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秋的印象散文(大全8篇)

时间:2023-10-13 23:52:45 作者:文锋 最新秋的印象散文(大全8篇)

诚信是教育的基础,它培养了一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诚信,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心理学解读,揭示了其对个人的影响。

秋的印象散文篇一

随着通讯工具的日益发达与完善,短信、彩信、微信、e-mail、qq、skype等网络通讯已逐渐取代了传统而古老的书信往来,书信已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记忆。现在偶尔如能收到一封来自远方亲朋好友的书信,反而多了一份惊喜与亲切。惊喜于当下还有人保持着这样一种传统的往来,亲切于那“见信如晤”的真实与诚意。

书信对于我们这一群“80后”而言,并非陌生。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特别是在农村,如哪家有一辆“凤凰”牌自行车,那是很风光的一件事了,更别说什么楼房、电视、冰箱、电话了。记忆中,儿时的我们,家境贫寒,父母为了生活,多半外出务工干活,父亲外出干活,母亲在家务农,相隔两地,也许这就是“打工”的雏形。此时的书信成了父母之间最重要的联系工具。

每当身着绿色制服的邮差,骑着那辆绿色的自行车,“丁铃铃”“丁铃铃”的朝家门走来时,母亲就很激动,当邮差从那绿色的邮包拿出一封来自远方父亲的来信或者汇款单时,母亲的眼神总是充满了一种喜悦与期待,当母亲拆开信封,总有一口气要读完的冲动,当得知父亲在外一切安好的信息后,总有如释重负之感,特别是面对儿时的我们,母亲总归笑眯眯地对我们说,你爸爸又在问你们长高了没,饭量增大了没,或者就说年底回来给你们一人买一件衣服,带一些吃的回来之类的话语,每当听到这些,我们都很开心,就盼望着过年赶快到来,这样父亲就会回来,给我们带好吃的,给我们买新衣服,这样的期待就是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发出去,邮回来。

对于儿时的我们,最开心莫过于母亲在回信中提起我们,每次母亲在回复父亲来信之时,总会希望父亲在外多保重身体,干活别太累,注意休息及饮食,特别会提到孩子们在家都好,请勿挂念,而那时候,我们就会争着和母亲说,希望母亲在回信里告诉父亲我又长高多少,我又帮母亲做了多少家务农活等等,那是一种炫耀,也是一种期待,炫耀是为了得到父亲更多的奖励,期待的是父亲早日归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增长,而我们也由儿时慢慢转进了中学,高中乃至大学,农村的生活此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视电话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此时的父亲也已回到了家乡,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也能将整个家庭支撑起来。当我们离家求学,也是偶然一个电话,报个平安,家书已慢慢变成了一种回忆。但由于当时的通讯还没现今这么发达,同学之间的交流多半还是靠着书信维系着,特别是刚上大学那会,由于我们都是贫困生,自然没有更多的资金花费于电话聊天中,和高中同学间的联系还是靠着最基本的书信。每当夜深人静,当自己在新的环境遇到新的问题,或者是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想赶快告诉远方的发小或伙伴,就会拿起信纸,轻轻展开,开头永远是那么的传统:xxx您好,见信如晤……如同真的面对发小或伙伴,倾诉着内心的喜怒哀乐。每当将信封塞进那绿色的邮筒时,总是多了一份期待与思念,而那种期待在信笺发出后一至两个星期最强烈,每当路过学校门卫那边,总要翻一翻那一叠信件,看有没有我收的,如有,那种兴奋,喜上眉梢;如无,那种失落,一落千丈,也许这就是传统书信的魔力,让人“喜怒无常”。

