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思想史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09-23 11:55:38 作者:书香墨 2023年中国思想史论文(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中国思想史论文篇一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

中国思想史论文篇二

中国思想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与积累,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特有的智慧与价值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将就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从五个角度进行阐述,以期能够更好地总结所学内容,提高自身对中国思想史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中国思想史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学习《尚书》、《论语》、《大学》等古代经典著作,我了解到中国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民时代。这些古代经书不仅是我们了解历史传统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优秀思想的重要载体。例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让我深刻体会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而《大学》中的“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使我明白了做人要有节俭的品行和修养的渊源。这些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文字的积淀,更是为后人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让我们能够站在千百年的智慧之巅,受益终身。

其次,中国思想史让我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思想史上涌现出了儒、道、墨、法等多个学派,每个学派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学说体系。例如,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的建立;而老子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则主张顺其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些学派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内涵,也使中国文化具备了多元化的特点。在当今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学会倾听不同学派的声音,吸收其中的精华,并形成我们自己的思想体系,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第三,中国思想史让我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近年来,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日趋重要,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无疑证明了中国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中国思想史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和谐。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资源紧缺、矛盾冲突等诸多问题,而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仁爱”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即通过友善与合作来缓解矛盾和实现和谐。

再者,中国思想史让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和伟大领导人,他们既是中国革命的英雄,也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启示了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观点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独特贡献。

最后,中国思想史的学习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也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民族的复兴。

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传统价值再次深感自豪。我将时刻铭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学习与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只有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思想史论文篇三

中国思想史久远悠久,丰富多样。在历经千年的变迁中,中国人创造了独特的思想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学习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传统思想的独特魅力,对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将从古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法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五个角度,简单论述我对中国思想史的心得体会。

首先,古代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倡导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深刻表达了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孟子则主张为人民办事,关心民生福祉。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谦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学习儒家思想,让我充分认识到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对社会的责任。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物我一体的境界。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不执着于功利,不操之过急。同时,道家思想也注重个体修养和自我完善的追求。道家思想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一味追求功名利禄的思维方式,让我明白要学会顺应自然,积极向上地面对人生的变化。

再次,佛教思想带给我深刻的触动。佛教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心灵上的寻求。佛家认为生命是无常和苦的,通过断除欲望和开启智慧,才能达到内心的超脱和平静。学习佛教思想,让我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世间的痛苦,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心灵上的宁静和慈悲。

与儒家强调人伦道德不同,法家思想更注重法制和法治。法家思想主张以法为准绳来治理国家和社会。李斯的《秦律法式》,为秦国打下了法治的基础。然而,法家思想也因其强制性和权威性而存在争议。法家与儒家思想的争论,让我认识到法律制度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意法律和道德的协调。

最后,墨家思想对我产生了思考和启迪。墨家强调以兼爱为主,反对战争、敲诈和不公正的对待。墨家提出的“以德报怨”,让我认识到友善、公正和和平相处的重要性。

在学习中国思想史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中国古代思想的演进,为中国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根基,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追求科技和物质进步的同时,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道德和人文精神,培育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深刻体会到要做一个真正有担当、懂得尊重他人并具备自我修养的人。只有真正践行我们传统思想中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中国思想史论文篇四

1、儒家八条目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四端说指什么: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

3、五常是指什么:仁、义、礼、智、信

姓,实现社会安定(2)用天来警告和恫吓统治者,以起到对统治者的威慑和约束作用。

5、阴阳五行说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阴阳五行说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墨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人感应”两个相互关联的命题。其中“天人相合”是其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天人感应”是其思想的主体和核心。而君权神授与三纲五常思想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反映,“三统说”则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在历史观上的体现。这些都是“天人相应”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8、儒学思想的脉络(重点)是什么:孔子居仁,孟子居义,荀子居礼

