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弟子规心得范文(21篇)

时间:2023-12-16 23:17:44 作者:琴心月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自身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如果你对写心得体会感到困惑,不妨来阅读一些范文,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启发和解决办法。

弟子规解读与心得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在还没有讲《弟子规》之前,我想我们先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什么观念?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我们再看世界的动态,我们也可以从最近这种局势的发展,深深感受到世界的灾难一天比一天的严重,许多有志之士也莫不为这样的时代潮流在担心着。我们也深信,如果再不好好挽救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恐怕岌岌可危了。

我们都知道,人一生出来,与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才能孕育优秀的下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它的**,我们可以说源于家庭不健全。我们如何来改善这样的社会,应该要从教育着手,而教育最根本的基础点,就建立在家庭当中。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学校的教育,社会教育才有可能更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所以在今天当中,我们为什么要来讲《弟子规》?也就是这个原由。

《弟子规》,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在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得到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所以在古时候,他们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了解应该如何把小孩教好。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小孩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你教他读书,他就会琅琅上口;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

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他们忧心忡忡,觉得自己的子女很难教,不晓得如何教起;也很担心社会里头有那么多的诱惑,即使在家里好好教,都恐怕抵挡不住外头的诱惑。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如果每一个做家长的,他都有省悟之心。什么省悟之心?有那种忧患意识,如何把自己的子女从家里、从根本做起。每一个做家长的,他们能如此做,更进一步,做家长的也学习《弟子规》,你就可以以身作则做很好的表范,让子女来效法,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这一生也休想有很好的成就。做人最主要的根本,从孝悌来入门,今天就开始为大家讲解《弟子规》。请看课本:

这三个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人,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无论老少,大家都应该来学学看什么叫《弟子规》?「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一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个善良的人,做好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好一个有礼貌的人。请看课文:

【总叙】。

一本书,它的开头总是会有提要,提要就是总纲领。看到总纲领,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它的内容所讲解的是什么。所以,「总叙」就是勾勒出《弟子规》这一本书,最主要的纲领有哪几项。

《弟子规》这一本书,可以说完全融入儒家经典的精华。从「学而篇」里头所摘录的一章叫「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这一章所摘录出来,也就是儒家教导所有学生、弟子,应该要如何尽到一个人的本分。后头展开来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们如何落实。我们明白《弟子规》的纲领之后,我们也要深入它的义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内容义理所在,我们才有办法去落实。请看第一条:

【弟子规。圣人训。】。

我们刚刚有提到《弟子规》就是从《论语‧学而篇》所摘录出来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经典重要所在。此地讲的『圣人训』,我们狭义的来讲,可以说就是孔老夫子;广义来讲,我们都晓得凡是古圣先贤、列祖列宗,只要他们有好的典范,他们有立教于后世的,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我们都可以称为训诲、训勉。所以我们此地所讲的,它是有范围的,所指的圣人是指的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们应该如何从家庭、从自身做起。他就说到:

【首孝弟。次谨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们要明了要从『孝弟』着手。我们都晓得,我们的身体是来自父母,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既然已经深深的明白,我们是从父母那里所来,我们就应该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这个孝心才会生得起来。

我们看看这个「孝」字。孝,从它的造字由来,是一个「老」字,再一个儿子的「子」,也就是指儿子背负父母,背负年纪大的父母。它告诉我们一个意义,就是代代相传。我们要代代相传,我们就要效法父母,我们就要照顾父母,我们就要孝顺父母。能孝顺父母,我们才能禀承父母的志节、父母的志向。父母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也应该好好去落实,这样才能代代相传。而不是我们现在当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传,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们能代代相传,是表示我们能接受父母的教诲,我们能承传父母所留给我们的一些德教,我们再传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应该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什么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来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

所以圣人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来我们就要懂得如何修身养性。修身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所谓「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不对的种种的言行举止。所以接下来圣人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言语,一切的造作都要谨慎。简单的讲就是要有礼节,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对的行为,要了解我们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礼。什么叫合乎礼?就是你内心当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们想到现在的人谁都不服谁,谁都高喊自由的社会里头,人因为有这样错误的观念,自由就是为所欲为,所以社会才会这么纷乱,家庭才会不合。家里的成员才几个人,往往没有办法和睦共处,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会怎么会安定?人与人相处怎么不会纷争?所以懂得约束自己,懂得礼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们在立身处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谐。人人都能如此,社会哪有不安定的这种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后,我们接着还要下一步,还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要培养爱心,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泛爱众。】。

孟子说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三字经》一开端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为什么会有不善之人?原来都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习染才造成的。所以当我们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之后,我们还要更进一步去帮助、去爱一切大众。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财物。如果有多余的,我们应该要及时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为什么?不但你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帮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这个欢乐的分享。为什么?能解救别人、帮助别人,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乐事。所以,自古以来有说「行善最乐」;也告诉我们要有那一种爱心,没有爱心肯定没有办法行善事的。

有这样的心情,有这样开阔的胸襟之后,我们还要再不断的再接再厉,这个时候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师,找良好的善知识。

【而亲仁。】。

善知识我们只要能遇到,我们应该不要放弃,好好的跟他学习。我们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足以为后人典范。所以当我们有碰到良师益友,也千万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学习。在当今,我们如果找不到良师益友,圣贤的典籍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最好的良师了!除此之外: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们所应该做的,所应该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还有多余的时间,我们也不要让时间空过,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个时间,好好的来充实自己。

「学文」,它有多种含义,学艺文也是学文的一种。如果你在社会上工作是很专业的,你还更要再进一步的提升,就要钻研你这个范围的领域上,要在你的这个职业,或者说你学术范围里头,还要更进一步去加强、去深入。如果你是个退休之人,我们也可以展开古籍,圣贤的典籍呈现在我们面前,就彷佛是老师一样,它教诲我们如何向圣人学习。如果是家庭主妇,把家里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后,我们也可以翻阅古人的书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帮助我们提升。

生活的品质能提升,人生才过得更有意义,更幸福,更美满。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不是放在进修上面,是放在电动玩具,或者看电视无益的节目,只会污染我们的身心。我们的身心被污染,我们就没有办法在人生当中获得很多古人、古圣先贤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或者宝贵的智慧。

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能学习的人,是最快乐的。康熙皇帝他教诫他的子孙,他就提到人应该以劳,劳动的劳,勤劳的劳,人应当以劳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乐,如果以逸为一生的重点,以逸来讲,就会有灾祸。

所以,我们知道圣贤他如此的教导我们,我们也应当要深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空过时间?从《弟子规》里头,我们了解,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过去我们没有读到《弟子规》,我们不明白;现在我们有机会读到,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命运也会因此而重新过得非常的有意义。接下来我们看:

【入则孝】。

第二条: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从第二条开始,所指的是从小我们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好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父母跟子女的应对开始。『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末学也曾经指导儿童读经,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也会问他们:当父母叫你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就有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答父母叫他,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我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的说道:我们才不敢,老师!他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可见从小,小朋友在家里,做父母的的确也不注意,他们的回答是不是有礼貌。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在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也往往忽略掉,他跟子女的应对当中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再看看现代的社会,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一个两个。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所以一个就是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因为他在童年当中,在四、五年当中,从两、三岁到七、八岁,这一段不长的时间、不短的时间,他已经养成他很大、骄慢的这种态度,所以就很难及时的把他教好。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我们也晓得,现在的子女功课很多,父母往往舍不得他做事,即使是家事,也都是由父母代劳。像在冬天,也曾经问过小朋友:会自己叠棉被的,请举手?几乎非常少,微乎其微。为什么?因为从小就是父母帮他叠被子。由此可知,小朋友这么小,几乎一生出来他就在享受,父母从来没有给他机会学习。所以等到父母要叫他做事,他难免就没有办法服从。怎么以前爸爸妈妈没有叫我做,现在才叫我做?所以他难免就会反抗。也有很多家长都纷纷感慨说,孩子真的是叫不动,叫他写功课不写,叫他洗澡也不洗;可是不用叫的,看电视、打电动样样都行。

我们也晓得,由这一点来看,我们知道从小有很多家长,他就不明白应该如何来教育自己的子弟。也有很多人,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小孩子很小,他不懂;小孩子很可爱,就让他玩;他很天真,他很漂亮,他很可爱。什么都舍不得,这个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过去的人,从两、三岁会自己吃饭,会走路,就开始教育他。从父母呼唤他,就教他学习要赶快回应;从父母叫他做事,他就要及时的赶快去做。从小就要训练,你没有训练,到大了他不但不会料理自己,而且精神也可以说非常的散漫。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习惯,他们的习气毛病,也可以略知一二。我们再往下看: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个意思就是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又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为什么?因为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的时候,他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礼貌。一个人在家里不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也可以说很难用虔敬之心去服从别人、去听从,或者长辈的话、长官所命令的话,可以说很难有那种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弟,要有这样的态度,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所教育他的。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如果我们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善心、慈悲之心,我们可以讲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孝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他可以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故事来诠释给他听,他不但爱听,从小他就建立了这些德育的观念。

『父母责,须顺承』。如果孩子他有做错事情,做父母的千万不可以含糊过去。尤其第一次犯错,就要及时的纠正,所谓「慎于始」,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等他事情一错再错,我们再来纠正他,已经太慢了。所以当父母管教自己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到你的子女,他是不是愿意服从你的教诲。如果他有反抗的现象,你是不是会再加以说明?尤其现在讲亲子要沟通,不可以用专制的态度,在爱的教育施行下,父母有很多的权力,教导自己孩子的权力,很多都受到了限制。

所以,我们再看小孩,如果有犯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的教育他,让他改过向善。也要观察小孩子,他在犯错之后,他会不会再犯;如果他再犯,表示他没有顺从。所以从小我们对自己的子女,对家庭的每一个子弟,做父母的要特别谨慎、特别小心来教育他们。如果这一条最基本的,我们没有办法把他教育好,往后他就很难,将来就很难培养出良好的这种人格。为什么?犯错不能接受教诲,犯错不能改进,这个孩子怎么教导?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管教,应该要特别的注意。

做子女的,从小我们也要有一种心,父母对我们所说的,我们要专心来聆听,态度要很诚恳的接纳。有很多学生会跟我反应,他说:妈妈很无理,她都这样严格的要求我。我就会告诉他:教不严,师之惰;同理,子不教,父之过,母之过。所以妈妈要你好,她才会严格教你;老师要你好,才会严加督促你。你能晓以大义,他才能知道,原来父母他严格的督促,完全出自于一片的慈悲之心。

所以,我们在教育子弟也要特别的谨慎,从自身做起,才能真正让子女效法。家里如果还有长辈在,做父母的一定也要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的子女看到,你同时也能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诲,他们哪有不向你学习的?我们看完第二条之后,接下来我们看第三条: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冬则温』,什么意思?「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此地就是指子女渐渐稍微长大的时候,对父母应该尽的这种孝心,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做?就是从关怀父母的起居开始。此地只有讲冬还有夏,春、秋也一样。因为冬天比较寒冷,夏天比较炎热,父母在照顾方面会比较费心。所以此地所指的冬跟夏,并不是春、秋都不管。我们晓得年纪大的人他很怕寒冷,所以冬天在家里,对父母就要特别的照顾他,不要让他晚上睡不好,要暖和,让他睡得安稳。现在借着高科技的产品,我们有暖炉,所以父母在起居方面就方便多了。夏天让父母睡得很舒爽,很凉爽,我们也可以借重冷气机、电风扇,可以让父母睡得也是很安适。

『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问早安。同时问完早安之后,还要关心一下,昨天睡得好不好?是不是安稳?一切是不是睡得很舒服?这些都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还有孝敬的这一份心。「昏则定」;省,「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为什么?能看到子女每天来问安,做父母的哪有不高兴的!

做父母的,你能带领自己的子女来向长辈问候,爷爷奶奶看到孙子也过来,他当然会更为开心。我们知道老人家他年纪大了,往往比较孤寂,比较寂寞,每天你能用笑脸来面对长辈,面对父母,父母一定也会很高兴。但是我们再看看当今的环境,几乎老人很少跟子女在一起,老人有很多都被送到老人院。他们的生活不像古代,古时候有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在历史上陈昉这一家,他们有十几代统统居住在一起,完全没有分家,有七、八百口在一起吃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温馨的场面。

但是社会的变迁,在现在父母他往往没有像以前那么幸福。所以为人子女者,我们没有办法跟父母居住在一起,也要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他的生活情形,有空应该拨个电话问候父母。假日也应该携带自己的子女回去探望,让父母得到高兴。回到家里,能为父母下厨做几道可口的小菜,相信父母会吃得很高兴。即使他没有办法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会觉得生活相当的幸福。

古人能做到晨昏定省,我们今人刚好恰恰相反。子女早上大部分都是父母去叫他,父母去问他,你起来了没?好不好?完全相反。这个实在没有办法想象,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想象,为什么时代会变成这样。所以有很多做父母的,他很感慨子女不孝。为什么不孝?从小我们就没有好好教他,所以长大他不孝也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也看见现代很多职业妇女,孩子一生出来就是褓母带,褓母带大了,上学。所以亲子关系,母亲的责任与古人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种亲子的互动很少;很少,子女对你没有亲切感。既然没有亲切感,他又如何来孝敬你?更何况从小又没有好好的教他,所以长大养成他不孝,那这个也真的是理所当然。

所以当我们看到古人的孝心,古人的孝行,我们今人看了,虽然我们也深觉现在的环境的确与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效法他们的精神。什么样的精神?关怀父母的精神不变,体贴父母的精神也不变。如果我们朝这个方向去做,也可以算是孝顺了。我们再看: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这里也讲到出门一定要跟双亲禀告。孔老夫子他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什么意思?当父母都在家里的时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不管你去得远或者近,也一定要讲明我到哪一个地方,好让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为人子女一出门就一定要向父母禀明到哪里,或者说到同学家,到哪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回来,都一定要向父母禀告。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

