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心得范文(20篇)

时间:2023-11-18 20:17:51 作者:ZS文王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心得范文(20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收获和成长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提升。心得体会的写作风格和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不仅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让我对经济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因此,在今天的文章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第二段:市场经济。

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市场经济。它认为市场的自由机制是可以自我调节的,所有的资源的分配可以通过市场供求关系自由协调。在我的学习中,我逐渐发现这种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尤其是在我读到《富爸爸穷爸爸》中的一些内容,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市场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市场机制在解决某些问题时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市场短视行为、市场垄断等。因此,在如何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方面,我也需要更多的探讨和思考。

第三段: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是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当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自由贸易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我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不仅自由贸易可以带来双赢的结果,而且还可以打破单一工业的垄断和消除贫困。然而,自由贸易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全球化可能会产生环境和社会问题,并将利益集中在一个小部分群体中。这提示我们需要更多考虑和平衡。

第四段:国家干预。

关于国家干预和市场自由,两个概念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西方经济学认为,国家的干预是为了维护市场自由经济的运转,但如果不加限制,国家干预会影响市场的自由,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在我的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国家干预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即“政府最小化”和“市场最大化”,这样才能实现国家干预和市场自由的完美结合。

第五段:奠基与未来。

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一,建立在理性和科学的基础之上。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引下,经济学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高度,也已经迎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概念。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需要西方经济学继续面对和解决。在未来,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探究和理论创新,寻找更加精准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西方经济学的潜力完全释放出来,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和思想,我愈发感受到经济学作为一门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意义。无论是商业领域还是政治领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为科学治理我国经济事业、推动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年度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心得【文档】

西方经济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就用我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引出了这一门深奥的课程。这一堂课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由古希腊的色落芬首次提出“经济”,经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保罗·萨谬尔森,凯恩斯等一系列经济学家的贡献,发展到现在多个经济学派。第一节课我听的极为认真,也是因为好奇,也是因为对这些经济学家很感兴趣。

在接下来的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已没有了第一周的热情,但也并没有失去兴趣。这是因为经济学既深奥又浅显,浅显的是经济学反应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买卖问题,深奥的是它把生活中的问题用深奥的理论表达出来。虽然一开始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去学经济危机的案例和各种经济制度,但是我也明白我们现在的知识储备很不足,还没有能力去分析那些问题。

随着课程的进行,我们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深,难度也越来越大,有很多很抽象的概念及经济规律。我也真正了解到要想学好经济学并不是很简单的事,必须要扎实的掌握各项基础知识,熟悉经济术语及其概念,理解经济规律及现象。有时候也会觉得他很枯燥,有着太多烦人的知识还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消化,但是当你真正投入进去的时候,你会觉得它很有意思,用经济的知识可以科学的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理所当然的经济现象。例如,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越高销售量越多?为什么有些垄断商品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做广告?为什么可有可无的钻石要比必不可少的生命之水还要贵的多?为什么有些不盈的利企业还要继续经营?你也许心里明白所以然,但是你能科学而条理的解释吗?如果你没接触过经济学,那么你就无法准确回答。

西方经济学课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市场经济进行考察,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主要考察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阐述成本既定条件下的最大化问题,包括第一章导言,第二章需求、供给、价格,第三章弹性理论,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五章生产理论,第六章成本与收益,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学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萧条、通货膨胀两大经济难题,阐述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理论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均衡问题,包括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第十一章长期中的宏观经济,第十四章货币和经济,第十五章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七章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现在我们快要学完了微观经济学了,其中重要的理论有需求、供给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与生产者行为以及厂商均衡理论。这里面有很多难点,像无差异曲线与边际效应分析法,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以及各种市场上的厂商均衡等等。另外,我们还要利用高等数学的知识来计算经济问题和证明经济关系,掌握理解几何曲线的意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不过好在老师在讲课的时候非常耐心,在我们不懂的地方他会多讲几遍,并且结合着许多实例,为我们生动的全面阐释其中的知识。

老师的耐心而生动授课方法以及他的教学态度对我们学好这一门课有着很大的帮助,他不允许我们随意缺课,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分神,严格要求我们的课后作业并会随时抽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并激励我们在课下及时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有时会结合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实例,有时会为我们分析现在的经济形势,这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我们的学习。“严师出高徒”,的确,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而我们也在不断地进步,虽然现在倡导自主学习,严师也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严格一点的老师,这样对自己的学业帮助会更大。正如只有恶劣的环境才能塑造出坚韧的脊梁,而我感觉身在昆明这样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下自己也已经退化了许多。

经济学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从小的方面来讲它可以指导我们日常的经济行为,进行科学的消费和投资。我们可以运用经济学知识科学分析股市行情,确定应该抛售哪只股,应该购进哪只股:也可以预测市场行情,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从而为我们获取最大利润。从大的方面讲经济学能帮助我们理解许多公司企业的经济行为,了解国家的各种经济政策以及清楚经济危机的原因。20xx年由于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席卷全球,这对中国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这一把双刃剑,许多公司积极的做出投资决策,然而并不是所有决策都是明智的,去年中投公司对黑石的30亿投资就已经亏损过半,中石化、中航油也出现较大亏损,当然在这金融乱世亏损是很难避免的。面对着金融乱世,国内企业大都跃跃欲试想进军国外市场,收购国外企业,或许他们都想再来一次联想收购ibm的神话。可是,在这乱世之中国内形势要比国际市场好得多,为什们非要舍西瓜而捡芝麻呢。

经济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很喜欢这一学科,因为我对它充满好奇和向往,我无法相信经济学家神奇的预言,我羡慕成功投资者在股市和期货市场上的神来之笔,我惊叹国际游资片刻之间能将某个金融市场搅得混乱不堪。我渴望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决策者,我梦想实现股神巴菲特的投资奇迹,我期盼自己就是能够预测未来经济走势的经济学家。当然这都是梦,除非你将经济学熟练掌握,然后结合丰厚的投资经验。在这个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时代,我们应努力学好经济学,然后尽可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史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

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

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

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比较古老的学科,在我国各大学也开设了相关的学习课程。随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也随之诞生。从加入wto以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国外,尤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跟家紧密,了解西方国家的经济,对我们自己经济发展很有必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教材,作为一个门外汉,我也有幸学习了其中的知识。

书中主要分从两大板块讲解,一是宏观经济学,二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分别介绍了市场供求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消费者和生产者经济学理念,效用论,最大剩余价值理论等。宏观经济学主要讲整个商品市场的供求问题,讲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管理,还讲到进出口问题。

其实一个陌生的学科在自己独立看完的情况下还是十分费劲的,看完之后也云里雾里,比如书中讲生命周期理论,我想还是需要老师的知道才能更好的理解。尽管如此,我想每看一本书多少都会有点收获的,至少对经济学学也多少有点了解。我想很多人看一本书过后,过一段时间都忘记得差不多了,如果能记住书中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句话给了你思考,或许这就是读书的价值。

经济学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很迅速了,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这本书中我获益匪浅。

《经济思想的力量》,一本将近400页的书,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自由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带来更大的幸福。

作者马克史库森列举了美国的医疗保障计划、社会保障计划、欧洲的福利制度、印度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等等的例子,论证政府干预市场的结果是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相对的,他对智利的社会保障私有化和香港的经济自由度表现出极度的欣赏。

作者偏爱供给学派的理论,极力反对凯恩斯的经济模式,反对政府大规模地干预经济运行,提倡经济自由、市场化、私有化、低税率等经济模式。

“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管得越好的”,这句话可能是这位经济学家笃信的。美国的社会保障计划的章节,我发现,我们平常认为正确无误的政策,其实带给我们的是损失。中国也有中国的社保体系,参加社保的公民需要每月向社保体系投入规定比例的资金,虽然在未来的会计的账面上,我们可能会得到比投入量更大的收益,但是,我们失去的是把这笔资金投入到能获得收益大得多的投资的机会,在经济上,我们是损失的。而印度和香港的对比也告诉我们,自由市场和私有化,常常是解决经济难题的好方法。

低税率是小政府的体现,也是作者希望看见的`。我在另外一位经济学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了解了“剩余”的概念,知道税收会使总剩余减小,即使连同政府收入加入总剩余,也会造成无谓损失。就个人而言,低税率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收入,意味着以更低的价格买到同样商品。我觉得,中国在政府支出方面严重缺少管理,大量的税收被浪费,没有人愿意因税收把多付的钱用在不合适的地方,低税率至少可以让每个个人少付一些被浪费的钱。

尽管《经济思想的力量》的确给了我很多很宝贵的思想,但是它的某些部分我不能完全认同。

首先是我开头认同的私有化的社会保障。从总体来看,市场化的确可以给社会总体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我并不怀疑,可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现实生活中,不能理性理财的人占据的比例,我想,没有少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假如社会保障私有化了,而我们当中的某些个人保障计划破产的人,应当怎样度过难关呢?我认为以来慈善行为是不可靠的,书中并没有解答社会保障私有化可能带来的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作者似乎混淆了概念。他认为在自由经济下,富人更富了,穷人也更富了,证据是穷人用上了以前富人才能用的奢侈品。我认为,富人们和穷人们是否比以前更富了,不在于他们财富的绝对值是否增加了,而在于他们的差距。人们所说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也并不是指穷人的财富比原来少了,而是指穷人和富人的财富差距增大了。我很认同作者关于“向富人征更多的税不能带来繁荣”这个观点,不过,我认为在不向富人征更多税的同时,有一个我认为很重要的、几时回阻碍经济发展的事,是给穷人脱离穷人阶级的机会。只是机会,不是实质的援助。很可惜,作者没有提及怎样使穷人获得这样的机会。我认为,在自由市场的模式下,“马太效应”会越发明显,企业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垄断,而垄断对经济的破坏可能比税收还要大。作者崇尚的自由市场,似乎不能解决某些问题。

