色文化作为代价的建设,极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大踏步前进,中国各个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片一片的旧城区被改造,一幢一幢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现代化商业住宅代替了原来的平房四合院,高架高速代替了原来的泥泞小路。然而,绝大多数城市的过快发展使得原本属于城市的特色文化以及历史渐渐消逝。各大城市格局千篇一律,设施、风格、创意趋于同一化。有一位国外人士曾经就北京市的旧城区改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将来会有我们现在有的,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你们现在有的。”这说明了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在对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对一些名胜古迹及特别建筑的保护。这一点并没有错,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现在必须重新进行整体布局,改变思路,由点及面,对能够反映和代表特殊历史文化区域以及能够彰显一种生活环境的范围进行保护。有些建筑尽管不是很特殊,但是它们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包含了一个不容复制、不容再生的文化,也是非常值得保护的。经济必须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也必须得到保护,为了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政府以及群众都必须积极参与,各自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范围。

在中国地理概念中,西南地区主要涵盖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南部及云贵高原,而在行政区划概念中,广义的西南地区则包括广西、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六省区。本文中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居住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区。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疆土辽阔,横跨中国地形的三大阶梯,有着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西南民族地区拥有众多少数民族,其中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分布在各个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地处中国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多样,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过慢、劳动者素质不高、地形难以进入、制度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等不利因素的束缚。

(一)西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西南民族地区独具魅力的城市自然景观,与东部、中部的平原城市相比,西南民族地区的高原、盆地、丘陵等特色地形地貌及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使城市更有魅力。西南民族地区因其复杂的地形特征以及气候类型造就了丰富的农业与生物资源,其中广西就拥有6000多种植物资源,云南、贵州等地的动物资源也位列全国前列;西南民族地区还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桂林山水、九寨沟、香格里拉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二)西南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厚重。

丰富的民族民俗资源让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千百年来,西南民族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包括古老的神话、传说、诗歌、舞蹈、音乐、图腾、建筑等。西南民族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侗族、彝族、傣族、布依族等,都保存着各自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随之产生的新文化,成为了城市的特色文化,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延续下来。

(三)西南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落后。

虽然西南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资源的总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物产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上述任何一种资源的缺乏都将使得城镇化无法有效地推行。西南民族地区有些资源相当丰富,但有些资源却十分匮乏,这直接导致城镇化推进的滞后;山地多、海拔高、平原少,地形难以进入,制约着城镇化规模的发展;劳动力素质偏低,导致人力资源短缺;资本资源不足,政府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民间投资相对东部地区均处于劣势;城市服务功能低,城市基础弱;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生态污染等都不利于城镇化的长期发展。

(四)西南民族地区政策优势独特。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步调前进为西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该地区人民抓住机遇正在逐渐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其次,西南民族地区聚集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而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项利好的政策,这也使得该地区发展更加有优势。再次,西南民族地区毗邻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可以享受国家多项政策扶持。最后,西南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大后方”,其中广西的海岸线占全国的1/12,总长度为1539公里,拥有3个深水港,这为中国与东南亚的自由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中国大力推动的城镇化进程,虽然有效提升了各个城市、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但由于步伐过快及影响广泛,各个城市文化的趋同现象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明显。“城市特色文化危机”已经开始在各个城市中蔓延,城市原本特有的作为自我标识的城市精神以及城市历史文化正逐步消失。虽然短期内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相比,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说,这种影响更深入、更广泛,值得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具体来说,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整体规划中对城市特色定位不明确,规划和文化保护更多地以单个的方式进行,缺失对整体的关注。单体建筑之间的公共空间已被破坏,城市规划缺乏大局观,因此城市风貌未能形成整体,现代建筑缺乏本民族特色,许多特色建筑雷同。

(二)民族文化商品化。

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旅游者来到西南民族城市是想通过视觉观察,开阔眼界,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参与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风俗与节庆。但是,民族文化却往往被以现代艺术的包装形式来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丧失了其精髓与内涵,日益商品化。

(三)民族文化被同化。

原始的西南民族文化在内部作用与外部影响下逐渐消失,被异地或者是异族的文化所取代。西南民族地区部分村落远离城市,与外部民族交往甚少,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民族生活习惯与风俗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然而,与异族和北部交往甚多的城市地区,因受现代文化冲击,许多民族风俗与习惯存在传承的危机,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建筑与街区,饮食与服饰,节庆与生活方式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民族价值观退化。

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核心价值观是古朴诚实、热情好客、吃苦耐劳。然而受到商品经济的刺激影响和不良商人的诱导,许多民族文化价值观出现了明显的退化。部分年轻人对中国的优良传统完全摒弃,个人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其中西南民族价值观的退化尤其明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大多以稻作文化闻名,由于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当地居民大多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热情好客,然而由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大踏步迈进,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了牟取利润而背离优良的品德,导致西南民族地区的民族价值观明显退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也与之齐头并进。信息的全球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并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于处于霸主地位的西方文化对市场产生了不可估量地冲击,所以城市特色文化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正日渐衰退。就以前而言,西南民族地区各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城市的特色,例如:四季如春的昆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然而随着主流文化的强势冲击,西方文化正改变着各个民族城市的精神、历史、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城市文化价值观,从而使这些城市不自然地就放弃了原有的特色文化以及价值体系,城市特色文化便处于弱势地位了。

由于当下西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城市对自己城市的特色文化认识不足,所以在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发展中就没有能够深入地挖掘该城市独特的文化特色,因而没有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特色文化。对自身的城市特色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刻、缺乏自信,所以转而投向简单易学的“现代文化”、“西洋文化”,并千篇一律地加以学习。很多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将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经验以及城市结构布局生搬硬套过来,盲目地追求主流文化,盲目地追求gdp,把当下流行的风格元素当成是发展的指标,完全不挖掘自我的历史文化沉淀,导致了大多数城市特色文化变得肤浅平庸,这样的快节奏不但没有给城市带来好的形象,反而使得人民对城市的文化品位丧失信心。

