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艾略特译文 重返荒原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时间:2023-09-26 01:12:51 作者:飞雪 荒原艾略特译文 重返荒原读书心得体会(优秀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一

第一段:《重返荒原》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了自然的原始力量。这本书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向读者展现了荒原的宏伟壮丽与恢弘无垠。我通过作者的描写,进一步了解到了自然界的平衡与生态的原则。荒原中,物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微妙而又复杂的系统,每一个物种的存在都有着它独特的作用。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宇宙中微小的一份子,我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去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二段: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荒原的变革、物种的凋亡,都部分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盲目的开发与过度的破坏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引发了物种的灭绝和生态失衡。书中提到了很多珍贵的动植物物种,它们都因为人类的无理取闹而濒临灭绝。这让我深感惋惜和无奈,同时也更加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而牺牲自然,而应该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去,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第三段:在荒原中,我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复苏。作者通过描述动物的生存竞争和繁衍生息,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恶劣的环境中,只有适者生存,强者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让我领悟到了生活的道理,要坚韧不拔、奋发向前,才能在逆境中坚持下来。同时,生命的不灭与繁衍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无论环境如何变化,生命都会找到生存的方法。

第四段:在荒原的广袤中,我也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书中描述了一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少数民族,他们依靠自然获得生活的必需品,却没有对自然进行过度开发和破坏。他们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同生活,并通过与自然的交互获得了智慧与力量。这让我明白到,人类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这些少数民族身上学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五段:《重返荒原》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与思考。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的责任。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一个理念,更需要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环境污染,积极参与到环保组织和活动中去。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自然的认识和学习,增强保护意识。只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读完《重返荒原》,我坚信,只有真正重返荒原,才能重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以上就是我读完《重返荒原》后的一些感悟与思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原始力量和生命的坚韧与复苏。在荒原的广袤中,我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重返荒原,为未来留下一个美好的世界。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二

很努力地在读这本书,读起来是真的有些费劲。再加上在阅读过程中我没有那种强烈的阅读渴望,可能是看不懂的缘故,也可能是没有静下心,我甚至需要“强迫”自己来认真地阅读。

读得有些慢,因为很多时候不知所云。整本书下来,没有什么感受。就是现在写读书笔记,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些什么。《荒原狼》和我想象中是不大一样的。有人说读它读到泪流满面,而我却没有感受到它的深刻。我总觉得荒原狼在挣扎的,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编者的序里说荒原狼是个“注定要将人类生活中所有的怀疑作为个人的苦恼与地狱去深刻体验”的人,一开始有不少的渲染铺垫,使我对他有很大期待,但我着实没有感受到荒原狼的独特之处,至少我现在是不懂荒原狼的。怎么说呢,“无病呻吟”也不能精准表达我的看法,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荒原狼确实是在无病呻吟吧。一开始,我觉得荒原狼对小市民的生活,那种平淡的幸福的不耻,那种观点是很新颖很独特的,这一定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他并不是单纯的愤世嫉俗,但在后来我也没能发现他有多独特。

“每个人都在灵魂的某个角落熟知自杀虽然是逃避的方法,但其实只不过是有些悲惨的非法紧急出口罢了,比起死在自己手中,还是打倒生活要更为高贵、美丽。”

“我怀着好奇心,想要看看人到底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如果达到忍耐的极限。我只要把门打开就行了,那样我就可以逃出去了。”

“即使你知道你的努力不会成功,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就变得肤浅、愚昧。要是你认为必须为某件好事、为理想的事情而搏斗,达成其目的,那才肤浅呢!难道理想是为了被实现才存在的吗?难道我们人是为了消灭死亡而活着的吗?不,我们是害怕死亡并且热爱死亡而活着的。正因为有死亡,所以小小的生活才会在短暂的期间显得那样美丽、那样光辉。”

“人应该以痛苦自豪——一切的痛苦都让我们想起自己的价值……大多数的人在还不会游泳之前都不会想游泳!他们是出生在陆地上而不是出生在水里。另外他们当然也不会想思考。他们是被创造来生活的,而不是被创造来思考的!是的,思考的人,以思考为主要工作的人,在这一点上或许会获得重大成果,不过就像用水取代陆地那样,总有一天一定会溺毙的。”

“所有人都会把降在自己身上的痛苦当成最大的痛苦……再怎么不幸的生活,在阳光普照时,沙地和岩石之间也还是会开出幸福的小花。”

不过,在这些段落里,我倒是感受到了乐观与积极的心态,可能也是觉得荒原狼的痛苦并没有那么痛苦,大概也说明我开始慢慢倾向于乐观的心态,于是记录下这些。说明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些的。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三

