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汇总7篇)

时间:2023-09-26 18:05:32 作者:笔尘 最新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杨氏之子》是一篇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的古文,却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是学生认知的一个全新领域。对于老师该怎样教和学生该如何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针对学生初次学习古文,再加上古文的艰涩难懂,我是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的:

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为:1、会读“为设果”、“应声答曰”等难读的词语,会写“惠”、“禽”等生字。2、读通句子,理解意思,会有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初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其次,精心组织课堂结构,尽可能地兼顾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课堂结构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针对孩子爱看书的习惯,设计“谈谈最近你在看什么书”的小问题,和学生亲切交流后,推荐《世说新语》一书,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文言文,给予孩子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最后引出本课的学习,揭示课题,读一读。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特别是强调“子”在古代是指儿女,泛着孩子,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语精炼程度上的区别。

2、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特别强调“为设果”、“应声答曰”等词语的读音,然后请孩子完整地读课文,巩固字音。

3、教师范读,强调古文在朗读时的节奏感,通过孩子自己划一划停顿的节奏,增强孩子对句子节奏感的认识。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读出句子的味道。

4、学生交流朗读:先自由练读,然后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把句子的意思说给同桌听。交流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词逐句的进行解释,并连起来翻译成现代汉语。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反过头来朗读句子,使学生能较好地读好文中的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通读全文,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6、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7、小结时,巩固孩子在学习本篇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最后以“下节课再来好好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解释课文的学习。

8、学以致用,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里的2、3两题。巩固本节课的一些知识点,保证课堂8分钟的作业时间,让孩子们在运用的过程中再次回顾知识。

纵观一堂课,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而能达到目标,挺不容易。学生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而课堂中有些环节教师抓得过紧,如“句子该如何停顿”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剥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则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选择每一句话来说说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通句子,教师对重点字词做适当的点拨,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悟自读为基础,使学生增强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讲解,有点“平均主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够。时间安排有点前松后紧,作业时间比较紧张,实为遗憾之极。在教导朗读时,我做的还欠到位。过分重视停顿,而忽视句子本身的连贯性,反而失去韵味。

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杨氏之子》一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九岁的男孩机智聪慧应对别人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令人拍案叫绝。

这篇文章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课上,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范读,让学生感知读古文的语感,画出停顿,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让学生说出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杨氏子聪惠?引导学生去文中感受杨氏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孔君平在姓氏上作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这一点,我较好地引导了学生体会,学生也基本上体会到了,最妙的是,杨氏之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体现了杨氏子不但聪艳慧,还非常有礼貌。这一难点,我是通过让学生对比两句话,从“未闻”和“夫子”去感受,学生也体会得较好,较到位。

在学完课文后,我创设一练习情景,用“张”“李”“黄”等姓氏来替换孔,让学生模仿应答,训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一环节,学生发言积极,对答如流,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古文的浓厚兴趣。

课尾,我还拓展了《世说新语》中的`《徐孺子》篇,有了这篇文章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理解起来就稍微容易些,学生也饶有兴趣,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虽然读的时间较长,但读得效果还够,读的还不够到位,以后要注意方法的运用,多指导朗读。

2、教学应对方面的机智不够,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当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时,老师不是耐心引导,而是过于心急,看到学生说不出来,于是替他说出来,今后一定要克服这方面的缺点。

3、在理解文意方面,我觉得还做的不够,虽然大部分同学都理解了,但我觉得还有少部分后进生仍然没有跟上,以后上课“步伐”不要那么快,要稳打稳扎,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对学生的影响才会是深远的。

4、在课后拓展方面,我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虽然课后拓展了《徐孺子》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只是草草收场,至于徐孺子是怎样的聪明,学生没有深入理解。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白大意后,才能知道徐孺子聪明在哪了,这样,学生才真正读懂了拓展的文章,这样的拓展才有实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但这不是借口,备课的深入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实践,而课堂状态显然需要日复一日的实践,才能力求教育学艺术的完美。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争取让教学这门艺术更完美一些!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上这一课之前,我一直在研究教参,查阅了资料,思考该如何上好这一课,毕竟这是孩子们初次学习古文,他们普遍感到很新鲜,如果我能上好这一课,这有助于孩子们日后学习古文能有一个较好的心态。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有幸的是,在3月22日参加“名师大课堂”听了于永正老师上了一次这一课,让我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主抓两个方面,1、学生的朗读,必须读出古文的韵味,在读当中解决不懂的字句;2、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趣味性及文章的教育性。抓住这两个方面军,我重新组织了一下自己的教案。

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孩子们学习之前做好预习工作,指导孩子们先弄清古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文言文是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文是以双音节词。为此,我给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平时说“祖父”就是爷爷,是一个人,在古时候是指爷爷和父亲两个人。还有“妻子”一词,现在是指一个人,但在古时候就是指夫人和孩子。而在这篇古文中,也有许多这种词语,如“未”、“闻”、“示”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给孩子们范读,让孩子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老师读古文时与读现代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在第二次范读时,我配以动作,让孩子们边看我做的动作听我的范读,边想象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听完后让孩子们学着我读的方法,把文章读出来,领悟读古文与读现代文的不同。然后进行第三次范读,让孩子们明确我在读古文时在语句中停顿的位置,并让孩子们在文中划出来。再让孩子们去读,边读边解决文中的单音词的含义。然后让孩子们出来与我一起进行文章的演译,或让孩子们自己进行演译,孩子们学习的兴致高涨,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所描写的故事情节。

接下来我通过让孩子们重回当时情境,把这天在杨家所发生的故事记录在稿纸上,孩子们一边写,我一边把孩子们写得好的句子读出来,让大家一起来品味、评价与学习,以此来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课文,挖掘“杨氏之子”这个人物特点。

教完这篇课文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在这一次的学习与运用当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于老师状似简单的教学方法,运用起来真的不容易,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与深入理解的过程中,难以把握那个度,深度不够,孩子们难以理解,深度太过,孩子们收获不大也浪费时间,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带着同学们读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诉同学们:读古文时,要注意适当停顿,语速要慢。之后,我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随后发现学生有的是一字一停地读,有的读了破句,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一遍,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

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和《词语手册》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去理解课文。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便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应该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调控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每次的课堂教学似乎都只属于一部分人,还有少数学生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无法让他们专心听讲,这真是老师心中永远的痛。

2、在语言的感悟上,仍然有所欠缺。对古文的理解及拓展方面,我的反馈还不够全面。其实,这也是教师个人文学修养的欠缺所致。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优点我会继续发挥,对于不足,我会积极地改正。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

1.初读。让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通过指名读,检查学生生字及节奏。通过范读,让学生找准节奏,再进行练读,最后全班齐读。

2.理解读。让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了解句意,进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在全班汇报交流中,特别提醒注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句中的“家”是孔君平家,“禽”指鸟,与现在的“家禽”意思不同。

3.体会读。让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对方的姓氏上做,又没直接否定孔君平的说法;既表达了应有的礼貌,又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学生心中无不佩服此“子”,再读全文,其佩服、夸赞的语气由此水到渠成。

不足之处在于,在体会“妙”在何处时,自己过于着急,说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下次要注意。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七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以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兴趣为重点进行备课和授课。

教学开始,我通过范读、领读、划出分节线后自读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其次,文中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要通过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

应该让孩子们用文言文演一演,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