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的论文 传统中医学论文(汇总10篇)

时间:2023-09-23 06:28:12 作者:FS文字使者 最新中医的论文 传统中医学论文(汇总10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的论文篇一

【摘要】由阴阳五行学说引出的调理阴阳、谨和五味、三因制宜等养生观,由病因学说导出未病先防、调理脾胃的养生理论等为养生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阴阳五行;饮食养生观

【中图分类号】ts97【文献标识码】a

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蕴含大量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中医理论中的哲学思想,如“五行学说”中,“五味”对“五谷”膳食结构起决定性作用,成为人们的择食关键。“医食同源”巧妙地将饮食与用药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填饱肚子又可以防治疾病,堪称中国一绝。中医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就像一个挖不完的金库,值得我们深究。

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所体现的中医哲学思想

1.1阴阳学说

其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而调之,以平为期”。可见调理阴阳是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任何事物包括人的生理病理机能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种属性,阴是指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阳是指具有温煦、兴奋、推动、气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机能属性。[1]在中医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了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的饮食观。

1.1.1因人择食

阴阳学说将人的体质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类型;将食物划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种类型。“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告诉我们:饮食因先辨其体质再决定吃什么食物调理。偏阳者应少食温热性食物,而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否则将会导致阳亢及伤阴;偏阴者应少食寒凉食物,而食平性和温热性食物,否则就会导致阴盛阳衰。阳虚者宜多食温补之品;阴虚者宜多食甘润生津的食物。

1.1.2因时择食

“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体现了阴阳学说中“因时制宜”的观点。日出、春夏属阳,日落、秋冬属阴,人体饮食需与外界环境相适应,所以春夏、早上宜食温热食物,如生姜;秋冬、下午宜食寒凉、滋润食物,如萝卜。

1.1.3因地择食

自然环境的不同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地域差异,阴阳学说中“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我国南方属阳,北方属阴,南北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各地人们的口味也因气候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湖南一带湿气重,因而喜食辣;北方气候干燥,容易出汗,喜食润燥食物。由此说明,饮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1.2五行学说

在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方面,从而构成不同级别的系统结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自然就被纳入到这一结构模式中,如把食物分为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谷(麦、菽、稷、麻、黍),五畜(羊、鸡、牛、犬、彘),五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花蕾、茴香子),五果(枣、李、杏、栗、桃)等。五行学说中,木、火、土、金、水的属性在五味中分别是酸、苦、甘、辛、咸;在人体五脏中是肝、心、脾、肺、肾;在季节中则是春、夏、长夏、秋、冬。各五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食物五味与人体五脏来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柩·五味》)同样,五脏与五季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春季属木属肝,夏季属火属心,秋季属金属肺,冬季属水属肾。由五脏与五味,五脏与五季的关系可以得出五季与五味也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关系对饮食的宜食、宜忌有很大的影响,饮食只有在不违背阴阳五行生克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着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身体健康。

1.3病因学说

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饮食病因”在中医思想里面占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失宜直接影响脾胃消化、运输功能,导致营养失衡,引起其他疾病。

很多疾病都是由饮食不卫生造成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意在告诉人们不宜食变质、腐败、不洁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灵枢·小针解》:“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不节包括“食量无节”和“饮食无时”。饮食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身体健康,过少使人饥饿,水谷精微不足而营养不良;过多则使饮食积滞于胃肠,引起消化不良。饮食无时是指没有按时规律的饮食,饮食应按四季,早中晚规律进食。

饮食偏嗜即为嗜食偏寒、偏热、偏酸、偏苦、偏甘、偏辛或偏咸之物,以及嗜酒等。长期饮食偏嗜会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调。

2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饮食养生

2.1未病先防:调理脾胃

未病先防是通过饮食养生来维持机体平衡,而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人以水谷为生,故脾胃为养生之本”(清·徐文弼《寿世传真》),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有容纳和助消化的功能,即“主受纳腐熟水谷”,食物中的精微物质都由脾胃吸收,化生气血x液输至全身,营养脏腑经络及维持其活动。脾胃是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脾胃功能一旦受损,人体脏腑机能将会随之受损。因此,饮食养生的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传统中医饮食养生观强调必须以脾胃为本,[2]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

