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5 12:39:12 作者:笔砚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优质16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所制定的一种计划,是教学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安排,它对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了吧?教学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的具体编制涉及了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资源的调查、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教学计划的制定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好的教学计划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它反映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面把握。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三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的教学设计

我最喜欢跟父亲一块去看电影,那可是一年一度的难得机会,我会有爆米花和饮料,高开心兴的跟着父亲一块把点影看完,在电影院里,我感觉到一种独一无二的幸福,就是喜欢跟父亲在一块。

我最想为父亲做的一件事情,除去帮他舒舒服服的大按摩以外,我最想给他一个宇宙无敌的大拥抱,感激的告诉他:“我喜欢你!父亲!我喜欢跟你在一块,当你的女儿我好幸福。”我必须要好好的用功读书,以后做个有用的人,来报答父亲对我所有些爱。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的教学设计

在一个星期日的早上,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

那天,天色灰蒙蒙的,我从睡梦中醒来,抬头看看天,天还黑着,心想:“还早呢,再睡会吧!”于是我翻了个身,又进入了梦乡。等我再醒来时,已经很晚了,八点钟的琴课都快赶不上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洗漱完毕,便央求妈妈:“妈妈,让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上课吧,你看,都快迟到了!”可妈妈却出乎意料的说:“不行,谁叫你起这么晚的?要自己锻炼锻炼骑自行车的车技。”我只好草草吃了几口早饭,怀着满腹的委屈自己骑车去上学了。

到了课外班,虽然没有迟到,但肚子却开始咕咕叫了。我因为肚子饿,连弹琴的心情都没有了,把一首优美的乐曲弹成了噪音。老师讲的课,我也一句没听进去。

好不容易熬到下课,我的腿软的像面条一样,一点劲都没有,我咬着牙蹬车回家,心里想:“妈妈一定又要唠叨我了。”可一进家门,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儿,妈妈已经做好午饭在等我。她见我回来,就说:“淇淇,你今天没吃好早饭,又自己骑车去上课,一定饿了吧!妈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蘑菇炒肉片,快吃饭吧。”这时,我感到很对不起妈妈,因为一个上午我都在埋怨妈妈让我饿着肚子,自己骑车去上学。

妈妈的严厉也是对我的爱,它使我明白了吃好早饭的重要性。从此,我再也不赖床了,总是留出充足的时间吃早饭。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在区角游戏中,观察到幼儿们在语言角交流:“洋洋,你帮我拿下小兔?”“小兔在哪里?”“在那里。”幼儿间简单的交谈我发现了幼儿们对于方位有些不清楚。于是,设计本次“认识上和下”的活动,《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丰富幼儿空间方位的辨识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

1.体验寻找上下方位的乐趣。

2.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会使用上、下方位词。

3.能正确分辨上、下方位。

1.重点: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上、下方位。

2.难点:能将从树上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从树下面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1.知识经验:认识森林的动物,会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2.物质材料:餐桌,树,房子,各种食品,小动物。

3.环境创设:创设“森林音乐会”环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教师以收到邀请函的口吻邀请幼儿参加森林音乐会。

幼:想。

师:那我们一起去吧!(幼儿随老师一起从走廊上进入活动室。)好,请小朋友们找一只动物和它做朋友,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坐下来!(地上贴有小动物图标,幼儿席地而坐。)。

二、认识嘉宾,感知方位。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师:森林音乐会开始了,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吧!(播放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幼儿随音乐一起来做动作。)。

幼:“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边唱小羊叫声时,手部动作上咩咩,下咩咩,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

(二)幼儿以客体为中心认识上和下。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谁来前来参加,瞧,树上有只猴子!看,树下有谁呀?

幼:树下有条毛毛虫。

师:你的眼睛真亮,真棒!一下子就发现了,真棒!好,我们在来看看这边小鸟在哪里?

幼:小鸟在树上。

师:小兔又在哪里呢?。

师:小兔在树下。

(三)幼儿自由找寻小动物们所在的方位。

师:好!现在我们一起去找一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它们一起来听音乐会!请小朋友们记住自己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哦!

