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汇总6篇)

时间:2023-08-27 05:38:22 作者:江sx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汇总6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根据几条原则性的提纲进行演讲,比较灵活,便于临场发挥,真实感强,又具有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的长处。那么演讲稿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一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趣的姓氏很多,但你知道我国最长的姓氏吗?让百分网小编来告诉你吧!

常见的中华姓氏大多是一个字的,复姓基本是两个字的,《百家姓》的记载就是如此。然而,其实还有更长的姓氏。最长的竟然是9个字!《中华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九字姓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

钱文忠教授介绍,《百家姓》是传统三大蒙学读物之一,是集中中华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识字读本。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百家姓》不同于《三字经》、《千字文》。《三字经》、《千字文》的字句编排都有教诲的意义,而《百家姓》则没有,只是把几百个姓罗列在一起而已,不考虑姓之大小、古新,并无规律可言,更没有什么微言大义可言,但《百家姓》汇聚的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作姓用的汉字。以家族为中心、视血缘区别亲疏,乃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全民族的重要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百家姓》正是为了从小对孩子进行传统价值观的'教育。

《百家姓》收录了504个姓氏,但是,中华民族到底有多少个姓,目前尚难以说清。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就已经收入单姓、复姓3625个。

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所得的姓氏总数是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汇编》共收集单姓、复姓5730个。

而台湾学者王素存著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多达7720个。但这绝对不是最终的数字。根据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我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何况,现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字姓氏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调查发现,尤其是那些还保持着汉唐古音的交通闭塞地区以及一些语言文字沟通不便的兄弟民族地区,肯定还有很多姓氏埋没在民间,比如“死”、“毒”、“蹦”就都是姓。

经证实,《中华姓氏大辞典》一书根本没有这个姓。但它也的确收录了一个九字姓,但不是“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而是一个蒙古族姓氏“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该书编者之一的袁义达先生表示,钱教授是误引其作了!世人写文章,鲁鱼亥豕,亦在所难免,但将“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错看成“爨邯汕寺武穆云籍鞲”却是匪夷所思了,除非是乱码,不然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各类书刊及网上对此姓的相关报道基本上都是抄来抄去,有的说是“唯一的九字姓”,有的说是“中国最长的姓”。但实际上,这个姓完全是“以讹传讹”,根本没有。

我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大家熟知的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收集了单姓、复姓共568个。明代陈士元编写的《姓觿》共收单姓、复姓3625个。

现当代,中国科学院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编纂了《中国姓氏大辞典》一书,书中全部姓氏均来自于历代姓氏专著、古今文献资料、考古发现和近代人口普查资料。作者历时四十年,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其中,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复杂的姓则有30笔。

中国笔画最少的姓为一姓,由乙姓衍化而来,今江苏无锡、上海、安徽淮南、江西永修、山东嘉祥等地均有。字数最多的姓则是彝族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二

《姓氏歌》是大靖大墩小学提供的微课课程,主讲教师是陈金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课文原文姓氏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

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很多,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

上官、欧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姓、氏、李、张、古、吴、赵、钱、孙、周、王、官”12个生字;认识弓字旁、金字旁。

3、会写“姓、什、么、双、国、王、方”7个生字,知道笔画顺序,会组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己先读一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

2、老师教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班上的同学还有哪些姓氏?

4、做课本上的问答游戏。

二、熟读词语、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1、板书词语:“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古月胡、上官、双方、国王、什么”。(加粗字体是书本上要求必须认识的字)

2、老师教读,请学生上台来教读。

3、老师随机抽取几个字指一指,认识会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声读出来。看谁反应最快。

4、根据笔顺歌自己想一想笔画顺序是怎样的?请四个同学上台来,把“姓、什、么、双、方、国、王”七个字的笔顺写在黑板上,其余同学就在书本上,把这四个字按照笔顺写在田字格中。

(笔顺歌: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里再封口。)

5、说一说“张”“钱”“徐”“国”都是什么偏旁呢?弓字旁、金字旁、双人旁、国字框。

6、把黑板上的词语一起来读一遍,会读了的就擦掉,较难的词语就留在黑板上,可以多读两遍。

7、全班一起齐读课文。

三、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木子――()弓长――()古月――()

口天――()子小――()言午――()

2、根据笔画顺序,写出下列字的笔顺。

姓:共()画;

什:共()画;

国:共()画;

方:共()画;

3、将下列字与正确的拼音连起来。

gu shi wu xing guan qian zhao

姓氏古吴赵钱官

4、给下列字注音。

()()()()()