或许是因为还没企及身处荒原狼的那般挣扎,我只能仰头望着,呼吸间感受到他极尽虚无至绝望的分裂,而无法、哪怕那么一丁点的去体验那样的生活。

《荒原狼》从最初出版者的序、哈勒尔的生活,到荒原狼的小说和最后剧院里魔幻现实的镜像,每一个片段都是哈勒尔对于自己、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反思、审慎与批判,这是在时代里每个思考者所必须面临和克服的困境,应该如何活着、要如何活下去。有痛苦动荡的时代背景,有似真似幻的超现实手法,但最动人不过它的纯真坦率,字字句句都直抒胸臆,解剖、分析、审判,还有温柔的抚慰。

据说训练的方式是摧残一个人的意志,然后在零基础上灾后重建。《荒原狼》面对的问题也可以这么看,多重人格间的斗争最后总有一个平衡,要达到这个平衡,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放下一些执念。

自由之人是不依赖任何事物的,他自给自足、自我激励、自我生长、自我毁灭。因而一些人会想,只要摆脱物质上的束缚,就能成为自由的人。

于是,他们清心寡欲,远离世俗的喧嚣,沉浸在书卷里,喜于哲人的言语。是的,刚开始他们自由了,他们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在蓝天碧草间,享受着广袤无垠所带来的喜悦。可是,他们越是奔跑,脚步越是沉重无力,越是沉重无力,他们越是奋力奔跑。所经之处,无不留下他们的气味,这种气味夹杂着书页的霉变与阴沟的腐败,这种气味使天空变灰、使草地变黄。最后,他瘫倒在地上,喘着气,身上压着一座座四四方方的石碑,上面刻着一些概念、知识以及真理。他死了,他曾有一刻自由。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四

当我合上《荒原狼》这本书之后,脑袋空空如也。之后,我疯狂地,接近歇斯底里般地下载了大量莫扎特的交响曲、钢琴曲,虽然在于接近艺术的这条道路上,我连个新手都算不了,但是看完书之后的第一个冲动竟然是大量欣赏这些原来“自认为”(当然也是被形形色色的人所传输的)枯燥无趣的音乐。

当然我知道作为一篇读后感来说,选择这篇名著是个很不明智的选择。这本书读的很慢,薄薄的一本书,接近花掉我两个星期,很多时候,有些很晦涩的语段,会反复地再看一遍,有时候也会遇到看不进去的时候,索性扔掉,当再次拿起的时候,又会反复之前的一些篇幅来读。后来,上课当老师说到《荒原狼》的时候,简直是当头一棒:连老师读了十几遍也没有搞定里面所要揭示的内容。于是,我知道对于这篇名著,绝对还有反反复复理解的必要。

其实,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名字我就想了很久:《荒原狼》?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荒原里的狼来写?当荒原和狼相结合,又是多么的孤寂、悲廖。而后,又开始看了翻译者对本文的序,说这本书是一个中年艺术家的精神危机,何来危机之谈,难道是黑塞本人的自传性质的小说?到了出版者序中,作者以哈里·哈勒尔房租侄子的身份,带给了我们一个哈里的初形象和在外界给别人的印象。在“我”眼中,“哈勒尔心灵上的疾病并不是个别人的怪病,而是时代本身的弊病,是哈勒尔那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病,染上这种毛病的原非只是那些软弱的、微不足道的人而是那些坚强的、最聪明最有天赋的人,他们反而首当其冲。”这难免不让人,把哈勒尔的怪病放到整个历史的发展中,当“处于两种时代交替时期的时候,这些人失去了安全感,不再感到清白无辜,他们的命运就是怀疑是人生,把人生是否还有意义这个问题作为个人的痛苦和劫数加以体验”,不难发现这种狂人在每个时段都会有,只是有些狂人被人们称赞,而其他一些就淹没在历史的浪河之中,永远和外界有隔阂而不为人知。

