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汇总14篇)

时间:2023-12-08 19:34:24 作者:笔砚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环境。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初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

常识性了解能量转化技术为人类带来的便利。

初步了解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欲望.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学生:不是。

教师:对,人类利用能源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常要做转化才能被我们所用。因此人类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能源必须要不断进行能量转化技术改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能源革命。

2、进行新课。

一、人类进步的阶梯。

教师:人类历史上在能量转化方面有几次大的技术革命,这导致了人类文明的跃进。现在同学们翻到课本138面,你们阅读一下有关人类进步的阶梯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沿着能源革命的轨迹来看一看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

(学生阅读,老师板书〈能源革命、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看完书,老师讲解。

1要学生同桌间讨论交流,做图16.4-1,并将各图按能量转移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

教师:这图表示的是远古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这种方式今天仍然在广泛使用。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兔子吃草吸收草的能量,人或其他动物吃兔子吸收兔子的能量,猎人通过吸收食物的能量才能进行各种运动。

4物理学家发明了可以控制核能释放的装置--反应堆,拉开了以核能为代表的`第三次能源革命的序幕.老师讲些现在我们利用核能发电的先进技术与优势.

二、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我们还常说要节约能源呢?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同学们翻开课本141面做好这里的想想做做,将图16.4-7排好序,同桌间讨论交流共同完成。

学生标出课本图16.4-7中植物的生长过程后,问学生相反顺序的情况会不会发生,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后向学生说明自然界的实际过程是有方向的。

这里要向学生强调能量的转化、转移是有方向的,比如冰箱里的热量不会自动转移到外部,而必须消耗其他的能量(电能)才能把热量转移出来使冰箱内部变冷;内能只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不能相反,否则会引起其他的变化,消耗别的能;汽车制动时,由于摩擦,动能转变成了地面、空气内能,这些能量能够自动地用来再次开动汽车吗?显然不能。

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初步认识就可以了,不要深究。

三、课堂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

(1)、分析汽车(拖拉机)中燃料释放内能的去向,讨论效率的可能方法。

答案:汽车发动机使燃料内能的一部分转化成机械能驱动汽车,另一部分则以热的形式散发到空中白白损失掉了,提高效率的方法一是改进发动机使尽可能多的内能转化成机械能;另一方法是把散发的热量收集起来加以利用。

(3)、指出你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可以采取哪些节能措施.。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sts)。

板书设计。

四、能源革命。

一、进步的阶梯二、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1、能源:太阳能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

2、取火:自然火—人工火有方向性的。不是什么能量都。

3、机:柴薪—化石能源可以用的。

4、堆:核能。

初中物理教案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体验运动的感觉

学生活动小组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初中物理第四册教案

作者任虎,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37)。

“可持续发展”概念首次出现在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但是直到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宗旨或序言,才开始被诸多国际环境、社会及经济相关宣言或决议普遍接受为一项全球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发展,脱离殖民统治的国家开始加入联合国,改革阻碍新生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与日俱增。作为民族自决权之一的经济自决权的保障,确认和维护各殖民地独立国家拥有的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因此,196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自然资源永久主权的决议》,在确认“各民族和各部族对本族的自然财富和自然资源行使永久主权”的权利同时,要求“必须为各国国家的发展着想,为有关国家人民的福利着想”,但此决议并未提及资源的保护或者水、陆地或生物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初始阶段,因为摆在新型独立国家和地区面前的是如何摆脱贫困以及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1972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示人们,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为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世界将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而达到增长极限,从而提出“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这一阶段发展利益和环境利益实质上仍然是分开的,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过渡期。

到了80年代,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单纯的经济发展集中到人类应该怎样使自己的增长与自然取得和谐一致,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问题。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环境危机、发展危机以及能源危机是一体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虽然布伦特兰报告的采纳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转折点,但是该报告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问题以及人权问题.此阶段是可持续发展一资源环境阶段。

