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心得体会 建筑心得体会(汇总7篇)

时间:2023-09-21 19:06:50 作者:文锋 建筑的心得体会 建筑心得体会(汇总7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本学期对《建设法规教程》的学习,了解到土木是个很广泛的学科,不仅有建设工程类、管理类,工程经济类,还有各种工程法规等,增强了我对土木的认识,有助于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法律的综合型人才,《建设法规教程》是用来规范各种土木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制系统,作为铁道工程的一份子,越发让我的认识到它在建设活动中重要的规范作用。建设法规涵盖了工程项建设全过程所有法律环节和内容,包括工程建设程序法规,城乡规划法规,土地管理法规,建筑法法律制度,工程建设执业资格法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工程建设标准法律制度,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等。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建设法规课程有跨学科性,学科知识抽象性的特点。建设法规课程作为工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科”课程,与建筑类学生以往所学知识中经常出现公式、数字、图片等较为直观的灵活应用型课程内容不同.建设法规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程序等相对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迫于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高校教学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而忽视学生备方面综合素质培养已成不争的事实,反映在建筑类专业学生培养上,各高校普遍注重对学生学术,专业设计技能训练建设法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今后从事建筑类行业的法律意识,培养专业法律素质,然而各高校普遍存在建设法规课时较少且开课学期较后等问题,体现出对该课程的不重视。

但是近来对土建类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规定中,第四条和第六条都明确规定:一级、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都必须设置《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科目。建筑法规和建筑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好的规范了建设行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猛发展, 国家陆续出台了大量规范和管理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等建筑类专业也都陆续将建设法规门课程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的修读课程。

建设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统称。它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详细规定了哪些是必须所为的建设行为,哪些是禁止所为的建设行为;它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切建设行为;它同时对那些违法建设行为作出适当的处罚。

建筑法规和建筑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好的规范了建设行为,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建设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其授权行政机关制定的、旨在调整国家及有关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之间在建设活动中或建设行政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统称。它也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它详细规定了哪些是必须所为的建设行为,哪些是禁止所为的建设行为;它保护符合法律规定的一切建设行为;它同时对那些违法建设行为作出适当的处罚。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和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建筑领域里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严重危机:工程款拖欠现象十分严重,施工企业在建成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同时,往往因为建设单位拖欠奇绝工程款而深深困扰,从而给本来已经经济十分紧张的施工企业雪上加霜。最后使得民工受罪:“没有资金争着上,有点资金全面上,有了资金也不给,逼着企业先垫上”,层层经济压力最后转移到了民工身上,这是造成民工工钱被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序的挂靠,转包及承包也存在着好多不合法的现象,还有由于我国的监理制度起步比较晚,工程监理单位更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无疑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毫无疑问,《建筑法规》的出台可以解决以上这些现象,从而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建筑法典,第一次把建筑市场的规范运作纳入法制轨道。 纵观整部《建筑法规》,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建筑法规》用了民法通则中的连带民事责任概念,对建筑市场中相互推卸责任的混乱状态起到遏制作用。以工程拖欠现象为例,《建筑法规》就能较好的解决此类问题。 首先要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尽量完善合同条款。建设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了配合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专门拟定了一套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用于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格式严谨,且符合刚颁布的《合同法》、《建筑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规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另外, 可以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按期付款的履约担保。为了使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一开始就能够及时支付工程款,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由发包方对应付的工程价款提供相应财产作为担保,也可以由第三方来提供担保,担保的方式可以是连带责任保证。这样将来万一发包方无力支付拖欠工程款时,承包方即可用发包方用以担保的财产来清偿债务,或者要求第三方承担保证责任,从而使承包人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 其次,要正确运用、行使对建设工程的法定抵押权。根据《建筑法规》及《合同法》规定,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的要回拖欠款。 再者,可以通过提起代位权诉讼保护承包人的合法利益。过去承包人在承接完建设工程后,发包方往往以其对外债权收不回来为由拒不支付工程款,对此承包人往往无计可施。而新颁布的《合同法》对债务的保全中的代位权诉讼作了明确规定,这就从法律上明确赋予了承包人代位求偿的权利。 最后,在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的到期债权可以予以强制执行。我国有关法律通过执行程序中的司法救济手段对承包方的利益进行了保护—— 只要发包方对第三人有到期债权的,法院就可以追加其为本案的被执行人,要求其直接向承包人履行债务。 我觉得诚信缺失是造成工程款拖欠的重要原因。我们不仅仅要用法律来防范和治理失信行为、更要依靠良心和信念来支撑诚信制度,维护良好秩序的屏障。 因此我建议在建筑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系统,将企业身份、工程质量安全和服务情况等信息记录在案,打造“诚信建筑”,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完成市场主体行为的互相约束和自我约束,这将大大缓解由于供大于求造成的严重不公平交易、拖欠工程款、恶意压价等行为。最后,通过立法来确保工程保险和担保的事实。 建筑与法律都在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地更新、超越和创造自身的价值之维。在现代社会里,法律更是在建筑市场中记着不可估量的监督和规范作用,协调整个建筑市场的有效运转,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作为从事建筑行业的我们更要充分认清《建筑法规》的重要性,不光是我们为了考取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更是为了以后它在我们从事建筑行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建筑师不光是要设计好的图纸,更要合理建筑规范,保证工程建筑质量和安全,真正的为公民的切身利益着想,以建筑法规来指导自己的建设行为。我在上课时听到老师讲解一条条建筑法,对我们国家在建筑方面法律制度的健全感到高兴,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真的在按照法律规范执行那些法规吗?又真正有哪些人了解懂得这些法规呢?我们遇到麻烦时真的用这些法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了吗?如果不是写这篇作业,也许我都不会了解这些规定,也不会知道如何利用法律要回工程拖欠款,可是原本不了解这些法规的人又何止我一个呢?如何让建筑法规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运用它,更好的发挥它的规范作用,恐怕是我们法制机构要完善的方面了。

