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到社会的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19:38:14 作者:QJ墨客 最新出到社会的读后感(汇总5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出到社会的读后感篇一

老实说此书史实被很多书籍引用过,很多题材耳熟能详,不怎么新鲜。但陈先生的观点却足以令人赞赏和欣慰。书中不再以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绝对性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这些观点出自一位受党教育多年的史学家笔下,确实难能可贵。也反映了国内学术的提升。比如对于太平天国的评述、对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对于孙中山与袁世凯的纠葛等等,以史实为依据,不再遵循既定的说法,颇发正统文字不言之语。

读完全书,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要算第十三章《假维新中的真改革》,所以如此,大概是由于我们在关注清朝最后十年的历史的时候,往往更多从革命党、从北洋军阀的角度去看了,而忽略了当时的正统政府在做什么。恰恰是这个忽略,使我们往往以为既然是落后的政府,即使在庚子事变、签署《辛丑条约》后,也一定仍是腐朽、不知悔改的,因此才有最终的灭亡。但我们的角度产生了错误。陈先生在书中通过事实告诉我们,最后的十年,清政府固然仍然落后,但并没有坐而等死,恰恰相反,区区十年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系列重要的实践的发生,注定这十年的主角不应被完全忽视。创新学、练新军、建工厂、修法律、改政府、废科举、五大臣留洋等等,一系列的事情值得关注,于是连陈先生也感叹,清末这十年的改革成果在民国初年不仅没有被废除,反而大部分保留并延续使用了。也就是说,这些改革确确实实是正确的改革方向,是对国家有好处的。

但结果人人知道,清朝毕竟灭亡了,在李鸿章、张之洞、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后不久,在康梁依然活跃的年代,迅速的灭亡了。新学和公派留洋的的学生成了推翻政府的主力,新军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新式工厂生产的枪炮调转了枪口,清政府的十年维新换来的只是加速死亡。

是维新还是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适得其反,让我们看看陈先生是怎么说的。他把清政府在改革中的灭亡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先天不良

第二、旧人办新政

新政是由一批曾经仇视改革或与改革为敌的任务完成的一次带有革命内容的改革。尽管最坚定的顽固派在庚子事变中已经或死或流,但这些临危受命的改革权臣们,其根本特性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限制了新政的可信度和深入的发展。想想一个言出而不行、甚至庙堂之言与实际操作差距极大的改革,其结果恐怕只能带来负面的效应,使社会混乱,成为王朝的催命符。

第三、传统和既得利益的双重阻力

这点好理解,不多说了。

不可能成功的改革,其起始和过程如此,其结果可想而知,但过程中的一些举措仍不失为成功之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在清灭亡之前颁布的《实行宪政谕》。无怪乎陈先生在本章最后感叹:“历史有情乎?无情乎?”

中国当时的社会复杂度也确实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所能比拟,这也导致了中国在清王朝灭亡后,不可能马上出现一个新型的国家,新的灾难只是在延续。

读了陈先生的文章,联想起姜鸣在书中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以及现实中最近自己的颇多感触,不仅兴从中来,提笔作词一首以记之。

鹧鸪天

读陈旭麓先生《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三朝未远有余荫,中兴渺渺泪盈频。

清流名士湘淮客,未敢风流揽万钧。

汉丞相,楚将军,关山西望满乾坤。

秋夜小楼休独饮,逆水江心月满身。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

与林则徐一样,叶明琛“雪大耻尊国体”,所不同的是林则徐以“师夷长技”的气魄为中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道门,而叶明琛则是关上了门,用身心贴连着中世纪。与之相比是理性的务实的林则徐。

叶明琛带着两千年来的个人英雄主义,面对英国对总署的炮轰,巍然不动,封建卫道士和先进的西方枪炮相对抗,哪有不败之理。其心可哀,其事则不足为训。他的事情被官宦们长时间的咀嚼反思,足见他不是个人行为,而带着那个时代的气息。

当时官员们甚至认为用取消关税换得不住使节,值。他们更看重维护他们的尊严。

外国人乘轿进城换约礼仪上的凌辱与外国人在中国的烧杀抢劫相比给当时中国人更加难于接受的难堪。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震撼了东南沿海的话,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头至尾的四年却震撼了清王朝的中枢。

出到社会的读后感篇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主要描写了近代中国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历史,以“新陈代谢”一词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变”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的冲击,又经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转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所以,本书着重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做了具体深入的说明。

新陈代谢体现了一种“变”的哲学。作者首先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入手,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变化渐微”的特点,引出了“明清之际,明显的转变迹象”。而这些“明显的转变迹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东来的冲击力引发的。而封建社会的“儒学定于一尊”也成为了中国近代80年历史意识形态领域中,改革与反改革不断被加以利用与论争的焦点。因此,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更衬托出了1840年后“变”的猛烈、迅速。

