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大全5篇)

时间:2023-09-24 16:48:37 作者:雁落霞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大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篇一

摘要: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活动都需要想象,古今中外都有对想象精辟的论述。艺术的本质在于触摸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并予以审美的救赎,而想象就是强化艺术这一本质的最重要手段,想象是艺术成为艺术的重要原因。在想象的艺术审美境界中,想象的最关键的作用是开拓了人类自由精神翱翔的天宇,守望精神家园就成了想象秉承的使命。

关键词:文学艺术想象艺术创造

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在它瑰丽多姿、自由驰骋、创造无穷的想象上。什么是想象?王梓坤先生在《想象的作用》中论述:“想象是以资料为据,但又不拘泥于实际而有极高的抽象性,它是直觉的深化与外延。”这篇文章还引用了列宁和爱因斯坦高度评价想象的重要性、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产生过程及与现实的关系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始终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历久而弥新,靠的是作家、艺术家奇崛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生命中的想象力,“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所谓想象力是人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艺术来到人间,在原始胚胎时,就依靠想象孕育而成。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神人”、“英雄”如盘古等,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都是想象的产物。原始的艺术也都是非常的抽象的,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人类原始艺术的辉煌。比如中国古代的青铜艺术,青铜器上最主要的形象就是饕餮,其实就是一种文化想象的产物。理解了它就理解了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价值的关键。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原始艺术也是大致如此。人类最早的艺术大都是神话传说,这当然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但从创作心理活动来讲,是想象孕育了原始艺术的形象。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摘要》中说明了想象的这一作用:“在野蛮的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巨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字,而业已给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也正如歌德所指出的:“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青铜器上的饕餮艺术形象是一头非常狰狞的兽型形象,它没有生物学原型,而是人的心灵创造,心灵以重组变形的艺术手法,通过原始艺术家的想象力而创造出来的新的艺术形象。楚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其历史和地理环境而留存着大量的原始巫风,展现了一个浪漫惊艳的想象世界。《九歌》显示了一个神的族谱,把楚国神谱系按照阴阳五行四方图式进行编排。葛兆光认为《九歌》神谱实为楚文化系统,而这个实际上是楚文化融合周文化、齐文化的结果。无论是齐或楚,这里展现的其实是一个从远古就存在的天地四方观念与原始人类艺术想象结合而来的新的景观,这里真正重要的不是一种古而有之的汉文化的精致结构,而是在这个结构基础上所想象出来的那些神奇的艺术形象和能够想象出来那些心灵的东西。在屈原的《招魂》里,我们仍然看到一个天地四方的结构,真正使我们心灵摇荡的不是这一结构而是从这一结构生发出来的奇特想象力的产物dd鬼魅精怪。这也是楚文化的真正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人类的艺术审美活动,其实,也就是借助某种艺术媒介的诱引,在一个想象创造的幻觉世界中,或得以精神的抚慰,或得以人生的彻悟。艺术想象能够化无为有、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象和深邃美学的意境。唐人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作者仅仅写出了具体物象美的画面,显然还不能算成功的诗,实际上这首诗的妙处,正在于作者通过具体的物象,通过想象抒发出作者自己的一种遗世而独立、孤高的情感,并由此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境界。柳宗元虽然长期谪居异地,但仍然不畏雨横风狂而泰然自若。所有这些都是此诗的言外之意、词外之情。其诗深层的情感内涵隐蔽于词外,隐蔽于言外,而有待于读者“神与物游”,去发现,去挖掘。

所谓“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篇》)。这种想象不受时间、空间制约,你可以想到千年之上,万里以外;你可以想到各种美妙的境界,像珠圆玉润的声音;你可以想到壮丽的景色,像风云的舒卷……总之,诗人是戴着感情的“眼镜”来观察和反映生活的。尽管生活中的事物千姿百态,却无不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以至于打破事物间固有的联系,或改变事物原来的特征,而依作者情感的要求,予以称心如意的剪裁。一幅艺术作品的创意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化内涵,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作品的成功和失败,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只能使作品苍白无力,没有生机。澳洲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dd丹麦建筑师约思乌特松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dd涵盖了人类历史上许多文化的精髓,玛雅文化、中日文化、伊斯兰文化,都为他提供了创作灵感,歌剧院内八个壳片屋顶分为二组,这些贝壳依次排列,看上去像是两组开盖倒放的蚌,这种设计理念与巧妙的借鉴让这个作品成了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篇章。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是须臾也离不开形象的加工、意象的浓缩、情感的升华的。形象激起想象的风帆,意象鼓起想象的翅膀,想象又促使情感的升腾和变化,形象、意象、情感与想象交织在一起不断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一股合力,推动着艺术创作活动顺利地向前进行。因此可以说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是奇特的想象力,质言之,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本体精神。想象力始终灌注着创作主体的丰富情感,是在情感力量的催动下展现的,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通过凝铸而成的形象和意象展示在作品中。因此缺乏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是不可能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然而,当我们厘定清新健康的文明坐标重新审视当下的艺术创作时,不难发现在艺术领域里想象力的日渐匮乏和作家艺术家对想象力的忘却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文学作品、电影、相声等艺术门类越来越远离必要的想象空间,失去诗性的审美质感与诗意智慧,这不仅彰显着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上的苍白无力,暴露出作家艺术家对商业利益积极迎合的姿态,同时还表现出他们对心灵自由这一艺术理念的淡化与漠视。想象的思维特点有日渐程序化、单一化的趋势,因此,当下的想象世界呈现出一片荒芜而苍凉的景象。诚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日益受制于理性的想象力,一方面,在无数概念的指导下,获得了精致的逻辑秩序,并有了新的流动方向,一方面又被概念所缠绕所束缚乃至被窒息了。”缺乏想象力不仅使文学艺术变得索然无味毫无魅力可言,也使原本充满诗意的生活陷于一种彼此模仿的单调重复之中。无疑地,缺乏想象力,就会使我们的生命不但没有必要的更动和新鲜感,而且连最为日常的运作都显得特别慵懒乏味。一旦缺乏想象力,艺术作品的延展性和审美趣味就会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失去生命律动感。想象力之于艺术犹如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之于生命。事实上,想象力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生命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意识做前提,就没有旷世作品的出现和个性流派的诞生,更没有文学艺术的总体发展和欣欣向荣。

