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专业12篇)

时间:2023-12-12 08:58:31 作者:文轩

通过制定教学计划,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覆盖。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参考样本,供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中参考和借鉴。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列举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罗斯福当选总统的原因,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主义历史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政”的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教师提供的相关史料及自己已有知识,找出问题,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进一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如胡佛与罗斯福、自由放任与新政等)、阅读法(教材、史料、图片等)、讨论法(你怎样评价罗斯福新政?)方法学习探究相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永不放弃的品质。

[教材分析]。

一、新政的背景。

1、罗斯福的当选。

(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

(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

2、新政的准备。

(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

(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

(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

二、罗斯福的新政。

1、阶段:

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

2、主要措施。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

_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

_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

(2)恢复工农业生产:

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

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

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

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1)积极:

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

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

(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

三、美国渡过难关。

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

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一、导入:回顾大危机给美国带来的破坏,以及胡佛政策的结果导入,曾经繁荣一时的美国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悲观、失望、饥饿笼罩在每一个美国人头上,此时的美国人民盼着一个强有力的人能将他们拯救出困境,而此时,一个人物应运而生。

二、新授:

1、是谁将美国人民带出了炼狱,对于他,你了解多少?

4、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度过危机的,从新政中经济的反复可以说明什么道理?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重点和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二、导入新课:

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三、讲授新课: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

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

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

2:淝水之战。

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

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

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

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

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

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四、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

五、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

附:板书设计。

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

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总称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

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2、古代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3、古代印度与种姓制度。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金字塔建筑历史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内容的分析,提高辩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亚非文明的了解,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

1、金字塔的建造。

2、汉谟拉比法典。

3、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

1、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

2、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设计】。

1、导入:

利用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神奇的文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2、“金字塔的国度”:

在学生发言(讲解“我所了解到的金字塔”)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

(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体现古代埃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提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什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长的共同规律。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祥地。关于种姓制度,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及相关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取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5、最后,利用教材上的亚非文明地图,对全课进行总结。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本节课有较强的地理概念,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地图和相关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鼓励独立思想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板书设计】。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奴隶的历史见证)。

古代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公开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严格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8分50秒。

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各种版本通用。

讲述历史年代计算的几种类型及计算方法。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公元纪年及民国纪年。

讲授型,ppt多媒体展示,练习巩固。

九年级学生。

通过多年毕业班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历史年代的计算认识比较模糊,不能熟练掌握、运用,故此想到用微视频的方法将历史年代计算的几种类型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内容。

时间。

(20秒以内)。

内容:大家好,本节微课主要介绍历史年代的计算方法。

20秒以内。

(8分钟左右)。

第一部分内容:

动画演示历史年代尺及年代尺与数轴的区别,介绍公元纪年的几种换算类型和换算方法。

4分钟左右。

第二部分内容:

展示几组公元年份与民国年份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公元年份换算民国年份、民国年份换算公元年份的规律。

2分钟左右。

【知识巩固】。

精心设计几道历史年代计算的典型类型练习,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历史年代的换算方法。

2分钟左右。

(30秒以内)。

讲课完毕,谢谢大家!

30秒以内。

通过ppt课件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历史年代换算的类型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提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网络迅速而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还有学习,即使地处农村的教师也感受到教育层面迎来深刻变革,尽管条件落后,课堂教学仍旧徘徊在“一支粉笔育桃李”的传统模式下。但微课,与之前的博客、微博等一样,进入了农村教师的视野。2015年我校实现了教室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微课这一先进的教学模式仍为空白。2016年我校组织课题组有幸参与到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针对微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案例研究”这一课题进行实践研究,我们做了一定的尝试,学到了很多知识,更新了教学理念,获了一些得经验,以求抛砖引玉,学习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并带动我校更多教师从事微课研究和教学应用,在微课的下载,设计,制作,应用,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方面,有所作为。