四、对策建议。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成为了地区社会文明的标识。如何保护与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发扬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特色,打造民族城市的鲜明形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城市特色定位。

根据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与阶段、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根基来对城市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的认知与解读。在展现城市特色时,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定位,从城市整体规划大局上追求风格的大致统一,城市的各个局部避免重复与单调,可分区域、分层次、分系列地在重点地段展示城市民族特色与文化成果,营造特色鲜明的环境或是民族特色风情的建筑等。在向游客展示一个多元的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化色彩,体现传承与创新的对立与统一。

(二)挖掘特色民族文化资源。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保护首先要从文化的挖掘入手。西南民族地区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丰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因受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许多原生态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消失或者逐渐消失。历史文化资源是城市最珍贵的瑰宝,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应挖掘与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元素,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民族语言与文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风土习俗、民族建筑风格、民族舞蹈与声乐、民族绘画与图腾等。只有将这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当中去,使之成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化的民族特色,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延续城市特色文化。

(三)平衡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和谐共处的关系。

当今社会,西方的文化大量入侵中国,对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地冲击。文化的入侵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文化的丧失。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建立城市特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外来文化来自于世界各国,是各国对于生存、发展和文明最真实的写照。对于外来的文化不能一味地抵制,也不能一味地接受,必须持有批判的态度。中华民族素来有厚德载物和奋斗自强的精神,对于外来的文化,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有选择性地进行接受和吸纳。对于符合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要求的部分积极接受和补充,而对于与本土文化差异过大且认识不同的文化则要尽快的摒除。融合两种不同文化中相同的特点,这不仅是对于建设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文化的需求,也是对于城市乃至国家适应全球发展潮流的需要。

(四)保护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长期居住着大量的少数民族,西南民族地区拥有大量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几千年文明,辛勤的少数民族建造了大量的具有少数民族地域风情的特色建筑。当今,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的特色建筑往往以古城、古镇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如云南的丽江古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广西贺州的临贺故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镇远古镇等。许多古城、老城的文化遗迹已被城市化的推土机铲平,遗留下的古城、古镇也多多少少地被现代化文明所侵蚀。因此,对于城市中遗留下的古城、老城应予以关注与保护。在城市规划时,尽量避免对城市的古城、老城进行破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把占地面积较大的项目安排在对原始建筑破坏较小的地方。

(五)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

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不符合现代审美与现代生活需要的城市文化将会逐渐被历史淘汰,应该在继承原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并不是擦掉原有文化的印迹,照搬照抄其他地域文化,而必须在延续本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城市特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性质的,有选择性地继承,创新地继承,而不是过度地追求传统或是过度地追求创新。

(六)融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首先,西南民族地区的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古建筑资源、节庆文化资源等,将这些丰富的民族精神文明资源与物质文明资源充分地有机融合,让其成为民族风情浓郁,城市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通过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族元素提炼到城市的产品成果中来,将民族节庆与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民族特色食品等产品成果更好地包装与宣传,以形成更好的推广效果。其次,深入挖掘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原始的、古朴的民族风俗,让其以更好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让游客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土习俗,更好地感受当地民族的民族风俗与生活习俗,将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七)博采众议与接受监督。

西南民族地区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城市人民是使用城市设施的主体,有权参与城市面貌的设计、城市规划的制定与旧城改造方案的选取等决策。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管理者应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城市设计中来,使城市发展决策更透明、更公开。例如通过网络投票、专家组评议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多层次参与不仅有助于城市管理者制定出更合理、更具有西南民族地区城市特色、更符合人民心声的城市规划,同时也对政府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摘要:文化馆是一种公益性的全民所有制机构,其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本文针对文化馆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展开讨论。

文化建设指的是发展科学、教育、图书馆、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卫生体育和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其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作为综合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又在新时期文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案,笔者分别从如下方面讨论文化馆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其以全体群众为服务对象,且主要承当如下职责: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整理与保护、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及社会教育。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文化馆数量为3286个,为3298个,为3311个。可见,文化馆正处在稳步发展的阶段,且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在新时期,作为党和政府的职能机构,文化馆的职责一般包括如下方面: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保护文化遗产及发展城乡文化。总之,文化馆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职能作用,其可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应当承担起宣传教育的职责,具体可通过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来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从而密切党、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实践表明,这一形象、通俗的方式可激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造性及调动其积极性。另外,还可通过开展活动以舞台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等,以启迪和鼓舞更多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总之,文化馆在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宣传教育作用,其可促进经济的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

三、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发展。

在基层文化建设中,文化馆可谓是责无旁贷,具体发挥其社会组织作用。为了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文化馆应从如下方面充分发挥其社会组织作用:一是通过创建社会文化人才网络来将乡村文化室、镇文化站、文化馆、社区、街道及文艺社团组织等融为一体,以实现民间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等的有机结合,显然这种辐射式的.分布方式保证了群众文化的广泛性、确立了群众文化的主导性及展现了群众文化的大众性;二是通过在节假日组织开展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乡村集市文化等活动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以形成一种城乡互动的局面,从而促进了城乡文化的发展。

四、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馆是一种专业人才集中、硬件设施齐全、组织机构完善的文化活动中心,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理应承担起文化辅导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这种文化辅导作用,文化馆首先应坚持“深入基层、面向城乡”的原则,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不)定期开设文化辅导班;其次,应密切与群众文化活动骨干及组织的联系,并组织开展与文化艺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比赛,比如开展农民文化活动、举办歌咏比赛及节日文化汇演等,注意在选取辅导对象时,应兼顾到集体与个体及集中活动与分散(个人)活动。