自由市场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的方向,只是可能有时候会失效。事实上,我们的政府的干预明显多于我们实际需要的。看完《经济思想的力量》,我不时思考,到底怎样的自由和政府才是好的组合呢?我的脑海里,出现了nba这个词。我认为nba的模式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前提是,官员要像nba的管理人员一样,个人收益和经营收益密切相关。nba联盟,作为管理机构,权力无比强大,从修改规则到强行阻止球队的行为,它想对任何一支球队做任何决定都可以,但是,联盟极少动用它的权力,更多的情况是,它让球队自行决定他们的决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制度,是选秀制度。选秀制度使战绩糟糕的球队得到一次增强实力的机会,选秀制度与工资帽制度一起发挥作用,使nba在几十年间没有一支球队保持优势,也没有一支球队一直是弱旅,充分的竞争下,nba的篮球水平和收益迅速增长。与nba球队的普遍盈利不同,由自由竞争发展到现在少数球队瓜分奖杯的欧洲足坛,很多球队不能为老板赚取利润。

自由市场并不是像作者所描述的那样完美,不过,我们的政府也的确大了点,当今的阶段,我希望我们还是尽量听市场的。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

上了大学后发现,大学里的课程和以前学习的课程很不一样,由于专业的选择,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专业课程,这样也就让我遇到了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观,这门课程的学习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它让我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我生活中的经济知识,从我消费如何能够获得最大的效益,生产者如何获得最大效益,商品价格的弹性,如何降价如何提价到国内国民的生产总值gdp,储蓄与投资的关系等等。可见,它是一门贴近生活又富有学术性的课程。听我这么一说,大家肯定觉得学习它是非常有难度的,其实不然,待我向大家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首先,西方经济学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应该很好的区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学习一门课程离不开四点:

1.课前预习,浅圈重点。

2.上课认真,做好笔记,勾画重点,点出难点。

3.搭配习题,自我检测,自我订正。

4.课后复习,自我提升。

但是,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它是一门专业性经济课程,它需要我们了解一些经济的时事,多阅读一些经济性书籍,根据我们课本的一些经济研究内容,结合时事的案例,自己尝试着分析其中隐藏的一些知识点和重要信息,这样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当然,自己还想要提升自己的学术知识,可以与老师多多交流,共同探讨一些学术性的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

两学期的学习让我了解了西方经济学的面貌,同时它也给了我一种思维方式——包含人性的思考。虽然经济学的结构很接近理科,这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严谨之处,但它与理科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它对人的研究。学习好经济学本身不会使你富有,但它将提供一些有助于你努力致富的工具。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1.1基础知识不扎实且良莠不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独立学院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对生源质量的看重远不及生源数量,导致学生层次良莠不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就西方经济学而言,知识体系抽象,数理模型较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由此带来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1.2对基础理论型课程不够重视。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技术人才,强调动手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很多学生过于重视实践技能,忽视了理论教学的必要性。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相对抽象,难于理解,表面上看实用性不强,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询问老师学这些理论有什么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缺乏社会经济实践。

按照本科院校文管类教学的要求,学生应该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动态,熟知社会经济现象。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加之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目前绝大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学生很少关注社会经济现象,参与社会经济实践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影响了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和效果。

2.1课程学时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文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西方经济学课程有的设置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授课一个学期,有的是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在一起,在一个学期讲授。但不管是哪种形式,从西方经济学的学时分配来看,实践学时偏少,有的院校干脆把实践学时设置为零。在这种学时安排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容易只重视基础理论的讲解,忽视或忘记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2.2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三本院校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就是办学时间短。在这种大背景下,任课教师普遍较为年轻,好多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向讲台上课,缺乏实践背景和教学经验。对西方经济学而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陈旧,普遍采取“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格局,按照教材及备课内容从头讲到尾。加之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相对较多,对教学进度要求较高,很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学生疲于应付,课堂缺乏活力,效果普遍比较差。

2.3教材选用存在问题。

目前,有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材选用及审核机制简单,甚至出现教材在网上随机选取的现象,教材质量差,内容体系不完善。另外,由于师资结构相对单一,教师普遍年轻,教学经验不足,在选取教材时存在经验主义,较多选取国内权威经典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科学完整,理论讲解透彻,是很多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选取教材的不二选择。但这些教材未必适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这些教材理论内容讲解深度大,课后习题难度大,容易导致学生感觉接受吃力、理解难度大等,进而有厌学情绪,也容易给青年教师的备课及讲课过程带来压力。

2.4教学内容方面,理论与实际缺乏联系。

3.1合理整合课程学时分配。

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上课方式,不是所有的经管类专业都适宜把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学期讲授,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合理地取舍。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的学时设置比例,西方经济学就应该是理论讲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任何理论均来自于实践,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偏强在情理之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和自然科学比较起来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实践环节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者走出校门做市场调研,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应该多层次、全方位地看待实践环节在西方经济学中的运用。总之,首先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该门课程实践环节的比例,并且提高要求,改变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就是纯理论的僵化定论。

3.2创新教学方法,敢于突破。

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讲,学生听不听无所谓,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改变西方经济学枯燥、抽象的形象。

3.2.1注重运用案例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方面,与社会经济现象联系紧密,实践性很强,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积累总结出来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任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各个理论模块的现实意义,平时多关注社会经济现象,积极搜集相关案例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像近期国际石油价格的十几连跌现象,房地产行业由火爆转入平静等热门经济话题,应该在课堂中引入,进行讨论研究。在讲到“边际效用”时,应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人类来说,水比钻石重要,而价格差别那么大?在讲到“价格歧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苹果公司在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和售后服务内容等。总之,任课教师在备课时,无论讲解哪部分内容,首先应思考该理论可以解读哪些经济现象和典型案例,务必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2.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老师都采用满堂灌、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不合适。这种院校的学生可能学科基础差些,但普遍比较活跃,兴趣爱好也较为广泛,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向课堂要质量,即大胆翻转课堂。对于纯理论的易于理解基础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分解学习目标,采取分组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课下搜集素材,总结学习心得。等讲解相关理论时,让学生分组或选学生代表进行讲解,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最后由任课教师点评优缺点。顺便重新讲解那些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展示任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3.2.3结合学生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材。

没有任何一本教材适合于所有层次的学生,应该结合学生的层次和特点合理选取教材。西方经济学全面进入我国的大学课堂的时间也就是二十来年,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探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此期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版社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层次差别较大,很多教材互相抄袭模仿,不成体系,选择教材要谨慎。笔者认为,对于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而言,应该尽可能选取自编教材,可能由于自身师资等因素,教材编写的质量比起那些权威经典教材存在差距,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无疑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

3.2.4充分利用网络等辅助教学工具。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积极利用这些辅助教学手段。整合资源建立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更好地自主学习,延伸学习的空间。当代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创新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建立西方经济学课程论坛、微信群、qq群、微博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沟通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也可以在网上解惑答疑,既增加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

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派别,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英国的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西方经济学关注经济活动及其影响的规律,并探讨经济政策的制定。在我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它提供了理论和工具,帮助分析和理解市场机制,并对经济管理和政策决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西方经济学强调以实证分析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方法。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通过收集数据、构建模型和进行实证检验,来验证或推翻经济理论。这种方法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然而,经济活动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有时数据获取困难,模型的构建和实证检验过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审慎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实证方法。

西方经济学以供求关系、效用理论和成本理论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框架。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市场价格由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每个经济主体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来作出决策。此外,西方经济学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弹性、边际效应、信息不对称等。这些概念提供了理解市场运作机制和经济行为的基础,对于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和假设在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例如,一些经济模型假设市场参与者信息对称,而在现实中,市场参与者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此外,西方经济学在解释贫富差距、环境问题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结合其他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予以辅助。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有重要作用,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和政府政策制定中。通过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了解市场机制,指导政策决策。未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西方经济学可能会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发展。此外,也需要更加重视西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经济问题。

总结:回顾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和对其的体会,虽然西方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理论和工具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运用和补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做出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贡献。

西方经济学史读书心得

经过一年多的大学学习生活,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日常生活中的自立更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而对于学习来说,最大的障碍不是这门学科本身,而是自己。如果总是告诉自己难、难、难,你就越会觉得难,但如果告诉自己很简单,并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就会觉得很简单,反而觉得学习成了一个享受的过程。这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也深有体会。

刚开始学习时老师就说过,所有的经济学问题都来自于一个基本的生活事实,学习经济学可以让你解答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身边的世界,例如gdp、价格歧视、成本分析等等。随着对经济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在听新闻和读报纸时,你将对当前的时事有更深的理解。面临经济决策时,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正在学习的经济学。

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接触经济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每个人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我认为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每个星期一次经济学课,一次是三个课时,也就是135分钟,所以一节课的强度很大,如果落下一次,而你想自己在课堂下补回来的话,13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坚持上课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

其次,学习贵在理解。上课仔细听讲是一个关键,不要试图写下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听讲比记笔记更重要,理解在心里比在笔记本上茫然地记下一堆更实际。

而且,必须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经济学的名词定义比较多,理解并熟记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样在经济学的学习中就比较方便,不必在遇到某个不知道的名词的时候把时间浪费在翻笔记上。能预习明天的内容还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而我们往往学了就过去了,导致基础不扎实,经济学的框架还没建好就想建房,最后松松垮垮什么也没掌握。要想薄发首先就得厚积。

就学习的内容而言,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最基本的内容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经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与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刚开始以为是一个偏文的学科,然而不全是。首先要想学好经济学,就要有很好的数理修养;其次不仅要求理解,很多概念都必须熟记;还有就是结合实际生活加强理解;端正学习态度这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这个学科综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也要特殊对待。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学习体会最深的就是结合图表学习。举个例子“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用文字表达:

第一,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向右上方倾斜,而后向右下方倾斜,即先上升而后分别下降。

第二,总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当边际产量大于零时,总产量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当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开始递减。

第三,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前,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上升的;相交后,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mpap)平均产量曲线是下降的;相交时,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mp=ap)。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就可以运用图表方便的解决许多问题,但前提是必须对这个图表有足够的理解,所以我觉得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结合图表的学习非常重要,深刻的理解这个点、这个区域各代表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在看到图的时候就能马上想到,这对以后的运用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要常画图,用无差异曲线刻画消费者愿不愿意、用等产量曲线刻画生产者愿不愿意、用等成本曲线刻画生产者是否有能力生产等等,都可以清楚的在图上得到体现。

