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卖油翁教学反思(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21:59:22 作者:纸韵 最新卖油翁教学反思(汇总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油翁教学反思篇一

《卖油翁》是欧阳修的名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饱满鲜明,于细微之处见功力,历来深受读者喜爱。虽现今的人教版教材未录入此篇,但本着两大目的:一为课题实验作探究,二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本人用一节自读课为7年级的孩子上了这一课。课后,关于“如何培养学生‘会提问’的探索和思考”这一重要问题,有一些发现和思考,反思如下:

本实验课题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这就涉及到教师在备课预设时如何指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本节课针对这一方面的目标,设置了两个环节,培养锻炼学生关注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为文言文教学的必经阶段——疏通课文字词句。本人设置让学生在原生态阅读(不预习、老师当场下发教材、阅读时老师不作任何有关内容的提示)的基础上,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疑难点、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时在小组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如出现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全班提出,组组交流解决,最后集体分享解决问题的经验。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这一尝试的价值在于:1.有小部分同学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引导的基础上,能发现很有价值的字词句知识点,甚至可以主动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所学的一些知识来解决现有问题,为其他同学学会自主学习作出了很好的示范。2、组组交流结束后,组长或者每一组的代表发言人需要总结本小组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小组所使用的疏通字词句的方式方法很多,如有的小组主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某个问题,有的小组则是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参考课下注释,有些小组则是依靠了平日的学习积累(如对于陈尧咨谥号“康肃公”的理解,对于“睨”这一神态的理解)……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个过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解决部分问题的目的,而且小组和小组之间智慧共享,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愉悦,比纯粹由老师灌输讲解效果好很多。但是,这一环节的尝试还是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原生态阅读以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力度该如何把握?在这节实验课中,学生自主疏通字词句尽管课堂氛围活跃效果不错,但是基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活动难以做到非常充分,依旧有不少重要知识点学生无法落实(如关于陈尧咨与卖油翁的对话浅层次的揣摩与理解),“被迫”带入了下一环节,造成教学板块之间界限模糊不清。

第二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分析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提问。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于对文章的初步阅读和感知,对于两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如陈尧咨为什么最后笑着打发卖油翁走?卖油翁为什么在刚开始看陈尧咨射箭时就“睨之,久而不去”?康肃公问卖油翁时心里怎么想?有的学生还提出康肃公是政府官员,在“家圃”射箭,为什么卖油翁可以看到(而且根据情节分析,他们俩的距离还不远)?甚至还有学生从故事的真实性方面提出思考:卖油翁在露倒油的绝活儿时感觉特别淡定从容,心理素质特别好,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在一个武官面前,有可能做到么……这些问题的发问层次首先与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在思路上是不吻合的,很典型地体现了课堂孩子们思维的发散性,其次是问题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孩子的提问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有些孩子根本没有围绕老师在进入这一环节时的要求来提问,提问方向偏离。

面对这一课堂现状,如何在众多参差不齐问题旋窝里跳出来回归问题要旨?我在黑板上临时增加了副板书,将孩子们的各种问题精缩成三言两语,快速板书出来,整理结束后,再次展示教学目标,让同学们根据教学目标,整理板书中出现的众多问题,现场进行筛选。这一过程,带来的结果是:较有效的问题留下,相对偏离目标的问题避而不答。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第一,筛选前的标准尽管明确,但是有效问题的层次性,如何理清?是现场提出一个新标准,还是课前有所预设?第二,对于一小部分提出“偏离目标”问题的学生,如何关照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如何让他们学习别的同学提问的方式和技巧?特别是在一节课极其短暂的时间里,如何让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小积跬步,在思考和发问的能力方面,能稍微体现课堂的生成?至少在本人的这一节实验课中,没有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若运用“课堂观察”的评课方式,这一部分心理关照较少的孩子,最终很有可能变成“等灌”的那一群人。

本节课在运用文言文的知识迁移方面,还做了一定的尝试,因这一环节不属于教学重点,所以在本次反思中不作赘述。

卖油翁教学反思篇二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骄傲自满的必要,批评了那种有一点技艺就骄傲的人。故事情节的安排曲折有致,富于戏剧性,很关键的是要弄清宾主分明,主角是卖油翁,陈尧咨的“善射”只是衬托出卖油翁的“善酌”,在两人紧扣“惟手熟尔”进行对话,从而得出“熟能生巧”的道理。为了降低聋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我准备“导读探究,议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抓实预习环节。

在预习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但是聋生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方法还是渺茫的,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指导,因此我的课前就为学生列出预习清单:尽量扫除文字障碍(读准字音),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同学之间讨论或带到课堂中理解);通读课文(读准语气、表情);理解句意(一字多义);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动词、形容词);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生平等。

二、重点引导学生诵读。

诵读对聋生本身就难,诵读文言文就更难了,但是我还是花多一点时间要求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文本,涵咏文言文的文字,从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中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表情把握还比较准,在分角色诵读中学生能从语言描写来感悟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

三、抓住重点语句,展开议练。

为了了解陈尧咨和卖油翁两人的人物形象,学生必须读懂“当世无双”“以此自矜”“发矢十中八九”“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等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理解陈尧咨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生态度;“睨之”“微颔”这个神态描写表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能的佩服,等等语句得理解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总的来说,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更需要教师具有开放课堂、驾驭课堂的理念与能力。

四、课本剧表演,感悟意蕴。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聋生的特长表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组合分为几个组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也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能力。

但是课文结束后,我还是觉得学生在预习和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些方面做的还不够,特别是一字多义学生难于把握。

卖油翁教学反思篇三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教学反思篇四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卖油翁教学反思篇五

《卖油翁》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用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学生较易理解。但面对初一学生,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思前想后,按照常规预设好教学目标,学生一定很厌烦。要是我们一起来参与并研究教学,应该会更有趣味。自己提出目标并达成目标定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于是在教学开始之前,我没有按常规出示教学目标,而是把关键字词写在很班上,让学生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寻求目标并达成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

《卖油翁》这篇课文就学生掌握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学有所获。而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抓住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一、预习充分,质疑大胆

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尽量扫除文字障碍,找出难以理解的词句;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致内容;查找作者生平等。由于准备充分,在授课时,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疑惑,并认真听取同学及老师的讲解。课后检测证明,学生对这一课词句理解的记忆是既快又牢。所以说,做好充分的准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这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角色朗读,读中有获。

我在教学中多次安排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在分角色朗读和翻译的时候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并没有过多讲解,让学生自己翻译自己评价。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卖油翁的人物形象可以说在学习的辅助材料中早有定论,但是学生的拓展思维是不可预设的,如:当我问到“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你感觉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时,“熟能生巧、不要骄傲自满、学无止境、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也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定会还你一片精彩。在新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的根本是提高同学们语文学习的效能,进而增加文化底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认真专研教材,善于抓住这种机会,酝酿这种机会,更要努力创造这种机会。

四、课本剧表演,活跃气氛

本次课本剧比赛,既促进了学生多方位地汲取文本文化营养,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和生活的深入理解,也为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能力,陶冶淳美心灵,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展示自我才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整堂课下来,感觉节奏紧凑。学生参与课堂的激情较高。当然,这堂课也存有不足,因学生在课堂上都比较活跃,出现了多次泛答的情况。也有学生的回答,相当精彩,但缺少进行简要的鼓励与点评,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改进。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