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认为:“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中医认为养脾胃的关键在于饮食,五味偏嗜、过硬、过烫、过多或不规律饮食均会影响脾胃健康。因此,饮食只有以温、软、素、淡、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注意饮食卫生,不偏嗜,寒温适宜,阴阳五味调和,方能达到饮食养生的目的。

2.2调理阴阳寒温适宜

饮食养生应以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为依据来调理人体阴阳,使人体维持和恢复阴阳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状态。调理阴阳包括补益阴阳之偏衰和祛除偏盛之邪气,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3]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按照阴阳学说划分属性:如食物、人类、四季、地势的阴阳属性。因此饮食宜三因制宜、寒温适宜。《饮膳正要》:“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正是体现“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调理阴阳的目的。总之,调理阴阳、寒温适宜是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重要饮食养生方法。

2.3谨和五味

食物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属性在人体五脏中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对应,五脏之间相互资生又制约着,因此,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黄帝内经》中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调和,脏腑得益,人体自然健康;五味偏嗜或不遵宜忌,将导致脏腑阴阳失衡,脏气功能紊乱,进而生成疾病。例如:过食酸,会使肝气偏盛,从而伤害脾脏,使脾气衰竭;过食咸,则使骨质受到损伤,引起心气抑郁或者肌肉萎缩;过食甜,可引起心烦胸闷,面色发黑,或使肾气失衡;过食苦,可使脾气受损而不濡润,胃气损伤而胀满;过食辛,会使筋脉损伤而松弛无力,精神消沉。因此,饮食应“谨和五味”,而不宜偏嗜五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传统饮食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整体观和辨证进食方法,坚持“审因施食”,“三因制宜”,“辩证用膳”的平衡膳食观,遵循“阴平阳秘”的健康观,“健脾调胃,去除诱因,药食同源,寓医于食”的养生观;使机体维持动态平衡,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在中医哲学思想指导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方法是最科学的饮食方法。

参考文献:

[1][3]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2)

[2]周俭、白克江,《脾胃论》养生特点及其贡献[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3月第二期(77)

中医的论文篇二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在众多矛盾中,班级规模与教学效果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试从大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对制药工程专业《中医学基础》课程大班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大班教学;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我院制药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每年招生120人,实行大类培养。近年来,都是大班上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1)教室偏大,教师视野过宽,秩序较差。(2)学生玩手机者众多,课堂管理难度较大。(3)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运用不好,往往一讲到底,学生兴趣不足。(4)教学对学生关注不够,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参与面狭窄。(5)忽视学生的深层体验,学生学习动机弱化。以上诸因素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资源不足,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教学方法单调学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所致。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从起,本教学团队对《中医学基础》课程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措施,经过二年的努力探索,取得较明显效果。兹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1.科学使用多媒体技术

把多媒体用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大班教学,对提高大班教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的做法:一是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做好课件,把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汇集到课件之中,图文并茂地展示知识要点;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与学生建立qq群和微信群,将现代研究的新进展经归纳分类后不断发送给学生,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更多地接受专业教育,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传统《中医学基础》理论精髓。

2.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在一节课中可以同时运用几种方法。如我们在讲授“经络”一章时,一边采用人体经络立体教学模型,一边采用平面经络图讲解,这种直观的教学比较受学生欢迎。又如对某些概念难点,则采用老师出思考题,课后学生查阅资料,在下一节课时请部分学生来主讲,这种“翻转”式的讨论课也受到学生欢迎。

3.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针对部分学生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学不得法、费时吃力仍掌握不好的情况,我们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其基本的要点是善听(课内)、善记(课内)、善思(课内外)、善议(课内外)。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对象是刚入学的学生,教师釆用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方法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经研究发现,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方法颇受欢迎,他们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可为自己提供主动学习和展示学习能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作为这种学习方式的“导演”,对学生的思维要加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中医思维探索及研究,如此则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大大提高,将学生的被动接收式学习变成主动思考。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对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一种无形而潜在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是对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中所起作用最形象的写照。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课后经常与学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与学生交朋友,取信于学生。学生对你信任了,自然就愿意听你的课了。