建设法规中提到实行建设监理制度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我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的结果。目前业主、施工单位和质量监督机构对实行工程监理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对监理的地位及与各方的关系认识模糊,业主认为监理人员是自己的雇员,必须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按自己的要求办,施工单位认为监理人员是业主利益的代表,是为业主服务与说话的,不把监理人员当作独立的第三方看待,质量监督机构又认为监理人员代替了自己的职能,因而忽视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由于以上的模糊认识,使工程建设各方在关系的协调上不顺畅,监理人员的决定不能实施,监理人员的意见不能落实,监理效果不够理想,工程质量监督出现漏洞,当工程出现质量问题时,容易出现互相推委扯皮的现象。因此建设项目各方及质量监督机构必须认识到在我国过去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下,由于责、权、利不明确,投资失控、进度失控、质量失控的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许多钓鱼工程、高投入低效益工程和只有开工、没有竣工的长尾巴工程,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使建设项目丧失了许多发挥效益的好时机,造成了很大损失。通过十多年的监理实践,证明实施工程建设监理是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减少投资浪费的有效措施。

在建设法规中我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人,我们不仅要学习建设法规,更要好好的学习,多学习,我觉得作为大学的一门课程,建设法规课程的安排还有很多不足。

第一;内容多、学时少。建设法规课程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很多,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内容也特别得多,课程内容庞杂。法条枯燥 涉及建设工程招投标、建设用地、城市规划、建设监理、房地产管理等内容。如《合同法》共428条。建设法规作为一门课程,有的专业是必修课程,有的专业是选修课程,不同的学校所安排的学时也有所不同。不过一般在32学时左右,其学时是有限的,在课堂上不可能将每一部法律法规的条款全部给学生讲解。因此很多知识点也只能做到蜻蜓点水,造成学生理解法规也很肤浅。而且教师授课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法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上课也不认真甚至旷课率也会上升。作为授课老师的感触来讲,自己辛勤备课却无学生欣赏,严重地挫伤了教学积极性。。因此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认真听讲也成为授课教师头痛的问题。

