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精选8篇)

时间:2023-09-05 19:59:26 作者:笔砚 最新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精选8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计划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一

太极拳介于道和艺之间,处于有无之间,在内不在外,要以有处揣其无,以虚处度其有。

太极拳的意境如画家随手画画,构图笔墨并不是刻意安排,然而一笔便意趣盈然。但达到这种高境界非一日之功,如齐白石画虾。

白石老人63岁时画的虾,外形很像,但虾的透明感还表现不出来,虾的头胸还不浓淡适宜,腹部少姿态。到了66岁,画的虾身已有透明感,头胸部前端非常坚硬,表现了虾的硬壳,腹部关节中间拱起,好象能蠕动了,长臂钳也分出了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得有利。大约70岁,齐白石画虾才进入化境,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软硬等,都在简略的笔墨中充分传达出来,而且看上去总象在水中,是湿润润的。白石老人自己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是活的。”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过:“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的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齐白石的画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气韵生动。

关于太极拳的练习,郝为真先生说: “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杨澄甫宗师言练拳之境界:“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又说:“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受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杨澄甫宗师所言指明了太极拳的练习方向和境界。练拳之时,要全身松开,不尚拙力,中正和顺,稳静安舒,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要如庄周之梦蝶,人蝶不分,做到思虑全无,心中空空洞洞,人拳两忘。

太极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流动的雕塑。今人学习太极拳,一者未遇明师,不入门径,徘徊歧路,劳而无功;二者虽遇明师,浅学即止。故学习的人多,学成的人少。如何达到太极拳的境界呢?郑曼青先生自言从杨澄甫宗师学拳七年,一个单鞭就学了一年半。据《史记》记载:孔子跟乐官师襄子学古琴,一首乐曲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可以弹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弹此曲虽已顺畅,但还不熟练。数天后,师襄子再次对孔子说:你弹此曲已很熟练,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又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对孔子说:你已掌握这首乐曲的精神了,可以换新曲子啦。孔子回答说:我还未体会出这首乐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气质。之后,孔子经静心细思,对这乐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对师襄子说:我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述的这个人物,皮肤深黑,身材高大,双眼炯炯有神,凝视远方,如同一国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谁能如此?师襄子听完孔子的话,即刻离开座位,恭敬地说:我的老师曾指出,这首乐曲是“文王操”。孔子学弹古琴,从“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 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学习太极拳如果能象孔子一样好学深思,一定会学有所成。

太极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虚空无物的感觉,让对手看得见却摸不着,抓不住,打不上,捕风捉影,处处落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要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尊师重道追根溯源是根本。能把握住根本,才能善始善终,走向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的最大秘密是“松”。郑曼青先生学太极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究竟什么叫做“松”?怎么能松得很乾净,这句话很难讲明白。郑曼青先生回忆杨澄甫先生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杨澄甫先生还讲了一句话,就是“不跟你讲这句话,你三辈子学不到的'”,郑曼青先生就怀疑:难道讲一个“松”字,我就三辈子学不到吗?五十年后想起来,郑曼青先生说:不但三辈子,也许六辈子还学不到。太极拳说难,就是难在自己挡住自己,不肯松,如果真正把这个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极了。无论如何,要放松。要松到什么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伤,那我打人家呢?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太极拳的一种高深理论,它有一种哲理在里头,而且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杆杠力量。不但是哲理与科学合而为一,它能将各种自然原理合并来应用。这你会觉得很难,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话,什么都拦不住你。所以练太极拳“松”为第一,这一点是我(郑曼青)自己深深感受到的。

郑先生曼青一日约弟子翁某某日某时某刻到住所一谈。翁某如期前往,在门外静候。时间一到,上前按门玲,郑先生将大门开了一个门缝,头探出来对翁某连说了几句:“拆开来练,拆开来练。”随即将门关上,并未让翁某进入。大门外留下楞住的翁某。后来,翁某把这件事讲给师弟吴国忠听,还气犹未平,而吴听了却如获至宝,努力推敲并奉行不缀,终成正果。可谓佛门虽大,不度无缘之人。太极拳之道,道传有心人。学习太极拳初级在架势,*言传身教;中级在身法,需指点迷津;高级在心法,要心领神会。才能练体化精,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返虚,练虚还道。

