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认识数学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2-10 06:42:16 作者:念青松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阶段性的学习任务。以下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数学认识1教案

1.教幼儿认识1、2,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养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愉快地参加小组活动习惯。

3.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图卡1—2、贴绒动物卡1—2若干、数卡1—2、教学挂图等。

1、以游戏“捉谜藏”引入:幼儿找动物图卡并数一数图卡上有几只动物。

2、出示动物卡、数卡、请幼儿给动物卡匹配数字让幼儿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3、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并请孩子想象它们分别像什么?

4、分组活动:

第一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片,分别是…(让幼儿说),请小朋友把他们按顺序排好,排好后按顺序读一遍,再看看是数字几就送几个花片。

第二组:给数卡排队,做点卡。

引导语:请小朋友把这些数字卡按顺序排在操作板上,按顺序读一遍。再用印章在纸张上盖印,做成实物卡,数字是几就印几个,然后按顺序排在各自的数字卡下。

第三组:数物拼板。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和实物卡,当数字卡找。

实物卡朋友时,拼起来便会成一个长方形,请小朋友为每个数字卡找对实物卡朋友,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

5、展示第二组个别幼儿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检查,看印得对不对,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如:一张凳子用数字1来表示,两张桌子用数字2来表示)。

数学5的认识教案

1、让幼儿正确读写数字5,并能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学习数字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小圆片、小正方体、数字卡、铅笔、多媒体课件、白纸。

一、情景激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鱼缸:(里面有4条鱼)师:小朋友,我们来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好吗?(老师边引导数边在黑板上贴小圆片)。

2、教学认识"5"教师又出示一个里面有1条金鱼的鱼缸,将两个鱼缸并列放在一起,问:现在一共有几条鱼啊?教师用另一种颜色的圆纸片在4后加1个。(让幼儿认识到比4多1就是5和4过后就是5)。

3、认识5的组成数出下列每组图形中物体的数量。

4、找一找让幼儿相互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身体哪些部位的数量是5?

三、我是小画家教师展示自己用5个图形组合的图形,要求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一个物体,但图形的数量必须是5个。

四、游戏活动:(站圆圈)教师在室外操场上画若干圆圈,幼儿围成一个大圆,然后师生一起数:1、2、3、4、5,当数到5时,幼儿迅速站到圈里,每个圈只能站5人。给站得快又好的小朋友进行奖励。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数学教案-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进一步掌握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

教材分析:

本练习共安排了6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分两课时教学。教学第8~~13题和思考题,主要练习三个分数、四个分数相加减,包括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p145、8。

二、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p145、9。

1.指名说一说简便计算的方法有哪几种?

2.指名板演。

3.集体讲评。

三、应用题p145、10--13,除了常用的做法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做?

四、思考题。

1.八个数的和是多少?

2.每组的和又是多少?

3.把八个数分成两组,使每组的和相等。

4.你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填吗?

五、小结。

数学教案《认识半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钟面的观察与操作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行关系。

2、引导幼儿认识半点并掌握它的读法及记录方法。

3、在活动中启发幼儿形成遵守时间与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森林体检》;时钟三步卡;时钟一块;可活动钟面一只。

学具准备:

时钟三步卡;可活动钟面一只。互动教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复习整点时间。

教师抽取1点—12点的钟表卡片,请幼儿准确说出时间。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森林体检》,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做什么呢?”