幼:(幼儿自由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师:好!请找完小动物的小朋友们悄悄回来,舒服地坐下来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小动物!(幼儿间自由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三、欢送嘉宾,巩固方位。

(一)出示房子,分辨上、下方位。

师:小动物和我们一起听听音乐会有些累了,这里有间房子,这栋房子分有楼上的房间和楼下的房间。请将在树上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上的房间里休息,请将在树下找到的小动物送到楼下的房间里休息!

幼:(幼儿送小动物到房间里休息。)。

(二)师幼共检验。

幼:同意!(不同意请说明原因。)。

四、美味餐点,巩固方位。

(一)幼儿观察餐桌的上面和下面的物品,再次巩固上和下。

师:听完好听的音乐会,肚子是不是有些饿了?看看餐桌上有什么?

幼:蛋糕、水果、饼干......

师:蛋糕在哪里?(教师从桌子上将蛋糕拿起来给幼儿看看后立刻放回桌子上,用动作提示幼儿。)。

幼:蛋糕在桌子上。

师:哦,桌子上有这么多好吃的,那桌子下有什么?(桌子下有椅子。)好,我们一起坐下来品尝美味的餐点吧!

五、分享交流,结束部分。

师:吃完好吃的,我们一起到外面看看还有谁也来参加吧!

1.园内延伸:智力游戏“动物躲猫猫”。

2.园外延伸:亲子活动,在家练习上下方位。

《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认识依靠行动,本次活动通过创设“森林音乐会”情景,让幼儿们在一种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幼儿们首先从听音乐以自我为中心感知上和下,然后找寻小动物认识上和下,再到送小动物去房间休息巩固上和下,最后品尝餐点经验提升等循序渐进认识方位,在整个过程中用游戏贯穿始终,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这也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指导思想一致,真正做到课程游戏化。

三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的教学设计

妈妈是黑暗中一盏不可磨灭的明灯,让我感到无时无刻的温暧。那温暖是什么?那就是大公无私的母爱。

母爱是一首歌,那美妙的旋律,那动人的音符,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养伤。记得,在一年的冬天,我因为衣服穿的太少而冷得感冒了,吃了一些药之后好了一些,谁知,我在那个夜晚又发烧了,体温高达39.5摄氏度。那天晚上,您把自己的大衣披在我身上,便来不及扎好头发把我送医院了。夜深了,星星睡了,月亮也睡了,可您没睡,您在用心的守护着我......

妈妈,您为我付出太多了,自从您开始当母亲的那一刻,我就把您的心填的满满的。我三岁的时候,您给我买了新衣服,作为我的奖赏,我穿着新衣服去泥坑里玩耍,回来之后,您只是把脏衣服洗干净,并没说什么,更没有批评我。

有人说,世界是寒冷的,所以刚出生的婴儿才会哭个不停,但他一接触到母亲的怀抱,就会开心。妈妈,是您用爱让我生活在爱的天堂世界。

我坐在书桌前,耳边回荡起歌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好好保护她!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1、通过游戏,感受上下这一空间方位。

2、通过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会用“上下”进行简单的描述。

4、培养幼儿的多项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5、能积极思考,提高认识上下能力。

1、猴子图片一个,一座大山,一棵大树,桃子若干。

2、各种小动物若干。(如:小鹿、小熊、小猫等。)。

3、准备游戏时用的伞、床、桌子、椅子、蘑菇桌等物品。

1、以小猴找食物,导入活动。

瞧!是谁呀?(小猴子)小猴子肚子饿的咕咕叫,多想找些吃的来掂掂肚子呀!他走呀走,找呀找,看!他走到了什么地方?(小猴走到了山下面,要求幼儿把话说完整。)让我爬上山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吃的。小猴现在又在什么地方了呀?(小猴到了山的上面。)让我看看前面有没有什么好吃的?(有棵树,树上有桃子。)小猴要去摘桃子,先要干什么?(小猴先要走到山的下面。)(小猴再走到大树的下面。)桃子在哪儿呀?小猴能摘到桃子了吗?(不能)怎么办呢?(小猴子爬呀爬,爬到树上)摘个桃子吃饱了,咕噜咕噜滑下树。

2、引导幼儿找出各种小动物所处的位置。

(1)小猴子吃饱了,找来了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他们要和我们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呢?小朋友让我们赶快闭上眼,让小动物藏起来吧!

