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雨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通用5篇)

时间:2023-10-03 14:41:36 作者:LZ文人 2023年春雨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春雨教学设计篇一

师:“观”是什么意思?

生:看。

(我原以为这个字学生很好理解,可通过举手的同学来看,只有一两个同学知道。所以我觉得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再理解会容易一些。)

师:那么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青蛙坐在井里看天。(没想到学生直接把青蛙说出来了。)

师:你是通过预习课文知道的,板书:青蛙。

师:怎样记住这个蛙字?

生:左边一个“虫”,右边两个“土”叠在一起。

师:我们前面还学过哪两个字跟这个字读音相似?

生:娃娃的娃。(板书:娃)

生:山洼的洼。(洼)

师:它们右边相同,只是左边偏旁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住这个字。

师:那么青蛙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生:想。)那就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

师:读课文之前,先要听好老师的要求:读课文的时候,结合生字表把字音读正确,不多字,不漏字,同时用横线画出文中的生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认真观察。

二、读文识字,读中感悟

1、学生自己读文。(师巡视发现学生没有画出生词,看来有部分同学是没听好老师的要求,另一部分同学是不知道什么叫生词。)

师:停一下。有同学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你可以结合课后“我会写”部分的生字从文中画出生词。接着读,边读边画出来。

(我巡视发现学生们开始画出文中的生词了。)

2、交流,并学习生字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除了青蛙这只小动物之外,还有哪一只小动物?

生:小鸟。(师板书小鸟)

师:青蛙坐在井里,那小鸟落在哪里呢?

生:小鸟落在井沿上。(师板书井沿)

师:“井沿”是什么意思?

生:井的边上。

师:也就是井口的边上。师画井。

师:怎样记住这个“沿”?

生: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几”。

生:船。

生:铅。

师:能给这个字组个词吗?

生:沿着。

师:沿岸。

师:小鸟为什么落在井沿上?

生: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师板书:渴喝)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一个是三点水旁,一个是口字旁。

师:因为喝水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跟我读一下,师边补充板书边领读。口渴喝水

(这里忘记让学生再组几个词了,还可以让他们从组的词语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说个句子。)

师:把包含这两个词语的那段读出来。在第几段?(生:第三段)

师起个头,学生齐读。

(在学生读的时候,我忘记随机板书另一个生字“答”,再记一记,组组词,说说话。)

师:那么青蛙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不过井口那么大。(师板书:井口那么大)

师:谁来把青蛙说的这句话完整的读一读?(抽一生读)

师:这里的“说大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是真的,是假的。

(没有给这个学生及时的肯定。还可以引导让学生说出在青蛙的眼里小鸟的哪句话算是说大话了。“飞了一百多里”)

师:就是夸张、吹牛,不切实际的话。谁再来读读,觉得能比刚才那个同学读得好?(又一生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别说大话了,比上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重读了。师:要读出那种不相信的语气。(让这个同学领读)

师:这里面有一个多音字,谁知道?

生:还(师板书两种读音并组词)

师: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同意它的说法吗?小鸟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

生:无边无际。(师板书)

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生:看不着头。

师:就是看不到边际,很大。能用“无边无际”说个句子吗?

生:庄稼无边无际。

师:如果这整块地方都种的庄稼,你说它无边无际很大。

生:山无边无际。

生:石头无边无际。

生:大海无边无际。

(看来学生对于这个词语还是不算理解,不会运用。)

师:谁来把这句话完整的读读?(抽生读)

师:自己再读一读。(抽生读)

师:小组分角色读一读。

师:(抽查分角色读)谁当青蛙?谁当小鸟?老师读旁白。

师:这两段跟我读一遍。自己再读读。

师:我们集体读一遍。

师:青蛙和小鸟为什么对天的大小有不同的看法?

生: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很小,小鸟天天在外面飞,它看的很多。

师:哦,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周围被挡着,受到井口的限制,所以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小鸟天天在外面飞,没有什么遮挡,所以视野很开阔,看得很广。

生:通过书筒看,看得很小,不用书筒看,看得很大。

师:也就是通过书筒看,只能看到一小部分,看不完整,而不用书筒看,能看得很大,很全面。

(可以继续引导。师:我们知道是谁弄错了?生肯定回答“青蛙”。师:可青蛙就是不相信小鸟说的话,它为什么那么自信呢?引导生回答出:因为青蛙说“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它认为自己天天看到的天都是井口那么大,不会弄错的。引出最后的一次对话。再让学生朗读,朗读时可以抓住青蛙和小鸟说话时的表情“笑了”,引导他们说出青蛙和小鸟心中怎么想的,为什么笑了?)