“小动物们分别被安排在几点钟体检呢?”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出示时钟,引导幼儿复习分针和时针。

(2)教师分别出示1点半—12点半的钟表卡片,引导幼儿按顺序认读。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钟表卡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时钟三步卡。(见图)第二步第三步。

3、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观察时间为12点的钟表)。

(1)教师拨动指针,引导幼儿观察变化。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

“请小朋友把分针拨半圈,看一看时针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4、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数字时间。

5、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在每个半点分别都做什么。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操作时钟三步卡。

第二组:教师说时间,引导幼儿在钟表摆出来。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1)教师在角区中投放钟表玩具,请幼儿认识整点、半点、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拨动表盘认识时间。

(2)园内完成《操作册》第23、24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引导幼儿看钟表认时间,并让幼儿说一说在每个半点分别做了什么事情。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23、24页。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认为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通过游戏复习整点引出对半点的认识,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半点,巩固对半点的认识。在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自主探索、提供可操作的时钟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活动中让幼儿感受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最后环节播放幼儿平时在幼儿园的照片与时间结合,加深了对时间的认识,这样孩子的兴趣就更浓厚了。

《4的认识》数学教案

1、理解3和4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读3和4.

书写3和4。

1、教师引导幼儿数一数手中的小棒和三角形有几个。数后交流,展示结果。

2、小组合作数2根小棒再添1根是几根?再添一根呢?讨论交流,展示结果。

活动二:游戏。

1、幼儿根据教师拍手的下数摆小棒。(师巡视其它小组)。

2、2个苹果再添上1个是多少,一样多吗?幼儿回答并摆出小棒。

3、教师板书3和4,幼儿读、记、书写3和4.

4、练习第2页上的作业。

5、找出教室里相应3和4的'东西。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 ,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5的认识数学教案

1.能在1~5的数字中找出数字5。

2.能将数字5与有5个元素的物体集合匹配。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数物匹配。

说明。

1.认识某数的主要标志是理解该数的实际意义。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一定的概括能力,即排除物体的外部特征,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进行各种数物对应的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难点,能够不受物体的大小、排列、形状等因素的干扰,抽象出物体的数目特征。

说明。

由于中班上学期幼儿的概括水平还比较低,要他们从不同排列、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物体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1.材料:1~5的数字卡,动物印章,大串连(玩具)。水果、动物、汽车等卡片、盒子。

2.环境创设:在数学活动区内放置以上的物品,供幼儿操作探索。

四、设计思路。

抽象能力差,不能排除物体外部特征的干扰是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的主要障碍。活动设计应针对这一特点,为幼儿安排操作探索活动,让他们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数物对应操作,逐步提高概括能力,达到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语言是幼儿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概括的桥梁。设计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完成对数的实际意义的抽象。

五、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分组讨论—巩固操作。

1.通过操作探索让幼儿体验数物之间的关系。

说明。

操作探索环节中有四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按顺序操作。

(1)数物对应。幼儿操作如图一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物体。

(2)按数取物。幼儿操作如图二的卡片,即在每个数字下面挂上相同数目的大串连。

(3)按物取数。幼儿操作如图三的卡片。即在圆圈内放上相应的数字。

(4)按数目分类。要求幼儿按卡片上物体的.数量分别放入相应的数字盒内。

2.通过分组讨论使幼儿理解5的实际意义。

(1)让幼儿找出能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卡,并说明理由。

(2)让幼儿寻找活动室内可以用数字5表示的物体集合。

(3)找出放错的物体卡片,并设法改正。如:5的下面出现了4只苹果,幼儿可以取下卡片放在4的下面,也可以卡片上贴上一个苹果。

3.通过巩固操作,提高幼儿的概括能力。

通过材料的改变,如不同的动物、交通工具、水果等,提高抽象概括的要求,巩固对数字5的认识。

认识球体数学教案

乒乓球40个。钥匙4,硬币40个,地球仪1个,弹子若干,珠珠若干。

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玩的东西,你们要不要玩一玩?

2、请个别幼儿示范玩,教师总结:把硬币立起来会朝前后滚动,也会转,如果不立起来就不会滚。

3、我们再一起玩把硬币立起来在桌子上转的方法,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象什么一样?