(2)小朋友,小动物都藏好了,我们快来找找看他们都藏在什么地方呀?(请每一位幼儿说一说,能说出谁藏在什么的上面,谁藏在什么的下面。并请他把小动物找出来。)。

3、幼儿参与活动,一同进行捉迷藏的游戏。

(1)小朋友真能干,小动物藏的这么好也都被你们找到了,你们的本领真大,这回我们也来藏起来,让小猴子来找找我们,好吗?小朋友在藏的时候要记住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那让我们赶快找个地方藏好,一声不响,一动不动,让小猴子找不到。(教师扮做小猴子,“小朋友,你们都藏好了吗?我要来找了?”)。

(2)小猴子找小朋友,“咦,怎么一个小朋友都找不到了,他们都藏到哪去了呢?我实在找不到你们,你们还是出来吧!”

你们刚才藏的这么好,谁来告诉我你是藏在什么地方的?(引导幼儿说出上下方位。)。

4、结束活动:

孩子们的学习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所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中的“上下”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孩子们才能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上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2、培养学生上下、前后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对上下、前后的位置加以准确的判断。

4、让学生了解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和顺序。

教学难点:对学生上下、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游戏。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纸、各类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1、谈话:小朋友喜欢游戏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比一比,谁最机灵,做的动作最准确,我们就评他“小机灵奖”。

2、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小脚向上跳一跳,小脚向下蹲一蹲,小脚向前走一步,小脚向后退一步。

3、评出“小机灵奖”。提问:我们口令中的上下、前后表示什么?

(以学生喜欢的“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你能说说汽车、卡车、轮船分别在什么地方吗?

(3)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火车在汽车的下面,在轮船的(),卡车在汽车的(),汽车在卡车的(),完成以下空格和问题。

(4)质疑:为什么说火车一会在下面,一会在上面?

小组讨论,汇报。

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上面还是下面就要看它和谁比,和不同的人或物比,它的上下位置也就不同了。也就是说物体的空间位置是相对的,关键要看它和谁比。

2、(课件)出示例图:

李林排在谁的前面?王英的后面是谁?

张宁排在李林的哪儿?王英在张宁的哪儿?

从图书馆上车,根据站牌推想小朋友经过几站路就可以到达展览馆?下一站是什么站?

图书馆后第四站是哪一站?公园的前一站是哪一站?(课件出示)。

(2)路过体育馆的时候,小狗们正进行着激烈的游泳比赛:(课件)。

你们看到了什么?并完成相关问题如果继续游泳,它们的前后顺序可能有什么变化?

(3)小组讨论。

(4)小结:我们要说一个人或物体在前面还是后面要看它在什么时间。时间不同,前后位置也就不同,这是位置在时间上的相对性。

(新知教学围绕教材的情境图展开探究,让学生观察图,让学生了解同一个物体和不同的物体比,就有不同的位置,体会参照物不同,物体的上下位置就发生了变化,初步感知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说一说:课桌的上面有什么?课桌的下面有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摆一摆: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把铅笔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3、找“前后”的活动。

(1)老师请3位小朋友上台(面朝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中间那位同学和谁比在前,和谁比在后.

