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田园诗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08:41:28 作者:薇儿 2023年田园诗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田园诗读后感篇一

在暑假里,我欣赏了贝多芬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让我记忆犹新。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田园》大约完成于18,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第一乐章开始了,不太快的快板仿佛带我进入了乡村。由双簧管呈现出明亮的第一主题,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让我的心情不禁舒畅起来。

一回儿,便到了第二乐章,是很快的行板。我好像看见贝多芬坐在溪边静观默想,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的伴奏下,乐曲显得悠扬而且明亮清澈。

来到第三乐章,就像进入了乡村欢乐的集会。牧童吹着牧笛,单纯活泼,欢笑的乡民来自四面八方,跳起了快乐的舞蹈。

接着是第四乐章,天空中乌云飘来,雷雨由远而近,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整个大自然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

当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而这部作品却表现出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它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不愧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田园诗读后感篇二

1前言

贝姆的贝多芬交响曲往往力求情感的独特性。例如以田园交响曲而论,他绝对不会演奏成白描田园风光,田园交响曲的诠释仍以华尔特的演奏为上选,贝姆比起华尔特来说实在缺乏了一些诗意。例如我上述这个主题在本乐章的后半段采用十六分之一音符切细主题旋律的作曲技巧,然后带出一个全新的对位副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那一段文字所指的乐段,华尔特的第一小提琴在富节奏性的对位主题使用的音色,明显要比贝姆更轻柔更连续,相对的贝姆就演奏的比较欢欣雀跃,使用了刻画比较锐利的断弓来演奏。

比较起来,应以华尔特的诊释更能掌握贝多芬期待与自然融合的心境。于是,透过整首田园交响曲从第一乐章到第五乐章之整体结构,我们主观性的认为这是潜藏在温和的曲风下,一种“人”与“自然”的对立,一种“与自然融合”或“与自然对话”的张力。

2《田园交响曲》的社会反响

《田园交响曲》作为贝多芬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形势。浪漫主义的发展形势特点:浪漫主义者的理想选择是回归自然,因为与当时庸俗黑暗的社会相比,自然显得更加纯净、可亲,从而自然成为浪漫主义者释放情怀的理想之地。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虽然也涉及到自然,但是以群体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个体对自然的看法必须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而浪漫主义者则强调个体对自然的看法;古典主义音乐家在作品中多外在地描绘自然,而浪漫主义音乐家则更强调对自然的内心感受;古典主义对美好的自然景色充满向往,而浪漫主义者则不仅对自然充满神往,希望亲身体验自然之奇妙,并且体现出人和自然的重新融合。

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个先声,他认为这首交响曲里“内心感受多于外在描绘”,呈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同时也暗示了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海滨》、《野玫瑰》等充满了对海滨、小溪、鲜花等自然景色的喜爱。而格里格的抒情歌曲《溪流》、《水百合》、《小鸟的歌》,以及他的`钢琴抒情小品等都是对挪威自然风光的热情讴歌。

回归自然的含义还包括对人性本真的自然状态的追求,使人们解除束缚,返还生命的本色。这层含义的重要表现是对儿童状态的憧憬。舒曼对儿童充满了喜爱,他在创作之余喜欢同孩子们一起玩耍,这引起了他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在他的《童年情景》中,表现的就是对孩童状态的深情眷恋。舒曼在这首乐曲中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儿童们的心理活动,如《入睡》、《捉迷藏》、《离奇的故事》、《足够的幸福》等,正是对人性自然状态的向往。舒曼自己曾说过:“我不否认,当我创作此曲时,孩子的面孔在我周围晃动,但标题当然是事后所加,而且它们确实只不过是表演和理解此曲的微妙指引。”

当然,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自然也不都是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有时自然也会蒙上一层灰色。漆黑的夜、惨淡的大海、幽暗的月光、灰色的山岩,这种灰色的、与他们内心苦闷相映的自然景色自然也常被用来选择,这可以使他们更大程度地远离现实社会,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如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对夜晚进行了诗意赞美;而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渴望神圣的夜晚”是主人公热烈的恳求。夜晚使特里斯坦能与伊索尔德相聚在一起,因此夜晚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使他与伊索尔德释放出了悲伤的心情。在国王马克城堡外,这对情人深情地歌唱:“多情的夜晚来临让我们无忧无虑,永远摆脱人间的烦恼吧!”同样,记载着曾经美好的坟墓、古雕刻等呈现出一种灰色的自然,也唤起浪漫主义者的美好追忆。如迪帕克在歌曲《悼歌》中唱道:“在白色的墓地,漂浮着一个悲哀的声音,一头苍白的鸽子在树上孤独而悲哀地唱着它的歌。”