6.通过设立助教,组建课程学生小组

大班教学的学生数较多,教师不可能与所有的学生都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因此,学校近年来为每门基础课(大班)设立助教1名,以协助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同时组建该课程若干个学生小组,通过学生小组把学生组织起来,平时助教可通过微信或qq向各小组下达自学提纲、布置作业和讨论题,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7.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总结以往教学评价的经验与教训,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评价,采用课程考勤、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测验、期中考试、课余作业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该课程是我院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也被作为专业评估课程之一。通过以上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经统计,近二年该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平均提高20%。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专业基础性课程大班教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中医的论文篇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现代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普及,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些新的医疗问题的出现,比如副作用、医疗费用高、反复复发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使人们重新思考起了健康,中医学术作为世界上独特的健康文化之一,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中医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而是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并且弥补了现代医学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中医进校园”更是推广了中医的普及化。本文将以我自己在中医进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学习、思考、感想作为线索,深入探讨关于中医进校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中医进校园

中医进校园是将传统的中医文化与现代的校园文化相结合,面向高校学生和教师,推广中医知识,传承中华文化。我了解到,中医进校园是针对现代医学体系的不足而发起的,在中医进校园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基本概念、中草药的疗效等基础知识,也学习到了一些中医特殊技能和中医体检技巧,在学习中切实感受了中医学术的深厚底蕴和神奇魅力。更树立起了要认真研究和推广中医的信心。

第二段:思考中医进校园的重要性

在中医进校园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经常身体疲惫,头痛,容易犯困,并且晚自习时也无法集中精神,但是在进行了中医按摩和针灸后,我感觉身体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这让我深刻的思考到,传统的中医学术能够对人体内在调节起到很好的作用,而且一些中医技能简单好学,而且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这不仅仅是在治疾病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预防疾病的方面,中医进校园的推广除了寓意国家文化的传承,更是能为青年人的健康发展,付出巨大的贡献。这样,青少年就能更了解自己,更深刻的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段:挖掘中医的潜力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医疗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众多医学发展速度极快的进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现代医学的局限性。而中医学术的挖掘和应用,无疑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满足人们多元化卫生需求的有效措施之一。随着中医学术的深入发掘,现代医学体系将会向中医学术体系不断逼近,我相信中医学术理应具有更加优秀的治疗效果和更加显著的经济效益。

第四段:激发青年人对中医文化的喜爱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而中医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经典之一。中医进校园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深入了解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美,也是让他们全面了解中医学术,积极参与其中,也可以在掌握实用技能和保持健康的情况下,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相信进入中医进校园的孩子们,都可以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让他们更能够感受到祖国的魅力。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

在中医进校园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学术的认识,更能够激发他们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爱好。这样,他们也可以将中医技能传承下去。同时,中医进校园的推广也使得中医学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公众化、知识化的推广,更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在未来,我相信中医进校园的推广将不仅仅停留在现有的进度上,还将不断创新、改进、优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文化,更好地投入到中医学术的发展和推广当中。

中医的论文篇四

我院自20__年__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

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

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份,学习心得24篇,跟师笔记96篇。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1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6篇。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

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中医医院医务科

20__年__月__日

中医药工作总结范文

中医的论文篇五

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到“中医进校园”活动中来,为学生们普及中医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健康观念。在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看到了许多学生对中医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以下是我在“中医进校园”活动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统中医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似乎与现代医学相较之下显得有些“古老”和“陈旧”。但事实上,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通过中医调理身体,以达到更健康、更自然的生活状态。在“中医进校园”活动中,我看到了许多年轻人迫不及待地想获得更多的中医知识,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运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身体,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和充实。