当然,在出版者序中,我们还有很多内容篇幅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荒原狼的存在。“教育的基础就是‘摧毁学生的意识’…但是这位学生坚韧倔强,骄傲而有才气,他们没有能够摧毁他的个性和意识,这种教育只教会他一件事:憎恨自己。?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不能自爱就不能爱人,憎恨自己也必须憎恨别人,最后也会像可恶的自私一样,使人变得极度的孤独和悲观绝望。”“他从他那真实的空间,从他那荒原狼似的离群索居的角度出发确实赞赏并热爱我们这个小市民世界,他把这个世人的小天地看做某种稳定的生活,看做他无法到达的理想,看做故乡与和平,凡此种种,对他说来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翻着,来到《哈里·哈勒尔自传——为狂人而作》。这是哈里自己的内心世界,孤独而又自省,冷静而又无助。他把“特有的简朴和胆怯的生活艺术,安详地度过一天”看作是浑浑噩噩。“满足和欢乐对于我来说,是不能够忍受的,用不了很长时间我就憎恨它,厌恶它,我就变得非常绝望,我感受到不得不逃向别的地方,尽可能逃向喜悦的途径,不过必要时也要逃向痛苦的途径。”…“不一会,我心里就燃起一股要求强烈感情、要求刺激的欲望,对这种平庸刻板、四平八稳、没有生气的生活怒火满腔,心里发狂似的要去打碎什么东西”

他无时无刻地在矛盾着,也就是无时无刻的痛苦着。把日子过得平庸而无奇,但是无法忍受,就像得了什么毛病一般,无处不在挑剔着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无法安宁。

之后,他在一条潮湿的街道前行,在一面墙停了下来,因为他喜欢这面墙,这么盯着,他看到了“魔剧院…”和“专-为-狂-人-而-设”,当然第一次看到这个,我并没有多大的留意,只是觉得增添一些奇幻的色彩,但是读完整本书之后,我知道这几个字对于哈里以后的意义有多重要。后来,得到的那本《论荒原狼-为狂人而作》,这本小册子基本上可以说是在写哈里和荒原狼的关系了——一个躯体下的两个他。我很欣赏这种观点:在有些人有了出息,被人羡慕,他们得以成功更应该归于他们身上的壶性和猴性,而不是归于人性,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的确,人性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于帮助使人达到成功的时候,显得很渺小,反而这种人性的普遍或者普善性,不能够使得一个人得到更高的成功、突破自我。然而,黑塞给我们讲述的却是一个人性和狼性完全不能够互助互济的,而是专门对立的,就是一个躯体里面的两个死敌。

在那本小册子中,荒原狼是一个真正的孤独者、矛盾者、自杀者,哈勒尔无法沟通市民世界,无法理解那些所谓的艺术,他在探索中迷失了方向,甚至发现自己与自己毫无关系;他又时刻在想着这个世界的种种罪恶,想着自己身上难以救赎的罪愆,他无法理解世界,无法原谅自己,却又不能抗拒内心的诱惑。而通向圣洁的道路只有选择“自暴自弃,随波逐流,熄灭生命的火花,回归本原。”荒原狼原本是一个艺术家,他来源于市民,他深刻的眷恋那平静、善良、秩序的市民世界,他同时又以艺术家的敏感对市民虚伪的循规蹈矩感到愤懑,他要彻底撕裂虚情假意,于是,当他就要脱离市民阶层时,却绝望的发现,当代那些所谓的艺术早已与他绝缘,于是,荒原狼彻底孤独了,甚至孤独到失去了自己(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看到曾经狂热追求永恒的自己)。荒原狼在孤独中痛苦跋涉,他不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时代错了,人性深处隐藏的种种邪恶趁虚而出。荒原狼与之搏斗,他向往不朽,却找不到通向不朽的道路并因此而痛苦、矛盾。

这么写着写着,我无法理解荒原狼的孤单,无法体验他的痛苦,我们一直满足于生活带给我们的安逸和满足感。于是,没有早就狂人,只是无数的庸人日复一日的消耗着原本不多的时日。黑塞仿佛立了一面镜子,把我们的五脏六腑都剖开,然后他却以狼一般的野性,冷眼看着我们。

但是,这么一个人的出现,完全不再被我理解了——赫尔米娜!这个孤傲的荒原狼啊,他竟然完全可以接受并努力地完成她所有的指令!还有刚开始赫尔米娜就认定最后她给他的指令就是杀了她!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为什么她可以指令他所有,为什么她可以为了完成她的指令去学习他认为他厌恶的舞蹈和厌恶的音乐。

关于赫尔米娜和帕博尔、玛丽亚这三个人的出现,我完全是懵了的状态,更不用说之后的老哈里、新哈里的对白,魔剧场和杀死赫尔米娜之后莫扎特的出现……这些等等了。只能引用网络上对这部分的评价了:魔剧院,则完全是黑塞凭借他个人的想象,让自感灵魂分裂而痛苦不堪的哈里走着通向内在的神秘莫测的路。哈里在帕勃罗指引下进入了“疯子才能入场”的魔剧院,分别在五个房间游历了“内心的地狱”,以一种身体力行和视觉认知获悉了自身的无意识,把握到内在灵魂的多重性。可是,尽管哈里在魔剧院里参与了灵魂的交流,他还是无法直面自我的人性和狼性。最后,帕勃罗与莫扎特化而为一,向哈里指明一条“幽默”的解脱之路。可是“幽默”对哈里来说只是一种暂时的精神麻痹,它无法让哈里内心获得永久的平和,不朽与永恒仍然只是内心的指向。