第二;作为我们大学生,法律基础差,教学难度大。建筑专业类学生学习建设法规课程,是一种跨专业和学科的学习。无法律基础知识的积累,直接进入建设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对工科类学生而言势必是一个挑战。加之内容抽象,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无味,产生懒惰和厌学心理。

为了培养国家综合性全能人才。我提出建议:

改进案例教学,重视学生参与,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是教师在讲台上对学生满堂灌,忽视了学生的回应,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授课教师必须花心思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实施案例教学对建设法规课程是必要的。针对教材案例缺乏的实际情况,任课教师需要花时间博览全书,尽量寻找相关参考书籍来充实案例教学。当然 也可以利用网络寻找一些相关的案例资料、图片和视频来丰富案例教学内容。案例教学不在乎学生所答结果的对错,而更在乎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反而哪类有争议的案例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反思。

实施全过程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建设法规体系包含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一般教材的编排顺序与此过程并不一致,案例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介绍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很难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系统性的把握。基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创新采用了“全过程案例教学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全过程案例教学法即指选取一个具有一般性的工程项目,将该项目从前期阶段直至验收保修阶段全过程可能发生的事件编成一系列案例,课堂上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程序介绍相关法规,随时插入该项目作为案例,使整个课程的案例教学具有一致性与连贯性。

考核方式多元化。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也要对考核方法进行改革。既要考虑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应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种促动。但通过一次考试,往往不能够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只有考查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才能给他们一个综合的、真实的成绩。因此,考试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对于要求识记性的内容,仍然可以采用常规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采用课程设计、答辩、写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试。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分数上可以给予适当的提高,从而鼓励学生多进行创新思维;对主动提出实际问题的学生也可以给予成绩上的鼓励,并应把这些成绩按一定方式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学生结业的总成绩应该是本门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结果。

对学生要严格管理。因为学生认为建设法规课程是偏文科的,所以部分学生不重视,旷课率比较高,60多人的班级只有寥寥几人来上课。这样低的出勤率是保证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的。因此要采取严格措施督促学生来上课,比如要点名,过低的出勤率规定不允许参加考试,期末成绩中出勤率也须占到较大的比重等。这样才能有效督促学生不旷课。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二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1999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中由原“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重组更名而来的。这个改变并不仅仅意味着专业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随着国际上本学科科研与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认识的进步带来我们对本专业定位的一个重新明确,从而导致培养目标的调整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改革。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对此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与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本专业改革拓宽的重要环节。在此重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做一个总结。

这恐怕是很多应用型工程学科都面临的问题。一边是多数大学都要求增加基础课学时,削减专业课学时,另一边是用人单位对近年来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下降的抱怨。本专业教学改革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重大矛盾,就是:在削减了专业课学时的条件下,如何同时满足宽口径的“通才”培养要求以及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教育评估标准的“专才”要求?会不会让用人单位认为,清华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是搞理论的,不适合到设计单位等应用一线工作?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为,这两者其实可以是不矛盾且相辅相成的,即所谓鱼与熊掌是可以兼得的。

所谓“通才”要求的是基础理论知识宽且扎实,所谓“专才”应该是具有灵活解决专业应用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从国际水平的角度看,现代建筑的发展对建筑设备工程师的宽口径能力与在设计中采用先进理论与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技术是课堂上教不完的,仍然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从基础理论中不断衍生出来的。但是,强化基础理论教育仅靠增加基础课学时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应该让学生在某种应用中反复强化运用才能把基础理论知识真正学到手,而不仅仅是考卷上的高分。那么,专业应用的实践训练就应当是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的运用的优良载体。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灵活解决各类专业应用问题,这样的人就应当既是“通才”又是“专才”,有能力去解决他从来没有学过或者遇到过的实际专业问题。而用人单位批评毕业生只会读书不会干活的问题恰恰正是因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学扎实,只会脱离实际地背书,不会在专业实践中正确地灵活运用造成的。