社会一天天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一天天在提高,而我们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走上了富裕之路。手机、电脑已成为我们的必需品时,书信似乎也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了,有事情打个电话,发个邮件,传个短信,qq留言,也许也就解决了,电讯的发达逐渐替代了传统而古老的邮差,这貌似社会的进步,却又多少让人感觉少了些什么。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到了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他自称为一介书生,以甘做冷板凳之精神,钻研史学,出版了一本又一本著作,而我与他的相识纯属偶然,也就是这次的相识,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亦师亦友,受益匪浅,而他日常生活中就有坚持书信往来之习惯,用先生话说,那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坚守,那是一种文字馨香的坚守,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坚守。偶尔收到先生来信,总是激动万分,来信中不但有先生日常的问候与关切,更有对后辈的殷切鼓励与关怀,每次读到先生来信,如同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让我备受感动。据悉,先生与他在外求学的爱女一直保持着传统书信的往来,在他们的对话中包含了对学术,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而这样的对话往往又是一种学人的讨论,在思想上产生更多的共鸣与碰撞。有很多次,在先生的书房里,翻阅当代文坛、学界前辈与先生间的书信往来,在泛黄的信笺纸上,那优雅的文字,行云流水之潇洒一展无余,看似一封普通的书信,却包含了一种文化气息,甚是一种历史沉淀之载体,那种书信带来之平静与馨香,让人陶醉,让人感动。

也许是受先生的影响,我也尝试着再次以书信之方式与远方的亲朋好友交流,虽然他们不理解,甚有笑话者,但在这样的方式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真诚,每当夜深人静,翻开信笺,想了很久的话语流露于笔端,行云流水般的书写下来,内心总是充满了一种满足,一种欣喜,那种久违的感觉仿佛把我带回到了儿时时代,带回到了母亲油灯之下回复父亲信的情景,甚是温暖。

今天,当我们如果再次以书信的往来去和别人交流,我相信有很多人会嘲笑或讥讽我们,说故作清高,其实那不是清高,那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当然了,今非昔比,以改革的'眼光看问题,传统的邮政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下快节奏人们的生活,但如何让传统的邮政在新世纪更好的发展下去,在下以为唯有持之以恒,坚守本色,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与拓宽,传统而古老的传承方有机会改变。比如邮政开通了ems的快递业务,也就拓宽业务渠道,使得绿色的制服永不褪色,发挥其更大更强更快之效用。

秋的印象散文篇二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有机会去济南是一大幸事。

坐在动车之上,极目四望,到处都是返青的麦田和“汩汩”流淌的渠水。车速200多千米,行驶平稳,偶尔闪过的是桃花红,杏花白,柳树绿。经过一冬的蛰伏,一切都复苏了,看到这姹紫嫣红的景象,心中不由得一阵欣喜,是的,春天到了!

列车抵达济南境内,不知怎么回事,眼前就是一串串文字在呈现:《济南的冬天》、《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望岳》。没有章法没有规则,只有齐鲁大地的一片蓊蓊郁郁的绿,或深或浅,什么都遮挡不住蓬勃的生机,都无法阻挡春天的脚步。

还记得车经过:景州、德州、济南。两个多小时,到站了。接站的老师手执“博”字,在出站口等我们,很快我们就到达目的地——泺口。泺口,因地处古泺口而得名,位于济南市城区北部,隶属天桥区,南靠小清河,东临黄河大桥、济青高速公路零点处,北跨黄河两岸,在泺口还可以遥望到黄河堤坝。

华灯初上之时,我住宿在济南长途汽车站附近,这里相对来说比较繁华,车行速度极其缓慢。亲眼看到执勤的济南交警,看到济南交警的良好形象,不愧为学习的'榜样。流光溢彩的城市,霓虹灯的色彩更是斑斓,一种新鲜的感觉使人忘记旅途疲惫。

第二天晨起,旅店的老板娘在隔着玻璃窗赏花,保安大哥在嘟囔着:没有见过,没有见过!

不知道,无从揣测。

总之,我眼前是一株实实在在的白牡丹。柔嫩纤细的枝条,在晨风中摇摇摆摆,正中一枝只顶着一个花苞,花朵手掌般大小,花瓣汤匙大小且花边儿褶皱,花色洁白无暇,花蕊娇黄若隐若现,风儿吹过,宛如素衣舞女一般袅袅婷婷。主枝左右各有一个侧枝,左边的只有花蕾,绿色的花萼紧紧包裹着花朵儿。右边的两朵都有开的样子了,仿佛风一吹,花儿就开了。

“去年我还以为是芍药呢,也没有开花。没想到竟然是一株纯白的牡丹。”保安大哥说。

我拉开旅店的侧门,因为是初晨,正门没有打开,看看这独立成一道风景线的话去!

