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9 18:02:23 作者:笔砚 孟子读后感(汇总10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孟子读后感篇一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能教育我们怎样做人的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

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就有幸读到了这本能让我们终身受益的书。

关于教我们怎样做人的书我读的不多,但也涉猎过一些,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但这本书对我影响比较大。

这本书主要写了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故事,我读后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几个故事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师友之道》。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成熟自己》。

在这个故事里讲的是仁义,这个经常听到的词,在孟子看来,就好像良好的'种子一样,种下去以后生根发芽,耐心呵护,最终使之成熟收获。

如果种下去了,但没有收获,那和杂草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标,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废,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通过读《孟子》这本书,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爱这本书,我不会忘记它的。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

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

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

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

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

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

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

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

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

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

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

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

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

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

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

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

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

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

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

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

第一,人性本是善。

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

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

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

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

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

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

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读后感篇二

这几天一直在拜读《孟子》。这本记载着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先哲语录的书籍,仔仔细细的阅读着其中的每一个字,压抑着强烈的好奇心不去参阅附带的白话翻译,殚精竭力的吮吸着原汁原味的古文风采,脑海中逐渐清晰的浮现出一幅极美的画面,恍惚之中仿佛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长者站在历史的`长河之畔,娓娓道来字字真言。

颇感意外的是书中的条条道义竟然与时下的人生感悟如此相似!这几本书原来打算在半年前就买下来,可是当时身边的一位长者对我说:“不要不务正业,你现在最需要看的书应该是《工程力学》,在你这个年龄阅读这些古书仍然属于玩物丧志。”

当时只好咽下口水离去。前些日委实经不住诱惑,碎银购下,寄于案头,呵护备至。注视着那精美排版的书籍,仿佛是深邃不止的历史海洋,透过她们,看见的是两千年前那一幕幕混沌初开、兵荒马乱却百家争鸣的火热画卷,霎那间所有的高楼大厦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草野、泥路、栈桥、群兽,碧蓝无染的无垠苍天,童谣、民歌……谁还敢说没有“时间机器”呢?!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孟子,为中华文化开启了衔冠“亚圣”的新篇章。读之,品之,悦然明朗于心。

孟子读后感篇三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孟子》这本书,这是一本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好书,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今天,我在我们所学的《经典诵读》里读了《孟子》。

首先,我觉得《孟子》经典之处在于他有胆量说出来。比如:“惟孟子挺名世之才,秉先决之志,拔邪树正,高行历辞。”短短几句说明了孟子敢说敢当的气度。在《梁惠王》里,讲了孟子对国王的教导,使得国王暗自佩服“寡人愿安承教”。

其次,我觉得孟子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比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有一块五亩的地,养的有蚕,种的有桑树,坚持下去,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有衣服穿了,因为蚕吃桑叶,蚕长大以后可以吐丝做衣服。其道理更深刻:一个人如果做一件事坚持不懈,那他一定是成功者!

读《孟子》使我受益无穷。我也要像孟子一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子读后感篇四

孟子见了梁惠王时的说词。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已矣。”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辩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皆与孟子的“惟义所在”观点合若符契,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得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利,只不过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唯利是图不知世上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原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可用圣人孔子的“见利思义”来调节。

孟子读后感篇五

最近几天有些浮躁,感觉心神不宁。或许是过年前巨大的能量场感染了我,或许是自己太过于敏感,身体的疲惫不觉涌上来。今天发现,工作了要保持每天的阅读,身体锻炼,整理,这三件小事,都是不容易的。

人会有惰性,会有情绪,会喜欢“吃喝玩乐”一切不动脑的东西,这也是天性使然。

阅读《孟子》,这段时间是看不下去的,归结原因是心绪不宁,工作了的我特别容易受到周围能量场的影响,这两天一直都在购置年货,也是受大环境的影响。

现在发现,读《孟子》实际上是在吸收来自国学文化的高频能量,《孟子》,久石让的音乐,优人神鼓的《托钵僧》,这些都是很纯粹的能量,每天站桩,每天听音乐,每天阅读,每天做这一件件小事来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这些都是养人的宝物。每天下班后留出一段时间和他们相处,去感受他们一点一滴。今天站桩的时候对他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我感觉到腹部的气在一点点往下沉,优人神鼓的音乐不断进入我的身体,我通过身体不断抖动将身体的负能量和情绪排泄出去,完成了整个能量的循环。

