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渗透思考论文大全(19篇)

时间:2024-02-24 09:00:05 作者:温柔雨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范文范本的精彩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够教会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及时调整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变过多强调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的教学习惯,主观上积极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的行为,力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如何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尝试和探索,现将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一、把德育工作放在语文教学工作的首位。

当今社会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社会,是科技竞争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是对新形式下的人才作高标准要求的社会,也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做严格要求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全面人才。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教育应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的。“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师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是培养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使受教育者在德、智方面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尊重每一位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和他们和平相处,在学习和生活中做他们的知心人,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专长、给予赞赏,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年少,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因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班里表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更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更能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结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寓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如:《行道树》,为了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让学生有意注意,使其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行道树,创造性地加上了“我”向行道树说几句话这样一个表演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从认识汉字美进行德育渗透。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这样写道:“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语言是祖国的象征,都德在文章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但是作为我们的学生就应该这样认为,汉语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最具灵性。汉字的特点是方方正正,单从一个“人”字的写法上,就可以看出老祖先对我们人类寄予的厚望――做一个顶天立地、正正直直的人。汉字的字形不仅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汉字的创造空间非常大,我们知道,中国汉字不过几千个,词汇却浩瀚如海,并且词汇的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汉字的美感,感受汉字的魅力,热爱祖国的语言。

2。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树立人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俄国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一课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保尔在身体残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还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写作。让学生思索人生意义的这段话:“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你能够说:我的全部生命和整个力量都已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让同学在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了他为实现理想的高昂情绪和坚定信念。

3。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渗透来学会自立自强。冰心作品《小桔灯》中的小姑娘形象,“她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在这一课教学中,让同学们知道,和小姑娘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啊!让他们说出幸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同学们的肺腑之言,感到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责任重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不仅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目标,还要让他们学会自立自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过分溺爱,无形中使他们产生“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缺乏爱心、同情心,缺少独立性和自理能力。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让同学们列举出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让他们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

4。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例如《名人传》叙述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的高尚和顽强在于她们的`心灵。使其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5。利用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进行德育教育。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例如讲解《岳阳楼记》,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是以使初中学生通过训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根本宗旨的。文以载道决定了初中语文教材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内容,决定了初中语文课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当前,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沁园春?雪》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教育。又如《藤野先生》向我们展示了鲁迅先生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给别人示众的材料。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极富形象性,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议论和剖析,绝大多数课文中包含的思想内容也不是直接用术语、判断和推理来表达,相反,它们总是通过对特定情感的表达、事实的叙述、景物的描写、故事的展开,来寄寓特定的思想内容。语文教材的三大常用文体中,记叙文、议论文及说明文都具有思想性,都能在德育方面发挥影响。我们只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由过去重视基础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宽厚综合性的知识,尤其重视掌握人文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云南教育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4]《语文教材诠释》(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上下册)。

[5]《中学语文教学通讯》(1至7期)。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更加凸显,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加重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试导向,过于看重学生智力素质的培养,导致课堂上人文元素相对缺失。因此,要积极探索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路径,促进中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人文教育的良好意识和能力,能够对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发掘和整理,找出可以贴近和适应初中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其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体系中,无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诗词,其中的人文元素都是非常丰富的,只要语文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和有效整理,这些人文元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例如,在讲授《背影》这篇课文时,文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父亲》这首歌,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效对接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父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情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人文体验。

初中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相对有限,所以对人文精神的认知能力和认同能力也相对有限,对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文情感的领悟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积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减少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学习障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人文体验,这对学生人文精神素养的发展将会大有帮助。同时,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时,就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对文中的人文精神元素开展反思性体验,这样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直接体验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历程,学生很难对他们虚荣、虚伪、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形成相对理性的认识,这时语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自己生活中存在的类似人物或类似事件,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反思中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讨论金钱与亲情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实现对语文知识的有效学习,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实现个人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渗透,需要语文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人文体验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文章中的内容具有神话色彩,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教师如果具备人文精神教育的创新意识,就可以取得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自己本身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说,语文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言行举止”“人文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在学生面前展现出良好的人文精神状态和风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模范引导教育。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学习倾注个人的爱心、耐心与情感,多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互动,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实施公平、公正的教育和评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总之,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本身就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拓展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空间,丰富人文精神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让初中语文课堂闪耀人文精神的光辉,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敏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11).

[2]王密芬.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6).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的重点是分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融入民俗文化,从而使得中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接触和学习到民俗文化。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深入阐述,进而提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的几点策略,旨在促使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之中。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身份,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灵魂。当代,随着我国国门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提高,其他民族的文化纷纷进入国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受到挑战,逐步受到其他文化元素的排挤和挤压。中学生作为我们民族的未来,学习和传承我国的民俗文化是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通过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让中学生能够拥有接触和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从而推动我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在中学语文中融入民俗文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1.1有利于中学语文中民俗相关内容的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中较多的课文篇幅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我国传统民俗文化,通过在中学语文中融入民俗文化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中描绘的背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于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只有经历过的生活场景才能以更加朴实的笔触描绘出深刻的感情,从而表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使得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国学经典内容都是古代或近代作者撰写的,其中很多场景都涉及到如今我们并不多见的民俗,若语文教师只是通过“高雅文化”式的讲述是难以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内涵,从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例如,在鲁迅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在柳妈提及“捐门槛”这一行为之后即使生活拮据依旧花费自己的积蓄捐了门槛,在心理上给予自己一点解脱。虽然这一风俗习惯只是文章中提及的.一小部分,但却在文章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得文章刻画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更加反应出当时封建礼教的残酷,让读者深思。

