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优秀5篇)

时间:2023-09-26 01:04:14 作者:字海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篇一

《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是苏科版第七册上的几何部分的内容,这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接触几何知识,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

1、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立体图形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

2、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展开与折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本节课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操作演示。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反思等活动。通过对比正方体与长方体、圆柱与圆锥、棱柱与棱锥等相似几何体的比较,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重、难点的确定,昭示了本节课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直观到抽象,从实物操作到空间想象和说理。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数学活动,层层深入。

三、再让学生剪出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这就要求学生经历“先想后做”与“做了再想”的过程。

课后,杭秉全老师以及数学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我的努力,但也提出许多让我受益匪浅的建议。如:在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的作用怎么体现;实物的操作固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思考,但操作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多设计一些展开与折叠的动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对于教材的钻研要深入,对于教法的理解要到位,对于学生的了解要加强。总之,这节课的准备前后使我收获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篇二

8加几和7加几的题共13道,分别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里陆续教学。

(1)例题先摆小棒再计算,把9加几的“凑10”策略迁移过来。由于两个加数分别是8和7,比较接近,有些学生会把8“凑10”,也有学生会把7“凑10”。在交流中出现两种“凑10”的方法,既教学了8加几,也教学了7加几,而且提升了“凑10”的水平。教材突出“怎样想的”,让学生先在算式下的方框里填数,整理计算思路,然后交流。要让学生看清楚,8和2凑成10,应把7拆成“2”和5;7和3凑成10,应把8拆成5和“3”。

(2)“试一试”里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巩固“凑10”法,体会“凑10”的技巧是灵活、多样的。二是引导学生从9+7=16得出7+9=16。

从相关的算式推理也是一种计算策略,它的特点是利用已知得出未知。教材安排有三点理由:第一,推理过程简单,速度快,学生喜欢。第二,9加几是进位加法第一段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是可利用的资源。第三,按9+7与7+9这样的关系,36道进位加法可以编成20组,其中16组各2道,还有4组各1道,编组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在10以内加法“一图两式”中,学生已有“交换加号前后两个数的位置,得数相同”的感性经验。那时,两道算式是并列关系,都是根据图意写的。现在要把两道算式变成因果关系,才能组织起推理过程。这是教学中要注意的一点。“想想做做”第4题是为学生体会因果联系,进行演绎推理而设计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加法时,掌握得比较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8、7加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数学《折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篇三

一、目标:

1、在故事中进一步感知9以内的数,丰富封闭点数的经验。

2、在操作中积极尝试与探索棋子的排列方式,并初步学习用画图进行记录。

二、准备:

棋子若干、记录纸、队形图、

三、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很久很久以前,白棋和黑棋是好朋友。他们最爱跳舞了。瞧,它们开始了!

2、他们好像在跳什么舞?一共有几颗棋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1)白棋有多少颗?

(2)黑棋有多少颗?他和白棋比,是多还是少?

二、尝试与探索

棋子的排列方式并记录继续故事:时间一长,白棋想:如果能和黑棋一起跳舞,那该多快乐呀;而黑棋也在想:如果能和白棋一起跳舞,肯定更幸福!于是,白棋马上去找黑棋,而黑棋也正好去找白棋。就这样,黑棋和白棋又重新成为了好朋友。它们开心地笑啊,跳哇!终于又能在一起跳舞了。

1、这是什么舞呀?我想把它画下来。可是从哪儿开始呢?谁有好办法?

(出示记录纸示范记录方法)

2、它们接下去还会跳什么舞呢?

3、谁来试一试?(个别幼儿)

4、这么好的舞蹈,快把它画下来。(幼儿在记录纸上进行记录)

三、幼儿操作与交流

1、今天棋子还想和小朋友一起跳舞,他们喜欢跳一些特别的舞。宝宝们,和棋子跳舞后,别忘了马上照样子画下来。(幼儿自由操作)

2、集体交流。你和棋子跳了什么舞?有什么发现?

