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

时间:2023-07-19 08:38:56 作者:储xy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一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无时无刻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品质。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深知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所以在语文教学我非常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爱读书,广读书,会读书,快乐读书,读整本书,做小书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为了落实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我们不但要上好每一节阅读课,而且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抓好课外阅读活动。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读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从任教本班起我就给班级制定了阅读计划,打造书香班级。

每个学期都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孩子们读一些好书。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每天午读为学生读课外书时间。要求孩子们每天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中午一进班就开始读,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读时间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们都能够认真的去阅读。每次中午进班看着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的照射下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里高兴。

我为孩子们精心制作了读书卡,读书卡的内容有:书名、作者、我学到的几个新词、我最喜欢书中人物(或角色)、我最喜欢书中的几个句子、我最感兴趣的、我要把最喜欢的内容画成一幅简笔画。通过读书卡的制作帮助孩子积累一些好词好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丰富孩子的读书作业。每次都会把做的好读书卡,利用班级的“读书角”展示出来,给孩子以鼓励。

每周进行一次小练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周给孩子们布置小练笔我都会结合本周班上或学校举行的活动以及节日、天气变化、季节转换、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趣事来布置本周的小练笔内容,让孩子有内容可写,真正的爱上写作。这一学期孩子们写了不少作文,围绕季节转换孩子们写的有:《秋天》、《观雨》、《掰玉米》;同学之间的趣事有:《比手劲》、《闹笑话》;我当小导游有:《八达岭导游词》《开封导游词》;孩子自己记忆深刻的事:《包饺子》、《拔牙》、《骑自行车》。平时孩子的这些小练笔都写在造句本上,定期会找一些写得好的作文,请家长把电子稿上传邮箱,再有我班的一位家长打印出来。放在作品栏中展示,让其他孩子学习的同时也让这些写作优秀的孩子得到肯定。

让孩子每天晚上坚持阅读课外书20分钟,为了鼓励孩子,我给家长设计了阅读记录表,让家长在“阅读记录表”上签字,给孩子的阅读进行评价。帮助孩子养成养好的阅读习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与书共舞,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二

带完一届高中毕业班,蓦然回首,发现其中有对有错,这包括在教学上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相处,特别是教学上曾经走过许多误区,总的来说感受最深的是高中英语教学要一气呵成。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在开学初,我们就制定了全年的教学和复习计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计划。立足教材,夯实基础知识才是我们的唯一途径。教学和复习都因该注重实效,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来提高高三学生的阅读能力显得尤为必要。下面我就阅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谈谈自己的体会。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包括扩大词汇量,并学会猜测词义和语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阅读能力;运用整体阅读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积极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积极主动地从作者提供的书面材料去寻求理解的线索,它是一种潜在的信息交流,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是培养学生接受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所谓策略,是一种最有效的达到目标的人类活动,具有启发性的特点,它比较灵活,科学的策略可以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推断出整篇文章的主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应用各种策略,不断得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正确了解之目的。掌握正确的科学的策略,往往会事半功倍,迅速而准确的抓住要点,策略不正确,则常常如坠入云里雾里,对所读的东西不知所云,因此,需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正确的阅读策略。

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摸索和总结,向学生传授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容易记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根据单词的形、音、义构造、用法的纵横联系去掌握词汇。如利用构词法:care—careful—carefully—carefulness,careless—carelessness,help—helpless—helplessly—helplessness,use—useful—usefully,useless—uselessly—uselessness.通过这几组词的排列,让学生发现共同点,了解词根的概念,借助构词法记忆单词。掌握词汇的多少可以决定能看懂什么程度的文章。如果词汇量极有限,那么就只能读简单的阅读材料;反之,词汇量越多,读文章的速度就越快,阅读能力也越强。所以我们不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熟记《大纲》中的词汇,还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一定情景一定上下文的情况下扩大词汇量。为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猜测词义和语义。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过程,在获得这个心理语言活动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符号不断的猜测、舍取,然后检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初次见到生词时,可根据它的构词形式,上下文关系和情景关系对它的可能含义作假设,如可以利用词的结构------词根、前缀、后缀进行推测,词根-logy是,nce(学科,科学)的含义,下面的单词在有上下文情况下就容易猜测了,forexample:zoology(动物学)ogy(生物学)。一般说来,词缀可以提供语法意义,如ness是名词,full是形容词,ly是副词。上下文可提供词汇意义的线索,如:childrenlikesuchcreaturesasdogsandmonkeys.从后面列举的dogs和monkeys可以猜出,creatures在这里可能是“动物”的意思。情景关系往往也能指引猜测的方向,如pass在考试时是及格,在球赛时是传球,在通过关卡时是通行证。