在上课讲到“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时也提到一点,就是专业学习基础,现在我们关于经济学的书只有一本课本,显得很单薄,而要想在经济学这条道路上走的长远一点的话,光是一本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在老师推介的几本书之余,我们还可以找一些有关经济的杂志来看,在专业领域学习并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多关注新闻,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做到学以致用,才能真正理解到经济学的真谛,让自己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一个受益者。

无论学习什么学科也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有一个脉络遵循也是很关键的。我们上的第一节经济学课,老师就“经济学的发展”做了大体上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在的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我觉得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可以以经济学的发展为线索,经过长期的学习慢慢地积累。把单一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系统学习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

这一学期我们专业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起初我对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真的一无所知。以前的学习都是反复的上几门应试的课程,上了大学,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一下子全变了。虽然当初填志愿时我首选了现在的这个专业,但我对这个专业主要研究什么、主要学习什么、主要将会接触哪些课程、哪些知识都不曾深涉深知,有点懵懵懂懂地闯进了这个专业。所以,开学至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完全是按照学校的安排而进行的,每一门课程也都是从开学的一无所知、不知道学习目的与方向到渐渐了解,知道了一些知识、一些原理,渐渐明白学习这门课的原因和目的,渐渐学到一些学习每门课所需的一些方法和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让我更有感触。

从第一节课,老师您对我们进行洗脑开始,我们接触、认识了这门课程,我们从您那里了解了该如何去学这门课,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学习这门课的目的等一系列开启我们进入这门课学习大门的关键。

对这门课的学习,您对我们的要求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经济现象,要求我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学着做一个理性的人。

这学期即将结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有了稍稍的了解。能利用微观经济学的某些原理简单地解析一下身边的一些小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围绕稀缺资源的配置,研究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消费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动、生产者行为的决定和变化、市场结构差异、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化、一般均衡过程等问题,其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以上理论的研究,为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提供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方法、静态分析方法,大量使用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方法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个体,以此再推广到整个市场,如单个的消费者、单个的厂商、单个行业等,它主要以单个数量的分析为主。在微观经济学中,这种分析方法有两个重要的假设条件。一是理性人的假设,即“经济人的假设”,即在经济活动中每个经济个体总是以利己心为动力,企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另一个假设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它要求人们对有关的经济情况能确切的了解,即完全知识或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但这一条件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实现。

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对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分析,我知道了为什么校门口的西瓜从每公斤3元渐渐降至每公斤1元。因为起初西瓜刚刚上市,供给量较小,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价格较高才能达到均衡状态。而随着西瓜上市季节的来临,新的供给商不断涌入这个市场,使供给量增加,供给量大于原先价格下的需求量,所以价格下降,直至供求均衡。因为这个季节西瓜市场能给供给商带来利润,所以可能仍有供给商加入这个市场,一旦供给量大于现有价格下的需求量,那么西瓜的价格将还会有所下降,直至不再有厂商加入或退出这个市场,整个市场上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那么西瓜的价格就不会再降了。

通过对效用论的学习,我知道了应该做个理性的经济人,使利益达到最优。利用效用论,我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在手里的钱一定的情况下不会一早上喝三杯最爱喝的可乐,而会去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虽然可乐是他的最爱,但只有在他喝第一杯的时候他所获得的效用即满足感最大,当他喝第二杯时,根据效用递减规律,他所获得的效用将会减少,而当他喝第三杯时,他可能会因为喝多了而不想喝了,从而第三杯的效用很小甚至会减少总效用。但他若拿买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钱去买早点的话,由于早点可以填饱肚子,所以一份早点的效用大于他喝第二杯第三杯可乐的效用,所以他会选择买一份早点一杯可乐,而不是买三杯可乐,从而使他的效用获得最大,他的利益也达到了最大。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利用生产、成本以及市场等理论去分析解释一些市场上的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

从个人来说,我认为西方经济学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分析方法,培养个人的经济触觉,学会利用知识、理论去分析、解释问题,学会理性的决策。但却不可以一味地抄书、搬书,要在实际中运用、理解、拓展我们的经济思想。

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

1、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

2、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3、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学习高鸿业的这本《西方经济学》,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经济学只有真正的运用与生活中,才能称得上是经济学。

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在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和政府管制之间产生矛盾,导致供求不平衡,所以政府应该负起责任来,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来缓解抢盐风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当然,我举得这个例子只是经济学中最浅显的最基本的例子和理论。根据我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说,我觉得至今我学的这本书所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点就打个比方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大概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剩余,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预算约束线,补偿预算线,三个曲线,生产函数(包括柯布-道格拉斯函数),tp,mp,ap,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技术替代率,等生产曲线,等成本线等等等等,只有好好的掌握和理解了这些知识点,课后再找些相关的习题相应的巩固一下,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电子商务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电子商务的专业课,语言程序设计等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计算机、微积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西方经济学是我院中经管类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抽象、学派林立、偏重数学推理、与经济联系比较紧密和理论变化快等特点,学生经济思维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领悟与理解。因此,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着手解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克服教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而采取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程特征,注重经济思维训练,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形成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综合教学效果水平不断提高。

所谓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双向互动,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拓展教学空间,在西方经济学的每章教学环节中,采取“讲授理论+实践演练或研讨”的方式,以综合整体效应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构建这一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1课程特征和学生特点是模式构建的前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特点等问题成为研究的对象。

西方经济学课程及授课对象可用六个字概括:“基础课,低年级”。从课程特征看,宏观经济学体系由众多林立的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对于同一经济问题,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观点相互排斥和对立,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困惑和费解。

从学生的特点看,授课对象一般是低年级学生,在心理适应、学习习惯、生活方式、专业认同等方面还没完全适应;学生个体之间学习的兴趣差异性较大,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比较迷茫,特别是对于相当一部分文科学生来讲,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这部分学生尽管有学好的愿望,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却显得异常吃力,以至于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削弱。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尽快摆脱低年级适应期各种问题的困扰,也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显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教学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美国学者理查德?l.阿兰兹将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两类,即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显得尤为明显:知识信息传递单向性,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各课程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们积极探索,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性教学、问题导向教学、讨论式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教学效果不太明显;二是学生基本上大合堂上课,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三是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参与为中心,以经验代替理论,以活动代替学习,会影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全面系统的把握;四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难以控制课堂的整体局面,会影响教学方法的整体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决定了其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全面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本技能;三是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必须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法、讨论法、比较法、问题导向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师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只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教师课堂教学,而是要在教师传统讲授方法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互应互动的教学结构模式。

1.3复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师生是通过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由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形成互动关系。因此,教学相长,追求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是复合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学会学习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经历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创新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这一理论更适合西方经济学教学目标与性质特征,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以适应竞争曰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环境。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某种功效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范式。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正是体现这一模型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单一地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强调在每一章的教学过程中都实施“理论+实践”的复合教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2.1讲授基本理论。

复合教学模式的首要条件就是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假设条件、分析方法,这是西方经济学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尽管在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的弊端,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当前对大合堂众多学生统一施教、过程可控、系统传递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主导讲授作用,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学习去获得西方经济学的精髓,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解和消化知识能力较弱,难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课堂来系统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仍然是该课程的首要教学环节,但需要教师力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2加强实践演练。

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加强实践演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联,其相关经济理论都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每一个经济理论的提出及其假设条件都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联系。如果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理论,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必然会造成经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形成,当然学生也难以提高实践应用能力。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的每一章节中有意识地设定一些问题,通过市场模拟、市场调查、论文写作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社会经济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经济理论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经济分析的能力。

2.3进行主题研讨。

通过开展主题研讨,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分析方法、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由教师设定教学主题,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根据社会经济现实自己设定探讨、争议的理论问题,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准备工作,如查找资料、调研、小组讨论等,然后开展课堂讨论、主题演讲、成果交流等研讨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合作性得以提高,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保证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效果提高。

3.1丰富教学内容与手段,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向学生传递知识,知识传递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体现。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师生互动,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如在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单元中,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理论时,交叉融合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是由教师设定问题,向学生设问:为什么有的年份衣民衣产品丰收了,衣民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谷贱伤衣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谷贱伤衣的现象,国家和衣民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设问一些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到对基本理论的学习兴趣上来。其次是涉及供给理论时,点名提问,迫使学生思考并回答“谷贱伤衣”的理论内涵,提出中国为什么会存在“民工荒”现象,让学生课后讨论交流。再次是为让学生利用自身经历,深刻领会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与变动,分为几个小组进行模拟活动,并进行点评、对比、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优势与不足。最后是在讲授价格弹性理论时,根据当时的情况,对春运火车票问题、春节商品打折促销等问题进行有组织、有准备的研讨活动。这些综合性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

3.2强化思考体验,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必须从授业者转变为引导者。复合教学模式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促使学生反思、质疑、批评、提问、总结,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国民收入核算教学中,在系统讲授国民生产总值的内涵后,首先引导学生思考:gdp核算方法有什么缺点?如何看待现实经济生活中“唯gdp是从”的现象?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极大兴趣。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由gdp崇拜而产生的环境问题,收入分配不公、灰色收入等问题深入思考、探讨。要求学生在查找、收集和分析比较各种资料后,写出相应的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浅析我国企业贸易经济管理的发展机遇经济学信息范式理论的基本假设与辨析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台湾贸易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研究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这一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过程,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增强实践体验,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为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实践体验,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条件。如在讲消费者行为理论,先后为学生设定三类实践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市场调查,发现问题,确定主题,讨论交流,并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在课堂上规定的时间内交流、展示调查结果。其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引申理解消费者剩余概念,引导学生通过亲身考察和体验来理解、运用消费者剩余理论。其三,根据替代效应理论,组织学生展开关于“盗版现象为什么屡禁不止”的主题探讨,促使学生以专业知识与理论正面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这些方式与活动综合运用,极大增强了学生实践体验,让学习变得有兴趣,使学生形成以专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主要探索以如何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具有“多元复合,双向互动,动态生成,循环累进”特点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教学目标明确,比较易于操作,效果明显。具体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

(1)模式简单易于操作。从上图可以看出,这种复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环节之中,发挥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流程清晰,结构稳定,简单易于操作。

(2)学生受益面大。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课后实践运用、探讨,“理论+实践”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既有随机提问、小组合作,也有个人任务、论文写作等不同形式,既有团队写作,也有个人能力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只学不思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不断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状态,学生的受益面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不积极的学生也能够参与进来,有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

