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模板7篇)

时间:2023-09-28 03:55:50 作者:XY字客 最新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模板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一

《穷人》这节课最后上完了!此时,我情绪个性愉快。这种愉快来自我和学生的配合。我能够把课顺利讲下来,语言流畅、幽默,提问恰当。学生能用心回答问题,一些平时不太用心的孩子也勇敢用心的举手发言,这让我很开心。一节课下来,学生为桑娜一家的命运担心着,七嘴八舌地问着问那。我钟爱这种上课的感觉。我想这种感觉来自课前我认真的备课,对教材的深钻,学生提前认真预习。

再次回想本课,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文中没有一个“爱”字,但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作家在写文章时都会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以便切确传达出思想、情感和形象好处。咱们读文章,如果注意揣摩那些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句子、标点,就能够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指向。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就要咱们在极普通的语言文字中捕捉作者的思想倾向,在看似客观的文字中提炼出潜在的观点。这节课我就是透过以抓重点词句为契机,以揣摩人物桑娜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来感受人物完美的品质。整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文本细读,首先要寻找文本中的“疑点”,凡有疑处,庶几正是文本言语及其承载的资料、情感、思想富有张力的地方。在那里挖掘,必定硕果累累。本节课我紧扣了桑娜的心理,抓住“忐忑不安”一词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初读,在初读之下,学生读出了“疑点”——描述桑娜的心理活动的语序是混乱的,我由此引导学生对这几句话的正确排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语序混乱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而正是这种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衬托出主人公善良、淳朴的品质。

文本细读,其实也要有做学问的精神,如果只能在文本的有疑处咀嚼探讨,还只是表面上的文本细读;教师引导学生在无疑处设疑,“于无声处听惊雷”,才算是深入堂奥。

牢牢抓住字、词、标点符号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是我这课教学的一又大亮点。分析渔夫一家生活艰难时,我抓住“受”、“熬”等字重点分析,体会桑娜忐忑不安心理的朗读中,“……”、“?”、“!”怎样读?这些贯穿于教学中的设疑,都引领着学生在细读文本中感悟着桑娜和渔夫“穷人富心”的完美心灵。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大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钻研文本,走进文本的语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读,体味情感,才能为文本而感动,获得体验,感受人文。而进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穷人》这一课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如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留意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证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同时也看出她钟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透过引导学生抓住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她和丈夫的对话部分引导学生透过揣摩两次沉默,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人物的对话描述,要先让学生自我试试怎样读才能读好,再分主角读,读出人物的真情。这样学生透过揣摩人物的对话、触摸到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是哪个词(熬),能换个词吗?比较说说为什么?这样学生在交流中揣摩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教学中咱们关注课文的重点词语的品析,在此方面舍得花力气,却很少关注到课文的标点,浅意识里也认为标点是课文的末梢神经,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边角料,而实际上标点是言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标点的好处超过文字的表述功能。如果说课文中的语言是作者推敲的结果,那么,伴随语言文字的标点,同样是作者的独具匠心。因此,课文中的标点同样是文本语言感悟的资源,同样能够成为学生感悟语言的有效支点,透过对这一细微的“点”的品味,也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穷人》这一课多处运用省略号。在教学第九小节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述,说说他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这段心理活动的个性之处就在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情绪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我,最后坚定了决心的复杂心理,让学生在揣摩标点时,领悟深化人物心灵美。

