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6-23 10:56:13 作者: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一

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所有专家,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数学模型和技术资料,我国的原子弹计划陷入了绝境。1960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突然找到了郭永怀,请他参加一项国家的绝密任务,正是这一次拜访,郭永怀的名字和中国原子弹联系到了一起。

郭永怀正式受命担任九院副院长,负责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那之后郭永怀经常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了蘑菇云,中国第—颗原子弹成功引爆,郭永怀累倒在现场。

1968年10月3日,郭永怀再次来到罗布泊实验基地,为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实验做准备,然后在西北地区各实验基地辗转,两个月过后的12月4日,郭永怀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组很重要的数据,必须立刻处理,于是紧急返回北京。

然而,就在飞机到达终点的时候,却突发故障,机身失衡,开始不受控制地下坠,仅仅十秒钟后,便从400米的高空坠地。在飞机下坠的时刻,郭永怀想到的却不是怎么活命,而是他带回来的那份数据。为了保护好这份数据,郭永怀做了一个决定,他把藏着数据的公文包放在胸前,然后和警卫员死死抱在一起。

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的时候,经过清理,人们发现,由于郭永怀和警卫员生前抱得太紧,花了很大力气才把他们分开,分开之后,那个重要的公文包完好无损。

郭永怀牺牲了,但那份数据被保存了下来。同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了成功,就在同一天,中央授予了郭永怀烈士的称号。1999年,在两弹一星授勋仪式上,郭永怀成为了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获此殊荣的人。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二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欢迎阅读、学习!!! 郭永怀事迹学习感悟(一) 1968年12月5日凌晨6点左右,首都机场附近的村民听到一声巨大的轰响,随后,就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和浓浓黑烟直冲云霄,把白雾照得血红。后来人们隐隐约约的知道,是一架小型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一头扎在了机场附近的玉米地里。

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地抱在一起。两具尸体早已烧得面目全非,如同半个焦炭,但是却保持着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姿势。许多年轻的战士都被这画面吓到了,所有人都站在原地不敢动弹。后来来了首长,人们才有勇气尝试把他们分开。

他们抱得很紧很紧,加上瞬间死亡,所以尸体无比僵硬。把他们分开的时候,必须很用力,就像掰断一大块木炭,由于缠绕在一起,把他们撑开的时候不断发出断裂的声响。

当“轰”的一声把他们终于分开,所有人立即脑袋嗡的一声,一片空白,时间仿佛定格一样,所有人都无法说出一句话。因为把他们分开后,他们惊讶地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是一个皮质的公文包,虽然有点烧焦,但是在两个人相拥的身体的保护下依然完整,打开后: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完好无损。

看到眼前的一切,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早已被烧得辨认不出来,当时是根据头后连着脊梁那块没有烧完的一点点白头发,认出了郭永怀。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三

王杰,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57年前,在帮助民兵地雷班军事训练时,拉火管意外自燃,生死抉择间,他舍身扑向炸点,用生命谱写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赞歌。

1942年,王杰出生在山东省金乡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1年,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 连续3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 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江苏省邳县张楼乡指导民兵地雷班训练时,炸药包意外发生爆炸,生死瞬间,王杰纵身一跃扑向炸药包,挽救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献出了23岁的宝贵生命。

江苏省原邳县张楼民兵地雷班班长 李彦清:当时话也没来及说,身子一下扑上去了,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接触地面,炸药包就起爆了。

王杰舍身救人的英雄壮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豪迈誓言:"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随即,全国各地掀起学习、宣传王杰事迹的热潮。

第71集团军某旅"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连长 刘新清:老班长王杰不仅在日记中这样写的,在日常训练、工作、生活中,他也是这样做的。正是对自己的言行和思想有着严格的要求,他才会在生死瞬间义无反顾,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战斗精神。

1965年11月27日,王杰生前所在班被国防部命名为"王杰班"。2015年2月28日,王杰生前所在连被原南京军区授予"弘扬'两不怕'精神模范连"荣誉称号。近年来,王杰部队官兵先后出色完成"国际军事比赛-2018"、陆军"精武-2018""铁甲奇兵-2019"工程方程赛等比武竞赛以及"跨越"系列体系演习、九江抗洪等重大任务。

