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案一等奖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大全5篇)

时间:2023-10-03 10:15:49 作者:碧墨 雨说教案一等奖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大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雨说教案一等奖篇一

1.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表现了苏联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一开始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战斗刚结束。课文先写德国兵发现了学夜莺叫的孩子,并叫他带路,在孩子与德国兵的最初的对话中,德国军官想从孩子的嘴里探听消息,对孩子软硬兼施,威胁引诱,而小男孩总是沉着、自然地应对,话语中流露出对敌人的憎恨,却又让德国军官觉得他不过是一个天真不懂事的孩子。进而相信了他的话,并要他带路。表现了小男孩的机智勇敢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再写孩子把德国兵带进茂密的树林里。队伍出发了,敌军军官与小男孩“俩人并排着走”,可见德国军官非常狡猾;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这样边走边玩。表面看来这孩子实在是太天真,太幼稚,实际上是小男孩为麻痹敌人,以便后来他用鸟声同游击队联系时不致引起敌人的怀疑。德国军官问树林里有没有游击队,孩子用“蘑菇”岔开(在德文中“游击队”一词的发音与“蘑菇”的发音相近。),这些都表现了他的机智。

然后写了游击队从“夜莺”的歌声中了解到敌情,做好了战斗准备。“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暗示孩子已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伏击圈。游击队员从“夜莺”和“杜鹃”的叫声中了解了敌情,可见孩子和游击队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并多次用这种方式进行联系,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游击队员的这句话,说明他们和小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最后讲游击队员歼灭了“德国兵”,“小夜莺”又执行新的任务了。本文以“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开头,以“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结束,暗示小男孩又在迎接新的战斗。这是首尾呼应使文章线索清晰,又紧紧地扣住了主题。

2.课文首尾呼应,紧扣中心。课文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以“夜莺的歌声”为题,从始至终充满了“夜莺的歌声”:歌声把敌人引到河边,歌声把敌人带进森林,歌声把敌情传给游击队,歌声又在河边响起。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生字中“灶”读z4o,不读zh4o,注意读准。生字“旷”、“灶”、“岔”可分别用“扩”、“吐”、“盆”比较辨认,以便记忆。

4.本课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例1】“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析  “人哪?”意思是,你问的是这里有没有人是吗?先不回答对方,故意装出才弄明白的样子,然后再回答“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使敌人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心计的孩子,而疏于防范。于是就借着说明“没有人”的原因,学着大人的口气,既把敌人痛骂了一通,又让敌人进一步认为:这是一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蠢孩子。

【例2】“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上。”

析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森林越来越密、越来越深,又暗示小男孩把敌人一步步引入了游击队的包围圈,已到了小孩易退、敌人难逃之地。

【例3】“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析  这是说“夜莺”又在坚守岗位,察看敌情,以便通知游击队再次歼灭敌人。

【例4】“胳膊一甩一甩地盯着路旁的树林,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析  这是故意麻痹敌人,使他们觉得这只不过是个顽皮的、贪玩的小孩。

雨说教案一等奖篇二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  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  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雨说教案一等奖篇三

进入八月暑期的复习已然过去了一小半,考生们是否真的找到了复习的诀窍了呢?很多考生表示在炎炎酷夏中勤学苦练,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复习成果,反而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考研数学教研室老师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考生没有真正把握住考研数学的复习真谛,只有掌握住了考研数学的复习技巧,才能有效提高复习成效。暑期备考的重点首先应当将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清晰化,同时通过练习强化技巧。

注重基础,找出联系,强化细节

要做到对知识点清晰分层,实际上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考研数学历来以考试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所以建议考生应当深刻理解考试大纲、深刻了解自己的基础情况。且不能仅想通过一些“解题技巧”成功,要清楚任何知识的积累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都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来努力的,切勿投机。

学会做题、总结,善于归纳

对于数学复习本阶段最明显的作用是强化技巧,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数学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一定的题量上的,所以一定要做习题。但是,同样的做了很多题,有的人成绩迅猛提高,有的.人却止步不前,原因就是方法和总结。因此,考生在日常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梳理知识点,适当的进行习题训练,对于同类型的题目,考生要尽量完整地做,包括所需的公式,各步的计算,千万不能眼高手低,有时候一看题觉得自己会做就放弃演算过程,这是不好的习惯。只有每次在做题时善始善终,才能提高做题的准确程度,甚至发现自己的一些思维漏洞。考研数学教研室李老师表示,对于数学复习只有及时配合做题加以巩固,方可透彻理解各章节的知识点及其应用,达到相辅相成的理想效果。此外,考生要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要特别用心,通过做题来查缺补漏,训练思维。提高解题速度、计算准确率,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计算准确率,数学真题80%都是计算题,所以计算准确率和解题速度是争取数学高分的一个重要前提。

