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8 11:01:59 作者:文锋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让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眼界。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与习近平总书记同住一孔窑洞的雷平生回忆时讲到“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正如有些老乡所讲的——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

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想学习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却依然保持着学习的浓厚热情。上山劳动的时候会带着书,利用生产劳动的间隙在地畔上读书。每天晚上,也要在煤油灯下,坚持苦读深思,经常挑灯夜读到凌晨,可谓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不弃功于寸阴”读书学习,着实是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在不断的自我充实中变得更坚强,更强大。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自从拿到《***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一口气阅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对于习总书记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书中通过当年那些与总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访谈,真实可靠,详细讲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习总书记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

全书内容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是通过采访29名当年的知青和乡亲编制而成,均为口述实录,真实还原当年的历史细节,详细讲述***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间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工作历程。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故事真实动人,话语朴实无华,特别是青年时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一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青年,深深地激发了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苦干实干的情绪,增强了工作中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

我作为一名和群众直接接触,为百姓办事的乡镇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青年***看齐,把基层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为街亭镇各项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同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青年***的七年的艰苦岁月,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对党产生过怀疑和动摇。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基层乡镇干部,我们需努力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学习把握精神实质,牢固自己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通过拜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画面。深切感受到青年习近平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这本书从“知青”、“村民”、“各界”三个视角,用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和小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习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七年历练经历。书中的每一个奋斗故事都很实在,但这么多故事背后有又多么的艰辛,这么多故事背后的闪光点凝聚在一起,就诞生了“伟大”。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当时,青年习近平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与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同是当年插队知青的何毅亭说:“一起插队的同学和校友,或入伍,或招工,或上学,一个个走了,自己仍在农村的心情是复杂焦虑的。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认真干活读书,不仅入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这种从容坚韧、这种任随风卷云舒的淡定让人们敬佩,在梁家河,他组织群众修路、建沼气、办代销社、打井,以实干引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足以启示当代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近平一样,不断的历练、积累,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真正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砥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培塑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从首都来到农村,总书记的知青岁月可以概括出“三个最”:他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他是插队知青在农村呆的时间最长的;插队的地方是陕北条件最艰苦的。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拼命干,从来不“撒尖儿”,一步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正是陕北这段艰苦岁月的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不同年代,吃苦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当代青年很难体会当年温饱都是问题的情况,但是同样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各种困难。习总书记的经历告诉我们,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是唾手可及的,都离不开筚路蓝缕的奋斗。我们必须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不怕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坚定知行合一的良好作风。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每一个被采访者都会提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两箱书。他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都是书。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里多山路借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这几年习总书记的每次讲话都是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妙语连珠、充满自信。这种素养和格局十多年积累的结果,梁家河七年的学习积累是很重要的。当前,我们处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扑面而来,我们要不断进取,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养成,养成爱读书、善读书、会读书的习惯,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坚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用学习指导工作,武装思想,陶冶情操。

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诫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用直观生动的事实,丰富翔实的素材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品格“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近日,又赴梁家河亲身体验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当年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理解。梁家河插队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宝贵财富,给我很大启发。

坚强自信知难而进。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刚到梁家河时,并不习惯,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年龄又小,因此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他和村民同劳动,过“五关”,逐渐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带领群众干好事、办实事,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陕西省第一口机井,办铁业铺,修淤泥坝……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当年对于梁家河来说的难事、大事,改善了梁家河的生产生活,在充实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的历练培养出习近平知难而进,坚强自信的品质,让他成长为一名心中有民,手中有方,敢想善做能成的干将。习近平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在这里收获了自信,使他在后来的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与书为伴学以致用。

“书瘾”。习近平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他向实践学习,到四川学办沼气,向村支书梁玉明学习育种知识。在赵家河开展社教工作,村民赵勋平说:原来的村干部组织开会,底下拉话的、纳鞋底的、瞌睡的都有。习近平组织开会,社员都赶紧过去,他讲话有意思,讲路线教育,讲农村这些事,特别实在,都是和社员密切相关的,还讲一些国内外大事,讲的清清楚楚。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时,总书记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结束插队,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的讲话、文章语言平实、凝练,接地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与梁家河的学习工作经历息息相关。