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课文中语言训练处很多,我在本节课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我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抱回来会怎样样?不抱回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我的想法。当大家归纳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又巧妙地说咱们能够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也要()。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潜质,学生在此明白了人物情感也学习并领悟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我最后与同学们一齐换词明白关键词“熬”,我认为明白“熬”字要精要、准确,当同学认为能够换成“撑”“挺”“坚持”“扛”时,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熬药、熬汤,让学生明白那里“熬”不光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还包含着日子长。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我受苦、也要帮忙他人的完美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习并领悟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好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抓住联接点,突破重难点,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感知”、“揣摩”,再到“朗读”,整堂课学生都能用心参与,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我,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而课堂时刻又相当有限,因此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就应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对渔夫的描述,课文着墨不多,但几处描述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最集中的一段描述在第二十四自然段。的确一个“熬”十分生动地刻画了渔夫善良、坚强、勇敢和朴实的品质。此时如果还能把握两个“嗯”和一个“哦”再体会体会就更好了。两个“嗯”读音有区别,意思上也有区别,渔夫的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哦”在那里表现了渔夫的什么想法?学生再细细品读一番,悟出的会更多,从而为后面的归纳全文打下了基础;学生对有的重点语句的感悟深度不够时,由于自我缺乏应变潜质没能及时引领上去花费时刻较长;本计划有交流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的环节以及该如何朗读体现省略号作用,心理活动就应怎样读,因时刻关联省略了;学生之间写作水平相差悬殊,有些学生在起来读自我写的渔夫心理想法的片段时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也有,但是由于时刻关联我没有纠正;本来我打算组织学生进行一下续写的想象交流,可由于听课领导要求进行课后测试,因此就取消了这一环节。甚为遗憾!这种种遗憾也许在短短40分钟内真的难以弥补,只得利用课余时刻完成。

这节课与平时的课堂相比我觉得是成功的,它又让我开始思考这是为什么?我想接下来我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在备课中思考的要更加全面,对课文明白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状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我的驾驭潜质、语言表达潜质;时刻要有“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反思自我的课堂,归纳经验教训。

有个教育家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要“用心”教书育人!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二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教过这课后,想到了这些: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教学《穷人》这一课,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穷人?他们真的是穷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既有较大的“运动量”,又有较大的“吸引力”,学生怎么不畅所欲言?老师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穷人》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突出主体,注重层次。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2、语言训练要落到实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既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资料分析,也没有脱离资料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如在学习课文第一段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是孤零零地描述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述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桑娜的勤劳能干。这样,词义的内涵拓展了,学生的联想空间扩大了,看问题的视野也开阔了。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本文着重让学生体会“忐忑不安”这一段的心理描述,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地读。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感受,读出感受。学生用心读文,把握朗读时的感情语气: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要读得十分紧张;有的说桑娜怕丈夫回来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桑娜的善良,达到情感陶冶。

课上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本课中所写的故事比较久远,学生们只能从课本了解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对人物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这是最大的不足。

今后,在教学中,我要使自己在备课中思考得更加全面,对课文理解要更透彻,对学生预习状况要更有把握;课上则要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潜力、语言表达潜力;时刻要有“说、学、写”结合的意识;课后则要时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经验教训。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三

我在这里要不是要劝老师们下功夫写下水文,而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写作的路子。

写作的路子不止一条,但我的这条很独到,不妨听听:

思路——“将自己隐瞒起来”

《穷人》

“……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些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

当学到这里时我让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

2、当母亲做完这一切,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临时,她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我对学生说:“我不要求你回答,只要你静静的思考,思考一位母亲的情感……”

2、真正的悲剧就是作家冷笑着把人们心中的真善美无情的撕得粉碎。

然后我立即布置了一次作业,请你摹仿着这种方法写一篇文章,必须是悲剧性质。学生问如果现实中没有经历这样的事情那怎么办?我说为了掌握这种方法,可以虚构这样的一个故事。

第二天,学生的作品大多一般,毕竟小学的孩子们年龄还小生活经历也不丰富,难以有那种深刻的体验。但是任泽霖的作品却让我受到了震撼,她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把梗概介绍一下:

暮色的沙漠里,响起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

当时我看到时,心里一阵情感的激荡。我忍住了,然后笑笑,问她是怎么想到写这么个故事,她说挺早以前看过类似的一个故事,只是记得内容与“悲剧”的性质有关,然后就根据这点记忆,重新编写了这个故事。

她若有所思。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四

一、语文课堂的问题意识--学生没问题,教师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积极理睬,教师有问题;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有问题。有效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位置,用适宜的方式提出。读应是语文教学的主干,想象,思维,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是附着在这一主干上的,是融合于其中的。课堂是要放手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 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 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了。