1.2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

民俗文化是经过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得出并形成社会共识的一种文化传承,中学生在学习中学语文的过程中接触民俗文化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课后认知。这种认知不仅仅包括风俗习惯的了解,还包括语言文学、天文地理等等。例如,在古代诗词中总是会涉及到许多的意象,诗人或词人通过运用这些意象营造出意境,进而表达内心的情感。“柳”在古代诗词中由于与“留”同音,总是用作表达着作者的挽留之情、难舍执意;“红豆”在古代诗词中总是被用作表达情侣之间的爱慕之情,或者表达对另一半的思念等;“雨打芭蕉”这一场景也常常被古代诗人引用,用以衬托自己的愁绪等。除此之外,古诗词中还蕴含着许多的地理天文知识,尤其是古人对我国山河、星辰的划分方法等。在古代的星相学中,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日月星的变化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星宿,表达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在《鹊桥仙》中提及的牛郎、织女皆是星宿的名字等。

1.3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辅助作用。

我国的民俗文化经历了长时期的历练,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一种风俗习惯、天文地理知识等,还蕴含着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和美好品质。例如,我国的节日文化就是很好的印证,春节作为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让人们享受着亲情的美好以及家的温暖;端午节中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民俗活动,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无私无畏的爱国之情,更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清明节的集中祭祖活动,让我们时刻维系着一种“根”文化,也表达了我们对前辈先人的尊重;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是古代妇女祈求纺织手艺更加精湛的日子,也是后世寄托对牛郎织女这种惊天动地爱情的美好向往等。这些传统节日以及传统民俗都蕴含着古代先人流传下来的优秀民族精神,中学生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优秀民族精神的影响,有利于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2.1提高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修养。

在做好将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工作,需要中学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修养,才能够为学生们带来丰富且深入的民俗文化教学。因此,在推动中学语文融入民俗文化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教师民俗文化修养时,不仅仅是对民俗文化的充分认识,还包括对待传统民俗文化的观念。由于当代我国逐步走向世界,我国的大门也向世界各种文化打开,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及民俗受到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文化环境下,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和传承意识,向下一代的青少年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它并不是高雅文化,但是真实地反映了古代人民无限的创造力,通过学习我国民俗文化,能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传统教育。

2.2积极引入课外知识。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授民俗知识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学语文课文作为基础,通过课文中提及到的传统民俗知识作为引导,将课外民俗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民俗文化。这种知识代入需要教师在课后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以神话故事等各种形式为学生介绍民俗文化。当然,在传授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时不能够因此失彼,更不能够将课堂中心转移,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民俗文化介绍等。

2.3灵活设计学校课程,设置民俗选修课。

中学生的课程设计中主要是以高考为主导方向,只是注重对必考科目的学习,对学生的其他素质拓展并不重视。因此,学校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的民俗教育,从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将民俗学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排列在课程体系之中,通过让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利用课程之外的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学校可以发放丰富的民俗文化读物,让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阅读这些民俗文化读物缓解学习压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一、语文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领域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渐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具体教学中,将德智体美劳作为培养学生的风向标,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初中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较为特殊,正处于思想道德的塑造期。因此初中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优势,并与语文教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此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将语文知识进行分类和细化,将德育与教学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在公众场合易紧张怯场,因此,初中教师要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并在课前组织与德育有关的演讲朗诵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表现自我的机会,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在演讲活动完成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演讲进行评价,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塑造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作为教师来说,是课前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的发展提供方向,可见,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德育工作的积极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充分尊重学生,并积极帮助学生,以自身的个人魅力影响和感化学生,以此来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生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德育的教学理念,对语文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对学习和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初中教师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坚定自我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教育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将育人作为人生目标去实现。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并及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平等和谐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形成一套正确健康的道德观。

二、把握教材内容和课文背景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大部分为课文较为经典,都是名家的大作,这其中含有很多道德楷模的故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剖析教材任务的道德闪光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课文写作手法及语言运用的同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人物的道德内涵。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该力量能够指引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初中语文课本中不乏这样的人物模范。还需要注意的是,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课本中的文章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历史背景采取不同的德育渗透方式,很多英雄人物的精神内涵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可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对语文课文中的中心思想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充分挖掘,从根本上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德育渗透。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针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文章开篇中的口吻较为庄重而严肃,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较为落后的发展现状,之后,文章以“花朵”为暗喻,强调祖国未来定会富强,充满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整个文章的重点,向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国形象,在文章的结尾更是荡气回肠,让人内心澎湃。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握好文章中最为重要的线索,将德育渗透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的提升,将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心,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学生在具备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和掌握好阅读技能,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领略书本中优秀任务的精神内涵,以此来熏陶自我的高尚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比如,在学习《海燕》这一课时,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阅读高尔基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在人间》等。对于教师来说,要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此外,初中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将学习知识与德育进行有机结合。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德育教学要以教材知识为基础,不能脱离教材进行德育渗透,将道德精神与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进行有机结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渗透作为教学的风向标,在确保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科学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关于课程理念指出: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构建“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相融合的目标体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所以,科学新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教学对人文精神培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下边笔者就浙教版的科学新教材,谈一下在教学过程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会改变学生原有的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忽视发现与探究、缺少兴趣与激情的传统接受型学习方式,转变为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发现型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凸现出观察、发现、探究、研究、交流、讨论、归纳等认识活动。在这样的认知活动中,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便得到了丰富,随之而来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决心和毅力,越来越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也越来也有细心严谨的态度,越来越有团结互助的品质。

二、发挥科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1.突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在实验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教材部分内容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这不仅符合科学发现和认知的规律,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指导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形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识;当实验现象与预测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养成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同时学生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