矢志奋斗干在实处。

他全身心投入到梁家河的建设中。那时候总书记的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为梁家河的村民做一点实事、好事,“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解开了根拴心中的疙瘩,回梁家河办铁业社,增加村民收入;“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带领村民打井,打淤泥坝、办沼气、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到赵家河修男女厕所,给随娃(武刚文)做思想工作,当赵家河队长,帮老汉拉车,教铁姑娘写名字,帮赵秀全找猪……所做之事,无一不是好事、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所有大学问的学校“毕业”后,基层什么样、群众怎么想、事业如何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总书记在梁家河干的工作,是一本“手把手”教我们带领群众不懈奋斗、干在实处的经典教材。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总书记说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974年清华大学招生,他写的三个志愿都是清华大学。在赵家河搞社教工作时,为了让随娃(武刚文)当生产队长,习近平前后10次找他谈话。插队期间,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入团入党。这种倔劲儿来自于总书记对党的坚定信仰,对中央的坚决信任,对人生的坚强信心,体现了他在前行路上百折不挠的态度。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同时,习近平也收获了乡亲们最深厚的感情。他上大学要走的那天早上,乡亲们自发组织到他门口送他,连双腿行动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的残疾人石玉兵,也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过来要送别,那一刻,坚强的习近平落泪了。习近平和13个村民一边走,一边拉话,步行到60里外的县城。第二天,大家凑齐5块5毛钱照相,习近平要出钱,大家不让。这是习近平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群众中,全心全意为梁家河的群众做了实事、好事换来深厚的群众感情、扎实的群众根基。同时也换来了自己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他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的副产品。后来总书记的群众路线,群众观念,正是在这里扎下根,打下基础,也正是这种经历让习近平在之后的工作中意志坚定、处变不惊。15岁来到黄土地时,习近平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收获了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场激励青年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现场教学;一本激励干部坚守信仰,干在实处的鲜活素材;一幅中华民族为幸福生活不屈不挠、不懈奋斗姿态的生动写照。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9名讲述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回忆、讲述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当知青的故事,尽管每个人的身份、学识不尽相同,讲述的故事也各有侧重,但从中我们能够非常真实、真切地感受到总书记一路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一位遥不可及的大国领袖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了。我也从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中感受领悟到五句话:

信仰是一个人内心的指路明灯,它能照亮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像嘉兴南湖游船上的那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之路一样。没有信仰的人生,犹如黑暗中行路、逆水中行舟,没有目标,不明方向,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总书记那时候小小年纪,就能排除万难,义无反顾地来到革命圣地陕西延安的农村插队,很难想象,一个稚气未脱、青涩懵懂的少年会有这样的选择和打算,而且还在这样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高原上一干就是七年,其他知青都走了,他却从知青当上梁家河的村支书,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他当时是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总书记说,15岁下放到梁家河时,人生一片迷茫,但不久后,他在梁家河入了党,当上了大队支部书记,这人生第一课的含量是无价的。梁家河的七年,留给总书记最深刻的记忆是,对人生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信念是支撑信仰的内生动力,有执着的信念,才会有坚定的信仰。正是在梁家河的七年,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坚定了总书记内心的信仰。也正是这份内心执著追求的信仰,照亮了总书记前行的人生之路。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只有勤学善思,做知识的真正主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与总书记住同一孔窑洞的知青同伴戴明说:“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总书记对书籍总是爱不释手,他炕头上的书总是堆得满满的。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尽管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要上山劳动挣取工分,他却没有把读书的这一良好的习惯给改变,没有把学习给落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总书记遨游知识的海洋,感受知识带给他的力量。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坦言:“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知青的那段岁月里,他“带一箱子书下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他今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书记在与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回忆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总书记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那是学习的功效,读书的功效,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功效不止于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还改变了国家的前途命运。

总书记在给年轻干部成长指明方向时说:“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是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我想这应该是总书记成长的真实写照。他到农村插队,开荒、挑粪、收麦、放羊,这是他这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孩子“接地气”的第一次实践,后来,他担任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建沼气,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他还带领创办铁业社、缝纫社,这是他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第一次实践。正是在梁家河的这七年,在一次次的“第一次”实践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始在他心底植根,担当责任的精神开始在他身上展现。再到后来的河北正定、福建厦门、宁德、福州、浙江、上海,一步步成长为大国领袖,靠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担当责任这“两件法宝”。总书记在索契冬奥会接受采访时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们能清楚地找到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梁家河知青岁月的实践,奠定了总书记成为大国领袖的实践基础。

