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历史读书 历史书籍读后感心得(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20:34:25 作者:字海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 历史书籍读后感心得(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篇一

“女人啊,你的名字是弱者。”这句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句,在中国也能得到应验,在男人残酷的政治和战争漩涡中,女人作为弱者往往成为被历史忽视的人群。

作为女性,貂蝉为《三国演义》中纯男性世界争添了不少柔和的色彩,她是王允除掉董卓的法宝。可貂蝉的事迹在历史上没有记载。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门楼上的殒命。

貂蝉形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这个清一色男人争霸的世界里,成功地显示出了一个绝色女子的胆量与智慧,正是这种非凡胆量的展示与高度智慧的运用,加速了汉末军阀战乱时代的结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的崛起,从而使已经风雨飘摇的汉室江山得以继续延续。为报王允教养之恩而甘愿献身的貂蝉,被罗贯中称赞的.智勇双全,舍身救汉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杰,实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

在男权社会下,年轻貌美的貂蝉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身不由己,踏入虎狼之穴,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身体,完成了男人所谓的“义举”,但即使舍生取义,也难免被扣上“红颜祸水”的帽子。貂蝉何其不幸!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这个疑问从群雄争霸开始一直到归晋统一也没有解开,是作者无意间忽略了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出于某种考虑有意识地避开不谈?我们无从考证。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貂蝉已随清风而去,化作了一片白云。

貂蝉去了哪里?她又能去哪里呢?死亡是惟一可供选择的结局,也是她解脱的惟一方式,走完卑微屈辱的一生,身后留下一段故事和一个莫须有的名字,生不得自主,死终得自由,是非对错,美丑邪正,随你们发挥演绎去吧。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篇二

(一)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近日拜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此书英文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可直译为“平淡的1587年”。黄仁宇,只是依稀记得他的“大历史观”。由于孤陋寡闻,不能从专业的角度解释“大历史观”。 最初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事件组成,既然是发生过的事实,那么历史书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历史事件罗列出来告诉人们过去曾经发生过些什么。人们掌握的史料越详细,就越接近历史"真相"。后来才知道书写历史时还有所谓的"历史观"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对历史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眼中的史实是不同的。大概这也就是方法论上的差别。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中很明白地指出他所持的是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大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而不纠缠于具体的人人事事,因为所有人物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上述历史发展的程序"。以前,屡次在书摊上和那本书擦肩而过,直觉固执地认为《万历十五年》如传统史记般琐碎地描写该年事记。其实该书是以1587年为支点,将明后期的历史支撑开来,更大的意图在于从人性角度阐释中国文明史。书,特别是一本沉淀了历史精髓的书,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拿到书的时候,装帧显得很朴素。相对其他小说类读物,淡淡的封面不禁渗透出深邃的历史。于是就一天看一点,渐觉历史大潮从心中涌过。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将军戚继光、哲学家李贽到活祖宗万历皇帝,无不叙述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饱受煎熬,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员,这些人最终都没有功德圆满,甚至身败名裂。张居正最终被查没,万历自己死后也无法同最爱的郑氏同陵,海瑞则在大家的摒弃中挣扎......“一个大失败的总记录,”引自书中的话。

(二)首辅之殇张居正几乎开创了“万历盛世”,把明朝推向辉煌的历史顶峰。以前只知道张居正生前身后的强烈反差,兀自归咎于万历的“逆反报复心理”。读后感触颇深,幡然醒悟其真正原因乃是他的强势行政模式和作风同当时的“文官政治体制”格格不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发现“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好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就理所当然的。张居正十年鼎力革新,也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就领会到了这一点,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就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所以说,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政治家为保障社会的稳定,而有可能采用保护落后来作为手段之一,在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家的睿智,因为当时落后的一方占据主动权。因为这样,无论从国家资源还是个人资源以及发展中可能付出的社会成本都有可能是最小的。 在上层文官集团和下层成千上万的农民之间,在多达两万人的文官集团内部,明朝如此庞大的国家所赖以维持秩序的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换句话说,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并不是靠现代化的法律和理性的制度而是依靠道德来维持的。但是,道德不过是一些抽象的准则,真正在人与人之间起作用的是"礼",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礼保证了整个社会运行秩序。无奈的是,这腐朽的制度就这样肆无忌惮地不断创造一幕幕历史的悲剧。