『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居有常,业无变』。这个「居」就是居住,居住的地方,「常」就是要固定。我们都晓得,子女长大以后都会到外面工作或者求学,一旦我们如果在外面已经立业或者成家,我们也要让父母宽心。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晓得,不要经常变换,让父母担心儿女在外头居无定所,好象到处漂泊流浪一样。所以为人子女,如果在外面读书求学,或者经商做事,我们也要让父母知晓我们居住的地方。

除此之外,「居」就是我们生活起居,除了要居有常之外,居住有一个固定的场所之外,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也要有规律。有规律的生活,才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你不懂得节制,不晓得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生活不正常,也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心。这个也是为人子女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尤其在现在的社会里头,几乎子女长大之后,都是自己在外居住。在外居住不会照顾自己,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什么?人要懂得会照顾自己,你才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良好的精神,你要创业,你要做任何事情,你才有那种体力跟精神。

『业无变』,这个「业」,我们可以说事业、学业,或者说你的工作。我们晓得有很多人心如果不定,工作三、两个月,他就很想再换一个工作,这个都是不对的。学习任何的才艺,或者我们求学的过程,我们也要专注,一门深入。一门深入,我们这一生才有成就。如果没有定心,不能一门深入,可以说将来一事无成。所以古人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的意思,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你没有这个忍的功夫,你就会经常变换。人无定,事业经常更换,父母当然也会为你操心,这个都是为人子女应该要避免的。

我们看到「冬则温,夏则凊」,一直到「居有常,业无变」,也告诉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应该要如何来孝养父母。从冬温夏凊、晨昏定省,它已经逐渐告诉我们,长大之后,你的方向应该要如何的孝敬父母。在我们日常生活起居,也应该要懂得如何来照顾自己,生活方面事业方面都应该懂得自己如何来安排规划,以免让父母操心。能做到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一位孝子。

解读弟子规心得

学习《。

弟子规。

》,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就跟本站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解读弟子规心得吧!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因为在学习《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以前和自己的老公总是爱闹别扭,委屈了还常常去找自己地父母诉说,想想自己多不该啊,不担没有关心父母,相反却总是带给他们烦恼。通过学习《弟子规》我发愿:无论爸妈还是公婆我都要全心地尽一份孝心,让他们的晚年更加快乐!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

名言警句。

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在单位里与领导和同事共事总是很难相处关系不和睦总是在抱怨不公平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人不可有傲慢之心工作成绩再突出对领导不够尊重我行我素还是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如果我早点接受这样的教育相信在自己能够很好的协调好上下级的关系以及做人的道理。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我的人生目标是好好教育孩子,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比前的学习只是明白道理而没有真正去力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学文,但力行,任已见,昧理真。”曾经的我便是那样的人生。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和落实《弟子规》,同时也要教育我的孩子,让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下一代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责任。“至要莫如教子”,相信一份耕耘一份利益,十份耕耘十份利益。懂得反省自己,时刻反省自己地言行,做一个真正无愧于心的人!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刚读《规》我就被它所震撼,原来中国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结识《规》这本好书。通读之后,我感慨万分,《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

国学。

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解读弟子规心得

刚读《规》我就被它所震撼,原来中国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得承认自己才疏学浅,到现在才结识《规》这本好书。通读之后,我感慨万分,《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然而现在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感到非常的幸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更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弟子规》一书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诸如书中所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毋变;”这是孝道的基本要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显能”。乃为如何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最基本的语言及行为规范。另外,书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最易被视作琐碎的习惯及现象,进而训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具备博爱的精神和正确的读书学习方法等。本书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认识提高了。每天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什么时候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怎么做好,人人都清楚。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儿童读物,是教育小孩子的和成年人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做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抛弃的。虽然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更新,但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虽然历时久远,可仍具有极强的阅读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通过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增强自已的审美底蕴和人文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此次学习,我感到对自已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一次心灵的洗涤,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文档为doc格式。

解读弟子规第五集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庭、社会伦理的重要宝库之一。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凝练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道德智慧,对于塑造人们的品格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弟子规的第五集中,我们可以得到对于如何修养自己内外的指导。通过解读弟子规第五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意,提升自己的修养。

首先,这一节弟子规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文中写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莫不involved”,以此来告诫人们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心,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只有有信用的人才能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依赖。而没有诚信的人,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与支持,自己的人际关系也将面临困境。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坚持诚信原则,时刻保持对他人的信任和诚实的态度。

其次,弟子规强调了脚踏实地的修养之道。文中写道:“恭,貌恭,言恭,行恭,坐恭”这就是告诫人们要保持谦和的态度,不骄不躁,不为自己的成绩和地位而自满。脚踏实地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基本功,它要求我们要虚心学习,保持谦逊的姿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只有保持恭谦的心态,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才会吸取他人的优点,与众不同。

第三,弟子规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外的清洁。文中写道:“衣冠、鞋、襪有污,必改之。”这可见作者对于外表整洁、衣冠楚楚的重视。一个人的仪表整洁,不仅是对于自己的尊重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修养的外在展示。不仅如此,弟子规还强调了内心的清洁,要求我们做到“房室中不曜暗”,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整洁,更是必须保持内心的清净。保持心灵的洁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

第四,弟子规对于言行修养的重要性提出了警醒。弟子规中写到:“所在,言其无害也。”这就要求我们要谨言慎行,言行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言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只有言行得体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只有言行无伤害的人才能够和平相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助人为乐、互相尊重的原则。

最后,弟子规提醒我们要懂得反省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文中写到:“毋违己所长”,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行为,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能否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加完善。

通过解读弟子规第五集,我们得到了关于如何修养自己内外的指导。内心修养、脚踏实地、清洁整洁、言行得体、反省改正,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保持真诚守信的品质;谦逊谨慎,不骄不躁;注重外表的整洁和内心的平静;言行举止要符合道德规范;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弟子规第五集告诉我们,只有修养自己,我们才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并以良好的品质影响和改变我们身边的人和事物。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入则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朗朗上口,是古代中国人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常用的读物。

为了让今天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弟子规》,钱文忠老师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这部名著。

《弟子规》可以说是有些枯燥的,但是通过钱文忠的讲解,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短句,变得丰富而有趣起来。钱文忠在讲解时,不只是简单地解释了弟子规的含义,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将古代的教育融汇到了今天。

钱文忠也不是一味地按着《弟子规》的原义,他还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弟子规》的哪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新的观念。

我们新城花园小学对这本书很重视。去年,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弟子规》,还要求每个同学从图书馆里借阅《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不过,我相信真正把这两本书看完的同学极少,大部分同学大概只是背了个开头,并没有坚持下来。我一边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边背诵《弟子规》,现在已经基本能背下来了。