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媒体专访时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对于总书记而言,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工作是使命责任担当,更是无私奉献付出。在现在的梁家河,可以参观知青淤地坝、知青旧居、村史馆,以及沼气池、铁业社、缝纫社、磨面坊和代销店,这些都是总书记无私奉献付出的点滴写照。在那段岁月里,总书记始终顶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没有上大学的机会,也不能招工或参军,他没有明显的功利性,对于这些他毫不在乎,他就打算扎根农村,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块黄土地,奉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梁家河,奉献给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多年后,总书记携夫人彭丽媛回延安时,用陕北方言向乡亲们介绍说:“这是我的婆姨。”这有种带着媳妇回家见“公婆”的味道,总书记俨然把梁家河当成了自己的家乡,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就是他的亲人。他还说:“1969年1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总书记对这里用情至深,念念不忘,说明他在这片黄土地上付出了太多、奉献了太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是这种默默地无私奉献,磨砺了他的意志,增长了他的才干,也成就了他的事业。他从陕北的小村庄走出来,带着宝贵的奉献精神,坚持奉献成就事业,走到县城、到省城、到首都,尽管他把心留在了梁家河,但他注定不只是为梁家河的父老乡亲而生,他注定为天下苍生而生,他注定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之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在总书记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在他的知青岁月里,要过好“四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一个从小在北京城里长大的15岁孩子,哪能受得了这些。他住不习惯,经常被虱子咬得红肿一大片,奇痒无比,经常挠,后来都挠得流脓流血。他吃不习惯,每天吃的是“粗粮”,比如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非常粗糙,难以下咽,还因为缺油,饿时间长了,有一次他竟和知青雷平生蘸酱油膏吃生肉。“劳动关”对于他这个京城来的少年也是极难的,但随着时间延长,与老乡接触多了,劳动也习惯了,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分也长到10分了。最大的问题还是他是习仲勋的儿子,带着“黑帮子弟”的帽子,思想包袱很重,但他还是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仍然继续求上进,先是入了团,后面还是因为以团员身份参加了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赵家河大队的“整队”工作,表现突出,群众认可,才一波三折地入了党。也就是那样一段时期,他从犹豫、彷徨,到充满信心全身心投身到为群众奉献的工作中去。此时他的思想,已经逐渐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那些苦难的经历丰富了他的情感,丰富了他的人生,让他能够在逆境之中从不畏惧、从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从不动摇,让他在治国理政的道路上,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学习了《***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对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和感受对那段令人难忘的知青岁月和***同志在梁家河七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通过学习,就我所感受到的梁家河精神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同志有着不懈奋斗的精神。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学生,从首都北京到落后贫穷的陕北小山村,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他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不仅坚持读书学习,而且很快融入了这里,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一干就是七年。这七年,他不仅积累了自己,更是锻造了自己,这种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人生道路上,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同志在梁家河的七年,的确是不平凡的七年。就像他们的知青伙伴们说的,他的表现处处与众不同。一个年轻人,他心系农民,心怀天下,不是因为自己到了穷乡僻壤而浑浑噩噩,而是坚持学习,认真思考。通过这七年的经历,了解了基层,懂得了国情,丰富了思想,锻造了灵魂。终于是自己最终成长为一个大国领袖。这一切皆是因为他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是他成长成熟的园林。

***同志有着以民为本的情怀,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不仅与群众打成一片,更主要的是他处处为村民着想,特别是当他成为村支书之后,更有机会为群众服务。觉得村民到镇子上买东西不方便,就想办法成立了代销店;觉得村民生火照明等方面条件艰苦,就远赴千里学习沼气技术;觉得村民农用家具购买维护不方便,就创办了铁业社……因为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因为他以民为本的情怀,他处处想着群众所想,实实在在的为群众解决一些迫切的生活需求,让他们生活劳动没有后顾之忧,不用为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从而有更大的力量、更多的智慧、更高的热情投入劳动之中。就像他十八大主政以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人民群众也有了更高的热情和动力投身于祖国建设之中,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习总书记有着平凡朴实的境界,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高干子弟、一个城里人。他总是默默的努力着、奉献着,真正把自己当成了一位彻头彻尾的农民,打坝、打井、办磨坊,无一不是把自己融入这个集体才能坚持干出的大事情。这也是基于他平凡朴实的思想境界,就是多年以后,当他以国家副**的身份回到延安,当年他村支书的继任叫他副**时,他亲切的说:随娃,你怎么也这样叫我呢?听起来简单的一句话,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件事,反映出他平凡朴实的意识和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反映出一位大国领袖的风范。