五、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馆是党和政府的文化宣传机构,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服务机构,因此其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这一点来看,文化馆就应承担起为群众服务的职责。为了最大化发挥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其应把握好如下要点:一是从群众文化的实践出发,正确看待文化馆与群众的关系,即从需求角度来讲,主体是群众及客体是文化馆,而从供求角度来讲,则主体是文化馆及客体是群众,因此在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展演中,群众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文化馆在其中则负责提升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注意文化馆与群众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应为不可分割的主客体关系;二是文化馆应组织开展丰富且健康的文化活动,具体应在文化活动中,创新活动方式及丰富活动内容,以提高对社会群众的服务能力;三是发展民族文化与特色文化,并继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和传统艺术,最终再以此为基础打造精英文化;四是依托广场文化,积极发展社区文化,使其全面覆盖家庭、街道和社区。

六、结语。

综上,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文化馆主要承担了宣传教育、社会组织、文化辅导及服务职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文化馆的这些职能及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其应在党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树立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论文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历史文化领域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社会的生活。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关键组成,对于高校体育文化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与教学工作,是摆在广大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做出更大的成绩。

众所周知,大学文化博大精深,是包含着众多的文化内涵的,其中之一便是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可以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精髓以及核心,相比于其他大学文化特征,它具有着约束性、规范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的特征,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思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在大学体育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也就要求体育部门重视并加强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有助于高校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作精神。这种合作精神尤其是体现在高校集体项目竞赛过程当中。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他们都是存在着个体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也只有通过合作精神以及规则才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大学体育制度文化进行了细化,例如秧歌,为了达到精髓的目的,教育部门甚至还派遣专家深入实地考察,从而实现对于秧歌精髓的最深入挖掘。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同样也是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大学体育其他方面的建设,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更加着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建设,举例来讲,设备器材、雕塑符号、设施建设等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体育文化建设,可以这么说,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体育的重大物质保障。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的大学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大学,此时的大学,更加注重的'是对于人文方面的关怀,生命是依赖于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那么民族传统体育其中包含着对于生命体的关爱特征,与大学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大发展相结合,从而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作为大学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还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大学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讲,对于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直接推动着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前进与发展。总体来讲,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升学生情趣。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情趣的提升是巨大的,举例来讲,云南白族著名的体育项目--霸王鞭,其自身有着极好的美感,对于提升学生的品味,提高学生的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道德观。民族传统体育于大众体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可以说是大学生好奇的关键点,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仅仅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再举个例子,广西壮族有个极为著名的体育项目抢花炮,通过集体参与以及集体配合,可以培养出大学生的归属感以及荣誉感。

第三,对于学生进行精神奖励。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学生精神奖励也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例如通过武术教学,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武术民族性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制度文化、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丰富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生活,对大学生思想素质有很大提升作用。传统体育的内外兼修、阴阳调和等观念,有助于建构高校体育文化的价值理念,形成健全的校园体育文化形态,高校要努力扩大宣传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发挥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论文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管理工作。并且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需要科学的指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指导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3)法制管理。法制管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管理的规范性与合法性,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高校在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坚持法制管理观念,积极尊重并保护学生的权益。具体而言,学生管理人员应将法制观念贯穿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按照法律规定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并且我国应强化高校的行政管理职能,使学校具备行政管理权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行政管理。

4)创新观念。传统的集中式管理强调对学生的统一管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成长空间。而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需要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学校应坚持创新观念,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且学校应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管理过程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创造性活动,减少对学生的强制性要求,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高校体育社团是由学生组织的松散群众性组织,其凝聚力在于社团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理想与信念。高校体育社团由于其广泛的参与性及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被看作是课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沟通与交际能力,以及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等具有积极作用。所以,高校体育社团的建立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中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分析,无论是对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地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物质及精神上的深层次延伸,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校园体育文化,则主要是以体育活动等形式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力求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团队合作能力等良好品质。高校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最有活力与影响力的组织,每次的体育社团活动都以其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所以,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大学生拓展其课余生活,增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平台,并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补充,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二)作用。

体育社团是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体育社团既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与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新形势下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体育社团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及终身体育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实现的重要途径。体育社团会不定期的组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为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拓宽其学习领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他们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及竞赛活动等,都加强了学生对身心健康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同时树立了较强的体育文化意识,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高校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影响。

(一)普遍的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校园文化支架相互渗透与促进,可以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并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思想行为从事人类活动。所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繁荣对于学生的身心及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并植根于校园教育大环境中,而学生社团作为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他们从思想能够更加主动的去宣传体育文化,并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加入到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中,体育社团的特点就是具有广泛的参与性与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这就激发了更多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体育社团可以更好将校园文化在无形之中进行传播,因此,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具有普遍的教育性与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在丰富与推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体育教育在校园教育中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而学生体育兴趣也在高涨,体育社团的建立与日渐繁荣就是高校学生体育热情高涨的重要见证。目前,高校体育社团的数量与类型都在不断增加,体育社团不仅成为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是学生尽情展示自己体育热情与体育才华的舞台,为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供了重要平台。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体育活动都是由体育社团组织的,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贴近,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的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竞赛,还有体育知识问答竞赛,体育征文竞赛及体育图片的搜集与整理等,这极大的满足了学生多方面的体育需求,丰富了他们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其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校园学生社团的开放性,学生很容易进入不同类型的体育社团,而学生在这些社团间的交流与互动都将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并实现“滚雪球”式的快速传播。

首先,从性质上来看,学生体育社团既要接受学校的管理,又是自发组织成立的,因此它具有双重属性,这为体育社团发挥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用奠定了基础。其次,从其学生基础来看,学生体育社团由于主要是由学生负责管理,在组织各项活动时更加贴近学生意愿。这样,一方面为体育社团自身进行体育文化传播提供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校园管理部门进行校园文化宣传提供重要资料。最后,从其学生的流动性来看,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是自发参与的,学生的流动性较强,尤其是在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之际,社团成团的变动较大。但是,老成员的离开培养了一批新成员,新成员的加入又为社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因此,从多个角度来看,体育社团都将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发挥主力军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社团在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从体育社团的普遍教育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烈的感染力,以及其能够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了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生力军作用三方面,研究了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校体育社团的繁荣发展及校园文化的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高校后勤管理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论文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但心理成长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将在大学生情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否适当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情绪的特点,通过日常观察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二、造成大学生情绪多样性特点的因素分析。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2.所学专业影响着学生情绪。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和抉择。稳定、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大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大学生的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情绪引导教育。

