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觉醒读后感(汇总6篇)

时间:2023-10-08 14:30:52 作者:笔砚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汇总6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一

“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梁晓声老师是中国当代知名作家,第十届矛盾文学奖得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觉醒》写的是两个美国公民眼中的中国社会。整体氛围适宜用魔幻来形容,但是也现实到让人无可分辨。梁晓声老师用了一种幽默又戏谑的口吻调侃现实,写出了中国社会很多独特到可以说是奇特的现象。下面笔者通过分析三个主要方面来简要说明《觉醒》这本小说的精彩之处。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本身是错误的,那么当时被批斗的家庭分子为了自保而犯下的错误可以被当成错误来清算吗?梁晓声老师在书中写到:“三十年前的旧账你今天从头倒扯它干吗?要论罪过不罪过,那首先是文革的罪过!文革是该忘记的事!”

陶姮不会忘记自己做过的错事,因为她毁掉了自己陶老师的前程和家庭,所以她就算知道那是印刻在那段历史中的一道伤痕,就算知道自己并不是故意的,也要回来和老师道一声对不起。但是陶老师却告诉陶姮这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错误,实际上根本没有发生过这件事。

在现实中,谁又能真正忘记那段痛彻心扉的历史呢?先不论经历过文革时期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就连笔者这个90年出生的和文革丝毫没有瓜葛的人似乎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影响。我的爸妈天天在我耳边不自觉地说着毛主席语录和文革当年的口号,就连给我的女儿唱儿歌,唱的都是当年的红歌。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承认,这段历史给予这代人的影响力是深入骨髓的,就算刻意回避,也会在无意识中流露出当年经历过这一切的记忆。

历史无法被回避,历史也不应该被回避。先不论是非黑白,正视文革当年的真实情况才是当今中国人应该做的事情。

王福至是《觉醒》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角色,他是一个比较聪明会来事的中国普通农民。在《觉醒》中,王福至办事的方式就是请领导吃饭喝酒。这样的办事方法在中国社会中可以说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虽然在外国人眼中这种方式很奇特,但是对于一个讲究排场、关系和面子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吃饭喝酒不能解决的。

为了不让人看轻,王福至在帮陶姮夫妇第二件事的时候特意弄了一辆“奔驰”来开,还给奔驰装了一个假的车标。这让我想起中国特别是中国小镇上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寨品:有对大城市中家喻户晓店铺的山寨,有对各种大牌奢侈品的仿制山寨,还有对外国著名文化符号的奇特山寨……这样的“山寨文化”可以算是中国社会中奇特的一景了。

在《觉醒》这本书中,没有一个特定的衡量人物好坏的道德标准。领导们可以对下属颐气指使,也可以对蛮横的农民循循善诱。丽丽可以在酒桌上逢场作戏当一个色诱女,也可以在现实中做一个负责任的警花。王福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陶姮夫妇威逼利诱,也可以在听到陶姮得了晚期胃癌之后转而变成一个极度善良的好人。

整个座谈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发言是:这些老外认为在国外价值观是确定的,不容人们有争辩的余地,但是生活在中国,他们发现人的价值观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挑战性。这让他们大开眼界,仿佛看到了一个和自己原本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

在中国,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种种价值观都是不确定的,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演变。人们可以前一秒化身成为魔鬼,后一秒又化身成为天使。这大概就是如今魔幻现实的真相了。如果要突破这种现实,我们所必须的就是建立一个稳定,牢靠,人人信服的价值观体系,这样才能避免我们的社会继续变成一个魔幻现实的舞台。

读完《觉醒》之后,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奇特的旅程,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又觉得和自己熟知的现实出入不大。梁晓声老师的这部作品反应了时代的特点,既深刻,又含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读一读这部作品,然后思考我们的社会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我们自身的信仰又应该何去何从。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二

本书主人公陶姮在美国定居多年,于美国某大学任教授,在她童年之时因无心而犯下的一个过错,为了弥补这个过错,她与美国丈夫沃克一起回到了中国,希望能向当事人陶老师当面忏悔,得到陶老师的原谅,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救赎。在中国,王福至通过他的关系网,在其中周旋游走,让陶姮见到了陶老师的家人,以及在精神病院里的陶老师。故事的最后,她得到了陶老师的宽慰,笼罩心中多年的阴霾一扫而空,觉醒之光开始迸发。

陶姮是一个在特殊年代成长起来的主人公,后来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为了这件往事再次回到了中国。故事让我们跟着一个海外归人的视觉,从中看到了中国的种种,美国价值与中国传统的碰撞,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戏剧的冲突。