看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收获,除了认识了一些新字,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阅读《弟子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而在于努力地遵照书上的教诲去做,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充实,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好。

《弟子规》中说: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宁巧。意思是说,话说多了,大部分是废话,不如少说几句,避免过失。记得有一天,我和爸爸坐车去奶奶家。

上车了,我就对爸爸说个不停。爸爸说:“你说这些话有用吗?”我想我是不是言多必失了?于是,我闭上了嘴。到了奶奶家,爸爸和奶奶说话,我想买东西,就和爸爸要钱。爸爸说不行。我就骗爸爸说:“我要买橡皮。”于是,爸爸就给了我一元钱。

可我没有买橡皮,买了小食品,让爸爸看见了,爸爸说:“你骗人,不是好孩子。”奶奶对我说:“你不应该巧言欺骗别人,要做个诚实的孩子。”

听了他们的话,我立刻觉得脸火辣辣的。我低下了头,说:“我以后再也不骗人了。”今后,我要向《弟子规》中说的去做,做一个好孩子。

解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自清初问世之后,因其内容全面,易于持诵,而在清代广为流传。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解读。

弟子规。

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

那一个笑声与泪水交织的夏天,别了母校,刚摘下红领巾,满带稚气的我考上了华泰。刚开学,学校就发了一本小小的书——《弟子规》,还要全文背诵。刚开始,我只是应付着读着。一天早上,家中停了电,出于无聊,我随手拿起那本小书看了起来。渐渐才发现它——《弟子规》的内容如此精彩。

我读它、品它,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原以为为父母做几件家务事就是“孝”了,现在才发现其实什么是“孝”我一点都不懂。反而,父母对我百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要的东西想方设法的满足我,还反倒觉得父母为自己做的是理所当然,甚至有时候他们对自己过于担心还觉得他们很烦,讨厌他们。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感恩父母,他们只需要你以后过得好就好,他们只需要你在他们工作劳累时在他们耳边轻轻说的那一声:我爱你们。

品读《弟子规》,品读《入则孝》,实践《弟子规》实践《入则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做人基本准则——《弟子规》吧!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

国学。

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国学文化传延至今,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数不尽的知识财富,如弟子规和。

三字经。

等都是很好的国学作品,传延给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方法,所以现在国学文化知识风靡各地学院,但国学文化虽对我们知识方面有所启发但是也不可避免国学作品中有不好的的地方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心理。所以也渐渐浮出人们对国学文化的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国学文化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弊大于利,我所支持的是利大于弊。

生活中我们避不了要去看很的书,但我们何不在看书的的同时选择对我们有帮助的书本呢?这样既完成了我们对书的要求与欲读望,又可以通过书本去学习去探究,再完美的书本也有不足的地方,没有十全十美的书等着我们,要我们去发现不足的地方,改正过来。同时我们也要有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这本书的好处才会尽显出来。

许多老师让孩子背诵弟子规,孩子们感到很吃劲,可我们只要把它当成小诗歌来背诵,在加上意思,一天背一则那样很快就会记住,这样也提高了我们的口才训练,同时也在空闲之时有了任务。而且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让我们学习《弟子规》也是学习的一种扩展延伸。让我们接触国学文化,我们的成长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小灌输的知识道德对人的一生都影响深刻,令人受用终身,另外从语文的教学来说,《弟子规》是篇三字句式,内容结合,言简意浓,值的我们反复熟读、深入学习并去理解,每天接触,对提高认字量也很有帮助。

同时我觉得深读弟子规传延古代文化,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从中学到孝悌忠恕,懂得行为中的举止,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础,拥有良好道德思想与品德。多数家长抱怨孩子拥有自私、任性、怕吃苦、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通过《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诵读的记忆学习。而且国学文化我于我们将来的生活和学习及走上社会都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可以教人知辱明理,振奋精神,里面不乏精华。

所以并不是说国学文化传进小学是不好的,而是看教学方法,但抛开方法不说,国学文化的本身是优秀是可以传送给我们知识的,告诉我们古人总结的经验的。传延中国的古老文化。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著名印度学家a.wezler教授、hausen教授、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

钱文忠的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合著),《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百余篇。

第一讲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1}圣人:指儒家创始人孔子。

{2}训:教导,教诲。

{3}悌:指弟弟服从兄长。

{4}谨:出言慎重,寡言。

{5}信:诚信。

{6}文:文化知识或文献典籍,泛指一切学问。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弟子规》。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与《百家讲坛》讲过的《论语》、《庄子》、《老子》相比,《弟子规》是无法算作可以供奉在庙堂之中的经典之作的。哪怕跟《三字经》相比,《弟子规》从历史悠久的角度也没得比。《三字经》出现在南宋,至今有七八百年历史,而《弟子规》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是在清朝康熙年间。所以,在动辄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籍当中,《弟子规》连小弟弟都排不上。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这位李夫子是公元1662年出生,公元1722年去世,换句话说,活了六十岁。但是,也有人说,他活了八十三岁。前后相差二十三年,这充分说明当时社会对他就没有什么明确的记载。如果是个大人物,史书上不仅会详细地记载着他的出生年月日,而且还有他的生辰八字。李夫子终其一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秀才,此后再也没有高中过,举人没考取过,进士更跟他没关系,更别说什么状元、榜眼、探花了,这些都跟他没关系。

在当时,一个秀才能干什么?教书啊!秀才不是举人,举人老爷有的时候可以当官,进士也可以当官。唯有秀才只能教书,还教不了什么好书,也当不了什么书院的山长,只能开个私塾。

这位李先生为什么写得出《弟子规》?那是因为他毕生研究《大学》、《中庸》,虽然李夫子学位不高、学历不高,但是,有的时候好多科举不成功的人恰恰学有所成,这位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科举道路上,他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研究《大学》、《中庸》的领域里,他却颇有建树,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学者。后来,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叫敦复斋,起一个斋号讲学。李先生讲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前来听课,久而久之,他就被人尊称为李夫子。所以,我们称李先生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学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这个称号他也是当得起的。

后来,这位老夫子根据传统对蒙童的规范方面的要求,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书实践,写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启蒙孩子的书,叫《训蒙文》。训者,教训也;蒙者,启蒙也。

当然,这位老夫子还有好多研究“四书”的作品,而且他在研究《大学》、《中庸》这样的著作之余,还坚持写诗。也许是特别喜欢水仙花的缘故,他曾经写了上百首歌颂水仙花的诗歌,后来结集为《水仙百咏》。现在,这本书在全国两个地方藏着,一个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另一个是他的家乡山西省图书馆。

那么,在他那么多的著作里面,哪部作品流传最广呢?不用说,就是《训蒙文》。

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训蒙文》,那么《训蒙文》后来怎么会叫做《弟子规》的呢?