“变”体现在有关孔子和孔学的论战。它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领域。在多年的历史里,孔学因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皇权因与孔学结合而伦理化,历史进入近代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孔学由“想来不成什么问题”变成了问题,孔子的地位和权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国近代社会,封建儒学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时被加以利用和变化。而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也不时被历史推向风口浪尖,反孔与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成为了变与不变的焦点内容,引领了观念意识形态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换代,以洋教为旗帜建立了太平天国。反孔,大规模地践踏孔孟,而思想上却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东西。儒家思想积之久,所以“在他自觉地反孔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被孔学牵引”,在他成为君王之后,“三纲五常都在不知不觉中回到了天朝”。在维新派论变的哲学中,认为变化是天地间可以用常识和经验来说明的普遍过程,提出了“变亦变,不变亦变”。康有为总结出了“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变与不变的哲学,维新派与保守派变与不变之争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学习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没有自觉地围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质所造成的变化必然直接或者间接地触犯孔子。针对《临时约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蕴,以康有为和袁世凯为首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教与政治再度联姻,孔子与孔学成为了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新旧之争的重要论题。“五四”前的排孔重于整治批判,而新文化运动专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运动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学相联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现代生活“的观念,排孔又成为了观念意识形态的革命的起点,而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总之有关孔子与孔学的论战交错地出现与中国近代社会中,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近代社会各阶层、阶级力量都在为逐渐沉沦的中国寻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变两个半社会的地位,为了救亡图存的目标而努力,在这种同一性的目标下,又存在着不同一性的`根本变化。随着西学东渐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会的变革在逐层深入,中国近代的变革由洋务派“中体西用”、布新而不除旧到改良派的比较温和的“除旧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彻底推翻封建帝制,整个近代社会“变”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地加深、扩大,作者在这本书中,通过中国近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的不同变革阐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方面,除了由封建社会沿袭下来的宗族和行会这两种主要的社会组织外,作者特别提出了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出现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它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出现的。作者尤其强调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国,会党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组织,而是一个病态的组织,而会党的病态反应了社会的病态,它自发的冲动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由于其分布广、势力大,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对象,又因其“缺乏建设性、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又成为了革命队伍中流寇主义和无政府思想的来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这个阶层的存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复杂反映。

社会生活方面的变也在外力的冲击下得到不断的展现。由对西方“夷、狄”的蔑视鄙薄到对“西洋”的好奇与接受,人们的衣食住行受欧风东渐的影响,作者还研究了由此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如剪辫、禁缠足、废跪拜等,作者由这些一般的社会生活事件入手,由浅入深地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的特质。

本书作者文笔优美,语言富有感染力,在对史实的叙述、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总让读者体会到某种情感的流露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东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写到:“东西方落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东方与西方如“隔雾看花,神秘奇异”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历史经验的总结,总时时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仅在知识体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论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出到社会的读后感篇三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本书是1992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本书是陈老的未完之作,这不得不成为史学界的一种遗憾,本书的出版是又其朋友冯契整理之后出版的,以完成陈老的遗愿。

本书分为二十章,前十九章是从近代史的开端讲起,其实中国以往的时期分界已备受质疑,在徐中约得《中国近代史》中就提出了不同的分法,即从清朝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开始讲起。正如新中国从近代的苦难中诞生,中国之所以由此桎梏的原因也是在苦难中诞生的。陈老在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主要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描述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所产生的制度在成功走过了几千年后,走向了末路。陈老通过行政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官僚体系和传统思想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主要阐述了东西方的差异,并强调:“(中国)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西方)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还说:“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它同外国和外部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是成比例的。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可以看出,陈老的观点是在说明中国明清之时就已经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帝国中孕育了衰亡的种子。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讲的是清朝中期以后,由于人口的膨胀造成土地的压力,产生移民和游民并由这些人组成的会党,这一在宗族和行会之外的又一大社会组织。但是这一切的“前奏”都不可能使清政府自觉地向现代化走,正如陈老说的中国的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化)不是中华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这一点是决定以后100多年中国命运的主要东西,它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新陈代谢”。至此,陈老的观点已经被概括地阐述出来,就是说中国近代社会是在外部的压力下进行的以新陈代谢为特点和动力的社会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是扭曲的,变态的。

第四章到第十九章,便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每个时期的特点将出来,陈老的观察入微,阐释深刻而准确,主要是从各个角度来说明各个方面的新陈代谢。