旅店大门的背阴面狭窄的小花池,就是白牡丹生存的环境了。这种环境竟然可以开放出如此纯白的花朵来,真是有些不可思议。

睹花思事。想着我此次的济南之行,也是一波三折。在接到任务后无从下手,济南方面的焦老师电话指导我备课,晚上十点以后我才有时间,她得就我的时间,只教案和课件,焦老师就给我修改过三遍。因为我的来去匆匆,不一定能见上她一面呢,不能当面言谢,很是遗憾,在心中留下深深的感激。

我来之前心里没有底儿,找朋友诉说,朋友给我讲解一些外出注意的事项,鼓励我要大胆尝试。我终于又迈出属于我自己的一步,感谢!

去年见过一面的北师大的乔老师说:人生很短,能让遇到的人有收获,就不枉此生。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人生何处不相逢?只要相逢都是缘。感谢!

在济南遇到那么多老师和同学,在泺口的短暂相逢,让我对济南的教育、山东的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种交流不是我去传授什么,而是我去学习什么。能及时总结与反思,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我的大姐老师孙老师,曾经为我的长篇小说作序。美丽善良的孙老师对作文写作有独到的见解,她那谆谆教诲如甘泉一般倾注心头,做人的法宝就是“善良”。微笑一直挂在脸庞,这是一五年我们针锋相对讨论后的又一次见面,这一次我更多了聆听和思考,感谢岁月中的相逢。

北师大毛教授写作理念,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理念。原来的东西在我这里都是一种混沌状态,现在可以初步厘清一些了。写作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总得有个章法。我想此次济南之行,我更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姿态去对待的。当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有一些变化,或许不是质的变化,但是就像练功一样,层层递进,一层功力一种境界。忽然间觉得文字就是我心灵的花园,而那么多人就是植在心田的百花,这一方土地是那么干净,不沾染任何俗世红尘,只有思想的碰撞,只有思维的火花,这就是我喜欢的样子。

前几天,我们四组“阳春三月”组合唱的苔,还在耳畔回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阳光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其实,走在三月里,看到那么多风景,遇到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真的很幸运!

秋的印象散文篇三

渐渐地,东边天空泛起了点点鱼肚白。

这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在一处僻静开阔之所,静静的望着它。

早起的晨风,缓缓掠过我的脸庞,有如一位美丽的仙子用她的芊芊细手温柔的抚摸着我,带了点点湿意,凉丝丝的。

举目眺望,但见一个半圆轮盘正躲在峰后,悄悄地露出半边脸,慢慢地,它又露出了一点,但又好像是发现了我正在窥视它般,它的脸庞竟是羞红的像个大红苹果了,赶忙用一块轻纱遮住脸颊,又似是被我的窥视激怒了,朝我嗔了一下。

微风轻吹而过,被它嗔了一下,我的脸竟是奇迹般地羞红了?

终于,似乎是习惯了我的窥视,它揭开轻纱,露出它那惹人怜惜的脸,一跃,跳出了峰顶,朝我笑了笑。

欺我直视双目千望眼,伊人回眸一笑百媚生!

我直视着它,缓缓回笑,而它,似乎也没看到。

我站起身来,往回家的路走去,路上,少不了遇上个别早起的熟客,他们似乎有什么天大的事没有做完,急着去做,我叹了口气,为他们可惜,可惜他们看不到这有生命的日出。

时间如指间沙般,缓缓流逝,转眼间,便是到了饷午,而太阳,也是胆大了起来,升到了我的头顶上。

一条条紫外线落在我的身上,热得生疼,抬头一看,它正愤怒的释放出大量热线,而我这里,似乎比别人的那里、更热。

一滴滴汗水自我脸颊滑落,滴在泛红的地上,发出“呲呲”声响。

我想,许是早上我亵渎过它,惹它生气了,现在报复我罢?

我摇了摇头,乘凉睡觉去了,而它也并没有放过我的意思,反而更热了。

待我睁开沉重的眼皮时,已是到了黄昏。

我不禁抬头看了看它,只见现在的它,已是没有了饷午时候的燥热,而它的光线也被它一条一条缓缓收敛了起来。

西边天空渐渐地泛起了深红,红得透彻,但又不显得刺眼,是啊,残阳如血!