有格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说明良好的习惯与人生有着莫大的关系。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效率。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阅读,利用空余时间读一些短篇读物,英语杂志,英语作品等,可以选择具有较强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报纸,如《二十一世纪报》、《英语学习报》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语言的变化以及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动态,还可以做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英语知识。阅读可以是随意的、无特殊指向的、零星的,但必须是持续的。教师也要为学生的阅读打造平台,了解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给他们提供合适的英语书目。帮助学生挑好第一本书,使他们能够在处此阅读中体会到读英语书也是其乐无穷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许多学生都有出声阅读的习惯。出声阅读的主要弊病就是使阅读速度和效率受说话速度的限制。因为,正常默读速度几乎要比出声朗读的速度快两倍以上。嘴唇的活动无疑会影响!

眼睛的扫视速度,“一个有效率的读者能够只要看到印刷符号,就直接获得意思,而不经过声音阶段。”因此,要克服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就要训练学生养成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的视读能力。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有复视的习惯,即读完一个句子或段落后回过头去重复阅读。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往往过分依赖于复视以养成一种习惯。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的办法就是让学生阅读大量难度适宜的读物,他就不会因遇到生词或不太懂的短语、句子或段落而回过头来再看,以致养成复视的习惯。还有如摆头阅读,指词阅读等也应一一克服。

直觉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总体观察,迅速检索储存的信息,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事实: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往往会很快地对问题做出“毫无理由”的预测,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说清道理或者根本就说不清楚;也有一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出超出他所学知识范围的问题。很多事实都说明了在正常的思维活动中,直觉思维会无意识地参与其中。爱因斯坦就认为,创造的关键是直觉。因此,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语感,这也是实施素质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

四、运用整体阅读法,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引向激发——创造性模式。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阅读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这样阅读时,就能有的放矢,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阅读能力和口语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变单讲语法知识为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的相结合,变单纯讲语言结构为结构讲解和语言功能应用相结合。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知识的运用促使交际能力的形成,交际能力的提高又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复述是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手段。读过每篇文章后,用自己的话去概括,摘录其中的重点句子,复述其内容。

通过再次阅读使学生获得准确的篇章信息分布,并检测学生能否迅速地找到某一具体信息,对课文中的理解障碍(如学生较陌生的信息,语言难点),以讨论的形式进行排除。提前将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教师使用提问法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材料中来,引导他们整理、加工、联想,进行创造性思考,提高他们运用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提问时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谈;同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内部动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获得了交际所需的语言技能和相应的语言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逐渐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既有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又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全员参与,踊跃发言,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加大了英语信息输入量,使他们英语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全面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隐含在语言内部的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是非标准、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要指导学生提高对西方文化的鉴别能力,汲取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心灵受到激荡,人格得到升华,提高认识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三

20xx年11月30日,我有幸参加了xx省小学语文多文本阅读教学暨相关课题研讨会,在会上聆听了xx名师王xx老师关于《群文阅读的概念、教学以及课程》的专题报告,观摩了3堂优秀的群文阅读课。在这之后,还听取了来自xx省各地市的实验学校与实验区的经验交流汇报,收获不少,不虚此行!

会议的开幕式上三位专家对语文课题做了简单的说明并以恋爱、盖房为例,让看似难以理解的课题报告瞬间变得通俗易懂,拉近了与会人员与课题的距离。李xx老师的精彩阐述,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群文阅读以及如何上好群文阅读课。针对一个与教材结合且又让学生关心、感兴趣的议题,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选择一组有意义且具互文性的文本,进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教学,从而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建构对某个概念的较全面的认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这就是李xx老师对于群文阅读的暂时定义,李老师提出,作为我们的一线教师要做的是教改先锋,而不是先烈!