2、谁愿意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玩乒乓球?教师总结:乒乓球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滚动的。

1、现在请小朋友摸摸硬币和乒乓球,然后告诉我摸是去一样不一样(请幼儿触摸然后回答)。

2、硬币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而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放在手心里手要圆起来才能抓得住的。

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乒乓球和硬币是不是一样的(请幼儿观察然后举手回答)。

4、硬币看上去只有一个是圆形的,而乒乓球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圆形的(教师展示请幼儿看)。

5、原来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摸起来鼓鼓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圆形的形状是球体(出现“球体”汉字)。

1、好现在老师给你们很多东西,请你们找找哪些是圆形,哪些是球体,找到后把它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2、教师检查幼儿操作结果。

最后老师请每个小朋友做小小魔术师,把老师分给你的纸上这些圆形用蜡笔来变成球状物。

认识表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图形)。

2、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3、三个贴有形状标记的篮筐。

4、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123变变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逐一出示图形)。

幼儿辨认图形。

二、把图形宝宝送回家。

师:我们从形状标记上知道了这是正方形宝宝的家。

师(边讲边示范):我把正方形宝宝送回家。

2、请个别幼儿尝试送。

3、师:后面桌上还有许多图形宝宝还没有回家。请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宝宝把它送回家,一边送一边要说:我把xx图形宝宝送回家。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铺路。

2、师(出示镂空小路)这就是图形宝宝家门前的小路。宝宝,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小路上出现了不同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坑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3、教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图形宝宝还想请你们帮他找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出示大操作纸):请你从这些物品中分别找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宝宝的好朋友,找到以后用一条直线将相应的物品跟相应的图形相连。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好的幼儿给后面的客人老师看。

五、结束活动。

师:好了吗?那现在我们就沿着铺好的路去图形宝宝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认识负数》数学教案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四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香港19摄氏度。

师:那一天香港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上海3摄氏度。

师:上海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3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3摄氏度记作-3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3”读作正三,再写的时候,只要在3前面加一个“+”——正号,“+3”也可以写成3。“-3”读作负三,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3。(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3℃,北京的气温是-3℃。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2)小小气象记录员。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2、练一练。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师:象+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师: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师: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练一练。

1、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

-5,+26,9,-40,-120,+203。

正数负数。

2、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

3、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练习一4。

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

冰箱中的鱼水中的鱼烧好的鱼。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平阳到温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平阳到温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屏幕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4.感受1千米有多远。

小结:1千米=1000米。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例题,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书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练习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2.书练习。

3.综合练习。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过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边看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17个官兵方阵和25个车辆方阵共长2______。(千米)。

1万多名官兵过检阅区时每步都走75______(厘米),踢腿高度都是30______。(千米)。

你知道阅兵式上的官兵为什么走得这么整齐吗?在阅兵村,他们平均每天要走3亿___(千米)整个训练过程,他们平均每人走了10000多_______(千米)。

师:辛勤的汗水、刻苦的训练换来了祖国的荣誉。|。

数学教案-

听了两节课《认识时、分》的教学实况,现将自己的听课感受整理如下:

首先,整体影响感觉第一节课水到渠成。感觉非常的顺,而第二节课中间出现了一点小波澜,相反却感觉像家常菜那样真实。因为在平时的的课堂上自己也遇到过那样的小问题。是真实课堂的写照。

其次:导入不同,一是询问图图的上学时间,二是询问现在的时刻,还有渗透了等时性。

在例1的教学中都通过观察比较,分针,时针认识整时,在认识整时王老师出示的钟表模型我觉得更贴近生活,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因为生活中的.钟表就是各种模型都有,还有两位教师都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整时的认表方法。

例2的教学中是本课的难点,怎样体会1时=60分,学生在数1大格中有几个小格,这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其中包含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在王老师的课上学生出现了对线与短的混淆,老师通过查找从新讲解学生得出1大格有5个小格,如果教师之前先示范说明我觉得学生会少走弯路,也节省了教学时间,毕竟这不是本课的重点,目的学生知道利用5个5个数想方法,得出1个钟面有60个小格。还有王老师在教学分针走小格,做到6是多少小格,这一教学非常好,因为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30分,如果教师要告诉学生一下,30分就是生活中用到几点半的半,半就是指30分。

