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花圃教学设计(实用14篇)

时间:2023-12-19 16:47:23 作者:念青松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和学校其他教育教学部门的密切合作。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二、欣赏语言,感受雄伟壮丽 。

1、个性朗读,自主欣赏,感情质疑 。

2、合作欣赏,感悟语言的表现力 。

3、细研细赏,现现雄伟壮丽 。

2) 抓住重点词句,落实语言训练点,点拨学习方法。 。

三、欣赏技巧,再造想像,拓展延伸 。

1、学生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

《参观博物馆》教学设计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早饭,在一起讨论去那里玩。妈妈说:“去逛商店吧。”“不。”爸爸说,“还是去广场玩吧”“no,no,no。”我说,“还是去临沂的博物馆吧,去看一看临沂的历史吧。”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好好好。”

妈妈开车,不一会,就来到了临沂博物馆。我们到的时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刚到。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进门后,迎面是两棵高大粗壮的银杏树。爸爸告诉我,这里原来是老三中的地方,两棵银杏树后面是三排平房,第一排是办公楼,第二、三排是教学楼。你奶奶就在第一排西边办公。爸爸还告诉我,这两棵银杏树已经几百岁了,西边的那一棵是雌的,东边的那一棵是雄的。雄树的中间还有一棵柏树,虽然哪棵柏树已经死了,可是两棵银杏树还顽强的生长着。

博物馆共有两个展馆。我们先去了一号馆。一号馆里的文物都是古猿人的石器。分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三个时代。旧石器的石器都很简陋,根本看不出是古代人用的工具,我觉得那些都是普通的石头。细石器的石器都很小,和普通的碎石头也没有什么两样。“这些石头和地上的石头有什么不一样的?我看都一样。”妈妈说,“也不知道考古学家是怎么看出来的。我都看不出来。”“当然了,如果谁都能看出来,那考古学家还有什么用?”爸爸说。我接嘴说:“可能这些石头上有磨过的痕迹,肉眼看不出来,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出来。”爸爸、妈妈异口同声的说:“有可能。”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的石器就不一样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看就知道是石器,因为,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比旧石器时代、细石器时代的石器精细。新石器的石器比旧石器、细石器的石器的种类还多。有镰刀、石磨、石铲、石斧、石镐……原来的时候那些工具的头上还有木头,可是,那些木头已经烂掉了。以前有木头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个孔了。

我们又去了二号馆。二号馆的展品主要是西晋墓里出土的文物。有瓷器、铜器、古铜钱……还有蛋壳陶、青铜仙人骑兽和青铜胡人骑狮水注。最让我惊讶地是蛋壳陶了,那些陶器薄和蛋壳一样,我真不知道古代人怎么做出来的。这些文物有的色彩斑斓,有的造型别致,有的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我不由自主的说:“古代人可真聪明呀!”

今天,我十分得高兴。因为今天我又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参观博物馆》教学设计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星期日上午,风和日丽,万里无云,我和家人驱车前往自然博物馆,进行参观。

我们参观了恐龙展,物种起源展和海洋生物展。最令我感兴趣的就属恐龙展了。

当我们进入恐龙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红铜色圆球,圆球上凹凸不平,仔细辨认,才发现那原来是远古时代的地球,上面一大片连在一起的凸起是大陆,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哥白尼的“大陆漂移说”。远古时代的大陆经过了数亿年地壳变动,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

从地球旁边穿过,放眼望去,正前方是一幅巨大的恐龙骨架,四周是绘有恐龙的图片和文字说明。巨大的恐龙骨架周围和下面都是大小各不相同的恐龙骨架化石。那个巨大的恐龙,脖子长长的,在大厅里盘了起来,最前端有一个小脑袋探了出来,这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马门溪龙。在马门溪龙的脚下趴着的有原角龙、驰龙等,紧挨着它们的有一只禽龙,它的两只前爪伸出,翘着那锋利的大拇指,好象在说:“你们如果有谁敢来侵犯我的话,这对大拇指会毫不留情地扎穿你们的脖子。”