那股携带着热气的风旋,也是变得凉爽了起来。

它撒下一个巨大的网,笼罩了整片大地,给大地披上一层薄薄的衣裳。

片片林木枝头泛起了点点红色,这黄昏,无疑让人无比向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许是正是如此的罢,才一会儿,它便落回去了。

风还在吹着,我也闭目沉思着。

我想:人生也许就正如这太阳的升落过程罢!

试问,有多少人过完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能够淡然笑着拍拍自己的胸脯说

这一生,我不曾后悔?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化作那一轮红日,尝尽世间之酸甜苦辣,体会其间之百味无常…

你、愿意么?

秋的印象散文篇四

2007年10月的飒飒秋风中,我终于走近了黄河母亲的怀抱。

当壶口的风景被秋日的阳光一层层地推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难以遏止地颤动着喉结的韧带,弹奏出简单而又执着的音节:“壶口!我来了!黄河!你的儿子来了!”

走过由一位伟人书写的“黄河壶口瀑布”横匾的牌楼,母亲河壮观的画面就于眼前波澜壮阔地铺展开来。远远望去,陕北高原在西岸站成莽苍的剪影,与东岸山西的群峰遥遥对峙,而自九天白云间垂落的黄河,就从那山岚壑霭间朝着我们气势磅礴地奔涌而来。到壶口,四百米宽的水面急剧收拢,暴跌而下,形成落差40多米的瀑布。站在铁色青石铺就的河床上俯视,瀑布上宽中狭,自高而下,峻若建瓴,疾如奔马,在崖下深潭中将金色的激流摔成雪色的浪花,拍打着深谷的嶙峋巨石,发出雷鸣般惊天动地的怒吼,似乎脚下的土地在颤动;两旁的群山在飞舞。而浪花激起的水雾被从河床上掠过的秋风带着,在我们的脸颊、眉头、肩膀缀上晶亮的水珠,凉飕飕,湿润润的。临瀑而立,感受水的博大,土的`广袤,宇宙的无垠,而人,在此时此刻,显得何等的渺小,仿佛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中,那种血浓于水的亲缘,那种基因深处的情愫,化为跪乳反哺的诗意。

的确,只要你亲近黄河,你就会从她奔腾不息的征程中获得生命淬火的力量。还在我来到壶口之前的一个秋日,忽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说是他要到山西黄河岸边纪念当年殉难在抗日烽火中的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的烈士。那是一个多么气壮山河的故事,八百多名壮士,在滔滔的黄水边,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最后一刻,他们,携手并肩,跃入滚滚浪涛,血!染红了黄河的浪花;生命,映红了苍山之巅的夕阳,如今,当我站在壶口瀑布前的时候,似乎还听得见那些秦川子弟怒发冲冠的吼声:“举猎猎道义旗,八百壮士蹈滚滚黄河,前驱荡寇,血沃中条催劲草。提铮铮龙泉剑,三万天兵踏滔滔东海,后秀挥缨,情凝大地绽春华。”只要你亲近黄河,你就会从她穿越时光的步履中获得人生冶炼的意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游子柯受良走进了黄河的怀抱;英雄男儿柯受良跨越了黄河的激流。至今仍然记得,他雄鹰展翅般的凌空一飞,不仅将他人生价值的光环浇铸在了壶口的排空浊浪中,也用自己的胆识和勇气诠释了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奥秘。

正是深秋季节,瀑布两岸,游人如织,他们与我一样,都是怀着中华赤子的虔诚和神圣到这里追寻文化之根的。他们纷纷举起摄影机,将动感的一瞬永远地定格在记忆的深处。那些时尚的、青春的俊男靓女们,相互搀扶着走到瀑布前的突出的悬崖,张开双臂,深情地呼唤,放纵的呐喊;而在他们身后,浊浪滔天,水汽弥漫,彩虹悬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化作瀑布的一朵浪花,永远地镶嵌在黄河文化的恢宏画卷中。这情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是的,“桃浪雨飞翻海市,松崖雷起倒蜃楼”,置身其间,盈胸涌动的,那是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被激浪,被岁月浇铸的自信和自尊;是我们这个东方的人群被波澜,被历史打磨的不屈和伟岸。留下这一刻,就是留下我们作为黄河儿子的那一份自豪,那一份情结,那一份眷恋,那一份属于自己,也属于民族的时光。而当那一对金发碧眼的异国男女,用生硬的简单的中国话请求我们为他们留影的时候,我从他们的目光读出了一种异样的神奇,也许,当他们踏上别离已久的故土时,他们对父老乡亲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到过中国的壶口了。”