新教材设有阅读”、“读图”、“思考”、“讨论”等栏目,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阅读”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科学发展史、科学与科技、科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诸如此类的德育素材无疑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3.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科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在学习“金属冶炼”时,可以适当介绍“高炉炼铁”的知识,简说钢的冶炼过程。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的人。

综上所述,科学和人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结合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我们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认真贯彻《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把握新的课程理念,以科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科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把“科学家的科学教育”真正转变成为“公民的科学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倡导“以人为本”“相互关爱”“个体价值”等教学理念,因而,在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将“人文教育”融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人文精神了解语文学科本质,同时,发挥自身个体价值,挖掘语文知识点,达到高效性语文知识学习状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当前的状况来看,语文课程仍然缺乏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因而,在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灌输人文精神,即在语文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关注学生人文个性,从学生角度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挖掘学生潜在的人格与学习能力。以下就是笔者对初中语文学科中人文教育渗透问题的详细阐述,以期为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有益参考。

一、人文教育内涵。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但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逐渐被解读为:人们应掌握自身命运,同时,突破封建社会的压迫,挖掘自身价值,坚守自身尊严与人生意义,突出人类主体地位,践行“以人为本”思想。

(一)引入优秀文学作品。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与融入,应注重将优秀的文学作品导入初中语文课堂中,由文学作品丰富学生思想,使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完善自身人格,同时,探索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意义,让学生心灵、思想健康发展。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组织学生每月进行一次“文学作品读后感评比”活动,即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即《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等,如,在《水浒传》的赏析过程中,可受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故事的熏陶,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正义感,同时,体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后,依照文学作品中正义的人物形象,重新塑造自身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二)营造人文课堂环境。

就当前的状况来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文课堂环境的营造将影响到人文教育效果。为此,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创造自由、宽松的氛围。例如,某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融入人文教育,即注重使用幽默语言:老师:你们听说过我吗?学生:听说您是著名的教师。老师:如果你想认识我,你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学生a:老师,您叫什么名字?学生b:老师,请问您尊姓大名?老师:我的名字叫于永正。学生:于永正?老师:到!(一片笑声)幽默的语言交流方式,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到人文教育内涵,体会人文思想。此外,在人文课堂氛围的营造过程中,为了达到高效性人文教育状态,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相互关爱,然后,共同解决语文学习难点,感悟人文精神,同时,激发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环境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实现对人文教育的更好融入,应注重挖掘语文教材的人文精神,为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第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选择富有思想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熏陶。例如,在达尔文《物种起源》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从“深刻的印象”角度出发,自主阅读课文,同时,勾画优美词句,感受达尔文所要表达的严谨科学态度,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最终将文章内涵与自身学习状态相联系,改变原有浮躁的学习心理,且调整个人目标,完善个体品格。第二,在人文教育的渗透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教材课文相关知识点,然后,通过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讲解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诗句相关资料,同时,利用网络资源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继而感悟陶渊明在诗句中寄托的思想情感,挖掘诗句丰富的人文意蕴,最终受恬淡人文精神的熏陶,改变自身人生观念,形成良好的品质,做好自律、自强。综上可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环节的展开,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同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为此,当代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提高对人文教育融入问题的重视,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自由、平等的课堂环境,然后,利用优秀文学作品和现有教材,传达人文意蕴,且对学生人文精神实施教育,提升学生美好品质,改变学生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为人准则、治学态度必然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对学生潜移默化形成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人文作用是必要的。

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人格力量作用。“道德文章,堪称楷模”,即要求教师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上都是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校里最主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教育意义的模范,是学校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在他们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中,无时不在以其自身的素质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教师对教学科研的敬业态度、创造精神、个性语言都产生着深刻的教化作用。这种影响力是自然的,非强制性的,但作用是长远的,深入人的心灵底层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美,从而成为学生尊敬的榜样。

其次,教师应具备良好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美、人性美。教师应以自己的人文意识联结作者的人文意识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课文中发现并把握作者的人文意识。平时应多读些名家作品和名人传记,相互促进,深入分析。只有对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轨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才能不断提高分析作者人文意识的能力。同时要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内容,只有经过不断思索,才能获得丰富的想像力,才能把自已的意象世界和作者的意象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再次,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更不能让学生通过心灵去感知作品的人文意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找到自己与作者情感的切入点,并能因课文而动情,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以此为动力展开备课和授课活动。人文意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情感力量,学生情感一旦被课堂上声情并茂讲授所感染,便能达到激情的目的。不动情,人文意识就会失去让人动容,使人深思的光辉,只有在情感中显示的人文意识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要把学生引导到人文意识的意图中去,就必须有一个情感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自己先动情,才能带动学生动情,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情感力量,使其情感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人文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我们要恰当地运用课堂教学实例,渗透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育应当以此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课标强调语文的人文因素,把育人与学文结合起来,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构建功能,课标教材、文学作品占绝对优势。从教学层面上说,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文本解读导向,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从文化层面切入,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建设人文精神,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课标教材的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富有文化内涵。教材中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精神,高贵的人格品质,美丽宽广的自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素材。教师要积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意义,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其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欣赏,渗透感染,潜移默化,使学生德智体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我们在学习《醉翁亭记》时,除了要让学生领略其中描写的幽美秀丽的风光,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外,还要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探究欧阳修的思想内涵。这个为人所不知的太守之乐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即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进一步深入,联系上一篇文章《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再次讨论,得出结论,古人尚有怜恤天下百姓,“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那么今人又该如何呢?再次讨论,让学生发言,以激发他们树立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从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既是一堂美文欣赏课,又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必须充分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走人文教育之路,才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策略论文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黄河大合唱》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北国之春》会让学生荡漾起想念家乡眷恋亲人的情思,贝多芬的交响曲可让学生领悟到百折不挠的生命强音。播放这些配乐曲,创设感人的情境,让学生诵读文章,会唤起他们对美的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动静结合写景状物,能让他们领略到其乐融融的自然美;《散步》中一家人尊老爱幼和谐相处,能让他们感受到其情切切的人情美;《岳阳楼记》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能让他们体味到其心坦坦的豁达美。《鱼我所欲也》中世代颂扬的仁义美,《桃花源记》中美好生活的幻想美,《望岳》中不畏艰难的壮志美,都会在他们的读悟中融入血液汇入心田。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可能有美的创造。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职教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讨。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实际上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是表达了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尤其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潜能开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进行关怀与探索的意识。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代中学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导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语文不仅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华、意念的召唤。脱离了感情的语文是麻木的、冰冷的、僵硬的,而失去了生命底蕴的语文教学必定无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着眼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