从恐龙发展史的介绍上,我知道了恐龙从三叠纪晚期出现,到侏罗纪时期的繁荣昌盛,再到白垩纪晚期的灭绝。它们的灭绝,有的说是因为行星撞击地球,有的说是火山爆发恐龙的食物没有了,有的说是大陆漂移。恐龙真是一个奇妙的物种。

这个展厅也很奇妙,走着走着,旁边就会突然出现一个门,门里总能有一些奇妙的东西。穿过一个小门,里面露出一个洞口,我们还没进去,就听见一阵阵低沉的叫嚣声,进去一看,原来里边是一个恐龙公园,有一些仿真的机器恐龙。我最先看到的,是一只暴龙,嘴里叼着一只小恐龙,头左右晃着,嘴一张一合,仿佛在耀武扬威。在这块恐龙“战场”的旁边,有一只三角龙,不停地转着脖子,晃着头上三个利剑一般的长角,很平静的观看着这场争斗,虽然仿真的恐龙做得很粗糙,但是仍然很有意思。

恐龙公园里还有一个小平台,上面有两个恐龙头,上去一看,原来是一个小游乐项目,名字叫“以恐龙的眼睛看世界”,我凑上去,眼睛贴在恐龙头后面的观察孔,哇噻,太有意思了,两只眼睛看到的是两边不同的景色。在这个小平台上还有一个制作恐龙纪念币的地方,我也做了一个三角龙的纪念币。我先把一枚没有图案的椭圆形硬币掷进机器,然后转动机器旁边的手柄,转了几下,只听“当”一声脆响,三角龙的纪念币就出来了,图案真的很逼真,我很喜欢。

参观结束,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浮想联翩,想到了恐龙灭绝是由生存环境变化而造成的。地球已经经历了六次物种大灭绝,无一不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可见环境对地球生物的重要。我们正处在第七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平均每天有一种生物灭绝,很多都是人类的行为破坏生态平衡而造成的,所以,我以一名小学生的身份呼吁大家:“保护环境,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这次参观真好,既大饱眼福,又增长了知识,还让我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所感悟,真是一举三得。

《参观花圃》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经历用乘法估商的过程,归纳概括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除法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尺子、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寻找信息。

2.提出问题。

(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1: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

1.列出算式。

要求平均每个小花坛有多少盆牡丹花,就是把154平均分成22份,求每份是多少。列算式是154÷22。

思考:估计154÷22的.商是多少?

(1)“15”比“22”小,商在个位,是一位数。

(2)“22”与“10”的积大于“154”,所以商一定是一位数。

(3)把“22”看作“20”,20×7=140,20×8=160,可能是7盆。

2.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把“22”看作“20”来试商,并用竖式计算154÷22的商。

(2)讨论并交流为什么要把“22”看作“20”来试商。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22的近似数是20,把22看作20来试商,用乘法口诀就比较容易找到商。

(3)师生小结。

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并板书。

154÷22=7(盆)。

问题2:月季花可以摆几个三角形图案?还剩几盆?

1.列出算式。

摆一个三角形图案要用18盆月季花,120盆月季花可以摆几个图案?就是求120里有多少个18,用除法计算,列算式是120÷18。

思考:估计120÷18的商是多少?