壶口——中国的象征和标识。与其说他们被壶口的大气磅礴所征服,毋宁说他们被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所浸染。他们踏着斯诺的足迹而来,他们跟随着斯沫特莱的身影而来,他们,追着中华文化脉络而来,在壶口一个他们意念中的神秘国度的时代话语。同行的小李说:“杨老师,你下去,我为你照一张。”踩着人工凿出的青石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进瀑布,在悬空的青石上站定,顿时便有了一种“俱怀逸像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的幻仙直觉,有了一种“老夫聊发上少年狂”的青春回归,有了一种“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激越。于是,当我伸开双臂朝着太阳高吟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从此再不会有什么遗憾;我就明白,我的灵魂,因了亲近黄河而获得一次刻骨铭心的濯洗。

秋的印象散文篇五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的一个“五四”青年节,刚刚又是星期天,我们学校平时几个要好的同学,邀邀约约去松岭玩。下定决心起了个大早,放松放松,缓解缓解紧张学习的情绪,好迎接即将来临的半期考试。

按照早已约好的时间,早晨五点准时出发,几乎是小跑步前进。四个男生还好点,三个女生就有点不堪了。还没到到绵远河边呢,就气喘吁吁的了,还落后了五六十米。男生停下来,站在河边。一边等那几个女生,一边看着那欢快的河水,缓缓的向下游流去。

河水很浅,清澈见底。看起来也就一尺来深吧,水下各种色彩的鹅卵石,镶在黄白色的河沙之中,好像是人工铺就的一般。脚指头大小的螃蟹,无忧无虑的横行在那些鹅卵石之间。小鱼小虾见到它们,马上掉头疯狂的逃窜,去找个有水草的地方躲起来。和那些水草相伴,它们优哉游哉,祥和快乐。

女生的所谓小跑,最多也就是男生的快走而已,看来还真是男女有别啊。等女生都到了,气也喘匀净了。我们一起涉水度过绵远河,男生涉水的时候,只是闲庭信步一般。嘻嘻,而那几位女生则是战战兢兢,摇摇晃晃,还不时的发出尖叫。即便如此,可在那个年代,也没有哪个男生敢上去扶她们一下。不是不愿或不想,也不是没有助人维乐的精神。而是怕,怕以此谣传出去之后,受到zz上的迫害。

我们上到松岭,等那些女生把脸上的汗水擦干净,就已经是差不多六点钟了。不过,时间正好,太阳还没有影子呢。松岭上有一片绿油油草坪,长度约五十来米,宽度有三十米左右。其余的地方是杂树丛,一撮一撮随意散漫的长在那里,可绿的好像是谁给它们泼了一层绿色的水彩,煞是好看。稍稍远点的地方,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马尾松,高的也就十来米,应该说还是幼松吧。看来,人们叫它松岭,可能就是因为这些马尾松而得名的吧。

我们静静的坐在草地上,向东方看去。松岭的下面是东湖,约有三四百亩水面,湖面上有轻轻的薄雾。东湖对面是荆山,荆山上也是一丛丛的杂树林和马尾松,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显得有几分神秘。东方的山顶,朦胧的轻雾慢慢变淡,已经露出了白中带红的色彩,看来太阳很快就会爬上荆山了。

荆山顶上红的色彩慢慢的加浓,朦胧的轻雾慢慢聚集,形成白色的山岚,缓缓上升,向南飘去。那些山岚与云彩,也被染成了金黄的颜色,太阳慢慢的向我们露出了一点点笑脸。我们都目不转睛,聚精会神的看着,担心漏掉某个细节,对不起今天的早起,对不起满身的汗水和辛劳。

金盆似的太阳露出了一半,露出了多半,还剩下的一点点,就是不想离开荆山。好像太阳在挣扎一样,始终离不开荆山。又好像荆山有无穷的力量,吸住太阳不放,将太阳的下部拉得都变形了,形成了一个不规则的卵圆。

