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10-11 09:49:43 作者:GZ才子 2023年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篇一

师:我想继续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愿意吗?这个游戏叫“我的特异功能”。我需要小助手和我配合一下。(学生上台,教师出示下表)

因数因数积积的变化

师:(对一生)这是一张表格,你的任务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填表、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帮忙看,注意看、注意听。

(小助手回答)

(小助手回答)

师:同学们,虽然我不知道原来的两个因数是多少,但我知道现在的积是多少,是××。不相信,你们算算看。

师:相信老师有特异功能吗?(不相信)那你们猜猜老师是怎么算出现在的积的?

生:我也能算出来,用上一行的积去乘6。

师:是吗?大家算算看。

(学生计算,表示同意)

师:我想采访一下这位同学,你怎么想到用上一行的积乘这个数的?(指第二个因数乘的数

)生:因为这个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6,所以积也同时乘6。

师:那如果乘7呢?

生:积也乘7。

师:如果乘99呢?

生:积也乘99。

生:可以把这个猜想用到实际中。

师:对,事实胜于雄辩,咱们可以举些例子。

(学生举例。一组学生用因数乘因数算出积是多少,另一组学生用猜想的方法算出积,并比较结果)

因数

因数

积的变化

29

46

1334

29

46×6

8004

1334×6

29×80

46

106720

1334×80

29

46×10

13340

1334×10

29×20

46

26680

1334×20

师:同学们,咱们任意举了几个例子,请大家仔细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刚才那位同学说的猜想是正确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同样乘几。

生:是成立的。

师:口说无凭,咱们还是得用事实说话。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里交流)

开始的游戏中说有特异功能,只不过想考考大家。你们真不简单,我提议大家为自己的表现鼓鼓掌。

师:在所有的乘法算式里,其实都存在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学生齐答)

[反思]

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篇三

1、知识与技能: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计算器计算,发现算是的规律,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计算方便,省时,准确率高……

二、自主探索

猜数字

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你们说,我来猜。

师:好,开始活动。

学生活动,汇报。

生:54

师:6板书54----6

生:27

师:3板书27----3

………

师:下面同学们能猜吗?

师:你们怎么也那么厉害啊?

生:有规律的,答案是我们喜欢数字的9倍。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有本领,那么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智力大闯关的游戏吧,看看你们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寻找规律

1、出示例9.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目。

1÷11=

2÷11=

3÷11=

4÷11=

5÷11=

请大家先独立操作,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1)商是循环小数(2)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6÷11=______

7÷11=______

8÷11=______

9÷11=_____

师:恭喜大家,第一关顺利通过,接下来进入第二关探寻奥秘。

第二关:探寻奥秘

出示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师:先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汇报得数

师:你能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吗?(写在课本p37)

1234.5679×36=__

1234.5679×63=__

1234.5679×72=__

学生回答,师检查辅差。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生:

师:那这一道题呢?

出示:()×()=99999.99999

师:恭喜大家,闯过第二关,有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数字金字塔

出示:

o3×7=

o3.3×6.7=

o3.33×66.7=

o3.333×666.7=

师:先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得数

填空:3.3333×6666.7=。

3.33333×66666.7=。

师:你们是怎么得出结论的?

师:再考考你们?

3.33……3×66……6.7=()

100个399个6

师:恭喜大家,闯关又一次成功了,和计算器的较量结果,谁赢了?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吧。

三、小结:

师:刚才我们是用了什么方法从而闯关成功的呢?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引导)

总结:用计算器计算------观察规律------用规律写商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板书课题)

师:今天同学们都表现的非常好,大家勇于探索,勇于闯关,不畏困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勇于闯关。

四、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吧

1、p38第13题。考眼力。

2、p38第15题。先找出规律,再按规律填数。

五、课外拓展

数字黑洞(指一名学生读数字黑洞的内容)

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

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篇四

今天我教学的是探索图形的规律规律这节课,课结束后觉得自己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

1、对课标的把握不准。

在教学建议里,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说明的是,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是什么,在此不作要求。”到底让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这是从备课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观察图形,发现规律,而不是动手操作,而且认为,一眼就能看清小棒用了多少根的图形,有什么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摆呢,于是最后决定不摆,直接分阶段出示图形。现在看来,没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过程,也就是对课标里的建议“图形中的规律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的过程没有充分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把活动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不应该省略。

2、而且给学生独立思考,找规律的时间少了。

教材呈现的规律是这两种方法:一是3加上2乘三角形个数减1的方法,第二种是把每个三角形先按3根小棒来计算,再减去重复的根数。而两个班的学生都还发现了一种,就是先假设每个三角形都只用两根小棒,这样就比实际小算了一根小棒,于是最后再加一根小棒,也就是就2乘三角形的个数后再加1。第一种方法,开始时,学生是很难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发现,经老师引导后,成绩好的学生才发现。而第第二种方法,由于有了第一种方法的基础,所以部分思维灵敏的学生能马上想到。倒是2n+1的方法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接受。现在想来,这也许是因为一是少了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环节,二是没有让时间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把规律展示在本子上,再小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后得出规律,而是看到学生发现规律有困难时,就马上引导学生去思考了,这样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才会出现这种状况的吧。

四年级计算器的认识和应用教学反思篇五

借助计算器探究规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吗?抑或是掌握计算的准确度?这节课应该怎样上?两节课的计算器教学已经结束,我却陷入了沉思。

上节课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的`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五花八门,我曾经提示:“你看,这么多的2和这么多的5相乘,能不能想个巧妙的办法,从简单的算式入手,尝试解决呢?”没想到,还真有几个孩子说出先从2×5=10开始,看能否找到积的排列规律!!

于是,有趣的算式出现了——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5555=12343210……

“我好像发现规律了!”我听到几个孩子小声嘟囔着。

”积当中最大的数字就是两个因数的位数,然后再从大到小排列到0就行。“赵洪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从1开始,因数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最后加一个0。

…………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玩“得挺高兴,但是学生对于探索规律的推理问题还不够明晰——光注重积的表面的变化,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个人认为,“用计算器探究规律”应该作为一节完整的课为学生呈现,而且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出计算背后的本质规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要给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归纳和验证的时间,这样学生学到的才不只是结论,更是一种方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