(1)被除数的前两位“12”比除数“18”小,商在个位,是一位数。

(2)“18”与“10”的积大于“120”,所以商一定是一位数。

(3)把“18”看作“20”,20×6=120,可能是6个。

2.用竖式计算。

(1)学生尝试用四舍五入法,把“18”看作“20”来试商,并用竖式计算120÷18的商。

(2)师生小结。

结合学生的回答,梳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并板书。

120÷18=6(个)......12(盆)。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先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算一算。(课本70页第1题)。

2.新学期开学,学校从图书馆的藏书中调拨出216本图书,为全校24个班级的“小小图书角”增加一些书。平均每班可以分到多少本书?(课本70页第3题)。

四、全课总结,收获启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参观苗圃》教学设计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试商方法。

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一)导入。

1、口算。

30×860×67×90。

34÷225÷6120÷60。

2、笔算。

120÷20174÷20。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室内培育22种花,共154盆,每种花的盆数相同,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1):读题:

(2):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3):列式:

3、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

4、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

5、学生板演,说明思路。

6、小练:

408÷51368÷92。

(三)。

1、出示例2:

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2、试着列式、计算。

3、学生板演,说明思路。

4、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引出验算。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

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5、练习:

89÷22161÷37。

6、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70÷31381÷54272÷28。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8×()24342×()213。

61×()44159×()481。

67×()21589×()884。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先来口算下面几道题:

30×860×67×90。

34÷225÷6120÷60。

师:笔算。

120÷20154÷20。

(说一说笔算思路)。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

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师:读题。

生:(生读题)。

师: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生答)。

师:怎样列式?

生:(154÷22)。

师: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

生:(估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

师:指名板演,说明思路。

生1:把22看作20,然后想一想154里面有几个20,因为150里面有7个20,所以商7试一试。

生2:54里面有2个22,还多10,再和100相加是110,110里面有5个22,5+2=7,所以商是7。

师:他们说的对吗?

生:对。但是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题,看看你是不是真掌握了。

出示(408÷51368÷92)。

生:(生板演)。

师:出示例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

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生:(生独立完成)。

生:120÷18=6(个)……12(盆)。

把18看成20,120里面有6个20,所以用6试商。

师: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

生:可以验算。

师:该如何验算呢?

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师:看书质疑。

生:(生看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1题、

生:(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2题。

生:(填在书上)。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会了如何试商。

生2:知道了如何对除法进行验算。

生3:计算的时候要认真。

师: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本节课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

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

3、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会考虑把除数换成是整十的数,但是没有同学想到把被除数也换成是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而我也没有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

对于这个失误,我在课后及时进行了补救。

《参观苗圃》教学设计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试商方法。

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备注:教案设计的红色字体为教学重点和评价语。

一、情境导入。

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到了冬季,绿色植物的颜色逐渐的减少了,可是在我们的家乡哈尔滨就有这这样的生态园,它四季如春、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播放影片,板书参观苗圃)。

二、解决问题。

2、信息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追问:如果也是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如何列式?(板书)。

3、你们从两个算式中能发现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板书副标题)像154÷22除数不是整十数。

4、估算培养:

(1)说说你是怎么估计商是多少的?

(2)为什么要看做20来试商呢?

(3)用除法竖式计算你们会吗?先自己试一试好吗?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

(1)试商的7写在什么位上?为什么?

(2)下一步是不是该用7乘20的积呢?为什么?

(3)谁还能谈谈求商的方法?你能总结一下计算的方法吗?

三、继续引入情境:

2、你们想不想自己独立解决这道,好!那就充分展示你们自我能力吧!

四、趣味练习(采用题纸)。

第一练《技能pk》。

请在珍珠上选择正确的数字填入括号内,最大能填几。

38×()24321×()199。

27×()28759×()481。

第二练《独具慧眼》。

请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

第三练实战演练。

计算练习。

(1)你们有什么发现?

(2)那我们怎样验算商是否正确呢?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五、全课总结。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归纳段意。

3、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练习用“宽敞”“情不自禁”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民大会堂伟壮丽,弄清各段人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你去过北京吗?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那就是人民大会堂。

2、出示幻灯。

3、提出预习要求:轻声读课文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4、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检查预习。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的是谁去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参观了哪些地方?