两节课的多媒体课件设计非常好,充分帮助了教学的进行,很好辅助了教学。其中有很多课件的制作值得我去学习去钻研。

《4的认识》数学教案

1、让幼儿感知4以内的数量,认识数字4知道它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引导幼儿学习按物体大小的差异进行4以内数的排序。

3、要求幼儿能听清老师的指示语,并能按指示语活动。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进一步提高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实物卡片1—4,贴绒大数卡1—4。

一、复习对数字1,2,3的认识。

1、拍手数数游戏:

师:今天我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看数拍手的游戏。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听好口令:预备—拍!拍完后说说:数字几,我拍了几下。

2、听听老师拍了几下,在拿出相应的数字。

师:现在老师来拍铃鼓,你们仔细听,数一数,看看老师拍了几下,然后再找出相应的数字。

二、感知4以内的数量。

1、黑板上出示实物卡片:

师:黑板上有什么?它们各有几只?集体点数验证4数量的实物卡。请一个朋友按动物数量多少给它们排队,想一想,谁排在最前面。

1、出示1—4的数卡。

师:4像一面小红旗。

2、为实物匹配数卡,知道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师:请小朋友给小动物找数字朋友,小动物有几个就送几的数字朋友,一边送一边说:几只__,送数字几给你做朋友。

师:4除了表示4只猴子一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4还可以表示4个苹果,4个橘子等)。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请给每个数字找实物卡做朋友,找对了就送给它,看谁找的对,说的好。

2、活动评价。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认识时间》数学教案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钟面上的时、分。分是非常重要的时间单位,也是进一步学习年、月、日的基础。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容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我们赢了”是结合“北京申奥成功”这一情境,让我们记住这一历史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用记载着这一历史时刻的钟面,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钟面的认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时,抓住机会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学过了钟面的简单知识并会认识整时和整时半。但有关时间的认知显得有些混乱,对时针和分针表示的意义分辨不清,多数孩子还不能读出准确的时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

师: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班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全国人民都欢欣鼓舞非常激动。

你知道是几时几分申奥成功的吗?

学生也许猜不出,课件在画面旁出示钟面图,让学生尝试认识此时的时刻。(多数学生认不出。)。

[设计意图:通过令人振奋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复习巩固,探索新知。

为了能够在2008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运动健儿们正在刻苦地训练,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祖国争光!

师:现在老师带领大家到训练基地去看一看.

师:瞧!这是为记录运动健儿训练用的一面钟。

1、说一说你对钟面了解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后,完成第64页的填一填。

出示钟面图(7时、9时半)。

师:谁会读这个时刻?

你能总结出读整时和整时半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在一年时已经掌握,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出示钟面图(7时45分、9时零5分、10时55分、3时42分)。

师:现在的时刻你会读吗?你能总结出来读几时几分的方法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师:刚才小朋友们讨论的真热烈,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怎么读以及总结出来的方法。

组1代表:时针过了几大格就是几时,再一格一格的数分针经过了多少小格,过了多少小格就是多少分,然后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2代表:时针过了数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组3代表:如果分针不是正好指向数字,看过了数几,拿这个数乘5,得数再加上旁边的小格,总得数是几就是几分。

组4代表:分针指向11时,用60—5=55分,这样算分比较简单。

教师小结:先看钟面上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巩固练习。

做游戏,读时刻。

(1)“我拨你读”

师:老师现在要教大家玩一下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呀?(学生热烈响应)。

师:老师现在要请一名小朋友和老师先做一个示范,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和老师配合一下?(教师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读出来几时几分)。

师:现在小朋友们是不是全部都明白怎么做这个游戏了?明白以后请同桌之间合作完成这个游戏。

(2)“我读你拨”

师:刚才的游戏大家完成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再教小朋友们另外一个游戏,请一名学生和教师做示范完成游戏“我读你拨”,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都学到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了北京成功申办2008奥运的确切时间。

生2、我知道了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就是1时=60分。

生3、我以前只会读整时刻和整时半,今天又学会了怎么读几时几分。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在说说、折折中认识梯形,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

2、能给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类,并能数出每一类有几个。

3、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具: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

学具:幼儿两张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一、通过讲讲、折折认识梯形,观察感知梯形的特征。

二、幼儿通过猜测图形的变化,感知梯形的特征。

三、师出示长方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后,说出梯形特点。

师:“这是什么图形?猜猜我会把它变成什么?”