那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学者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从此之后,这本书在一些私塾里面开始广泛流行。如此说来,这个人该算是《弟子规》的大功臣了。

有意思的是,大家现在到书店里买的《弟子规》有几十种版本,虽然原著都是李毓秀,但修订者居然有两个人,一个叫贾有仁,一个叫贾存仁,两个名字仅一字之差。现在几乎一半版本说《弟子规》是贾有仁校订的,还有一半版本说是贾存仁校订的。孰对孰错,我想应该是贾存仁,至于这里面的考据就不用说了,太复杂,应该是贾存仁先生校订的。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弟子规》,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呢?这当然是由这本书本身决定的。

《弟子规》是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开始的,讲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个字:孝、悌、仁、爱。《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

从哪里开始讲《弟子规》呢?我想讲一个故事开始我们对《弟子规》的学习。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北京平谷区金海湖派出所。这个派出所有一位非常优秀的所长,叫耿国艳。耿所长在平谷区当了二十多年警察,平时特别关注辖区内发生的青少年案件,但他觉得仅仅靠日常的这些治安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起给辖区十几所中小学讲课的任务。他去讲什么课?讲法治课。有一天晚上,耿所长在值班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扽(dn)了一本古书来,打开一看,突然发现,自己在上法治课时绞尽脑汁想总结出来的话,全都在这部书里。这是一部什么书呢?它就是《弟子规》。

从此以后,耿所长就开始尝试着讲《弟子规》。这一讲不得了,每次听课的人数,少则七八百,多则一两千。时间久了,耿所长发现,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静静地坐在下面听他讲《弟子规》。有一天,耿所长讲课中随口吟诵了一两句《弟子规》中的话,结果发现全场几百个孩子都跟着他朗诵起来。从此之后,耿所长意识到,对那些因为不懂规矩而造成的过错、违法、犯罪行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们从小养成一种守规矩、守规范、懂道理的习惯。后来,他就越来越有意识地在辖区内的法治课和道德规范课上用《弟子规》做教材。不久,他发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他辖区的金海湖畔有一个村庄叫中心村,中心村里面有两位街坊常年闹矛盾,而且这个矛盾历史悠久,平均每年要大打出手七八次。屡次调解,屡次处罚,但依然没有效果。

有一次,耿所长又去调解,调解到最后,随口说了句:“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出自《弟子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但凡是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要相互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片大地上,何必为了一点小事,彼此反目成仇呢?耿所长没想到,就这十二个字,四句话,彻底解决了他辖区之内一个老大难:一对街坊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从此往后,这对街坊成了模范街坊,相互关爱,再也没有打过架,再也没有闹到派出所来。

还有一件事,有一次耿所长到学校讲《弟子规》,讲完《弟子规》后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不知道,一个人去世以后,通过其骨骸,我一眼就能分辨出其生前的性别。孩子们当然很惊讶,这怎么能看出来?他说:我告诉大家,白颜色的是男的,灰颜色比较暗淡的是做了妈妈的女性的,因为妈妈把自己的营养给了孩子,所以妈妈的骨头是比较灰淡的。讲完以后,他回到派出所,过了一两天,突然收到了一封信,写信的是学校里一个娇宠无比的女孩,她在信中说道:“所长叔叔,您讲的《弟子规》,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突然意识到,我对妈妈说话的时候,都是‘你’:妈妈,你给我倒杯水;妈妈,你给我点零花钱;妈妈,你给我去买张游戏卡。听完您的讲课后,我突然发现,我用‘您’来称呼妈妈了。我再也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去跟妈妈说话,我突然觉得应该用一种商量的语气,一种请求的语气去和妈妈说话。因为您讲的《弟子规》感动了我。”这个女孩子后来成了这所学校最优秀的学生。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只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要不要读《弟子规》?我想答案已经非常清楚了。

我的孩子在出生前,我父亲就天天合不拢嘴,因为他知道自己要做爷爷了,这是一个辈分的提升,是很重要的。那两天,他笑得很灿烂,我从小到大很难看到我爸爸的笑脸,现在才知道,我爸爸原来会笑的。有一次,我实在看不过他太高兴的样子,就跟他说:老爷子,您别高兴得太早。老爷子说:为什么不高兴啊?我说:等您有了孙子,您可别以为您是爷爷;等您有了孙子,很可能您就是“孙子”,而孙子就是“爷爷”了。后来的事实是,我小时候不能做的事情,我儿子都能做;我小时候做错的.事情,我父亲当时都要教训我一顿,教训不听,还要弄两下,但现在是我儿子在做,我父亲就满脸堆笑,说:可爱啊,乖啊,这孩子怎么这么能干,这么聪明等。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现在家庭结构改变了,目前的独生子女有一亿多,一个孩子从小最起码有六个大人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我们往往会注意孩子读书有没有超过别人?今天怎么考九十九分?为什么不考一百分?孩子的身体是不是好啊?各种营养有没有跟上?但是我们忽略的恰恰是孩子懂不懂规矩、守不守规矩,用一句大白话来讲,懂不懂礼貌,懂不懂怎么做人,懂不懂怎么待人接物。孩子应该从小养成懂规矩、守规矩的良好习惯,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接触社会,进入社会,乃至为社会服务。如果我们现在束手无策,或者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怎么办?那么,只有按照我们一贯的思路,按照我们人类的共同经验:当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和一条更好的路径时,我们就要回过头去,回到先民的智慧当中去,回到我们的传统当中去,看看我们的先民留下了什么遗产给我们,看看我们的先民的那些智慧,今天是否依然能够继承。

《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我们先民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是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遵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这位派出所的耿所长,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就是在当代社会活用《弟子规》的典范。

近年来,《弟子规》在全国各地都得到重视,许多企业招进很多学历很高文凭很硬的大学生,可是后来发现这些大学生知识没问题,技能也没问题,就是不怎么懂规矩,不怎么守规矩。那么,你怎么能指望这样的人来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呢?于是,选择《弟子规》进行员工培训,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它的有效性,已经被许多成功经验所证明。

在读《弟子规》之前,我首先给大家推荐一种熟读《弟子规》的方法。每天背上四到六句,或者八句。这样的话,一周我们就可以背四十多句。到了周末,再把前面背的四十多句重新温习一遍,这就是古人讲的温书。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出自《论语·学而》,接着从孔夫子的话讲起。

什么叫弟子?弟子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叫弟子,儿童和少年都可以算弟子;还有一层意思,指学生。这两层意思在《弟子规》里面都有。但是以前大多指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强调规矩要从小养成。作者首先声明:“弟子规,圣人训。”意思是说:《弟子规》这部书里面的道理,并不是我独创的,而是圣人传下来。那么圣人是谁呢?孔圣人,孔夫子。这八句的意思很清楚:孩子,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去努力实践,假如你还觉得有多余的体力、有多余的能力、有多余的时间,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学文在这里,并不仅仅是学文字,也不仅仅是学文学,这个学文,泛指一切学问。中国的传统,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树立一个观念,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一个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准则的人,这个是最重要的。