今日教学太极拳,多不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动作细致而复杂,使人难免以偏盖全,顾此失彼,犹如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后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规范统一,却失去了太极拳的内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净,动作要轻灵圆转,纯以神行。”董英杰先生说:“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筋骨鲜折曲之苦,皮肤无磋磨之劳。不用力何能力?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肢百骸,以气周流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先师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即此之谓也。”张师秀刚教拳时常说:“练拳要慢中求,匀中求。” 太极拳要慢不要快,静下心,慢腾腾一点点摸,如摸鱼一样,慢中求轻灵。太极拳慢较容易,匀难做到。只有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才能匀,打拳才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张师秀刚又说:“上占三分下占七,功夫练在下盘上。” 太极拳就是要练出腿上的弹力功夫来。就是通过放松腰胯,力沉脚跟,力量从脚上像弹簧那样反弹上来,通到手上。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练拳的重点应在全身的整体均衡上,局部的感觉需从全身均衡的基础上来,全身不均衡,不松净自然而去求局部的正确,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勉强形似,也是硬的,容易变形,并有伤全身,得不偿失。总之,没有明师言传身教,精心指点,练拳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1.如何能练好太极拳

2.如何练好太极拳的基本功

3.如何练好太极拳起势的动作

4.如何练好陈氏太极拳

5.初学者如何练好太极拳

6.如何练好太极拳基本功

7.如何才能练好太极拳

8.如何练好太极拳收势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二

太极拳是一种注重内功的拳术,而调节呼吸对太极拳运动起着特殊的作用。太极拳如何练气呢?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太极拳如何练气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太极拳有一系列的动作,俗称架子。架子是前人锻炼经验在姿势上的表现。一个架子,总是要经过多方面的反复实践与总结才能创造出来,它是锻炼者的入门阶梯,因为有形的要比无形的好学。架子除了有技击作用外,与某些气功动作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外部动作来导引内部的气血运行。武禹襄《十三式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腹松气敛入骨……牵动往来气贴骨而敛入脊骨。”故习拳姿势必须正确,要讲规矩,唯有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功效。王宗岳《太极拳论》“十三式歌”日:“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先辈告诉我们:要想使气浑身周流,姿势就必须上下顺遂,劲不逆扭。许多著名拳师,不讲什么理论,只是认真练好架子。就有了一身好功夫,原因就在于架子体现着法则,包含着体、用、气。只满足于能练套路,而不求其准确,则收效不大,甚至练拳多年而无气感。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架子不仅要准,而且要熟。杨澄甫的弟子董英杰说过,练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开展筋脉,第二趟较正姿势,第三趟再加形意。纯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则进步更速。拳势正确;又认真锻炼,就会由外科内,逐渐产生内气的周流,从最初的腹部充实,到手指麻胀、眼睛微光,到气遍身躯。有志于练太极拳的同志,首先要懂架子,求身法的正确,否则徒耗精力,白费工夫,得不偿失也。

所谓呼吸即气之表现。太极拳的'呼吸除鼻吸鼻呼外,还采取腹式逆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往后(命门穴)吸,呼气时,腹部从后向前释放。这就是内功,与气功的以后天练先天,以先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吸时后天之气下降,先天之气便上升,呼时后天之气上升,先天之气下降。通过这种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炼气之目的。太极拳的气功,每式都配合呼吸,阴吸阳呼,一纳一吐。练拳有一定造诣的人,一吸气能感到身体内部气血流向心脏及命门穴,一呼气则走向四肢。

太极重命门,气功重丹田。丹田气充,气可贯通背部三关直入泥丸。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可收事半功倍之捷效。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可达四旁。劲贯脊中,力由脊发。动作时命门穴为原动力之源泉。劲向前去,命门穴后撑:合吸蓄势,命门穴先后拉。发劲时,是人身爆发力的来源。意气劲力的吞吐开合皆自此出入,还可调节全身的平衡,知命门方可知太极了。