针对如何教学群文阅读这个问题,当天下午三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其中郑州市郑上路小学的郑一鸣老师执教的群文读写课《声音可以这样写》让我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开课伊始,郑老师的导入干脆利落,直接进入,交给学生4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之后分享这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个过程让学生即完成了精读,又利用听读节省了时间。在了解了主要内容后,让学生再次默读4篇并画出中描写声音的词语,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描写声音,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找到了拟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标点符号的运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明白了这样写的好处,在优美的朗读声中感知声音描写的美妙!在最后的练习写作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听了一段不同层次的雨声音频,让学生交流听到了什么声音,最后动笔将自己听到的`声音用学到的方法描写出来,在展示环节中,我们看到了“大地方”学生的优秀素质,动听流利的语言,熟练的标点运用以及美妙丰富的情感朗读,处处彰显着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学生的课堂。

在最终的会议总结上,xx省小语教研室的王琳主任对课题的研究做了简单要求,同时对阅读教学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在王主任看来,多文本教学无论何种形式,它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它与传统教学(单文本教学形式)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只可以辅助教学,不需要一上阅读课就是多文本文阅读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多元化教学,不能以此取代语文教学的功能。我们一线教师不要把多文本教学看成负担,认为这种形式高深莫测,说白了,它只是将超过1篇的教学资源通过你的统整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找准议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例如像郑一鸣老师的执教一样,将多篇组合只学声音描写的方法。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不能脱离课标要求的年段要达到的本体性目标和非本体性目标(三维目标)。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适合学生,而不是迎合领导和老师。多文本教学的优势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仅此而已,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艰巨。我希望自己能在课堂教学上有所突破,给学生带来更好、更享受的课堂,就像李xx老师说的:“我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一间自己喜欢的教室。”而他现在做到了,我也希望自己最起码做到拥有大家喜欢的课堂,我会为此而奋斗、加油!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四

为了提高自己对阅读课文的认识高度,对关于阅读教学的讲座和拓展资料,做了细致的解读,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认识到了,阅读教学,是凭借文本这个材料,去实现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1月2日早上,周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即抓住了文本内容的解读,又注重了读法写法的指导。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阅读,抓重点段、重点句。如“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在读的同时,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表示动作的词“扫”体会海鸥吃东西速度快,比较饥饿等。“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海鸥与老人的感情。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在读中引导了解老人对海鸥的喜爱。教师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方法。如: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

《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有四篇,结合自己的教学。我喜欢第四篇教学设计本篇设计共四个板块,板块一读故事,讲故事,整体感知。板块二读故事,交流感悟,多元理解。

1、 默读故事,勾画、反复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想想:为什么感动了?

2、 全班交流:学生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学生结合“鸟儿寻找树”的相关内容填写“交流卡”,多元理解。

4、 结合故事结尾,学生换位体验,感情朗读。板块三拓读童话,口头编故事。

1  阅读童话《白蝴蝶》(ppt 出示前半部分)。

2  对《白蝴蝶》的后半部进行想象,口头编童话。

3  发现《白蝴蝶》和《去年的树》的相似之处。板块四简介作者并推荐童话,激发阅读兴趣。从板块设置看,简洁明了。一二板块重视了读,强调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重视了学生的阅读体验;第三板块拓展了阅读的空间,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局限在课文,教师适时的进行了引领。提高了学生阅读其他读物的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要有所侧重。需要注意的是,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训练,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再者,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侧重,又要整体推进,螺旋上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找准阅读教学的点。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五

看着课程的题目,我以为整本书阅读是由王荣生教授讲的,原来是岳乃红老师讲,这样一位真正的整本书亲历者,做了十几年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来讲,倍感亲切和真实,岳老师主要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做了一个详细的介绍,这个讲座我听了好几遍,觉得还是想听。下面就来说说我的收获。

整本书阅读是课内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它更多采用浏览、略读等方式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信息的速度。同时有的书有疗愈作用,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益。儿童的泛灵特点和喜欢代入的阅读方式,都使得阅读是最经济、有效的提高生活经验的方式。