更重要的.一点是,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1、在学目标中引进人文教育。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重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意识到自己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单纯的传授一门知识,同时也在担任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重任,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要加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提升人文内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把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4、关注教学评价,推崇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以对,错论英雄,大多关注知识的正确与否。在《新课标》中,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以下方式进行:实施个性化评价个性化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情感的参与,是学生自我观点的宣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是学生与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在感悟基础上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加深感悟,同时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人文精神。

除了一些总结性的评价机制,我们还应把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的深度,理解分析的准确度,学习态度,方法等纳入考察范围.记录一年中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收集,记载了一些能反映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来考察一个学生。

三、结束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从根本上开放语文教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带学生一起走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教学思想是引导教学过程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师渗透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是执行历史新课标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下面两点:转变应试教学思想,积极地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论知识,主动参与关于新课改的培训,切实把握历史新课标的本质所在,即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前提条件之下,重视学生学习技巧的把握、学习过程的参与,特别是让学生塑造社会认可以及自身发展要求的价值观、态度、方法;树立综合发展、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以情为主、以史为鉴、情理统一的新教学思想,从而使注重教师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习、注重结果转变为注重过程、注重讲解转变为注重发展、注重规格一致教育转变为差异性教育,通过如此的思想在历史教学中加以渗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2有效地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素材。

培养人文精神关键在于选择和挖掘人文教育资源。历史教师应当仔细地探究文本,从而发现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探究人文精神跟历史的结合点,启发学生由历史当中吸收能量。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涵盖的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只要跟学生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文本素材,以及表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时代特点的事件、人物都可以在历史教学知识中渗透,且加以拓展与进一步地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人物屈原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离骚》之名,那么学生并不清楚离骚之事;倘若教师在讲解屈原的过程中,为学生多介绍关于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和屈原投江的事件,并且有效地联系端午节的由来,那么学生肯定充满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教育。这对学生看待社会跟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具备非常重要的作用。

3.3实施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改需要教师不再实施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究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为此,首先,历史教师应创设一种合作互动和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学习。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幽默性、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历史教学知识的主导是理性的分析和概括的史实,这让学生体会到一种乏味和单调感。倘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艺术化的语言形式,在史实当中增加叙述性的展示,在分析当中应用幽默的语言形式,在总结当中应用启发性与激励性的语言,那么就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人文效果。最后,教师应当应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像是案例教学、扮演角色、探讨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实施,特别是注重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以使学生积极地建构、感受、生成。例如,教师提问学生“落后是不是一定会挨打?”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事件,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样,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能够征服先进的观点,且以我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征服先进的汉民族作为证据进行分析;有的学生提出了落后未必挨打的.结论,且以19世纪晚期强大的意大利被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进行论证。这一系列的结论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3.4教师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倘若教师缺少较高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难以体会到人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倘若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宽广的胸怀、认真的教学态度、丰富的知识,那么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实施中学历史新课标的影响下,教师务必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讲,需要做到下面几点:在关注人类以往、现实社会、人类未来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在教学课堂上尊重学生和关爱学生;广泛地学习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实现自我理论知识的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契合人文精神和历史内容。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人文教育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灿烂辉煌,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实施适宜的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社利.五环节教学法――历史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410.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在文艺复兴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在继承了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主要传统的前提下又出现了很多新的思想和新观念。例如在《大教学论》中所提到的思想就是和人文主义相关的,有些思想完全来源于人文主义,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少数人具有的特权,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去适应学生,而不是学生去适应教学,知道自己并知道万物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可以使人变的高尚。

通过以上的思想可以看出人文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作为倡导的重心,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并且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品质、道德等变得高尚,这就是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反映。在一些完全受人文主义浸染的教育学著作中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自然主义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要理念。

在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学校与社会》两部作品中反映出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教育即是生活、生长的原则就是受到教育等这一基本观点,并将个人品格的塑造作为教育的重点和主要目的,与此同时教育还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水平,从这个教育理论中可以看出人文精神教育是一个立足于先验的人性论。

虽然通过人文教育人们能够学到如何做人,但是将人文精神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课程中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为了向学生灌输人文精神,应当通过承载历史文化传统和人类探究自然成果的具体教学方式来实现,在教学生灌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质,并通过日积月累从量变不断向质变进行转变,从而在学科教育中不断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好语文的教学过程。高中阶段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断从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阶段,并且在学生的成长教育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对学生的价值和审美倾向进行有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的心智健康的发展,同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比较强,所以应当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且高中语文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

首先是阅读教材的合理使用,在高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它们具有热情真纯性、优美典雅性、令人振奋性以及启人思索性等多种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要对课程所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在对文本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领悟人生,使自身人格不断得到完善。除此之外,学生在视野开阔和文化多样背景的熏陶之下还会具备良好的精神良知。