有的人,也许没有读过书,也许不识字,但是,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中国历来是把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放在知识之前,这是第一位的。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在道德规范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他的知识才越多越好。否则,一个坏人知识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大西洋底来的人》里面有个博士叫舒拔,他是一位科学天才,非常有才华,但是天天想的居然是如何毁灭人类,摧毁地球。然而,我们今天实际上把孩子的学习知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和准则。这一点,是非常不妥当的,今天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频频出现让人担忧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把次序颠倒了。

第一部分是总叙,就是刚才讲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八句。

第二部分讲“入则孝”。

第三部分讲“出则悌”。

第四部分讲“谨”。

第五部分讲“信”。

第六部分讲“泛爱众”。

第七部分讲“亲仁”。

第八部分讲“余力学文”。

可见古人在写一部书的时候,是如何地用心思,如何地考虑周详,哪怕是一部对孩子启蒙用的书,也要考虑到结构方面、层次方面,根据儒家根本典籍《论语》做到了层层安排,环环相扣,相互呼应。我想,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弟子规》拥有超强的生命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弟子规》的第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入则孝”。“入则孝”除了作为孩子对自己父母长辈的一种敬爱,一种感恩,一种行为准则以外,它还有哪些教育功能,还能培养孩子们哪些社会规范?请大家听下一讲。

解读弟子规心得

今年暑假,爷爷要我学习《弟子规》。他说这本手册主要讲述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许多大人夸奖的好孩子,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吧。

我每天认真阅读《弟子规》,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还存在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可是我呢?房间里乱七八糟,床上一个文具盒,地上一支钢笔,三年级的书和四年级的书被胡乱地堆在一起。墙壁也成了一幅五花八门的“展览图”,这边画个小白兔,那边画只大老虎。我的书案成了我的“调色板”和“算术验算纸”,尽是五颜六色的圈圈和横七竖八的算术式。还有,奶奶经常叫我整理房间,而我却我行我素。比如练毛笔字,我有时忘记盖上墨盒,奶奶说一走进我的房间,就会闻到一股墨汁“香味”。她还从洗衣机里捞出过一件“黑衣”。咦?我怎么会有黑衣服呢?原来是我不小心把毛笔扔到洗衣机里去了。唉,真是粗心大意。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在看书时,如果有同学叫我去玩,我就会一蹦三尺高,把书往身后匆匆一扔就溜出去了。一本新书在我手上用不了几天就会变成“烂渣书”,你看,四年级的数学书被我折腾得“粉身碎骨”,语文书也成了“书a耙”,可我从来不去理会它们。现在想来,我的好好整理一下,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唉,说到这一点,我很惭愧。我只要一生气,往往会大发雷霆,任凭谁怎么开导,我都不理睬。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下棋,只要爸爸的棋子比我的多,我就嘀咕着不想再下。不管爸爸怎么说,我就是不下。最后,当然免不了让爸爸举起“手雷”向我挥来。虽然我不敢再顶撞,但是我还是坚持不肯下。我主要是害怕失败。我现在知道了,这种陛格不好,需要慢慢改掉。

读完《弟子规》,我认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的缺点,也找到了改正缺点的信心,因为“圣与贤,可驯致”!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弟子规》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平凡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主要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也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的高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本身就是对传统既继承又发展的好例子。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小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唱《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最后,但绝对不是最小或者最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中国孩子的教育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钱文忠。

6月30日于沪上履冰室。

解读弟子规第五集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旨在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和公民。第五集着重弟子应具备的品质和修养,如有没有主持正义、尊敬长辈、宴客有度等。通过解读弟子规第五集,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于修身养性的理解与重视,同时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优秀品质的参考。

第二段:主持正义,崇尚公平。

第五集开篇提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这是对弟子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尤其强调了主持正义和谨守诚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正义和公平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基本价值观,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既不牺牲他人的利益,也不违背自己的良心。

第三段:尊守长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弟子规第五集还强调了尊敬长辈的重要性:“尊父母,敬师长,友于兄弟,欢可传。”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作为弟子应有的基本素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关心、尊重和支持我们年迈的父母和长辈,他们经历了更多的困难和风雨,默默地为我们奉献了很多,我们有责任用心感恩、尊重和照顾他们,将这份孝心传承下去。

第四段:宴客有度,培养优秀人际关系。

在弟子规第五集中,还提到了宴客有度的规范:“勿亵闻色,勿品疑饮,勿挑夫难,勿效短亩。”弟子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不纵容自己沉迷于饮食和娱乐,以免失去自我控制。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弟子要懂得适度和自制,不随波逐流,不轻易跟风模仿他人的行为,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正确行为准则。

第五段:总结。

通过解读弟子规第五集,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对于品德修养的重视和注重。这些古代智慧与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作为弟子,应该主持正义,追求公平;要尊重长辈,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与他人交往中要学会度量和自律。只有通过这些自我修养和修炼,我们才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积极的影响。正如弟子规中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我们才能塑造自己更好的人格和更优秀的个体。

解读弟子规第五集心得体会

第一段:简介弟子规的重要性和目的(200字)。

弟子规,又称《三字经》、《百家姓》之外的国学经典,在我国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古人的智慧和道德规范。第五集是弟子规中的重要一环,讲述了学生应该如何称呼和对待长辈以及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问题。本文将着重解读第五集,探讨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段:尊敬长辈的重要性(200字)。

第五集中强调了学生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长辈。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尊敬长辈不仅体现了个体的家庭教育,也涉及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现代社会,年轻人对长辈的尊敬有时会被遗忘或忽视,这导致了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因此,弟子规教导我们,通过言谈举止、礼貌待人等方式,对长辈表达敬意是我们作为合格公民的义务。

第三段:与同学相处的理念(200字)。

除了学会尊敬长辈,第五集还教导了学生应该与同学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班集体环境。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高强度的竞争压力,社交关系也变得异常复杂。因此,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以友善、公正、有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同学,不搞团派之争,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的能力。

第四段:道德教育并非一劳永逸(200字)。

第五集提到的尊敬长辈和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问题,不是一劳永逸的。这涉及到道德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道德教育不仅应该在家庭中进行,也需要学校的教育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小就教育孩子尊敬长辈、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其今后的人生道德建设和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关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共同努力,以培养出更多的道德人才。

第五段:弟子规的现代意义(200字)。

弟子规虽然在古代编写,但它弘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现代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尊敬长辈和与同学和睦相处,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社会的基石。当今社会,尽管价值观有所多元化,但基本的道德观念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敬老尊贤、友善待人,是人们共同的底线。弟子规植根于古代文化,却具有扎实的现代性,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新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总结(100字)。

《解读弟子规第五集心得体会》主要探讨了尊敬长辈和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弟子规通过教育我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培养合格公民和道德人才。弟子规的指导思想,对于塑造社会和谐并带给社会积极的生态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与遵守。