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来自吐纳术,因此也要求细、匀、深、长。但拳势包含着技击,因此,它的动作有一定的尺寸、走向,必须要了解架子的起承转合,以及蓄发转变的抑扬顿挫,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很好。当呼吸和架子一时不易配合得当时,可先抽出一些开合分明的架子,如按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直到呼吸顺时,至中气升降,前后晃动的感觉明显后。再来配整套的拳。初学腹式呼吸,结合架子练习,一定要自然,切勿逆气,或强行深呼吸。否则有害无益。气是可以练出来的,但更重要的是靠养。“气以直养而无害”,练太极拳是养气之法,勉强出力使气,则违反自然,易伤内脏.静心养性,内气自生。

练太极拳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顾留馨《太极拳术》),太极拳以意运气并非故意运气,故运气膨胀,反滞而不灵。所以王宗岳《行功论》提出“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万能收敛入骨。”练太极拳时,要用心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内外之间。俗话说:“意到气到。”意为向导气随行,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意欲左右更迭运行,则气随左右手足更迭运行;如意欲转圈,则气就转圈。气功强调意念锻炼,调心存神凝神,恬淡虚静,排除杂念,从心斋到坐忘。太极拳是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心行气,用意不用力。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全身在意不在气,意动身随。二者均强调心意的统帅主导作用。它们都有严格的姿势动作要求,特别是太极拳动作变化较多,意识集中、精神贯注是完成动作全面协调的保证。

太极拳为武当门的内家拳,故练法有重意气不重形之说。它们均强调以心意为主导,气要畅达充沛,神要虚灵凝聚,体要松柔绵软,故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宁静。心不静不能沉着,就不虚不灵,气也不能收敛入骨。‘‘心为令,气为旗”,即是以心行气的最好说明。练太极拳不能像静坐那样,身体不动以意领气,这是因为拳有许多动作。因此,要意随动作移动,从而带动气血运行。例如作单鞭动作时,意由右手通过脊背而达左手,这样就有一部分气血随意通过肩、肘、腕而达左手,当左手到定点时,则觉指关节发胀.这就是体内气血在流注。练拳尤要注意眼神,眼为心灵的窗户,眼到也即意到,气也就会跟着到。因而陈氏太极的理论家陈鑫说:“内气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这就说明了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运行的。

太极拳和气功都讲“气”,但这个“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指人体“真气”,它是人体固有的“元气”和后天水谷精微以及自然界之气的结合产物。前日推广的一种智能开发功叫形神桩,这种功虽重在练形,但还是形、气、神的结合。这种功法是与太极拳很好的结合,如太极拳的起势中的曲膝下蹲同时两阴掌下按,可意念双手下按地气,外导内行,气沉丹田。又如野马分鬃的定式,可意念上手接天气,下手接地气,同时气贯四梢。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三

(1)要从简单的套路学起。比如24式简化太极拳就很好。它动作不多,时间短(4~5分钟),式子较全面。当时名家编这个套路时,还考虑到它的动作符合人的运动生理,既能得到锻练又不易造成运动伤害。

然后再学些稍复杂一点的套路。再就是练过四、五套拳之前先不要急于练器械,有了扎实的功底,再去练刀剑枪棍就会简单一些,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2)要方法正确。买一些教学碟和书看看。找个自己觉得练得不错的老师学练会更快一些。多看,看碟或老师练,注意手、足、身的运动状态、轨迹及起始位置。

最重要还得多练。练拳,练拳,多练才能出拳。俗话说:“拳不离手”,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就是叫人们耐心练习,所以武术又叫“功夫”。不过现在用不了十年就能练就了。现在的师傅开放多了,不像以前怕徒弟抢自己的饭碗。再说还有那么多书。买张光碟,想看几遍看几遍,很方便。学拳时要学习一些基本功。如压腿,踢腿,蹲马步等拉韧带和增加腰腿力量的基本功。有道是“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松”。