情绪引导教育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绪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加强大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对学习、学校生活和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不断完善学校情绪管理设施、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

学校设施对学生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硬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课程学习来满足对现实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软件建设方面,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展示大学生不同类型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适时释放学生内心压力的环境和对象;其次是选择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方面能给以学生引导,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自身有较好的情绪掌控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给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沟通。最后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提供疏通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事情向纵深方向发展。

3.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该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学生在校时,应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深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

四、总结。

大学生情绪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和谐校园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管理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大学生情绪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学生情绪管理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需要通过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为整个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精神支撑。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校园体育文化汲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效整合了人在生物、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体育文化环境。

1.2时代性。

由于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直观地反映着时代特征,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演化自身的形态。学校与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小学校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成熟依赖于学校和社会一同构建的背景。

1.3人文性。

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是校园文化的切入点,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全面分析校园文化的发展过程可知,体育文化一直都代表着一种人文精神,蕴藏着一种文化目标和彰显着人文价值理念。

1.4发展性。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生态哲学,旨在通过对生态哲学内容的研究,使全校师生树立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发展的观念和与之相符的生活方式,满足道德标准的生产方式以及改造自然的方式。

校园广播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

摘要: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本身即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支撑着丰富多样校园文化的展开。本文从探讨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出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试图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学校的科研、教学和提供信息服务的重任,传统图书馆只是一个被动性的服务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借还书的重复过程,很少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和高校师资、设备并列为高校三大支柱的高校图书馆具有知识资源,馆舍,人才,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丰富的藏书,良好的学习环境,象磁铁一样吸引着读者。因此利用优势吸引读者,本身具有多维的校园文化内涵,应积极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文化,把自己的系列的工作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教育、学术、文化于一体的功能。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图书馆,许多课外活动都需要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来开展,科技活动,演讲、阅读欣赏和引导,读书小组等文化活动,还需要图书馆的直接参与。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知识殿堂、精神家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载体,以其巨大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强大的优势。

1、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2、先进的信息设备,快捷的信息查询系统。

高校图书馆借助丰富的知识存储和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的信息服务环境,向大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激发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欲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逐渐增强。[2]做好信息导航及咨询辅导工作已逐步成为现代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促使学术性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

3、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服务。

图书馆以优秀服务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发展,是图书馆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在丰富馆藏的基础上,我校图书馆以“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读者服务工作。周开馆时间近90小时,并采用借阅藏合一的图书管理模式,馆网络每天24小时开放,校园网用户可自由地利用电子文献信息,访问各种数据库,更方便了读者。

三、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紧跟时代步伐,唱响主旋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发展。我馆在新馆建成后,利用环境和资源优势,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保障文献质量。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校。

园文化发展的源泉。图书馆要有重点地、有计划、按比例地采集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确保将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地提供给大学生,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近年来,学校不断增加对图书馆购书经费的投入,我馆在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紧密结合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合理配置纸质、电子文献,探讨文献采购新模式。我馆每年对图书和数据库的借阅、利用率进行统计,减少和停订利用率较低的图书和数据库,新增认为使用效果较好的资源。通过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使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更趋合理,资源极大丰富,文献保障率进一步提高,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对文献资源的需求,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了基础。

2、增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3、加强数字化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4、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图书馆主题活动。

运用丰富的馆藏资源、技术设备优势、人员的潜质优势,突出个性,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气氛。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文化、信息、交流、娱乐多功能中心。

4.1走进读者活动。为了充分了解读者对图书资源的利用、需求情况,我馆不定期开展面向全校师生的“走进读者”活动。通过发放读者手册、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征求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发展定位等问题的意见,对新图书馆布局和功能方面的建议,把图书馆的最新馆藏信息、最新服务手段介绍给全校读者。尽可能地使不同读者群都能在图书馆获得满意的服务。以期通过与读者良好的互动,促进图书馆的全面、协调发展。

4.2书目推荐。我馆采编部从书商处收集来的当年新书书目,按医学类、社科类、自然科学类三大类整理成新书目录,通过学校网络oa系统定期向学校各二级部门及处以上领导发送新书书目。收到反馈的选书意见后,按照老师们的意向选书。对于没有按时提供反馈意见的部门,还进行电话联系,力争把工作做到位,同时收集到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4.3相约图书馆活动。我馆从开始在新馆推出了以讲座、现场交流答疑、影视欣赏等为一体的活动,每月以围绕一个主题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1)新生入馆教育,我校图书馆每学年针对全校读者开展新生入馆培训,及时开设“怎样利用图书馆”讲座,介绍图书馆布局和主要馆藏,引导读者有效利用自动化、网络化的查询和借阅手段,提高读者对图书馆馆藏的认知率和认知深度,使学生对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进校之初就发挥好图书馆的学术吸引力,做好树立图书馆学术中心、文化中心地位的基础工作。

(2)数字资源使用与检索讲座,主要包括常用数据库介绍、数据库检索途径选择、数据库检索策略调整、数据库检索结果分析。邀请数据库专家到我馆向师生做专题讲座,介绍使用功能、范围;我们还为新推出的数据库专家积极提供平台,组织相关读者听课、试用,及时了解反馈意见,为采购和更新各种专业数据库提供依据,提高数据库的使用率。针对教学开展某些专题性很强的数据库,如“康健循证医学支持平台”数据库,通过培训,使同学们感到,原来很抽象的循证医学课变得更加具体,循证医学中一直困扰学生的“证据查找”问题迎刃而解,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如何分析、评价和利用证据。老师们感到高兴的是,作为一门新开的专业课,原本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3)面向读者的专家讲座。依托大学里的人才优势,从其他科研学术部门聘请有关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讲座,既可活跃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可增长师生的知识。以此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学术气氛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专家讲座是我馆目前重点开展的活动之一。涉及的内容包括教学交流、科研探讨、工作经验、专题报告等。