四、讨论交流。

五、讨论分段。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三段,一1,二2-8,三9)。

六、深入理解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把这一段中描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句子画出来。

2、讨论,交流。

(1)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2)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礼堂的特点。

七、深入理解第三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

八、归纳段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2、指名回答讨论。

九、完成思考练习3。

1、指名读词语。

2、练习用带点词造句。

3、抄写词语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2、背诵五、六自然段。

二、完成练笔。

1、指名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同桌讨论要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如何写具体。

3、指名谈谈自己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其它同学可做补充。

4、写完后请同学朗读自己的练笔作文,并说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设计 :

礼堂宴会厅。

大齐。

雄伟。

壮丽。

亮异。

大厅高会议厅。

正门。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四年级参观花圃说课稿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先来口算下面几道题:

30×860×67×90。

34÷225÷6120÷60。

师:笔算。

120÷20154÷20。

(说一说笔算思路)。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

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板书:参观苗圃)。

师:读题。

生:(生读题)。

师: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生答)。师:怎样列式?

生:(154÷22)。

师: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生:(估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师:指名板演,说明思路。

生1:把22看作20,然后想一想154里面有几个20,因为150里面有7个20,所以商7试一试。

生2:54里面有2个22,还多10,再和100相加是110,110里面有5个22,5+2=7,所以商是7。

师:他们说的对吗?生:对。但是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题,看看你是不是真掌握了。出示(408÷51368÷92)。

生:(生板演)。

生:(生独立完成)。

生:可以验算。师:该如何验算呢?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除数×商=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师:看书质疑。生:(生看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1题。

生:(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2题。

生:(填在书上)。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会了如何试商。

生2:知道了如何对除法进行验算。

生3:计算的时候要认真师: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庄严、晶光闪耀、灿烂、摆设”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第三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3、使学生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建设祖国的高度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弄清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各具有什么特点。弄清写宴会厅自然段的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

交流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并汇报理解词语的情况。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参观的地方,用笔标出)。

(三)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齐读。

(2)出示句子,比较异同:

(3)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八自然段。

自由读,思考:“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的哪些地方,是按怎样的顺序参观的?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是讲参观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比较句子:十二根大理石柱子又高又粗。

十二根淡青色的大理石柱子,有六七层楼那么高,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

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这些东西怎样?

比较句子:大理石的地面很亮。

大理石的地面晶光闪耀,能映出人的倒影来。

师范读第五、六自然段,学生思考、勾画:

(1)哪些是“我”看到的?

(2)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3)文中怎样写天花板的电灯?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4)通过“我”看到的和王叔叔告诉“我”的,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5)学生朗读。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自学第八自然段:这一段讲参观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小结归纳。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八自然段。

(二)齐读第九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一句话进行表达。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学生自己读生字,提出自学有困难的生字,师讲解。

自己识记生字,互相交流方法。

同桌互相检查效果。

(三)朗读全文,说说本课按参观顺序主要写了什么?

(四)完成课后思考练习4。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预习《纸奶奶的生日》。

参观花圃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座美丽的花圃,并且深深地被它所吸引。在这里,我领略到了自然之美和人工之美的完美结合,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无穷的魅力。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参观花圃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环境优美,气息清新。

参观花圃之前,我对这个地方是有所了解的,但当我亲眼目睹花圃的美丽和壮观时,我的心情却被震撼了。这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还有人工设计的小桥流水和石阶栈道,环境简直是优美至极,气息清新怡人。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之处。

第三段:学习植物知识,拥有人文经验。

参观花圃不仅可以欣赏美景,还可学习植物知识。花圃有一个专业的园艺师介绍植物以及各种花卉的生长过程和繁衍情况。在浏览植物的同时,我们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并更好地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规律。此外,花圃不仅是一个充满自然之美的地方,更是一种人文经验的体现。在这里,我们品味到了园艺师们艰苦奋斗的身影和社会进步的脚步,感受到园艺师们在不断推进花卉园艺技术的同时,在传承着人类的文化遗产。这也让我更加了解到,保护环境与推动生产力发展、传承文化与创新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路径。