布伦特兰报告建议联合国制定一项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宣言,并呼吁联合国将该报告的结论转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并予以实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环境政策的主导概念而获得普遍的支持。在纽约举办的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地球峰会+5(earthsummit+5)”回顾了里约会议之后21世纪议程的履行情况,指出资金和技术的转让、生产和消费模式、能源的使用和运输、淡水的稀少等问题,并呼吁各国履行承诺。这一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以人为中心,而且综合考虑到发展权与环境保护、消除贫穷、健康、教育、妇女地位、技术转让与合作以及国际贸易等广泛的问题,从而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融为一体的概念,此阶段是普遍的可持续发展概念阶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执行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方面存在的意见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没有取得显著进步,制定有效履行可持续发展纲要并实现其目标成为进入新千年之后的主要目标。联合国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涵盖着人权、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问题。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全面审查和评价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不难发现,进入新千年以来,可持续发展问题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经过20多年的演变,可持续发展已从单纯的经济发展、(经济论文)资源维护、消除贫穷、解除贸易屏障、环境保护问题演变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融为一体的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政策。

(一)国际技术转让制度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收集的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文集,有关国际技术转让方面的多边条约、协定、议定书、国际组织决议以及区域协议多达78个。681按照内容来划分,其主要从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以及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三个方面来规定国际技术转让制度。

1.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技术转让。

2.国际贸易与国际技术转让。

世界贸易组织法不仅创立国际贸易的新秩序,而且建立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以及投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三个重要的技术转让规定:第一,消除阻碍自由贸易的技术问题,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但如世界贸易组织《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技术援助”条款规定,“成员方同意对发展中国家通过双边或适当的国际组织提供技术援助的便利,该援助可能是程序技术、研究和基础设施……为达到出口市场的卫生检疫适当水平的必要的动植物措施”i10]。然而,这里的“技术支持和援助”并非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永平,而旨在维护技术支持国的利益及国际贸易的畅通。第二,遵循国际技术贸易服务规范。作为服务贸易的一部分,国际转让技术亦应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的服务贸易协定,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市场准入原则等。第三,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的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的灵活制度。

3.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与国际技术转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联合国国际机构主持下制定的国际环境保护与能源利用相关国际文件,主要从避免和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风险和能源问题出发,呼吁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必要的帮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导下的国际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主要侧重作为技术转让客体的专利技术的确权和保护,世界贸易组织主导下的三种协定旨在规范技术转让的制度体系及争端解决机制,而联合国各专门机构主导下的环境与能源相关国际规范侧重于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及国际合作。

(二)现有国际技术转让制度的`弊端。

由于现有国际技术转让制度跨越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以及环境等诸多领域,仍存在不少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可拽行性。

有关国际技术转让的规定散见于各种条约或决议当中,这些规定比较笼统,或者规定“技术转让是目标”,或者规定“成员国尽最大努力的承诺”,缺乏强有力的约束力;并且缺乏技术转让所需要的程序性规定,各国在执行当中随意性比较大,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当trips协定第8.2条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对国际技术转让造成不利影响”的防止义务时,并非规定“应采取”,而规定“可能需要采取”的表达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法律约束力。

2.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处于劣势。

不管是工业产权巴黎公约,还是世界贸易组织法律规范,无不是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形成的、有利于维护发达国家的利益而制定的国际法律制度。特别是在国际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是技术的供应方,跨国公司是技术转让的主导者,因此要维护技术输出国的利益,保证技术投资者的利润;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技术需求方和进口方,技术地位相对较弱,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舞台上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断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志更多地得以体现,但是修改和完善已经形成的国际制度的路程还很遥远。

3.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忽略技术转让。

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厚此薄彼:重保护而轻流转;注重静态的保护和确权制度,忽略动态的流转制度的确立,即忽略了将智力成果转化为巨大价值的转让和许可等制度的确立。其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掌握技术转让的主动权,转让与否是“我”的权利,而保护是他国的义务。