3、看记录图小结:原来这几种造型不同的舞蹈都是x颗棋子。

四、延伸

听,跳舞的音乐响起来了!爱跳舞的棋子又开始跳起了新的舞蹈。(出示图片)里面还藏着秘密呢,到底是什么,我们下次再来研究。

反思:

将数学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去,选择他们熟悉的情境进行游戏,他们很感兴趣。此次的教学活动进行的很顺利,也很完美。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篇四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节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与三只大象的关系。

2、乐意参与活动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分操作材料、三只大小不同大象以及对应的三捆木头图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观察小熊一家,通过比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1、导入:小朋友,看看他们是谁?(大象)是大象一个人吗?还有谁?

2、哪个是爸爸?为什么你说他是爸爸?

3、哪个是大象宝宝?为什么?

4、那妈妈呢?

5、小结:在我们家里,一般情况都是爸爸长得最高,宝宝长得最矮。妈妈长得不高也不矮

二、创设大象一家吃早餐的情境,通过分碗这一事件,区分“大”、“小”、“不大也不小”

1、引导语:大象一家今天要感很重的工作所以要先吃的饱饱的才能干活,吃饭需要什么?,碗呢?大象宝宝早就准备好了三只碗。

2、哪只碗给爸爸?什么颜色的?哪只给妈妈?什么颜色的?

宝宝呢?什么颜色的?

三、情境“分香蕉”,体会香蕉的大小和三只大象的关系

1、今天小熊一家要吃2样早餐。他们会吃些什么呢?请你来猜一猜。

2、到底是什么呢?(香蕉)第一样早餐是香蕉

3、哪一个给象爸爸吃?为什么?哪一个给象宝宝吃?为什么?

哪一个给象妈妈?为什么?

4、小结:一般情况下,爸爸最高,胃口也最大,所以吃得香蕉也是最多的……

四、情境“分水”,感知“高”、“矮”

1、引导语:第二样早餐是什么?(水)刚刚香蕉有大有小,我们一下就看出来了。装水的瓶子有什么特征,要怎么分呢?为什么?在瓶身上标有数字最高的表上数字1、最矮的表上数字3,不高不矮的表上数字2。

小象想请芽芽一班的小朋友帮忙分木头,看看到底大象一家的成员能不能搬运适合的木头。

1.幼儿操作,老师指导。

2.请幼儿展示操作材料,集体指导。

六、游戏活动,

活动反思:

一、选材来源于生活。

注重挖掘生活中的寻常事和平常物,如运木头和赠送礼物等活动。

二、目标制定合理。

该活动目标制定能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方面促进幼儿发展。

三、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整个活动以游戏的情境贯穿始终,从让幼儿感知5以内数的数量关系到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通过添上或减少的方法使两组数量变得一样多,每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四、教学方法灵活,师幼互动积极、有效。

在教学活动中,不论是集中活动还是分组操作、游戏,教师通过多通道让幼儿来感知、体验和实践。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活动,情绪愉快,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活动中,幼儿乐于参与,教师亲和力较强,师幼融为一体,互动积极,体现了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

五、教具简单、方便、实用。

如,对比卡、图片、串珠、插花、穿线动物等都利用了废旧物品,如泡沫、空塑料笔芯、废旧的塑料花、可乐瓶也被老师们当作宝贝收藏了起来,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展开与折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篇五

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这些展开图有没有共同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在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操作、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有学生发现,有的是三个面在一起,有的有四个面在一起。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我又提示到,其他的面是怎么分布的?慢慢的有学生又发现,其实它们都可以看成是四个面在一起,三个面的可以通过移动得到,其他的两个面分别分布在这四个面的左右两边。就这样,在共同的探究研讨之下,发现这些展开图的共同特点。我们师生之间都感到非常的有趣和开心。

虽然有了以上的成功体验,可也还存在着不足,如由于让孩子们充分的进行操作和探究,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练习时就显得有点仓促,没办法把所安排的内容全部上完,因此如何处理好即充分的让学生进行操作探究学习,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关系上,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