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论一直都很重视想象,其理论资源非常丰富,对想象的阐述也采用了不同的理论话语与言说方式。先秦诸子中,老子和庄子是最富于想象智慧的大思想家,他们对“道”的描述与体悟就具有很鲜明的想象品格。老子认为,要认识那个不可名的“道”就要“涤除玄览”。这样的“虚静”状态实质上就是要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求与天地万物精神的交流,也就是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也就是主体抛弃了一切有限的形式和偏执的观念,心纯志一地去遨游“大道”。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不可言的思想。庄子认为,“书”、“语”、“意”,都是有局限的,需要以“道”的显现和把握来说。庄子不直接说道而是以寓言来暗示、象征“道”。与老子的“涤除玄览”的体“道”相似,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理论,庄子在他的文章里广泛运用“想象”这一心灵工具。“想象”用庄子的哲学语言来言说,就是“游”、“坐忘”、“虚静”、“悬解”、“丧我”、“天籁”、“守本”、“守神”。因而使得庄子的“想象”具有否定逻辑、否定语言、否定感觉经验、否定知识、否定理性等内涵,注重精神界的直觉体验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自我存在的纯粹意识的诗性关照和智慧性的提问。庄子的人生美学就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它包括庄子对美和美感的认识,更蕴涵着其体“道”过程中的一种心灵状态,是用审美化的思维方式来设计人类精神的栖息之所在,同时为个体生命寻求可能抵达这美妙精神家园的途径。所以,庄子的想象论既不同于感性思维,也不同于理性思维,而是一种诗性思维,它一开始所具有的就是哲学睿智和诗意的品格,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的工具;它给予我们的并不是价值性的预设和前提,而是诗性智慧的开启与敞亮。西晋陆机的《文赋》即对创作构思中的艺术想象进行过形象的描绘:“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南朝梁代刘勰更认为,想象就是主观神思与客观物境的有机交融,“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文心雕龙神思》)。想象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体系中,一开始就与西方有明显的不同,它不是心理的思维的范畴,而是把它提升为一种人类精神的最高审视形式,作为一种最高的探究现象和追问自我存在的思维方式与逻辑工具,具有诗意的品格。

对于当前文学艺术发展不景气的局面,致力于呼唤想象力的回归,是当今所有艺术创造者都应该首先思考的问题。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以奇特的想象力密切地观察、分析、感悟着自己所身处的大千世界,揭示出生命的存在状态与本体精神。想象力的回归可以有效地遏制当下艺术创作的衰败颓废之势,增强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提升大众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水平。同样,想象力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4][德]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黑格尔.美学(第一卷)[c].商务印书馆,1979:357.

[6]高尔基.论文学技巧.论文学.[c].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317.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篇二

论文题目: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陶渊明与谢灵运同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从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观物模式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人、其诗,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学习他们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山水诗人奉他为开派使者,这就保证了比较的对等性。陶谢并提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文学批评史上,陶谢并提的由来已久。较早且有影响的当属杜甫,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的经典材料。此外如唐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宋陆游“陶谢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诗》),清曹秉钧“同游妙述作,诗手并陶谢”(《和兰雪题西湖饯春图诗韵》)等。

当然陶谢比较研究在现当代仍方兴未艾,但比较的方向跟语言表述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出:“余观谢诗取材于风物天然,而不风格自然;字句矫揉,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晋宋诗家真堪当‘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之目者,有陶潜在……”而后起之学者,他们的陶谢比较,既有对传统点评的继承也有现当代点评的理论诗辨,将对陶谢诗歌比较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振奎在《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一书中对陶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全书拟上、中、下三篇,从“人生思想”、“艺术实践”、“批评接受”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主攻方向:本文力图从陶谢二人诗歌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而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不同特色。

主要内容:

第一章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一节“写意”与“写实”

第二节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

第二章陶谢诗歌的观物模式比较

第一节“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二节定观与游观

第三章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

第一节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

第二节“情”与“理”的表现形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联系法。结合前人对于陶谢诗歌比较提出的典型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深入的探究其人、其诗。

技术路线:选择论题、阅读两位作者的诗歌作品、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评审、撰写论文初稿、指导老师评审、修改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再次评审、论文定稿。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8月15日—11月15日阅相关书籍并作读书笔记

20xx年11月16日—12月16日收集整理资料,理清写作思路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24开题报告第一次修改

20xx年1月25日—3月23日开题报告第二次修改

20xx年3月24日—3月31日开题报告第三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开题报告四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4月13日提交开题报告

20xx年4月14日—4月17日论文详细提纲写作

20xx年4月18日—5月8日写作论文初稿

20xx年5月9日—5月18日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进一步完修改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0日论文终稿、提交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

2、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版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7、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杜,1957年.

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

9、白振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m].上海辞书出版社,20版

10、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版。

1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篇三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篇四

论文题目:

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dd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

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施蒂纳与尼采

3.施蒂纳与阿多诺

4.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版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选题篇五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