(2)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向后转)。

(面朝北时,1号在最前面,3号在最后面;面朝南时,1号在最后面,3号在最前面。)。

(4)质疑:为什么1号一会儿在最前面,一会儿在最后面?小组展开讨论。

三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的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邢雯。

教学目标: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品读感悟法想象描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重点。

1.板书:柳问:日常生活中你看到的柳树是怎样的?在柳前加()。

生自由答。

2.把课题板书完整: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补充: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

望而生畏广袤无垠青石嶙峋不可思议虐杀。

铺天盖地雷轰电击起死回生摧毁吟诵。

锻铸卓越韧劲深邃凝滞。

a.指读,注意正音。

b.引词入文,理解词语。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们知道这株柳在作者的心中是――神奇的,是神奇到令他望而生畏的。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先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它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学习3、4段,感受生长环境“神奇”

1.指名读3、4小节,看看是在怎样的一片土地上长出了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

2.用文中词语来说说你读到看到的青藏高原。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课件出示图片、诗歌,朗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根本看不到。

任何。

一棵树……。

3.看着这片土地,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想到什么样的词语和诗句。

(生交流)课件出示边塞诗词。(朗读)。

4.看着这片土地,作者一瞅见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哦”怎么读?“哦”里包含着的是什么?)(惊讶,诧异,出乎意料)。

师:是呀,在这样一片荒凉的原野上,居然生长着这样的一株柳树,怎能让人不诧异,怎能让人不惊奇?不过也正因为这片土地的荒凉,才更能衬托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板书:衬托)这时再读这段描写柳树的句子,相信你的感觉肯定不一样了。

(出示第5小节,齐读。)。

4.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株柳是怎样的呢?

自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出了这株柳的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这株柳树的?自学后交流。

三、学习第6、7段,生长过程显“神奇”

1.看着这片土地,看着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这株神奇的柳树,我们不禁和作者一样产生疑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它生长的岁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7两小节,看看这株柳树是怎样生长、壮大起来的,请画出重点词句细细体会。(生默读课文)。

2.学生交流:

通过读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从那些句子感受到的?

出示句一: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补充青海高原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几乎滴雨不下,冬天温度最低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土都成为了冻土。“绝不宽容”、“任何”:不仅仅是柳树,所有绿色的生命青海高原都不会给它活到第二年春天的机会。(有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出示句二:

“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出示句式练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开了缝,这株柳树()。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这株柳树()。

一声惊雷在天空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这株柳树()。

三个“多少”、“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对我们而言也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词,但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而言,这却是生命的摧残,面对这样的摧残,这株柳树害怕了吗?(师生朗读这段话)。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师生再读这段话)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它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这“绝不宽容”中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这株柳,你的心灵一定会为之震颤。(齐读第5小节)。

这时候我们来看这个“撑立”,它仅仅写出了这株柳树高大粗壮的样子吗?

(生交流)。

师:这一撑撑出了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一撑撑出了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一撑撑出了一株神奇的柳树。(齐读第五小节最后一句)。

四、学习第8自然段,对比灞河柳突出命运“神奇”

1.让我们想象,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是什么样呢?(生回答)。

2.作者在第8小节就写了自己家乡灞河的柳,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板书:对比)。

4.出示: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与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齐读)。

理解最后一句话:你看到的仅仅是这株神奇的柳树吗?(交流有着顽强毅力的人:夏洛蒂、霍金、谈迁、司马迁等)。

同学们,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我们也会像这株柳树那样遇到困难,遭受挫折,学完这篇课文,希望在你的心中能深深的种下这棵柳树,当你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想想这株柳,我想你一定会充满力量!(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凝望青海高原这株柳,你想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衬托。

神奇生长过程想象。

不同命运对比。

望而生畏顽强抗争。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联系生活补充说明柳树的特点“()的柳”,因为这正是课文后面对比的内容。于是学生就用上了“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等词汇,理解词语的意思便轻松解决了。后面的对比课上也不许详细讲解了。课上,我重点培养学生的朗读,从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去感受柳树的强大生命力,学生兴致盎然。

16、草原。

首案编写:邢雯。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同学们到过草原吗?谁来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生活的距离,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补充:拨转马头中“转”读三声。