至于,还有一部分的见解是这些包括赫尔米娜的出现,都是荒原狼为了完全保持狼的特性而出现的幻觉。

最后,引用黑塞的一句话:“我面临的问题中首要的和最迫切的是一个个的人,是人性,是独一无二未被标准化了的个体。”他甚至不无骄傲地说:“马克思和我之差异除了他涉及的纬度大大超过我之外,就在于他想改变世界,我则想改变个人,他直面群众,我直面个人。”作为我的结尾吧。

现在,我知道,未来这本书,出现在我视野还会有很多次,甚至十几次之后,我仍然无法了解那是个怎么样的荒原狼和黑塞要带给我们,指引我们的那部分思想。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五

这是我第一次读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一次读黑塞的小说,刚开始并不容易,要我说它不是那种趣味盎然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通俗小说,我花了好几周才磕磕绊绊、断断续续地读完一遍。

正如黑塞所说,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像《荒原狼》这样的杰作也必然要求我们反复阅读。但阅读有时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可能会遗忘与一部作品第一次见面时稍带着拘谨、陌生的心情好奇地打量它时笨拙的、本能的感受。

我不能说我已经读懂了这部小说,但是却可以说说我自己的认识。在书里有一个带着奇幻色彩的魔剧院,哈里在其中一个门上写着“人物结构指导——保证成功”的房间里看到了许多个包含着自己不同形象的棋子:

他毫无声响地用聪慧的手指抓住我的形象,抓住所有老头、小伙子、儿童、女人,抓住所有活泼愉快的和愁容满面的、强壮有力的和弱不禁风的、敏捷的和笨拙的小人,迅速把他们放到他的棋盘上,安排成一场游戏。他很快把他们组成集团和家庭,让他们比赛和厮杀,让他们相互间友好,相互间敌对,构成一个小小的世界……这真是一出角色众多,生动紧张的戏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房间就是《荒原狼》,哈里、帕勃罗、赫尔米娜、玛丽亚甚至是所有和哈里一起跳舞的女人都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形象,是哈里在“精神和欲望,或者圣人和浪子”之间的摆动的千万个灵魂,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个痛苦的、残酷的、甜蜜的、充满情欲的而又徒劳的故事。

哈里是一个艺术家,对音乐鉴赏有着极高的品味和要求,对人生意义有沉重的痛苦的认识,有着良好教养和渊博学识,他孤独、离群索居,常常幻想用一把刮脸刀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在一个酒吧为赫尔米娜所吸引,这个年轻姑娘简直像一个神一样洞察他的心灵,引导他用感觉感受生活,而不是用理智去苦苦思索,他一面感到可笑,一面却对赫尔米娜的命令无法拒绝,并在此过程中认识了年轻的音乐家帕勃罗和交际女郎玛丽亚,在和玛丽亚的交往中得到情欲的满足。最后在赫尔米娜的引导下爱上赫尔米娜并最终杀了她。是出于什么原因,这真是难以理解,也许是因为绝望所以想要毁灭,也许是因为不能忍受快乐,但是哈里得到了他的惩罚——活着。经过这一场角色丰富的戏剧,哈里已决定不再去死,并且“震惊地预感到这样游戏的意义,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并且不断地游历内心的地狱”,在生活一次一次的折磨和思维的反复挣扎中,哈里会更加适应新的世界,会学会如何去笑。

合上书时,我反而觉得这里没有真正的荒原狼,不是狼进入了人的文明世界,而是一个理性的人误入了茫茫荒原,无所适从。

这是我看《荒原狼》后的感受,是非常粗糙的、表浅的、却真实的感受,留待以后进一步完善、修正或更改。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六

荒原狼(也译作荒野之狼)(dersteppenwolf)这是一本德国、瑞士诺贝尔奖小说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所著作的自传体小说。

荒原狼是个年近50的人,名叫哈立·哈勒。几年前,他租下了我姑妈家的阁楼,在这里住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沉默寡言,不爱交际,确实像他自称的那样,是一只狼,一个陌生的、野性而又胆怯的、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动物。他的脸充满智慧,表情温柔,但内心世界动荡不安。他想的比别人多,智力上具有那种近乎冷静的客观性。这种人没有虚荣心,他们从不希望闪光,从不固执己见。