张周官王姓

5、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家庭作业。

1、用下列字组词,再用组的词造一个句子:姓、什、国、双、方。

2、背诵课文。

3、练习册。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三

星期四的早晨,我和孩子们学习了阅读节课程里的一首新诗《懒惰歌》。

因为这个月是我们学校的阅读节,所以也一直在学习阅读节相关的儿歌,这样的一个晨诵课程目的就是为了把学生编织到晨诵中去,鼓励赞颂孩子们的爱读书,从而营造班级浓浓的读书氛围,也激发孩子们对书的喜爱,开始觉得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选择了《小二郎》作为开启,孩子们边唱边跳开启了美好的早晨。接下来我们复习了《快看书》、《爱读书的树叶》、《读书乐》三首儿歌。

孩子们只是平淡无味的朗诵了第一句,我觉得味道还不够,我就想让平时朗诵比较好的起来给大家示范一遍,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这一天的表现并不是很给面子,后面坐了很多的听课的老师加上第一次在大教室里上课对于他们的胆量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于是在这里我进行不下去了,卡住了,接下来我只能是在启发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就这样每一句都是平淡,甚至一句比一句声音更低,低到几乎我都不能够听见,课上的我是火冒三丈,现在想起觉得自己的方法不是正确而的,一年级的孩子想要用教师的语言启发他们的感情恐怕是不能够的,应该亲自领读,做到以身示范。就这样我们的这节课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我有这样几点反思:我应该在课前对儿歌练习朗诵,就像这节课,当语言不能够启发的时候就应该马上变成老师领读,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多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一句一句的朗读,也就是说这节课的朗读是不扎实的;此外,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抓好习惯的养成,回答问题要有自信,遵守课堂的纪律等。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四

指导思想。《姓氏歌》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前四行采用一问一答,分别以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的方式引出姓氏“李”和“张”,后两行采用三字一句的形式介绍了两组音近姓氏“胡、吴”“徐、许”。第二小节列举了《百家姓》中排名靠前的八个单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以及诸葛、东方、上官、欧阳四个复姓,表明了了中国姓氏之多。

教学目标。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3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能有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

(3)了解百家姓,初步感受中华姓氏文化的奥妙。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识记12个生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通过范读、自由读、分节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来朗读和背诵课文。同时呢,本课作为一节识字课,始终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本课作为一节识字课,要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识字方法的渗透作为教学难点,在孩子们的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组词、加一加等识字方法。

1、课件。

2、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等生字卡片。让学生运用生字卡片进行识字练习,并在练习结束之后将卡片张贴在黑板上,形象而又直观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3、鸿合教学系统。利用此系统的拖动与克隆功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将生字宝宝拖动到合适的位置来对生字进行正确分类,在动手实践中加深他们对生字的识记。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先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姓氏,然后问学生:你姓什么?进而引出课题《姓氏歌》,在此环节,注重“姓”这个生字的书写。

多种形式朗读,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1、范读儿歌,听清字音,重点讲解“什么”这一个容易读错的词语,并且学会它的书写。

2、自由读儿歌,圈出生字。

3、认读生字。带拼音读、去音节读,用思维导图给生字归类。

(三)分节朗读,学习姓氏。

1、学习儿歌第一节,圈出姓氏。用“你姓什么?我姓……”的问答游戏来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巩固识字方法。

2、分析儿歌第二节,明白中国有很多姓氏,有单姓和复姓之分。

3、你还知道哪些姓氏呢?

(四)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仿照下图尝试用思维导图给第三课《小青蛙》的生字归类

板书设计

姓氏歌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诸、葛、东、方、上官、欧阳、 ……

在此课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通过自由读、分节读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来熟读和背诵课文。同时,本课作为一节识字课,始终将对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利用课件展示部件分解和结合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我们可以用部件分解即加一加的识字方法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教会了他们识字方法。同时让孩子通过阅读例句来发现对于一些独体字,如“方、万”等,我们可以采取组词法来介绍自己,将识字方法渗透于他们的交流之中。美中不足的是在学习生字的时候,我采取了思维导图这一教学工具来让孩子们对生字进行归类识记,但是由于鸿合系统的操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尚有难度,导致在此环节费时过多,可以将这一环节安排在预习之中,让孩子们在预习时绘制思维导图,课上进行交流汇报和补充,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五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姓氏的起源与现状,我决定去调查一番。