习总书记有着勇于创新的担当。在那个年代,对一些东西的排斥性是很强的,当时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但是,为了给村民们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搞了代销店、铁业社、缝纫社等等一些副业,尽管不营利,但很容易被扣帽子,有着很大的风险。但他敢于担当,硬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凭着一股闯劲,终于把这一件件事办成,使梁家河的劳动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村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习总书记有着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生涯,可以说既是他成长的关键阶段,更是他作风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他的村支书继任者石春阳谈到的,关于近平给村民分粮食的事情,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灵活,但我觉得,更能体现出近平同志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关于给村子打坝的事情也是一样,既说明他认准的事情就能够坚持,也反映踏踏实实务实为民的品格。

***同志有着团结友爱的品格,与人相处总是平和朴实,总是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他人。无论和村民还是知青都能团结有爱,平等相处。正是这种品格,他赢得了大家的认同和信赖,使他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得到锻炼,他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把村子治理的井井有条,带领梁家河的村民摆脱贫困。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有爱是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的最有力的武器。***同志的这种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早期的成长经历,让我们对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有了更为鲜活的认识。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则使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到他的真实生活。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无法亲身经历所谓的知青岁月,却能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体会到当时生产和生活条件之艰苦,当然,也正是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时光,沉淀出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为我们所有身处基层的工作者拨开了迷雾,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基层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习近平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在农村的“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这四关,文中的知青说部分也为我们详细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作为90后的我很难想象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在其中磨砺自己、不断学习进步的。现在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比之好上百倍千百,我们就更应该扎根基层,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念,为人民做实事。基层工作固然会繁琐,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生活之余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补充精神上的“钙”,在思想上做到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才能有所得。书中反复提及到,梁家河的村民去接知青回村的时候,习近平的两个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从北京带去的书本和他一空下来就读书的情景,都让我感受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的热爱。正是这些在知青岁月中从没放弃过读书和思考的坚持和习惯,对习近平总书记后来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和学习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要求我们在年轻的基层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增强自我的学习能力,将自己的所学都投入到伟大的基层工作事业中去。

“干字当先,干在实处”,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到基层磨砺意志和品格。不论是修沼气池、修公路、开办代销社和铁业社还是修筑淤池坝,这些举措都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这些举措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了解了人民群众真实诉求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之后才着手去推进的,也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敢为人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思想。书中以七年的知青时光为例,为我们诠释了基层干部应有的担当和魄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和领悟。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的使命是为人民谋福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真实的诉求,做到“实干”而非“蛮干”。

在当初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下,七年的知青岁月却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也希望自己和每一位工作者也能够在工作中多学习,远离浮躁,实事求是,保持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行路,都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方面。读《***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让我同时获得了读书与行路的双重收获,因为《***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以***在青少年时期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进而实现求真与务实的统一。这本书讲述了***同志的成长与人生体验,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生动的党的群众工作课程,其中渗透着***从融入群众到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通过一再阅读,让我深刻理解和领会到如何通过求真务实的生活与工作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成长。

1969年年初到1975年10月。少年***来到黄土高原上的延川县梁家河村当知青,同乡亲们一起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建沼气池、吃玉米“团子”。在这七年的生活与工作之中,***迅速成长起来,正如他所说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他带领干部、群众打坝、挖井、办缝纫社、代销点、铁业社、磨坊、办沼气。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刚到梁家河才几天,***就去吊唁一位老党员过世的母亲;***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并帮助果农提高苹果产量质量;***把好一些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真诚相待,一直对智力有点缺陷的灵娃包容、关心;***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帮助老汉拉车、帮群众找猪……***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

***在陕北这块红土地上继承了父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完成了他的人生升华。***的七年知青生活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特别是在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搞副业是有风险的,很容易被扣帽子。但是,只要群众需要、对集体有利,***就会在严谨把握政策的基础上,带领大家坚决地干。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的为民情怀。***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还经常说他是“老陕”,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这说明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融入农民之中了。同时,也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磨练,锤炼了习总书记坚忍不拔、坚毅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

