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3-07-07 11:19:52 作者:曹czj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一

在我区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中,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学生要建立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一、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在互助、合作的学习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会使学生相互之间能够取长补短,这有利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班级气氛,每个同学都融入集体中,增强集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 集体主义精神。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课堂气氛充满激情和自由,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程度的思维相互碰撞,往往会引发创造的火花,从而开阔学生思路,同时产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进行广泛的交流,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片面的、简单的、复杂的各种认识差异都展现在这个过程中。 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宗旨,更能激发学生求知、向善、爱美的潜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教学观念影响下,课堂上学生同伴群体的资源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用心去体验合作的无穷魅力,用心去感悟集体的伟大力量,使他们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兴趣。

三、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探究知识提供自主参与的目标,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中应营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这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认知对象的不同,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从而使问题蕴含在情境中,让学生感到新颖、困惑,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产生出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注入活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明确,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能围绕实质性的内容有一定的探索性。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个人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合作学习,合作动机与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老师应明确规定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的任务,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带着极大的热情,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人人各尽其能,这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这样为每个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为发展学生合作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充分体现

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新知识时,首先学生通过自学,如有疑问,然后在学习小组里面进行互学,有利于调动中差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这样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知识形成的过程。有人通过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学,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极为深刻,长时间内不会忘记。

总之,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二

作为新课程教育理念载体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犹如阵阵春风飞遍了城乡课堂。这种以自律性、合作性与探究性为基本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改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们从传统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改革入手,探索出一条与传统的封闭式校园教学、组班教学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从开放教育学生的实际看,仅靠传统的教育模式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形式单调,缺乏活力,而且不适应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传统的组班教学,忽视了学习对象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开放教育的学员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教而轻学,重群体学习而轻个性特点。建立各种类型的学习小组,灵活地组织小组教学,就是从开放教育学习对象的实际出发,根据学习对象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的差异,乃至于工作环境、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组织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活动,这也是因材施教教育理论在开放教育试点中的具体运用。

小组教学,除了适应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之外,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实际。我们知道,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教学,正适合他们的学习要求,既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又为他们集中宝贵的时间有效地学习创造了条件。

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就是从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移到在小组条件下,利用小组,以学生自主学习、个别学习为中心。个别化学习往往缺少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缺少必要的学习氛围和情感交流,学习小组的活动恰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全面素质很有裨益。

(一)小组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形成态度,培养鉴别能力,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有利于开展项目或作业活动,使学生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得到较充分发展。

3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通过向其他同学解释要点和原理,学生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因此,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4在小组内,学生之间较易进行不同经验和想法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心理压力相对减少,每个人发言和活动的机会相对增加,个人意见的交换变得十分容易,因此,可以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形成团体性思考和创造,这无疑对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5教师能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并能及时给予适当指导。教师此时是作为小组成员之一,在心理上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小组教学的缺点

当然了,小组教学也存在着它的局限性。如教学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比较困难,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学习效果、教师的发言时机和时间长度不易控制,没有经验或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容易出现长篇大论的情况,而这对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利的、要使小组所有成员都积极参与活动又不至变成无意义的闲谈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进度不容易控制等等。

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

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

从人际交往和互动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表现为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眼于认知范围之内。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教师不再是交际的发动者、调控者,而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提供咨询和建议。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三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力求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略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同时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我在执教的《小数乘整数》一课,以全球当地苹果为背景,创设了一个农业开发公司销售苹果的故事情境,这一情景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从而将数学知识融入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学生们也会主动探讨研究。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任务:0.9×3的竖式怎样写;验证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是不是相同的等。这样学生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能在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很好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从而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一部分同学列举算式,另一部分学生则猜想积的小数位数,最后一起验证积的小数位数是否等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这时同学们分工明确,在合作的过程中个个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验证,得出了结论,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交流、评价、讨论、提高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进行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的重要途径。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适当给予奖励。例如:《小数乘整数》一课,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时,让学生根据秦冠和富士的不同单价,列出两个不同的竖式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让掌握的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任务。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小组其他的成员带着自信的帮助完成了学习任务,同学们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和提高!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的不断实际和研究,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入。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四

随着新课堂的开展,我参与了学校的生本新课堂实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我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一)小组学合作习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小组学合作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成为他们在适应社会中所必备的条件。

(三)小组学合作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创的思维与见解,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能主动与别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四)小组学合作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满足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小组学合作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正确率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

困惑一:成绩好的'学生是小组活动的权威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往往容易走向极端,成绩好的学生什么都说了算,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学生依赖严重,甚至会导致学生之间无法友好相处。

目前的对策:第一,要合理组建小组。组建学习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样分好的小组在一段时间内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但不能一成不变,一段时间后,组际间成员应做适当调整,以扩大合作面。第二,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每组应设立组长、主持人、汇总人、发言人各一名,并且每周组内岗位轮换一次。第三,要建立合作规则。如交流前要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成绩好的学生后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要尊重对方.注意倾听;要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等。第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中既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又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困惑二: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有些课堂合作过滥,整堂课学生几乎都在合作学习。但一堂课合作交流的次数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少了,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被削弱。

目前的对策:教学内容有的适于合作交流,有的适于自主探究,有的适于教师讲解,教师要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来设计教学。

虽然有很多的困惑,但我也尝试着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新课堂的路上不断探索,收获成功,收获成长。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五

xx省太古侯城中学主要是小组的合作学习为校园的主题文化特色,以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为示范课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结合我自己的感受,主要谈谈以下三个板块。

1、小组建设。

(1)一级合作—两个小组的讨论。

(3)三级合作—组长之间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组长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自我能力,包括自我强大,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等能力;二是管理能力,包括检查、帮扶、监督、指导,协调发言,组织合作,组员展示等能力。