(3)教学互动性强。复合型教学模式,更多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理论水平、良好的人格魅力、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化专业认同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见解、新思路,也会给教师带来新的启发与灵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学习热情以及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来讲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有意义。

(4)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西方经济学复合教学模式综合了多种教学方法优点,教学效果具有连贯性。从教学效果看,复合的教学模式彼此互补,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之中重复进行,通过反复刺激和引导,在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综合素质与实际能力形成方面,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西方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如国外原著和翻译版,比较经典的有曼昆、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和平狄克等的《经济学原理》,国内高鸿业、梁小民、黎诣远的《西方经济学》,还有很多高校学者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独立院校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市面上很少有针对独立学院特点而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很多独立学院依然采用校本部所指定的教材,但是普通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注重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本科院校在经济学课程中则需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大多采用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该教材逻辑性、推理性、完整性都很好,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也一直采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适应,因为高鸿业版本内容较抽象,数学理论使用较多,案例太少,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太难,苦于无其他适合的教材,因此依然采用。

(二)独立学院学生数理基础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学术规范上又偏重于用大量的数学语言表现,因此,在学西方经济学之前需先修经济数学。从独立学院招生情况看,经管类专业招生文科生比重较高,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经管类专业招生情况看,文史类招生人数高达理工类招生人数的4倍。工商管理专业文史类招收40人,理工类招收10人。整体而言数理基础较差,所以西方经济学历来是学生感到头疼的课程,学生在刚接触经济学时,兴趣非常浓厚,当微观经济学开始涉及数理推理时,有些同学不坚持,到后来逐渐放弃,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不理想。

(三)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轻型。

独立学院的办学机制,开始是依托本部专任教师,只应聘辅导员。但由于依托本部教师上课,因对其约束力小,很多教师应付了事,同时对学生有比较心理,认为独立学院学生不如本部学生好。这种依靠本部的机制在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问题时,因此开始转向自身应聘专任教师队伍的机制。独立学院是年轻的,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更是年轻的,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例,自聘教师90%都是讲师职称。西方经济学教学要求非常高,大多高校承担该门课程的都是教授职称或是非常优秀的讲师。自聘教师基本是高校毕业直接参与教学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经验不足,实践能力有限,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另外,从各高校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看,基本都是讲授,教师教学方法较单一。这种教学形式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通过恰当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理论,如边际效用论、博弈论、企业竞争等,但宏观经济学的例子就较难,易过时,即使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理解了某一理论,学生往往也不能运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学生对社会了解的缺乏,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加大,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所以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不佳。

(一)选择合适的教辅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以前就进行了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调研工作。201月开始联合有关高等院校,着手组织编写全国性的独立学院系列教材。但至今未出现一本优秀的被大多独立学院都采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所以高鸿业主编的教材依然被广泛采用。基于此情况只能备好辅导资料,如茅于轼的《大家的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梁小民的《小民说话》、《小民说经济》;弗里德曼的《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还有一些经济论坛,中经信息网等资料都可以作为辅导材料。但是,我国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内容很难跟上时代,跟上国情,我国《西方经济学》才出版到第5版,而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已到第17版。因此,选择国内教材,特别是宏观经济学,教师必须时时更新教学资料,关注时事结合理论分析,学生才容易接受。作为教学名师,南开大学教授顾沛指出教材不是编出来的,是教出来的,来回反复修改,来回磨。好的教材起到引导点睛的做用。因此,应集独立学院优秀教师及我国经济学者之力磨出一本适合的优秀教材。

(二)正确对待学生。

从高考招生录取看,独立学院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学生已经进入学校,在此方面已不能强求,因此根据现有的条件,提高他们的大学学习热情是非常重要的。1.尊重学生独立学院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特别是有些因高考失利到来的同学,不仅需要辅导员的帮助,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他们,只有尊重他们,他们才更愿意合作,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共同进步的过程。刚开始学西方经济时,学生满怀着喜悦和憧憬,在他们看来学经济学和钱有关,当讲到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分和弹性概念时,理解差的学生开始跟不上,因此应该放慢进度。作为授课老师,尽量认识学生,让其知道教师对他的尊重和认可,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为后续的深入教学工作奠定基础。2.加强练习西方经济学习题练习不可少,王则柯老师上中级微观经济学提到,如果平时不做练习就不用参加考试,因为即使参加考试了,结果也是基本都不会做。要求学生上课时都必须准备草稿纸以备画图和计算,同时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在摸索中前进。常言笨鸟先飞,只有加强课后练习及习题集的练习,才能更好掌握专业术语和更深理解基本原理。教师也应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吩咐安排监督完成,严格要求学生。

(三)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1.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教学以讲课为主,讨论为辅,课外教学专题讲座和实践教学并用,以科学、生动和灵活的讲授方式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根据教学进度的需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准确诠释课本内容,穿插案例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微观经济学案例较多,特别是效用论和博弈论,学生经常津津乐道。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参与讨论热点话题,主动思考。如:当前通胀对自身有什么影响;国家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十二五规划期间怎样调整经济结构等,让其为国家献策,培养主人翁精神。课外之专题讲座,既可以请企业单位的经济管理人才,也可以请地方著名的学者作报告拓宽学生的眼界,了解经济前沿,把握时代方向。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地调研,深入社会才能了解社会,分析问题才能更透彻,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寒暑假参与企业的生产,了解企业的成本,分析企业的长短期利润。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建立课题研究。如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建立了学生创新基金,学生已成功申请了《荆州市区域竞争力调产研究》、《荆州市优势产业选择》、《关于提高荆州市农民收入的对策研究》等基金,培养了他们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一师一导制。

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擦出思想火花。独立学院教师普遍年轻,教学及科研水平有限。专任教师少,及时交流提高的机会就少。因此,在节约独立学院办学成本的基础上,可以聘请退休的优秀老教师,建立一名老教师带一批年轻教师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要想讲好西方经济学,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经济史、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很多知识,还必须有社会经验的积累。因此导师对教师的每月一评,周周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在年轻教师申请科研时能提供有用的建议,提高命中率,对教师的发展和学院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3.激励机制的建立。

独立学院年轻教师为了生活,承担了大量的课程,课时量较多,如此,教师又有多少时间思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教学方法呢?资源是有限的,承担教学任务过多,必然科研水平就欠缺。教学和科研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不能或缺的,他们相互影响。基于这种情况,一些院校限制教师的选课门数和周课时,但这种方式必削减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因此,关键在于学校建立怎样的激励机制。如:获得教学质量优秀教师的物质奖励;鼓励教师科研给予适当的工作量,提供教师外出培训和考察的机会,让教师有归属感。

三、结束语。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可以大量吸取前人的经验,但要充分认识独立学院问题的特殊性,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各学院还需不断的探讨,如:如何建立有效的长效的激励机制?如何核算导师工作量?这些具体问题解决不好,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长期性。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3)。

[3]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3)。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自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模式沿用国际一流学校和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注重理论教学,50分钟“填鸭式”大学高中化教学,而忽略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差、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课下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跟不上,导致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大规模的普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引进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实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习评估、课程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只发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作用,并没有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

1.3课时压缩,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甚至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直接将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成一门经济学原理。在有限的被压缩的课时内,要达到讲授完庞大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培养的目标,无疑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别提增加实践内容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只能通过作业和考试单向交流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

1.4信息滞后,更新成本大。

西方经济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目标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敏感度差,教师的西方经济学课件和教学内容中案例可能是几年以前的。即使教师有心更新,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对于崭新的经济活动,教师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又怕举例不当,“驾驭不了”终究放弃最新实时案例,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不必说。

1.5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知识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教师的传道和授业,缺乏对学生“惑”的引导和解惑的途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麻痹倦怠,缺乏激情和动力。

1.6教材迥异,经济学原理抽象。

目前,虽说西方经济学是各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都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各个教材共有的特点都是用公式、函数、图像和模型解释抽象难懂的专属语言及基本原理,即使有一些案例也都是与理论知识衔接不上的人物传记、企业介绍等,而且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跨学校考研究生的学生学习。

针对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共性的问题,需要改变西方经济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2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增加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m)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下面根据美国课程论之父tyler(1949)提出课程的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着重阐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包括供求论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解释;(2)原理应用技能,包括分析国际及国内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运行规律;(3)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三项内容均被揉进教材枯燥的模型、公式和文字中,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举例,辅之课下学生做作业,查资料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kathleen认为学习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而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是否内化关注较少。

(2)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不受授课人数、课堂时空的限制,适应个性化学习;(3)如果采用名校慕课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名家,通过网络上的经济学优势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用,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与全国最高水平“接轨”的目的。

教学组织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授知识的节奏,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可以随时看到一个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有一种仪式感和不容侵犯的感觉,但迫于课时较少的压力,课堂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赢”的目标。

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可以弥补其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缺憾。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组织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1)在线,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在线进行及时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以往在教室才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及时查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哪些学生没有学习,哪些学生做了练习题,做了几遍,哪些学生参与了讨论,言论正确吗?这种在线的理论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也方便学生将课上没有想到或者羞于启齿的问题随时发问,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的毛病慢慢改观,但是也需要教师在方向上和理论应用上的引导;(2)在课堂,教师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多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多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课堂主体感。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平台、学生和学习资源有机组织起来,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的根本区别和进步。

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课堂受到课时限制,学好学坏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卷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翻转课堂中,且不说在线课后习题和讨论题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被微视频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实时经济和说出自己观点的“天堂”,教师不光可以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督促学生课下“查漏补缺”,及时找到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1搭建和寻求西方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分开来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个别专业整合成为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西方经济学在线教学的平台有中国三大慕课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微观经济学”,收费100元;学堂在线的“宏观经济体制与核算”;好大学在线的“创意学经济”等。

国内外moocs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具体的学期限制和开课时间区间限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也并不太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中网络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发建设,组建西方经济学教师团队,集体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录制音频和上传检测习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课程课时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课程容量,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种方法是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同一种教学平台,减少成本,方便交流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

3.2翻转课堂模式。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模仿传统的学习过程,但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为:选课—听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平时、阶段和结课考试—获得课程成绩。

(1)选课。翻转课堂体现灵活性,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在选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辅导,讲解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结课方式,告知利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的学生仍采用传统方式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既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以免有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完不成该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比较两种授课方式的效果。