《***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我们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更是当前的青年干部锤炼党性、健康成长的生动范本。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担任过驻队社教干部、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在最基层、第一线为老百姓做一件件实事,一次次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口碑,成了一名“大家都拥护”的村支书。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当***越来越多地了解当时农村的落后与老乡生活的艰苦,就越激发他为群众做实事的激情。***说:“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儿。”他认为,是陕北人民收留了他,爱护他也保护了他,他要为民办事。他用亲身实践告诉新时期的年轻干部“为什么当干部、怎么当好干部”,***的所作所为,给大家树起了看齐的标杆,带给大家前进的动力。

从***的七年知青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新时期的年轻干部理要牢记***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要符合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难度再大也要努力办;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与民争利的事有再大的诱惑也要坚决抵制,做到廉洁刚正、执纪严明。在工作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对自己,要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成本账等,逐项比较分析,明辨利弊得失,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持续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实现干部作风的转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在工作上要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特别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阅读心得

一是心真爱党,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去下乡插队,创造了当年知青“三最”,“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全国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是所有知青中在农村待的长的极少数人之一。而且当时他的父亲在洛阳“下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到了农村,丝毫不减对党的忠诚,几次打报告申请入党,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申请书中的承诺。如一位朋友说的:“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就是这样一种现实,他的思想和情绪,处于稳定而且刻苦磨炼的时期,处事已然沉稳自信。

二是意真为国,从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可以看出,当年的陕北插队,对于青年的习近平而言,在大队工作就是为国工作,从一个16岁的少年到村里的支部书记,应该说不论从思想上、行动上都已经明显成熟和自信,对于当年的习近平而言,如何带领大家改变梁家河村的面貌才是他真正发自内心想发干的,于是乎,给中国农科所研究院写信搞科技种植,到县制种站学习良种知识,带领村民打井、组织办沼气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改变了当年的梁家河村,更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的一大批人,正是因为当年最基层的社会实践。打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为国扎根基层的厚重之基。

三是情真为民。当年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渝的信念,从他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们可以知道,更可以看出,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应该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应有之义,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在艰苦岁月中,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他做了那么多的实事,源于他亲身体会到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也源于他平时的思考和观察,他敢于实践,敢想敢干,也能干会干,能把想法变成现实,也正因为他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也当过县委书记,他关心“三农”方面的事情比较多,对农村情况很清楚,所以精准扶贫这个国策现在做到了,尤其是强调干部责任到位,真是抓到了关键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发展道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坚定的认识,就是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整个实录中,对于我个人增强“四个意识”发挥了正能量,并且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教育,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古今中外以勤学苦读而成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甚或败绩声名狼藉者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本人着力克服厌学懒思的坏习惯,抽时间读书,但缺乏持之以恒,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收获甚少。近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心得。深深被书中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是艰苦生活中的历练,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则是成长成才始终如一的底色。

“学之所以益才,砺之所以致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和充满睿智、充满情怀、充满自信的魅力。这都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更是勤读、实读、深读、巧读以及注重思考的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读完了当年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却总说没时间。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吃喝玩乐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学就要落后于他人,不学将注定被社会淘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抓紧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读好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习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总书记那样,刻苦学习的同时认真的思考,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作为检察人来说,就是要时刻钻研法律业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确保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检察人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坚持读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和增强投身检察工作,奉献检察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能塌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对篇幅不长的《为人民服务》也反复地看,反复地读,对于厚厚四大本《中国通史简编》从头到尾认真通读,做到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

在读书时不只是读过了、了解了,而是注重分析对比,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和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努力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曾对陶海粟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坚持读书学习,积淀了习近平总书记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他说过“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这种学识,这种修养,这种格局,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

采访中雷平生说:年轻时期的阅读、年轻时期的苦学所能学到的知识和信息,很多已经变化了,或者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青年时期所养成的不倦学习精神和良好学习方法,以及通过学习所养成的思维能力,则可以伴随人的一生,对后来的各个阶段依然起着作用、发挥着影响。

我非常赞同这种说法,习近平总书记能够一步一步的成长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正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以我身边最亲近的人来说,我的父亲虽未有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的雄才伟略,却也确信“学无止境”的道理。我的父亲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工程师,从最初开始拿着工程图纸来咨询我三角函数的问题,到现在他可以用专业的绘图软件构画工程图纸,指导工程的实施,再到最终工程交付的所有资料编写。从平地而起至积累到一人高的工程资料册,正是这其中学习与努力的最好证明。

