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优质16篇)

时间:2023-10-17 09:11:11 作者:ZS文王 2023年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优质16篇)

爱国标语可以激发人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在创作爱国标语时,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关注。下面是一些经典的爱国标语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一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更多阅读:元宵节图片元宵节祝福语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二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为迎接春节的到来,提高对春节的认识,学生们都要出一份手抄报。下面,本站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学生手抄报内容资料。仅供参考。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20xx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春节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着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着《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3、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4、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5、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着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6、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习俗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三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四

吃过喜庆的水饺,吃完长寿的面条,迎来团圆的元宵。元宵佳节马上到,亲手包只元宵送给你,我已经为你包进平平安安,包进顺顺利利,包进团团圆圆!

趁爆竹声还未消逝,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祝愿,最多的快乐,最真诚的问候,最强壮的健康,最祥和的幸运,最美丽的祝福,送给你和你的家人,祝合家欢乐,元宵节快乐!

嫦娥美貌天下知,每逢佳节把你思,元宵到来最诚挚,祝福给你学写诗,快乐伴你发花痴,赶走烦恼那小厮,愿你生活最如意,前途光明最得意,祝你元宵快乐。

嫦娥蟾宫抒广袖,花灯绣球朝你丢。元宵汤圆和美酒,快乐幸福脸上留。新的一年,祝君:讯息视通千里,事业纵横捭阖,财源信手拈来,万事运筹帷幄!

尝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双手,元宵的好运跟随你走,愿你财源广进最永久,人缘通达众皆口,好运佳缘为你守,伴你快乐无烦忧,祝你元宵快乐。

尝尝元宵馅,你的爱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肤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灯,你的容貌比它美丽;赏赏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团圆。元宵节快乐!

彩灯写意世界的华彩,烟花放飞良好的祝愿,汤圆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圆,满月勾起无尽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晚,愿你幸福快乐到永远!

彩灯点缀世界的华彩乐章,汤圆包裹甜蜜的团团圆圆。家是大大的同心圆,把我们的心紧紧相牵。一个美好的夜晚,祝你快乐到永远。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手抄报资料: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五

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狮舞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狮舞从此流行。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六

吃过喜庆的水饺,吃完长寿的面条,迎来团圆的元宵。元宵佳节马上到,亲手包只元宵送给你,我已经为你包进平平安安,包进顺顺利利,包进团团圆圆!

趁爆竹声还未消逝,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祝愿,最多的快乐,最真诚的问候,最强壮的健康,最祥和的幸运,最美丽的祝福,送给你和你的家人,祝合家欢乐,元宵节快乐!

嫦娥美貌天下知,每逢佳节把你思,元宵到来最诚挚,祝福给你学写诗,快乐伴你发花痴,赶走烦恼那小厮,愿你生活最如意,前途光明最得意,祝你元宵快乐。

嫦娥蟾宫抒广袖,花灯绣球朝你丢。元宵汤圆和美酒,快乐幸福脸上留。新的一年,祝君:讯息视通千里,事业纵横捭阖,财源信手拈来,万事运筹帷幄!

尝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双手,元宵的好运跟随你走,愿你财源广进最永久,人缘通达众皆口,好运佳缘为你守,伴你快乐无烦忧,祝你元宵快乐。

尝尝元宵馅,你的爱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肤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灯,你的容貌比它美丽;赏赏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团圆。元宵节快乐!

彩灯写意世界的华彩,烟花放飞良好的祝愿,汤圆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圆,满月勾起无尽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晚,愿你幸福快乐到永远!

彩灯点缀世界的华彩乐章,汤圆包裹甜蜜的团团圆圆。家是大大的同心圆,把我们的心紧紧相牵。一个美好的夜晚,祝你快乐到永远。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手抄报资料: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

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狮舞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狮舞从此流行。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七

吃过喜庆的水饺,吃完长寿的面条,迎来团圆的元宵。元宵佳节马上到,亲手包只元宵送给你,我已经为你包进平平安安,包进顺顺利利,包进团团圆圆!