通过折一个角的形式,教师结合手势,帮助幼儿明确长方形变梯形的方法。

梯形的特征:由四条边组成,还有斜边把这两条平行的边连起来。

四、尝试在长方形的纸的基础上折出梯形,进一步感知梯形是有两条平行的边和斜边组成。

交待要求,明确折法。

师:“在我们的桌上,老师也为小朋友们准备了长方形的白纸,请你也用折一折的方法,把他变成梯形。

五、幼儿操作,动手折梯形。教师提示幼儿把折好的梯形及时放入篮中。

六、鼓励幼儿交流介绍折梯形的方法和过程。

师:“你是怎样折梯形的?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七、幼儿操作,能给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梯形分类。

幼儿通过抓抓、分分,感知图形可以按形状、颜色、大小分类。

师:请你从篮中抓一把图形,数一数一共抓了多少图形。

八、自定图形特征分类。

师:这些图形形状、颜色、大小都不同,请你帮它们分一分。

九、游戏“跳格子”。根据教师口令选择不同图形,快速分辨梯形。

师:“在圈里有许多大小,颜色不一样的图形,请你听口令跳到相应图形的'格子里。”

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0--71页例1和例2.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学生遵守和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时、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具、学具:投影机、投影片、教具钟、电子钟各一个,学生每人一个纸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30就起床了。你们呢?

师: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师:对,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间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间?

师:谁看图说一说小明的作息时间?

师:小明能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你们也想做时间的小主人吗?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钟面。

师:到底该怎样看时间呢?我们先来认识钟面的结构。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较短的针是时针)(较长的针是分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观察到他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用手比划一下。象这样的方向我们称为顺时针。

让学生利用自制的钟面观察,要求4人小组讨论:

(1)议一议:从钟面上,你还知道什么?

(2)根据回答填一填: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建立1分、1时的时间概念。

(1)想一想:分针走一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分别表示多少时间?

(2)师:1分到底有多长呢?

师:给你们一分钟,看你们能完成几道口算?学生自报出所做题的道数。

(3)师:人的脉搏1分钟大约为65----75次,数你自己的脉搏,1分钟跳()次。

尽管1分钟的时间很短,但同学们能利用它做不少的事情,千万不要小看1分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3、时、分的进率。

(1)师用钟面模型进行演示,要求学生观察: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怎么走?你们可以知道什么?得出结论:1时=60分。

(2)尝试练习:

a、引导学生认识1小时大约有多长?

一节课是(40)分,课间休息是(10)分,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

b、课本73页的第3题。

师:哪种动物的时间最少?为什么?(看清单位名称)。

4、认读整时。教学例1。

自学课本71页例1,看看时间的表示方法有几种?怎样表示时间?质疑。

让学生回答后填书。

练习:教师拨针,让学生报出时间。

5、认读几时几分。教学例2。

钟面上的时间都是几时几分。我们应该怎样看时间呢?(在书本71页找答案)。

自学课本71页例2,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几分?

师:你们会用两种记时方法表示出时间吗?

质疑。要是不满10分该怎样表示呢?回答后让学生填书。

练习:教师报出时间,让学生拨针。

同位互拨钟报时。

完成课本72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73页的第1题,把显示相同时间的.电子钟和闹钟用线连起来。

2、想一想:小林6:40起床,小海6:35起床,谁起得早?