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这用来形容王福至是恰如其分的。因为他擅于周旋在官场与村民之间,并透过自己的精明和关系网帮人办事,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继而从中获得了成就感。这是一个很讨喜的一个角色,也是书中我很喜欢的一个角色。我们也透过在王福至家酒桌上发生的事,看到了在这交际场上的种种潜规则,还有在这其中复杂的人性。

陶姮与沃克这一对夫妻关系如果用“恩爱”来形容未免显得过于片面,用“灵魂伴侣”来形容应该更加贴切。这是一对美国男人与中国女人的结合,这样的组合能让我们看到在一些价值观、文化观等方面产生冲突的,但他们并不藏着掖着,任何问题都是摊开来讲,从他们你来我往的言语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与美国价值的碰撞。他们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共同成长,从而更加信任对方,了解对方。这是他们夫妻之间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样相处方式应该是让很多人心生羡慕。

劝慰陶姮要放宽心,这也终于让笼罩在陶姮心中多年的阴霾得到了救赎。这件事的最后是每个人想要的结果,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探究陶老师究竟是真的忘记了,还是故意不愿去想起。

梁晓声老师曾说过:我是可以写出很多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那么做。透过《觉醒》这部作品,我们同样能看到梁晓声老师的坚持。从这部作品里我们能读到浓浓的人情味,还有对人性的深入刻画,我相信这才是最能打动读者的作品。也许它不畅销,但它能打动读者,我觉得这就够了。就如《觉醒》封面上的那句话:即使再渺小的生命,也可以通过自我觉醒之光,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短暂的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三

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少女无心犯下过错,酿成了别人的悲剧和自己的苦果,尘封多年的悔愧使她走上了救赎之路。这漫漫的救赎之路见证了中国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对时代的反思,对农民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的思考,也蕴含了人性的善良与慈悲、自私与狡猾、宽容与宽恕。

“天谴”两个字刻在她心上,让她踏上这条救赎之路。

文革时期,14岁陶姮跟随着父母进行劳改,在一次交学费时,保管着九名同学学费的她误以为自己已经上交,认为陶老师在存心刁难。当陶姮发现家中的学费时,她想找到既可以保护自己的品行不受怀疑,又不至于昧着良心使陶老师背上黑锅的方法,然而她之前看到了太多父母遭受的欺辱,也经历了很多不公平的对待,她退缩了,选择了保全自己。于是,那笔50多元的学费成了一笔去向不明的钱,也让陶老师从一个老师变成一个贪污犯。这段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直撕扯着她,她将女儿的夭折、美国的医生断言的最多半年的寿命都归因于“天谴”这两个字,于是48岁的陶姮在丈夫沃克的陪同下,踏上了回国的赎罪之路。有些错误,一经犯下便再难弥补,而一个有良知的人会因这样错误耿耿于怀,是因为那些伤痛同样刻在她的心上,越是时间久远越是深刻。

为补偿而来,救赎路上却一波三折。

为了偿还这三十多年前欠下的那一份亏欠,陶姮和美国大学教授的丈夫沃克一起回国了,赎罪之行真的可谓是一波三折。刚到达小镇,误入圈套的沃克就因“流氓行为”被镇派出所拘押两个多小时,后来坐车回村庄的夫妻两人还没有就“交钱私了”这一解决方法是否合理争辩出个结果,就遭遇了大堵车,目睹了酒后伤人的事件。夫妻两人住到了同车的王福至家中,这个八面玲珑、圆滑世故、又有几分古道热肠的农民,不但通过镇派出所要回了罚款,也成了他们和陶老师女儿的中间人,然而补偿的协商场面火药味十足,在派出所的协调下,这一场千辛万苦的救赎以对小学的捐助和对陶老师女儿的经济补偿而告终。这期间夫妻两人遭遇的纠葛,经历的事件,看到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状态,也令我们多一些对现实的思考。

最后的会面,是真正的救赎。

老师的言语很清楚,思维也不觉混乱,只是强调陶姮记错了当年的事,或许在当年痛苦的时候,他也是用这样的办法来逃避身上的不幸吧。最感动的是陶姮与老师最后的拥抱,两个人都对对方说出了“对不起”,这三个字,压在他们的心底已经是那样的久,久得已成了他们的心病,陶老师的道歉是为了当年对陶姮的不公正的对待,而陶姮的道歉则是为了学费风波的忏悔,这么多年,他们都煎熬着,任由着良心鞭挞,如今,他们终于可以当面说出这句话,那一刻,是忏悔,也是宽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柔与光亮。

这个故事让我们体味到生命幽微处的情义与感动,觉醒的光亮,划破时代的黑夜,让生命迸发明亮的光辉。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四