师:小鸟为了让青蛙相信自己的话,提出让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想像一下,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先在小组里说说。

师:谁起来说说?

生: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说:“天真大呀!”

生:青蛙看到天,它会说:“天真的很大呀!”

师:这次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一下整篇课文。

(我是想让他们在理解文之后,把整个故事贯通起来,进入角色感情朗读。)

师:这样吧,老师读旁白,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当小鸟。

三、总结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青蛙目光短浅,见识有限,还自以为是,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开阔眼界,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呀!

(这部分总结的语言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太难理解,我应该用一些他们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说,而且缺少过渡。我应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这个小故事,你懂得了什么?然后我再总结:是啊,青蛙天天坐在井里,对外面的事情知道的太少了,而且它还不听别人的劝告,我们可不要像青蛙那样只会坐井观天。我们要像小鸟一样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到外面去看一看,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那样我们会学到很多的知识。比如,我们不能以为天天学语文,学数学,就算学到了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读其它的很多书获得更多的知识。)

板书:

无边无际

小鸟井沿

坐井观天井口那么大

青蛙

春雨教学设计篇二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学生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学生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春雨教学设计篇三

一、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二、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估计: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2.“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3.“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4.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5.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6.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7.“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2)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3)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4)“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5)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6)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7)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8)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9)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

春雨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春雨教学设计篇五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讽刺了“眼界狭小又自以为是”的人。这样一个很简单、意思很明了的故事编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多年。我们的教师一年又一年地教这个故事,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学这个故事,每年都有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受到“青蛙的眼界狭小又自以为是;我们不能做眼界狭小自以为是的人”的教育。

然而,最近听了《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一个二年级小男孩在讨论“青蛙与小鸟关于天很大的对话”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青蛙说的有道理。”究竟青蛙说的又没有道理呢?老师对这个问题没置可否,转而又让其他学生接着谈自己的认识。在谁都没有注意“青蛙说的有道理”这一意见的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了 “天很大,青蛙见识狭窄,自以为是”的结论。

这个小男孩的意见,这个教学片断,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联想。

第一、“青蛙说的又没有道理?”

我思之再三,答案是肯定的:有。在青蛙看来,“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事实就是这样。它生长“井底”这样一个环境,它不能改变那样的一个环境,谁也无法改变它“狭小的眼界和狭窄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认识广度和深度与它所接触的事物、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人们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结构与认识世界,将客观世界“加工改造成主观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在“认识主体”看来,没有错误。世界上任何真理都有局限性,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时,会坚持真理。青蛙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听课的客人,我知道那个小男孩不能像我这样论述“青蛙所说话语的合理性”,我不知道那个小男孩为什么会这样说,但我推想,他一定有自己充分的理由。听过十几次这节课,他是我见到的唯一这样说的学生。

既然青蛙的话有其合理性,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对待他呢?在我看来,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时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强调的目标就是应该抓住这样的时机,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落实。

第二、《坐井观天》还可以讽刺谁?

当然,是青蛙自己跳下去的还是它天生就生长在井里还是别人把它扔下取得我们无从查证。那么,我再举一个“四角天空”的例子。小学语文教材中还节选了《故乡》的片断——《少年闰土》。其中,有一段“我的感慨”: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小学生都能读懂:“我”和“我的朋友”像井底之蛙,渴望见到广阔的世界。这“高墙”是谁修筑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该批。

那么,我们现在的学生呢?我们的学生说出了很有道理的话,因为跟老师理解的不一样,跟参考书上写的不一样,不同样被老师“有声”或者“无声”地给“限制”了么?教师不是仍然在“教书本、做书本练习,不许学生看‘闲书’、不许学生去玩耍么?”久而久之,这“限制”就会成为“井”或者“高墙”。可惜,我们的小学、我们的中学甚至我们的大学的教师,时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学生“挖井”、“筑墙”。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教育目标的关键:教师转变观念,先毁井,拆墙。

第三,谁是“井底之蛙”?

谁也不敢说自己万事全懂,我们不懂,也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不能“像青蛙那样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否定别人的意见”,不能自己毫无根据地在自己的周围修筑一道无形的“墙”而“局限住自己”。否则,就是自以为是。那样的话,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将寸步难行。

(2001年12月23日于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