从我自身而言,远则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榜样力量,近则有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中,理应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相比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苦知青岁月,我们不用在煤油灯旁熏到脸颊发黑,也不用生活在闭塞的黄土高原,更不用为了借阅一本书走30里的山路。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渠道,作为网络科的一员,应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不断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并运用自身专业所学,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举一而返三,闻一而知十”,融会贯通,学有所用,用有所得。

黑发要知勤学早,白首才能不悔读书迟。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是一部讲人民领袖的书,是一部记录人民领袖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成长经历的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主席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读后对于青年时期的主席能吃苦、敢担当、重实践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热爱读书方面,印象尤为深刻。

利用一切可能读书。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就是以这样的毅力和坚持,习近平主席当年读完了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读书条件良好,书目齐全、借阅方便,但有多少人坚持读书。有调查显示,中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仅为4.58本。我们都应像习近平主席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

利用有效方法读书。“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例如读《共产党宣言》时,习近平主席找到著作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不尽相同的理解和各有侧重的翻译,在分析对比中真正学深悟透。我们只有像习近平主席那样分析对比地去读书,才能提高读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

重点书目精读细读。习近平主席对一些重点书目,总是花功夫认真研读。比如他在读苏联军事著作时,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重要战役》图册摊开铺在炕上,对照文章仔细寻找一个个文中涉及的不熟悉的地名,熟悉之后又进行“兵棋推演”复盘,力图从纷繁杂乱的战役经过中总结出两军对垒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之处。这告诉我们,有些书,需要我们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才能在读书中提升自我。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习近平主席既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又读中外历史著作;既读中国古代文学,又读世界经典名著;既读军事理论,又读国际政治。广泛的阅读不仅带给习近平主席思维的拓展、视野的开阔和心灵的滋养,更带给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惊人学识和兼容并包、胸怀天下的宏大格局。我们只有在平时涉猎广泛,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阅读了《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习总书记成长的艰辛与不易,伟大祖国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具体、可触可感。细思当下,回望历史,书中都能清楚找到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逻辑起点与实践来源。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干什么,时时刻刻将解决群众困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梁家河村,他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建沼气池、打井、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等,用实际行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到了极致。他不喊苦不喊累,敢想敢干,靠着脚踏实地的干劲,让当时的梁家河村面貌得到很大改变。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这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在这七年里,他用每一滴汗水和每一份付出诠释了他说的那句话:“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真切感受到了在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迈向了新阶段,许多与百姓生活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得到切实改善。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真正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并给予他们及时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同时向他们多讲一些当前的国家政治,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有国才有家”这一根本,努力做一名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人民教师。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讲述了总书记在1969到1975年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经历。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待在农村的时间最长,年仅15岁的习近平毅然决定放弃在北京优渥的生活条件,到陕西去当知青,到最苦最难的地方去磨炼自己,到最贴近农民的地方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主席,扎根在土地里,枝繁叶茂在党中央,用自己高大的身躯,树立起中华儿女的榜样。

分享片段---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

那个年代,考试交白卷、得“鸭蛋”很光荣,但是近平没有受那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汲取知识。那时候,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近平在劳动之余读书,也是一种充实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荒废时光的好办法。

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你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者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考进医学院,五年大学生涯,三年规培之路。这是新一代医学生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我们已经离开了校园,开启了新的梦想,一摞摞的发黄医学书,一支支废旧墨蓝笔,一张张尘封的病历纸,一声声催命的电话铃声,一串串急促的脚步声,一场场激烈的病例讨论,这些都是我们的平常工作的真实写照。医路漫漫,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教授、专家那样的称号。