(三)怠政的背后——万历从阳到阴 自汉代儒家思想上升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历来统治者的目标都是一致的:用道德来保障乡土社会基本秩序,而不去顾及经济技术上的进步。事实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准则"礼"务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力图摒弃一切竞争因素,鄙视任何经济和技术上的努力,其结果是几千年来乡土社会几乎是静止的,历代皇朝更替不过是历史的简单循环。黄仁宇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法律极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运行是无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礼"的秩序运行。明朝到万历年代所面临的问题在于表面上倡导的道德与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已经严重脱节,这个矛盾已经严重到人们对道德和"礼"丧失信心并且无法维持下去。比如万历皇帝看透了道德与行为不符合的阴阳之别,拒绝用"礼"来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对道德进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无忌惮地发挥"阴"的一面。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一直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看过《万历十五年》才根本改变了我的看法,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有些史学家,粗鄙地认为万历皇帝是慵懒的。其实,他是睿智的,看透了体制的本质。他是优柔的,放弃了对体制束缚的抗争。 (四)饕餮悲剧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将戚继光、清官海瑞等等没有一个不是这样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最终归结到道德问题,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隐瞒私欲表现出道德崇高的样子,加深了每个人阴阳两面的分化。阴阳两面的严重分化的结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实际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黄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们对它相信的时候是具有非常强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这样文弱书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而当所有的文官集团和所有的民众都不再相信道德时,这样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国有问题,而在于私人道德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压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压制不了的私欲以"阴"的一面存在和膨胀。事实上,道德都成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汉王朝开始,就以道德为根基建构社会制度,但德治始终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当管理体系中的大多数成员都把道德当成有效手段,整个社会呈两幅画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挂在口头的目标,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对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着稀有罕见,然后大家都怀着万分景仰的心态仰望海瑞,心中却想着自己的勾当,却谁也不肯去做海瑞,这就是中国政界的现状。这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缩影,绝大多数人都将仁义道德披上,穿上这件漂亮绚烂的衣服,以高尚的名义,行苟且之事。

(五)史海回眸历史就是这样神奇,总能创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与后人去猜。历史,就是这么客观地前行。放宽历史的眼界,伸展历史的触角,历史的书写应该还原历史发展真实的轨迹。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中,需要我们去体会和研习,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结论。 感谢黄仁宇先生,献给我们这么好的一本书,更感谢他独特的历史视觉。不同的人看《万历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东西,甚至有人从中悟出了许多管理学方面的心得,我更关心的是黄仁宇在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次分析。从《万历十五年》读出的不仅仅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社会更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影子,我们需要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种种特殊的问题。

2页,当前第212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篇三

记得吗?那挥洒血汗的英雄们。记得吗?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经历。记得吗?那可恨的敌人们。

要铭记,我们的祖国有一段屈辱的历史和在危险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1937年12月13日,浓浓的尸臭和血腥弥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增添了几分恐慌。

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三十万呀!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有人曾计算过,三十万的死亡名单三天三夜都数不完,而日本侵略者竟然只用了六周的时间就杀死了我们三十万的同胞。还有两个日本军官比赛谁先杀满一百个中国人,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一小批幸存者,这些幸存者的幸存并不是因为日军的怜悯,而是有一群以拉贝为首的欧美人挡在了中国同胞的面前,救下了他们。

过去,我们的历史是屈辱的,可放眼现在,历史的风吹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不再任人宰割,我们中国人站起来了!我们多少次让别的国家的人刮目相看,为的就是告诉别人中国人站起来了!

我们要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因为我们要从历史上反思现在,从中吸取教训,更好的应对未来,不要重蹈覆辙。

我们缅怀先烈,我们铭记历史。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注定没有出路。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注定没有坚强的脊梁。我们谨记历史的教训,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民族道路上团结一致,勇往直前!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篇四

历史悠久,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我经历了许多风雨,但我的中国名字不愿向困难低头,雨后会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学生寒假里读了《中国发展历史》里面还有很多传统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我们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社会时代,洪水信息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没有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进行治理城市水患问题以后,禹就决心要努力避免自己父亲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同时再用一个围堵的方法来提高治水了。

于是,他决定用相反的方式来应对洪水 - 他采取了“转移法”。让洪水流入大海越好。他认为,我自己的劝说下,写不行啊!于是,他选择了一些能干的助手,具有淹没他的统治一起。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直到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一个三次产业经过自己家门,但都没有我们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没有经过,听见自己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一个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我们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发展已经到了十三岁了,跑过来直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他们离开,他也没法通过跟着学生回家去。

于是,他忙得脸色发黑,脸色消瘦,下巴尖尖的。他手脚上都有老茧,腿上也没有毛发。但他最终成功了。

中国团结的土地上的人,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曾经辉煌!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只要你不放弃一切为了使事情。

给孩子读历史读书篇五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人们穿过,如同大江东去,淘尽泥沙。司马迁自己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撰写出历史名著《史记》而光耀千古,为后人所称赞和敬仰。

作为一代史家,司马迁,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和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历史,也给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以《史记》记录着波澜壮阔的历史,但是他自己的生平事迹,却几乎没有被历史记住。司马迁【145—?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山西河津】人,中国古代位的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称为“史圣”。司马迁家境还算殷实;少年时代的他曾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劳动。母亲从少年时代就培养司马迁的学习,司马迁,聪敏睿智,过目成诵,勤奋好学。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长大后,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用了整整18个年头,在60岁时,写完了一部约52万字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是一个不气馁,不放弃的人。而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人,不气馁不放弃。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