趁爆竹声还未消逝,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祝愿,最多的快乐,最真诚的问候,最强壮的健康,最祥和的幸运,最美丽的祝福,送给你和你的家人,祝合家欢乐,元宵节快乐!

嫦娥美貌天下知,每逢佳节把你思,元宵到来最诚挚,祝福给你学写诗,快乐伴你发花痴,赶走烦恼那小厮,愿你生活最如意,前途光明最得意,祝你元宵快乐。

嫦娥蟾宫抒广袖,花灯绣球朝你丢。元宵汤圆和美酒,快乐幸福脸上留。新的一年,祝君:讯息视通千里,事业纵横捭阖,财源信手拈来,万事运筹帷幄!

尝一口友情的美酒,握一把祝福的双手,元宵的好运跟随你走,愿你财源广进最永久,人缘通达众皆口,好运佳缘为你守,伴你快乐无烦忧,祝你元宵快乐。

尝尝元宵馅,你的爱情比它甜蜜;摸摸元宵皮,你的肌肤比它白皙;看看元宵灯,你的容貌比它美丽;赏赏元宵月,你的家庭比它团圆。元宵节快乐!

彩灯写意世界的华彩,烟花放飞良好的祝愿,汤圆包裹生活的香甜,家是大大小小的同心圆,满月勾起无尽的思念,喜度元宵美好夜晚,愿你幸福快乐到永远!

彩灯点缀世界的华彩乐章,汤圆包裹甜蜜的团团圆圆。家是大大的同心圆,把我们的心紧紧相牵。一个美好的夜晚,祝你快乐到永远。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手抄报资料: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的大队伍。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相传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

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章帝先后选了三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章帝降罪,于是将狮皮拔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一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章帝也信以为真,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狮舞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狮舞从此流行。

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相关文章

1.四年级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2.元宵节手抄报图片资料内容简单

3.小学生简单又漂亮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4.小学生简单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5.2017简单又漂亮元宵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八

今年的元宵节,除了雪白的兔子灯,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元宵节彩灯。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获奖文字内容,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据记载,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于宋代。汤圆当时叫“圆子”、“浮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就写到“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汤圆一般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元宵节吃元宵不仅寓意团圆美满,而且在陕西省,汤圆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1、灶神下凡考察民情

上古时期,玉皇大帝为了了解人间民情,特派灶神下凡考察,每月逢三上天汇报。有一年,农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向玉帝汇报:人间百姓每日辛勤劳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饭。长此下去,百姓们肯定会过度劳作、累坏身体,从而影响。

2、太白金星献策

玉皇大帝闻奏,马上聚集群臣共商良策。最后太白金星献策:我们可以百姓们吃些慢性中毒的药,等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皇大帝觉得这是一个好计策,就让厨神让在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偷偷往百姓饭锅里丢下了疯人药。

3、正月十五吃汤圆

到了正月十三日,灶神上天又向玉皇大帝汇报了这个情况,玉皇大帝又下令让厨神治好百姓的疯病。最后厨神在正月十五日的晚上,把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第二天早上百姓们的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王吉普:以谜对谜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好新鲜啊!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两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一个字:“日”。

徐文长:出联破谜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灯谜会。

有一年元宵节,画家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最简单的灯谜

相传有一年元宵,乾隆皇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佳节。

乾隆皇帝对于猜谜对句颇有研究,满朝文武大臣出的灯谜几乎难不到他,直到走到了大学士纪晓岚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各猜一字。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彷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一时间,满朝文武和乾隆皇帝都被难住了,猜来猜去也不知所云。最后,纪晓岚揭示谜底,这幅谜联的上联是“猜”、下联为“谜”,合起来就是说“猜谜”。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九