2、小组合作。

旧知识—温故互查,相互复述,指出对方的问题。

新知识—老师给予目标导学和学前指导,展示自学指导,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合作,互相提出问题,指出问题,来完成任务,避免老师直接进入课堂讲授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最后,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点,并能坐到相互复述。最后,进入课堂练习。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可以向组长建议如何组织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活动存在的问题,同时监督组长,提升自我。

3、小组评价。

(1)每一小题完成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记录。

(2)通过积极合作卡,加分,奖励等形式实现小组评价。

(3)作业通过课堂批改和课后批改两种形式得到有效的反馈和评价。

课堂作业—黑板展示,小组抽查,面批,组批等形式,力求及时有效

课后作业—力求覆盖面广,同时注意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必做题—人人做,选做题—作业速度快的同学来完成,思考题—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训练的方式要像考试一样,使得考试常态化,形成紧张、真实、有序的高效课堂。

(4)通过周评价、月评价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使学生们感到成功,达到提高教学成绩的目的。

洋思人创立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基本结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活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

1、出示学习目标。

时间为1分钟左右。目的是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此环节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从而促进了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探索,追求。

2、出示自学指导,指导学生自学。

时间约6分钟左右。他们的自学指导很详细,包含了自学内容,自学的方法以及自学的要求。在这一环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不提示,不说话,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

让中差生尤其是后进生用黑板演示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操作。时间约5—8分钟。这环节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一环节体现了出洋思课堂教学“兵”教“兵”的一种有效的“教法”。也起到了相当好的一种效果。

4、当堂训练。

布置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并批改部分学生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其目的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作业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力求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我看了几个学生的作业,特别规范,几乎是一个人写的,我想老师在作业规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说到洋思的教学,我不得不说的“四清”,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 ,月月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

道理说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实在是难,很难。洋思的教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堂堂清不了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一一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其“清”。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深入实践,将本次培训的理论经验逐步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六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小组合作的心得体会(7篇)篇七

自从10月以来,学校响应县打造“生·动”课堂号召,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讨论——展示”的三环节教育模式。这一个多月来,小组的合作也有了初步的雏形。现在我就对我班的小组建设的现状和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反馈。

1.小组长责任制。

自10月中旬,我校为打造“生·动”课堂,形成小组后,我就在班级中制定了小组长责任制度。每组固定一名小组长与副组长,无论在课上亦或是课后小组长都有责任监督与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个人的卫生保持状况以及小组内的纪律状况。副组长既是助手也是竞争对手,当小组长出现“失误”“失察”等情况,则由副组长顶替小组长职务,并实行小组长权利。

显然,这一个月来的成果还是可以看得见的。下课时分,只要提醒小组长做好自己的责任,小组长便能很好的履行职责。教师的事情也会相对的减少,不用事事包揽。现在唯一还会出现的问题是有部分任课老师不会在课后进行提醒,导致小组长也会忘记自己职责的时候。

2.小组讨论的概况

既然是进行小组合作的教育,那么当然就要有小组讨论的环节。在小组讨论时,我采用的是之前在磐安文溪小学进行过教研指导的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讨论时,全体起立。讨论完成的小组则可以坐下。现在我们一年级由于年龄小,且刚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很多习惯方面也有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小组的讨论环节中,现在多以在小组内说一说为基底。在一个问题的处理上,让小组成员发言,其他同学倾听的同时也思考。比如出现一幅图,左边有3只小鸡,右边有4只小鸡。这样的图一出现,大部分同学已经能得到此处用加法算式进行解决问题。此时我就会让孩子们先说一说,“左边有三只小鸡,右边有4只小鸡,合起来一共是7只小鸡,所以算式是3+4=7(只)”。虽然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列出算式进行计算,但这些同学里面仍然有些孩子不能准确的表达出算式的意义。因而就会有混淆概念的时候,尤其当我们学习减法之后,对于某一个算式中使用7-1=6,还是用7-6=1来解决问题,就会很值得探讨,所以必须让孩子们能够用语言说出算式的意义,这一步很重要,也很有必要。而如今这种小组中的说一说,能很好的在组员之间产生共鸣,且有不会的还能先听后说,以及可以让小组成员教着说。

1.小组长的培养刻不容缓。

小组长既是一个小组的核心人物,那么对于小组长的培养就至关重要了。首先在小组长的选择上就是一个难题。这个同学最好是学习名列前茅,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自控力以及魄力。能同时做到这些的同学并不多见,寥寥无几。所以在小组长的选择上也是慎之又慎。实在有一些小组的组长没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时,只能安排上一个可以与组长互补的副组长。可即使这样小组的建设还是非常有困难的。如当组长与副组长的意见不合时;如小组长的表现没有副组长更好时,留之无用,却又弃之可惜。所以紧迫的需要进行小组长的培养与培训。

2.小组讨论中的诸多问题

小组的呈现,既要有领导也要有分工。领导当然有小组长胜任,而这个分工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特殊棘手的问题。单单由小组长进行分工还会遇到不少问题,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均由教师参与到其中进行分工,这样的时间一开始是不够的,但教师参与过分工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也能进行一些模拟分工问题。但课堂上的时间消耗就会过多。一年级的学生合作有时并不是合作,而只是告诉。这种“告诉”据有提前性,从而阻断其他学生的思考,而从小组讨论的氛围转变成“一枝独秀”,那么分工或者合作的目的很显然就没有达成。并且学生课堂讨论中的时候,有这样自说自话的,也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造成最后小组的讨论也没有能够顺利进行。

这一个多月的小组合作建设有那么一点点的成就,当然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还要多学习多讨论,努力将班级中的小组合作,建设成有用的,有效果的合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