二、中医的核心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和“和谐”,即在身体的各个系统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使得整个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这种理念与西方医学的“治病”“消除病症”的思路有所不同,更强调预防和调理。在“中医进校园”活动中,我们向学生们传授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让他们了解到中医的治疗方法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疗法”,即“包治百病”,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症状进行特别的治疗。

三、中医文化的传承感到了更加的重要性

中医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化、自然哲学等,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智慧和传统健康知识的集中。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深度刻画以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和保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中医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中医的价值和意义传递给更多的人,并通过宣传和传播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医的推广与传承中来。

四、中医进校园的重要性得到更加的肯定

“中医进校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动,它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接受和运用中医,使得这种健康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讲解中,我亲眼看到了许多学生认真听讲,并对中医的理念和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积极的反应,表明了“中医进校园”活动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作用。

五、中医进校园推动提高互动交流的质量

中医进校园通过互动和交流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新、有趣、学习和零距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们通过听讲、互动、实际操作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的知识和技能。而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达到知识传递的效果,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总之,“中医进校园”让我领略到了中医这一领域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内涵,也让我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中医这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中医的论文篇六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养生,而随之而来的是中医进校园这一现象。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进中医养生的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作为一名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进校园的这一新形式,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的中医进校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初次接触中医进校园

曾经,我对中医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它专属于老年人。但随着中医进校园的推广,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医的奥妙。在学校的中医养生体验活动中,我了解不同的中医养生理论、特点及相关养生方法,例如:推拿、针灸等,这些都是以往我从未尝试过的。

第二段:亲身体验中医养生

中医进校园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医养生。因此,我不仅学习到了一些养生方法,还有机会接受尝试。在中医推拿体验中,我发现不仅可以帮助舒缓身体疲劳,还有助于促进身体循环,这种感觉以前从来没有体验过。

第三段:养生可以改变生活方式

中医进校园不仅是提供了学生们学习中医养生的机会,更是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重视中医养生的重要性,例如:吃饭时咀嚼慢慢,多食用中药,疏导情绪等等。这些习惯改变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段:身体的主人是自己

中医进校园让我意识到我的身体是我的最大财富。而这也意味着,必须为自己的身体负责。通过中医的学习和实践,我明白了调理身体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断学习,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饮食、运动和情绪,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身体信息,不忽视自身的需求。

第五段:中医为青少年打造更健康的未来

中医进校园为青少年打造了更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组织的中医养生体验活动、讲座等,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和实践机会,让我更有意识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不仅对个人身体健康的提升有意义,同时也是国家建设健康中国的一种实践。

总之,中医进校园的推广为学生们提供了以往难得一见的机会。通过中医的实践,我养成了更加健康合理的校园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也得以延伸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我相信未来,随着中医在校园中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广,将为更多青少年打造健康的未来。

中医的论文篇七

1、养生之道,循经固元。

2、超享受归元,超群四十倍。

3、疏通人体经络,还你健康生活。

4、疏经络真精归元,平阴阳气足神健。

5、归本养元,养绅之道。

6、天人合一,久久归真。

7、循经生物疗法,体验全新精彩。

8、“经”常通,经常康!

9、归本元,绅养道。

10、返朴归真,养元之道。

11、养生找归元,固本又培元。

12、生活的革命――归元养生!

13、归元阁,健康品格。

14、疏经通络活气血,中医养生新概念。

15、扶正祛邪新刺激,固本归元超享受。

16、健康联盟,精彩人生!

17、疏筋通经络,颐养精气神。

18、一通百通,健康人生。

19、还本归元,养生自然。

20、固本祛邪身体健,固本归元阁下安。

21、科技归元,超群40倍。

22、私家御医,养生“华佗”。

23、传承中医精髓,全为健康服务。

24、扶正祛邪,固本归元。

25、疏通经络,颐养身心。

26、疏经通络,养心固元。

27、健康之路,非你莫属!

28、活经舒络,宜养幸福。

29、生物疗理,休闲归元!

30、循经通络活气血,培本固元壮精神。

31、科技领先中医世家,理疗保健安享快乐!