至今,连队每天晚点名时,第一个名字还是"王杰",全连官兵齐声答"到"。

50多年来,王杰精神在一代代官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他们争当王杰传人,用王杰精神凝神聚魂、精武强能、练兵备战,不断书写着王杰精神新篇章。

李彦清是当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之一,也是王杰精神的践行者,1973年5月,李彦清在一次地雷实爆中为掩护一位女民兵,像王杰一样毅然地扑向了炸点。

江苏省原邳县张楼民兵地雷班班长 李彦清:在实爆演习中,我为了掩护一位女民兵,身负重伤,双目失明。

50多年过去,王杰精神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在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江苏徐州 ,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王杰中学""王杰派出所" "王杰小学"等单位、场所有很多,人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英雄的精神不断传承。

王杰小学校长 李令斌:我们学校24个中队全部以英模的名字来命名,如王杰中队、雷锋中队、邱少云中队等,给予学生内发的荣誉感。

王杰派出所所长 陈智:我们和我们的王杰部队、王杰中学、王杰小学、王杰社区形成红色联盟,在平时工作当中优势互补,我们会主动去王杰中学、王杰小学进行校园安全、反诈宣传。我们会和王杰部队在勤务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联防联控工作。

记者 唐一民:王杰是董存瑞、黄继光式的英雄,是雷锋式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他一不怕苦,日常训练当标兵,服务人民当先锋,甘于奉献不伸手;他二不怕死,危急关头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把宝贵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党和人民,实践了自己的铮铮誓言。他的一生铸就了"两不怕"精神丰碑,他的名字将永载共和国史册 。

2021年9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其中就包括王杰精神,王杰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更多的人民和官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强军梦"征途上阔步前进。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四

孔繁森是一个了不起的人。1992年拉萨附近发生地震。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藏族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的孔繁森领养了他们并用献血得到的营养费来抚养他们上学。还有一次,他妻子和儿子给他带来家乡的肉包子,他却一个也没有舍得吃,都带进了敬老院。当他看见了一位老人的鞋子破了,脚冻得冰凉时,孔繁森看到后心疼极了,他抱起老人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捂着。看到这儿,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作为一个丈夫,在妻子住院时他狠心在外;他作为一个父亲,在女儿的千万次乞求后狠心的挂断了电话;他作为儿子,没有时间孝敬母亲,甚至母亲走时都不知道她的儿子已先她而去。所以对他的家庭来说,他不合格!这也许是他终生的遗憾!

他对不起妻子和女儿,是因为他在抗击雪灾;他没有时间照顾母亲,但有时间照顾孤寡老人;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但他却收养了孤儿!他可能对不起家庭,但对得起国家对的起党;他可能对不起自己,但对得起西藏的人民。

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

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了他爱的国家和人民,他做到了。

为人民服务——在他身上得到了的诠释。

看最近的重庆"打黑",看最近的腐 败高 官接连落马,无数人拍手称快。但我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国家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敢毫不留情的为民伸张正义;忧的是也许这只是冰山一角。

过去,我们的党员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在他们的生命中这代表着一种责任、爱和信仰!可是现在呢,我们的部分官员带着的却是金钱、欲 望和残忍!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充满了诱惑,官员们已经没有了爱,没有了信仰,但他们拿着我们纳税人的钱,我们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要求他履行责任。而让他们履行责任的方式就是——-法律!

我们呼吁有关方面制定完善的法律,并坚决有力的执行。

孔繁森那样的干部现在太少了——-这就是他的不凡!

孔繁森牺牲的那一天,人们顶着大风,冒着大雪,为他默哀、送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眼含热泪。

孔繁森永远人们心间!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五

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的空间技术发展和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1909年出生在荣成滕家镇西滩郭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1919年春,父亲把他送到本村小学读书,学业成绩优异,连年跳级。1922年考入石岛明德高级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6年1月以优异成绩考入青岛大学附中。1929年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理工班,1931年7月预科(相当于高中)毕业后,随即转入本科。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插班在三年班学习,毕业后,在该系读研究生。1937年7月芦沟桥事变,日军侵占华北。北京、清华、南开等大学均停课解散,郭永怀只得返回家乡,应聘在威海中学任教。1938年3月,日军侵占威海,目睹日军野蛮暴行,郭永怀坚定了科学救国信念,他辗转到了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毅然放弃了光学,立志学习航空工程,步入空气动力学的研究领域。1938年,在3000名报考出国留学生考试中,郭永怀与钱伟长、林家翘三人都超过350分,当时力学专业只收1名留学生,可是他们的成绩太好了,招生委员会破例将他们3人全部录取。