9、王道仁政思想的概念是什么:王道士儒家所主张的以仁义道德治天下的统治方式,与以

权势、暴力进行统治的霸道相对称。王道的核心就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具体而言“王道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本和立国之本。“为政以德乃仁政之原则,强国富民乃仁政之根本,宽猛相济乃仁政之手段,礼治德教乃仁政之保证。

10、民本与民主的区别:民本思想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于国家的兴亡盛衰起着决

来说,民本思想更为关注的是实质主义,而民主思想在关注实质正义的同时也关注程序和制度。

11、什么是大同思想(名词解释)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12、怎样理解中庸思想:中庸是政治、伦理、哲学三位一体的范畴,从价值取向来分析,重用特别注重整体和谐的意义,但更多的是偏重共性。从处事态度上分析,中庸虽然承变化,但更强调百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来看,要求人们在治国的政治实践中老老实实按中庸之道去行事。政治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

13、官德有哪些?公、善、慎、廉

14、法家是谋士之学

15、法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吴起:(1)在楚国变法的基本原则是“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2)主张废除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重视革命)

16、法家“术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法术势三者结合为一

17、道家是隐士之学

18、杨朱的“一毛不拔”体现了什么:只要君主能贵己,并以此号召天下,则人我相忘,天下太平。主张百姓要自我保全,不压迫损己而利君主。重视个人的尊严与权利。

19、“庄周梦蝶”体现了什么思想:物我同化为一的境界。主张外圆内方。顺因自然破

除拘束。

20、“在宥天下”有什么具体含义:“在宥”指的是自在宽容,包容宽待天下,使天下

人能够保持其自然本性。包容

21、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含义是什么:(1)政治层面:无为而治不是说不治,而是

22、如何理解“刑名之术”:黄老之学的核心是刑名之术,即君主用以审核臣下言行,整饬吏治的权谋策略。

23、“佛学四谛”的内涵是什么: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说

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24、佛学中成功地例子:——神宗:以有无为求无为,神宗完全成为中国化的佛教

25、宋明理学包括哪四个支派:程朱道学一派;陆王心学一派;张王气学一派;其他学

26、谈谈对“理”的认识:

五行说是万物生成的必然环节;宇宙是阴阳之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张载: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由于气的变化,这种气就是太虚,气凝聚便成物,气分散的时候,便是虚空。

(3)绍雍:(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太极在主万物时遵循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的方式进行演化的。

有理,但一物之理即时万物之理,而万物之理就是一个天理。

(5)朱熹: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就使“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据,是社会的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理”借助于“气”这个中介变易为万物。

27、张载的“横梁四句”指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28、“理一分殊”的概念:理只有一个,分在万殊相中

29、“理一分殊”的根本价值是什么:论证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人伦者”天理也,天理先于世间万物而存在,封建伦理道德也具有不为人的意志所左右的绝对权威和永恒性)

其至”就是“知止”了。“格物致知”是一个伦理道德修养的命题,意在强化伦常意识。

31、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32、对“心”学的认识: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方法论:发明本心(只需反省内心就能得到天理)

王守仁:心外无物

33、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同:(1)都属于儒学范畴

(2)都属于唯心主义

(3)都主张克制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都属于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

异:(1)方法论:程朱——格物致知

陆王——知行合一

(2)哲学范畴:程朱——客观唯心

陆王——主观唯心

(3)对世界的本原:程朱——理为世界的本原

陆王——心既是理

34、对“实学”的解释:(1)广义的实学:指自先秦以来注重现实,经世致用的学问

(2)狭义的实学:社会批判,理性深思,社会变革

中国思想史论文篇五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学昌盛。

古文经学之争

汉文帝时,一些儒家弟子将一些老儒背诵的经典文本和解释记录在当时通行的隶书上,这样的经典就是所谓的今文经。汉文帝时,开始设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担任,武帝时,设五经博士,亦由今文经学家担任。从此、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古文经是用秦统一以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秦焚书时,被埋藏起来。汉初拆墙时相继被发现。西汉刘愔在整理古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不仅经文与今文经互异,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这些新发现的经典叫“古文经”。古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训诂”、“举大义”、“不为(学)章句”。在东汉得到很快发展。古文经学大师辈出,古文经学的训沽和注释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许慎、马融、郑玄三人。