很多好的'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在文中体现了作家的生命意识和作家的血肉意识。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的学习中,在史铁生生命最灿烂以及美好的青春刚刚开始的时,双腿便残废了,这使得原本一个活蹦乱跳的年轻人失去了行走能力,这种沉重的打击使他日益苦闷、消沉和颓废,以为就这样终此一生时,却在荒芜的地坛和平凡而卑微的草木昆虫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生生不息。在理解创造过程的精彩和美丽的基础上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得到了自己的生命感悟。

在课文第二部分描述了母爱的主题,同时也诠释了母亲生命的伟大。母亲艰苦的命运、顽强的意志以及对儿子深沉博大的爱都一份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逐渐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我们是否能够坦然面对或者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困苦和灾难。

同时,思考又让我们逐渐明白人可以有伟大的一生,也可以有平凡庸碌的一生,但是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而且无论平凡还是伟大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不能具有消极颓废的态度,应该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喜悦,同时也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光彩和活力。读者需要用心去感受、去体会这些人文的精神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对学生感性的解读进行指引和教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会直面人生的挫折和苦难,而且还要使学生不断去思索生命对于死亡的意义。

3.2丰富阅读教学模式。

3.2.1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课内学习方式。

我们之所以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主要目的王潇(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就是为了唤醒、挖掘并提升学生的内在潜力,并且在不断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认知、态度以及技能等方方面面和谐发展。因此,该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求非常重要,以此能够实现学生的特色发展;另一方面以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为主要目的,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该种学习方式下能使人在个性不断发展的同时,展现出人文关怀的作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的中心,因此为了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应当用教师的讲解分析替代原有的传统阅读教学方法。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并且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必须让学生自身在接触原著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原著。同时还应该强调对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

3.2.2利用阅读课进行扩展。

阅读课虽然是语文课上的一种阅读活动,但是在方法和形式上和课堂教学又是不同的。例如,学校将备有大量的文学名著、科普读物、人物传记等作品阅览室,供学生自主选择读物进行阅读。每周安排时间让学生在阅览室内自主选择阅读书目和阅读内容进行阅读。此外,学生要在阅读课上实现自由阅读。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时,先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寻找和李白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对人物的经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其作品,这样才能够更加充分的体会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阅读笔记和阅读心得来展示阅读课上的成果。每个学期定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和考察,在了解学生阅读积累情况后,从中选出优秀的阅读笔记进行展览。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完成知识的积累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能力是在写作这个语文实践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一篇文章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语言的组织能力、思维的活跃性、观点正确与否等方面。在进行作文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要不断启迪和塑造学生的思想,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学生可以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说不出来的观点。

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内心思想,从而在充分调动全身潜力的过程中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再这样的基础下形成自己独立自主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首先,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扩展其思维。即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打破作文中的条条框框和思想的禁锢,使学生作文的主题实现从集体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到亲情、爱心、个性精神物质、求善求美、以及实事求是等方面进行转变。在叶圣陶的这篇《作文论》中提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除了不问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在这句话中表达了生活积累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不断丰富学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说真话、写真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积累足够的作文素材。

然后,要提倡学生写作要真实,也就是要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展现真实的信息,并将生活的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

最后,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到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评改也是非常重要的,给学生评语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人文精神的教育。但是在传统的作文评语中有太多公式化、模式化的内容。例如作文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等评语,这些评语放在任何文章中都合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并找到问题,但是这种僵化、教条的评语不仅不能积极调动学生发扬优点和纠正错误的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心态方面更是无从谈起。

一方面要明确教学的目的,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应当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从语言心理研究看出,儿童时期以及少年时期是语言发展的两个黄金时期,尤其是在青年时期,这是其语言定型的时期。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应当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不断对学生进行语言方面的教育。为了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对学生逐步的引导,把口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提升到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高度上。

因此为了有效克服学生的内心障碍,使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不断掌握心理沟通的方法,应当在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以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除了要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交际品质,使学生以真诚的态度体现口语交际的人文性。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具体的语音的纠正还要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际品质。

总结:高中语文教学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应当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观念,在理解人文精神内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人文精神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方案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本文将简要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高中语文;人文精神;渗透思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意识,是语文课程目标的内容之一。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出高中语文课程的自身优势,通过语文课程独有的魅力,促使学生感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全面的品格,逐渐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学生可以全面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思考,是语文教师应重视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利于语文教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可以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一般情况下,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可以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方式,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内容是涵养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人文精神渗透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结合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包括: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等内容。

(一)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环节,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标准,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逐渐树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现代语文教学观,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评价与考核等方面重新建构基本价值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教师实施文化教育、陶冶人文精神的能力。通过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其学习能力。因此,树立人文语文观,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语文教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师生多向信息沟通的过程,师生平等交流与对话,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营造人文文化的教学环境,渗透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师应重视的教学策略之一。

(三)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人文评价,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形成,对于其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应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顺应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更加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环节中,语文教师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逐渐培育学生拥有健全人格,促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

[2]李婷婷.浅谈高中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下旬,2017,(7):278.