教学经验交流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常规工作。以往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教学经验交流往往局限在某个教研室内部,或者是全校性课堂教学比赛时。以来,图书馆利用硬件设施的优势,更发挥长期以来在信息服务中积累的各种“人际资源”,邀请在教学上有个人特色的老教师,面向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同时和大家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理论。很多老师在现场的问答中,既学习到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更被他们严谨、务实的学术品格所打动。这样的学术交流,给读者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次生动的职业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一些慕名而来的研究生也表示,在这样的学术讲座上,向老教师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科研经验。

针对学生面对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年轻人的困惑、恋爱观等选择讲座内容:如何概览课题?如何锁定高影响力论文?如何分析课题趋势?系统介绍webofscience的引文报告功能、排序功能、分析检索结果功能等帮助进行轻松选题;神雕侠侣,帮你评说世间情为何物,给大家建立健康的爱情心理;从科研人员的需求出发,涉及科研选题、基金申请、英文论文撰写、选择期刊投稿等多方面内容,其内容覆盖了科研评价与评估等内容,足不出户参加在线培训。本馆的老师也积极参与讲座,有的将自己平时工作中积累的,关于如何收集、整理科研资料的方法交给了大家;有的以实例为线索,教会同学如何将自己下载、保存的各种学习资料分类处理,做成目录、摘要和索引,建成自己的小型图书馆,由于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反响强烈。

4.4读书日活动。

“书是为了用的”,图书馆馆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有效地利用。我们联合团委、学生会举办“大学生读书节暨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包括爱心捐书,书签设计大赛,读书成果展示、评选优秀读者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世界读书日的起源、发展过程,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利用活动向读者推荐优秀图书,号召广大同学享受读书乐趣,接受文化熏陶,营造了书香满溢的校园文化氛围,较好的承担了高校图书馆对创建阅读社会的引导及宣传作用。

4.5尝试建立相关沙龙。文化沙龙活动是一种融知识与娱乐为一体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校园师生能了解到最新的学术动态、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信息内容。我馆利用学院的法语教学渊源,在法语大学联盟的资助下,在学校有关领导、国际交流合作处及外语部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法语数字化学习空间。这是法语大学联盟在国内资助的第一个数字化平台。建立一个有我校特色的法语数字化学习空间,加强了图书馆外语阅读境和视听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摘要]体育社团是近年兴起的一种体育学科教学组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针对目前体育社团中出现的数量过多、举办活动参与度不高及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可采用精简社团数量,以保持社团运作的高效;做实社团活动,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创新社团特色,培养学生兴趣等方法,提高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

学校体育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自愿参与,自主管理而建立的学生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的趋势下,体育社团日益受到重视,成为体育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在实践中,体育社团的建设仍存在着数量偏多、活动开展力度不大、成效有待提高等问题,值得奋战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深思。由此,笔者立足本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摸索出一种高效开展体育社团的活动模式。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板块,而体育文化更是彰显校园特色文化、塑造学校办学品牌的重要元素。因此,一直有“判断一所学校的素质就要看体育的开展进度,衡量一间学校的文化还是要看体育文化的力度”的说法。

(一)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体育运动为核心而构建的文化,而体育社团无疑是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体育知识的传授、推广任务,从而让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熠熠生辉。例如,太极拳兴趣班。学生不仅可以从太极拳兴趣班中了解有关太极拳的文化知识,熟悉打太极拳的方法,还会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太极风”,让不是太极拳兴趣班的学生从口耳相传中了解太极。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会以此为契机,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影像等方式学习太极,这就是流动性体育文化的体现。

(二)体育社团是开展体育第二课堂的核心渠道。

第二课堂是素质教育得以深入开展的重要阵地,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体育作为一门必修科目,在有限的课时里,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且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往往会被语文、数学、英课程占用课时。因此,第二课堂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在林丹等明星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对羽毛球产生了学习热情。但由于学习劲头是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且受到课时限制、所购买器材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羽毛球的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在这一背景下,羽毛球练习社应运而生,在资源参与的原则下,该社既方便学生对练习场地进行租用、器材进行统一购买,又方便教师进行集中教学,让学生把羽毛球从一种兴趣变成一项体育技能。

(三)体育社团是拓展学生体育特长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特长生,让有能力的学生“吃饱”,是每个学科教学的难点,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学优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认真的学习和教师有效的教学提高自己,参与体育社团也是培养特长的有效途径。以田径类运动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个别有天赋的学生,但由于须遵循顾全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教师难以给这些有田径特长的学生“开小灶”,从而埋没了人才。因此,当体育社团兴起时,笔者立即牵头组建了田径队,将有天赋的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课外时间,结合学生的特长,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挖掘他们的潜能。

二、体育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茂名市校园社团举办得有声有色,体育社团更是如此。在这种体育社团欣欣向荣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一)体育社团种类多、数量大。

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社团的种类多、数量大。以足球社团为例,初中部有29支足球队,有校队、级队、班队,还有学生自己组成的小团队。队伍数量多,且高度重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活动组织时难以有效进行。

(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参与度低。

活动是体育社团的核心环节,也是价值所在,但目前社团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开始时热闹、开战时马虎、结束时拖拉。这种现象较为严重,原因或是教师组织不力,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或是社团本身在定义和设置上存在偏差。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社团今后的开展方向。