元宵节那天,我们一家三口人去了奶奶家,一大家其乐融融的。到了晚上,我和爸爸拿着鞭炮和礼花出去放。

只听“砰”的一声,一束礼花炸开了万朵小花,像点燃了无数盏明亮的灯一样,五颜六色的,有时炸开的是不规则图形,有时炸开的是四散的火花。这时,爷爷拿几根短绳从屋里出来。

当时我还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后来,我看到爷爷是把一挂大地红和三个二踢脚绑在一起。然后,他又快速地把绳子系到栏杆上,爸爸上去敏捷地点燃鞭炮,只听“噼哩啪啦”地响,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捂住了我的耳朵,但是响声还是把我的耳朵震得“嗡嗡”作响。

当我们准备放花时,有一个男孩走了过来,他戴着一个帽子,穿着棉袄,手里拿着一大堆人家放过的鞭的'纸盒,这会儿,又来捡我们的。只见他小心翼翼地用脚踢了踢纸盒,当确定里面没有火星了,才捡起来。听妈妈说,他是想把这些鞭炮盒子卖给废品收购站。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

1、把如意贴在彩灯里,把顺心包进汤圆里,把安康塞进焰火里,把吉祥敲进锣鼓里,把鸿运融进团聚里;祝你元宵节,吉祥绕你,如意追你,顺心眷你,安康爱你,鸿运陪你!

2、送你一碗汤圆愿你的爱情甜甜蜜蜜;送你一盏彩灯盼你的事业顺顺利利;送你一颗真心祝你的节日快乐洋溢!亲爱的元宵节愉快!

3、推开窗门瑞雪寒,一年一度元宵开。雪月梅柳开新春,花鼓龙灯闹元宵。

4、天地有谁知,但愿你知道,有个人时时惦念着你。元宵节的'灯火,是我的祝愿,是你含笑传情的眼睛,它缀在我的心幕上,夜夜亮晶晶。

5、这一刻,有我最深刻的思念。让云捎去满心的祝福,点缀你甜蜜的梦,愿你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元宵节!

6、一一抱元,二二成双,三三得九,四四如意,五五相连,六六大顺,七七喜庆,八八兴旺,九九归一,辞旧迎新,周而复始,十二生肖,快乐循环,元宵快乐!

7、正月十五好热闹,灯火辉煌高声笑。品尝汤圆甜蜜蜜,幸福生活圆月照。美好生活美如画,家睦人和万事兴。烦恼惆怅一扫光,红灯照耀前途亮。元宵节快乐!

8、电话、手机、计算机,朋友之间传信息;新春、新景象,万事如意钱途广;朋友、亲人、情意真,送了灶王幸福深;元宵节到来,祝你快乐又安康!

9、过年好,元宵到,幸幸福福一年绕;过年好,元宵到,开开心心四季妙;过年好,元宵到,顺顺利利全家好;过年好,元宵到,团团聚圆过元宵。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一

人到中年的上海白领许秋依然记忆深刻,曾经,对着空荡荡的家,一个人边吃米粉,边听广播里播放《平凡的世界》——这是她高中生涯每天重复的画面。

许秋是那种“挂钥匙”的上海小孩,父母工作忙碌,每天中午自己回家吃饭,把爸妈前一天烧好的菜温一下,偶尔再加一点青菜,混成一碗米粉,边吃边听广播。

按理说,她的人生经历与《平凡的世界》毫无相似之处。但是,当她第一次听到《平凡的世界》时,整个人被震住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似乎在她面前敞开。小说中,那些比她年长的青年,在人生岔道口的迷茫和奋斗,深深吸引了她。

究竟是什么,让她这样一位城市少女产生了共鸣?许秋用了一个词:独立。

“我在厨房一个人烧饭,[]本站书中的主人公独自在矿山奋斗。”许秋说,这让自己感到,一个人独立地面对生活,实在不算什么。因为这世界上还有比自己生活更艰苦的人。

“这本书对我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糟的,永远有比你境遇更差的人,他们在昂扬地生活着,自己有什么理由怨天尤人。”这让还没踏入社会的高中生许秋,从此有了成熟的心态。