十一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住院医师在医院值班?漆黑的夜里不知道有多少医务人员在伏案工作,患者的入科教育,不知道你是否千叮咛万嘱咐患者不要熬夜,不要劳累,而如今的你想起这些话语会有什么想法呢?现实是什么呢?我们收起自己的矫情,擦干自己的眼泪,放下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揉揉眼睛继续工作,你们都很坚强,工作再苦再累,也都在坚持,从来不向父母抱怨,不向社会妥协,牟足尽,一个个的向前冲,做不到总书记那样的坚持不懈,但我们也不差,坚持在医学的道路,快乐的穿梭在病房里。主任们常说,住院医师,只有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在病人身边学习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没有高强度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难以培养出合格医师,年轻医师没有下夜班,你们要多看、多学、多问、多做,这样才能早日成为值班医生。我们经常会听到轻轻松松是当不好一个医生的,不努力永远做不好医生,换句话说,技术不够硬,被患者抓住把柄,翻身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看过不少真实而负面的消息,我们抱怨过无奈过哭泣过,但仍发现自己没有改行的勇气,还是想继续做医生。医生的工作服务对象是患者,患者的救治需求随时可能发生,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医生工作时间不可能是“朝九晚五”。下班时间到了,医生仍会继续对病人进行治疗。对规培医师而言,规培期间是以学习者身份在工作,住院医师需要付出更多时间,才能有更多收获。如果因为待遇问题去“颓废”自己,对病人不负责,那样失去的很可能是自己的生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七年知青岁月,总书记从一个懵懂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青年,他从梁家河大队出发,从一个普通农村的村长迈向党中央,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艰苦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但是如果志存高远,自强不息,一定可以走得更远。永远不要停止为梦想而努力!

美国总统杜鲁门有一句著名的座右铭:“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一名优秀的青年医师。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做事在行,忌言之凿凿,作之寥寥。

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读《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有感

《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2017年8、9月份出版的,印象很深,当时是由团中央带领广大青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特别是青年干部,可以说是推荐必读之书了,这本书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本人由于各方面原因当初没有特别在意,也就没有做到相关的学习要求,现在想起来很惭愧,如今有机会我借到这本书,利用一些时间,很快读完了,并且很有感触。

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相反作为一个工科男生,对科技和本专业的相关内容更感兴趣,所以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就让我的同学、研友不太理解,认为我现在做的事情不合时宜,我能理解,因为作为一个还在任的学生干部,有很多事情,并且还要上课,在这个时期其余时间只能全部用来考研复习,才不会被别人甩在后面。我借这本书的初衷原本是换换心情,调整自己,让自己的心态更加稳定,对复习有很多好处,后来逐渐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我不仅没有选错,而且我还“赚大了”。

先介绍一下这本书,这本字数在31万字左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的前身是16年11月到17年3月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载刊出的采访实录。这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全部以采访实录为内容的书,里面共有19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包含“当年的知青”、“当地的村民”和“各界人士”共30人左右,从各个角度全面的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到1975年在梁家河插队时的种种经历。

这本书所描绘的情景,都具有很鲜明的时代背景,这七年处在“”期间,老实说,我对这段历史细节知之甚少,这本书很大的充实了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也清晰的看到当时国情在最基层、最贫困地区的真实表现。简单概括总书记当年的成长变化就是,从一个为了减少“迫害”牵连选择去陕北插队的年龄最小的普通知青,成长为所在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一心努力为当地老百姓做实事的大队支书。

文档为doc格式。

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我认认真阅读了《***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使我接受了一次全面的党性修养和心灵的洗礼。该书生动反映了***总书记在艰难磨砺和丰富实践中的成长历程,直观展现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深刻揭示了***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作为一名基层组织人事干事,今后,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发挥作用。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脉络、实践根基和精髓要义,更加深刻地领悟***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增强敬仰核心、信赖核心、跟随核心、维护核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坚持砥砺党性修养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总书记是当年“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七年的艰苦岁月,***总书记坚守梁家河,在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上,经受了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的考验,始终坚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始终怀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要进一步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的丰厚养分,以***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