迂回中“迂”读一声。

玻璃中“璃”读轻声。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板书景美人美。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5.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草原除了美丽,还有什么特点呢?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交流。(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字,“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3)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人民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的朗读上。写景的内容要读出美,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内容要读出草原人民的粗犷,热情,能歌善舞等特点,要通过读书感受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读完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写了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境,并交流了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及描写再次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17麋鹿。

首案编写:邢雯。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2个生词,其中6个只识不写,学习多音字“悄”,理解“回归自然”、“绝迹”、“漂泊”等词语的意思。

3.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4.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内容的要点,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让学生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的过程中,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种很特别也很珍贵的动物,它叫麋鹿。谁对这种动物有了解,给大家介绍一下。

板书课题。

3.认真读课文,看课文介绍了麋鹿的那些知识。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出示词语:悄无声息林茂草丰销声匿迹颠沛流离。

沼泽跋涉繁殖别墅觅食。

多音字:柏林,柏树。

(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4.小结。

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

强调:沛,右边不是城市的市。

四、作业。

2.描红、临写。

1.抄写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假如你是自然保护区的讲解员,你会如何向人们介绍麋鹿的外形特点?自己试一试。

指生讲解。

2)这样介绍太过简单,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联系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练习讲解。

学生练习后指名讲解。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

(1)指名读课文。

(2)出示“传奇”,齐读。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

(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

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生交流。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总结。

1.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

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

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放养”是怎样的?“饲养”呢?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交流复述方法。

3.练习复述。

(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

(3)师生评选。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4题。

板书设计:

17.麋鹿。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浅显,而麋鹿这一动物也很神秘,所以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高。课上为了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我以讲解员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适当进行组合然后介绍,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积极性很高。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讲,说明类型的文章,采用讲解员或小记者的形式来了解所介绍的内容效果会很好。

习作5。

首案编写:邢雯。

一、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银杏》,懂得要全面了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还得请教别人,查阅资料。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先写出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题目自定。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习作中介绍家乡的一种产品,先写出它的外部特征,再写出它的价值或用途等。

三、教学方法:

整理、运用资料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阅读例文,小结写法。

1.轻声自读例文,思考:这篇习作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写的?记叙了哪些材料?

3.提问:从中,你得到了什么“秘诀”?

4.小结:要围绕一个主题选材,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搜集材料,安排详略。

6.小结:在写作时,要搜集多方面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写这一事物。用不同的写法,这样会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彩。

二.指导选材。

1.提示: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家乡特产的各方面材料,选择一个主题,围绕主题选材,确定详略,列一个提纲。

2.组织交流。

3.提示:听了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启示?修改你的提纲。

三.进行习作。

1.教师巡视。

2.指导修改。

第二课时。

一.小结。

1.小结此次习作的大致情况。

2.表扬此次习作写得好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3.表扬此次习作有进步的同学,并请他们朗读自己的优秀片断。

总结此次习作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修改。

1.出示一篇有共性问题的习作,并且出示讨论题:

(1)这一篇习作与刚才的习作比,存在什么问题?

(2)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可以怎样解决?

(4)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修改?

2.组织交流。

3.提问:(1)从刚才的讨论中,你有什么启示?

(2)你觉得自己的习作有什么问题,可以怎样修改?

4.要求同桌交流互提修改意见。

三.尝试修改。

教师巡视修改情况。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重在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并整理资料的能力,有好大一部分学生就是直接将所查到的资料照搬照抄了过来,整篇文章太过精炼,不含任何感情。看来学生们乐意查资料,但把资料变为自己的语言便有了难度,这也是今后习作中的一大难点,仍需不断训练。

三年级第五单元作文的教学设计

在寒冷的北方,入冬总是有雪的,白雪时而如翩翩飞舞的粉蝶,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不肯轻易着地;时而又像飘零的落叶打着旋儿,优雅地翻转着身子,时而又似纷纷扬扬的柳絮,辅天盖地。