如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在于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协调促进可持续的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是其目标。虽然种种现象表明,目前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但是能源作为减少贫穷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广泛采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与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能源投入有关,因此有益于推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现有的国际技术转让制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而忽略技术的转让,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等现状,严重阻碍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修改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能源技术国际转让制度势在必行。

(一)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律地位正在形成。

经过20多年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普遍接受的全球政策不仅反映在国际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法律和政策之中,而且影响了国际组织法律与政策的适用与发展,如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诸如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和欧洲能源宪章等条约机构。很多条约以及国际法院的判决都直接或间接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确认了各国在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应负有的责任。例如,维拉曼特里法官在盖巴斯科夫一拉基玛洛水坝案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已成为当代国际法的一部分”’12],而在wto海虾和海龟案中,上诉机构也指出“wto协定序言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被普遍接受为整合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概念”。此外,各国普遍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立法活动,如纳米比亚通过了一个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宪法修正案,爱沙尼亚则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法》。全世界都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有些学者主张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成为国际习惯法。

笔者认为,承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习惯法律地位的条件尚未成熟,因为尚未形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以及缺乏可裁决的评审标准。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决策导向的工具,其确实代表了一个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能够影响案件的结果、条约的解释、国际和国际组织的实践。种种现象表明国际社会正按照里约宣言第27条规定,制订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法,因而在不久的将来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成为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律规范。

虽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律地位正在形成中,但是促进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可持续发展原则亦将成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律规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协调能源技术国际转让中的各种矛盾,是实现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技术保护和转让的对立和统一。

trips协定确认“知识产权是私权”,但这并不表明知识产权是不可侵犯的。因为知识创新是权利发生的源泉,知识产权是依据法律而确定的权利,而权利的构成不仅以自由和利益为原则,而且其自由行使和获取利益的基础为正义和公平。知识产权通过对知识财产的私有化规则的确认,决定知识财产的分配和使用,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这种分配而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给予技术权利人在一定时间内的排他性权利,旨在鼓励权利人的创新,而技术转让是实现技术中所含有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途径。保护是技术转让的前提,转让是技术价值实现的途径,技术保护和转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然性。

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正飞速增长,到2050年,大多数世界能源将被发展中国家消耗掉。能源安全供应和持续性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要依赖于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只能引进,如果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过程中,采用歧视、不公平的措施,加大发展中国家获取技术的费用负担,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影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及环境安全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最终发达国家本身也将遭受灾难。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合作与转让方面具有必然性。

(三)完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技术国际转让制度的设想。

1.加快可持续发展相关国际法的编纂工作,使可持续发展原则尽快获得国际法律地位和国际法上强行规范的地位;促进和完善国际技术转让制度,特别是转让程序、权利保护以及权利补偿制度,使得国际技术转让制度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敦促各国履行国际条约的义务或国际组织决议中的承诺。发达国家应通过旨在促进技术合作并能转让必要的技术知识,建立有效利用和进一步发展转让技术的经济、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支助性措施,方便取用和转让无害环境技术,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这种技术。

3.加大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投入,促进发展中国家自我能力的建设。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大对高等教育和培训、建设科技、工程能力以及必要基础设施的投资,尽快接受并吸收外国转让的技术。

初中物理教案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教案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测量原理。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四、总结知识点(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伏安法测电阻是一项重要的物理实验。因为,它既涉及学生对相关重要物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又涉及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许多学校推荐学生使用的“vcm仿真实验”软件,它是为学生拓展课堂实验、进行探究式学习、自主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而研发的。用vcm仿真实验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课堂课外都可以随时地、反复地亲自动手做实验。同时,作为对学生物理学习知识掌握的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它还是学生成绩考核的必出题之一。因此,怎样让学生理解实验、学会实验、做好实验,真正掌握实验所包含的物理要领和实验技能,就成为许多教师探索的课题之一.

初中物理教案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

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b、万有引力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1、成功的地方:

2、不足的地方:

3、改进措施:

初中物理教案

祝福青春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一、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初中物理教案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