解读弟子规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读: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解读: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读: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分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只与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部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弟子规》全文及解读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解读:

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那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

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馀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近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解读: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和长辈相处在一起,不要太过要求他们,长大自然就适应了,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认为这样是理所当然的,不知道要礼让长辈,因而误导孩子养成坏的习惯。而《弟子规》却指导我们,不要因为大人的宠爱而忽略了应从小培养礼让的美德,不管是吃东西或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要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应让长辈先走。

长辈呼叫人时,自己听见了,要替长辈去传唤,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时,自己应当回来报告长辈,更能进一步请问长辈,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事情。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

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的,遇到长辈就应该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该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以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对待叔叔伯伯,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解读:

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的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一个身心调和的环境。如果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的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现出美玉来。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解读:

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赞美别人的善行,就等于是自己行善,因为对方知道了,就会更加勉励行善;宣扬别人的过恶,就等于自己作恶,如果过分的憎恶,就会招来灾祸。行善能相互劝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相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和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财物只与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就应少取一些;有事要托人做或有话要和人说,先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喜欢,如果自己不喜欢就应立刻停止。

他人对我有恩惠,应时时想回报他;不小心和人结了怨仇,应求他人谅解,及早忘掉仇恨,报怨之心停留的时间越短越好,但是报答恩情的心意却要长存不忘,对待家中的待婢和仆人,本身行为要注重端正庄重不可轻浮随便,若能进一步做到仁慈、宽厚,那就更完美了。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虽然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婢仆,但是上下尊卑的关系仍然处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仁德君子的泛爱众,多为大众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解读:

对于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实行的本分,却不肯力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最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怎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对的,如果只重力行,对于学问却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这也不是我们所应有的态度。

今日普遍流行诋毁圣贤的风气,怀疑古人,藐视伦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近几年来,更被视为隘板落伍,大家虽有心改革社会乱象,也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导,终因伦常观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会秩序无法整顿起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这样一个具有知识和礼节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于太离谱了。”《弟子规》把礼的内容具体化,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种经典和生活知识,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实践的勇气,智勇双全的人,必然不会偏离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达目标。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的做到。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别段,这段还未读完读通,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东翻西阅,不肯定下心来,按部就班的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或一门功课,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有多余,就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读,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规化好就要赶紧用功。

遇到滞塞难通的地方,更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解,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有疑问的地方,经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周墙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干净,所用的笔和砚台要摆放端正,在砚台上磨墨,如果墨条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写字若随便不公正,就是心里先有了病,排列经典图书,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读完以后立刻归还原处,即使发生紧急的事也要先收拾整齐以后才能离开。遇到书本有残缺损坏时,应立刻补好保持完整,你爱书,书爱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获,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获。

如果不是传输圣贤道理的书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我们的聪明智慧,会败坏我们纯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堕落而放弃自己,圣贤的境界的虽高,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人人都可到达。处在蒙昧年幼之时,若采要正正当当的教材,配合优良的环境,来培养学习,就能造就圣贤。《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经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这本书应该认真的反复读诵,深入内心,当成个人反省的镜子至行为的指针。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这本书是钱文忠把《弟子规》翻译成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话而写成的。它能够让我们讲文明树新风、有孝心,还有尊老爱幼......

其中有一句让我觉得说得特别的好,那就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意思是说:你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家里特别的富有就要去讨好他,献媚于这种财富;你也不要因为看到别人很贫穷就瞧不起他,自己却在旁边洋洋得意。你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旧了或者过时了,你就很讨厌它、厌弃它;你也不要因为一样东西是新的或者是很时尚、很流行的,你就去喜欢它。“勿谄富,勿骄贫。”是叫我们不要欺软怕硬;“勿厌故,勿喜新。”是叫我们要清廉和节约,不要喜新厌旧。

还有一个词叫做“重且舒”,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我们说话时的声音要重而且还要很缓慢。在这个词背后还有一个故事是:从前有一个人他叫侯思正,他在说话时总是吐字不清、咬字不正,但是他在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告发别人从而当了官。他原来是一个衙役吗?所以当了官以后,武则天就命令他去审理案子。他就小人得志,一天比一天歹毒,他有一天去审理一件案子,他审理的是一位忠臣,很高的官,名字叫做魏元忠。但是,他说的话谁都听不懂,然后侯思正就拎起魏元忠的两只脚,把他放在地上拖来拖去,魏元忠火了,然后大声叫道:“你说话不清楚,我听不懂怎么回答你!”他说得既有力又缓慢,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然后侯思正又说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话,一个官员觉得这个侯思正实在是太逗了,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当场就笑得喘不过气来,然后她说:“竟然有这样一个人啊?这个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还整天乱讲。”后来这个侯思正结果非常的`惨,而且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大笑柄。所以说话太急、吐字不清楚,是一个非常要命的毛病。

正如封面上写的一段话:《弟子规》毫无疑问就是祖先留下来的,教我们培养孩子尊重规矩、守规矩、在社会公认的规范下健康成长的良好资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弟子规做人篇解读

〈总叙〉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更多。

解读弟子规观后感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 《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 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 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如有人。”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 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勿触掕。”“事勿忙。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 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 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 《细讲弟子规》真的是一本好书,“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 ,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后记:在此,特别感谢丁老师。其实,一年前就接触到《细讲弟子规》,但从来都只是随手翻翻。如果不是您的这项“家长作业”,我也不会像这个暑假对这本《细讲弟子规》认真读,用心品,还边读边做笔记,(因为忘的太快,不做笔记根本就记不住。)希望记下圣人的`古语、原语,能随时都可以有出处地教育孩子。真的是受益匪浅。再次感谢丁老师!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弟子规做人篇解读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解读:

凡是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欺诈不实的言语,在社会上可以永远行得通吗?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另外,奸邪巧辩的言语,脏不雅的'词句及无赖之徒通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

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的不够清楚,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谈吐说话要稳重而且舒畅,不要说得太快太急,或者说得字句模糊不清,让人听得不清楚或会错意。遇到别人谈论别人的是非好坏时,如果与已无关就不要多管闲事。

看见他人的优点行为,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虽然目前还差得很远,只要肯努力就能渐渐赶上。不论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齐的信心和励行的勇气,小善切戒轻呼不做,而行大善的机会来了也要及时把握,尽心尽力勉强而之。

看见他人犯了罪恶的时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样的过错,就立刻改掉,如果没有就更加警觉不犯同样的过错。

当道德学问和才艺不如他人时,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穿的衣服和吃的饮食不如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郁闷。

听见别人说我的过错就生气,称赞我就高兴,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诚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们在一起。如果听到别人称赞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没有这些优点,只是空有虚名;当听到别人批评我的过错时,心里却欢喜接受,那么正直诚实的人就越喜欢和我们亲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不小心犯了过错,能勇于改正就会越改越少,渐归于无过,如果故意掩盖过错,那反而又增加一项掩饰的罪过了。

