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2023-10-07 09:48:38 作者:JQ文豪 韩信传记读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韩信传记读后感篇一

韩信是我们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曾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后被贬为淮阴侯。他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兵法艺术却一直为后人所尊崇。

书中写到《偷学被打》韩信6岁的时候十分想读书,可是家里很穷,韩信帮过李先生干过活,他十分喜欢韩信,就答应了他,教他读书。第二天韩信来到张财主家,踮起脚尖,认真地听李先生讲课,韩信每天都来。有一天被凶神恶煞的张财主发现了,被张财主打了。

韩信年轻时为平民,性格放纵懒散,一度不能自食其力,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遇到漂母后,漂母非常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听后深感惭愧。从此刻苦学习,尤其酷爱兵法和剑术的研究。这也为他成为一代大将军做了准备。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的明修栈道、十面埋伏、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等奇功战绩体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兵打下了关中,平定了诸侯,打败了项羽,刘邦从而得到了天下。

虽然韩信从小生活很艰辛,但是他不怕困难,从未放弃学习,勇敢向前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韩信传记读后感篇二

作者:严振豪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战神韩信》。我很兴奋啊!因为这本书竟然是我们淮阴实验小学陈松胜校长、濮坤校长带领几位老师编写的呢!他们实在是了不起啊!这本书真是我们淮阴实验小学的骄傲啊!读完这本书,心里感慨万分!

韩信是我们家乡淮安人,小时候父母都去世了,他很自强自立,就以钓鱼维持生命。有一次一连几天都没有钓到鱼,饿昏在河边,一位好心的漂母看见了,就把自己仅有的一碗粥给了他吃,后来经常帮助韩信,还给他讲道理,男儿志在四方,哪能靠乞讨为生?韩信非常感激漂母,于是立志读书练武,韩信经过勤学苦练,饱读兵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了一名大将,率领千军万马,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定三秦、虏魏王,巧夺赵、平代灭齐、雍水之役、十面埋伏、鸿门救主、智计降燕等等。

韩信从淮阴少年成长为千古名将,有许多许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要努力学习,做个像韩信一样的伟大的人!

作者:汪晨

《战神韩信》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他胸怀宽广。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殊不知他青少年时就能屈能伸,胸怀大志。可以领略忍耐得低度和深度!后来,功成名就时,委任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屠中少年为楚中尉,足以见得韩信的胸襟和气度不凡!

韩信这样的胸怀真让人敬佩呀!他是我们的榜样!

韩信传记读后感篇三

碰到流氓挑衅怎么办?像韩信钻胯那样忍辱负重,还是像张飞挥鞭那样愤而击之?前两天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一本讲韩信的书《千古一战神:韩信》,作者姜狼。这两天翻了前面几章,写得很一般,文笔并不优美,比起易中天《品三国》的口语化写作,也差了不少。

书中多有演义,不少情节未经考证,比如刘备西进伐秦而项羽北上救赵一节,书中说完全是楚王熊心之意,即使项羽心有不甘,也只能领命。

其实北上救赵,项羽多半主动请缨,乃其在弑杀本性之下,欲为父辈报仇。项羽叔父项梁为秦将章邯所杀,祖父项燕为秦将王翦所灭。围赵秦兵由章邯统帅,秦军先头部队领兵将领王离,正是王翦嫡孙。

这书归为“人物传记”,实则更像小说。

韩信受胯下之辱一节,写得不够精彩。原本看下去,是希望能看到些野史,即使不可信,但总比正史曲折离奇,更有趣味。但看得出,作者也没找到什么野史,不过是在正史基础上做些想象,凭自己的理解,还原当时的情景,偏偏想象力不够丰富,笔力也不够,所以写得稀松平常,并不十分引人。

话虽这么说,对能写完一本书的人,我总是心存十二分敬佩的。哪怕没有考证,仅是把各种途径搜集来的资料,重新整理成书,也是一项浩大工程。不管文笔如何,至少对这段历史或者这个人物,会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成书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像读书一样,做笔记与不做笔记,效果差别巨大。