(3)学拳时一定要认真学习自我保护。练前做好功前准备,练后注意做一下整理放松活动,压踢腿时不要过猛,以免拉伤韧带。练拳过程中注意膝关节弯曲方向尽量和脚尖方向一致,并且注意膝盖前弯不要超过脚尖。还有大家在做其他体育运动时的一些保护措施都可以借鉴。总之,要搞清楚我们练拳的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不是让自己再受到伤病的缠绕。(4)还得有恒心。有不少人练到半路放弃了,也不是不想练了,就是半路想偷个懒。可是放下时间长了就不太容易再拾起来。坚持练习,有空多练,没时间抽点小空琢磨一两个动作也可以。

(5)学拳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学一些太极理论。明白了拳式的用法和攻防意识,动作才会正确好看,并且越练兴趣越大。杨式太极拳谪传大师杨澄甫的'“太极十要”是为多数习练太极拳者熟悉的。既易记又比全面,其中讲述了太极学习中必须掌握和熟悉的要领,包括必懂的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连绵不断等要点。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四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生文体活动,培养学生业余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享受运动的快乐,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根据学校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丰富和充实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太极拳社团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下午4:30分至5:30分(6月调整为5:00分至5:40)在学校操场集中练习,本学期共计集体练习25期,参加人数达268人/次。

太极拳社团活动必需设备由学校提供,太极练习口令、音乐、视频资料皆为网络免费下载,打印用纸及存储设施、电源插线板为学生处攒助,音响用电为音乐教室提供。

学生衣服和太极浮尘等一切费用由学校开支。

1、下期开学及时开展活动,扩大影响,多吸收新成员。

2、为增加太极组活动趣味性,下期计划邀请县太极拳专家到我校指导太极拳工作。

3、初步计划在下学期学校运动会上举行一次团体表演,对外表演及比赛服从学校安排。

通过本期太极拳社团活动,不但传播了太极拳健身的理念,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还提高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愉悦了身心,更重要的是迸发了激情,点燃了活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激活了学习的干劲,正如有的学生所说:“经常练太极拳,感觉身体也有劲了,精神头也足了”、“锻炼了以后,身心的压力得到了释放,感觉轻松了很多。”通过太极拳健身活动,我们不仅懂得了如何在紧张的学习中释放及克服倦怠,而且深刻地领悟了此次活动的深远意义,特别现在正处于我校的教学改革发展时期,更需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面队这场光荣而艰巨的硬仗,充分彰显棠小学生风采。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五

一谈到太极拳.都会谈到“内气”。“内气”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总其所述,在武术及养生方面涉及到的“气”只有两种:一种是呼吸系统吐纳的“空气”,另一种是祖国医学谈及的运行于人体内部的“营气”与“卫气”。

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由于长时间的有规律运动.长时间的放松及经络、神经有规律传导.会在人体肌肤中形成一个循环的传导路线。当这个路线遍及全身的时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气路”。此时人体在普通运动中肌肉所产生的硬劲、僵劲.就会被消化。这种经络与神经在全身的传导,会明显地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会使传导路线中的`毛细血管打开。特别是在“气“达四梢的时候,人体末端的毛细血管开放.十指乃至手掌就会发麻、发胀、发红。

由于太极拳要求全身放松,气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内脏下沉.使小腹沉实。

由于长时间气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长,特别是在定式时,呼气缓慢且深长。

由于呼吸配合动作的开合而鼓荡.使腹腔运动加大.尽而促进肠的蠕动,产生肠鸣。

由于舌顶上腭,缓慢调息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会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气。

由于长时间的意念导引.会使身体有一种沉实的感觉。由于动作节节贯穿的运行,使意念所到之处,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随动作而发胀并节节传递的流动感觉。

练拳者出现以上现象;说明已经产生了内气,并且内气已开始在体内运转,反之.如果虽经长期锻炼却没有以上感觉,说明内气没有打通.就要及时调整锻炼方法。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六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习练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带有目标去学习,我们今天教您练好太极拳的三大要素。太极拳的特点圆活轻灵,可提高身体协调性,下面随着太极拳教学练习一下吧!以下仅供参考!