(2)预习。每门网络课程都由若干课时组成,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录制成若干段视频,每一个视频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设有留言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此外,课程开发者还会定期更新课程信息,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建议和帮助。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之后设置有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该门课程的预习自学部分结课成绩。

(3)听课。但是,预习的质量要有保证,因为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候不能保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程学习,可以统一学习每一节慕课,一个行政班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实验室或者机房集体完成学习、提问、讨论以及交电子作业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也是慕课的初衷,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性和持续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放任自由。

(4)课堂汇报、讨论。这是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关键,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堂不再是讲理论知识,但可以简单的复习,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保持课堂的仪式感,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慕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缺陷。此时要求进行翻转课堂方式授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要有高度的经济敏感度和责任感、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指掌,能够准确给出点评和指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传授。

(5)成绩。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由网络平台、其他同学、本校课堂教师多元评分主体给出,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综合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理论学习成绩被弱化,实践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选择翻转课堂方式的学生对经济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按时按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保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

4结论。

翻转课堂与传统单纯的网络课程不同的是,它除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文本材料之外,还能实现针对课程的在线答疑。翻转课堂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契机,改变教师和学生懒散,一成不变的状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课程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捷径。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论文摘要: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与创新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出发,从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角度提出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原则与注意问题,以期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条件下如何配置和利用稀缺的社会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西方经济学中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控手段的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而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最重要核心专业基础课。由于西方经济学在学术规范上采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理论,是最偏重于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其繁琐的假设条件、抽象的概念与内涵、复杂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使得老师和学生普遍感到这门课程难教难学,因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梳理保证其基础性与前沿性的基础上,重视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决路径。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把文字、数据、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合成处理并组成一个交互系统的技术。把多媒体技术引人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得以突破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的局限,在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已成为高校教师包括经济学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要想使多媒体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优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需明确一个关系、遵循两个原则,注意一个问题。

一、明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手段的典型代表,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然而无论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多么优越,也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其优势在于信息的大容量与影音图像的动态表现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具有局限性,其最大的不足是由于使用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进行教学而产生教学过程机械化、教学内容固定化的.弊端,对教师的思维是一很大的束缚而难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媒体教学课件仅是辅助性的工具,无论多媒体技术如何先进、功能如何完善,它也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与完善,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传统教学,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尤为如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广泛、理论抽象,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单纯依靠多媒体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两者充分结合、优势互补,方能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应用原则。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两者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在应用时不能绝对化,应注意遵循两大原则。

1.内容决定形式原则。

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一种形式,而内容决定形式。用不用课件什么时候用课件是由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基本经济理论的文字演示、数学公式的推导、图表变化的演示和教学案例的播放,构成了两大内容体系:一是以文字为主的理论体系(包括案例),二是以数学公式和几何图形为主的模型体系。内容的差异决定了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手段也应有所不同。

(1)理论内容课件具有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在文字性的教学内容时具有不仅具有信息容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更能通过文字、影音、图像的有机结合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形象、较之传统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在课件设计上,首先,内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不能把教科书搬到课件上,其次课件层次要清楚,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西方经济学特点之一是内容广泛且前后内容关联性强,因而在课间制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超链接功能,实现各内容板块的适时转换,实现逻辑结构的清晰。再次,课件设计应追求简洁明快,色彩要搭配合理,既增强视觉刺激,要避免课件太花太过凌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模型部分板书具有教学优势。

数学模型的推导与几何图形模型的演示方面板书具有相对优势,如果教师的板书功力较高的话,可以通过一遍讲解一边书写、画图的形式带动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用多媒体,教师一定要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使其服从于教学需要。例如在利用图形讲解某一内容时,最好是对图形进行几何分解,讲一条曲线,就现“画”一条曲线,一边“画”,一边讲,这样将一幅图分解完成,同时也将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示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

2.以人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贯彻以人为本为本的原则。

(1)注意节奏,忌放电影模式,跟着课件走。

新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是完全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机械地点击鼠标完成所有工作,教师的思维限制于课件中。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部表情呆板茫然、说明学生没有理解领会该部分内容,教师就应该调整教学节奏、必要时重复梳理教学内容,不注意这一点,即使课件做得很新颖,效果亦未见得好。

(2)充分发挥教师得主观能动性。

如果说备课、制作课件是一次创作过程,那么讲课就是教师的二次创作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会有即兴激发的灵感与火花进发出来,这是传统教学过程优于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前备课的作用,更应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思路连续清晰、课堂气氛活跃的有机整体,如此方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课堂教学即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本身尤其内在的规律性,教师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管能动性;艺术性表现在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知识积淀的展现与个性的张扬,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正如一千个人教师就有一千种西方经济学。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匹配问题。

多媒体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有其他许多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实验法、双语教学法的匹配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与其它课程一样,力求将探究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经济学实验等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融为一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之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它们在教学中产生1+12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应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大一学生,我学习到了由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说实话我真的觉的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学习起来有点吃力,但是我还是以我自身学习的经验和心得以及我至今学到和掌握到的西方经济学的程度来说说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学。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推理性极强的科学,在学习它的时候不仅仅要牢记它的基本原理,还要掌握她的推导证明方法等,这样的话我才能又知道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但是它却占着重要的位置。首先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微观可概括为供求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市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产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一般的规律是产品价格提高,则对产品需求量减少,而产品供给量增加;(贵了人就不买了,那么就会使供给的数量增加)产品价格下降,则对产品需求量增加,而产品供给量减少。但供求量的变化对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如何?这就是价格弹性问题。为什么对不同商品需求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消费行为理论,一般称为效用理论,(效用不是越多越好,吃一个馒头觉得很舒服,吃十个就难受了)这也是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不同商品供给弹性不同,这就要研究生产要素组合和成本分析,这就是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如果考虑到不同市场类型条件下的厂商最佳产量,就是厂商均衡,亦称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是指生产要素价格问题,因为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确定就是分配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按当下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过于看重的是理论的灌输和模型的推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程本身的缘故,西经的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包括的知识重点相当的多,原理比较抽象难懂,以上原因必将加大教学难度。授课老师在讲解理论时,在冗杂的知识点中很难做到每个都能用经济学的角度给予深度讲解,而且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本身存在缺陷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思路。其次是大量西经中的数学知识构成了当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困扰,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去。这些学生大多数学方面的底子薄,这些因素必将制约着学生偏向于定性的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最后也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国内的西经教材没有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量身定做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已经在国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可是教材与学科能配套的却相差甚远。目前,国内院校的西经主流教材还是高鸿业主编的(微观部分及宏观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这个版本。仔细推敲一下会发现。这些教材都是贯彻的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过于偏重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前沿介绍甚少,更是没有将中国的当前经济问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案例出现。另外,结合大多数国内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象,可以总结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本科学校的西经课堂依然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奋力地讲课,满黑板的大篇幅的'图表、公式、模型推理过程,殊不知学生能理解的少之又少,教学质量低下。这种“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学习意识,最终学生还是不能掌握理论并运用到实践的技能。

(二)考核方式单一、激励管理缺失。

据研究显示,考查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成效时,学生的成绩是用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的总评成绩(一般用百分数表示)来反映的。平时成绩一般由作业和出勤两个方面所组成,占期末总评的20%~30%;期末成绩占总评的70%~80%,一般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由于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总评的大部分,因而很多学生不重视上课秩序以及上课质量,作业敷衍了事,甚至抄袭、不做,到期末考试即将来临时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书或课堂笔记,学生在追求的只是通过考试,而不是真正的学习知识,这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应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增加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堂学习效率。

(一)财经类院校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院校不仅具备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而且具有相当广泛的行业背景。同时,财经类院校的教育资源使用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益趋势,在校学生人数及其培养的优秀经济管理人员总量在整个中国高等财经类教育领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等财经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职业性;与综合性重点大学和理工类大学中的财经系科相比,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方面,还是在学校的综合实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因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很难得到凸显。因此,在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财经类院校应该在整个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系统中做到准确定位,更多的关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财经类人才的实际需求。由于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表现为层级多样化,这便要求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做到合理确立层次,扎实提高培养质量,从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教育体系。综上所述,财经类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学习和借鉴综合性重点大学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但是不能照搬照抄,应该将综合性重点大学的精英教育和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大众化职业技能教育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人才教育应该坚持以培养宽厚品质为基础,通过交叉复合培养,增强迁移和转换能力,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实际应用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发展后劲和潜质,从而培养出理论功底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财经院校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不同的教育要求,结合实际,开设“重点各异”的《西方经济学》系列课程。通过教学大纲,界定不同专业教育内容的不同基本点和侧重点。例如,专科层次的应主要选择主流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而本科层次则可以在这基础上适当加大难度,适度的增加难度较大的前沿理论,同时增加不同经济流派理论的介绍。其次,合理化教学内容,将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课时量等与其实际情况想结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原本“一本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传授学生学习和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去思考和开拓学习内容。如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侧重需求和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等内容,而信息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则应侧重于学习不对称信息理论与对策论等内容。分层次设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增设初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强化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直觉和思维能力。鉴于现有教材体系基本以中级教材为主而初级教材比较缺乏,因而,当前的任务主要应该是加大力量编著能够很好反映有关中国经济转型实践的初级教学材料。另外,在编制各类初级教材的同时,应对各类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修完初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而为了使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一个较好的感官能力以及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则只需要学习经济学的初级课程。教学方法上,完备已有的实际案例教学、激发式教学和商讨式教学,开拓情景教学、模拟教学,形成完善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案例库及设计模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鼓励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开发并使用网络互动式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互动、分组的个性化教学,组织老师在线答疑,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来交流。探索双语教学,从英文原意出发精确理解经济学专业术语,用于我国的经济实际并指导实践。转变教学手段及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多样化的场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来替代原有的固化的授课模式。引用某些学者的观点将经济学的教学分成“三种语言”(生活语言、经济语言、数学语言),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去,缔造出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能够掌握经济学家的思维。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将现实的例子和晦涩的理论能够有效结合,达到了经济学语言的现实切换,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形象、直观的例子。其次再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变思维,把经济学中的抽象经济变量用生动的图形和函数表达式体现出来,从而学生的经济学建模思路就水到渠成了。