对微课的定义,目前最主流的观点当属胡铁生老师的解释: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的类型,因使用对象、应用环节和教学目的不同,而非常丰富。有讲授类、启发类、演示类、展示类、自主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等。结合我校基础设施现状、学生条件和历史教学的需求,作为一线教师对“微课”教学的学习、制作和实践,本文主要阐述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因为笔者所处学校在农村,实施“翻转课堂”模式有很多条件限制,例如学生家庭没有电脑,或者网络,或者属于寄宿学生,住在租住房等等,难以保证课前课后观看“微课”视频。所以最好是课堂上观看,融入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微课”制作时不仅要考虑到在制作上多学习,多下功夫,制作精美的微课,还要注意和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做到既注意结合整节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还需兼顾微课视频的独立性,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发挥“微课”作为一节独立于课堂之外教学的应有作用。例如在制作《一国两制》微课视频时提出问题:“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必将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那么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现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初中学生自主能力不强,而历史教学中涉及需要记忆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甚至一些年代,学生常感到枯燥,把微课引入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微课的内容新颖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做到视听结合,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历史,如历史题材的《百家讲谈》、《探索发现》等纪录片以及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又如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辅以数据图表,让学生成为“历史”的欣赏者和参与者。例如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制作的《万隆会议》,虽然略显粗糙,但针对“万隆会议”这一知识点,通过影片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和展示,很好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学生很感兴趣,以看电视的形式,达到学习的目的,效果不错!又如《清明上河图》以画卷的动画展示和主持人画外音的描述,加之动听的乐曲,学生沉醉其中,效果很好,学情高涨。

历史课堂教学有诸多环节,导入、讲授、活动、探究、总结、练习等等,要尝试教学不同环节微课的实践,就需要制作使用不同类型的“微课”视频。传统一节课45分钟,知识量大,十三四的学生注意力半个小时,所以教师上课时所讲的知识不可能“全部消化”,做到理解和掌握,“微课”在某一重要环节的应用,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微课”视频,学生观看完“微课”后了解了辽、西夏、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宋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等基本史实,使学生很快理清本节课的知识脉络,这在课堂上可以节省大量时间,用以突破难点和重点;从效果上看,学生大多注意力集中,观看完后,对知识做到很好的掌握。另外,不同教学环节要求不同,导入需要别出心裁,讲授不能平铺直叙,探究需要突破模式,活动不能一成不变,总结需要不落俗套,难点突破要有的放矢,重点讲解要透彻清晰等等。通过在教学不同环节使用微课就可以弥补课堂上某个环节的不足,例如笔者将“一国两制”的教学重点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既讲授了重点,有提示了易错点,微课就起到了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的作用。

虽然历史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年代,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基础上,但历史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标将这一目的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具体是指“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不管是制作“微课”还是课堂实践,重点让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以多样的形式体验和感知历史,获取经验,把学生从大量历史数据信息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让历史“活”起来,把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有趣,让记忆不再是负担。运用微课教学,就要丰富历史知识点的展示形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历史能力,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清明上河图》以画卷的动画展示和主持人画外音的描述,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北宋手工业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及经济发展。

如前所述,“微课”作为一段教学视频,引入课堂,首先是一节完整的知识点教学,具有其独立的体系,其次它体现了教学的某一环节,又兼具课堂教学的辅助。因此把“微课”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利用“微课”教学中播放视频,既不能过多的重复讲述,不能忽略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

实践中,一是教师要把和课件等教学手段分清,微课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而课件是教师教学的载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结合微课来进行,该节微课讲授的知识,教师只是答疑解惑,或者进行点评,或者补充不足,而不应重复讲授,越俎代庖,事倍功半,失去“微课”教学的意义,浪费时间,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影响禁锢学生思维;二是不能让微课来代替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更不能整个课堂都是由微课视频堆砌而成,一节课播放三到四个微课视频,万事大吉。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需要学生在感知微课视频知识的基础上、参与课堂活动,和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如果微课占据了课堂,学生反而对于教学重点模糊不清,学习能力并没有提高。

所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一要注意利用微课引导课堂教学,上下衔接;二要在视频播放后,及时总结;三要让学生回答问题参与思考,教师答疑解惑。教师还可以在视频播放时暂停,加以点评和补充,但要适可而止。这就要求教师从设计制作微课视频要注意选好素材,教学设计要注意融入课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使微课教学富有成效。

把微课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是在农村初中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只有从微课视频的设计选材到制作,再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不断学习先进理念和方式,把握好素材的适应性,知识点的分析,把握好教学环节的需求,找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不断完善,精益求精,尽可能有效地把微课手段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高效课堂之目标。

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

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

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让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教师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炎黄战蚩尤。

出示问题:

1、“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2、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认识“黄帝像”,对“黄帝”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小组。

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过程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思考华夏祖的形成。

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谈,要求各组推选代表回答。

各个小组根据《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课本中的文字内容,小组相互合作。

三、尧、舜、禹的“禅让。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尧、舜、禹的故事吗?除了课本上的外你还知道哪些?