周岭老师说有人读书是在和作者交流,这句话提醒了我。非常荣幸的是我在春节假期间通过再次阅读《认知觉醒》,和周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交流。

书中给我触动的点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时不时的将它拿出来翻一下,它会是我的老朋友。

抬头仰望并没有低头踏实的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我看到书中写着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责备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脑去和情绪脑、原始脑和解。于是我从大脑的生理上开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纳了自己,不再责备自己。理智脑就是年轻的经理,它只有几岁,而情绪脑、原始脑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们年当力强,这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将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导着两位长者。

接纳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们,而是有商量的领导着他们。当我在看书时刚开始非常着急,我内心的声音在说赶紧刷完,我就会停下来跟自己对话,急什么吗?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并不是把它扫完就结束了,不要急,慢下来。

书看一半的时候,就不想再看了,转向了别的方向,当我意识到之后,我就继续跟自己对话,我们读书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来走哈,继续和作者聊天。

当我的工作发生变动的时候,要离开自己多年的专业转向陌生的战场,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难过更有些焦虑,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书中的方法将它写下来,当我写下来的时候,清晰了,也更明了。当我赋予它另外一个意义的时候,领导既然给我换岗位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和爱护,交给我一个新的领域,那对我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挑战?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个天大的机会。当我想到了这一点之后,我不再垂头丧气,而是精神焕发。

我时不时会想起十几年前去逝的父亲,感觉非常痛苦每当念起常常眼中泛泪。书中有写道痛苦反而是我们的成长信号,说明我们改变的时机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痛苦的麻木、无视,最后将痛苦变成了潜意识中,要把它挖出来,不然它会时不时的来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来按书中的方法逐个来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这么痛苦?父亲已经不在了,这是事实,为什么过去了这么多年,我还在纠结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痛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逐个回答自己的提问,等我梳理完之后才发现我一直在逃避的`是当年自己太年轻,没有在父亲生病时去承担一个子女应该承担的责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深深的遗憾和无比的痛苦。

当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对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现在过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来。

所以《认知觉醒》治愈了我,我的内心至今充满感激,非常感谢作者为我们呈现的这本书。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来拯救别人,如果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种痛苦折磨,那你就用书中的方法去试着写下来,我们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过本书认识到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我们的终极能力。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还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们的大脑不但可以钉钉子还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启动元认知能力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那么元认知能力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1.通过学习古人的智慧。

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让我们的头脑保持更敏锐。

2.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

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这件事我怎么就错了,我为什么错了,我可以总结出来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3.灵魂伴侣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边时刻飘着自己的灵魂伴侣,当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有它在耳边提醒自己,我这么做对吗?我这么说对吗?时刻和自己的灵魂伴侣在一起,随时将它唤醒。

4.冥想。

通过冥想可以让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心灵保持着觉知。

那么觉察自己就可以了吗?还不行,还要产生在行动上,如何行动呢?

有天晚上当自己想看书时,这时耳边传来其他人直播的声音,我就跑过去听了,听了一晚上之后发现没什么收获,更懊恼的是浪费了时间。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愿我们每一次都让自己慢一个瞬间,不需要太长,只要几秒钟,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书就是遇到一位恩师,这也是一场缘分。周老师是我未曾谋面但已经指点并引领我走出困境的导师。

因为他分享出来的成长心得,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本书的好与不好就在“疗效”。无法形容我对周老师的感激,因为这是一本治愈我的书,当然在此之前我也读过很多成长类的书,但是只有它将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书,诚心向你推荐,它非常值得一读再读。

写下此文,在此向老师表达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致敬!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五

读完《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的感觉出现在我面前,书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场便让我肃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谁是主角。书中的革命人物有故事,有启蒙,有思想,有现实,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的触动了我:我个人觉得《觉醒年代》这本书的革命人物——蔡元培,堪称一代国土的灵魂人物,北大之校长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那些先哲的革命老师们的存在:如文学巨匠——鲁迅,扛起”科学民主“的大旗;一呼百应的《新青年》创始人——陈独秀;还有敢为人民发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一直到后来聚集了胡适、刘半农、辜鸿铭、刘师培、徐悲鸿等这些学术权威性人才。

通过《觉醒年代》的阅读,让我认知了历史,懂得了革命者们在那种危机重重、坎坷不平的的历史环境中,还依然拼接着自己的革命信仰、爱国热情、学问和思想,为了新中国一路冲锋,不怕牺牲。如今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国里,没有了流血、没有了压迫、我们要时刻劳记这些先辈们给我们换来的好生活,更加的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篇六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