二、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1、自主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开展课堂讨论。语文课堂组织形式本身也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共同参与讨论是很常见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也是无拘无束的。教师应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的心理氛围,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因此,语文课堂气氛往往轻松活跃,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

请你作出决定。

(生选择 xx )

师:选择“树”学请齐读 7 、 8 自然段)

师:选鸟的同学请齐读第 12 、 13 自然段。

(生齐读)

师:其实你们不知不觉的已经进行了第一次较量。觉得过瘾吗?待会儿要进行第 2 回合的较量,看看大榕树和鸟儿谁更有魅力,喜欢“树”和“鸟“的界限要分明一点:”鸟“往那边去,”树“朝这边来。

(交换位置集中)

师:现在请“树“和”鸟“仔细品味一下描写自己的段落,找出形容自己的词语,分别写到黑板上。

(生朗读,交流后,争先恐后的上台写词语)

师:现在“树“和”鸟儿们“把写自己特点的词都写在黑板上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里面有些词不太合适,不合适的要修改,重复的要删去。

(生思考交流后上台修改)

(生准备,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树”先来,可以吗?

生:大榕树枝叶繁茂,颜色明亮,有数不清的枝桠,没有大榕树,小鸟不能生存。

师:如果这样介绍可能会更好一点:“我们枝叶…….”(师把“我们”念成重音,暗示学生角色变化)。

生:我是一棵南国的大榕树,我有数不清的枝桠,枝叶是那样的繁茂。我颜色明亮,每一片树叶都在闪耀,好象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生命力特强,没有我,我们可爱的朋友——小鸟就不能生存。

师:鸟儿们。你们上来吧!

两女生:(甲)我聪明伶俐,(乙)我活泼可爱。(合)我们羽毛美丽。没有我们可爱的小鸟,榕树就没有这么旺盛的生命力。

两男生:我们是南国的小鸟,我们的羽毛色泽明亮,我们的歌声婉转动听,我们聪明伶俐,我们活泼可爱,没有我们的身影,大家就不会去看榕树。

师:我听出来了,大家去看大榕树,是冲着他们去的。(面向“树“组同学)你们同意吗?

众“树“:不同意;

两女生:我们是南国之树-----榕树,我们枝叶繁茂,能让鸟儿筑窝栖息;我们枝叶繁茂,能为鸟儿挡风遮雨。我们是鸟儿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我们大榕树,小鸟就不能生存,我们就是鸟的天堂。

生:刚才鸟儿说,没有他们可爱的身影,人们就不会去看我们,您也说人们去看我们是冲着“鸟“去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本生也是很美丽的,是充满艺术感的。

换位整合

师:请你们考虑一下,在这篇文章中树和鸟是什么关系?

生;我认为树和鸟应该和睦相处,就像花和绿叶一样,有了绿叶陪村,花才显得更美。

生:我赞成刚才着位同学的话。我认为榕树和鸟是朋友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

生:大榕树是鸟儿生存的基础,鸟儿在大榕树上栖息为大榕树增色添彩,使他富有生命力。我认为鸟和榕树是相互依赖的。

师:你不但善于倾听,而且善于思考。

生:我认为鸟和树是形影不离的,就一定会有鸟窝,一定有鸟儿,如果没有鸟儿的话,树就没有生命力。

生:树和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鸟,树很快就会衰老;如果没有大榕树,鸟儿也唱不出动听的歌。

师:可以说树因鸟而年轻,鸟因树而可爱!

生:如果说大榕树是一幅美丽的画,那么有了小鸟,这画才更完美。

生:我觉得要是把大榕树比做一个人的躯体话,那么鸟儿就是这个人的灵魂。

师:树和鸟都真心地感谢你,你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同学们。树和鸟密不可分,还留着这条线干吗?(师将黑板上划分树和鸟的线擦去)我们应该互相欣赏。

师:有了这个认识,“树“读写鸟的部分,感觉可能会更好;同样,”鸟“读写”树的部分,也会更有新意。

(“树”齐读写鸟的自然段,“鸟”读写树的自然段)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鸟儿的确非常活泼可爱,歌声也那么清脆动听。我认为有了鸟儿,大树才会更有情趣。