说回本书,刚看完前十章,刚刚讲到韩信追随项梁,在项梁死后,项羽封了韩信个小官执戟郎,相当于首长警卫,负责项羽帐前的安保工作。看起来离核心近了一些,但手里没权,手下没兵,可叹英雄胸中纵有万丈长河,只能屈身被人呼来唤去任意支配。

想起入营之前,在淮阴落魄之时,韩信食不果腹,靠人施舍度日,整天看人脸色,甚至甘受胯下之辱,都是因为相信自己终非池中之物,自绝于世俗之外,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古代圣贤神交,钻研兵法,凭这一信念,苦苦支撑。

“加入组织”半年多,终究没能觅得用武之地,不得重用,这时最怕的,就是之前的这股信念被慢慢消耗,越来越弱,直至最终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心气一散,动力就没了;动力一没,坚持就难了;坚持一松,所有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古人的问题,今人同样逃不过。

就像我这百日千字,坚持太难,这才十日,已经落后两篇。看到韩信这段,我想了一下,我这百日千字,还是因为原始的信念不够明确,也不够强烈。原本只是想每天坚持写几个字,就此养成个写作习惯,却并没有给写这件事设置一个清晰的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指写多少天,每天写多少字,也不是简单地说要养成个写作习惯,而是一个值得坚持和付出的终极目标,比如说一百天写出本小说,或者公众号积累多少订阅用户,或者写出多少篇十万加百万加。没有了目标压力,执行过程中就少了动力,信念不坚定,放弃就变得顺理成章,当然,我还能给这样的放弃找出无数个理由。

今日总算凑满一千字。再坚持一下!也许一百天后,写字真会成为习惯,就像每天跑步锻炼的人一样,一天不动就浑身难受。

韩信传记读后感篇四

在周五的阅读课,濮校长带我们看了《战神韩信》这本书。我兴致勃勃地读着。

这本书是一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最关键是:这本书是由是我们淮阴实验小学陈校长和濮校长等优秀老师编写的。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两千多年来,韩信杰出的军事成就,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而他的成长经历和那些动人的`传奇故事,也早已成为后人励志教育的经典案例。战神韩信诚信友善、志存高远、忍辱负重、勤学苦练、知恩图报,胸怀宽广的高尚品质和知己知彼、足智多谋、百战百胜、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的军事才能与战略智慧!我觉得值得大家去学习!

韩信传记读后感篇五

韩信是我最为敬仰的一代战神,而且他就出生在我的家乡―――淮安。我的家乡淮阴区马头镇,还建了“韩信故里”景区,来纪念这位一代战神。

韩信年轻时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常常食不果腹,许多人都很讨厌他。

有一次,韩信在城下钓鱼,一个漂母看到他非常饥饿,便将自己的饭给了他。韩信非常感动,并许诺日后若自己有了出息,一定会报答漂母,这便是后来广为流传的“漂母饭信”的故事。

当时,淮阴城里有一个屠户,见韩信长得高大,并且常常佩带刀剑,就想羞辱韩信,威胁他从自己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便忍受屈辱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边是人们常说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后来,韩信追随项梁,加入了反秦义军,但默默无闻。项梁死后,便跟随项羽南征北战,也并没有得到重用。韩信不愿如此平庸地活下去,在刘邦被封为汉王进入蜀地时,便加入了刘邦的军队。在刘邦的军中,他结识了萧何,并得到了萧何的举荐,但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视,韩信一气之下便离开了,萧何听说后赶紧将他追了回来,这便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回来后,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从此便走上了“封神”之路。先是献计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接着战无不胜,先后为刘邦打下了大片大地,尤其是在井陉口的“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名声大扬。最后,十面埋伏,围困项羽,又以“四面楚歌”彻底击垮项羽,为刘邦赢得了天下,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

韩信功成名就后,回到了家乡,报答了当年对自己有一饭之恩的漂母,并且也没有报复当年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屠户。由此可见,韩信不仅是一位优秀军事家,也是一位懂得感恩、心胸宽广的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