32、循经疗法,健康真经!

33、选择循经生物疗法,坐拥曾经青春年华。

34、减压疏筋通经络,养心颐神慢生活。

35、让你流失的元气,通通回到您的身体。

36、归元阁,现代生活的健康家园。

37、经络养生,健康一生。

38、固本培元,打通经络,激发您的无限潜力。

39、疏经通络标本兼治,固本养元心神合一。

40、养生,从“归元”开始!

41、内外兼修,天养有道。

42、健康联盟,与众不同!

43、疏经活血标本兼治,固本养神心神合一。

44、都市快节奏,养生慢享受。

45、返朴归真,养生之道。

46、养之道,循为妙。

47、归元阁,经络养生好选择!

48、一攀刂校万物归元。

49、归元阁,万物生。

50、养“经”蓄锐,疏络身心。

51、道法自然,健康之源。

52、享健康,找归元!

53、传统中医经息活络,现代养生健康会所!

54、通经活络,养生归元!

55、高端的养生,健康的高度。

56、健康养生,回归青春。

57、事业蓬勃,健康生活!

58、中西结合,洗去您的疲惫。

59、还真本我,身心愉悦。

60、经络养精,聚气归元。

61、给自己放个假,让身心放松一下。

62、千年养生道,一品归元阁!

63、经络养生新法,健康归元有望!

64、归元阁养生,健康你一生!

65、经络养生新法,健康归元为本!

66、归元阁,养生凯歌。

67、返朴归真,养绅之道。

68、归元,引领健康。

69、传统中医经息活络,现代养生舒适会所!

70、新奇疗法归传统,固元养生好轻松!

71、中医疗法博大精深,经络养生独树一帜。

72、成功好享受,归元阁养生。

73、古为今用,养生归元。

74、身心顺畅,此刻尽享。

75、新刺激,高疗效,超享受。

76、归元阁,养生高阁。

77、以天合天,和谐康健。

78、通络保健康,养生新时尚!

79、归元复经,还您安心。

80、健康养生,乐在归元。

81、高端养生疗法,服务精英人士。

82、轻轻松松养生,健健康康归元。

83、养生归元阁,健体你我他。

84、集中医之大成,享生命之长绵。

85、归元阁,我们的健康家园。

86、幸福栖息地――归元养生!

87、海纳百川,百汇一阁。

88、身心正能量,源自归元阁!

89、健康新生活,首选归元阁!

90、中医保健科技,循经生物魅力。

91、现代养生归元,开辟中医纪元。

92、归元辽经,健康真经!

93、养生有门道,归元阁智造。

94、养元至尊,至尊养元。

95、理念于行,健康于恒。

96、归元阁,您的养生归属。

97、养身千日,不如循经疗法一时。

98、归元阁,超群品格。

99、我的养生之道,归元阁养生会所。

100、养经活络,通平归元。

101、妙在归元,乐在天然。

102、不会养生怎么办,归元新方向。

103、通经活络,健康归元!

104、归元阁――健康养生专家。

105、新养生靠科技,享循经得健康。

106、传统中医经息活络,现代养生至尊享受!

107、养生疏通经络,回归元始本色。

108、归元阁,健康凯歌。

109、归元阁,都市生活的健康家园。

110、循经生物疗法,汇中西精髓。独创、高效!

111、阅尽浮华,方知健康珍贵。

112、归元养生,体健神清。

113、循经归元阁,健康有真经!

114、科技遇上传统,养生就在归元!

115、健康生活,始于“归元”。

116、归真还元,享“寿”养生。

117、养生至尊,至尊养生。

118、养生会馆,健康家园!

119、归元阁,经络养生好选择!

120、呵护精英,健康联盟!