1940年9月,郭永怀公费出国留学,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只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生的必修课程,获硕士学位。他的指导老师辛格教授大为赞叹:"想不到中国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是我一生中罕见的优秀青年学者"。

1941年5月,郭永怀转学到美国加洲理工学院航空系继续深造。在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指导下,他从事可压缩流体力学的研究,以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留在加洲里工学院的古根汉姆航空实验室做研究员,从事跨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1946年他与著名力学家钱学森一起共同发表《可压缩流体二维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流的混合型流动及上临界马赫数》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论,并得到了实验证实。由于郭永怀、钱学森等成功地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空气动力学理论问题,1947年10月14日,人类首次突破声障,实现了超声速飞行。1946年,郭永怀任康乃尔大学副教授。此间他发表了《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论文,得出几个有重要实际意义的规律,是奇异摄动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被命名为plk方法,即庞加勒、赖特尔、郭永怀方法。这项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50年代,火箭技术已成为十分活跃的研究课题。发射地球卫星要克服地球引力,运载火箭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因此,高超声速问题成了首要突破口。郭永怀先于他人开始了这方面探索研究工作,研究成果许多具有尝试性和开拓性,受到了国际的普遍重视与公认。

1956年11月,他毅然放弃在美国取得的名誉、地位和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几经周折,回到了阔别16载的祖国。回国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力学专业科技规划组副组长、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还担任《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主编。

1957年,郭永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他积极开拓并领导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破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

郭永怀在积极开拓近代力学事业的同时,积极倡导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并为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美国多次扬言,要用原子弹轰炸我国沿海城市和机场。到了60年代,美国、苏联核军备竞赛拉开了序幕。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1960年5月,郭永怀被调到核武器研究院,担任该院副院长,负责力学方面的领导工作。当时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面对难度极大的一大堆难题,从哪里下手工作?郭永怀明确提出,前期起步工作,从设想方案开始。根据郭永怀的这一提示,许多科技人员面对自己的任务,提出许多设想方案,然后从中筛选,择其中最佳的设想方案,开展科研工作。随着科研工作的不断进展,逐步证明,从设想方案起步,是很有成效的工作途径和方法。在原子弹的选型上,郭永怀权衡国际核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实力以及有利于我国核技术长远发展的诸多因素,明确提出:"争取高方案,准备低方案","要以高级的'内爆'型方案为主攻研制方案"。据当时了解,美国1945年研制出三颗原子弹,在本土进行的核试验和投在日本长崎的是内爆型,投在广岛的是枪法型。"内爆"比"枪法"技术难度大,但有发展前途,可以在它的基础上研制出威力更大的氢弹。郭永怀的想法得到其他几位科学家的认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采用技术难度大、有发展前途的"内爆"型方案被确定下来。实行此方案,炸药轰波理论计算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主要突破口。郭永怀提出利用特征线法进行尝试,并获得成功,很快得到应用。此后从见到的资料上看,苏联也是采用这种计算方法。爆轰物理试验,是原子弹技术的重要一环。为攻下这一难题,郭永怀和王淦昌等科学家,经常深入试验现场,钻进帐篷,和试验人员一道搅拌炸药,亲自把关、指导,使试验得以顺利进行。1964年四季度初,原子弹的理论、实验、设计和生产按计划全部完成。是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当时郭永怀亲临现场,目睹了这一壮观景象。我国第一颗氢弹是采取飞机空投爆炸方式,是武器型的,动态型的。因此必须要达到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才能用飞机携带上天。郭永怀对氢弹的总体布局结构,弹体在空中的减速装置以及全弹体的最大重量等,都发表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和成功见解,为保证氢弹试验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需回北京分析研究试验数据。他带着极为重要的试验数据,从青海赶到兰州,从兰州乘飞机回北京。5日凌晨,飞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在离地面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偏离降落的跑道,扎向旁边的庄稼地里,立刻爆炸燃烧,机上人员全部遇难。当人们辨认出郭永怀的遗体时,只见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时,才发现郭永怀的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终年59岁。1968年1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六