你能根据课本内容说说“禅让”的含义吗?

教师设问:“谈一谈什么样的人才能被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教师简要总结说明。

各个小组推选代表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或文学作品中搜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相互讲述,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举出实例说明(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大禹治水的故事)。

课堂小结: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只因为炎黄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我们称他为“人文之祖。

课堂检测:课外延伸:远古传说和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外作业:从你得到的寻找历史的途径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事例,讲给同学听。

让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及其所得看书整理笔记。

1、p16页的练一练。

2、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名称()思考回答。

记录在预习本上要求:课后通过查找有关的资料,精心筛选、整理,记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

初中历史八年级微课教学设计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历史教学设计

了解俄国的来历;理解彼得一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性质及改革的影响。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俄国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通过比较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彼得大帝具有的优秀品质及关键历史人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发展,说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理解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

材料分析法、地图导学法、分析推理法、微视频辅助教学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法、分析推理法、比较学习法。

课前准备

ppt课件,微视频等

老师最佩服的人是普京,普京最佩服的人是彼得大帝。普京为什么佩服彼得大帝?从俄国的改革中找找答案。出示课题《俄国的改革》。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明确目标。

一、 彼得一世改革

1、自学俄国的来历完成自学提纲。

2、利用俄国疆域的扩张图,简单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形成。

3、观看 “有关彼得一世剪胡子”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对“彼得一世改革”的学习。

4、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认识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 教师补充材料,让学生直观认识俄国落后的具体表现。

(2) 教师出示历史材料:

17世纪中期俄国农奴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在农奴制不断的强化下,俄国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

引导学生初步明确俄国出现落后面貌的原因——农奴制盛行。

5、学生大声朗读“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教师对改革内容进行简单说明,通过学生朗读和教师的简单说明,让学生初步了解彼得一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上等方面改革的内容。

6、学习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1)学生在课本上找出改革给俄国带来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

1、分析改革的背景

通过微课,让学生了解19世纪上半期农奴制的弊端。

(1)解说中提到19世纪的俄国遇到了哪些问题?

(2)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析改革的目的。

“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

3、学习改革的内容。让学生朗读。

5、从改革的内容中分析改革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学习方法。

6、从图片和史料中,体会农奴制残余的存在,认识改革的不彻底性。

三、合作讨论:比较两次改革的异同

(1)一、二小组讨论改革的相同点,老师提供两个角度。

(2)三、四小组讨论改革的不同点,老师提供四个角度。

(3)、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后,老师引导归纳。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及重点知识,同时,让学生深化认识,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键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检测】知识抢答

1.沙皇专制统治时期俄国盛行的制度?

2. 使俄国成为欧洲军事强国,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的改革是?

3、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4、推动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是?

5、这两场改革最本质的不同是?

【板书设计】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崛起

二、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伟大转折

三、比较两场改革 性质不同

结合俄国两场改革的意义,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要求多角度思维)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课中的最大的亮点是学习指导:在讲解两场改革的影响是都有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在课的末尾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去学习两场改革的异同点,有利于培养了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

历史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情景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本课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本课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导入新课。

大屏幕背景播放希腊文化的资料片,由学生讲述所熟悉的希腊神话故事,通过故事中诸神的人格化,导出希腊是欧洲文化中心,人文精神的发源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到古希腊就不能不提到它为后世留下的无穷无尽的具有永久魅力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奥运会和它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奥运把竞争和友谊、冲突与和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本主义特征。

课文讲授。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公元前6世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概念、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后被称为“普罗泰戈拉命题”。这一命题以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与运动发展为基础,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把社会或国家理解为个人的集合,强调个人选择。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对当时流行的“神意”说加以怀疑。因为人是具体的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其判断事物的标准,就等于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3)智者学派的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智者的启蒙作用在于对自然、社会、国家、政治、法律、道德、人类社会的形式和规则,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显合理化了。一些智者同奴隶主民主派有联系,具有进步的倾向,有的怀疑诸神的存在,有的认为政治制度由人们协约公议而产生,非神所规定,有的则反对奴隶制本身,认为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三、“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

安排学生可以表演的小剧目:

第一幕: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第二幕: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怎样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人人都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他针砭时弊,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苏格拉底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于是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他进一步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历史教学设计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平均水平。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但也有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模糊不清,理解能力差,应用能力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浓。成为制约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1/4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难点:新成立的伟大意义、抗美援朝的原因、土地改革。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钻研教材,学习“课标”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出高质量的课时教案。

2、加强课堂教学,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教学目标及内容,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3、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交流合作,探究问题。养成探究的习惯。

2/44、加强辅导。以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为主,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努力提高成绩。

5、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6、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是四十五分钟,再除去两分钟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8、积极参加教研室历史组、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9、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10、成立历史学习小组,互出测试题,切实提高历史学业成绩七、德育渗透。

本学期通过现代史的教学,使学生感受我国在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崇尚科学的态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坚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念。

3/4初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

1、练“三笔一话”基本功,每周写一页正楷钢笔字,对照字帖认真训练;坚持讲普通话,写规范板书。

2、练驾驭“课标”、教材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3、苦练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规范化的历史教学操作,教学语言、教态等。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学会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好互联网和空中课堂为教学服务。

5、坚持业务学习,认真做好笔记,重点学习“课标”和课标解读;认真阅读历史方面的期刊和杂志,收集教育教学信息。

6、坚持写好教学手记和案例。真实反映教学中和得失,积累经验。

九、本学期教学指标:本学期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教好每一名学生,严爱结合。力争使平均分超过60,及格率超过65,优秀率达到达20。

历史教学设计

本专题是“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

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三、儒家思想充分吸取众家之长,经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西汉发挥。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思想。

第四、对道家、墨家、法家思想简要分析并指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概念解释。

“百家”指数量多。

“争鸣”指争论和批判兴起原因。

经济: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崩溃。

阶级关系上士阶级的崛起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及观点。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及观点。

墨家:墨子及观点。

法家:韩非子及观点。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道家:老子、庄子子及观点。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历史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楚,学生不难看懂。因此本课教学定位于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

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确定的说明对象,或者是事物,或者是事理。明确说明对象,有助于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集中阅读注意力。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属于事物还是事理?

2、试举出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并指出它们的说明对象。

1、例举学过的其他说明文,说明其说明顺序。(师生共同总结)。

2、请说明整篇文章的说明顺序。

3、请说明各个部分的说明顺序。(因课堂时间有限,可以一个至两个部分为例)。

阅读说明文是为了搜集其中的有用信息,说明文中部分语言是为提供主要信息,另一部分语言则是为了帮助说明主要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主要信息。所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其实就是找出并提炼出文中的主要信息。

1、请概括文章的前言及五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如前言部分说明了语言的起源、功能和重要性。

起源于:

功能是:

重要性:

2、请在100字以内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一)、精读文章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1、“单信号”时期和“双信号”时期是如何划分的?

2、最早达到成熟水平的文字是表形文字还是纯表音字母?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工业化”和“农业化”在语言生活中有什么区别?

2、根据共同语范围的大小不同,共同语可分为几种?分别是什么?

3、工业化时期为什么要确定和普及共同语,怎么做?

4、汉语的文言文在现代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为什么?

2、以《语文读本4》p103毛泽东的《两种宇宙观》(注:即《矛盾论》)中部分段落对照阅读,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的特点。

历史教学设计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生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对新旧中国外交进行对比。

(2)实施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式学习。

(3)史料史图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一、自学检测多媒体显示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学期的相关知识:中国是怎样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遭受外来侵略,腐朽的满清政府无力还击,被动外交,签定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断地丧权辱国。)

旧中国外交特征:不平等、不自主、不独立

二、合作探究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结合史实怎样理解它?

2、建国初期中国处在怎样的外交环境之中?

3、讲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示:抓住提出、完善、影响等)

4、讲述万隆会议的情况。

(提示:抓住时间、地点、参加国家、讨论主题、意义等)

三、展示提升

各组派代表汇报探究成果

1、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

4、根据“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

5、指导学生综合“导言框”和“自由阅读卡”有关日内瓦会议的材料,进一步体验周恩来的外交才干和人格魅力。谈谈“求同存异”方针的意义。(这个方针不但能在社会制度不同的亚非国家之间架设友好相处的桥梁,也能使得许多本来敌对的国家和平共处,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当然也为新中国国际威望的迅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示周恩来外交魅力资料(简略)

四、梳理内化:学生谈收获

五、测评达标:见多媒体

布置作业:提醒学生预习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板书设计:见多媒体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