(三)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考试方式普遍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评估方法过于单调,难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尤其是平时发言、讨论、实践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体现。应建立适当的考评方法体系,按照一定的标准比例将学生在平时发言、讨论、实践中的表现计为考评因素,这样不仅能够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给教师一定的发挥空间来进行自由教学和学术研讨。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学生在期末考核时,最重要的考试形式就是笔试,为了保证笔试考核的科学性,应建立题量大、规范化的试题库,每张考卷设置标准化题型,要合理确定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准确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考核方式。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期末的考核方式多以闭卷考试为主,往往造成学生酿成了学生考前突击的后果,教学效果不能从卷面体现出来。而且,闭卷考试的弊端就是答案唯一,学生往往会拘泥于标准答案,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点来答题。换句话说,考试的结果却本末倒置,变成考察学生的记忆力而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基于以上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试卷的设计上要侧重一下利用创新思想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试卷更要突出对学生多方能力的测试重点。所以要想达到以上理想的目标,教师在讲授经济学时要注重学生对课下习题的训练,使学生能尽其所能的发挥做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授课教师要偏重于对学生的平日学习成果检测,比如说,对学生课后作业加以批注,再反馈给学生。同时制定出与阶段性教学任务考核相配套的教学成果检验机制。例如,为了达到应用经济学理论工具实践化的目的,令学生把课堂所学转换成论文案例分析的形式交给任课教师,从而形成了考察形式多样化;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目的,给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这样学生们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很大程度提升。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的需要。当前,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师资匮乏、教学手段有待提高和激励机制有待优化等问题。本文提出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建议。

一、导言。

双语教学指的是学校的各种专业课教学过程之中运用第二国语言。双语教学主要有三种模式:浸入型、保持型和过渡型三种模式。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用一门外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除外语学科以外的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它要求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用汉语,以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指的是用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学习非语言类学科的科学知识来达到掌握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语言的目的。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很多高校开展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首先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推进措施。

(一)有利于培养国际人才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要素跨国界流动加快,一国对人才的培养不再局限于满足本国范围内的人才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当前,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需要培养大批熟知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专业化复合型国际人才。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做出新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英语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把握西方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综合提高经济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水平,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从20世纪初对美国、日本等国经济学教育的介绍和模仿、20世纪五十年代对前苏联经济学教育模式的全盘照搬、八十年代以来对英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学教育的学习与借鉴,到现代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一个“西学东渐”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过程。我国加入wto后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经济类教育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尝试。经济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国际化趋势,又要坚持本土化原则。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推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促进学生掌握了一定量专业词汇,而且还利于学生能够独立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专业文献,了解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还能帮助学生从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经济问题,从中西思维方式融合的角度观察经济问题和解决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开设为经济学类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空间。可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必要。

(一)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双语师资比较缺乏。双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一般有三个方面:外籍教师、本土留洋教师、土生土长的教师。具有专业背景和语言优势的外籍教师具备开展双语课程的良好的语言条件和专业知识基础。但外籍教师汉语水平往往有限,在双语教学中,师生沟通难度较大。同时,普通地方高校引进外籍教师。本土教师熟悉本国的国情、专业能力且教学能力较强,但由于受到外语水平的制约,授课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本土留洋教师则兼具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优点,是双语教学教师的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展的时间不长,还处于摸索阶段,双语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系统的双语培训。部分专业教师有到国外高校访问的经历,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出国访问的学习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开设双语课的意愿良好,但双语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既精通专业又精通英文的双语专业教师非常缺乏。

(二)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合适教材有待开发,教学手段有待提高。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西方经济学双语教材质量将影响双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西方经济学双语课教学需要采用合适的双语教材,以保证质量。目前,较为通用的西方经济学英文教材主要有格里高利・曼昆主编的《经济学原理》、保罗・萨缪尔森编著的《经济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编著的《经济学》、多恩布什・费希尔编著的《经济学》等。这几种英文原版教材语言地道、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但也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这些原版英文教材英文原版教材非常厚,一般都在六七百页左右,对于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来说难度较大;其次,原版教材成本较高。原版教材价格非常昂贵,对于学生来说,价格偏高,一些学生难以承受;第三,英文原版教材的案例虽然生动,但都来源于国外,没有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上,有的老师沿用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没有采用针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手段,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激励机制有待优化。教学效果的好坏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一套适合于本校实际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推动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就双语教学评价机制来说,科学的双语教学评价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还未成体系。由于缺乏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使得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效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评价,致使双语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合理的认可。双语教师进行双语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查找资料、给学生答疑、制作课件等都要付出多于母语课数倍的劳动。然而,与双语教师的付出相比,多数学校对于双语教师的激励模式较为单一,仅是增加一点工作量而已,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上双语课纯粹是双语教师的自愿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双语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一)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教师水平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所以,采取多种手段提升教师素质,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着力建设一支既有纯熟的外语口语能力,又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队伍,切实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提升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教师素质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外语口语水平。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进行双语教学培训试点,培训内容包括: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能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加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位置,掌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技巧和方法等。

2、引进优秀的双语教师。近年来,在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专业和外语都优秀的教师作为双语教师的培养对象,鼓励开设新的双语教学课程。此外,通过引进在国外高校任教的中国籍教师或留学生作为客座教授,让学生感受到国外双语教学课堂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氛围,提高他们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3、利用各种国际交流机会,提高师资教学水平。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加大了国内高校教师和博士生出国留学和访问的支持力度。国内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支持教师出国访问学习,培养一批教学和科研骨干。

(二)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有着与中文教学不同的特点,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摸索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质量。以团队教学法为例,传统的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及人际间交往的能力,团队教学法能很好地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团队教学法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强调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以课程专题为主线,以团队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团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与传统教学法不同,在团队教学中,教师不再手把手地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不再简单地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发地通过信息共享、成员间的相互沟通、积极合作、取长补短等方法最终完成“使命”。团队教学法不仅注重最终的学习结果,也注重完成“使命”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颠覆了他们在传统教学中作为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一些教学实践证明,在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采用团队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关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重点:

1、课前预备。精心设计课前预备内容、课前预备形式、课前预备方法、课前预备检查四大方面。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力求内容少而精,一般只要整理出脉络和思路即可,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

2、教学模式。力求从灵活到稳定,逐步找出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从小到大,逐步增加学生的自学压力;从师到生,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少到多,逐步增加外语授课比例;从讨论到实践,设计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评价体系;从低到高,逐步培养学生的外文阅读和表达技巧。这样,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既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读、听、说、写的技能,从而改变英语学而不用的不正常状况。

3、目标激励。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设立一些明确的、鼓舞人心的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学生完成每个小目标后都及时给予强化。通过这种激励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双语课的开设是以教学质量工程的提高为基础的,教学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团队等方面。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强化西方经济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打造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创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团队,为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与完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和建设网络电子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双语教学,精选双语教材、探索新的双语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双语课程群方面,加强经济学双语课程群建设,保证双语课程的连续性,每学期至少开设一门以上的系列双语课,通过双语课程群的建设继续扩大巩固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最终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团队方面,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双语教学团队项目,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培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研究资源有效配置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但由于西方经济学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原理过于抽象,内容晦涩难懂,使高职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存在一定困难。为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应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理论给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参考,指导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高职类院校也不例外,西方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其对市场经济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会使总体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对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有透彻地把握,同时还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内容庞杂,逻辑严密。

西方经济学学科内容非常庞杂,全学科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每部分又可以看作是一套相对内容独立的体系。该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各章节之间逻辑缜密,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全学科学习效果的下降,故而在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内容都不可忽略,任意一个环节都需讲授明晰,否则无法为学生搭建出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西方经济学》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能够依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而选择性删除讲授的内容很少。

(二)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方法论,是系统全面分析市场经济的方法。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分析方法诸多,组合应用也更加频繁,例如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等。在整个《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定义、研究范围开始,到理论假设、经济学基本原理、具体市场分析,再到政策主张,经济学特有的分析方法均会被应用,整个课程从头至尾都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方法论分析市场的思想。

(三)数学工具应用趋势越发明显。

数学是最严谨的思维逻辑,利用数学分析工具分析经济现象,是西方经济学学科最大的特点。它将现实经济现象及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借助数学模型把经济现象内在的逻辑关系按步骤推理出来,得出严密精确的量化结果;然后结合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是个不断发展的学科,数学在西方经济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课程开设时间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课时量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而言,高职院校为二年制或三年制,《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般会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总课时一般不超过64课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学习基础较本科院校学生偏弱,理解能力也相对较欠缺,在有限的课时内要让学生真正完全理解各种经济学理论,存在实际困难,故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普遍欠佳。

(一)教材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材多为本科教材简化而来,很少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专门开发编写的贴近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广泛应用的教材多有如下特点:

首先,理论抽象,与中国国情差别较大。《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内容多且抽象,针对刚从高中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全新的逻辑思维一时半会难以构建,故而学生普遍感到该课程不易理解。西方经济学学科是建立在一系列完善假设基础上的,而且其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扩展,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有贴切的实例来佐证理论的正确性,即使有实例,多的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例子,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吻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的例子非常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的用西方市场经济和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得到不同于理论的结论,严重干扰学生的理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庞大的理论体系,要让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真正体会理解抽象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和实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对于缺乏社会观察力和社会经验的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其次,理论脱离实际。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发达的市场经济,理论基于自由竞争,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出目前的理论体系,因此,教材中的现象分析全部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现象。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完全一致,故而,许多高职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离我们很远,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兴趣较应用型课程而言要小。

再次,数学工具使用频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基础上的,在求证理论的时候,运用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出符合市场特征的量化的经济学结论,如此严密的数理逻辑思维,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并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运用高等数学知识进行决策分析,没有必要如此频繁使用数学工具。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纯粹的理论课程,繁杂的数学工具,没有案例解析和经济学实验,致使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问题。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依旧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一张讲桌隔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拉开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使本来难度就很大的课程更难让学生理解。