(三)社团活动实施效果不理想。

据笔者观察,每个体育社团在成立时,都规划了自己的蓝图,并满怀憧憬和豪情,相信会取得立竿见影、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最终真正实现初衷的社团并不多,反而给人一种“雷声大雨声小”的感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效果却是检验实践正确与否的最科学的标准。因此,体育社团不仅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还要让学生出成绩、有效果,这才是社团建立的核心。

三、高效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的对策。

体育社团发展至今,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如何突破体育社团的发展瓶颈,优化社团设置、活动组织、指导训练等环节,让体育社团更科学、有效地发展,需要教师的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精简社团数量。

精兵简政是一种管理智慧,在军事上如此,在教育教学上也如此。为了提高学校体育社团指导工作的有效性,笔者通过存优去劣的方法,解散了流于形式的社团,将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团保留下来。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体育社团申请的要求,对社团的人数、组织、定位等有相应明确的要求,凡不符合要求的,不予以成立;另一方面,加强对体育社团的跟踪检查,及时清除不符合要求的社团。在社团建立的初始阶段,笔者进行跟踪检查,对于那些组织不力、活动成效不大、成员人心散漫的体育社团,通过合并、分流、解散等方式进行清除。以学校的足球队为例,学校之前有29支队伍,社团精简之后,只保留一支校队、三支年级队和十八支班队。这样一来,足球活动的组织就更为灵活和高效了,让足球队的社团活动既有层次性,又科学高效。

(二)做实社团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初衷很简单,既是兴趣驱使,也是为了获得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应该把对社团的指导落到实处,让社团活动出效果、学生出成绩。例如,在“跳远发烧友”团队中,笔者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内容上进行细化。初一学生练习蹲踞式跳远,初二学生练习挺身式跳远,初三学生练习走步式跳远。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相似却又不相同的内容,自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组织的设计上,笔者改变了传统单跳的形式,根据不同的体育与健康课器材和体育与健康课运动场所,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双落、蛙跳、立定跳、三级跳、多级跳等。在对社团成员的评价上,笔者不仅鼓励那些跳得最远、动作技术更好、更有创新的学生,还指导学生创新跳远姿势和步伐。这样,从多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二度开发和重新组合,改变了以往跳远教学的固定模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跳远社团指导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社团特色。

如何在体育社团上创新,是彰显体育特色文化的体现。茂名地处粤西,在这片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为此,笔者专门组建了民间趣味体育兴趣组,带领学生挖掘、学习家乡的趣味体育项目。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同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跳房子”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及跳跃能力;“跳拱”可以锻炼跳跃能力;“螃蟹抢蛋”可以锻炼腿部肌肉和培养应变能力;“夹粽子”不但可以训练手的灵活性和巧用手劲的能力,而且还能训练手脚配合的协调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练习,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但若配合民间传统游戏,不仅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还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既能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又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教学实践证明,成立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开展体育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社团的作用,在分析目前体育社团现状的基础上,在体育社团建设中秉持数量求精、活动求实、效果求新的原则,推进体育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彰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体育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j].考试周刊,(10).。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由于当今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不断提高,高校中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由此大学生体育社团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重视。为了给大学生体育社团营造更好的环境,笔者将再次探析大学生体育社团更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在高校范围内,由大学生自发组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以特定体育活动为载体的群众性体育组织,是我国高校中发展踊跃的一种课余体育组织形式。

社团不是一群学生的偶然汇合,而是由共同爱好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一个真正的社团有明确的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其得以自我提高、完善和进步。

(1)自主性。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可见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以“学生自愿和互利的需要”为根基,其管理运作自愿参与,经费以自筹为主,章程由社团成员自己商讨制定。

(2)非盈利的互益性。

鉴于大学生社团的共性,体育社团同样是一种非盈利而以“互益”为宗旨的组织。同学们加入的目的是获取关乎自身兴趣的需要,成员们筹集经费和工作是为了自我发展,而非利益的获取与分配。但社团在运作的同时却给其他“勤工俭学”的团体提供了劳动和获取报酬的机会,使得社团工作开展的更有意义。

(3)公私双重性。

大学生体育社团虽说是个有着“私利”身份的学生自发组织,但由于它身处校园,所以必服从学校的统一管理。另外,实际工作中办公场所、场地设施、经费以及专业指导等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所以说它又有着“公办”的身份。

(4)人人参与性。

由于大学生们自主选择参与社团,他们就是这个团队活动的实施者,而每个人也正是由于希望并能参与其中才会选择。每个成员都要为社团的成长出谋划策。所以说它的活动更具有成员的普及性和参与性。

(1)强身健体。

大学生体育社团成立的首要条件就是共同的体育爱好。学生们在社团的组织下,将人力、财力、物力凝聚,从而为社员们提供更有利的锻炼、竞赛环境,通过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以达到强身健体的初衷,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能力。

(2)增强心理健康。

大学生体育社团有着广泛、多边的交往平台,同学们能在活动中缓解压力,在交流中弥补不足,在胜负中增强自信;同时它又是一个家,同学们可以“炫耀’,可以宣泄,可以疗伤。同学们能在社团中找到归宿感,从而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

(3)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体育社团中各项事务、工作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为了社团工作,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入社区,通过联系人员、组织比赛、邀请专家等,尤其是解决资金困难,给自身创造了接触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机会。

(4)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社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之一。一个好的社团从创建到发展,对于它的每个成员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同学们需要摆脱旧思维模式的束缚,不断摸索创新,以求得社团的壮大与活力。

第一,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理念下,由高校扩招而带来了学校体育资源不足与大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矛盾。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体育社团能通过自我训练、外聘教练、校外资源整合等途径缓解学校当下的师资、教辅人员、场地设施和经费不足的窘境;同时由于其“民间性”更能及时了解到同学们的体育需求与呼吁,更有可能通过集体的力量与学校达成沟通互动,从而维护学生消费主体的利益,改善同学们的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第二,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引领大学生们健康积极生活的主力军。他们的组织多彩的体育活动在丰富同学们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将不良的社会习性摈弃在校园外,为同学们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繁荣中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第三,促进社会体育文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充实。大学生体育社团中的同学们走进社会,在加强与社区、社会体育团体交流的同时,也把新的资讯、理念和体育资源带进了校园,丰富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内涵。通过外交,在充实社团活动能力的同时,也能在将来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健康居民,为社会体育团体输送一批优秀的体育管理骨干。