10月16日下午,一场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荣成举行,郭永怀曾工作过的单位领导,郭永怀的部分学生、亲属,共同就郭永怀精神内涵进行交流研讨,更好发扬郭永怀的精神。

郭永怀,似他的名字般永远令人怀念。在列强对新中国进行露骨的核威胁之下,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一穷二白”的经济困难局面下,在新中国下决心研制原子弹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云、每一片蓝天都见证了那段绝密且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见证了郭永怀以生命为代价投身祖国核事业的无悔追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已经被郭永怀等人铸就成一座历史丰碑。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斯人已去,精神永驻。

“叔父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他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精神,为国家效劳,为人民作出贡献。”郭永怀侄女郭淑娥说。

王瑾是一名陈列馆的讲解员,看着修缮后的陈列馆,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说,作为郭永怀先进事迹讲解员,今后会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学习领会郭永怀的精神,通过富含情感的讲解,让更多人全方位认识郭永怀、学习郭永怀。

大无畏的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荣成来说,汲取郭永怀身上的精神动力迫在眉睫。

战争年代,荣成走出了100多位将军,为全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如今,这里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前三季度,荣成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840亿元,同比增长8%,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实现由“速度经济”向“素质经济”的蜕变,由“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

永怀精神,常学常新。郭永怀的精神,鼓舞和激励着67万荣成人民在扎实推进创新发展、努力争当走在前列排头兵的征程上不断超越。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七

10月16日下午,郭永怀精神研讨会在我市举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代表,郭永怀部分同事、学生及亲属,威海及我市领导霍高原、江山、吕劭伟、曲卫伟等出席研讨会。市委书记江山主持会议。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别结合自身经历,深入交流了对郭永怀精神的认知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学生胡文瑞,详细回顾了与郭永怀交往的经历,讲述了郭永怀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和他个人的巨大影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郭永怀的助手顾淑林,深情回忆了自己在郭永怀细心爱护下的学习成长经历。认为郭永怀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其榜样的力量对身边的同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永怀的亲属郭辉远表示,郭永怀以国家为重的赤子情怀一直鞭策着他和后人,在家乡建设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为传承郭永怀精神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激励自己把郭永怀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家风传承下去。

威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高原在研讨中指出,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是民族复兴(威海)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威海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我市能够继续挖掘郭永怀事迹、宣传郭永怀精神,让更多的人走近郭永怀、知晓郭永怀、学习郭永怀,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激励带动更多的党员群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江山在主持会议时指出,郭永怀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追求真理的崇高品格,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为荣成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要利用此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学习研究好郭永怀精神,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提炼、丰富和拓展,把郭永怀精神提升为先进文化资源传承下去。要宣传弘扬好郭永怀精神,通过实地参观、媒体宣传、演讲、征文等形式,把郭永怀的故事讲好,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正能量。要实践运用好郭永怀精神,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弘扬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过硬作风,不断推动荣成工作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吕劭伟代表我市,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捐赠单位和胡文瑞等4位捐赠人颁发了捐赠证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曲卫伟分别与嘉宾为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友好合作馆、中国两弹城友好合作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馆友好合作馆揭牌。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八

王杰,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让共和国无法忘却的名字。

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来到江苏徐州,走进英雄王杰战斗、生活、牺牲的地方,去看一看在那里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先烈精神,正在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个大字映入眼帘,无畏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正如他当年舍己救人的那个瞬间。1965年7月14日,时任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的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壮烈牺牲。

英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传承血脉赓续。

第71集团军某旅战士告诉记者,在这个旅,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作为王杰精神传人,该旅官兵争做王杰式的好战士,把精武强能、备战打仗的责任扛在肩上。王杰班的战士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老班长的思念。

晚冬的清晨,徐州市王杰小学内,孩子的嘹亮的歌声穿透寒意,响彻操场,还是那首熟悉的旋律——《王杰的枪我们扛》。这是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走进这里,记者感受到这里独特的校园气息,学校通过开展军事文化、军事训练和走进军营等主题活动,强化学生拥军爱军意识。校长李令斌说,要让孩子们主动了解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不能靠枯燥的说教。要通过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了解革命故事,自觉传承红色精神。

“孩子刚入校的时候,让孩子们专门了解王杰的事迹,我们学校专门打造了王杰的革命长廊,这些故事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他们能够真心感受到也是自己能做到的,例如乐于助人这样的小事,从小事做起,对孩子进行点滴的教育。” 李令斌向记者介绍。

