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论文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09-29 12:57:10 作者:QJ墨客 经济政策论文 新常态下经济政策与贸易关系论文(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经济政策论文篇一

事业的新常态开展,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密不可分。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开展的新思想和新途径,新常态倡导创新理念,尊崇转型和晋级,并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将来开展,以更具时期感的开展构思和开展思绪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开展,并强调经济社会的开展要突破传统经济开展形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创新型开展理念的浸透,引领创新型社会开展新趋向。知识产权维护作为创新型社会开展的重要支柱力气,新常态下推进知识产权维护新开展势在必行,不只要提高制度建立的完善和合理,而且要提高知识产权维护战略施行的科学化和时期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态势及时做出合理化的调整。促进新常态下知识产权的新开展,不只是时期所趋,也是创新型社会开展的必然选择。

经济政策论文篇二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迈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的经济发展环境也日趋复杂化,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又存在大量的机遇。在此大背景下,为了创造更好的经济生存条件,应当敢于创新,尽快以新的经济驱动力代替旧的经济驱动力,这对提升我国经济质量极为关键。在该途径中,关键点在于升级当前产业模式,用创新性思维创造一种新常态。因此,应当结合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力量,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及金融创新,为尽早建立起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努力。

关键词:新时代;经济;创新

一、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

二、新常态下的“新”特点

当前,经济运行较之以往有很多的不同,其特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经济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在开始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够保持年10%左右的增长,但此类增长速率难以继续保持下去,经历了最初阶段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表现出了明显的回落迹象。但是,各大创新性元素开始不断引进经济体中,这再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再次表现出了腾飞的迹象。第二,经济体发展动力足。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开始呈现出疲态走势,但是,在新时代下,国家开始在已有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寻找新的刺激点,重新发掘经济潜能,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第三,经济结构的不同。从以往的经济结构看,第一、二产业一直都是发展的重点所在,但是,在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逐渐开始增大比重。总之,新常态下经济已经逐步完成了从传统的粗放型向效益型、集约型方向的转变。

三、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前的数十年间,我国凭借人口、土地等天然优势,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当土地被大量开发及人口结构性发生改变之后,此前的经济发展优势已经逐渐丧失并成为了可能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好各种新机遇,引进创新性元素,为新的市场升级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1.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完善资本市场

2.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新常态下经济必须体现“新”的特点,经济创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因此,我国应当积极进行改革,将科技创新运用到国民经济当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引领各种经济产业前进。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在发展新型产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受限于我国尚薄弱的科技水平,同时,虽然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顶级高度,但是也受限于其体制问题。因此,要想更好地将科技创新融入经济改革当中,就应当首先优化科技行政体制,简化系统管理流程,科学统筹人员组织结构,使之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

3.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应当不断扩大消费市场

四、新常态下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有力推动了我国的中西部经济建设发展

目前,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是保持中部稳定发展,加快西部开发。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尤其在交通方面更有了很大的改观,西部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稳定上升的轨道。在新常态下,各大新兴行业的发展日趋加快,也逐步走进我国的中西部城市,为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西部经济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其经济运营成本较之东部更低,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下,中西部地区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3.增强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企业也就面临了更多的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但在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下,资本输出也逐渐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也逐渐升级,例如: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受到不同国家的政治、资本结构、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逐渐引入了一些国际化新元素,这对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为国内经济创新提供了动力

总之,在新常态大背景下,我国国内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及挑战都是空前的,我国应当把握好时机,适当出台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及金融创新,为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5]姜奕波.对新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探讨[j].中国商界(下半月),(8).

经济政策论文篇三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需要一个有创意的思想理念[3]。要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定式,需要档案管理工作者创新管理思维和观念,培养现代化档案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效率。同时,不断总结新经验与方法,实现理论与科技手段上的创新,从而落实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发展思路[4]。档案管理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2.2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档案协同管理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核心就是重点凝练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重点研发任务,共同立项和组织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将个体、分散的科研力量凝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联合科技攻关。随着这种科研模式的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整合共享,科研档案的管理模式也应随之调整和创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在落实原来的“三纳入”“四同步”的基础上,也要实现科研档案的协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各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部署,形成“三位一体,统一规范,各司其职,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协同高效”的科研档案协同管理模式,使各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密切协作,对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5]。项目立项后,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用预立卷方式,以项目(课题)组为单位,在科研任务书中添加档案归档时间、内容等项目[6],由项目负责人明确专员收集科研项目过程中形成的材料,科研管理部门实时对档案材料收集情况进行指导和检查,当项目结题后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确认后,将档案材料统一送至科研管理部门把关,然后正式立卷装订,再交至档案部门归档保管利用。这样档案管理渗透到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使科研项目材料的形成和积累、整理和归档都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归档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同时,将科技档案是否齐全作为验收和评奖的必备条件,提高科技人员的归档意识,让档案管理部门参与到科研项目管理中来。