我再次转过身去,对妈妈说:“天冷,你回去吧!”妈妈只是理了理零乱的头发,笑着说:“天黑路滑,我再送你一段,等到了公路上,我就回。”我无言走在路上,而我的心却像起风的海面,久久不能平静。

曾几何时,我以为妈妈眼中只有小妹,我?!总是次要的?曾几何时,我以为我是家中可有可无的角色,从不被人重视,曾几何时,我以为我只是家中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又曾几何时,我以为家只是给我生活费的地方。要放寒假了,面对一堆堆一撂撂的“家当”,我总是捷足先登,老早就开始一点一点往家里挪,直到放假,而同学们的行李却从来都是父母请假带回去的;每年的冬天,当天气看起来还很明媚时,我就早早预备了厚厚的棉衣,因为我知道,如果变天,没有人会给我送衣服,而我的同学们却从来都是轻装到校,冷了,一个电话,父母即刻就会从天边飞到学校,送衣送衫;我要转学,茫茫人海之中,我举目无亲。到不到学校大门,是我自己问着、找着……从那时起,我的心就被冰雪封住,我的心被冻的冰冷、坚硬,可是,在今天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我感觉心底吹过一阵春风。

到了公路上,妈妈说:“你走吧。”我跳着“咯吱”响的积雪,迎着刺骨的寒风,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曾经,我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冬天的,永远都是刺眼的白,刺骨的风,可是,今天早上,我却发现,我,错了。

我缺少爱吗?非也!我只是没有发现爱,没有发现身边一点一滴微小的爱,还是我无意一白,“我手冻了”,妈妈就又是烧水,让我汤手,又是深夜跑到诊所给我买冻伤膏吗?还是我说冻脚,妈妈连夜赶着给我做了一双厚厚的鞋垫吗?而后又赶着织出一双棉鞋,忙着给我送去吗?不是因为我晚十分钟回家,妈妈便急急忙忙地跑到学校去接我吗?不是因为今年冬天大雪封道,妈妈不放心我,遂站在冰山冷地的白色里等我吗?其实,爱就在我身边,而我,却至今才明白。

蓦然回首,却见妈妈还在纷飞的大雪中站着,呼啸的西北风吹打在妈妈弱小的身躯上,我的心是痛的,风雪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大声向妈妈说:“妈,鞋很暖和。”我知道妈妈一定会笑,对!我看见妈妈笑了。

穿在脚上的母爱,无论在多么大的风雪里都会温暖着你,无论你走多远,都不会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240=410+190=200+200=240+410=。

2、什么是周长?

3、谈话导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绿树丛中有凉亭,凉亭周围有环形小道,今天我们去哪里游玩好吗?(小黑板出示情境图,小道没有标明数据)。

4、板书课题:游园。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这条环形小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这个图像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汇报。

3、标出每段路的长度,再看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三、检测。

1、课本p46“试一试”的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小组检查汇报完成情况。

四、训练。

1、课本p47第3题。笑笑在动物园里沿着右面这条路线走一周,她一共走了多少米?

2、课本p47第4题,计算下面的周长。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直观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理解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等。

活动一:猜谜活动

(课件出示)八字下面藏把刀。(打一字)

出示课题:分一分

活动二:分东西。

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2、可是只有一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给这两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

出示“一半”。

活动三:创设表示一半的符号

1、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示出一半呢?试着在本子上画一画或写一写。

(学生创设一半)

2、汇报交流

活动四:认识1/2

1、师:老师是这样表示一半的。(板书:1/2)

2、介绍1/2。

活动五:涂一涂(涂出1/2)

1、师:那你能涂出下面图形的1/2吗?

(课件出示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3、师小结: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饼,还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一半。

活动六:认识其它分数

1、让学生说说一张正方形纸可以平均分成几份?