阅读《孟子》,我感受到孟子对世人的仁爱和精神境界。一个人的言语是他思想最直接的体现,我感受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对世间的仁爱。

阅读《孟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在人世间为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屏障,让那些浊气远离在外,之前我一直不太懂得保护自己,也是自己傻傻地全然接受很多东西,这也让我受了很多伤害。

现在我渐渐地为自己的内心构筑一个帐篷,好好保护自己的赤字之心,而立之年,立身后齐家。

孟子读后感篇六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把它发扬光大。

我读了《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这一篇文章后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孟子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的观点。他的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文中,孟子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告诉我们只要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只要按照时间砍伐树木,材木就会用不尽。是呀!顺应农时,就能使民生得到保障。如果人们忤逆大自然,人们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假如人们不按照时间进树林砍伐,而是乱砍乱伐,就会造成树木死亡,造成水土流失,土地就会荒漠化,最终造成耕地总面积减少。人们一切美好的愿望都会被摧毁。有电视新闻中报道某一地区,在海边冲上来一条12米的鲸鱼,这条鲸鱼已经奄奄一息了,就在工作人员检查它的身体时,它突然吐出了很多垃圾。这就是人们不爱护环境,把许多垃圾扔进河里造成的。如果再这样下去,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动物濒临灭绝,造成的后果是食物链被破坏,我们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发展,这样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反观现代社会污水横流,土地沙漠化严重,雾霾笼罩着都城,这是我们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我们国家遗忘祖宗的祖训遭受的惩罚。我们坚决对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执政理念说不。我们需要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理想的生活状态。

文中,孟子还告诉我们要孝敬长辈。“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他告诉我们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之后,要兴办学校,教会人们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道理,只要人们有孝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再劳作了,社会也就安宁,和谐了。可是,今天许多人早把我们的“孝顺”这个优良传统抛到脑后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品读经典著作,吸取其中文化精髓,让我们把其中的精髓传统发扬下去。

孟子读后感篇七

最近,笔者通读了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孟子》一书,颇有些感想。

《孟子》一书的内容,总起来看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仁政”。大多数的篇章就是讲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实现“仁政”。当然,还有关于修身、学问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暂不讨论。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书中并未加以解释。但从《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关于仁政的某些观点。你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亡。”、“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民为贵,社稷次这二,君为轻。”、“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说到底,仁政也是两个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结论:仁者无敌。

应该说,孟子的“仁政”观点,在20xx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孟子读后感篇八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孟子读后感篇九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

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对比国家当时的不仁政。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正是来自这样的担心,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孟子读后感篇十

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着述。

——题记

他,一个平凡至极的人。

他没有秦皇汉武的创举,他没有商鞅范彝的谋略,他更没有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位高权重一手遮天的能力,更没有指点江山的霸气。

与他们相比他只是繁星中的点点火星,如此的微不足道。

但他演绎出了他的史诗,平凡中的不平凡,他便是孟子。

他,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体,他认为哲学的思想中最高的范畴是天。

他,在那个战火的年代了,在那民贱君贵的不平扥的时代中。

他傲然站出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藐视王权的思想。

他将所有人无论贫贱,无论高低平等看待,在他的眼中人人平等,“圣人与我同类者”他的傲然如此。

他,一个身如草芥之人却心系天下。

走访四海,关心民生,面对王权,他无所畏惧,直谏而言道:“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王权至上的年代中依旧无法动摇他的思想。

