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稿(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8 14:51:49 作者:灵魂曲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以下是一些简洁实用的教案模板供大家使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要求: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的方法,提高学生和检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  :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谁来说一说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 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           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      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      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    3.6x+x=26。

四、课堂总结。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第九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3=30-1.8=9.4(元)。

3=28.2。

=9.4。

答: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9.4元.。

4.观察思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

(二)做一做。

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一共用了23.04元.每千克苹果1.9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

1.学生独立解答.。

2.思考:两种解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单?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巩固练习。

教师提问:如果题目中不指定方法的话,用哪种方法做比较简单?

1.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60元,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要用多少元?

2.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用了308元.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顺思考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逆思考的题目用方程解。

比较简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说课设计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列方程式解应用题》说课稿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0.4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0.1。

4x=8.5-0.1。

4x=8.4。

x=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分数应用题说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二)240÷(9-5)×9。

x—x=240=。

x=240=。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7年级方程应用题及答案

例1:一名工人每小时可以制作27个机器零件。要制作351个机器零件,要用多少小时?(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设制做351个机器零件,要用x小时。

根据“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得:

27x=351。

x=351÷27。

x=13。

答:这名工人制作351个机器零件要用13个小时。

小学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材第94页例1、“练一练”,练习二十—第1—4题。

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数量关系稍复杂的求两个数的(和倍、差倍)应用题,能正确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来检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果园里有梨树42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板演)。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杨树和柳树一共120棵。

杨树比柳树多120棵。

杨树比柳树少120棵。

3、出示线段图:梨树:

桃树:

从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如果梨树的棵树用x表示,桃树的棵数怎样表示?

4、出示条件: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5倍。

5、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练习二十一第1题)。

6、交流:板演,你是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来解答的?

7、导入:在四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谁来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齐读。

(2)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边问边画出线段图。

(3)“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要求的数量有两个,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做比较简便?

(4)下面我们就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道题用方程来做,学生讨论。

(5)交流。

(6)通过讨论和同学们的交流,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校对板演。还可以怎样求桃树的棵树?

(7)方程解好了,下面要做什么了?你准备怎样检验?(把问题作为已知数进行检验,)生说,师板书,齐答。

2、教学想一想。

现在我们把第一个条件改一下,变成“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你能列方程解答吗?(出示改编题)。

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集体订正。提问:设未知数时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3、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题,在解答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因此,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4、小结。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看出,如果两个数量有倍数关系,就可以把1份的数看做x,几份的数就是几x;把两部分相加就是它们的和,两部分相减就是它们的差。我们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校对:你是根据哪个条件说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

2、只列式不计算。

一个自然保护区天鹅的只数是丹顶鹤的2.2倍。

(1)已知天鹅和丹顶鹤一共有9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2)已知天鹅的只数比丹顶鹤多36只,天鹅和丹顶鹤各有多少只?

3、选择正确的解法。

明明家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鸡和鸭一共56只,鸡和鸭各有多少只?

(1)解:设鸡和鸭各有x只。x+3x=56。

(2)解:设鸡有x只,鸭有3x只。x+3x=56。

(3)解:设鸭有x只,鸡有3x只。x+3x=56。

商店里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6倍,苹果比梨多26千克。苹果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1)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2)解:设梨有x千克,苹果有3.6x千克。3.6x+x=26。

四、课堂总结。

老师有个疑问,想请你们帮我解决:为什么今天学的应用题用方程来做比较好,而复习题用算术方法做比较好呢?说明同学们掌握得不错。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一/2—5。

小学教案《列方程解应用题》

1.使学生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求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2.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使学生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

形如:ax+bx=c的数量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检验能力。

学生活动过程备注。

1练习二十一t1。

学生回答。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果园里的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68棵。

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数多84棵。

桃树棵数是梨树的3倍。

学生回答数量关系式。

3你能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试试看!

学生自主编题,口头说题。

4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题目。

b.根据条件(1)、(3)编题:果园里梨树和桃树一共有168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例1)。

c.根据条件(2)、(3)编题:果园里的桃树比梨树多84棵,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想一想)。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学生尝试例1。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中反馈:生说师画图。

2.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算术解法时,教师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学生介绍方程解法时,注重让学生说出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小组讨论。

解这道题,你认为算术方法和列方程解哪一种比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用方程解,设哪个数量为x比较合适?用什么数量关系式来列式呢?

4.学生独立完成想一想。

这一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三点:

1、一般设一倍数为x。

2、把几倍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3、通过列式计算,可以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差)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5完成课本94页练一练。

指名板演,其余集体练习,评讲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检验?

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为大家分享了分数除法的说课稿,欢迎借鉴!

一、说教材:

本课是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5页-2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倒数的认识。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共同点是都把4/7平均分,第(1)题是平均分成2份,第(2)题是平均分成3份,第(1)题的算式是4/7÷2,被除数4/7的分子式能被除数整除的,而第(2)题的算式是4/7÷3,被除数4/7的分子是不能被3整除的。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都是就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应该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分数除法算理探究中,渗透转化思想。

三、教学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

五、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蕴伏铺垫。

(1)求下列各组数的倒数。

(2)把2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把1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提问:4/7表示什么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

2、把4/7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把图上的哪一个部分平均分成2份?得多少呢?

3、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

1)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占这张纸的2/7。

2)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

4、怎样列式计算呢?(板书:4/7÷2=)到底应该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呢?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齐来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分数除法(一))。

三、大胆猜想,举例验证k12教育空间。

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整数得到商的分子”的结论,举例验证。

师:大胆地猜想是一种非常好的数学思考方法,但还要经过科学的验证。

2、课件出示:把一张长方形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可以列出算式吗?