2、动手试一试。

3、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

4,展示学生的`作品。

活动七:认识分数

1、概括什么叫分数。

2、自学课本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交流。

活动八:生活中的分数

1、(出示几个国家的国旗)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几个国家的国旗,它们能让你想到了哪些分数?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2、学生交流

3、汇报交流

活动九:课堂总结

活动十:拓展提升:

一个三角形,它是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那原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呢?请你拼一拼。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掌握简单事物搭配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生活处处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找出简单事物的搭配方法。

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情境教学,指导操作,直观演示法。

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白板。

在二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他们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对有序搭配有一定的模糊意识,缺乏理性层面的思考。本节课可以通过迁移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老师是朝鲜族特别能吃辣,你能吃辣吗?能否帮老师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呢?(课件)你看,三个字就有六种排列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搭配中还有那些学问?(板书:简单的搭配)。

【本环节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用学生们喜爱的动画人物来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试着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美羊羊都有哪些衣服?其中有几件上衣,几件下衣?

生:2件上衣,3件下衣。

师说明:如果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衣是一种穿法,你最想让喜羊羊怎么穿?

2、小组合作。

师提问: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老师都不记不清楚了,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课件出示)有人想出来了吗?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只在脑子里想,想不清楚啊!好,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把你们的想法表示出来。(学生在白板上画)(画图连线、文字连线、图形符号连线、数字连线法、字母表示连线等方法)。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3、展示汇报。

选择不同的表示方法在黑板展示,对比,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你们虽然表示的方式不同,但都找到了所有的搭配衣服的方案,没有重复也没有遗漏。请大家想一想,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呢?你们试着总结一下。

【本环节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思考过程,展示交流,突出有序思考。

4、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记录不同穿法。

课件出示:

1、先选定上装,再搭配不同的下装。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有三种;再用另一件上衣去搭配三种下装,又有三种,一共有几个三种?列式3+3或者2x3(板书:3+3=2x3=6种)。

2、还可以先选定下装,再搭配不同的上装。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有2种;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又有2种,最后再用一件下装去配两种上衣,还有2种,一共有几个2种?列式2+2+2或者2x3(板书:2+2+2+6种2x3=6种)。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但是基本方法是一样的,都是要先固定一种服装,上衣或下装,然后按顺序去一一搭配,(板书:先固定其中一种,再按顺序搭配)。

指学生所画方案,许多同学都找到了六种搭配方案,可我发现同学们有好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同学们,你们看,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都能不多不少地把所有的搭配穿衣的方法表示出来,他们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呢?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了,谁再来说一说。(先选定再…)。

很好,这样去思考问题,就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点击课件)我们称之为“有序”的思考。(板书:有序)。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喜欢哪个?说一说你的想法。

【本环节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思考,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符号思想,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由具体文字表述、画图表示到用抽象的符号表达的变化过程,体会符号表达的简洁、明确等优点,进一步认识到符号对于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作用。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

课件出示:

牛奶。

豆浆。

蛋糕。

油条。

饼干。

蒸包。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一题。

看一看,能组成哪些两位数?

十位。

个位。

师:哪些数必须写在个位上?哪些数必须写在十位上?

生:3、6、8必须写在个位上;2、4、9必须写在十位上。

师:那这六个数字能组成哪些两位数呢?说说看。

3、完成练习二十三第4题。

师:明明和聪聪两个小天使真可爱,瞧,孩子们都争着要和他们合影拍照呢!课件出示。

4、完成练习二十三第5题。

5、提高题。

看这节课的最后一道题——1题,?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

一束鲜花和一个蛋糕,有()种搭配方法。

老师想将这道题再增加点难度,不知你们敢不敢挑战一下呢。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打算在妈妈生日那天送妈妈,一束鲜花、一个蛋糕和一张生日贺卡,有()种搭配方法。

四、全课小结:

数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谈话:你觉得下面的哪一幅图是表示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是3倍、还是2倍呢?先认真地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小组内交流。

设疑:看来,在圈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先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第(1)题中红旗是黄旗面数的几倍,第(2)题中黄旗是红旗面数的几倍,再重点说一说两道题的区别。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张冬梅的《倍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略)。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大家都逛过超市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几幅超市画面,定格一张。4个信息,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每个蛋挞3元,每个面包5元。)。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