解读弟子规观后感解读弟子规观后感

初读《细讲弟子规》就真的感觉是一本好书,说的虽是平常的事,讲的却是不一般的道理;细细品味《细讲弟子规》,直悔自己接触的太晚、太迟,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之前怎么都闻所未闻?《弟子规》是依据孔老夫子的教诲编出来,清朝的李毓秀李夫子从生活面把它整理出来,所以他能如此地贴近我们的生活,蔡礼旭老师又对弟子规的每一句都深剖细解,才能使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症结一一找到可以处理的方法。一场好梦、好戏需要智慧,智慧就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沉淀。“养子使作善也”,当孩子有颗“善良的心”,他就有善良的行为。看别人家的孩子,在我眼中,皆为十全十美,而很清楚自己孩子并非十全十美,要达到十全九美都很难。但现在读完《细讲弟子规》,我很清楚:教育孩子有颗善良的心,用智慧沟通,用德育引导,孩子一定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晚上散步的时候,我给孩子讲“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的寓意,也告诉他“瓜田李下”这个成语的出处,希望他为人处事可以不让别人有“瓜田李下”之嫌疑,延伸到“入虚室。如有人。”到同学、朋友、亲戚家,要做到,入无人之室,就如有主人在一样,不乱翻主人东西。看时下热播电视剧《龙门镖局》时,剧中的“大当家的”被一系列的所谓的巧合弄的伤痕累累时,告诉孩子“宽转弯。勿触掕。”“事勿忙。忙多错。”那么,这些“巧合”是绝对可以避免的。在游览北京清华大学时,有两个导游为排队等候参观的事大打出手,告诫孩子“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远离是非恩怨,避免恶俗污染。在饭店等人吃饭时,孩子吵吵饿,告诉孩子“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再给他讲一个德育故事:宋代有一个叫陈昉的家族,一家十三代同居,七百余口人,同时吃饭,就连他家里的一百多条狗也能做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样,绝对让他记忆深刻。而所有的这些,都是在《细讲弟子规》中学到的!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生活上,“父母呼,须应承。”“父母责。须顺承。”“步从容。立端正。”“衣贵洁。不贵华。”在学习上,“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在做事上,“此未终。彼勿起。”······《细讲弟子规》真的是一本好书,“行有不得者,反求诸己。”能做到此,一定不会“失诸正鹄”的。教育孩子以“德”为本,且勿宠溺孩子,“宠猪举灶,宠子不孝。”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上行下效,愿我们都拥有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后记:在此,特别感谢丁老师。其实,一年前就接触到《细讲弟子规》,但从来都只是随手翻翻。如果不是您的这项“家长作业”,我也不会像这个暑假对这本《细讲弟子规》认真读,用心品,还边读边做笔记,(因为忘的太快,不做笔记根本就记不住。)希望记下圣人的古语、原语,能随时都可以有出处地教育孩子。真的是受益匪浅。再次感谢丁老师!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入则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方面应该恪守的行为规范。《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朗朗上口,是古代中国人接受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常用的读物。

为了让今天的小朋友更好地理解《弟子规》,钱文忠老师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这部名著。《弟子规》可以说是有些枯燥的,但是通过钱文忠的讲解,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短句,变得丰富而有趣起来。钱文忠在讲解时,不只是简单地解释了弟子规的'含义,还引用了许多经典的小故事,将古代的教育融汇到了今天。钱文忠也不是一味地按着《弟子规》的原义,他还告诉了我们,在当今社会,《弟子规》的哪些内容已经不适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新的观念。

我们新城花园小学对这本书很重视。去年,学校给每位同学都发了《弟子规》,还要求每个同学从图书馆里借阅《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不过,我相信真正把这两本书看完的同学极少,大部分同学大概只是背了个开头,并没有坚持下来。我一边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边背诵《弟子规》,现在已经基本能背下来了。

看完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收获,除了认识了一些新字,了解到不少历史典故,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觉得阅读《弟子规》主要目的不在于背诵,而在于努力地遵照书上的教诲去做,让自己的人格更加健全、心灵更加充实,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世界更加美好。

解读弟子规的学习感悟

谈到《弟子规》,说实话,刚开始我对它并不是很清楚,要说到国学经典,我首先想到的还是《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等这些,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弟子规》之后,我开始被它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了,咎其原因,还是要从其总序中的两句话说起: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再来看这两句话,仍然觉得很有道理的。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了:何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来充实自己。因此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既然如此,那对于我们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学习《弟子规》这类国学经典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当今之世,传统文化越发“寂寞”,尤其在如今这个科技和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是最近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回归自然。回头看看我们的现代生活,是否缺少些什么!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的精神世界倍感充实,深感里面的东西能够终身受用。弟子规虽然原本是用来教育孩子成长的启蒙读物,但是,我觉得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感悟何实践。往往经典是最经得住考验的。比如,它从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处事等方面应有的礼仪和规范都有说明,再则,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于生活教育的重要性。这不正和我们教育工作中时常讲的要把学校教育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谋而合吗?所以,无数的事实都说明《弟子规》学习很有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其记忆下来,然后感悟,最后达到同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拿来成为我的东西,为我所用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今天,我学习了《弟子规》,那么怎样让它对我产生对我一生有益的深远影响呢?这里面说的都是成人成才的规律,永远不能违背,所以,像《弟子规》里讲的意思:不着急,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它,实践它,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那么我这一生也就不断成长了!

解读弟子规观后感解读弟子规观后感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解读: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宝贵的时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须先洗脸,然后刷牙濑口,解完大小便以后把手洗干净,这样才是讲究卫生的好孩子。

出门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纽扣纽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贴切,鞋带要系紧,这样全身仪容才整齐。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随手乱丢乱放以免弄皱弄脏。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齐清洁,不在衣服的昂贵华丽,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着,也要配合家庭的经济状况。

对于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适当的份量,不要吃过量。我们年纪还小尚未成年,更不该尝试喝酒,因为喝醉了丑态百出,最容易表现出不当的言行。

走路时脚步要从容不迫,站立的姿势要端正。注意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样子,也不要抖脚或摇臀,这样才能表现优雅怡人的姿态。

进门的时候慢慢的揭开帘子,尽量不发出声响,走路转弯时与棱角要远一点,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错,遇到该办的事情不要怕困难,而犹豫退缩,也不要轻率随便而敷衍了事。容易发生打斗的场所,我们不要靠近逗留;对于邪恶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问。

将要入门之前先问一下:“有人在吗”?将要走进厅堂时,先放大音量要让厅堂里的人知道;假使有人请问你是谁,回答时要说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说“吾”或是“我”,对方就听不清楚到底是谁。

我们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事前对人讲清楚,如果没有得到允许就拿来用,那就相当于偷窃的行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归还,以后遇到急用向人借时,就不会有太多困难。这些平常语言行为要则,让我们即知即行,掌握自己,使处事更有效率,待人更为和谐,创造身心调和的环境。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