由于课时限制,内容庞杂,许多高职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完全尊重学生的想法,很容易忽视高职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现当代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普遍较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较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远超前同等学力的学生。面对现当代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与我国现当代人才培养的目标背道而驰。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学生心理需求的“照本宣科”,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难度较大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枯燥的课堂气氛更是难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更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会挫伤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能有效达到上述目标。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应该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纳入学业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高职学生中学的成绩一般来说是中等的,高中学习底子相比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要薄弱,而且,绝大多数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甚至偏差。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面对具有较强数理逻辑的《西方经济学》,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很难接受,更难的是将经济理论的涵义用数学公式表达出来。过于生涩乏味枯燥的理论,让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望而生畏,很容易产生厌学思想。另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安排在教学计划中普遍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没有坚实的高等数学基础,更加剧了他们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也影响了教师的理论讲解深度。

(一)先行培养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

《西方经济学》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是全新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接触此门课程之前是未经任何专业思维训练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不能只是讲授知识本身,更应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过程,也就是说应该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社会经济问题,培养出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培养出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认识的敏感度,让学生在看到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能够下意识联想起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并依据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二)开发真正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

(三)通过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解,效果较好的方式有如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的,在讲解理论的时候,运用与之对应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让学生思考、理解理论。教师通过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在收集合理案例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教师自身良好的对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案例,用于教学。案例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摆在学生面前,结合经济学理论,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理解。

2、讨论教学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略差、不愿表达自己观点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在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急于告知学生理论结果,通过诱导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让学生自己补充、添加、修正对某个理论的理解,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

3、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当前比较流行,教学效果较为突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该教学法,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更加适用。学生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模拟出经济主体的行为和经济过程,检验经济学原理中的相关假设与结论。在游戏参与过程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直观深刻体会经济学理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经济学内在的规律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比较分析法。对于初学者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许多概念、原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这些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成为高职学生理解的一种障碍,多数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容易和已学过的知识点相混淆的新知识点进行比较教学,例如:无差异曲线与等产量线之间的比较;边际替代率与边际技术替代率之间的比较;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比较等等。通过比较分析法,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知识点,掌握新知识。

当然,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单一使用某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程度,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教学,以期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不空讲理论。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很深,单纯就理论讲理论是无法让高职学生真正学懂该课程的。任何脱离实际的理论都是无意义的,《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纯理论课程,更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不能就理论讲理论。例如:在讲解需求弹性理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找出弹性系数较小和较大的物品,对应比较,不同弹性系数的物品价格变化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在讲解垄断竞争市场特点的时候,可以通过常见的商品电视广告来加深学生对该类市场特点的理解,等等。总之,教师应该想尽办法让呆板的经济学理论生动起来,变成活生生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工具。

四、结论。

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础知识,更要重视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为将来走出校门后的实际应用提供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运用高超的讲授技巧,减少高职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畏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带领学生迈入经济学学科大门,学会用经济学思维思考市场经济问题,培养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6(3)。

[3]陈四辉.传承与超越――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2007(3)。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地方本科院校自1999年问世,普遍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服务社会能力有待提升,层次超前但内涵滞后等同质化问题。面对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稚嫩的地方本科院校又迎来国家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怎样“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能够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首先就要对大学教育的基础单元—课程—进行变革,包括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始就意识到本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不同,知道自己今后应该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及应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主动去思考,主动去说,主动去做,把大学课程建设成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1.2授课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性。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模式沿用国际一流学校和国内研究型大学的授课模式,课堂上注重理论教学,50分钟“填鸭式”大学高中化教学,而忽略了地方本科院校生源基础差、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不强的特点,课下对学生的引导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跟不上,导致学生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大规模的普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也引进了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各种网络资源,实行在线学习、在线考试、学习评估、课程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只发挥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作用,并没有改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课堂模式。

1.3课时压缩,实践性不强。

目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对西方经济学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时,甚至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直接将原来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合并成一门经济学原理。在有限的被压缩的课时内,要达到讲授完庞大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培养的目标,无疑增添了教师授课的难度,更别提增加实践内容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只能通过作业和考试单向交流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

1.4信息滞后,更新成本大。

西方经济学只有做到与时俱进、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同实际经济活动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它的目标和意义,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地处三四线城市,对于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敏感度差,教师的西方经济学课件和教学内容中案例可能是几年以前的。即使教师有心更新,但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历,而且对于崭新的经济活动,教师受到阅历和视野的限制,又怕举例不当,“驾驭不了”终究放弃最新实时案例,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不必说。

1.5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理论知识不扎实,独立思考能力差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弱,而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有教师的传道和授业,缺乏对学生“惑”的引导和解惑的途径,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麻痹倦怠,缺乏激情和动力。

1.6教材迥异,经济学原理抽象。

目前,虽说西方经济学是各个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都学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是现有西方经济学教材五花八门,各个教材共有的特点都是用公式、函数、图像和模型解释抽象难懂的专属语言及基本原理,即使有一些案例也都是与理论知识衔接不上的人物传记、企业介绍等,而且各个高校西方经济学侧重的知识点不同,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跨学校考研究生的学生学习。

针对这些地方本科高校共性的问题,需要改变西方经济学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方式,打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

2翻转课堂能够满足增加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fcm)其基本思路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中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查阅资料、与教师同学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则利用大量课堂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和参与小组活动、解答问题、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下面根据美国课程论之父tyler(1949)提出课程的框架四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着重阐述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由此可知,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包括供求论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研究、生产者行为研究、市场结构分析、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应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的解释;(2)原理应用技能,包括分析国际及国内微观经济行为和宏观运行规律;(3)继续学习深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下,上述三项内容均被揉进教材枯燥的模型、公式和文字中,通过课堂教师讲解举例,辅之课下学生做作业,查资料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教学效果不明显。

kathleen(2012)认为学习的本质包括两个层面,即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而传统的课堂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对于知识是否内化关注较少。

(2)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反复观看,不受授课人数、课堂时空的限制,适应个性化学习;(3)如果采用名校慕课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名家,通过网络上的经济学优势资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用,和经济学界知名人士学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与全国最高水平“接轨”的目的。

教学组织层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室里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讲授知识的节奏,在一个传统的课堂上可以随时看到一个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有一种仪式感和不容侵犯的感觉,但迫于课时较少的压力,课堂无法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双赢”的目标。

翻转课堂较之传统课堂可以弥补其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缺憾。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组织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1)在线,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学生在线进行及时的互动,帮助学生完成以往在教室才能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除此以外还要及时查看哪些学生已经学习相关知识,哪些学生没有学习,哪些学生做了练习题,做了几遍,哪些学生参与了讨论,言论正确吗?这种在线的理论学习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也方便学生将课上没有想到或者羞于启齿的问题随时发问,使得学生不会独立思考的毛病慢慢改观,但是也需要教师在方向上和理论应用上的引导;(2)在课堂,教师的组织教学要让学生多形成自己对经济问题的观点,多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让学生更有紧迫感和课堂主体感。教师的作用在于将平台、学生和学习资源有机组织起来,这是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国家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等形式的根本区别和进步。

教学评价方面。传统西方经济学课堂受到课时限制,学好学坏具有不可逆性,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式单一,作业抄袭现象严重,试卷不能完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翻转课堂中,且不说在线课后习题和讨论题可以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结果,被微视频解放出来的课堂成为学生讨论实时经济和说出自己观点的“天堂”,教师不光可以评价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能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并督促学生课下“查漏补缺”,及时找到自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

3.1搭建和寻求西方经济学网络学习的平台。

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分开来上,很多地方本科院校个别专业整合成为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西方经济学在线教学的平台有中国三大慕课平台,其中包括武汉大学“微观经济学”,收费100元;学堂在线的“宏观经济体制与核算”;好大学在线的“创意学经济”等。

国内外moocs平台虽然能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但资源非常有限,而且有具体的学期限制和开课时间区间限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学习也并不太理想,所以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中网络课程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主开发建设,组建西方经济学教师团队,集体讨论授课内容和方式,学习录制音频和上传检测习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能力、课程课时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实际情况自主设计课程容量,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另一种方法是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联合开发,共同使用同一种教学平台,减少成本,方便交流和比较学生的学习情况。

3.2翻转课堂模式。

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也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充分模仿传统的学习过程,但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具体课程设计过程为:选课—听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讨论—参加平时、阶段和结课考试—获得课程成绩。

(1)选课。翻转课堂体现灵活性,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和前瞻性,在选课之前给学生一定的辅导,讲解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结课方式,告知利弊,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余的学生仍采用传统方式学习西方经济学,这样,既是对广大学生负责,以免有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完不成该门课程的学习,还可以比较两种授课方式的效果。

(2)预习。每门网络课程都由若干课时组成,将西方经济学原理录制成若干段视频,每一个视频中设计相应的课后练习方便学生检验自己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设有留言区,学生可以随时提问。此外,课程开发者还会定期更新课程信息,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建议和帮助。在一定的课程学习之后设置有期中期末考试,通过考核者可获得该门课程的预习自学部分结课成绩。

(3)听课。但是,预习的质量要有保证,因为学生在学习在线课程时候不能保证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程学习,可以统一学习每一节慕课,一个行政班在同一个时间内在实验室或者机房集体完成学习、提问、讨论以及交电子作业的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也是慕课的初衷,但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自主性和持续学习能力有限,并不能放任自由。

(4)课堂汇报、讨论。这是颠覆传统课堂模式的关键,与传统课堂相比,课堂不再是讲理论知识,但可以简单的复习,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复习归纳总结,保持课堂的仪式感,及时纠正学生在网络上学习慕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干好几件事情的缺陷。此时要求进行翻转课堂方式授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师要有高度的经济敏感度和责任感、提高课堂的控制能力、对学生所要讨论的问题了如指掌,能够准确给出点评和指导,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传授。

(5)成绩。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成绩由网络平台、其他同学、本校课堂教师多元评分主体给出,按照不同的比例构成,综合考查学生自学能力、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传统的理论学习成绩被弱化,实践和自学能力得到提升,选择翻转课堂方式的学生对经济要有浓厚的兴趣,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按时按量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时刻保持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思考的学习习惯。