[4]龙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古往今来,只要是主张以人为本的、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等的思想观念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人文精神,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文教学中,每一种体现人文精神的表述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时代意义。要掌握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除了要了解当下的时势,更要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中反思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历史是相当久远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以前,《易经贲卦》的象辞最早提出“人文”一词,认为“文明以止”就是人文,也就是说人文是一种文明的极致;而我国传统儒学提倡的人文精神基本上也继承了这一理念,提出“诚意”、“正心”、“修身”等概念;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追求人的个性解放……这些观点的倾向性、提出的背景等不尽相同,但这些不同的表述其实都是围绕着道德、文化教育的。这些隐藏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人文主义传统为目前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对真善美的追求,更是一种肯定人的尊严及价值、关切维护人和人的命运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核心主张是以人为本,肯定、尊重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中职卫校为社会医疗事业培养医药人才,他们站上工作岗位之后服务的对象是处于病痛中的患者,需要医护人员用心医治,需要更多的关切、爱心。这一职业特点要求医护人员付出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育中要有意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一)爱心教育。

接受治疗的患者,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希望能够得到尽心的医治和关爱,得到身心安慰。因此,在中职卫校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爱心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付出爱心公平对待患者,使之得到及时的治疗。

(二)责任心教育。

关于责任,丘吉尔曾说过: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一词,无论是何人、何种职业,都是应该且必须铭记的准则。对中职卫校生来说,责任心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内涵之一。对一名医护人员来说,这个责任主要是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是平常患者的体温测试、血压测量、吃药,还是手术室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把手术工具,医护人员都要做到认真负责,全神贯注。这是对患者的尊重、对医生和护士这个神圣职业教育理论与方法132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珍惜。因此,要想把中职卫校学生培养成一名具有责任心的人,就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奉献精神教育。

说到奉献,总会让人肃然起敬。从古至今,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总是可歌可泣,受人赞誉的。救死扶伤是每一位医者的第一责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奉献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在医院,患者病情反复无常常有之,或者在医者下班之际,亦或是深夜时分,然而,患者什么时候需要医生和护士,医生和护士就应该什么时候出现在患者身边。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就应该有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奉献精神,就像胡佩兰,作为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她退休后,仍坚持20年每天出诊,还经常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她是一名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仁医,她的精神应该为我们学习和继承。中职卫校要加强对学生奉献精神的培养。

(一)中职卫校学生普遍对人文精神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足。

通过分析研究其他学者关于中职卫校人文精神教育调查研究的数据,可以发现中职卫校的学生虽能肯定人文精神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对人文知识还缺乏重视。他们的观念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学习模式,就是他们选择到中职卫校就读目的就是尽快学到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他们往往把语文课程和人文就精神的培养放在最后面,甚至是置之不理。这种错误的认识还有待改变。

(二)中职卫校的人文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目标不理想。

一直以来,很多中职卫校的教育模式都过于重视实用技术而轻视人文,只看到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语文教学中人文教学渗透的重要作用,未处理好人文精神教育与医药技术的关系。因此,在中职卫校的教学计划里,往往不太重视语文教学的安排。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导致某些中职卫校缺乏专业的语文教师,语文课程由非专业的老师来教授。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学习没能获得显著的提高,也就丧失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要途径。同时,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职卫校培养人才也就事半功倍了。

(三)多数中职卫校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是改变一个人。正如上文所述,不仅是学生,就连中职卫校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学都存在着偏见和误解,在老师的误导下,会使学生存在一种狭隘的学习观,就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万事大吉。当一个中职卫校的全体师生都不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那么又谈何拥有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一个没有人文气息渲染的环境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工作就难以进行,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模式。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型的人才应实现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因此,中职卫校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传统、狭隘的教育观念,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而不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知识和技术而传授知识、技术。首先,要给师生们灌输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可以让资深的教育工作者以讲座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现代教育理念,解答师生们的疑问,让他们深刻了解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合理确定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学时,并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实现教育模式的革新。此外,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丰富语文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潜在的人文精神。要加强中职卫校学生的人文意识,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让他们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如可以将语文教学实践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献爱心,通过帮助他人,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既巩固了专业知识技能,也明确了他们身为医者的责任。此外,多参加社会实践还能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这对卫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诊断救治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传统的教育一直强调为人师表的重要性,要想实现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首先要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语文教师队伍,这就需要学校大力引进和培养。为了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作为一名卫校中的语文教师,拥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高素质、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除了可以从校外引进,学校可以加强对本校教师的培养,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后,教学质量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三)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将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入其中。

在中职卫校语文教学活动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因此,学校要想发挥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要将之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比如开展医学知识板报宣传大赛,在这一比赛中,除了要有医学技术知识的普及,自然少不了语文的应用。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办校报,让学生们发表自己学习生活的见闻、感人事迹等等。又或者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之类的视频,熏陶学生们的人文意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吸收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如果想要渗透人文教育理念,就要更好的理解好人文教育的内涵,并且要按照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确定,更好的实现数学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践,为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做出重要贡献。本文主要对于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实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渗透;人文教学;实践分析。

高职学校的人文教学方面较为缺失,是现在制约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也是高职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教学相较于大学教学教学时限较短,所以高职教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技能培训的课程上,如果专门开设人文素质教学的课程,会对于技能教学课程教学时间造成影响,所以如何科学的解决时间不足对于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成为了高职教学发展研究的重点,进而促进了高职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职院校中进行人文教育,其主要的教育重点相较于高校人文教育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高职的人文教育不是通常形态的人文教育模式,其教学具有职业特性,并且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在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中主要是以职业的人文形态来进行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其教育重点是以学生的职业品质形成来进行的。高职院校主要是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与适应度,所以在人文的教育中也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品质来进行,主要是对于学生的爱岗敬业、忠实奉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方面的品质进行教育。

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出了具备了普通高校的教学特点职位,其还具有以下两种最主要特点:

1.2.1职业性。在高职的人文教育中,主要以培养学生职业品质为重点,培养具有职业人文精神的学员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以及职业核心能力都进行了重点的培训,而且这种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职业品质的培训,并不是主要依靠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品质的教育,多是在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来实现的。