解决了这样一个认识定位上的关键矛盾,一切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了。

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前三个学期的课程都是由其他院系开设的,只有从第四个学期开始有本研究所开设的课程。我们对自己承担任务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方法、培养思路进行了革新,特别是从已往注重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转化。而实现这种转化,光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技巧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课程的组成进行较大的重组改革。

我们可以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为教师讲授型课程与学生动手型课程两类。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验教学,如传统的讲课;后者以学生动手为主,辅以教师引导,如课程设计。这种引导包括适当的讲课和个别辅导。我们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中,适当压缩教师讲授型课程的比例,加大学生动手型课程的比例,在教师讲授型课程中也强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例如在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有29学分,其中必修课11学分,必修的综合课程设计为12学分,任选课为6学分。因此可以说,在专业课的必修学分中,学生自己动手型的课程设计的学分比讲授型课程学分还大。我们把专业课进行了系统化的重组,课堂教学中强调基本概念、原理与宏观的技术分析,把技术细节与具体技巧剔除。因为技巧不是能够靠讲授灌输的,技术细节与技巧问题留待设计课中解决。这样才可能把课堂讲授的学时压缩下来。

此外,我们还在强化暑期实习的实战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针对教师讲授型课程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环节,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前进入专业实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

实践型大作业:学生自己动手做研究

讨论课: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考核改革:大作业答辩、开卷考试

例一、建筑环境学

专业基础课“建筑环境学”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尽管本课程是最能代表学科本质特点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只有32学时、2学分,而学生却感到在这门课上花费的时间最多,而且通过本课程,对专业的特点和意义有了飞跃的认识,成为本科生进入研究室参与专业实践的起步点。

本课程面向的是大二下学期的本科生。由于本课程课内学时少,内容多,教师的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该讲主线和要点、难点,起到学生学习教材与参考书的“导读”作用,同时在各堂课后必须辅以大量要求分析思考的作业题,帮助学生在读教材的时候深入理解理论内容,搞清那些容易混淆或者容易错误理解的概念和原理。批改好每一本作业以及在网络论坛上答疑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当然给助教也带来很重的压力,正所谓“讲一、练二、考三”。

除了课后的作业题(小作业)以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做大作业,内容至少包括一个实验型大作业和一个论文,内容可以是文献综述、观点论证等。考核方式是: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大作业做口头报告,占40%;另一篇书面报告占20%;期末开卷考试占20%,平时小作业占20%。以往我们要求学生做3个大作业,但后来发现跟大作业内容有关的概念学生搞得非常清楚,但大作业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学生掌握得就不够。因此从今年开始减少一个大作业,以一个期末开卷考试来替代,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全面掌握。

为了避免学生在选题上没有思路,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性题目,如:墙体对室外气象参数的热响应、挂窗帘的影响、不同朝向房间的自然室温的区别、攀藤植物对墙体热过程的影响、不同下垫面对微气候的影响、不同小区布局对小区风场的影响、交通噪声对不同楼层的影响等等。除了这些题目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拟题目,教师和助教帮助他们确定具体内容和技术路线,联系熟悉该方面研究内容的研究生,安排实验设备。研究生也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他们希望本科生帮助做的实验课题,由本科生选择。

学生普遍反映实践型大作业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影响很大,反映在:了解了专业,并大大提高了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会不依赖课堂和教材、利用参考书和查阅文献;第一次做研究型的实验,了解什么叫做研究;从二年级开始迈出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第一步;第一次学写学术论文和做学术报告;成绩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与临场发挥等偶然因素关系不大。

由于实验类的课题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生指导下完成的,其成果都是研究生在课题中需要的基础数据,特别是需要历年积累的实验数据,同时也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组织能力。所以研究生对指导本科生做大作业表现非常积极,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例二、建筑自动化

专业课“建筑自动化”是江亿院士主讲的课程,48学时3学分,面向大三下学期本科生,采用的是英文教材。该课程由于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学,积极性非常高,受到学生的欢迎,在教学评估中多次在建筑学院名列前茅。