四、激发矛盾,再次探究。

1、提问:4/7÷3这道题与刚才那几道有什么不同?(分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

如果要算4/7÷3刚才的方法还能用吗?

师:看来我们要换一个思维方式探索能普遍运用的方法。

2、提问:把这4份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课前准备的图形分一分、涂一涂。涂好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分。

3、你是怎样分的?

(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

4、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几分之几?求4/7的1/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板书)。

5、对照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以整数的倒数。

6、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会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以旧学新是我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小结:这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常用的方法,谁来说一说这种算法是怎样的?那么0能不能作除数呢?所以,这里还要补上一个条件(0除外)。

7、在今后的分数除法计算中,我们常用这种方法。因为无论分数的分子能否被整数都可以进行计算,不受什么条件限制,它的应用更普遍。当然,分数的分子如果正好能被整数整除时,我们也可以应用第一种算法计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题时要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

五、巩固提升。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

六:课堂总结:谈一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方程解应用题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小李的身高是()厘米。

2、班级买来数学练习册250本,相当于英语练习册的5倍,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买来科技书()本。

3、某村有粮食作物84公顷,比经济作物的4倍多2公顷,经济作物有多少公顷?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经济作物有()公顷。

4、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共卖245元,已知桌子的价格是椅子的4倍。一张桌子多少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张桌子()元。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答:木木()岁,果果()岁。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每只篮球()元。

7、一长方形的周长是240米,长是宽的1.4倍,求长方形的'面积。(用两种方法解答)。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长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改进炉灶后平均每天比原计划节约()千克。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这是一个()。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扩建后平均每排可以坐()人。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小时能加工完这些零件。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一头大象重()吨。

数乘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3、把一根60.3米长的钢管,截成同样长的12段,平均每段长多少米?(得数保留整数)。

4、把一根木料据成3段要用9分,那么用同样的速度把这根木料锯成4段,要用多少分?

8、冀英学校七月份用电126.5千瓦时(度),八月份用电117.7千瓦时,九月份用电124.8千瓦时,这三个月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平均每天用电多少千瓦时?(得数精确到0.01)。

9、客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行75千米,3.6小时到达,到后返回,用了4小时到甲地,汽车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

16、每套成人装用布2.6米,150米布至少可以做多少套?

32、一个铺路队25小时铺路13米。照这样计算,7.2小时铺路多少米?

34、大象体重5.1吨,是一头黄牛的15倍。这只大象比这头黄牛重多少吨?

37、有一批货,计划每小时运22.5吨,7小时可以运完。实际只用5.5小时就完成任务,实际每小时能多运多少吨?(保留两小数)。

39、一间教室的长是9米,宽是7米,用边长0.6米的瓦砖铺地面,共要多少块瓦砖?

47、敬老院里有老奶奶10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爷爷12人,平均年龄73.5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57、一辆汽车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3.6小时后,离甲、乙两地的中点还有2.9千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五年级数学的学习方法。

1、按照法则解题首先在解题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先审题,观察一下题目特点,看看几步运算,有没有简便的方法;其次,一定要利用有关法则、定律进行计算,注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时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计算,不盲目“简算”;最后,还要仔细检查,看有无错抄、漏抄、算错现象。

2、加强口算训练学生做计算题的速度及正确率与每个学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我在数学课教学前,注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练习,基本上采用听算和看算训练,通过这种紧张而有序的训练,引起了学生兴趣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口算能力较低的学生,我则让他们在课后多多通过口算训练本来练习,相信只要能日积月累,持之一恒,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3、养成验算习惯数学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格式符合规定,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等学习习惯。教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教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提倡学生对自己的计算结果负责的精神,作业完成后要作自我检查,复核或验算。如:学生在解好方程后,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进行必要的验算,争取使学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正确率能达到100%;当然,竖式计算学生也能通过交换律及逆运算的关系来进行验算,同样也可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所以,保持和发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我们教师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4、坚持积少成多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强平时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可以安排“天天练”,每天练5-10题计算题,既能轻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能做到“温故而知新”。

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五年级下册《分数除法》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教学内容(课题):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方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考虑,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同学交流自身的发现,引导同学总结几组算式的一起特点(乘积都是1),以和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乘积是1。

2/3*3/2=12*1/2=1。

8/11*11/8=11/10*10=1`。

7/9*9/7=17*1/7=1。

6/5*5/6=1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同学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试一试。

主要是让同学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练一练。

同学独立完成p24。

7年级方程应用题及答案

10.某粮店有面粉79千克,分装3袋后,还剩25千克,每袋装了多少千克?

二、参考答案。

解:设每个足球x元,则。

7x=114-5.5。

7x=108.5x=15.5。

解:设运了x次后还剩14吨,则。

4.6x+14=60。

4.6x=46。

x=10。

3.解:设实际每天修x米,则。

(15-3)x=60×15。

12x=900。

x=75。

4.解:设书法队有x人,则。

(3x+10)+x=58。

4x+10=58。

4x=48。

x=12。

5.解:设香蕉有x千克,则。

3x+x=200。

4x=200。

6.解:设三好学生有x人,则。

5x+10=140。

5x=130。

x=26。

7.解:设平均每天吃x千克,则。

18x+400=850。

18x=450。

x=25。

8.解:设苹果有x千克,则。

x+5×15.5=100。

x+77.5=100。

x=22.5。

9.解:设平均每天修x千米,则。

4x+1.8=26.4。

4x=24.6。

x=6.15。

10.解:设每袋装了x千克,则。

3x+25=79。

3x=54。

x=18。

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五、说板书设计。

(一)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二)240÷(9-5)×9。

我这样板书,对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加深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数乘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2、3、6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分数除法应用题说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出示多媒体)。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

共三个小题,让学生思考后口答,教师板书数量关系。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应用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课堂作业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