梁永安评论这本书为什么能跨越时代的鸿沟,也用了一个类似的词:孤独。

尽管时代背景不同,然而书中的主人公,一个人独立地面对命运,面对世界。那种力量,对今天失去集体组织和集体归宿感的现代人,反而更有感召力。个体的坚韧,个体的苦难,更能打动现代人。尤其是那种处在不被理解的孤独中,难以向人言说的状态,让当代人感同身受。

“中国人天生受不了失群的孤独感。一个人如何独自面对一切、承担一切,这种东西在西方人看来已经很适应,但在东方文化里,它永远是个问题,本站[]让人焦虑。”梁永安说,而《平凡的世界》,恰恰为孤独的个体们,提供了一种温暖的力量,让现代的个体有了独自面对一切去奋斗的勇气。

只要心里孤独感造成的焦虑仍在,个体独立面对世界的不安仍在,这本书将会一直有共鸣,一直打动年轻人。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二

我喜欢辞旧迎新的春节,喜欢团团圆圆的中秋节,但我更喜欢的是张灯结彩、吉祥如意的元宵节。

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它既有正月里的喜庆,又能赏月、看花灯、猜灯谜,还有那令人馋涎欲滴的汤圆,想起来都忍不住流口水呢。说到汤圆,有一年元宵节我还和妈妈一起包过呢。我们先将糯米粉倒入碗里,然后往碗里加一点水,把它们均匀地搅拌在一起,揉成一个大面团,接着把大面团搓成长条形,切成一个个小块,然后把小块搓成小圆球,压扁,在中间放上好吃的黑芝麻馅,再轻轻捏几下,把馅包住,再搓圆,一个白白胖胖的汤圆就做好了。吃着自己亲手做的汤圆,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一起,这是元宵节最好的晚餐。

晚饭过后,爸爸妈妈会带着我去看花灯。记得那一年的吴山广场,人声鼎沸,我仿佛进入了灯的海洋,满眼都是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金色的公鸡、威武的齐天大圣、可爱的`小兔子……看得我目不暇接。我最喜欢的花灯是“龙凤呈祥”,一条巨型的龙和一只美丽的凤凰,色彩绚丽、神态逼真,气势恢宏。不远处还有猜灯谜的活动呢。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元宵节,你们也喜欢它吗?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三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四

1.老爸,我很想你,虽然我不能陪您过父亲节,但我会为您祈福的,希望您健康平安。

2.改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思念,血浓于水的亲情时刻眷恋,更迭的是岁月,奉送的是祝愿,关怀备至的恩情铭记在心,父亲节到了,别忘记祝福父亲节日快乐。

3.小时侯,常常坐在你肩头,训儿时一脸严肃鞭子加叮嘱;长大了,儿女离家向外走,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就是父亲,祝天下所有父亲节日快乐!

4.父亲节恰逢夏至,发微信通知你:父母亲不可忽视,别忘记爸爸节日,行动要有所表示,你的爱让爸得知,愿他有健康身子,祝他此快乐节日!

5.父爱,没有水的柔情,却似山的豪迈。没有纯纯的叮咛,却有殷殷的期盼。在了无声息中成长,在漫无边际中长大。其实,儿女是您一生的牵挂。祝愿普天下所有父亲节日快乐!

6.您是海中塔,指引我回家;您是万重山,撑起一片天;您是被中棉,身暖心也暖;尽管您总是默默无言,但无声的父爱却永伴身边!爸爸,节日快乐!

7.爸爸,爸爸节,我要向你坦白,这些年,我一直爱着一个老男人,一个慈祥,正直,一直为我付出的老男人。爸爸你是否很吃惊呢?哈哈,这个老男人就是你!亲爱的老爸!爸爸节快乐!

8.拥有你,你热情似火;依偎你,你安然如山;抗争你,你包容若海;理解你,你深如宇宙;敬佩你,你沉默如石;想起你,你光辉存心。父亲节快乐!

