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

时间:2023-08-08 15:53:10 作者:曹czj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篇一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来到了宋老师的课堂,仔细聆听了她的一节课《河中石兽》。课前宋老师说她今天准备上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主要是给孩子们讲解文言词汇。

我也发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新收入的一篇课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与以往的老课文蒲松龄的《山市》相比较而言,本文的教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课文的难懂词汇偏多,对于初一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够呛。但是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很轻松的,大多数孩子本节课的表现非常出色,基本上对于老师课前的教学目标的设置都能够完成。

宋老师对于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2、通过多种诵读方式,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宋老师的导入很新颖,她先给孩子们背诵了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说一开课,就简明扼要地告诉了孩子们本课的的主旨。然后她又从作者纪昀入手,问大家有没有看过《铁嘴铜牙纪晓岚》的电视剧,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兴趣调上来了。

接下来,开始为学生详细讲解了文言文中的重要词汇,对于特别重要的宋老师还不厌其烦的板书在黑板上,粉笔字写的也很漂亮,美观,对于后面的同学来说一目了然。

另外宋老师还让孩子们根据注释自己先通译一个自然段,然后根据学生翻译不准确地方在进行仔细推敲。尤其是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和倒装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点拨。夯实了孩子们的文言基础。我相信这对以后孩子们学习更深的文言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篇二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部分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串讲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简介

纪昀(1724-180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听范读课文录音。要求:

(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

(2)标出疑难字词。

合作共赢

(1)学生齐读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分小组解分段落解决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

(3)互相提问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及句子(被提问方答对问题,提问权交给该方,循环往复。)

文本探究

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篇三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新收入的一篇课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叶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文言文品读课。

这堂课老师通过品读,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孩子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老师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概括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积极性很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故事概括并且对文中的道理页进行了自己的解读。但老师对学生的点拨不到位,当学生对文意的概括出现偏差时,应该及时指导孩子如何概括,何况概括出现偏差不止一两个学生。

在文意了解后老师给同学们大概有4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读,思考僧人如何寻找石兽。叶老师是个很有想法的老师,她引导学生抓文段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僧人的寻找石兽的心情,如“求”联系“求之不得””上下而求索”等次引导学生感悟僧人的心情。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解读老学究时用来演读法,在自分学习的中进行一个小组比赛,小组比赛朗读,比赛疏通,先是小组讨论,小组推选代表疏通,小组成员补充、纠误,小组没问题再由其他小组成员“挑刺”,这一招还真有效,小组成员积极补充,其他小组成员也勇敢“挑刺”,“挑”得还很有水平。

文本第三段。叶老师确实很有想法,他把课文变了一下形,把第三段后面的议论部分,单独成段。我记得余映潮老师就经常像玩魔术似的把课文变来变去,变得我们叹为观止。当然,老师还是在尝试阶段,因为他这一变,学生积极性更高了,第三段的内容有些难理解,看到大家困惑的表情,老师就地取材,居然用了一个黑板擦,生动简洁、通俗易懂地演示了石头被水冲击往上游滚动的过程,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综观叶老师的这一节课,他带领学生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由于他过分重视课堂的生成,而忽视了教学时间的`把握,但就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估计,这堂课是一堂精彩的家常课。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篇四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 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三、交流展示

庙僧: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河中石兽读后感 河中石兽评课稿篇五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课时

第一课时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请学生翻译课文。

1、通假字

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

相去甚远已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像

如其言按照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名词用作动词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复述故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