1.2.2渗透性。在高职的人文教学中,渗透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是体现在,其人文教育多是在学生的日程生活中以及技能教学中进行渗透的,并没有经过专业的人文教学。将人文教育结合了专业教育、学校管理进行渗透,更好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1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可以更好的保证其在走进社会中的就业能力,并且在经过实践养成的职业基本道德素质形成之后,可以更好的确保学生具备团结协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安全保护能力以及遵纪守法意识等,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在职场的环境下,更好的适应职场需求,保证其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占据优势,更好的保证其社会竞争能力。

2.2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既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人文素养的重要表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很少由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学生进行的每一项技能训练活动,每一个实践教学项目,一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在某一个劳动集体中进行;在企业顶岗实习中,一般也要求学生和企业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分工协作。这就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互相帮助、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3.1数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高职教育有不同于大学教育的特点,因而数学课也应有其恰当的定位。照搬大学的数学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不切实际的。不应过多强调其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合理性、思维的严谨性,为了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形势,应树立为学生提供文化素养和就业后满足岗位职责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的数学基础知识的意识。高职数学既要考虑其工具性也必须兼顾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需够用”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提法,高职数学教学必须充分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数学教师必须树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标的思想指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确立淡化系统性与抽象性、注重操作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基本思路。

3.2改革数学教学内容、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等素质。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的学习和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载体。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当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逐步实现内容和体系的新突破,可以通过模型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融入渗透相关数学史的介绍,对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启迪学生的人格成长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史是构建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对数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细微、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利用数学史作为知识背景,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平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倡导自主学习,促进合作交流: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使公共基础课教学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成为可能,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讲授、评价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

4、结论。

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可以渗透人文教学,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对于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增强其道德品质都有重要意义。在高职的数学教学渗透人文教学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引导,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质量,并且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一个好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完善其自我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确保其综合能力的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

[3]王o.高职微积分教学引入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高中语文不应当仅仅是一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性”课程,而应当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园地。高中阶段是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引起对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普遍关注,应当通过教师的引领,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养成较高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既是人类通过交流、传播人类价值的精神文明知识体系;也是个人提高自身价值观、人生观、个人修养与道德,完善自身素养的重要精神财富。人文精神对个人乃至人类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保障,精神文明的体现,人文精神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要提高国人的人文素养,就要从学生抓起,要从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高中生处于精神和思想全面发展的阶段,要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影响和熏陶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极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因为特有的人文精神,才作为万物之灵而存在。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类的自我关怀和对历史遗留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是人类形成民族、地区和种族特有文化的精神来源。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一个国家和人民人文修养水准和地位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水平的体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培养不仅仅是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人文精神水平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普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大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的自主人文意识。

高中语文是各门课程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高中语文课本是经过多位汉语语言学家共同商讨、编辑、审定而成的,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有创新精神。除了初中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外,高中语文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升级,更加注重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以及人文精神的传达和领悟。因此,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很好的人文精神载体,其中承载的是祖祖辈辈的精神思想和文明积累,承载的是未来精神文明的创新和发展路途。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挖掘人文精神不仅可行,而且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学习《论语》时,可以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和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也应讲解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治国之道,讲他的小故事,讲他伟大思想的形成过程。这样不仅吸引学生,而且也会引导学生思考孑l子思想流传古今中外的原因和他的人文精神魅力,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染,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倾向。

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这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更多地融人人文精神的相关概念和思想。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更多的对人文精神的提及和宣扬,让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思想结构。同时,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自身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因此,教师自身应当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水平。在日常的授课过程当中,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宽容和平等的观念,才能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成为学生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例如在分析清代小说《红楼梦》时,可以讲曹雪芹的文笔功底和诗词精粹,也可以告诉学生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代表的人文思想,还可以讲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反映的的是新思潮的脉动。学生自然会跟随教师积极思考,思考人类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上的挣扎和进步,进而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和人物,这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3.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人文精神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人文精神思想和观念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只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能抓住更多的教学机会,通过更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江苏高考中有这样的要求:学生要阅读十部名著。这是变相地督促学生平时多读书,因为经典名著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多的是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经过不断的探索,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对多种文本的阅读可以帮助他们看到不同的世界和不一样的天空,可以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千奇百怪和丰富多彩,可以丰富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和感悟。这些作品会为高中生的奇思妙想营造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精神文明的国度上自由翱翔,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

再如: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汉语语言文字,这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的思想文化结晶。因此,语言的魅力和传达文化精神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教师应当特别关注语文课堂作文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文字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篇文章能够反映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心态等很多人文精神关注的领域。因此,在汉语写作中,教师应当倡导自主意识,强调文章对内心状态的表达,要求学生写出自身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教师也可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成长动态,因为一篇文章代表的就是一个人格,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进行人文精神的深入培养。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传播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同时也应当包含人文精神。虽然现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还不够。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人文精神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运用更多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融人人文精神元素,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语文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思想熏陶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真正具有现代眼光和创造力的人才。

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探究论文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

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

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

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论文

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它的核心和实质在于人文精神。其最重要功能是“教人做人”。主要目的和任务却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具体显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唤醒人的个性解放和自觉性。德国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其次,抵御物质主义影响,提供人文精神导向。由于受西方文化、流俗文化和物质主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学生尤其是中职生在人本精神与教育等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人文教育既能为个人提供正确的价值理念,又能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人文精神导向。再次,克服智育至上的教育缺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职教育多被“市场”和“就业”牵着鼻子,普遍存在“重专业教学,轻文化课程”现象,对于人文教育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有克服唯智育教育,把以人文精神为主的非智力与智力教育并行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总体生存。最后,凝聚民族精神,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当今发展特别强调“软实力”,就是指文化和精神的力量。作为核心生产力的缔造者和“心灵塑造者”,学校及其教师更应具有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把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摆上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来认真对待。而极具人文性特征的语文学科更应当义不容辞、尽职尽责。