第四段:体验自然韵味,获得心灵的满足。

参观花圃,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花卉和植物,还可以感受自然的韵味。我们可以在花圃里静静地品味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会大自然的气息和律动,这种感受让我们从心底里获得了深深的满足和感激。在这里,我们可以释放自己的心灵,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升华和净化,更好地认识自我,修身养性。

第五段:结语。

参观花圃,我获得了诸多的收获: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验、满足的心灵等等。所有这些经历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多面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命运共同体。最后,我深深地感叹:人类创造的美比大自然本身的美更美。

科学二年级参观动物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习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一)导入。

1、口算。

30×860×67×90。

34÷225÷6120÷60。

2、笔算。

120÷20174÷20。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参观苗圃)。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室内培育22种花,共154盆,每种花的盆数相同,每种花各有多少盆?

(1):读题:

(2):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3):列式:

3、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

4、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

5、学生板演,说明思路。

6、小练:

408÷51368÷92。

(三)。

1、出示例2:

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2、试着列式、计算。

3、学生板演,说明思路。

4、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引出验算。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

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5、练习:

89÷22161÷37。

6、看书质疑:

(四)、巩固练习:

1、列竖式计算:

70÷31381÷54272÷28。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8×24342×()213。

61×()44159×()481。

67×()21589×()884。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先来口算下面几道题:

30×860×67×90。

34÷225÷6120÷60。

师:笔算。

120÷20154÷20。

(说一说笔算思路)。

师:我们在做除法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1、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2、有余数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如果把整十数的。

除数改成普通的两位数,还会算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参观苗圃)。

师:读题。

生:(生读题)。

师: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生:(生答)。

师:怎样列式?

生:(154÷22)。

师:估算每种花大约有多少盆?

生:(估算)。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在下面试着列竖式计算。

师:指名板演,说明思路。

生1:把22看作20,然后想一想154里面有几个20,因为150里面有7个20,所以商7试一试。

生2:54里面有2个22,还多10,再和100相加是110,110里面有5个22,5+2=7,所以商是7。

师:他们说的对吗?

生:对。但是第二种方法比较麻烦。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道题,看看你是不是真掌握了。

出示(408÷51368÷92)。

生:(生板演)。

师:出示例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

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

生:(生独立完成)。

生:120÷18=6(个)……12(盆)。

把18看成20,120里面有6个20,所以用6试商。

师:我们怎么能知道这道题做的对不对?

生:可以验算。

师:该如何验算呢?

教师引导得出验算方法: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师:看书质疑。

生:(生看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1题.

生:(生独立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书上的第2题。

生:(填在书上)。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学会了如何试商。

生2:知道了如何对除法进行验算。

生3:计算的时候要认真。

师:看来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学生的想法中往往就包含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明确,我又通过追问的形式,作进一步的引导,如在学生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后追问:“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计算教学,只有算理理解了,学生才能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也才能运用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本节课因为学生已有《买文具》一课的基础,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的除法,所以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而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又特别关注学生的错例,并把这些错例展示出来,让学生来评议。

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都是有一定原因,学生在对错例的评议过程中,弄清了错误的原因,从而避免了课堂暴露的问题转移到课后。

3、在计算过程中,同学会考虑把除数换成是整十的数,但是没有同学想到把被除数也换成是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而我也没有及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这是本节课的一个失误。

对于这个失误,我在课后及时进行了补救。

参观花圃心得体会

两天前,我参观了一座花圃,这是一次让我难忘的经历。花圃里各种各样的植物搭配得十分精美,让我带着深深的感动和收获离开。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参观花圃的经历和体会。