1、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同意吗?怎样解答?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孩子们真能干!继续。

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买一盒蛋挞多少钱?那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同意吗?可不可以补充有6盒蛋挞,每个面包5元这两个信息?为什么呢?(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补充完整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每个蛋挞3元)。

那么我们补充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答:因为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每个的钱乘以个数就能够得到总的价钱。是的,每个的价钱是物品的单价,个数是数量,一共的钱就是总价,我们通常用单价乘数量就可以得到总价。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已经能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授。

师:回忆一下,解决问题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呢?(学生回答,师贴板书,

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步骤来解决超市中售卖保温壶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时追问,你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方法的不同。对比它的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阅读与理解。(预设,学生说,在阅读理解这里我知道了已知信息是……,要求的问题是……)老师立即贴黑板。

师:12箱这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在阅读理解时就要从文字或者图片中去寻找信息,图文结合。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学生汇报,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

列式:12x45=540(元)。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x5=2700(元)。

综合算式:12x45x5。

=540x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同意他的做法吗?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呢?

师:你是根据怎样想到先算每箱卖多少钱的?

生答:我根据每个保温壶是15元,每箱有12个想到的,老是迅速贴思路图。师:又是怎样算到一共多少钱的?贴。

师:和他一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学生回位,单子留下。)。

师:同学们,看这个思路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已知信息每个45元,一箱12个,用乘法可以求出每箱多少钱(添乘号),然后再用每箱价钱和卖出了5箱这两个信息,又用乘法就能求到了一共卖了多少钱?(添乘号)。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多同学用了分步计算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解答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答。

(相同:解答思路相同,都是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不同:分步计算时用了2个算式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计算的连乘的.综合算式。板书“用连乘”今天我们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二:

师:除了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列式:12x5=60(个)。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60x45=2700(元)。

综合算式:12x5x45。

=60x4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师:也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照黑板上的方式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思路吗?学生说老师贴,用每箱12个乘一共有5箱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到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求到的数量乘每个保温壶的单价,就求到了一共的价钱。

1.这个题我们解答正确了吗?还要怎么办?(生:检查------)你是怎么检验的?(重算一遍)。

我们做的第一种方法的结果和第二种的结果一样,可以互为检验。用两种方法都算出来,一共卖了2700元,证明做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全班口答。

(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2.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结果相同,综合算式都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都用到了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第一种方法的第一步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每箱一共卖的总价;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也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5箱一共卖的总价)。

不同:解题思路不相同。方法一是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解题思路不同找到中间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时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问题解决的微课。

看了微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2.开放题。补充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让它变成用连乘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

老师巡视。汇报。

师:适时表扬,真能干,同学们真棒,今天学了新知识的连乘问题就知道运用了,我太佩服你们了。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师: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p43例4)。

1、我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我能学会用竖式计算三个数的连加。

3、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能正确运用竖式笔算三位数的连加。

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购过物。

生:有。

师:真棒,孩子们都有购物经历,星期天,小红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场买了三件商品,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了什么(出示情境图)。

生:护眼灯、学习机、空调扇。

师:从这张销售清单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

师:根据这些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生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多呀!说明了生活中蕴藏着很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万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

板书课题《用万以内加减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解决刚才刚才提出的其中一问。

(1)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讨论:这一问是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讨论完后,老师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60(元)。

预设二:558+225+166≈1000(元)。

学生回答。师板书。

3、解决第二问: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思考:解决这一问采用估算、还是准确计算?

学生自主准确计算。

预设一:558+225+166≈949(元)。

558。

225。

+166。

--------。

949。

预设二:558+225+166≈949(元)。

558783。

+225+166。

-----------------。

783949。

指名演板,比较哪种笔算形式简便?

(三)趣味练习、灵活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

一部手机原价898元,现价685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一个洗衣机原价975元,现价888元。大约降价()元,实际降价()元。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书p46第14题。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1.使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