(一)生命意识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博大的生命意识。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饱含了对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追寻;而《邓稼先》一文,则充分体现了“把个人生命与祖国命运相融合,并满怀民族自豪感的无私赤子之情”。再如《寂静的春天》一文,既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有力批判,又体现了对自然法则的理性张扬;而《我与地坛》则警示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在教育人们应珍视生命,如何思考一种更好的活法。所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强调生命意识教育的丰富元素。

(二)责任与爱的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教育主要包括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会等方面的责任,侧重在于强调社会责任意识,就是在于把建功立业作为自身追求的崇高境界。这与自古以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有联系又有着本质性区别。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主人翁,劝喻虽然委婉,内中却充满了不计个人得失、忠君爱国的精神品质;《六国论》一文中的苏洵,奉劝北宋朝廷以史为鉴,“不应苟且偷安,而当竭力御侮”;而《左忠毅公轶事》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则反映了“匹夫之死、忠于社稷”的责任意识。人常言“大爱无声,真爱无形。”诸如《梦和泪》《邓稼先》等文章,那些舍己为人、为国为民的真爱与大爱能够震人心魄、荡涤灵魂,确是人文教育的美妙教材。

(三)理想与意志的教育。

“自古雄才有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对于学生而言,理想与意志是健康成长中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人没有理想是不行的,但实现理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若缺失相应的意志教育,不是空有理想,就会半途而废。现代学生大多成长于优越环境,普遍带有“90后”“00后”的时代特质,特别是职校生天生患有“理想意志欠缺症”,更加需要对他们注重“精神扶贫”和“意志补钙”。如《过万重山漫想》充分赞扬了那些在不同领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意志;《回忆鲁迅先生》中的鲁迅,为写作常常工作到凌晨等,都可从中赢得潜移默化的教育效应。

(四)审美意识教育。

有识之士皆重视审美方面的人文教育。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积极倡导把美育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世界观教育活动。吕叔湘先生进一步强调指出:“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这就意味着语文课程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美育功能。如《赤壁赋》中,既可让学生领略自然河山的壮美气势,又能从中欣赏到人的精神风貌和力量之美。再如《品质》《边城》和《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之类的阅读教学活动,更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人物的高尚纯洁之美。总之,如何开展人文教育与引导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这既是业务能力水平的反映,也是对师德师风和责任意识的考量标准。

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北京演艺职业学校的辱师事件,四川地震中“张雅辱骂灾区”事件,观看《南京!南京!》两名90后学生电影院被逐事件,杭州胡斌飙车撞人事件,不禁让我们发问:“我们的青少年怎么了?”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这些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对尊严的践踏,缺少人性的良知,缺少人文素养。我国中职生大多是15~20岁的青少年,由于许多中职学校急功近利,忽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使得有些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这是值得每个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以下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1文化水平偏低,人文知识缺乏。

大多数中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文化底子相对薄弱。入学后,由于思想认识偏差,这就导致文化素质低下。再加上大多数学生重技能,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美学知识缺乏。

1.2文字功底薄弱,表达能力不强。

不少学生因以前语文没学好,所以听说读写能力不强,这就造成了字写不好,话不会说,句不会断,文章不会写,经常发现学生写的请假条,思想汇报,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多是格式不对,条理不清,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面试时,学生不知如何表达。

1.3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

大部分学生因有失败的经历,心里有阴影。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承挫能力脆弱。在学习、实习过程中,稍有不顺,很容易就会心灰意冷,毫无斗志,甚至破罐子破碎。有的则长期抑郁,导致患上抑郁症,甚至发展到精神分裂症,造成个人、家庭的悲剧。

1.4理想信念缺乏,人文素养缺失。

很多学生认为读中职意味着理想的破灭,今后只求“学一套技术,找一碗饭吃”。因此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对待,文化课敷衍了事的现象。由于忽视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导致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进取之心和成才之志,抱着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心态。

2提高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2.1符合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是“宽基础、高技能、复合型的人才”。技术含量低,简单重复的职业越来越被技术含量高、综合创新的职业所替代。时代要求现代劳动者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还要有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挫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出的学生要会选择,会创造,会合作,会抗挫,具有现代人格的人。只有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2符合中职学校办学的目的。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的人才。通过职业教育使学生获得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学生不应该只是个“工具人”,还应该是个“社会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2.3符合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大多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开始职业生涯。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终身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中职毕业生具有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及审美能力,积极进取的心态;竞争与合作的意识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心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知道如何发展职业技能,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3.1转变师生观念,重新认识文化基础课。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重视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即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开拓学生的视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形成服务,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社会发展做好准备。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忱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具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3.2进行课程设置改革,开设人文选修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综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要进行课程改革。中职学校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应在遵循教学循序渐进规律,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人文选修课,人文选修课可以包括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例如“社交礼仪”、“心理健康”、“诗词赏析”、“论语心得”、“美学艺术鉴赏”、“创造与创业”等,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1~2门,实行走班上课。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自定,也可以自编。这样有利于拓宽人文视野,陶冶情操,开启学生思想的闸门,激励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宣传栏、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校刊等阵地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和业余党团校的作用,充分挖掘和施展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技能大赛,校运会,美化教室宿舍比赛,征文比赛等等,努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美,产生美的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校风,学风,校园精神的形成。

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业务过硬,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端正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丰富教师的人文知识。再次,通过有效的管理监督,强化教师学习的效果。最后,要求教师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才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亮.浅谈在职业中学如何发展人文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2).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