3结语

浪漫主义音乐艺术主要是为了让公众理解音乐的内在的表现,逐渐培养和提高公众的艺术趣味;因此音乐在创造自己风格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听众。柴科夫斯基曾号召俄国应形成真正的、能理解音乐的公众。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己经由过去的实用性转变为表现性。

田园诗读后感篇三

这个周末,何老师给了我一些励志故事,让我去读读,说很有意思的。回到家,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一个个的故事虽然短小,但都很感人。其中《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最令我感动了。我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敢于和命运搏斗,热爱音乐胜于自己生命的人,非常令人敬佩!

26岁,多么年轻啊,但贝多芬却在这个时候双耳听不见声音了,这样的命运对他是多么残酷呀!当时,他十分绝望,甚至想要自杀。因为,在贝多芬的心中,音乐比生命还重要!听不见声音,就像鸟儿失去了飞翔的翅膀!但是,后来,他还是战胜了自己,又回到了钢琴边,用牙咬住特意装在钢琴上的木棍,去感受音乐的震撼,用心去感受声音,用意志与命运顽强搏斗,最终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读到这里,我觉得他真是太伟大了!

想想我自己,虽然也比较喜欢音乐,钢琴也学了快四年了。但是和贝多芬比起来简直什么都不是了。我发现我的喜欢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因为,我练琴的时候总是不专心,一会上厕所,一会儿喝开水,一会儿剥剥指甲……从来都没有非常投入地练习弹琴,用心地享受音乐的美。特别是爸爸突然离开我们去天国后的那一年半里,妈妈沉浸在痛苦中,没能陪我学琴,我几乎都没去碰琴,好像弹琴是为妈妈弹的。想想贝多芬,耳朵聋了,对爱音乐的他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他战胜了痛苦,又坐到了钢琴前面,弹琴作曲,最后,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曲子。我有明亮的眼睛,有灵敏的耳朵,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但是却不珍惜,真是不应该呀!如果,我也能像他一样真正去热爱音乐,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那么,有一天,或许我也能像他一样,弹奏出美妙的乐声,创作出能激动人心的乐曲的。

贝多芬,你爱音乐胜过自己的生命,你是我的榜样!

田园诗读后感篇四

从隐约点绿到树木成荫,

从鲜花遍地到五谷丰登,

孩子们稚幼的脚丫在奔跑,

留下一个个童年的回忆。

听,

田园在歌唱,

从春姑娘的悠扬琴声到夏哥哥的快活伴奏,

从秋少女的魅力笛声到冬爷爷的深情演唱,

草木花虫低声献唱,

为田园献上一曲“欢乐颂”,

沙沙沙,呼呼呼,吱吱吱,

小朋友,请你仔细听一听,

那是田园的交响曲……

贵州黔西南兴仁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六年级:吴文龙

田园诗读后感篇五

“沙沙,沙沙……”是谁哼起了交响曲?它是那样清脆,我听见了,爷爷也听见了,那声儿传得越来越远,拂过了嫩草,掠过了玉米田。

正当我迷惑不解时,爷爷拉着我走向了田边,微风轻轻抚摸我的脸蛋儿,犹如一位慈祥的母亲;大树缓缓为我舒展,撑开了绿色的伞,玉米们摇摇头,唱起欢快的歌,“沙沙,沙沙,……”对!就是那声音,忽高忽低,此起彼伏。我抬起头来,一颗颗饱满的玉米粒呈现在我面前,叶子们礼貌地向我鞠躬,那黄中带白的玉米,长出了棕色的胡须。一株株玉米聚成了一片森林,黄色一浪掀过一浪,“沙沙”声越来越响,一望无垠的玉米,齐刷刷地一展歌喉,有时轻轻地哼起了小曲,有时柔柔地唱起大合唱,还有时,个别玉米宛如男高音叫了起来,你呼我应,别提多壮观了。

我也陶醉其中,随手摘了个玉米,啃了起来,玉米的甘甜经过我的舌尖,真美味,我的心舒适许多。我静静地坐在玉米旁,看看这片黄黄的玉米田,笑声也变得和玉米一样甜。

“沙沙,沙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