4结论。

翻转课堂与传统单纯的网络课程不同的是,它除了利用网络视频资源、文本材料之外,还能实现针对课程的在线答疑。翻转课堂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突出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发展契机,改变教师和学生懒散,一成不变的状态,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要求很高的课程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捷径。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摘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所采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多种多样,除了实验策略、对比策略以及模型策略,还有近几年新课程所推崇的情感策略和认知冲突策略。所以,高中化学教师为了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选择适合本班级学生学情的策略,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先行组织者”;教学效果。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基于心理学视角下所提出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理论,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他们熟悉且具有高度概括性内容的引导性材料,然后给学生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为了把旧知和新知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高中化学中运用“先行组织者”就是教师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石,给学生提供含有高度归纳的公式、定理、形象模型等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在既有的认知结构中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呈现“先行组织者”,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督促学生从辨析定义、举例解释、理清教学线索三个方面对要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笼统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先行组织者”的带领下,能够发现且体会到原来认知框架中的有关概念和形成经验,有助于在学生旧知和新知之间搭建过渡台阶,降低学习化学的难度,减轻认知的负担,进而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比如,教师在“金属元素”教学中,以元素周期表的第二主族碱金属元素为例,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还要知道金属元素的差异性和递变性。因此,化学教师就可以针对每个班级的学情来呈现“先行组织者”:镁和钙的化合物是学生已有的认知,属于碱金属元素,所以,由“镁和钙的化合物”到“碱金属元素”的认知过程可称为上位学习,在学习第二主族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时,用铍设计“先行组织者”,从而可以使得学生对be、sr、ba等元素的原子结构获得清楚的认知,而且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第二主族中的元素随着核电数的增多,电子层数也依次增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层的束缚力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少,导致碱金属元素愈来愈容易失去电子。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课堂上,首先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导入学习目标,其次利用引导性的材料完成从“旧知”到“新知”的过渡阶段,进而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不断取得进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选择“先行组织者”,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牢固程度取决于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性。奥苏泊尔一度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层次,都是建立在每个学生的`化学学科基础和既有的认知水平上的,有效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给学生呈现恰当、合适的学习材料,指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及章节都能够洞若观火,从而和已知知识的学习接轨,且能够更好地说明、解释和联系新的学习任务[1]。然而,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在已知知识结构和新学习任务之间,建立对应的逻辑关系,就必须懂得给学生提供有序、完整、有组织内容的学习材料。比如,在学习“钙和钙的化合物”时,我已经指导学生明确且掌握了钙的颜色为银白色,沸点和熔点都较高,钙的原子序数是20,有四个电子层,它比镁元素的原子半径大,更容易失去电子。常见的钙的化合物有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氢氧化钙,俗称“消石灰和熟石灰”;碳酸钙,俗称“石灰石”。钙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水、盐酸、硫酸都能发生反应,并且放出氢气,而且还可以和第七主族的元素化合生成卤化物。所以,我根据学生对“钙和钙的化合物”的掌握呈现学习材料,进而可以去轻松认知同一主族中锶、钡的原子结构,原子的递变性规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以为学习其他主族的元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课堂设计艺术的优劣取决于学生既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材料联结的牢固程度,而选择合理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优化课堂设计艺术的首要工具,也是准确把握学情和提高化学素养的重要法宝。

三、建构“先行组织者”,不断加强认知水平。

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每个章节的学习内容是不相同的。实验是化学的基础,许多化学家都借助实验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学情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实验策略、模型和对比策略等先行者组织策略,帮助学生在化学核心内容的学习中理解得更加直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得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加强。比如,在学习第二主族的元素时,我先组织学生画出be、mg、ga的电子结构图。在分析这些元素的电子层、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大小时,我采用了对比策略。在学习《碱金属与水反应》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钙与氧气”的实验反应,感受钙的性质:取一小块钙,用纸擦干净表面的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小火加热,观察发生的变化,并且和钙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二者实验现象不同的直接原因。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于实验预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现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碱金属与水的反应”。同时我以“镁与水”的反应作为实验“先行组织者”,代表“碱金属和水”这一类反应。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策略来建构“先行组织者”,对于第二主族元素性质的差异性和递变性理解得也更加透彻和明晰。四、检验“先行组织者”,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先行组织者”策略之所以可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有助于学生解决当前遇到的学习任务,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迁移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要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他们清晰把握认知结构,形成有效的认知迁移,内化学习方法,提高化学核心素养。为了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认知与理解“碱金属”元素的特性,教师还需设计一系列的课前练习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先行组织的成效,以此来达到预期的学习迁移的教学目标[2]。比如,学生在学习“钙和锶”的焰色反应时,对它们之间的辨析往往是一个难点,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拿一根干净的铂丝浸在无色的溶液中,几十秒后拿出并且放在无色火焰上燃烧,发现火焰呈砖红色,提问学生在这个溶液中存在哪些金属离子?(1)溶液中只有钙离子;(2)可能钙离子和锶离子都存在;(3)确定钙离子存在,可能也有锶离子;(4)钙离子一定存在,但可能存在大量钾离子。学生在完成这个练习之后,不仅对于“钙和锶”的焰色反应现象和原理掌握得更加深入,而且还能实现对“先行组织者”高效迁移的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形成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化学反应。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来教学是一个明智的举动,既能让自己挖掘出多种教学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发展和强化学生的类比、分析、迁移、内化的逻辑思维,推动学生借助实验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让他们体验到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有魅力的科学探究,为以后我国的科学和经济建设塑造一大批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化学人才,为我国工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鲍召忠.多媒体――化学实验教学的“催化剂”[j].高中数理化,(10):59.

[2]杜军.高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10):33.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积极探索,不断提升土地流转的开发档次;严格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管理;规范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用地等方面就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土地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解决方式。

众所周知,土地是人类进行各种生产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和资源,农村土地尤其耕地是粮食的母亲,它浓缩了千千万万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土地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农村土地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进行探讨。

西方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效果分析论文

随着一部分民办高职高专院校转型为民办本科院校,学校在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开设本科层次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时间较晚,9月,至第一批本科生进校以来,才开始正式完整系统地向本科学生授课,发展过程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完全照搬到选择使用的一个过程。

基于对南通理工学院西方经济学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体会,笔者所在的课程课题组进行了内部教学研讨,并对学院2014级和级物流管理专业共12个班,合计约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的选用方面有困难。

第一学年使用的教材为湖南师范大学高强主编的《西方经济学》,该书难度适中,但在使用过程中才陆续发现,部分内容在表述上以及课后习题题目内容上存在若干处微小错误,需要进行后续完善。鉴于这一不足,笔者所在学院在后一轮的教材选用上,改为启用本科经济类经典教材,即高鸿业版本的《西方经济学》(第六版)。但通过实践,发现该教材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内容太过详尽,且有一定的深度,授课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删减一大部分内容,结果除了少部分学生外,大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常规的教学进度和难度。

最近几年,适合民办本科层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内容都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国外的教材,如曼昆的《经济学院原理》、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虽然趣味性较强,但教学内容逻辑体系分散,并且,国外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背景与中国国情具有较大的差异,案例取材于西方国家经济生活,部分案例难以在中国现实中得到印证。因此,编写适合民办学院的教材对于提高西方经济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师生互动平台的缺失。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问各种问题,但是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64课时),课堂诸多问题得不到充分解决。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会逐渐累积,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后面的知识,严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

由于学生中大多数人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数学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对定性知识,如经济学家的介绍等感兴趣,对需要一定数学基础的定量知识却兴趣不高。此外,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有高考失利的惨痛经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在目前的学校就读只是一种“苟且”的选择,他(她)们在入校之初就对高校学习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特别渴求成功,但是某些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的积累和方法论的形成,学生在短期看不到即时的利益和成功的前景,所以一旦碰到疑难问题,就开始出现学习畏缩情绪。

(四)教学配套有限。

民办本科院校由于教师数量的局限性,除专业课以外,其他常规课程往往一个授课班级涵盖两个平行班(80人左右),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的控制受到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现实背景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视工科实验基地的建设和投入,而对经管类实验建设的投入较少的现象,所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仅能在课本中了解到一些经济类知识,很难有具体的实践机会。

(一)群策群力编写本土化教材。

各个民办高校,可由资深教授牵头,组织一批从事一线教学的青年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各个民办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对于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

在教材编写的内容方面,可以以目前的国内外经典教材为蓝本,合理删除或弱化一些对于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内容,从而可以缓解听不懂、没学会等所产生的学习畏惧心理。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容量有度,注重实践,与时倶进。例如:就微观经济部分而言,可以从供求理论分析入手,重点介绍消费者理论、成本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含市场失灵部分)等典型内容,而对福利经济学、要素市场等问题,可安排较小的篇幅简略介绍即可。

(二)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

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互动教学既定的目标,可以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互动方法,把互动教学方法贯彻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和课后复习各个教学环节中。如在学生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把课程相关案例通过qq群或其他方式提前发给学生,并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进行思考;在课程授课阶段,教师可按照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增补或勘误;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相应的社会调查或信息资料的搜集,并定期进行集中反馈和讲解,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基本理论的实践价值。

1.分组讨论,强化学生内部互动和教师管理效率。教师可按照宿舍或学号为单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设一个组长,上课时要求各组同学坐在一起。组长可以在组员内部轮流交替,教学的开展可通过分组讨论、学生独立演讲甚至辩论等形式,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2.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可将平时供学生使用的教学ppt、试题库、案例、参考文献等资料放至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供请假的学生进行自主补课,还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畏惧心理障碍。

1.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畏惧心理。就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较难掌握的是图形和数学模型板块的内容。笔者根据几年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经历发现,适当地运用板书教学,会带来较好的效果,教师可以一边指导思路一边在黑板上进行数学模型的推导以及图形的绘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授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跟紧教师的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增加使用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例子的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讲解。比如在谈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问题上,大部分课本一般以吃馒头为例,但是对于江浙区域民办高校来说,学生对于这种题的现场感并无太大的共鸣,不妨以大学生中的恋爱牵手为例,来探讨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性地去思考问题。

(四)多渠道突破教学配套瓶颈。

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为了更好地加强师生互动,分组教学需从教室的布局、座位的编排、教学设备的配备入手,逐步打造和分组教学相配套的教学环境。就实验基地方面,一方面,需根据学院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适度追加实验实施和设备;另一方面,可积极同社会企业合作,用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

三、结语。

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民办本科教育教学中的诸多课程又不能完全照搬国内外学术性高校或国外典型高校的基本做法。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需要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编写本土化教材、优化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突破教学配套瓶颈等方面,逐步提高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水平,建立民办本科教育独有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