121、经络通达财富源,超脱凡心旺健康。

122、疏通经络归元真,平衡阴阳益气神。

123、将亚健康彻底从您的身边赶走,带给您一个完全健康的身体。

124、疏压养神通经络,享受都市慢生活。

125、五星养生,全家得福。

126、理疗养生归元阁,健康快乐享生活。

127、科技归元,华佗望尘。

128、体验现代循经生物疗法,尽享古代帝王高端奢华。

129、精于经络,专于归元。

130、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31、养生理疗归元阁,健康快乐新生活。

132、都市生活快节奏,经络养生慢生活。

133、减压疏经络,颐养精气神。

134、理念于行,健康于心。

135、您的身体需要我们的呵护。

136、归元阁,现代健康好选择!

137、中医养生归元阁,理疗保健最精华!

138、幸福栖息地,健康新乐园!

139、养生、养心、养未来。

140、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产生更大的收益。

141、归元阁,科技康阁。

142、归本元,生养道。

143、返朴归真,元养之道。

144、包罗中华精髓,疏尽全身经脉。

145、呵护精气神,健康不离身。

146、至尊元动力,养生新科技。

147、疏经络扶正祛邪,平阴阳固本归元。

148、任督疏通,天下神功;经络疏通,全身轻松。

149、归元阁,养生康阁。

150、疏经通络疗法独特,平衡阴阳心神合一。

151、养生之道,循经为妙。

152、养元疏经,一身轻松!

153、中医新时尚,养生正能量。

154、守本固元,心神合一。

155、养生好绝技,尽在归元阁。

156、归本养元新主张。

157、病必治,治必养,养需归圆阁!

158、休养生息,归元阁息。

159、疏经养元,健康之源!

160、归真固本创精华,科技养生归元阁!

中医的论文篇八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中医学专业论文范文:《关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考》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要旨———求衡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也是与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的。

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术语探述“求衡”的精义,是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论文的代写它与引入科学实验手段是同等重要的,应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求衡;中国;传统医学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盛开的奇葩,亦是运用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最成功的范例。

成书于战国年代的《内经》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亦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经典著作。

它被张景岳奉为“三坟之书”,被历代儒生视为必读之典籍,至今仍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先秦及汉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

《内经》作者传承上古哲人“天人相合”的精义把“衡”作为研究人类自身生存与健康问题的着眼点。

所谓衡,即恒字,既指平,又指常。

常者意谓正常持久。

衡还包含着机体内部及机体与外界之间处于均衡状态的双重含义。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如阴阳、气血、脏腑等功能均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平则不病,不平则病”。

中国传统医学虽卷帙浩繁,治法众多,各家学说林立,但从总体上仍可以将其要旨一言以蔽之曰:“求衡”。

即研究讨论机体在生理状态下是如何持衡,在病理状态下是如何失衡,在诊断时如何察衡,在治疗时如何复衡,在保健摄生时如何守衡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古代哲学以阴阳变易为核心。

道家始祖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儒家经典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内经》将道家、儒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和原则。

它反复地论述了人与天地相应、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制处于动态平衡的整体观念的系统医学思想,强调机体内部各单元之间以及机体与宇宙大环境之间,必须相互协调,方能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将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大系统,各脏腑组织既发挥自己独特的生理功能,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从而维护整体生理功能的相对动态平衡。

如饮食水谷的受纳、转输和排泄等活动,牵涉到胃、脾、胆、肝、小肠、大肠等多脏腑的分工合作、协调完成,无论哪一脏腑功能过强或过弱,阴阳失衡,都将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功能。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密切相关,如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脉象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又如随着地球昼夜转动,人体阴阳亦随之进行相应的调节。

为保持人体内阴阳昼夜消长变化与自然界昼夜阴阳消长一致,人类已经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习惯,若不循此序,就易引起失眠、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

罗氏等从中医阴阳体质调查分析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作了研究,结果发现长期从事轮班工作的人群,人体阴阳特征将发生变化,易形成阳不足的体质特征[1]。

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病机。

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阴阳动态平衡。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设法使机体“复衡”。