2.3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

除了做好纸质档案的管理以外,要加强农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研发或者购置适合本单位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构建档案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要具备适应多种文件的存储格式,支持实时浏览、网络检索等功能,能够实现搜集整理、数据存储、检索浏览、借阅管理、权限控制、数据输入(输出)及格式转换的控制与管理,这样变耗时耗力的手工操作为高效便捷的信息化处理。建立网络系统,共享科研信息资源,把工作需要的各种资料、研究成果等科研信息资源组织起来,如按内容构建文件、专利证书、科研奖励证书、科研项目等档案信息资源模块,构建科研档案信息化共享平台。做好网上管理、传播并提供服务,可大大缩短信息资料的处理、报送、传递时间。

2.4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农业科技档案多渠道服务

新常态下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中心已由“保管”向“服务”方向转变,服务方式必须要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性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因此,在工作中要创新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推进科研档案工作事业的发展[7]。农业科技档案人员要熟悉档案管理业务,研究农业科学领域需求档案的规律,了解课题研究所需档案的服务要求,从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8]。档案人员应把握信息需求的动向,不能局限于查阅过去的资料服务现在的科研工作,要认真开展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充分挖掘科技档案的潜在价值,扩大服务范围,积极为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等提供多渠道服务。同时,建立快捷、实用的查询检索系统,满足农业科技人员对技术档案的需求[9]。

3结语

新常态下的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需要广大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档案工作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型劳动,而是一项复杂的、创新型的知识劳动。档案工作的新常态,需要档案部门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要求档案工作的水平越来越高[10]。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尤为重要。必须要重视对农业科技档案专职(兼职)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档案管理业务知识,还要了解农业科技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不断发展。

4参考文献

[4]秦占霞.如何有效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12):35.

[10]霍苗苗.新常态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的必要性[j].兰台内外,2015(1):69.

经济政策论文篇四

一、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

依据产业经济学理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横向看,首先是指自身的发展;从纵向看,则涉及制造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协调。动态地看,既需要衡量转型升级的过程,也需要考察转型升级的效果。以结构指标衡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新成效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从产业之间比例看,服务业占比在“十二五”时期持续提升

(二)从产业层级与技术水平看,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一直在加快

(三)从能耗水平看,节能降耗不断取得进展,资源环境成本消耗持续减少

(四)从劳动生产率看,“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复杂的格局。制造业的成长承受了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加速追赶的双重力量挤压。一方面,我国还在继续承接国际制造的产业转移,应该根据不同企业、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各地在推进“来料加工型”、“生产车间型”制造业基地并行发展的前提下,形成专业化的比较优势,分期、分批地逐步向“全球配置型”制造业基地转化,积聚累积形成全球配置新的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也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还依然任重道远。

(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事实证明,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创新驱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唯一法宝,是替代传统的数量型竞争优势的不二选择。

要实现创新驱动,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选择作用,市场为创新提供导向、激励和溢价变现的渠道。创新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由市场主体分散决策,独立决定自己想做什么和怎么样做,而非主要由政府规划和审批进行。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依靠企业家的冒险探索精神来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高风险与不确定性。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应该降低门槛,鼓励而不是限制新的进入者。创新的方法无法准确预判,只能在大量进入者竞相探索中日益明朗,使成功者脱颖而出。三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大公司试错成本高,本能的追求成功率和稳定性,而中小企业试错成本低,决策机制灵活,更敢于冒险在新技术、新产品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四是适应创新开放性、跨领域、多元化、网络化的特征,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企业要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在科技攻关、技术转让和培训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五是要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创新网络。六是政府要扫除各种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实施一系列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和积极性的政策,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创新、扶持创新的制度环境与社会氛围,不断提升市场机制的有效性。

(二)把产业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人类社会正迎来网络化与制造业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从演进趋势看,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制造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引进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制造业应当改变之前的模仿与学习策略,着眼于高起点,把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作为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与目标选择。

一是在生产手段上。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的全过程,缩短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消耗,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智能装备;借助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新平台,整合全球产业链、创新链的运转,更多采用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

二是在发展模式上。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从提供传统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与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从传统的生产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推动工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传统技术的改造升级,以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小化。目前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理念不断兴起,“绿色制造”等清洁生产过程日益普及,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静脉产业链不断完善,都表明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目标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共识。

三是在组织方式上。以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作为制造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在产业分工中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使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在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受信息技术影响,制造业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企业要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

四是在发展格局上。运用比较优势动态变化重塑制造业的全球布局。随着新兴国家劳动力工资的提升、土地价格的上涨等因素的不断影响,制造业生产成本的地区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波士顿公司发布的《成本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指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和日本已经成为制造业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到20,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我国长三角地区高5%左右。因此,我国制造业未来的调整,包括“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都要根据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的变化逐步进行调整。

(三)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考量与产业培育应当关注以下方面:

1、着眼于长远构建核心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立足于自身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能出现核心技术和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以芯片为例,短期内可通过采购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商业套片来集成开发,但长期来看,必须要有自己的自研芯片,其他关键的元器件也必须要能自我供应。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上的商业供货厂商一旦被收购、破产或政治上的原因终止供货将可能导致整个产业出现停摆,二是即使有充足的供货保障,因为使用的是商业套片和元器件竞争对手对于产品的性能将会知根知底对缺陷了如指掌。在竞争中非常不利。目前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华为和中兴无一例外都选择了自研芯片的策略就是很好的例子。