另外,大家要学会使知识系统化。善于总结也是需要十分强调的一点。因为很多同学做题的过程就到对过答案或是纠正过错误就结束了,一套题的价值也就到此为止了。因此大家在纠正完错误之后,需要再把这套试题从头看一遍,总结一下自己都在哪些方面出错了,原因是什么,这套题中有没有出现你不知道的新的方法、思路,新推导出的定理、公式等,并把这些有用的知识全都写到你的笔记本上,以便随时查看和重点记忆。考研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对于大题的解题方法,要仔细想一想,都涉及到哪些科目和章节了,这些知识点之间有哪些联系等,从而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以达到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你做过的题目实现其最大的价值。

重视真题复习步步为营

考研复习过程中,做历年真题是必经阶段,不光要做,还要做到熟练。真题中每一道题的解题思路、所考查知识点都应熟练掌握。做真题不仅可以了解命题特点,也可检测出自己的薄弱点,针对性复习,以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所以要求考生重视历年真题。做真题可分两步,第一步一套套地做,这样一是可以检验复习水平,发现不足的地方。另外为合理安排考场上答题时间积累经验。第二步,按照章节进行做,在第一步基础上,有些题目有可能会做错,接下来,在各个章节中在专题中做,把该类型的题目,最近十年考试题好好研究,弄清楚常考的是哪些情况,有可能怎么变化,还有可能怎么考。另外,要求考生通过对考研的试题类型、特点、思路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有意识地重点解决问题对提高考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那些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灵活性、启发性和综合性的题,要特别注重解题思路的培养,尽管试题千变万化,其知识结构基本相同,题型相对固定。

雨说教案一等奖篇四

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这篇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两人爱国的好思想。

【例1】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析  这是蔺相如见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以宝玉有瑕为由把玉取回后理直气壮说的一番话,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秦王“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说明秦王无诚意换璧。“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说明蔺相如非常聪明,机智地把玉取回。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说明秦王非常喜爱这块宝玉。蔺相如抓住了秦王爱玉的特点,说“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以此来表明其勇敢和决心。

【例2】蔺相如对手下人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析  这段话说明了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表明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说明自己避让廉颇并不是害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为国家着想。蔺相如的话,表现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忍辱退让,胸怀宽广的好品质。

2.理解三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这篇课文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由于第一、二两件事,蔺相如立了功,升为大官,老将廉颇不满。这三个故事都是因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引起的。前两个故事,引起蔺相如为赵国利益忍辱负重,退让回避,这是经过。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共同保卫赵国。

“完璧归赵”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深谋远虑,以自己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使秦王理屈,这是经过。结果是秦王只好客气地将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以自己的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又使秦王无借口进攻赵国。

“渑池之会”的起因是秦王想让赵王为其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侮辱赵王。蔺相如以死相拼,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叫人记录下来,这是经过。秦王没有占到便宜,蔺相如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是结果。

“负荆请罪”是廉颇看到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不服气而引起的。经过则是廉颇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处处退让回避。结果是廉颇负荆请罪,两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3.把握课文中心思想上的内在联系,进行思想教育。

这篇课文不但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打动读者,而且以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主要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而这种对敌斗争,来自他一切为了国家利益这一思想。“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他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的高贵品质。他这种对友的求和忍让,同样来自他一切为了国家利益这一中心。我们从蔺相如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通过他的语言动作来感受、认识了他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的思想品质,进而学习蔺相如的爱国思想。

4.掌握以下几个重点词语。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本课指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现用来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雨说教案一等奖篇五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学习张思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分作五层来说。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个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第二层讲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文章直接引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人死的意义有所不同,用“鸿毛”和“泰山”生动地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指出张思德同志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既讲了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又揭示出了革命的人生观。

第三层讲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首先指出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着用我党采纳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这是我党采纳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具体事例,说明要采纳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层指出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解放全人类。毛泽东针对当时的情况告诫全党“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同时进一步指出:不怕牺牲,应当是在人民的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但不能莽撞、蛮干,要尽量地减少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要求全党做到:“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开追悼会的意义,不仅是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团结人民。

2.学习《为人民服务》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的关系。《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论点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章围绕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生字:

“炊”“悼”“姓”和“吹”“掉”“性”在对比,辨别中记忆、掌握;“哀”中间部分是“口”,不是“中”。

词语:

鸿毛——鸿雁的毛。比喻事物轻微不足道。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卖力——尽量使出自己的力量。

4.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

【例1】“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析  这句话告诉我们看问题应该全面,如果工作中遇到挫折,斗争中遭到失败时,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不要悲观失望,不要灰心丧气,要坚信我们是为着人民服务的,只要面对困难,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奋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句中三个“要”是排比句,语气坚定给人以无限鼓舞。

【例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析  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这句话意思是:每个人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很有价值,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毫无意义,比鸿毛还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