第二段:环境和植物展示。

花圃是一片美丽的世界,让人感到身心愉悦。进入花圃时,我首先看到的是整洁美丽的草坪和清晰可辨的标识。在逛花圃的路程中,我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卉,各种树种以及各种形态的植物。这些植物质地各异、花型不同,它们美妙的搭配把整个花圃点缀得生气勃勃。

在花园里,我认真观察每一朵花,并了解它们的养护和栽培方式。我从赏花中学到了很多,如如何识别各种花卉,如何给它们保持湿度以及怎样处理它们的落叶。赏花还带给我宁静和放松,让我忘掉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第四段:植物饲养员们的工作。

在花圃中,我还观察到了植物饲养员们的用心之处。他们每天都要检查每一株植物是否需要水分和肥料,以确保它们能够生长茂盛。他们在阳光、空气和湿度上控制得恰到好处,让花圃在恰当的条件下保持了最佳状态。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激他们为这座美丽的花圃所做出的贡献。

第五段:收获与感恩。

参观这座花圃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不仅让我鉴赏到了精美的植物和绿植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植物饲养员们的辛勤工作。我学到了很多,也在心里感激这个世界上所有为植物和自然补充极美色像的人。

《参观人民大会堂》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要求:

2、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练习归纳段意。

3、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练习用“宽敞”“情不自禁”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民大会堂伟壮丽,弄清各段人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幻灯。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你去过北京吗?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物,那就是人民大会堂。

2、出示幻灯。

3、提出预习要求:轻声读课文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4、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二、检查预习。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的是谁去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参观了哪些地方?

四、讨论交流。

五、讨论分段。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三段,一1,二2-8,三9)。

六、深入理解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把这一段中描写人民大会堂雄伟壮丽的句子画出来。

2、讨论,交流。

(1)指名读画出的句子。

(2)哪些是“我”看到的,哪些是王叔叔向我介绍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礼堂的特点。

七、深入理解第三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情不自禁”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情不自禁”?

八、归纳段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2、指名回答讨论。

九、完成思考练习3。

1、指名读词语。

2、练习用带点词造句。

3、抄写词语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2、背诵五、六自然段。

二、完成练笔。

1、指名读题目,明确要求。

2、同桌讨论要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如何写具体。

3、指名谈谈自己准备写什么,怎么写,其它同学可做补充。

4、写完后请同学朗读自己的练笔作文,并说说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板书设计:

科学二年级参观动物园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一年级上册《认识小动物》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动物的共同特征,是对动物进行更全面的认识。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的探究能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动脑、活动体验的机会,持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探究热情,注重对学生得出结论要素的培养。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在干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动物都会运动,都需要吃食物等共同特征。

(2)通过突出问题和寻找事实证据,激发学生观察和提问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动物活动图片或音像资料。

(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3)分组:6—8人一组。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看一看,说一说,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认识哪些动物?

生:去过!我认识老虎、大象、长颈鹿、猴子……。

师:(出示挂图或录像资料),看一看,图中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生:熊猫在吃竹子、斑马在草原里奔跑、老虎躺着睡觉……。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初步知道图中的动物们在干什么,引起学生探究其他动物的欲望。

(2)提出问题:其他动物也需要吃、睡,也会运动吗?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提问,对于学生的提问多鼓励,多表扬。问题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多角度地认识事物。

(3)事实证据: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动物是不是也会运动,它们又是怎么运动的?他们都吃什么?

结合记录表中的内容,组内寻找证据,并把找到的结果填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

生:(学生活动。)。

(4)得出结论:

师:下面我们把找的结果展示给大家。

生:(对照手册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报。)。

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

师:(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老师板书: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都会运动,都吃食物……)。

(5)阅读:

师:读一读下面的知识,看看动物们还有哪些特征。

生:(自由阅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孩子们阅读动物的其他一些特征,拓宽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知道动物们还有其他的很多共同特征,从而激发孩子们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参观动物园为场景,是在学生已有经验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继续探究,发现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提问,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结点评】。

本课的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步步引入的教学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