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合规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5 20:41:41 作者:纸韵 2023年合规文化建设调研报告(通用17篇)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需要准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调研报告案例,希望对大家撰写调研报告有所帮助。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县是一个产煤县,现有煤矿6座,其中复产矿井有1个,复工矿井2个停工停产矿井3个。全市地方煤矿自整顿规范以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各项制度、措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得以明确,安全生产投入逐年增大,取的了较好的成绩。

神层层传达,对有关工作安排通报。三是实行领导干部包保安全制度和驻矿督查员制度。相关人员定期、不定期到煤矿督促检查工作,查隐患促整改。四是各级主管部门不定期开展安全抽查,如对人最困最易发生事故的零点班和四点班重点督查,防患于未然。

(二)安全投入得到增大。一是瓦斯防范措施方面。在巷道、采掘面等地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班组配备便携式瓦检器专人巡检。二是全部煤矿实现了有工作面必须配探水钻,真正做到了有采必探,有掘必探。三是煤尘防护,工作面采用防暴设施,通过洒水、喷雾降尘,采用湿式钻眼法。四是采取防电击火花、过流、接地、跳闸管理,用防静电阻燃电缆、风筒、皮带,配电点配备灭火器、灭火沙袋,专人跟班检查机电设备杜绝电机火花,禁带火种下井作业。

(三)安全生产主体地位得以明确。通过明确煤矿法人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各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督主体的职责,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及多年的摸索和总结,甚至于血的教训后,各煤矿业主逐步能意识到“安全即是生产力”的道理,加上国家“重典治安”方针的贯彻实施,现煤矿业主的思想意识已发生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质的转变。

为,加大煤矿瓦斯治理、采煤方法改革等基础性工作,及安全专项整治与安全生产许可相结合,严格程序标准,强制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县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一)煤矿职工的整体安全素质较低,工人流动性大。

首先,有部分煤矿业主对“安全第一”方针认识不够,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同时煤矿的管理人员,特别是班队级这些“兵头将尾”的基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业主的亲戚或朋友,技术短缺,安全意识不高。此外,许多工人干活凭经验,作业中必须遵守的《安全规程》、《作业规程》等对他们约束不大;有不少人的观点是“上班就要出煤,出了煤才有钱”。

培训,但由于对矿井情况不熟悉因一些细节问题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力。

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按照要求真正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干部作风漂浮,有些干部下井不是为了管好安全生产,而是为完成规定的下井指标,走马观花现象不少;二是以包代管现象严重,一些部门把煤矿安全指标纳入承包内容后,对安全生产缺乏严密的管理措施和严格的考核办法,使各种安全承包流于形式;三是技术管理不到位,有的`技术管理人员片面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写写《作业规程》、《技术措施》。从而导致了现场最直接的技术管理不到位,另外,在编制《作业规程》时有的与现场实际脱节,编制的内容大而全,工人记不住,对现场施工的实用性、指导性不强。

(三)“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依然存在。

时,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下基层检查也是既下通知又打招呼,地方煤矿企业为了检查合格,也停产整顿忙一阵,检查过后恢复了原来的面目,形成了应付检查的局面;煤矿自行组织的每旬工程质量验收也基本形成了规律,检查过后又不顾质量赶产量,形成了不良循环。

(四)安全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原因的影响,致使煤矿经济效益低、安全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历史欠账多,初期对安全的投入不足,现在面临关闭整合,在支护、设备和技术的投入更显不足,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一些煤矿业主惟利是图,急功近利,对安全投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未安装瓦斯抽放系统等基本设施,矿井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弱。

(一)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认识。

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基本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克服厌战、麻痹、侥幸心理,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力推进。特别是各煤矿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安全生产的投入、教育培训、现场管理等各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真正做到生产安全,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严格各项制度的落实,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要全力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严格管理。既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煤矿安全生产上取得成功经验,更要看到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制度的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为此要抓好:

1、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实行“重典治安”,严肃查处各类煤矿违法生产行为,督促煤矿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肃查处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对事故矿井实施严查重处,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认真查处每一起事故。认真总结事故教训和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使煤矿从被动抓安全向本质安全转变,以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2、各地方煤矿要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

3、建立严格安全检查制度,全力整改安全隐患。一方面煤矿自身要重视安全生产,不仅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硬件设备投入,更要抓好日常安全生产的检查,特别是对井下采掘进头、盲巷、废巷的通风瓦斯管理,对井下运输大巷、工作面的支护管理危岩的处理对水灾的预兆等都要严格的进行检查,制定好严密防范措施,确保生产安全。另一方面市县各级有关部门,特别是煤炭行业主管部门和产煤乡镇政府要加强对煤矿的日常安全检查,重点检查企业的采掘作业规程是否合理、通风设备设施是否完善、井下现场管理人员是否到位、特种作业人员是否配齐配足、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预案是否制定、井下的开采布局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重大隐患制定专人负责的预案,确保隐患整改及时,从而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