具体复衡方法则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等。

如阳明腑证,患者潮热、腹胀满坚硬拒按、便秘、谵语,属胃肠实热、食积、燥屎蕴结,治宜攻泻实热以调节机体之偏,使邪去,热清,腑通,机体恢复衡态。

中药的通补相济、把握邪正,寒热相伍、燮理阴阳,敛散相得、调节开合,升降相佐、斡旋气机等实质上也都是复衡法则在各种复杂证候中具体运用的体现。

中医保健的目的在于守衡,在于维护阳气与阴精的动态平衡。

首先,机体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来养生保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也”,即人们在春夏阳气升动、发泄之际,一定要注意呵护阳气,避免伐阳助生阴寒;在秋冬阴气收敛、内藏之际,一定要注意贮藏阴精,避免耗阴助生内热。

其次,在饮食上,中医强调平和、协调,强调五味协调,切忌偏食。

另外,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情志的和谐,强调善摄生者,须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衡,调节与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同时重视劳逸结合,适当参加运动,并倡导了导引吐纳、气功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为民族繁衍、强健体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实验医学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既往虽然侧重于分析,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现代科学出现了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代表的侧重于综合的新的学术动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宇宙的医学模式已经替代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

在现代医学的各个学科的字里行间中也体现了衡常的概念。

现代医学提出机体内环境的基本特点是稳态。

所谓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是一种复杂的、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节多个器官系统的活动所维持的动态平衡,只有保持内环境的稳态,机体细胞生理功能和各种酶促反应方得以正常进行,各项检验指标都有一个相对的正常范围,若机体紊乱,就会导致某些指标的失常。

人体水液必须保持动态平衡,电解质、酸碱度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菌株正常生长亦必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现代生理病理研究已经更深层地处处显示了衡常的重要性。

例如th1和th2细胞因子网络在调控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相互促进,其数量、活性与功能必须保持平衡状态,才能调节正常的免疫应答。

如遗传背景和外环境因素等发生变化,th1和th2细胞因子失衡,th2细胞因子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引起ige合成增多,嗜酸细胞在气道内聚集、浸润,气道反应性增高而导致哮喘的发生[2]。

又如张氏等从传统医学整体观念出发,首次提出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说,提出血清脂蛋白及其内部各组分之间动态平衡紊乱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冠心病痰瘀辨证分型与血清脂蛋白动态平衡的关系[3]。

现代系统观是伴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形成的。

它的核心内容是: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的,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来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多维网络。

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观。

其中阴阳二元是最简单的系统。

五行则是最典型、最实用、最富有代表性的系统。

五行是阴阳的衍生,其中木火属阳,又有稚阳、盛阳之分,金水属阴,又有稚阴、盛阴之别。

五行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引入了“中”的概念,即土是阴阳相合之行[4]。

而五行生化制克、亢害承制的自稳机制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求衡”的思想。

而今,求衡的思想愈来愈多地被现代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接受和青睐。

诸如生态平衡、心理平衡、均衡发展、安定团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词汇频繁地出现于各种传媒及论著之中。

当今世界著名的杰出的大科学家对东方古

典哲学、中国传统医学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如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里戈金曾指出:“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

”中国和其他东方古老文明中的那种整体的、有机的、稳定的、平衡的、和谐的发展观念,不仅与当今的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亦符合“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法则。

包括人类在内的现存生物能够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既是各种物种相互关系协调发展的结果,亦是人类千万年来不断地追求人与环境及人体自身内部平衡的结果。

参考文献:

中医的论文篇九

伴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乡一体化的逐步形成,在教育的这块园地里,厌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今,它已成长为了困扰各级各类学校的一大难题,厌学情况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中专有,初中有,高中有,技校有,就连小学也有,而且所占的学生比例还不少,令人十分的吃惊。

我们在学校内抽取100名学生(按学习成绩,各种程度的都有)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际收回80份。对于自己的未来,中专生多数表示有自己的追求,他们的追求都是较实际的,众多学生的目标是相同的: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稳定的收入。而中专生热爱学习的人数仅仅有5人,厌学较轻和厌学次重的人数都是15人,厌学严重的有5人。5人偶尔想过要终止学业,有30无挂科记录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36人会在课堂上认真做随堂笔记记录。31人表示当自身存在厌学情绪时会通过某种方式发泄,而后继续学习,4人表示在出现厌学情绪时无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表示会调整厌学情绪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原因栏中填写的是为了将来的工作以及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在对我校中专护理学生的访谈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表示对于学习没有喜欢与不喜欢之谈,喜欢不喜欢并不能决定什么,由于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他们必须学习,这是一种责任。