忽然腾的一下,它好像摆脱了索搏和羁绊,一下子升到了离荆山约两三米高的地方。它终于越过了荆山,给我们露出了全貌。

晚春早上的太阳,一点也不刺眼,显得很温柔。仔细观察,太阳好像是一个大金盆,里面装的是溶化了的金色液体,还可以看见那些金色的液体在金盆里滚动。金盆的边缘还不时闪动,好像在不停的变大变小似地。在其它时候,哪敢看太阳呀。有时鼓足了劲,硬睁着眼睛看它十秒八秒的,眼睛至少要盲视十来分钟,什么也看不见。这次,我至少看了它五分钟,静静地细心地体会和感受,那离我们既遥远又亲切的太阳。

柔和的阳光穿过像轻纱一样的晨雾,照在波光粼粼的东湖上。给人以静谧、安详、神秘的感觉。照在青春年华的幼松上,让苍翠的马尾松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霓裳,显得朝气勃勃,蒸蒸日上。在晨雾与骄阳的映照下,给人一种求知、向上…的启迪。

秋的印象散文篇六

一天,我们公司的张劳模患重感冒在门诊打吊针,我从走廊经过,正好我们遇见。当时与母亲同病房的李叔刚打完针上楼去做理疗,有一个空床位。我忙喊张雨军进病房,这样他就可以躺在李叔的床位上打针了。只见张雨军的脸色苍白,沉默不语,他的爱人见他疼痛难耐,就跑去喊医生,要我们帮忙看着点。张雨军的爱人前脚才离门,他的头就像个波浪鼓来回摇摆,他说自己的头疼的象要炸裂一般,恨不能撞墙。我真的担心他疼得真会用头直接撞墙。大家慌手慌脚、不知所措,只见贺姐快步走向前,要张雨军平躺着,令我拿瓶矿泉水过去,她动作麻利地把矿泉水打开,用矿泉水盖子装了一些水,左手扶着张雨军的额头,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然后在他的鼻梁上扯痧,不一会儿,扯出的痧紫黑色,又要他翻过身,在他的耳根后面又开始扯痧。慢慢的张雨军的脸色开始好起来,贺姐又从她婆婆那边拿只一次性杯子径直到护一士办公室倒杯热水给他喝-----经过这么细心一调整,好像张劳模的表情没那么痛苦了。

张雨军从进门的闭口不语到后来的打开话匣子滔一滔一不一绝,看样子土方子还是蛮见效的。原来在1号机大修期间,张雨军进炉膛里检查设备焊工情况,受寒了。贺姐说这是由寒邪外袭,气血内郁所致。多亏贺姐发现急时,采取措施得力,减轻了张劳模的疼痛。张雨军夫妻离开医院之前,一再感谢贺姐的热心帮助。

秋的印象散文篇七

过了春分,时间的转轴好像突然加速了,清明节突然间就蹦跶到你的面前。广州的三四月份,当真是一个两极分化的时节。一边是草长莺飞、春色满园,一边是梅雨天气、潮湿粘腻,你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广州被称作羊城,很多人不知道她还有另一个别称“花城”。如果你碰巧有闲暇想出门作一次旅行,那么这个季节的广州绝对是备选之一了。你甚至会有疑问,满城都开着紫荆花,为什么广州的市花却是木棉。

这个时节的广州,大概是一年中最繁忙、臃肿的了。自三月中旬起,紫荆、木棉、黄婵、朱槿、琴叶珊瑚等便次第绽开了,一年四季都在绽放的三角梅并没有一丝偃旗息鼓的意思,也憋着劲占领着街边的绿化带。

缥色玉柔擎

满城的春意闹上枝头,自然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来观赏。这就使得原本繁忙的地铁线路,在这个时段不得不调集大量辅警,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限流、限行了。即便如此,暨大、华农等热门地点,来往行人仍然犹如过江之鲫、摩肩接踵。

虽然想一赏繁花满城的景象,但由于种种原因,终于是难以得行。好在觅得一个闲暇的周六,趁着午后的微风扫去疲意,便饶有兴致地和朋友一起到花都湖公园遛弯。

下了公车,便是花都湖公园的起点雅瑶桥。顺着雅瑶桥向北行,夹道上间隔三四米便种植着一株株高大的木棉树。这里的木棉花大概有两种颜色,一种是深红,一种是橘黄。你若安静地呆在树底下去听,伴随着不时的“吧嗒”声,熟透了的木棉花便从枝头落下来。