把学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锤炼工作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书记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对此,***总书记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艰苦劳动中,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冬天冰凉刺骨的泥水照样蹚,劳动中手掌起泡流血也在所不惜,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种种考验,历经了七年的磨砺成长。在闭塞荒凉的黄土高原,***总书记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从没忘记学习和思考,坚持博览群书,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山上放羊时学,干活休息时学,曾为借一本书能跑30多里路。读马列、读历史、读政治、读文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当今时代,我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更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不断磨炼意志、品格和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勇于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形成拼搏奉献、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学习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千,它既是一部青葱少年的成长史,又是一部干事创业的奋斗史,书中通过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示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给人以深刻启发。从“知青说”这一篇章来看,我们知道伟人的青春岁月必然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历程,有苦、有甜、有泪、有辛酸、有仿徨、也有人生的历练和厚重。只有经历这些,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年轻干部,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段上山下乡的特殊时期,但身处新时期的我们也时刻面临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特别成为一名乡镇干部,乡镇工作既是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又是国家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实者;乡镇干部能力素质的好坏,往大的方面说决定了一方的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对乡镇而言就是觉得了老百姓对政府工作能力的满意程度,这就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工作需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勤学习。要做学习型的乡镇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今时代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就拿现在来说,各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扶持农民发展优惠政策也跟随时代不断在变,乡镇干部不知道、不清楚、不精通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仅仅停留在当前,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乡镇干部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提高学习力,不断强化“学习力就是竞争力”的新观念。作为一名乡镇干部,只有重视学习、持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引领农村改革发展、助农增收致富。一是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新观念;不做“自以为是、夜郎自大”的干部,要做充满激情、创先争优的干部。二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随处学习的精神,不仅重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方面知识,静下心来研究各种方针政策,努力成为涉农政策的“活字典”、“百事通”。

二、善谋划。谋划就是筹划、想办法、定计划。作为乡镇干部,要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谋划好自己负责的工作应重点在哪里?怎么去做?每个阶段工作需要达到什么程度?要在心中提前构思、琢磨酝酿。就正如有句话说“身在兵位,敢为将谋”以前党委政府也提出过,谋划工作要提高两个层次,不能拘于当前,只有在谋划中不断锻炼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三、有担当。乡镇干部担当在哪里体现,当你面对办事群众的询问,能热情周到的接待,并帮助群众办事,这就是当担。现在我们有些干部,缺乏群众工作经验,与群众感情不深,在有些工作中不敢进群众门,不敢和群众说话。乡镇干部的价值就是体现在为百姓服务上,百姓的需要就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方向。适应发展需,创新服务方式,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特别是当前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怎么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使我们所思考的,俗话讲“既来之则安之”,乡镇干部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付出责任。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也是乡镇干部担当精神的体现。

四、树形象。乡镇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以心交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待群众工作真心,以满意赢民心。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我觉得要与群众说好“五种话”:以心换心说家常话,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实事求是说真话,对症下药说内行话,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满意,就是要办好群众的事。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经常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竭尽全力地为老百姓谋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多奉献。农村工作任务繁杂,难度大,工作条件艰苦,因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首先要能吃若。要有奉献精神,能耐得住寂寞,安心在基层工作,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好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要努力做到“三勤”,一是腿勤,不怕多跑路,不怕多流汗,舍得花力气,把工作做实做细;二是脑勤,勤学善思,注重研究剖析矛盾,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嘴勤,多向领导汇报工作情况,多与同志们交流,团结共事,密切协作。

当听到“知青”一词,有过亲身经历的人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情感,对那个时代有着或苦或甜的回忆。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感触颇深。这本书采用了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受访者的亲身经历,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这本书将我重新带回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这本书是真实反映总书记青年岁月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实录。七年的知青岁月不仅仅见证了总书记的成长,也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他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心底里热爱着这片土地,将自己看作是这片土地中的一部分,他一心想让老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总书记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句话在我阅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感受更加深刻。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以下两点体会。去轻浮化,这个不仅仅体现在个人身上,也体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黄土地,贡献给了农村。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却缺失了最重要的理想信念,身上多了一分轻浮和虚荣,我们应该将心沉下来,将脚步慢下来,扎根人民,贴近现实,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更要稳扎稳打,不要想着走捷径,而是从一点一滴做起。

磨炼耐性,主动学习。总书记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是扁平化的标语或是口号所造就的,而是与农民们朝夕相处的两千四百多个日夜和读了万卷书后所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这两千四百多个日夜中,有欢笑有泪水,一起吃过玉米团子,一起建过沼气池。在精神和物质都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总书记锻造了自己不怕困难、有耐性的坚韧品质。在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下过书本,放弃过思考。“碰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碰到自己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总书记认为七年时间是他打基础的最重要的时光,他也将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彻到了他的一生之中,当成一种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从这本书中,我们感受到只有拼搏的青春,为人民作出奉献的青春,才是温暖、持久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段特殊的时期,但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考验。总书记为我们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积极实践,接受磨炼,敢于吃苦,勇挑重担。作为学生要踏踏实实学习,不追求虚荣和浮华的事物。多读书,读好书,充实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传播青春的正能量,我们要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