4小结。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社团意义的再次探析,我们看到:由于群众体育的参与性、多样性,大学生体育社团已成为当下高校社团的主力军。大学生体育社团通过自身发展所折射出的公平、友爱、竞争精神格外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几何级数”增长趋势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对待它,以期待大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一、晚会主题。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仲夏之夜”暨体育社团文化晚会是体育学部学生会与高尔夫协会、e炫网球俱乐部、乒乓球协会、街舞社等联合举办的一次晚会,本次晚会是体育学部第一次联合体育类类社团举办的一次活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体育学部的活动的一次质的飞跃。在这次晚会上,希望大家能找到家的感觉。

二、晚会目的。

我们体育学部是一个全新的学部,仅由大一大二本科生组成,在这个小家庭里,互相多一点交流,多一点了解、多一点关爱、会使我们的小家庭更加温暖。我们学生会和各个体育类社团打算通过举办这次晚会,师生齐聚一堂,同欢乐。同时,我们通过这次晚会发掘我们体育学部的文艺人才,还借它丰富大家的课外生活,为大家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

三、晚会主办单位。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体育学部学生会。

四、晚会时间地点。

地点:世纪讲坛。

时间、:20xx年6月9号19:30。

五、晚会筹备工作。

晚会总负责人:吴建龙。

晚会现场负责人:孙丽成。

晚会策划组:组织部。

节目筹备组:文艺部。

宣传组:宣传部。

外联组:外联部。

安全组:纪检部+体育部。

后勤组:女生部+生活部。

六、前期准备工作。

七、晚会流程(6月9号)。

12:00组织部布置会场。

15:00节目彩排。

18:30学生会干部,演员集合,做好演出准备。

19:00观众和嘉宾入场。

19:30晚会正式开始。

20:15中场互动环节。

21:00晚会结束,工作人员清理会场。

八、八、晚会具体事务安排。

1、赞助。

负责人:刘天然。

有外联部和文艺部组织具体操作,越快越好。5月末做好前期准备,以便后期舞台设计、海报制作及宣传工作。

2、晚会宣传。

负责人:周洋。

主要由宣传部和文艺部联合完成。从拉到赞助即日起,开始与商家联系,协商横幅,海报的制作及相关内容,6月7号开始宣传。

3、主持人选取。

负责人:邓丽洁。

有本学部学生自我推荐,择优选拔形象气质佳、表达能力强、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刘天然,万家丽)。

4、安全。

负责人:言兆麟。

由纪检部和体育部负责现场的安全及秩序。

5、会场布置。

负责人:卢辉。

由文艺部、宣传部、生活部、女生部布置晚会会场,购买矿泉水、水果、发放小礼品等一切有关晚会的后勤工作。

6、节目编排。

负责人:邓丽洁。

确定节目后,6月初上报节目,彩排时,带上与节目相关的cd。

7、嘉宾联系及邀请。

负责人:湛虎。

由外联部负责联系学部老师准时参加晚会。

8、音乐制作。

负责人:邓丽洁。

由文艺部在彩排节目后收集选中的节目的所有音乐,并制作成一张光盘,方便晚会使用。

10、拍摄工作。

负责人:彭志。

由专业人对晚会节目精彩场景进行拍摄。

11、音响、ppt。

负责人:邓龙、易浩。

12、协调组。

负责人:张标、杨自黎、马文斌。

由组织部对晚会人员的调动及合理安排,以及对现场的控制。包括灯光、音乐的配合,控制整个晚会的流程。

13、礼仪。

负责人:文艺部。

由文艺部推选3名形象气质佳的同学作为晚会的迎宾人员。

九、经费预算。

横幅:7元/米8米56元。

舞台设计用品:(口哨、荧光棒、气球、彩带)100元。

小礼品:200元。

矿泉水:40元。

水果:50元。

邀请函:30元。

服装:1100元。

宣传:25元。

共计:1601元。

体育学部。

20xx年5月31日。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大学生体育社团作用论文

体育运动能够强健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育。小学体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存在于校园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这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体育学习兴趣,使其全面、健康发展。

2.2娱乐作用。

体育游戏和竞赛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够满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动特征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帮助学生展现体育能力,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氛围,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2.3教育作用。

21世纪更加注重全面素质的综合能力,人的全面素质主要包含思想品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除了能强健学生的体质外,还能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敢于拼搏创造、不怕苦累的优良品质。

民族传统体育对大学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探析论文

农村体育事业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体育取得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是较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有不少学者对农村体育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体育现状的研究。

由于经济滞后,农村体育工作起点低,认识不足,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服务功能难以发挥,体育经费投资不足,体育人口少,社会体育指导员更少;体育意识淡漠,体育场地器材匮乏,缺乏组织机构及健身指导员;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民居住分散流动人口多,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被消弱,体育组织机构不健全,农民文化素质的差距等是制约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2农村体育发展战略研究。

在体育运动发展战略上,国内李会增、王园园、王晓玲、周信得、叶木华等专家在农村体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体育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上述研究结果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在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笼统性,不同地区农村体育开展存在不同情况。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以湖南省衡阳市、长沙市、怀化市、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特征为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internet、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查阅近十年有关农村体育、新农村体育、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和书籍,为分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调查法。