小说中,主人公哈勒尔本人自称荒原狼。那么荒原狼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它倍感孤独却又不选与任何群体为伍;它有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它渴望自由旷野却习惯于循规蹈矩。人性与狼性在它的灵魂中不断地拉扯,让它清醒却又痛苦迷茫。

正如小说中说的,这种灵魂因迷茫而产生的痛苦,这不是哈勒尔一个人的疾病,这是一种时代病。

科学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越发强烈。自身的感受,自身的思想倾向,越来越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依据,我们也就越来越作为个体来生活,而不是以群体为单位生活,我们逐渐与人类这个大群体割离。

但人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并且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每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责任日趋明确且单一,因而被牢固地编入了社会的大网之中无法真正独立。脱离了群体,我们所学到的生存技能根本不能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求,因此人始终不能离开群体。

而主人公正是在这种双重矛盾的心里中挣扎着,不时显示着他狼性和人性的一面。同时他很悲观,但他的悲观主义的基础不是鄙视人世,而是鄙视自己,他把自己所能做到的尖刻、批判、厌恶和憎恨,全部发泄在自己身上,而对其他人,对周围世界,他始终勇敢而严肃地尝试着去热爱,因为“爱他人”就像恨自己一样深深地印在他的心灵上。可是他十分清楚,人活着,不爱自己就不可能爱别人。而憎恨自己,最终会导致可怕的孤立和绝望。

“面对充满暴力与谎言的世界,我要向人的灵魂发出我作为诗人的呼吁,只能以我自己为例,描写我自己的存在与痛苦,从而希望得到志同道合者的理解,而被其他人蔑视。”这是黑塞说的话。而荒原狼恰是他本人第二次婚姻触礁后的写照。

荒原艾略特译文篇七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了黑塞的《荒原狼》,一开始,共鸣灼烧着理智,几乎让我在安静的房间里叫出来。后来终于渐渐平静下来,这才是阅读应该有的状态。前半部分多次提到尼采,这个一再地毁灭自己以重建自己、反抗世俗也反抗自身的悲剧英雄,和主人公哈里内心的矛盾有着相似之处。对于哈里而言,向外则世界一片腐朽之状,就连科学、艺术也装模作样。向内则心灵一片荒芜之景,孤独和痛苦占据着它的全部。他时时进行自毁式的自我审视,人性和狼性的时而冲撞时而融合让他感到困惑和迷茫。这两种情绪轮流奴役着他,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厌世感也不断加强。

在书中穿插的《论荒原狼》这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自杀者(并非只包括真正自尽的人,而是那些以自杀为本性的人),其中的一些描述我觉得很恰当,摘录如下:

这类人有一个特征:即对他们来说,命中注定自杀是他们最为可能的死亡方式,至少他们是这样想象的。这种情绪总是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来,而且伴随他们整整一生……另一方面,所有自杀者都熟悉如何抵制自杀的诱惑。他们每个人在灵魂的某个角落清楚地知道,自杀虽然是一条出路,然而却是一条不太体面、不太合法的紧急出路,从根本上说,让生命来战胜自己、摆布自己,比用自己的手结束生命高尚得多,美好得多。这种认识、这种亏心感促进大部分自杀者持久地和各种诱惑作斗争。他们苦斗着,如同惯窃和他的恶习做斗争一样。

哈里也是自杀者之一,他自从与前妻离婚之后就整日靠喝酒、读书度日,缺乏与人的交流,后来又在一个小城里认识了赫尔米娜(她是他某种程度上的同类),在她的指引下感受食物、跳舞、性爱这些感官之乐,最后在魔剧院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冒险活动中又一次切实地感受了生活的荒谬无稽。

其中,作者还安排了歌德、莫扎特这两位象征着永恒信仰的大人物和哈里进行对话,他们褪去了伟人的光芒,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回答哈里的疑问。“幽默总是绞刑架下的幽默”,作者借莫扎特之口说道,其实也就是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情后,哈里醒悟了:“我总有一天会更好地学会玩这人生游戏。我总有一天会学会笑。”于是他留下了记录心路过程的自传,离开了租处,继续把心中邪恶的苦难忍受到生命终结。整本书在淡淡的苦涩中结束了。

顺便说句,序言里译者把荒原狼的精神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的驱使,精神道德不受重视,人道思想受到摧残云云,间接地为社会主义唱了一曲赞歌。(好官方的感觉)然而在哪里不是这样?不管社会形态怎样,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的阴影里,荒原狼们总是无处不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