2、实施合理分工、布局和引导,我国国内的产业布局需要合理分工

我国地域广阔,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不同地域、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比较发展优势。为此,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某一个环节进行重点培育发展。譬如,新能源汽车在各地政府都瞄准新能源汽车把它纳入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避免失去未来市场这块大蛋糕。但是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由新型电机、电池和新材料等三个关键部分组成,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省份都具备在这三个领域的优势。再譬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是一个尤其热门的领域。深圳由于有华为和中兴在通信领域的优势必将重点发展物联网。但是,武汉利用自己在光领域的优势布局发展光器件也是一个不错的战略选择。地方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当立足自己的优势,选择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发展,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这样效果和效益将更快、更好。同时建议国家细化科技布局进行相应统筹规划。

3、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和领域,重点实施国家队工程

对于国家优先的领域,一方面,国家需要扶持有实力的科研机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发展,加大在税收、基金专项、人才引进配套、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的优惠和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战略上至关重要且投入大、收益见效慢的的行业领域,建议实施国家扶持;对于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优先在国防领域率先突破,走军民合作的路线,然后把整个高技术产业提高到一个新台阶。譬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中的高性能集成电路、芯片领域,我国远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需要重点突破。

(四)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

新形势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当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行“走出去”战略。首先,以国际化眼光来审视企业总体战略。企业必须在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着眼于全球范围来考虑各产业的发展前景,确定经营方向,寻找市场切入点。在确立国际扩张战略前,要对全球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对投资环境的深入调查,如对有关税收、劳工、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全面了解。在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竞争层次等方面,也要以国际化的视角审视和定位,进而确定培育核心能力的主攻方向。其次,以国际化眼光来重新审视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时期发展战略的`产物,它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的未来行为和战略选择。企业对现有核心能力的高度依赖性,势必会制约企业新的战略选择。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市场,企业有必要通过重组、剥离等多种方式突破现有核心能力的限制,引入和培育新的核心能力,使其成为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更强的核心能力。

当前,推动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动因是“一带一路”战略。据统计,现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的63%,但是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9%,大多数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工业化却不发达。基础设施是其短板,但恰恰是我国的优势,两者相互结合。中国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帮助国内制造业的海外崛起有着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资金出口、技术出口进而带动设备以及商品的出口。二是中国有很多产业可以整体“走出去”,在国外再造一个中国制造业。例如,我国可以模仿现有苏州的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去打造我国的工业园区,进而拉动制造业的出口。“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通过国际化进程,制造业企业可以着力推动从国内发展向全球整合转型,并通过自身的转型升级步伐推动着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五)有效发挥管理的促进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近几年,运用管理手段促进企业转型发展的最佳案例,是国资委于3月份起在中央企业全面开展的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的对标,找出了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差距和提升方向,通过集中攻坚克难,有效地消除了一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通过标准化和制度化,一大批活动成果得到了固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抓管理提升活动,促进效益提升超过一千亿。当前管理提升活动已如期结束,但是管理提升仍在路上,助推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管理提升的长效机制,应当从推进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管理。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当站在全球视野,发现在管理思想、手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之处,要面向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管理管理方式转变。企业要由以往以实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转变,由被动性的管理向主动性的管理转变,由单纯对物的管理向对人和物管理的结合转变,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不断采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管理方式、方法,以人为本,有效运用企业资源,把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是持续对标,努力打造一流企业。实践证明,开展对标,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企业对标,是企业明确自身存在的差距,确定提升方向重要而有效的举措,要合理选择对标标杆,科学制定量化具有挑战性的改进目标,既要注重与标杆硬实力的对比,也要注重软实力的对标,既要注重具体数据的对比,还要注重指标背后的理念、方法、组织流程的对标,要敢于否定自我,敢于变革体制,善于消化吸收,善于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三是依托信息技术,促进管理升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作用,加快重点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产品研发、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消除管理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各项管理活动责任落实,执行有效。在推进过程中,应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业务主导、先试点后推广、避免走弯路,提高一次成功率。

经济政策论文篇五

摘要:文章讲述自vx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2014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很可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但更重要的是,“新常态”经济带来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改善了就业结构;政府部门深化改革,逐渐简政放权也给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来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更是步步攀升,预计毕业人数将高达74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呈现“新常态”,亦即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逐渐调整优化,政府大力简政放权,经济增长动力趋于多元化。基于这些“新常态”经济特征,可以预见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也会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

1、文献回顾

,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如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教育结构落后,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除此以外,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低;反之,劳动力需求将减少,导致就业水平降低,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相反地,另一些学者如蔡畴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因此,即便经济增速下滑,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

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图1),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仅有7。4%,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方面,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1)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2)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相对于传统产业,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2)“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而“新常态”经济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总的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障碍,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结语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各高校应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一方面,高校应注意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结合,建立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高校应当尤其注意根据大学生就业、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等情况,合理布局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使得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并且根据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地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指导。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意与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或者就业信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3)大学生自身应当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摒弃陈旧的非国企不去、非一线城市的择业标准,认识到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同样大有作为;同时,大学生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此以外,高校毕业生还应该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积极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的困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