一、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是造成现在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中专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也悄然改变着。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及社会道德水平滑波等无不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意识产生消极影响。学校周边环境也需要整治,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室、录相厅、网吧之中,对学习毫无兴趣而言。这些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造成部分中专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父母关系紧张,给子女的心灵留下了严重的创伤,致使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某校有位三年制护理(初中毕业)学生回家时,常看到父亲打母亲,内心感到十分痛苦。尤其是离婚后的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往往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把这些学生视为“包袱”,甩到学校里,懒得去管。这些学生对学习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教育没有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变化,课堂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高举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这两面大旗下,一些学校还没有真正把它们落实到行动上来,或者讲开展得还很不深入。例如当今学校都在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如果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处,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会大增的。但是,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校要思考如何尽快地把教育管理跟上去。学校一些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未能依据学生的现状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仍然按照过去的模式,只顾完成授课任务,不注重调动学生兴趣。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

(四)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对现在所学的课程听不懂,缺乏学习兴趣。这些学生当中,可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普通班的暂时后进生占的比例较大,这些暂时后进生不是自愿来读书的,是父母自费择校硬逼着来的。第二种是在文化学习方面智商不太高。第三种是家庭溺爱的子女和单亲家庭的子女。

(五)大部分中专护理学生会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情绪,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会通过不同的发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厌学情绪并且进行自我调控,而后继续学习。

二、研究调查结论

中专护理学生应该做到学会调整自己的厌学情绪,从而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而自我调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改善环境,愉悦心情。首先就必须要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学们可以请老师和家长配合,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自己因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的不好感觉。

(二)改变观念,接受自我。厌学的同学要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同学们要学会发现自己优点和好的方面,并适当地给自己一些肯定,认识到自己是能够学习好的。

(三)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要尽量创造条件,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并从中品味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

(四)严格要求,增强自控能力。当厌学的情绪一开始出现,同学们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任由自己放弃在学习上的种种努力。有时候,同学们应该强制自己端正学习态度,激起自己内心深处发奋进取的欲望。

(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要认清所有的题目的变化都是源于基础知识,把学习重点转移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来。

(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师生关系紧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同学不在少数,这些同学平时应多与老师沟通、请教,尽量与老师建立一个平等、融洽的关系。

中医的论文篇十

中医学作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其中的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在学习中医学诊断学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中的精妙和高深,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学诊断学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与西医学的病因病机不同,中医学强调整体的观念,将疾病看作是人体阴阳失调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在中医学的诊断过程中,往往需要通过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这一过程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辨证能力,凭借自己对中医理论的深入理解,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实践中,我不仅要注重望闻问切的细节,还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信息,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次,中医学诊断学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学的理论侧重于人的整体,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表现都是独特的。因此,在进行诊断和治疗时,不能简单地根据疾病的共性进行处理,而是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有时候,同一种疾病可能会因为患者的体质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来说,个体化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我的实践中,我始终坚持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尽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

此外,中医学诊断学也注重观察和感知患者的生活方式。中医学认为环境、饮食和情绪等因素都会对人体的阴阳平衡产生影响,因此,中医学诊断常需要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观察和感知。特别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对于确定病因和治疗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的实践中,我经常细致地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情况,并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要求患者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最后,中医学诊断学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中医学包含丰富而复杂的知识体系,其中的诊断学更是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来积累和提升。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通过参与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同时,也通过参加专业学术交流和研讨会等方式,与他人共同探讨和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在中医学诊断学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医学诊断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断方法。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的精妙和高深,明白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个体化治疗的必要性、观察和感知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和实践的必要性。这些心得体会将成为我今后临床实践中的宝贵财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诊断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