面对高位的诱惑,生死的威迫他依旧保持着本心。

与人乐乐而非独乐乐,这便是他的乐。

他,如大海包纳以为。

他始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不善,水无有不下。

面对不善,他用善去感化,面对不仁,他直言请柬“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他提倡仁政,而仁者无敌正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一介平凡书生,却成为了使人眼中的胜任圣人:他,一位平凡的老百姓,却无视金钱名利的威诱:他,一个平凡的子民,却舍生于直言进谏的艰苦道路上。

他,一个平凡的人,却在我们每个人之上,他拥有着天一般的胸怀,一样的淡然。

他,瞰破了天道,看透了红尘,他所为的,只是保持本心。

《孟子》读后感 在今年的'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十本书。

当老师将书名告诉我们的 时候,大家大都不以为然,因为这些书都是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书籍,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 必要去读他们。

但是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随便翻阅了几页《孟子》以后,发现事情并 不是我想象的那么简单。

曾在大二时由于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看过《孟子译注》一书,但是 当时也并没有进行细读, 而只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了对于孟子的翻译和译注上, 但却也已 经感受到《孟子》一书中所包含的道理确是让我们受益无穷。

而如今重读《孟子》 ,更是感 触颇深。

和《论语》一样, 《孟子》也是以记录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较《论语》来看又有明显 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 《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 智而雄辩。

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 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的文字是《孟子译注》中对《孟子》的 评价,而在我通读了一遍《孟子》以后,我的第一个感受便是,这虽是一本古书,但读来却 并不感觉乏味或枯燥,且读完每一章后都能给人力量,引人深思。

不同于《论语》中直白的 说理方式, 《孟子》一书采用的是类似于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进行记叙,从而得出一定得道 理,并且有时并不明说其中的道理,这让人读来十分有趣但却仍能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

孟子作为亚圣,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提倡仁政,自善其生,崇义尚道等等,但是在 读完《孟子》 以后, 我最佩服的还是孟子敢于直面君王,敢于说真话的那种勇气与胸怀。

“王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 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 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以上是节选于《孟子见梁惠王》中的片段,在孟子中,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类似的片段。

在这些片段中, 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孟子在面对君王时的 凛然正气。

他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见解,敢于批驳诸侯王的暴政和不仁不义。

孟子,是个真 人,敢于说真话的人。

与孔子相比,孟子更坦诚,率真,对统治者的批判更犀利,更不留情 面。

我感觉,孟子有豪侠之气。

他自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正气,正 是孟子更亲近庶人民众,所以,他才会最终发展为那种崇高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在孟子之前,还没有人敢“颠覆”君位“至高无上”的传统。

尽管孟子言论如此, 可我们也并未看到孟子因此而被统治者“穿小鞋”, 可见, 当时的社会虽礼崩乐坏, 争战频繁, 但人们的思想还是非常开放的,言论自由的,统治者对孟子的主张虽不去施行,但还是洗耳 恭听的,是尊重人的。

而面对今天这个社会,孟子的这种品质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 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 般真正心系国家。

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 的想法与感受, 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 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 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 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星期天,我在家读了一篇《孟母三迁》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母 亲三次迁居。

我想:为什么孟母要三次迁居呢?我带着这个疑问读完了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大学问家叫孟子。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

他 和邻居家的小孩子,把学办丧事当做游戏玩。

因为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接 连搬了两次家,最后搬到学堂附近。

由于在好的环境下受到好的影响,孟子 开始注重学习,发奋读书,最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小的时候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只有好的习惯才 能成就大事。

妈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 周围的人的言行影响, 孩子在幼儿时期模仿力最强, 所以应该给他们良好 的环境. 古人教导我们要与圣人为伍, 远离琐碎事和卑鄙小人, 才能有所 成就, 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结尾:读完以后我想:孟母为了儿子孟子的成长,三次搬家操碎了心,付出 的也太多了,她是个伟大的母亲,可亲可敬。

我想:我的母亲,也是个伟大的母亲,母亲为我的成长同样付出了很多,也 操碎了心。

我怎样报答我的母亲呢?我一定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完成 好各项作业,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争取优异成绩。

让妈妈笑口常开,这是我 最大的心愿。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