通过阅读报刊与上网浏览的方式,我找到了许多资料,了解到沈姓的起源。

沈姓是上古时期的国名,称沈子国,在今河南平玉北。公元前506年,沈子国被蔡国所灭。后来,逃亡在外的沈子国子孙便将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流传下来。

目前,沈姓人口共有75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河南、广东与湖北一带。我问过爷爷和爸爸后得知。我的高祖父就已经定居上海了。目前我们的家族分别居住在上海的普陀区、静安区、黄浦区等地。

在网上,我找到了许许多多的沈氏名人。比如,沈括——《梦溪笔谈》的作者。他是我国的改革家,最早的科学家。他不论大事小事都严谨求实。在重文轻理的时代,沈括依然坚持科学研究造福后代子孙。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沈姓还有一位名人。他就是元末明初的一代巨富沈万三。他原本只是一个小伙计,但他不怕干脏活儿,累活儿,也不怕被师傅打打骂。后来,他进入了店铺开始跟着师傅学习做生意,并抓住机会凑钱买下了一块块农田。就这样,沈万三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成为了当时的巨富。据说,当年朱元璋修南京城墙的时候,还找沈万三借钱呢!可见当时他是多么的富有啊!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自己的姓氏无比自豪,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优秀。

百家姓我的姓氏演讲稿篇六

《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编写的韵文,一问一答,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课文通过熟字加一加的方式,认识中国的姓氏,了解单姓和复姓,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认识更多的姓氏,提升识字的乐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够学以致用,介绍自己的姓氏。

关注课文:第一节:前4行,可以安排师生、男女生、同桌互相问答着读一读,在一问一答中,增添读的趣味性。后几句,可让学生拍着手读一读,增加朗读时的韵律感。

第二节:本节由12个单姓和复姓组成。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单姓和复姓的不同。朗读时,要关注姓氏之间的停顿,以及单姓与复姓的节奏变化,姓氏之间不要粘连,读出节奏感。

关注生字:本课要书写7个生字,学写偏旁“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其中3个独体字,3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以及1个全包围结构的字。学习写“国”,可以回顾“回”字的书写,复习全包围的字“先外后内再封口”的书写顺序。“姓”在上册学习了“妈”的基础上,巩固女字旁的书写。

关注词语:姓氏、张口、良好、花钱、孙子。可以结合生活积累认读这些词语。

1、通过儿歌诵读,认识“姓、氏、李”等12个生字和弓字旁、走字旁、金字旁3个偏旁;会写“姓、什、么”等7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识记12个生字,认识3个新偏旁,会写7个生字。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多媒体课件ppt、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姓、李”等5个生字,会写“姓、双”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姓名卡片,说说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名字。那么,我们中国有多少姓氏呢?这节课我们就去了解一下吧。

出示课件1: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名字分为两个部分,姓和名。通常情况下,名字中的第一个字就是姓。

3、教师板书课题:2 姓氏歌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入手,通过介绍自己的姓氏,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点燃课堂活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把不认识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儿歌: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读不准的生字,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3.学生齐读。

4.小组合作。

(1)提出要求:请你自己读读儿歌,一边读一边想,在文中你都知道哪些姓氏呢?告诉你的同桌吧。

(2)提出要求: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在旁边做上记号,问问你的组员。

5、教师指名读:其他同学当小老师,看着课文认真倾听,指出错误。

6、提出要求: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

1、学生齐读第一节: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第一小节。请大家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教师引导:要想把课文读流利不容易,需要把课文里面这些字认清楚。你先试着读一读这些字吧。

出示课件2:

学生跟读:请你再跟老师读一遍。

3、学习识字方法。

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1)识记“姓、李”: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出示课件3:

预设:姓,姓名;李,李树。

学生跟读:请跟老师读一读。

预设:它们都是由两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是一个我们学过的生字。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变成三字儿歌就更方便了,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预设:女加上生是姓,我们可以说女生姓,那李就是木子李。

出示课件4:

(2)识记“张”:看“张”字。跟老师读——张,张开。“张”的偏旁是弓字旁,它由三笔组成。弓是古代兵器之一,由富有弹性弓臂和柔韧的弓弦构成,当把拉弦、张弓过程中积聚的力量在瞬间释放时,便可将弓弦上的箭或弹丸射向远处的目标。这就是弓。

出示课件5:

教师提问:我们怎么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用“加一加”的方法弓加上长是张,我们可以说弓长张。

预设2:变成三字歌:弓长张。

出示课件6:

教师小结:很好,刚才学习的方法现在就用上了,这就是学以致用。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3)识记“古、吴”:再看“古、吴”,你能为它们组词吗?