第四章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剧烈影响是正在形成“条约制度”,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的有自然经济解体,同时还有买办阶级和教民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近代平等思想通过西方强加于我清政府的外交平等观念而产生,这正是一种新陈代谢,即此时开始了“一个变态的社会,造成了事物的多种质态,多重外观”的发展。

第五章讲太平天国这一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陈老敏锐的觉察到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教义来源体现了东西宗教观念的融合,并有着新陈代谢般的教义创造。并揭示出洪秀全的失败是历史选择传统而非理想的结果。

第六章到第八章是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才真正的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惊醒,从而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产生了各种思潮,主要有海防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而这一时期便是由提倡海防思想发展到洋务思想。同时陈老指出洋务派的运动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最后却是在封建制度的机体上打出了裂痕,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九章和第十章是讲中国甲午战败之后的巨大震撼引发了维新思潮的高涨,要求进一步行“洋务”,使这种运动做到“除旧布新”。但是沉重的传统惰性一直是近代化的阻力。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是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陈老说从此以后中国的民族抵抗的心理防线终于被击溃,以慈禧为首的领导团体屈服于外国的武力下,但是中华民族的抵抗并没有结束,而是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革命的思潮。还有就是欧风美雨的影响它使中国社会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十三章讲清朝新政却是“以旧人而包办维新,以中古的人来推进近代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由于“换汤不换药”的新政使清政府的对立面越来越多,这是清政府自己为自己掘开了坟墓。

十四章到十八章讲的是“中等阶层”出身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事。在清政府推翻之后,深厚的传统惰性不仅使革命最终无法前进,还造成了军阀割据。同时由洋务派和维新派融合变化而成的保皇派和同样出现倒退变化的革命派都作出了站在自己立场的举动急速新陈代谢的近代化的中国社会正在凭借自身的历史走向进行着选择。

最后是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讲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作出的历史选择。

以上是对本书的基本介绍,本书的特点是使人们观察近代社会的思路有了变化,通过新陈代谢来描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新陈代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发展。同西方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中不断被迫进行的,它自身的旧与新(近代化)是明显的对立在一起的,并且表现出剧烈的变动与革新,这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动因和表象。而西方的近代化是自身发展出来的,是如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一样自然发展起来的,其新旧交替便不会如同中国近代般剧烈且明显。

陈老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史观察角度是有创建的,他使我们有了进一步了解近代社会的方法。由于本书是厚积薄发的著作,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自己的史学水平。因此,我推荐大学生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而且可以起到深入了解史学界不同观点以树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对于我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确实是外国侵略者为了海外市场而侵略清政府,清政府予以被迫应对造成的。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中国社会自古就是这样“保存”自己的,如夏、商的灭亡都是由于外族(商、周)的入侵而亡,但是政权虽亡文化还在,后者对前者批判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秦统一六国同样是融合了夷狄之后在多民族的文化下强大起来完成统一的。同样五胡乱华后有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加上辽金西夏北南宋的融合后,再加上一半的蒙元文化[1]才有了明和清朝前期的繁盛。同样,在近代,原先应为我们驱赶匈奴而造成的罗马灭亡西欧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包容之后崛起的全新西欧在演进出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反过来侵略东方,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这种侵略下,中华民族同样再次发挥包容性,接受西方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等),虽然传统阻碍,但是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是看阻力和推力的力量对比罢了。

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如果没有历史上不断地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就没有新鲜血液可以输入,就会如“不动的腐水”长久不了的,可以说是不断地融合使中华民族延续,各个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其他文明却中断了,也正是“融合”,不是彻底的毁灭。

可以说中国元典时代的包容思想救了中华文明。而放到近代可以说,外国的入侵救了中华文明,使我们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于元朝没有如同其他民族一样汉化,并最终退出中原因此我说元的融入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出到社会的读后感篇四

之前看书都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看得多,忘得多,所得不多,一把年纪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想我好歹祖国的花朵,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故立志:从15年起。凡所读之书,必写书评。于是乎有这第一篇。

陈先生的书是本年所读第一本,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周,算是啃完了。高中时期学历史,近代史就颇感头疼,你改良来我革命,你传统来我西化,你打我来我打你,乱个不亦乐乎。总之就是对这段史料不得要领,高中以后陆续看过一些近代史,徐中约的,蒋廷黻的,多偏重于史料,还是没逃脱治乱兴衰的窠臼,直到看完新陈代谢,才算理清了史实脉络下的暗流。

