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方向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0:31:37 作者:文轩 最新方向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方向读后感篇一

暑假期间,认真拜读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先生编著的《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一书。
作为一名工作十五年的教师,虽说有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是教育形势变化得太快,随着民办学校清华园、东方剑桥的崛起,教育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个疑惑拜读了这本书,有了一点自己的感悟。
何谓有效的教学?教学是一场师生的共舞。这让我思考,师生如何共舞呢?教学,作为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过程,是认知、交往与审美交互作用、相互生成的过程。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创造教育、审美教育,任何一个层面的教育都离不开他们的和谐统一。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现阶段的教学目标,概括起来有四点:一、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二、切入并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三、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图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提高学生的精神需要层次。只有把这些都统筹起来,点点滴滴的都做好,才能呈现近乎完美的教学。
肖川老师提到,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这让我茅塞顿开。“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质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豁然开朗。“真诚”意味着师生之间坦诚率直,彼此都尽情地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教师说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真正做到心心相映的关系。完美的教学一定会使学生“学有所获”,甚至是有喜出望外的收获。
完美的教学是我学习的目标,“优秀教师”是我努力的方向。肖川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时,我们就会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希望、少一点冷漠,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信心,多一份亲切。分享是师生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上也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确保学生幸福而又有尊严地学习,自由、平等地对话,用心感受美、感受教育的过程,不断追求幸福,活出高贵的生命姿态。(胡小华)


方向读后感篇二

今年书展上偶遇的书,之前的担心在读过之后显然是多余的——它并不完全是一本营销味儿、贩卖焦虑、灌输虚无的书。文字的确可以看出精心打磨过的痕迹,但其背后的内涵是深刻的,能够传达给读者一种“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确实是在思考当下”以及“肚子里有真才实学”的感觉。

我也不是不习惯读深刻的文字,不是不爱思考生活的哲学——只不过在支离破碎的世界,想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换取一份值得的观照,是极其痛苦的一件事情。我不否认作者开篇提出的观点,即我们的生活需要一点文艺——相反,我非常认同。同时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如此浮躁的时代,仍能有这样一本称得上是“宁静”的随笔集。

但也正如作者所说,“在审美上谈论生命的易逝和悲哀是一回事,一旦真的遭遇破产、病痛和离别,审美就失去指导意义,我们就仍然应该赚钱、治病和苦苦挽留。”而我们也应当意识到,有些生活和文艺是水火不相容的。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读完发现,这个“我们”不是指“我们”,而是指作者为首的“他们”,但愿最终我们都能实现各自梦想——或者任凭它在某一个清晨死去。

方向读后感篇三

爱上自己的工作,成功就会爱上你不少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兜兜转转,都没有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于是乎,他这里做做,那里做做,勉强能过日子。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很容易掉入怪圈,这也不喜欢,那也不行,又不愿意干脏活累活,所以到头了连生活都难以维持,郁郁不得志。其实,没有成功人士不爱自己的工作。稻盛和夫认为,要想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人们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

一个人刚刚踏上社会找工作就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很小,大多数人初出茅庐,都不得不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办?稻盛和夫以其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没有成功人士不爱自己的工作,我们必须从“厌恶工作”发展到“喜欢工作”,而且,“厌恶工作”也“完全可以”发展成“喜欢工作”!

世界上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在被问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推销员时,他是这样说的:“要热爱自己的职业。”

吉拉德25岁时,他生意失败,背负上了巨额债务。为了生活,他不得不改行做了一名汽车推销员。刚开始,他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而已。但当他第一次经过努力卖掉了一辆汽车后,他内心的想法完全改变了。他激动地对自己说:“就这样,好好干,你一定会东山再起的!”

从那以后,他把心思全用在了工作上,直到把销售汽车的事业做到了顶点——以往世界上汽车推销商的平均销售纪录是每周卖出7辆,而他平均每天就能卖出6辆。多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他:所有的工作都会有难度,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一遇到问题就缩头退让,或者一次接一次地跳槽,情况有可能会越来越糟。

他说:“不要把工作看成是别人强加于你的负担,即使是为别人打工,也终归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与其这样,不如看作是为自己工作。”

一个人,无论你从事的是什么样的职业,也无论你当初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拥有了这份工作,就要热爱这份工作,这就是职业道德感。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他无论到哪里工作,都会受到大家的喜欢,更容易赢得老板的认可。试想,如果你做老板,会喜欢一个不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吗?更别提愿意为他加薪了。

由喜欢而做的力量是无限的。正因为稻盛和夫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工作,才会自觉投入喜欢的工作,才会自燃起热情。拥有了自发性的热情,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方向读后感篇四

稻盛和夫的"活法"里的一段话"我在实际的工作、经营中学到的真理、经验法则——人们应该遵循的原理原则——每一条都平凡无奇,都可以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但我想,正因为平凡、单纯,才与"普遍性"相通"。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它用乘法,比如,某人头脑聪明能力可得90分,但此人自恃有才不肯努力,热情只发挥30分,两者乘积不过2700分。相反,另个人才平庸只够60分,但他有自知之明以勤补拙,以90分的饱满热情投身工作,结果乘积为5400分,比那位有才能五干劲的人高出整整一倍。

这让我联系到现在的学生,一个班,一个学校,头脑聪敏的学生特别多,但是大都不努力学习,对学习没有热情,更有很多人想走捷径,认为挣钱是人生的目标,这是大多学生存在的思想,也许是社会太浮躁,孩子们的心更容易被动摇,却是现在的教育和老师们该努力的方向,学科知识不难,难的是让学生喜欢学习,爱上学习,人生的成功有很多种定义,但是每一种路都会向努力的人敞开。班里有一个男生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反应都很快,最初数学只能考五六十分,我很纳闷儿,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找他了解情况,才知道,他是上课认真听了,可以没有做题,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吸收转化,很多都停留在对知识的浅显得理解,题目难度加深就不会思考了,后来我告诉他这个人生方程式,用到学习上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聪明与否远没有努力程度重要,课后还是要多下功大,期中考试考了108分,很不错了,我鼓励他继续努力,一定会更好的!教育孩子的魅力就在于他们的可塑性,看见他们一天天成长,就是最大的欣慰,加油吧!明天一定会更好!

方向读后感篇五

勤能让你走向卓越很多人看多了一夜暴富的故事,骨子里就不再相信勤奋致富的真理,却一直也找不到致富的秘诀是什么?稻盛和夫说:“为了使事业成功、人生充实,勤奋是不可或缺的。通过这样的勤奋,人们就可以获得丰富的精神和厚重的人格。”在稻盛和夫看来,我们应该用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来对待工作,他认为,勤奋能使我们达到“精进”的境界。

勤奋是一种可以吸引一切美好事物的天然磁石。在日常生活中,靠勤奋能做到很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俗语说:“勤能补拙、勤能致富。”天道酬勤,命运往往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人手中。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唯有依靠勤奋的美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成功。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要想使自己脱颖而出,你就必须付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多的勤奋和努力,拥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否则你只能由平凡转为平庸,最后变成一个毫无价值和没有出路的人。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努力更新你的思维方式,生命就在你的进取中生生不息,人生就在你的进取中超越自我,创造卓越。如果一个人只想着如何少干点工作多玩一会儿,那么他迟早会被职场所淘汰。

勤奋是走向成功所必备的美德。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他们都是靠勤奋走向辉煌的。例如,任正非、雷军、柳传志、马云等等,他们无论是创业之初,还是现在已经是身家上百亿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勤奋的工作习惯。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你更要相信,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即使你才智一般,只要勤奋工作,主动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终究你将会成为一名成功者。

本文来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