预设:古,古代;吴,吴国。

出示课件7: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古”和“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两部分组成。

预设2:它们都有“口”。“口”上面加“十”就是“古”;“口”下面加“天”就是“吴”。

出示课件8: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说十口古,口天吴。

学生跟读:请跟着老师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1、教师指名读:看,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又跑回课文里去啦,你还会读吗?谁想读?相信认真学习的你一定记得很熟,读得很准了。

出示课件9:

2、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问答游戏吧。

(1)教师引导:先看看他们是怎么问答的。

出示课件10、11:

(2)师生问答:看明白了吗?下面有五个小同学,他们的姓都不一样。我来问你来回答。

出示课件12:

(3)同桌问答:同学们真是太棒了,相信你一定学会啦,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

3、学生自由读:刚才的游戏有趣吗?下面我们再把课文第一小节读一读吧。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指导书写,掌握笔顺

1、 识记“姓”: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字。我们先看“姓”这个字。

出示课件14:

(1)教师讲解:“姓”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女字旁。书写时注意,女字旁的横倾斜,且不能出头。右边的“生”第一横写在横中线上,最后一行要长。

(2)教师范写:姓。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姓氏、姓名、百姓。

2、 识记“双”:再来看“双”这个字。

出示课件15:

(1)教师讲解:“双”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又字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笔是点,第四笔是捺,第二个横撇穿插到左下格。

(2)教师范写:双。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双手、一双、双人。

3、识记“什”: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的“什”。

出示课件16:

(1)教师讲解:“什”是左右结构,它的偏旁是单人旁。书写时要注意,“十”的横靠近单人旁的竖的起笔,在横中线上右行,竖靠竖中线的右侧,收笔处比单人旁底端略低。

(2)教师范写:什。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

4、识记“么”:学了“什么”的“什”,现在我们学习“么”。

出示课件17:

(1)教师讲解:“么”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撇在竖中线上起笔,在横中线上收笔。撇折的折角不能太大,所以起笔的撇要倾斜一些,穿过中心。折笔处在左下格,略往上斜。

(2)教师范写:么。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书写3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什么、多么、怎么。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学习更有动力。当然,对于有难度的字,应该具体指导,带学生一起书空练写。)

1、教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下面我们试着背一背课文第一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18: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19: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再这样背一背。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20: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七、板书设计

2 姓氏歌

姓 双 什 么

第二课时

1、认识“氏、赵”等5个生字,会写“国、王”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运用合适的方法,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姓氏,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产生兴趣。

1、自由背诵,回顾课文: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姓氏歌》第一小节吗?自己先背诵一遍吧。

2、教师引导:大家背得真认真。同学们,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古人就曾经编过一本书,叫《百家姓》,里面收集了很多常见姓氏。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索姓氏王国,一起来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课件21:

3、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请你在拼音的帮助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读正确。

出示课件22:

(2)教师范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希望同学们认真听。

(3)教师指名读:谁想读?3-5名学生读,注意正音。

(4)师生合作读:现在老师读红色部分,你们读蓝色部分,我们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通过背诵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情境,为本节课探索新知做铺垫。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提问:如果去掉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出示课件23:

2、给生字组词:给生字组词,为它找个好朋友,我们会记得更牢。

(1)教师提问:“氏”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姓氏。

(2)教师提问:“赵”可以组什么词?

预设:赵国。

教师拓展:赵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一。说起姓赵的历史人物,三国时期的名将赵云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他还是我们河北正定人呢。赵云跟随刘备近30年,四处征战,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广为流传。

出示课件24:

(3)学生跟读:请你继续跟老师读。钱,花钱。孙,子孙。周,四周。王,王子。官,五官。

出示课件25:

3、学生讨论: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记住这些字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

预设1:上节课我们用过的“加一加”的方法。“子”加上“小”是“孙”,我们可以说子小孙。

预设2:还是孙悟空的孙。

预设3:还可以编一个字谜:一个小孩子。谜底是孙。

教师小结:“孙”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识记。

出示课件26:

预设4:除了“加一加”的方法,我们还经常用到“减一减”的方法。

识记“氏”:“纸”减去绞丝旁就是“氏”。

出示课件27:

预设5:我们可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

(1)识记“赵”:看“赵”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起床的“起”字长得很像。把“己”换成撇点就是“赵”。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走字旁。

出示课件28:

(2)识记“周”:再看“周”字,“周”和我们学过的用心的“用”字长得很像,把“用”里面的横横竖,换成土和口就是“周”字了。

出示课件29:

(3)识记“官”:“官”和我们学过的汉字的“字”长得很像,把下面的“子”换成一竖和两个口就是“官”。同学们,原来用比较字形的方法能记住这么多字呢。

出示课件30:

6、教师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预设:我还知道借助图片的方法。

识记“钱”:接下来我们看“钱”字。古代的钱很多都是用金属做的,我们现在用的硬币也是金属做的。“钱”的偏旁是金字旁,金字旁的字大都与金属有关。

出示课件31: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对多种识记生字的方式的肯定,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字形字义的整体识记。)

1、介绍单姓、复姓: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姓氏,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对,有的姓氏是一个字,有的姓氏是两个字。中国的姓氏中大部分是一个字,我们叫做单姓,也有两个字的,比如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这样的姓叫复姓。同学们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姓氏。

出示课件32:

预设:“加一加”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介绍。

教师提问:你能不能举个例子?

预设:李,木子李;张,弓长张;胡,古月胡;吴,口天吴;孙,子小孙。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姓氏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介绍呢?

预设:吕,双口吕。

出示课件33:

教师提问:你还知道了哪些介绍姓氏的方法呢?

预设:“说偏旁”的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还可以用“说偏旁”的方法。“徐”的偏旁是双人旁,我们可以说双人徐。“许”的偏旁是言字旁,我们就说言午许。像这样“说偏旁”的方法还有刘,立刀刘。

出示课件34:

教师提问: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组词的方法。

出示课件35:

3、小游戏:接下来,我们一起玩个小游戏吧。“孙”我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小孙)。我们也可以用组词的方法这样介绍:你姓什么?我姓(孙)。什么(孙)?(子孙的孙)。

出示课件36:

提出要求:相信,你一定学会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同桌一起玩一玩吧。(介绍钱、周、方、林)

出示课件37:

4、回顾课文:刚才的游戏有趣吗?这次老师把拼音去掉,再试着读一读全文吧。

出示课件38: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中出现的复姓,学生会有疑问,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巩固介绍姓氏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识记“国”:课文我们会读啦,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生字。我们先看“国”这个字。

出示课件39:

(1)教师讲解:“国”是全包围结构,它的偏旁是国字框。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再封口,注意方框要写得方正,上下宽度要相等。玉的竖写在竖中线上,中间一横写在横中线上。

(2)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国王、中国、全国。

(3)教师范写:国。学生书空并进行练写。

2、识记“王”:再来看“王”这个字。

出示课件40:

(1)教师讲解:“王”是独体字。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三横之间的距离要相等,最后一横最长。

(2)教师范写:王。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王子、大王、国王。

3、识记“方”:最后看“方”。

出示课件41:

(1)教师讲解:“方”是独体字,书写时要注意,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要注意笔势的变化,起笔在中心点上,横要短,微微向右下方倾斜,钩要在竖中线上收笔。最后一笔的撇要舒展。

(2)教师范写:方。学生书空并在田字格本上进行练写三遍。

(3)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组什么词呢?

预设:方正、四方、东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课本观察、集中讲解、教师示范、自由练写等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并针对关键笔画进行了反复强调,使学生准确掌握每一个汉字的书写,为后续的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1、提出要求: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姓氏王国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们就试着背一背第二小节吧。请你根据提示试着背诵。

出示课件42:

2、改变形式:看看你背得对吗?再这样试一试吧。

出示课件43:

3、改变形式:你背对了吗?加上第一小节,试着背一背全文吧。相信同学们一定背得越来越好。

出示课件44:

(设计意图:根据不同提示,背诵课文。通过不同的填空形式,提高了趣味性,解决了背诵任务。)

1、作业。

(1)背诵全文。

(2)了解自己姓氏的故事。

2、结束:最后让我们伴着《百家姓》的歌曲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吧。

出示课件45: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联系实际,对姓氏有所了解,产生兴趣。)

2 姓氏歌

国 王 方

本课是根据传统蒙学读物《百家姓》编写成的韵语识字,将一些常用姓氏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之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借助介绍姓氏达到识字的目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朗读教学。通过师生合作读,生生问答,填空等富有趣味的形式进行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活动中,感受到本课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采用不同方法问答的时候,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在充分的诵读中,不仅解决了背诵任务,同时也对姓氏产生了兴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不同的识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记住了生字,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