陈先生所言新陈代谢,可看出该书基调乃历史唯物史观,亦即历史变迁必有其依据,有其因果,如新陈代谢般,可由新陈知代谢,亦可由代谢反知新陈。陈先生在本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为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又区分为中国与西洋的冲突,中国南北两地的冲突。生产力的冲突进而引申出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乃至初期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冲突。随着西洋东渡,一同发生的还有文化的冲突,从体用论(殷海光对于体用有颇精到的评论,评论说道器的外部施展必然影响内部的体,故大清想保持传统的体而依靠西洋的器自强是不可得的。)再到西化论,无一不是文化冲突的体现。而生产力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正如体用之别,互为表里,在涌动的近代激流之中,相互成就了近代历史中的新陈代谢。在冲突的论述中,对于维新、改良、革命的评述尤其精彩,陈先生在书中的精彩评说看官可自行观之,在下姑且用洋人的理论再来分析分析。

布林顿的革命理论将革命分为若干阶段:

1、旧制度失去其有效性和合法性。但是大清的有效性却是被西洋的大炮轰击之下加速显露的,在人口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渐起的晚清,如果西洋不来,其有效性是否会一直保存下去还真不好说。至于合法性,除了太平天国那帮人,少有人怀疑大清的合法性,其实严格来说太平天国也仅仅是从传统文化的华夷之说来质疑大清的统治,也谈不上法不法的`。故该阶段大清主要丧失了一个帝国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有效性。

2、温和派掌握权力,但是他们是批评者而不是改革者。当旧制度的有效性丧失之后温和派想的是怎样再度获得有效性,于是他们想到大炮和船,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就是第一、二阶段,有效性的丧失以及想要重新获得有效性的努力。

3、极端主义接管权力,抛弃一切旧的东西。西方革命中温和派向极端主义的过度似乎少了许多中国的一些特有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中经历了太多的过度,极端主义需要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阶段的形成,而中国近代革命在二三阶段之间的酝酿就是为此。

4、热月阶段,因人性不能长久支持极端主义和革命的纯洁性,故革命成果往往会落入独裁手中,如拿破仑、袁世凯。热月阶段的果实被摘往往都有其必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威望,如书中所说,革命后袁的威望似在孙之上,加之袁有兵权,所以果实被摘也不足怪了。

以上就是布林顿所谓革命四阶段的过程,革命仅仅只是把地里的草拔了,要想活命还得重新种粮的,但粮是怎么种上的,布林顿没说,似乎是不太关切这个问题,而陈先生应该是还没来得急讲就英年早逝,故本书五四之后就草草收尾,惜哉。

出到社会的读后感篇五

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正统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旧世界、土地私有和买卖、官僚政治、宗族、儒学。这些都可从书中分析出来,可以更加真实的体验当时的社会情况。试想一下,如果将你抛到当时的封建社会时期,你将怎么办?如同他人一般,苟且一辈子?在地主压迫下过活一辈子?大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再到东方、西方,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炮口下的震撼。东西对视,隔雾看花。东方之神秘,西方之奇异。每一个观点都是贴切的描述,当时的东西方贸易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国力的展现,体现出的是中国的强大,中国文化的底蕴。然而一个闭关锁国,锁的不是对外交通和贸易,锁的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锁的是民族的狭隘,锁的是民族的愚昧。闭关锁国迎来的是外国人的鸦片破口。大量的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国内形势恶劣,烟民众多,残害身体,泯灭良知。在清王朝的腐败之下,民众的堕落面前,外国的武力彻彻底底使得当时的清王朝根基动摇。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外来贸易的冲击,几千年来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被逐步侵蚀。半封建半殖民,这是一个让人民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正是在这种体制和经济下,人民得以觉醒,才会挣扎,才会反抗,更让人反思。

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进入了挣扎的阶段。国内的政局也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创造了宗法大家庭。在定都南京后达于极盛,由此产生的军事和经济形势,牵制了太平的兵锋,迫使他收敛金田起义以来的席卷之势,农民战争巨流一下子汇成一片浅滩围绕着南京。

后来清王朝的自强与求富。于是,洋务民用企业出现,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湖北织布句等。然而,洋务运动只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一小步,比之西欧各国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正如陈先生所言,洋务运动更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奇迹。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可能正是这种非体系化,片面的对西方的解读使得清政府当时不能摆脱西方列强的压迫,然而细细想来这又是必然的结果,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循序渐进的变革改良才是普遍状况。

“中等阶层”出身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事。在清政府推翻之后,深厚的传统惰性不仅使革命最终无法前进,还造成了军阀割据。同时由洋务派和维新派融合变化而成的保皇派和同样出现倒退变化的革命派都作出了站在自己立场的举动急速新陈代谢的近代化的中国社会正在凭借自身的历史走向进行着选择。

就是在这样循序渐进,由“器物—制度—文化”的逐层深入,中国由封建走向新时代。陈先生全书用词极为思辨而富有哲思,发人深省,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所有改革或革命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在客观历史规律的指导下思考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