初学太极拳要掌握太极拳的注意事项,这样能避免很多误区,并且要打好太极拳基本功。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有漂亮的身型,拳架要规范大气,这就要求身体形态要附合太极拳的要求。

一是立身要中正,就是打拳时身体正直,始终保持人体中轴线假设线不偏歪,动作以中轴线为中心移动,保持全身的稳定性。 武术谚语就说“头要正,身要拧,上下一根绳”。在推手中就要千方百计的守住自己的中心线,想方设法通过引手,牵动对方的中心线偏离,形成有利于自己的我顺人背的局面。

学习太极拳要保持身体中正安舒,练好拳架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还能提高身体协调性。

二是动作要舒展,做到外三合,使动作饱满不瘪,脚步长宽适度。既手足合,手与重心所在脚相齐相对;肘膝合,肘膝相齐相对;肩胯合,肩胯宽度适合,保证裆圆身稳。

三是要求“四平”,即眼平视,保证不低头猫腰,拳架自然美;两肩平衡,保证身体不摇摆,防止扭扭捏捏;胯平稳,保持低盘稳固,下盘稳,上体才能轻松;身体平移,太极拳动移动要低平移动,防止身体起伏,破坏拳架结构。“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练太极拳想要出功夫,必须练好“松沉”劲。松是方法,沉是目的.。练出松沉劲,是太极拳的中级功夫,此时身体有负重沉重感,两臂松沉如绳系,行拳走架有空气阻力感,推手实战身稳劲足。

要想练好太极拳松沉劲,就要明确松展、松柔、松关节,松中带沉,还不能松懈。

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沉。松要松得透,要松得沉劲到脚底,无一丝滞力。王宗岳拳论中说,“虚领顶劲、气沉丹田”。这提示我们在练拳时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一是做到心静,心静才能体松,心静、心松是上体松的关键,因为意识是身体运动的主驱动,只有心态平合,不急不躁,保持冷静,才能正确分析判断,指导身体运动。如果精神紧张,身体是达不到太极拳讲究的松沉状态的。

二是虚领顶劲,头往上虚领,不能用力上顶,而是用意想像头上顶物,或如发悬梁。这有力于气聚凝神,促使两肩松沉。

三是松肩坠肘,两臂要松得如系物沉坠,并且肩坠与虚领顶劲形成对拉劲,目的是促使腰背松沉下坠。

四是含胸拨背,两肩里裹,两臂如抱大树,后背有横向对拔感,以便内气下沉丹田,胸空腹实,使气位下降。

五是松胯圆裆,下落两胯内侧,裆口撑圆,裆松坠走下弧线,使内气更加下沉,后撑命门。

六是通过松胯圆裆,就会加强两脚的蹬力,使内劲下沉地下,再借地球反作用力,加大腿部上托力,让低盘稳固,低盘固,上身就会松轻。

七是动作要慢,每个动作都要体现点线连接的过程,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身感空气有阻力,加大身体的松沉程度。

八是骨肉分离,肉松骨挑。练太极拳时要放松肌肉,但筋骨却有挑劲,感觉身上的肉挂在骨架上,并有弹性,又如雪压松枝。

通过以上方面的注重练习,太极拳的沉劲就会练出来,身体沉稳,上轻下实。

身体沉稳,拳架就漂亮,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推手也能稳中取胜。但是,对于散手实战来说,沉稳中还要求灵活,所以必须练成轻巧空灵的功夫。虚静空灵乃太极拳高层功夫。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就有:"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应该从“境静”和“身轻”上去悟去练。

静境是指在意识支配下,有如人入无人之境,空旷得万籁俱静,聚气敛神。在境静空间里练拳,一定也会让心更加静下来,专心致志,没了心浮气躁,摒除了杂念,自然进入物我两忘的空灵的天人合一境界,心静安舒,心态坦然。