生:我认为大榕树枝叶繁茂,给我们鸟儿带来了生存的空间。大榕树养育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们应该感谢大榕树。

生:我认为这些鸟儿的确是羽毛美丽,歌生动听,活泼可爱,聪明伶俐。我想,如果它们是在为榕树塑造灵魂的话,塑造的应该是活泼的天真浪漫的孩子灵魂。

生:读了这段话,我仿佛来到一棵十分美丽、茂盛的大榕树下面。听鸟儿欢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鸟儿可爱,大榕树美丽。宛如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让这幅美景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生:但愿我也有这个眼福。

生:我不是很喜欢写景的文章,一开始没在意这棵大榕树,现在觉得这大榕树就是我们鸟儿真正的家园,我们不能没有大榕树!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而刚才,你们已经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真不错!互相欣赏本生就是一种和谐的美!!

2、有趣的作业形式

五花八门的教学内容和名目繁多的作业任务也兼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理想,并常以自主活动的方式进行。为了解决自己热衷的问题,学生要做很多的工作,如到图书馆搜集资料、到社会上做调查、写出报告等等。由于这些活动多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所以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带给学生由衷的快乐。对问题的答案教师并不做统一要求,而重在有自己的思考观点。学生可以探索,可以怀疑,可以批判,也可以标新立异。也许正是这种自主的精神,孕育出创新的火花,也使语文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3、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五

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六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教过这课后,产生以下想法:

作者在描写桑娜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心理描写:让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动,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些什么呢?……”或者从旁边介绍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她的心跳得很历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外还用了幻觉描写“仿佛有人进来,桑娜一惊!”景物衬托“古老的钟嘶哑地敲……”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

从文中找出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桑娜的美好品质对学生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出这样写作的妙处。我以为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应该是可行的。

如在学习第九自然段时,整个一段都是对桑娜的心理描写,同时用了五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仔细体味的空白。这时候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把这些空白处合理、恰当、具体地填补出不同内容来,揭示这些空白的蕴含,发掘出文章的艺术美和人物的内在美。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陶冶,同时也理解了这几个省略号“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补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发现作者描写这些心理活动时的精妙之处。

教学《穷人》这一课,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穷人?他们真的是穷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动的地方谈体会,自由选择角色朗读课文,揣摩桑娜的内心活动。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老师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学生就“动”起来了,课堂就不会沉闷,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

如教《穷人》一课的12——27自然段时,大段大段是桑娜和丈夫的对话。如何引导学生从这些朴素、简单的对话中体味到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读读了事。桑娜的话语中包含的复杂情绪、激烈的思想斗争都从字里行间表露无遗。怎样抓住那些关键词语是一个重点,从桑娜神色、动作的变化“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脸色发白——桑娜沉默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学生用心读了这些地方,就能很快抓住桑娜此时的内心活动了。

这篇课文围绕课题,从穷人桑娜和渔夫人穷心灵却很富裕的对比描写中赞扬了广大穷人善良美好的品质。无论是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还是从情感的体验上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束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一年级摆一摆想一想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力求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先让学生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再找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然后指导朗读,读出家里很穷。从“感知”到“揣摩”,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研究“温暖”、“舒适”这两个词语。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温暖、舒适”,然后再看插图,从图上看出桑娜家的“温暖、舒适”,最后回到课文。从文中进一步体会“温暖”指什么?“舒适”指什么?此时,学生的回答中已不仅仅是孤零零的描写小屋的语言文字了,还有描写小屋外的呼啸怒吼的寒风,汹涌澎湃的大海的语言文字,还有对在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中的人的处境和感受的联想。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穷人虽穷但生活得很乐观。

第二部分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自由朗读,了解故事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

第三部分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自行品味,再安排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表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由于本文的文本较长,又处处精彩给人留以发挥余地,所以预习加两节课的教学还觉得时间有限,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只好作罢,还应该做更深入的写法分析和性格剖析也未实现,结尾的续写未能完成,只得利用课余时间来写,不过同学们的续写大多都充满了想象,又注意了人物的性格,写得比较精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