整本书阅读有自己的目标体系,岳乃红老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和班级情况制定了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整本书阅读课程目标,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也要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摸清自己班级目前的阅读现状,然后制定一个阅读目标,从课程的高度来关照整本书阅读。

岳乃红老师提到的整本书阅读的大致流程是导读--自读--交流--延伸,每一个时段都有一定的课型,导课课、自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等。这些课型都有一定的设计目标,有自己独特的实施方式。

岳乃红老师提到可以从阅读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评价,质主要是兴趣、习惯、效果等;量则是书目和阅读时间。评价的方式不宜固定,要丰富多彩。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要铭记一个宗旨: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持续的阅读热情。

岳老师基于自己多年的探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引领,我以前也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但是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地实施。听了这个讲座,我也有意识、有信心在自己班级实施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了。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六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就是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一念及此,我不由感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也结结实实成了我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

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七

传统的阅读教学,多局限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方面,其实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还必须要注重“读”的训练。因为,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阅读教学中由学生读中理解语言的有效方法。

一、尝试性朗读 尝试性朗读一般在刚接触课文时进行,很多学生阅读文章,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这样,就要注意教给学生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

1、 学会寻找关键词语。 学会寻找关键语句,是一种摄取、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永远的歌声》一文时,教师提问:课文从哪几件事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开始,学生不知道该如何概括。教师提示说:你们能否从课文中找出能揭示问题的关键词语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很快把答案找出来。课文主要从学生为老师“采药”和“捉鱼”两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爱老师的特点。

2、 学会寻找中心语句。 中心语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点题作用,有的起总结作用。学会寻找中心语句,也是一种摄取、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学生们带着问题,很快从文章中筛选出有关的语句信息。 在阅读中学会寻找关键词语和中心句,有利于增强学生摄取、筛选信息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二、理解性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要轻易剥夺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要动辄就要“朗读”让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一读,使“读书”通常成为一堂课的补白。我们要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读”出情,“读”出韵,“思”出义,“思”出神,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焕发蓬勃生机。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边思边议,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课文感情。如学《明天更辉煌》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我把这一课,进行三次导读:第一遍指名读,让学生注意速度和重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遍教师范读,让学生知道注意适当的停顿,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时能加深理解具体语句的意思;第三遍学生轻声读,品味文章的意蕴,深层理解文章的主题意义。教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指导朗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通过朗读加深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只有把握文章主体意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读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读。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指导学生进行感受性朗读时,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读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指导时,可以作示范朗读,要诱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课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结合文中插图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图画美,让学生在边看边读边想中,有如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这基础上,再有感情地引导学生朗读,这样会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读。 传统语文教学特别重视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学生学习课文,不是靠教师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复诵读、品味,加上教师讲解、点拔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仍要继承这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让学生进行品味性朗读,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品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领悟课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当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读,漫无目的地读,这又陷于简单、机械的操作。我们强调要“熟读”的同时还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读”,更重“自悟”、“精思”,重视在熟读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是思想内容,或是写作技巧,或是语言运用,或是艺术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正确地加以理解、感悟,让学生在品味感悟中对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有更高的认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数是阅读的精品和典范,语言风格各异,思想内容丰富,表现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读”的训练,恰当地指导学生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学生从书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八

古人称学习为“学问”,要学必要“问”,不无道理。“问”是开山斧,“问”是深耕的犁。

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视了让学生质疑问难这一教学环节,往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训练重点,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方法,并围绕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和重点、难点的“问题”。课堂教学时,仅让学生根据已经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去寻找,这样教学的结果必然是学生被老师的满堂讲,满堂问牵着鼻子转,成了被动的接受者。

从“注重个性、发展潜能的时代要求来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正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接受,提倡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阅读的方法,正式上述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体现。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由此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非智力因素对阅读教学道德促进作用。

如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在上《跳水》一课时明确提出: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着老师提问,你们回答。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了: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怎样?《跳水》这篇课文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等问题。接着,张老师便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上了一堂十分生动活泼的课。