3、游戏:老师给出一分钟,指名学生拍球,全班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下课时间快到了,你们想一想:1分钟时间我们还能干什么?尽管时间很短,但你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希望同学们都能做时间的小主人。

五、布置作业。

1、课本73页的第2题。

2、看课本70页~73页。

六、板书设计。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

93~9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1.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出示一个小球,小球上系着一段绳子,老师用手拽着绳子的一端,将小球甩起来.

1.教师提问:你们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图形?(小球画出了一个圆)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让学生摸出装有许多图形小袋里的圆

问:你是根据什么特点摸出这个圆的?

(提示:你们摸一摸圆的边缘,是直的还是弯的?)

教师说明并出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学生说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形?

(如果有学生说球体是圆,出示实物乒乓球说明其是立体图形,而不是圆,指出它的截面是一个圆。)

3.通过具体操作,来认识一下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

(1)先把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再打开……这样反复折几次.

思考:折过若干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在圆内出现了许多折痕)

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折痕总在圆的什么地方相交?(圆的中心一点)

(2)用尺子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看一看,可以发现什么?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半径,并板书:半径r及半径的概念)

教师提问:半径的两端在哪里?

你可以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试试看?

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是多长呢?记录下半径的长度。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指出:我们把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教师在圆内画出一条直径,并板书:直径d)

教师提问:在同一个圆里你可以画出多少条直径?

用尺子量一量同一个圆里的几条直径,看一看,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是多长?

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知道了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直径的长度也都相等.

(6)你可以在课始老师甩出的圆上找找圆心、半径和直径吗?

(8)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的长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板书: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你可以用字母表示这种关系吗?

(9)出示书本p95页练习十七的第一题。(口答完成)

4.教学圆的画法.

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1)请学生自学书p115下面一段,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2)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画圆的步骤: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1.定半径2.定圆心3.旋转一周。)

由此发现什么决定圆的大小?什么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5.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4)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

(5)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 )

(6).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2倍。 ( )

(7)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

三、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

《周髀算经》中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1.出示一个正方形。

2.操作: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在这个正方形内画出最大的圆吗?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学生小组探究)

西方数学和哲学史上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从今天起,让我们试着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美妙世界,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各种生活现象,相信我们的认识一定会更加丰厚!

四、欣赏延伸

2、欣赏图片(书本97页后9幅图片)体会圆是最美的图形。

五、解决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当我们“蹲下来”看学生时会发现:生活的经验,已经让他们对圆有所了解,所谓“零起点”是教育的谎言。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教者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教者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整节课的设计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主体与主导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在时空允许的情况下,用自已的脑子思考,用自已的眼睛看,用自已的耳朵听,用自已的手操作,用心灵去感悟,最终理解了概念。

另外,学生的对圆的特征的发现又是动态生成的,它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正如布卢姆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对话并不是拟定好的,要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应以学生而动,应以情境而变,随时捕捉教育契机。只有“静心等待”,教师才能在进行着表演的同时,欣赏到学生那更加精彩的表演!

《认识时间》数学教案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能记住各月的天数。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主动探究的意识。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协助学生记忆各月份的天数。

一、问题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ppt课件:年、月、日)你们知道儿童节是哪一天吗?植树节呢?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展示课件并配合演示。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随后,教师出示2008年日历。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日、月、年”字。

教师揭示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年、月、日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时、分、秒,都是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是表示时间较短的单位,年、月、日是表示时间较长的单位。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师:老师这里有很多年历,你们仔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各是多少天?

(1)放开让学生独自观察。

(2)4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

2.介绍闰年的由来,播放录像:“闰年产生的原因”强调:4年一闰,逢百年不闰,遇400倍数年要闰。

3.记忆大、小月。

(1)课本上介绍了一种好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么数呢?教师播放录像“快速记大、小月的方法”,“记闰年的口诀”。检查学生情况,全班齐数一次。

(2)游戏练习。老师任报一个月份,是大月就请男生起立,是小月就请女生起立,谁站错,站慢就算输了。

三、巩固练习:

1.一年有()个大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月()日;

3.12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