2.2.2.1问卷调查法。

设计《农村体育活动特征研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从长沙市、衡阳市、怀化市抽取宁乡县、衡阳县、祁东县、辰溪县、中方县,再依次从几个县抽取玉潭镇、金洲乡、西渡镇、界牌镇、洪桥镇、风石堰镇、田湾乡、花桥镇等,并向每个镇的农村居民随机各发放问卷150份,共计问卷1200份,回收1052份,回收率为87.7%,其中有效问卷为472份,问卷有效率为89.7%。效度检验选取了6位专家,对调查问卷做了效度评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调查问卷能反映所要研究内容,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随机选取农村居民100人,半个月后再次发放问卷,结果证明具有较高的信度。

2.2.2.2访谈法通过与居民交谈,与政府主管体育领导交谈了解本地农村居民参与体育健身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情况。

2.2.3数理统计法根据发放问卷得来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对文献及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并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特征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在944份有效问卷中,参加体育锻炼的有442人,占调查人数的47%。从性别来看参加体育锻炼的男性有292人,占锻炼总人数的66.1%,参加体育锻炼的女性有150人,占锻炼总人数的33.9%,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从年龄来看,20岁以下参加体育锻炼占28.1%,21—35岁的占16.7%,35—55岁的12.2%,56以上的占43.0%。

3.1.1体育动机的多元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依次为:强身健体、防病治病、消遣娱乐、提高运动能力,他们分别是67.2%、53.8%、55.3%、55.57%。可见农村居民活动动机向多元化发展。从性别看,男性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大于女性。男性动机主要为强身健体和提高运动能力;女性动机主是减肥和陪同小孩;从年龄段来看,各年龄段参与锻炼动机呈现一定的差异。老年人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防御治病,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群不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且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素质下降。中年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放松,因为这部分人群工作压力大,想通过放松来缓解自己的压力。青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则主要为提高运动能力,挑战自我。

3.1.2锻炼时间的不稳定性。

问卷将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分为早上(06:00—08:00)、上午(08:00—11:00)、中午(11:00—13:00)、下午(13:00—18:00)、晚上(18:00—21:00)。其中,选择早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总人数的38.9%,这其中主要人群为老年人,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是家中主要劳动力。选择上午和下午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也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8.6%和25.8%,这部分人群主要是50岁以下的家中主要劳动力,只有当忙完弄做活的时候才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而有32.4%的人群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在晚上,究其原因是农村居民在忙完了白天工作后,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进行锻炼。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具有不稳定性的特征。

3.1.3锻炼场所的随意性。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由于受资金、时间、天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相对较为集中,主要是:自家庭院,单位或学校操场,公路旁,他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471%、39.3%和30.7%。选择田间和公园锻炼的比例也占到了23.5%和12.5%,而选择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还不到1%。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参加锻炼所选择的场所上表现出随意性的特征。

3.1.4锻炼内容的传统性。

3.1.5体育锻炼的季节性。

农村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季节性,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其中选择夏季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9.4%,选择冬季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39.4%;而选择春季和秋季锻炼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7.9%和13.3%。其主要原因春季和秋季属于农耕和收获的季节,因此在这两个季节锻炼的人群相对较少;选择冬季锻炼的比例最大,其主要原因外出务工人群回乡,农活减少,空闲时间增多。

3.1.6锻炼形式的自发性。

农村居民的居住性特点决定了其进行体育锻炼的组织性为自发,同伴的选择为亲朋好友。其中,选择和朋友一起去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8.3%,一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5%,这两种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往往是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盲目的进行。通过学校或村组织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只有9.9%,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缺乏居委会或村组织进行组织锻炼,从而影响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2制约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

3.2.1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村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普遍不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相对薄弱,对参与体育健身抱无所谓态度的村民还不少。他们选择增进健康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吃药、补充营养、吃保健品等方式来增加体质。通过对农村居民的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调查中发现,仅有31%的居民表示劳动之余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超过50%的'人则认为“天天劳动,无需运动,干活都没时间,哪有时间去运动”,这样的思想的的确确称得上根深蒂固。其次他们认为劳动等同于锻炼,不需要进行体育锻炼。

3.2.2体育场地设施短缺。

从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来看,大部分人选择了自家庭院和马路旁,由此一方面反映出农村居民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没有足够的场地设施可用,另一方面反映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不够。从当前的情况看,农村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需要扩大社区内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居民开放的程度,增加现有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目前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

3.2.3体育组织管理缺失。

农村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都缺乏专业指导、理论知识的匮乏和政府的引导不利是体育活动在农民没有广泛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少县(区)和乡(镇)撤销了体育部门,而将其置于门下或与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等合并重组,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这成为农村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3提高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措施。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保障全体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加大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大力开展简单方便实用的、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集群众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简易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根据农村居民自身的特点,开展一些个人项目为主(如跑步、跳远、单杠引体向上等),多人项目减员(如“三对三”篮球、“一对一”乒乓球、“五对五”足球等)等活动项目。积极创新、推广一些不受场地器材限制的、适合不同层次群众的、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动机的多元性,锻炼时间的不稳定性,锻炼场所的随意性,锻炼时间的季节性。

4.1.2制约农村体育活动的因素:农村居民意识淡薄,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组织管理缺失。

4.1.3缺少健全的组织机构,合理的管理人员,农村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缺乏专业指导和政府的统一组织。

4.1.4提高农村居民活动措施:有组织农村居民定期体育活动,促使居民形成锻炼习惯,加强学校或单位的场地设施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并开发一些场地。

4.2建议。

4.2.1针对目前农村居民体育观念差、体育意识不强的情况,各种传媒应加强对农村居民多介绍一些农民容易接受和能在田间地头开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以开阔农村居民的眼界。

4.2.2活动场地和设施是开展农村体育的重要条件,扩建活动场所和增加设施,为农村体育提供基础保证。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应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自然资源,利用天然优势,搞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

4.2.3加强政府领导,完善体育法制体系。在我国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开展和普及体育活动,地方政府应根据中央的有关政策,因地制宜,把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总体规划。在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体系上,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规范农村体育的组织管理形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