张老师曾说过,产生兴趣是创造的起步,不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取决于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善于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英国的大哲学家,大教育家罗索有一本书,名叫《怀疑论集》,主旨是先要敢于怀疑,然后才能获取真知。他举了个例子:英国课本说德国人的功劳。罗索主张让学生对照着念。有人担心学生将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他说,能够使学生不倍,才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这样教育就成功了。

《避雨》一课的教学中,黄晖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主人公)望到天空中有几块黄色的云,就能判断出将下阵雨。那么他事先怎么不带好雨具而被雨淋湿了全身呢?”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就 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一分析,大家认为这是个问题,这个情节站不住脚。进而便有学生提出:“去年今日的天气谁又能记准呢?记不住就从头,无从质对,那么她回答地多流利,记得多准确,也确保不是信口胡这诌,人们怎能相信她呢?”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避雨》一文的作者这种塑造人物的方式是可取的,也是不足仿效的。

孔子论述教法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愤悱,就是学生个人独立思维之后的心态,教师的提问,只有经历了学生的“愤”“悱”阶段后,才是最佳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抓住发散点质疑,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时引发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穷人》一文学完后,有一位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不以“桑娜和她的丈夫”为题,而要以“穷人”为题呢?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经过潜心阅读和思考是提不出来的。要解开这个疑问仍需要深入的探究。于是,我抓住这个思维的火花,让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说,因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都是穷人,所以以“穷人”为题;有的说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生活上是贫穷的,但是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他们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作者以“穷人”为题,实际是歌颂精神富有者;还有的说,作者歌颂的不只是桑娜和她的丈夫,更主要是为了歌颂像她丈夫那样贫苦的劳动人民,课文表现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美德,所以以“穷人”为题。

对这个疑问的解疑过程是:从质疑到反问、探讨,再从阅读到思考、议论,最后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聚合点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聚合点质疑,可以抓住一点,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

这样的质疑,既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完整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自渎能力,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自己提问的能力,牛顿如果提不出苹果为什么下落的问题,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如果不提出水壶盖为什么跳动的问题,就不会发明蒸汽机。可见,具有发现问题的才智,提出问题是一切优秀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阅读教学所要追求和达到的理想境界。

最新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9篇)篇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不难看出,新课标视野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对话式”的阅读教学,更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质上提倡轻教重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居于主体地位,应该勇于敢于对文本进行探讨、交流、对话。同时,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对阅读中的困惑、疑虑进行深入的交换、鉴赏和品析。

我个人一直认为:语文课程的特点应该是丰富的人文性而非科学性,它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家园和心灵世界而不是简单的智力和纯粹的技能。学生对语文文本的反应应该是个性化和多元化而非普遍性和单一化。但长期以来受高考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人们不能从根本上给予充分的认识和严肃的对待,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应试操作上,相反对课外阅读给予无情的扑杀和歼灭。当下的语文训练是完全脱离生命体验和现实人生的应试技能训练,而事实上语文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和思考、体验和感悟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积极主动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阅读、探讨和交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打开学生人文心灵的钥匙。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带上一层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习惯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总试图“通过少数经典范文的反复嚼烂,让学生举一反三,读懂天下所有文章”。抽象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文山题海中跋涉,使课外阅读一直难以走出恶性循环的怪圈。传统的课外阅读的终极目的仿佛“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读是为了写”,不难看出这明显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在我们的课外阅读教学中,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严重,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阅读本身拥有的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不但不能成为写作的附庸,反而有着比写作更重要的地位。阅读扩展着我们的心智和精神世界,培养着我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在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每一个人不一定都要掌握高超的写作水平,但却应有过硬的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人,不但无法胜任任何工作,恐怕连最起码的生活都会有问题。

1、课外阅读的视角定位

应该说,语文学习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外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更应是“广积粮”,课外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力和思考创造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2、课外阅读的角色定位

课外阅读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课外阅读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课外阅读的情境,强化学生自我意识。在传统课外阅读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家长的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课外阅读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过程。课外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也讲求方法技巧,但更关注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学生的大量阅读,查找资料来认识体验,而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这种课外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不是不管,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