本课程除48个课内学时以外,还有20个实验和参观的课外学时,共有6个实验和1个现场参观。除此以外,整个课程分不同阶段有4~5个大作业,内容是为某种类型的建筑设备系统设计楼宇自控系统(bas)方案,以学生3~4人的小组为单位来完成作业。不同阶段有多次讨论课,各小组派代表做大作业口头报告,其他小组和教师进行质疑。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至少有一次机会进行口头报告。期末成绩主要根据几次大作业与口头报告的成绩来综合给出。

在讨论课中,不仅发言的同学参与感非常强,听报告的同学也有强烈的参与感。因为大家都做过bas方案,所以对他人的方案都很感兴趣,质疑、讨论均很踊跃,大家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讨论,同学们把老师课堂上没有讲过的问题或者在自己的方案中没有想过的问题都搞清楚了。在2002年建设部学科评估中,该课程课堂的活跃程度令听课的视察组专家印象深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上述两个例子以外,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不同程度地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起到了促进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作用。

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方式是综合化、实战仿真。目前的专业课程设计是12学分,课内192学时,课外不限,贯穿整个学期。

专业课程设计是在专业课与运行实习完成后的第七学期进行的。改革的方法是不仅把原有的跟在各门专业课后的5个1~3周的小课程设计合并成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而且通过压缩专业课学时来获得课程设计总学时的增加。

课程设计综合化的原因是原有的多个小课程设计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只训练了学生做子系统(如空调系统、通风系统、采暖系统、冷源、热源)的设计,缺乏对暖通空调系统整体的概念,更缺乏对总体方案的宏观把握、优化能力,因为实际工程中采用什么样的子系统与整个大系统方案有关,例如用热泵做热源就不能用高温采暖,又如辐射板系统是空调与采暖兼用的。原有的方法没有体现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而仅仅是把子系统设计的步骤一二三、怎么定某系数、怎么查表、该用哪个公式过一遍,结果只是训练了学生听从指挥做查表机器和计算器的能力,没有学到技术的精髓,更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除了把课程设计内容综合化以外,还引入了跨专业合作的内容,让本专业的学生为建筑学同学所设计的3~4万平方米的星级宾馆配合设计暖通空调系统、冷热源系统以及全年运行与自动控制方案。设计分小组进行,每组3~4人,选出设计组长,各成员分工配合完成整个设计。指导小组有教师5人,助教1人,建筑设计院工程师1人,合作指导。进度包括4周的方案论证阶段,6周的初步设计阶段和6周的施工图阶段。其中方案与初步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与建筑师商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确定、遮阳的设置、被动式节能方法的采用、机房与管井的安排、防火分区的划分等,锻炼了学生的跨专业合作的能力。

为了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在阶段末安排有方案评审答辩、初步设计评审答辩与最终设计项目验收评审答辩,指导教师组模拟评审专家组。按学生三次答辩的成绩和期末提交的作业(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电子文档)给出总成绩。在评定成绩中对学生设计的创新性和方案的难度有所倾斜,保护和鼓励创新性思维。

通过上述训练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各基础课与专业课知识,学习如何入手处理较复杂的工程问题,学习工程设计方法与过程,了解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的运用,同时训练三个能力:

(1) 组织与合作能力,包括与其它专业合作的能力和与同组人员合作的能力,设计组长的组织能力。

(2)应用基础知识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包括应用调查和产品调查、对策的可行性论证等。

(3)表达能力,包括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和绘图表达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中学会使用一些设计与计算分析软件。

通过毕业班座谈,学生反映该环节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所有的实践环节中,运行实习(原称生产实习)是我们重点建设的实践环节。实习时间为5周,5学分。任务内容一般外单位委托的实际工程项目,即到存在问题的公共建筑现场去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的初调节、故障检测与诊断、能耗分析、性能评价和改进,或对楼宇自动化系统(bas)进行检测、调试。成果的形式是向委托方提交测试分析、运行改进或系统改造的方案报告。如果能够在现场进行调节改进的,就在现场解决问题。