广州以茶点而声名在外,广式清汤为此增色不少。木棉花竟然也是可以煲汤的,据老广讲,木棉花煲汤会比其他材料更为清甜,有祛湿的功效。正因为木棉花有食用和药用的价值,所以经常会有人捡拾掉落的木棉花,拿回家洗净晾干备用。捡拾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他们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的'椅子上,是一副娴静散逸的样子。待到一朵木棉花从树枝上掉下来,这幅静态画便完全被打破了,他们以蜂拥之势去抢着捡拾这朵木棉。拾到了的人并不会带着太多的喜色,只是看看这朵木棉,嘴里嘟囔着“咦,哩朵都几靓”,便顺手将花装进手提袋中;没有收获的人也不丧气,坐回原处接着聊刚才的话题。你绝少见到有人会为了得到花,而用竹竿去敲树枝,这里的人都有足够的守株待花的闲情。

绕过木棉大道向右行,便算是真正进入了公园的核心区域。花都湖是一条甚是狭长的人工湖,宽不过二十米,长却将近七公里。湖畔种满了紫荆花,微风吹过,耐不住性子的紫荆花便簌簌地扑棱着翅膀往下飞,粉的似霞,白的如云,一派云蒸霞蔚的景象,好不热闹。陶潜所写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抵如此了。刚好遇到有心的年轻人将地面上的紫荆花瓣收集在一起,摆成心形,引得一群人争相在一旁合影。

离湖畔远一点的地方,栽种了一丛丛的三角梅。三角梅大约可以从前一年的秋天开到次年的盛夏,很少有哪种花的花期长度可以与三角梅的相比。三角梅是容易成活的品类,因为是藤状灌木,多种植在绿化带中,方便它附着临旁的树向上攀升。公园里的三角梅盛开的很旺盛,花朵顺着藤蔓恣意绽放,有紫、红二色,远远看去,像是凤尾晚礼服的裙摆。

碰上今年春季雨水不盛,花都湖进入了短暂的枯水期,而这恰好给湖心小亭边的兰花草提供了机会。兰花草仗着这少有的潮湿肥沃的所在,连绵成一片紫色的花海。比兰花草高的是串钱柳,它有一个诗意化的名字:垂枝红千层,条条垂下,像是倒挂的鞭炮。

惬意的事情不少,遗憾的事情也有一二。紫荆花大道对侧的空地上种满了桃树,桃花的盛花期是在春节前后,现在已经见不到桃花了,一个个带着红色的青果趴在枝头,尖尖的头,竟然是鹰嘴桃。希望端午节时候可以一饱口福了。

预报说,回南天将在清明节假期来临。既然是避免不了的,那么便勇敢向前吧。——所有的事情,终究得有一个交代。

秋的印象散文篇八

陆文夫(1928—),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等。小说《美食家》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陆文夫对吃喝之道是十分在行的,他既非苏州人,也不是膏粱子弟,却成为苏州的美食家,真能算是个异数了。正如他在《吃喝之道》中所说的那样:“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所以对于苏州美食,正如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展现的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其实是对苏州文人生活的一种展现,充分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饮食文化的积累。明清文人的诗文,出于性灵,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趣。这种生活情趣不仅是琴棋书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充分展现姑苏文化特色的散文。虽然名为“姑苏菜艺”,表面上看是在介绍苏州菜,但实际上却把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充满了民间市井的色彩,读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喝的境界,本来就是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组合而成的。但现在灯火辉煌的宴会,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服务小姐匆匆分食,盘子端上换下,一条松鼠黄鱼不见头尾,也不知色香,更别提其味如何了。往日的饮食情趣尽失,宴罢出门,记得的都是些盘子杯子,也不知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变化又是必须的,所以作者建议不妨把家常菜搬进大饭店,毕竟民间菜艺才是烹饪艺术的源泉和基础,更何况苏州的民间食品是那么的丰富多采,新鲜精细。此处不仅表现了本文民间市井气息,而且也融入了作者对艺术的真正思考:一切艺术源于民间。

本文语言朴实平淡,自有一股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对民间饮食文化的记载和思考,颇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毕竟,人间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开饮食这样的“俗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