境静是身轻的前提,有了境静,心情也静,才会用意不用拙力,不用力实则有大劲,练出的太极拳就会做到无人如有人的境界,实战能彰显有人似无人的大无谓气概。

人常说太极拳"四两拨千斤",其实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行气、以气催行,轻灵自如,以求"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整劲。有了轻灵的整劲,行拳走架,如人太空行走之轻美,如履薄冰之轻灵。若实战,抖弹发力,一触即发,随心所欲,出神入化,所向披靡。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七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太极拳的心法口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

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

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

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廿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於后,名曰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太极社团工作计划 如何练好太极拳篇八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下面小编来介绍下太极拳的美容功能,希望大家喜欢。

每个女人都爱美,美是女人的天性,练太极拳的女人更惹人疼,女人打太极拳让女人的肌肤也水嫩光滑有弹性。

据有关医学专家研究后指出:武当太极拳螺旋式弧形配以屈腿半蹲式动作,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绞转。

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长年累月如此绞转,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和肌力及肌耐力。

太极拳对女人的改变改是非常大的,打太极拳的女人身材好的同时,气质也非常好,因为太极拳对女人的内分泌有很大的作用。

太极拳练习中,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有易发生变形和畸形。

太极拳练习中,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螺旋式的弧形动作,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招式,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有关医学专家强调,经常练武当太极拳的人,不仅骨质坚固,而且关节的韧柔性较好,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也强,能较快地掌握新的动作要领,提高练拳水平,而且很少发生关节脱位、发炎或扭伤等事故。

常言道:人老腿先老,很多老年人随着年纪的上升,经常出现摔跌的问题,太极拳要求阴阳平衡,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特别对老年人的腿力衰退、足膝痿软、屈伸僵硬,行走乏力等衰老现象,起到保健和防治的作用。

心境

我们练武的地方不是什么武馆,就是在一个小广场。我还记得广场左边就是那种很多阿姨在跳广场舞,右边就是打篮球的地方,广场是非常吵闹,我们要专心下来打拳是非常难的,非常多的路人会盯着看我们,甚至指指点点。

一开始我很难进入状态,尤其刚学的时候,被太多同龄人围观,我算是师傅当时的徒弟中最年轻的。后来在引导下,慢慢学习后开始进入了状态,就算有人指指点点说什么和那些吵闹的音乐声,旁人异常的眼光也能做到专心自如。

这只是其一,太极本身很有修身养性的作用,所以会把自己的.心境慢慢磨得跟同龄人有少许不同,在日常的学习练武之中,能变得非常冷静平静,临危不乱,脾气也会变得温和很多。

性格

众所周知,太极本身是很慢的,以柔化刚是基本知识,必须不能急。而我的性子本身是有点急的,所以连起太极来是要比其他人痛苦很多。

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在练习每一个动作的时候,我都急着想学下一个动作,而这个时候师傅总是说:你不要急,先把这个练好,不要僵硬,一个动作够你练一年都可以。

这两年我把太极丢了,非常的不舒服。以前的时候,性子方面要比现在好得多,心里再乱只要打一套太极下来,一切都平静了。在我看来,一个能学太极,认真打太极的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交的年轻人。

说太极是老人打的,这绝对是一个误区。

学太极对年轻人来说,真的是一个让人“静下来”的好做法。

健康

我以前也是不信的,练习之后身体确实是好很多。

太极是柔性拳,不是刚性的,所以作为一个瘦子,练了很多还是没有长胖,很忧伤。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次就是我身体非常不舒服,头痛得非常厉害,那一次我还是坚持是打了两次完整的下来,结束我浑身出汗,脑子清醒,舒服得很,当场就好了,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自从学了太极后,那段时间我的身体都非常的好,没有感冒没有什么病痛之类,现在荒废后又搞互联网身体确实没有以前好了。

练太极拳对身体的要求

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