2012年12月,江苏徐州云龙公安分局铜山派出所正式更名为“王杰派出所”,这是全国第一家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派出所。记者在所内看到,派出所里的文化墙、民警用的笔记本、 喝水了用的杯子、 休息用的被褥……都印有王杰精神的宣传标语,学习王杰精神,查摆差距,苦干争先的品质已经深深刻在了王杰派出所每位民警的内心深处。“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像一面明镜,照亮了王杰派出所每名民警前行的道路。王杰所所长陈智介绍,通过党建引领,全所民警学习王杰精神,要求每个民警从王杰同志优良的品质当中,结合自己实践,在平时工作中学习“两不怕 ”精神。

走在徐州街头,随处可见关于王杰的城市记忆。“王杰广场”“王杰中学”“王杰社区”……这里的人民一直记得王杰,全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王杰,一茬茬后继者正把“两不怕”作为自己的精神名片,融入血脉,接力传承。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九

郭永怀先生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不仅具备了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而且也确立了“科学救国”的思想。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导师辛格的赞赏。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由于有名师指导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为他在以后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基础。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实际上,郭永怀在这10年间是当时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个主持人(即西尔斯、郭永怀、康脱洛维茨)之一。这10年也是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流动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advance sin applied mechan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怀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离超声速流动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声速激波边界层干扰和离解效应。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在国外工作期间,郭永怀一直在等待机会,要用他的科学知识为祖国服务。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终于出现了这种机会。这时,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于1956年11月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并立即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郭永怀回国以后,就身体力行倡导高超声速流动、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领域的研究。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更是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

从外貌看,郭永怀身体瘦弱,年不到半百便已双鬓斑白,平时不苟言笑,总爱沉思。他工作起来,精力却是超人的。1963年迁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后,他与许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应。为了及时研究新情况,郭永怀频繁往来于北京和基地之间,每次又会增加一次身体不适应,严重损害了健康。有人劝他少跑一些,他为了工作全然不顾。在生活上,郭永怀的简朴也出了名,一支钢笔从中学时代竟一直使用到牺牲。周恩来总理深知科学家对于新生的共和国的意义,所以常常叮嘱郭永怀等科学家不要乘飞机。但是郭永怀先生为了赶进度仍经常飞来飞去。最后,我们民族的悲剧还是发生了。郭永怀先生飞机失事,享年59岁。

可以说,在飞机遇险、生命将尽的最后瞬间,这位可敬的老人想到的只是用身体保护对国家有重要价值的科技资料!

周恩来得知郭永怀牺牲的消息,眼睛顿时湿润了。钱学森更是伤感不已地叹息:“一个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力学专家离开了人世。”。

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也为人类的航空航天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德是每个中国人、每个力学工作者值得引以自豪的。为了表彰郭永怀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于1968年12月25日授予郭永怀烈士称号。

最新灯塔大课堂第二十八课心得体会(十篇)篇十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61年,孔繁森17岁,他选取了光荣参军。在部队,他刻苦学习,勤于训练,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连续六次参加军区直属部队用心分子代表大会,并获得“特等射手”称号。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父亲,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孔繁森心急如焚,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他又很自豪,很高兴。1993年,孔玲如愿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孔繁森拿着录取通知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的喜悦和欣慰。作为丈夫,他深深爱着这个家,爱着自己的妻子。两次援藏,历时十载,孔繁森与妻子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他最爱唱的一首歌是《说句心里话》,以表达对母亲、对妻子、对家人的深深思念之情。作为儿子,孔繁森对母亲十分孝敬,每次离家回西藏工作时,他都在母亲的跟前长跪不起,久久不忍离开,为自己忠孝不能两全表达歉疚和遗憾。

孔玲很小的时候,孔繁森就告诉她,女孩子必须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每每遇到困难,孔玲都会努力自己去克服。在孔玲的红色笔记本中,孔繁森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是人格”,“一个只有克服了自己缺点和弱点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一个人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经历磨难才能成长”,他用这些话来指导女儿的健康成长,也用这些话来激励自己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孔繁森深深爱上了神奇而壮美的雪域高原,把整个身心献给了这片土地,这是他第二次赴藏时在冈底斯山前留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