本实习目的在于在学习专业课后,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测试、分析与调节,让其逐渐深入接触、学习专业知识并积累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个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能力等。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交的实习报告的质量。

由于是实战型任务,要对委托方负责而非同儿戏,指导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是保证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因此,实习分小组进行,一般由一位教授,一位讲师,两位研究生,带4~6名本科生,指导者与学生的比例达到1:2~1:1,参加的研究生一般受过类似训练,可以协助教师指导学生。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外校考来的研究生必须一起参加实习。因此,每个暑假学期,本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除带认识实习的教师以外全部都要参与带运行实习。

学生在实习中意识到委托方是把他们作为解决问题的专家来要求的,因此责任心得到了大大的强化。在实习中往往会遇到很复杂棘手的问题,超出了本科生的知识水平,还是要依靠教师和研究生来解决问题,但本科生必须参与问题与解决方案的研讨,调动他们的基础知识,了解他们自己的工作在整个解决问题的链条中起什么作用,观察教师和研究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提交成果和考核方面,要求本科生分工执笔向委托方提交的报告,研究生修改,教师最后把关。在向委托方提交书面报告和口头汇报前,尽管向委托方的正式汇报往往是由研究生来做,但事先仍然须在学校做模拟汇报,让每个本科生有发言的锻炼机会,并作为实习报告答辩。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报告的水平给出最终成绩。

近年来,我们的运行实习为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总医院、建国门饭店、长富宫饭店、亮马河大厦、国际饭店、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双安商场、北京发展大厦、广州世贸大厦、上海金贸大厦、广州地铁、北京地铁等全国各地几十座大型公共建筑与交通枢纽的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了全面测试、故障诊断、现场调试和节能改造方案论证。由于每次都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因此每年委托我们的实习任务不断。有的业主还和我们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们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经费方面,一般由委托方提供路费、住宿费、餐费等,我们提供各种测试分析仪表和人力,也有部分项目的委托方付一定的咨询费。这样不仅解决了实习经费问题,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这种对实际系统的分析调研,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能力锻炼,要求对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充分掌握、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大量书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例如运行维护的水平、居住者使用习惯、施工安装的问题等等都可能影响系统的性能。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专业课与随后的课程设计中的反面教材,提醒学生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合理的设计。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困扰工科专业的“实习难”问题。尽管我们有本科生少、研究生多的优势,但这个问题的解决仍然要求研究所全体教师投入很大的努力。多年来,为了保证运行实习的教学质量,研究所全体13名教师都投入了实习环节,老中青教师、科研和社会活动繁忙的院士都不能例外,对于青年教师则更是上岗必须的锻炼环节,因此带实习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除课程体系改革以外,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其中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达到了“通才”培养与“专才”培养兼顾的目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内容已有三篇论文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三

竹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之一,其轻巧、坚固和环保的特点使其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最近参观了一座竹建筑,深感竹材所展现的独特魅力,使我对竹建筑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竹建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竹建筑的美感

竹建筑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美感。竹材具有细腻的纹理和独特的色彩,使得它在建筑中呈现出简洁而又雅致的视觉效果。与传统建筑相比,竹建筑更加轻盈、通透,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当阳光透过竹格窗侵入室内时,室内空间受到的自然照明将令人陶醉。竹建筑不仅美感十足,而且还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们身心得到放松和舒缓。

第三段:竹建筑的环保与可持续性

作为一名环保意识日渐增强的现代人,我对竹建筑的环保与可持续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竹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自然生长周期短,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与传统的砖石和混凝土建筑相比,竹建筑的建造过程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的排放。此外,竹材还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音效果,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提高建筑的能效。竹建筑不仅符合了现代人对于环保的追求,还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四段:竹建筑的耐久性与安全性

传统的观念认为竹材不耐久,无法与砖石和混凝土等材料相提并论。然而,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竹材的耐久性大大提升。竹建筑采用特殊的防腐处理技术,能够抵御虫蛀和腐朽。同时,由于竹材的韧性和弹性,竹建筑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下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安全性。我对竹建筑所展现的强大耐久性和安全性感到非常惊讶,这使我对竹作为建筑材料的潜力有了新的认识。