9.您的手掌是温暖的,您的眼神是温柔的,您的肩膀是宽大的。您给我的是关心,是呵护,是教导,是指引。谢谢您,爸爸!父亲节快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10.落日余辉,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父亲节快乐。

11.人生不过几十年,成败荣辱都在天,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最值钱,自古人间苦无边,看得高远境如仙,轻轻松松每一天,父亲节快乐!

12.也许是父爱理性含蓄,也许是父爱深沉严肃,也许是父爱沉默抽象,也许是因为岁月有了距离,我们对父亲的爱很少表达,明天父亲节,和父亲说声我爱你吧!

13.盼你伸出双手,接受我盈盈的祝福;在你未来的日子里,让幸福之花开放得灿烂芬芳。在父亲节的日子里,寄一份祝福给你,愿你拥有真心的快乐与喜悦!

14.爸爸,记住少抽烟,少喝酒,多运动,您的健康是全家人的幸福,祝您节日快乐!

15.爸爸,是您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天空,是您让我看得更高更远。

16.父爱像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父爱像一把火,温暖我们的胸膛;父爱像一座山,为我们阻挡风雨地入侵;父亲给了我们生命,父亲的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17.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与父亲相拥,没人去统计;人的一生中时刻惦记父亲的人极少;人的一生中在困难时找到父亲的最多。珍爱自己的,让他快乐,让他在你心中永恒。

18.想念不用时常挂在嘴边,要用步履表现;祝福无需点缀华丽语言,唯真诚最枢纽;孝敬不论间隔如何遥远,瞧微信便暖和。父亲节让爸爸们感慨感染下我们的祝福!

19.爸爸身上所散发出的那种成熟男人的味道依旧,沧海桑田。尘世间。也许一切都会改变,但是,我相信,爸爸对我的爱,我对爸爸的爱,与青山同在,与世长存。爸爸的爱,如山!

20.父爱是一杯浓茶,当你疲惫时,只消几口便神清气爽;父爱是一曲高山流水,当你浮躁时,使你如梦方醒;父爱是一根拐杖,为你找好重心,建立起希望的原野。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五

元宵节当天吃汤圆,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汤圆又名元宵,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欢天喜地的忙着制作元宵来庆祝节日。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亲手制作汤圆了,但是元宵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还是十分温馨美好的庆祝元宵节的方式。

2、放烟花

从古至今,燃放烟花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庆祝节日的助兴活动。当烟花被点燃后,飞向天空绽放开来的那一刻,虽然这份美丽只有一刹那,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好记忆。赏烟花也是元宵节到来时,人们非常喜欢的一项传统习俗。

3、舞狮子

在有些地方,每到元宵节来临的时候,人们喜欢通过举办舞狮子舞龙等活动来庆祝元宵节,因此舞狮子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习俗。

4、赏花灯猜灯谜

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庙会,庙会上总是会有各种各样座绚丽璀璨的花灯,也会有很多有趣的猜灯谜活动,赏花灯猜灯谜从古至今都是元宵节格外重要的传统习俗。

小学元宵节手抄报内容资料篇十六

去年元宵节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和妈妈一起做小汤圆。

常见的汤圆馅有黑芝麻馅、花生馅、豆沙馅等,还有咸汤圆,是肉馅的。不过妈妈说她没有吃过咸汤圆,我很好奇咸汤圆是什么味道。我和妈妈准备做的是无馅的汤圆。

我问妈妈:“妈妈,元宵节为什么叫元宵节?”妈妈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开始做汤圆了,我往大碗里倒了一些糯米粉、加水,和成面团。妈妈教我揪下一小块面团,再慢慢搓成小球,一个汤圆就搓好了。

我问妈妈:“元宵节吃的元宵,和汤圆有区别吗?“当然有区别,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可以放在冰箱里,而元宵放在冰箱里会裂开。”汤圆煮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哇!好香好好吃!那次做的汤圆太好吃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