今古文之争,不仅是书写文字与读法的问题,而且随着经师源流不同,传授的方法和对经义的解释不同,其区别大致有:今文经学家以六经皆孔子所作,系托古改制之书,古文经则以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崇奉孔子,认为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而古文经崇奉周公,认孔子为史学家;今文经学家信纬书,讲微言大义,古文经学家斥纬书妄诞,谓六经皆史;今文经学家斥古文经为刘愔所伪造,古文经学家斥今文经为秦火残缺之余。古今经文争论的焦点在于立学官上。西汉时期,今文经为官学,经学博士皆由今文经学家担任。西汉未古文经立为宫学,遭到今文经学家的反对。王莽时一度立古文经为官学。东汉初又被取消。建出四年,朝廷在白虎观召集经今古文大师讨论五经异同,章帝亲临裁决,是为白虎观会议。会后经班固整理记录写出《白虎通义》,吸收两派观点。蔡葘等人写的“熹平石经”遂为五经定本,经的地位因此有所提高。

两汉时期的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利禄之路”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但在歌颂先王圣德、美化古代社会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上还是一致的。今古文之争,对学术也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唐宋儒家

唐代儒学

4学为意,唯苟希侥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

韩愈的道统说与尊君思想

一、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二、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1、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而民众则要治于人。

2、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

3、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

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

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一、论君主、国家的起源

二、论国家的政体

1、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

2、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到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

3、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三、社会批判思想

1、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

2、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宦官专权,朝纲败坏 北宋时期,儒学的主流仍然是汉唐主流儒学思想的延续,强调用礼乐制度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比如范仲淹提倡按照周礼改革官制,民间学者李觏甚至草拟了依周礼治国的全面的政治改革方案——《周礼致太平论》。

宋代哲学

理学又称性理之学,主要谈论性与天道。性与天道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提出,但是往往被用于阐明社会政治问题的论证手段,还没有在本体思维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汉唐儒学关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本源的认识基本囿于宇宙发生论的范畴,这种证明方式虽然比较直观,但是人们难以形成对宇宙本体或万物本源的高层次认识。魏晋之际的玄学思潮一度把人们引向本体讨论,但是,玄学家们的认识基本未能超出“本未有无”。“理学”我国哲学思想发展到宋代,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出现了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念而形成的唯心主义的新儒家哲学,因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所以称之为“理学”。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颐、程颢、陆九渊等,理学经二程弘扬,朱熹发展后形成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由于它适合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监位的官方哲学,周敦颐.字茂叔,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哲学著作,对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太极不是物质,而是无形无象的“无极”。这就成为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还提出以“无欲”、“主静”、“诚”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标准,要人们循规蹈矩,遵从三纲五常,放弃改善物质利益的要求,受到宋统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恩想。、二程,即程颢和弟弟程颐。洛阳人,早年受业于周教颐。他们对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了突出作用,其言论保存在后人编的《二程全书》中。他们提出“理”和“道”的概念,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所谓“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万物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易的.要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使一切行动符合“理”,实际上就是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在封建社会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学者。他对经学、史学、文学等均有不同的贡献。代表作有《四书书集注》等。认.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天理”和“人欲”也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去人欲,存天理”,实际上就是要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陆九,之字子静,是南宋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学说。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这种“本心”也是永久不变的。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达到清明寡欲的境界。他的这一学说称“心学”。“心学”对后世有相当大的影响。

唯物主义:

张载,字子厚,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在本质上与二程、朱熹不同,并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物质的气,气凝康变化而成万物。一切事物皆由因阴阳二气组成.这是朴索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

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

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

二、“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正当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三、“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

四、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叶适的政治思想

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财计》、《民事》、《君德》、《国事》等篇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

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

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反对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

四、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

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五、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

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