第五段:竹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竹建筑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建筑的创新。竹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代表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而在现代,竹建筑通过创新的设计和建造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推动了建筑产业的发展。竹建筑在国内外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竹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对于人们生活理念的一种传递。它呼唤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激发着我们对于建筑创新的追求。

结论:

通过参观竹建筑,我对竹材的独特魅力和竹建筑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合,并且具备环保、可持续的特性。竹建筑不仅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能力。我相信竹建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四

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环保材料,近年来在建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极具韧性和可塑性的材料,竹子能够满足人们对建筑美学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曾有幸参与了一次竹建筑项目,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竹子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竹子的韧性是它广泛应用于建筑的主要原因之一。竹子的纤维结构使得它可以抵御风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因此在一些地区,竹建筑甚至被用作临时避难所。此外,竹子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材。由于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它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再生并且不需要大量资源。相比之下,传统建筑材料如钢材和混凝土等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利用竹子来建造更多的建筑,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第二段:竹建筑的美学价值

竹建筑除了具备实用价值,还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竹子的纹理和颜色十分自然和谐,可以为建筑带来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氛围。与传统的砖石混凝土建筑相比,竹建筑更富有生机和灵动感。此外,竹材的柔软性使得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为复杂和曲线的形体,从而使建筑更加富有个性和艺术感。

第三段:竹建筑的挑战与可能性

尽管竹建筑有着诸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由于竹子的天然属性,在防水、防火和保温等方面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其次,竹子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需要经常进行维护和更替。然而,这些挑战并不意味着竹建筑的不可行性,相反,它们提醒我们要在设计和施工中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以确保竹建筑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第四段:竹建筑对于社会的意义

竹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表达。在一个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竹建筑代表着人们对于更为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此外,竹建筑的建造过程通常需要当地工匠的参与,他们的技艺和传统知识得到了传承和发扬。竹建筑的兴起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第五段:竹建筑在未来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竹建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竹子的防水、防火等性能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使得竹建筑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另一方面,竹建筑也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创造出更为独特和多样化的建筑形态。在未来,竹建筑将继续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可能性,并为人们创造出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总结

通过参与竹建筑项目,我深切体会到竹子作为一种材料的独特之处。竹建筑不仅具备韧性和可持续性,还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虽然竹建筑面临一些挑战,但是这些挑战并不能阻碍竹建筑的发展。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竹建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相信,竹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约200字)

在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中,竹建筑似乎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和吸引人。作为一种天然材料,竹子已经在建筑界逐渐受到认可和运用。我有幸参与了一次竹建筑的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经验。本文将介绍我对竹建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竹建筑美学(约200字)

竹建筑的美学在于其独特的造型和原始的自然风格。与钢筋水泥相比,竹子具有更轻盈、灵活的特点。通过竹子的自然曲线和各种形状的拼接,竹建筑呈现出富有个性和魅力的外观。除了造型上的美学,竹建筑还讲究自然材料的运用,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竹建筑内部,竹子的纹理和质感充分展现,给人一种静谧而舒适的感觉。这种美学特点使得竹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第三段:竹建筑新挑战(约300字)

尽管竹建筑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是竹子的生长周期和稳定性。竹子是一种植物,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生长,并且容易受到生物侵害和天气变化的影响。因此,在竹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竹子的生长、更新和保养。其次,竹子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不适合用于大型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因此,在竹建筑中常常需要添加其他材料作为辅助,以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些挑战增加了竹建筑的复杂性和施工成本,但同时也激发了建筑师们探索和创新的激情。

第四段:传统与现代结合(约300字)

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遗产,竹子作为中国特有的材料,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竹建筑既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现代建筑的创新。在竹建筑设计中,传统的竹结构和现代的建筑技术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传统的竹制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使竹建筑具有了更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运用也给竹建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制造竹子的拼接件;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可以提高竹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竹建筑更具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第五段:竹建筑的未来(约200字)

竹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式,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首先,竹建筑可以和其他建筑材料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表现形式。其次,竹建筑可以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农村建设、旅游景区等。再次,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研究,竹建筑的耐久性和稳定性将得到提高,使其能够承载更重的建筑物。最后,竹建筑可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传播,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在未来,竹建筑将成为建筑界的一股新势力。

总结(约100字)

通过参与竹建筑实践,我深切体会到了竹建筑的美学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竹建筑具有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能够展现建筑的个性和品味。尽管面临一些困难,但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创新和努力,竹建筑的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和光明。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六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在校期间学习了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相关课程,并且参与了多个实践项目。通过这些经历,我对建筑生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建筑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对未来建筑事业的展望。

首先,建筑生涯教会了我如何观察和思考。在建筑设计中,我们需要经常进行勘察和研究,了解周围环境和社会背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设计。这也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我曾参与过一个建筑设计竞标项目,在项目前期,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实地考察,观察周围环境的特点和文化氛围,这对我的设计方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在设计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思考建筑的功能性、实用性以及美学,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地实现功能和美感的统一。这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建筑生涯培养了我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建筑设计往往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我们需要与结构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和设备工程师等多个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沟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专业知识,并努力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曾经,我们团队设计了一个大型建筑项目,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学习,最终成功完成了设计任务。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将个人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完成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

此外,建筑生涯也让我体会到了建筑行业的广阔和无限潜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我有幸参与了一些新兴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例如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等。这些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筑行业不仅仅是设计和建造建筑物,还有很多与之相关的新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并应用这些新兴技术,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建筑生涯也让我认识到了建筑师的责任和使命。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更是为了创造美的空间和环境,提供人们舒适和愉悦的生活体验。作为一名建筑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要善于思考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致力于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环境友好的建筑。在我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希望能够秉持这种责任感,为社会设计和建造更多的优秀建筑,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结起来,建筑生涯是一段富有挑战性和意义的旅程。通过观察和思考、团队合作、行业广阔性以及责任与使命,我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砥砺前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建筑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建筑的心得体会篇七

建筑生活,是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表达。作为一名建筑生,我有幸在过去几年中接触到了许多有关建筑的知识和经验。这其中的点滴,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建筑的魅力所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建筑生活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建筑生活教会了我注重细节。建筑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每一个零件、每一处设计都需要精确到位。在我第一次参与建筑项目时,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分析地形数据,还是制作设计图纸时,我都必须细致入微,以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符合要求。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在其他方面的工作中都能够更加仔细、认真地对待,从而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

其次,建筑生活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一个建筑项目中,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客户等角色必须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我曾经参与了一个大型建筑项目,整个团队完美地协同工作,使得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地完成。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妥协和容忍,这对于一个团队的成功非常重要。我相信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帮助。

另外,建筑生活让我领略到了设计的魅力。设计是建筑的灵魂,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想法将空间变得美丽和实用。在设计建筑时,我学会了倾听客户需求,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以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灵感的流露。建筑生活像是一幅画,每一个设计都是一个鲜明的色彩,让人们沉醉其中,让空间变得有趣和独特。

此外,建筑生活也加深了我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建筑物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其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元素。在学习建筑历史时,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各种建筑风格和技术,例如古罗马建筑和哥特式建筑。这让我意识到,建筑是一个可以留存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艺术形式。通过学习历史建筑,我也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文化,并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相关元素。

最后,建筑生活教会了我如何处理挑战。建筑项目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和困难,例如资金不足、时间紧迫等。在这些挑战面前,我学会了保持冷静,灵活调整策略,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教会了我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综上所述,建筑生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创造力的过程。通过注重细节、团队合作、设计的魅力和对文化历史的理解,我获得了宝贵的心得体会。这些经验将对我未来的职业和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全面和有能力的人。我期待着将来的建筑之旅,继续探索和创造美丽、实用的建筑作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