4、煤矿要进一步针对煤矿的实际制定和完善煤矿采掘作业规程,并且按照规程要求切实加强有关管理人员的责任,真正按照规程操作。

(四)狠抓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多,不能够根据煤矿的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科学的安排部署,从业人员自身素质较低,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三违”现象严重,为此做好煤矿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市县煤矿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强化对煤矿业主和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对《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煤矿安全生产规程的宣传教育,使取得资格和实际管理水平形成统一,真正提高煤矿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二是煤矿自身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特别是要针对各自煤矿的实际情况按照操作规程逐条逐款培训到位,真正使工人既熟悉井下开拓布局情况,又真正做到遵章守纪,不违规操作,确保生产安全。从而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监管协调工作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要密切协作和配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及媒体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做好瓦斯治理、关闭整顿工作,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共同督促煤矿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煤矿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强现场管理,加大对隐患的排查、整改力度和事故查处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安全约束激励机制,促进煤矿安全形势稳定。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断改善煤矿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煤矿的防灾抗灾能力。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我局近期开展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是按照县政协彝政协办【20xx】13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的。本次调研工作我局采取以发文件收集情况、电话采集信息、并结合我局了解掌握的工作情况等方式进行的。现就调研后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

掌握情况。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2000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中,我局除发文收集调研情况外,还以电话调研的形式逐一地对各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电话的进一步调研,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2000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

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收费站是高速公路的一部分,是高速公路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其形象和文化内涵是该高速公路企业文化的缩影或代表,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员工队伍形象和窗口服务质量,更有益于增强收费站管理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为基层站所的长久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收费站与一般单位不同的是还具备“居家性”,员工除了在单位工作还要生活,因此收费站不仅要为员工提供完善的办公场所,还要有健全的生活基础设施,作为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的重要阵地,使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高速公路收费站主要工作有其特殊性,很多时候是一种单调和机械的工作,加之有些员工在一线岗位上工作10多年,部分员工失去责任感和集体感,缺少“精神气”,思想意识和工作氛围中始逐渐处于一种疲惫状态,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与追求,难以培养共同的价值取向。

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员工素质,当前员工素质整体处于一种持续上升阶段,但仍有少数员工素质与京珠快速发展不相匹配。

高速公路行业发展至今,行业要求的标准越来越高,社会公众对基层窗口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员工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增长技能,但一线员工四班三运转,学习时间不稳定,难以组织所有员工集中学习。因个人爱好的不同,学习内容也难以确定,部分员工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出现不能很好履行。

岗位职责。

和适应岗位需求的现象。

当前一线员工多为80后、90后,个性较为张扬,接受新鲜事物渠道较多、较快,习惯在工作之余沉浸在网络世界当中,喜欢过度消费,参加业余户外运动积极性不高。

精神文化在收费站所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红船精神”为重点,突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主题,将近几年来推出的“把方便和快捷让给司机,把困难和麻烦留给自己”这一服务理念总结提升为管理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此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全体员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加强学习教育,重点抓好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职工道德、作风纪律、业务技能五个方面的教育,不断提高全所员工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如何做好本职工作、把方便和快捷让给司机”的大讨论,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收费工作就是服务,收费过程就是服务过程,就是要让过往司乘人员感到方便、快捷、放心、满意,从而形成了共识,实现员工的价值理念的升华,构建了具有牢固群众基础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我们把文化建设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司乘人员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服务内涵,提供优质服务。为此,我们在全所开展了“学雷锋的精神、学王静的服务、学张兵的助人、学军人的作风”的“四学”活动,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常用修理工具、常用药品、提供道路交通指南、通信联系电话等服务内容。据统计,每年向司乘人员发放服务卡2200多份,涌现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50余件。

在收费管理工作中,我们积极营造奋发向上、人人争先、班班创优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位员工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做到以所为家、以所为荣。收费员统一着装,持证上岗,列队进行交接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坚持说好“三声”,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解释。组织员工到大悟革命烈士陵园、咸宁防空基地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收费站文化建设的有效保证。制度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是维系收费站工作正常开展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

规章制度。

规范了员工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风气,才能保证收费站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制定工作流程图,建立班室之间的协调协作和工作督办推进机制,健全完善分工负责制过程督查制结果追问制,强化对重大决策和部署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修订完善限时办结岗位目标问责限时服务承诺等服务制度;严格执行签到值班等日常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约束制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开门评议制度和行风监督员制度等。用先进的文化来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和制度规范的人性化,逐步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亮点特点的制度文化体系。

我们以绩效管理为手段,将文化建设的内容列入全年的目标考核内容和岗位职责中。将考核办法与员工、班组、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由所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在每月对全所人员进行考核,通过强化管理,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细化、量化的绩效考核办法,真正做到把文化建设和工作业绩同时考核、同时奖励,使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

将绩效考核与星级评定结合起来,星级评定条件中突出了文化建设的内容,通过星级评定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当然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员工言行的关键环节,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激发员工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美丽和谐的外在环境,努力创造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改善办公条件,积极推进办公自动化建设,开展清洁卫生活动,每天一清扫,每周一大扫,每月彻底扫,使办公室保持清洁卫生,建立文明、干净、整洁、舒适的办公场所。

我们在全所引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统一规范了行业标识,如办公室内部设置、办公用品的印制等,都有统一的标识,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对收费区域和办公、生活场所进行美化,按标准设置“四公开一监督”牌和规范设置收费站站牌,夜间有灯光照明,收费区域(安全岛)和办公庭院绿化良好。实行24小时不间断电子监控。收费站人员按规定持证上岗,着装整齐,仪容端庄。各类规章制度、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工作标准和各自岗位职责统一设置并上墙公布。同时,结合标准化管理所具体要求,设立了党团活动室,购置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器等活动器械,建立了阅览室、活动室、健身房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一线员工打造良好的学习基地和文化活动阵地。

我们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每年的中心工作开展具有推动性的文化建设活动。如在保持共产党员。

先进性教育。

活动中,开展了争创“党员示范岗”活动;在“星级收费站”、“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中,根据争创要求认真抓好制度建设、站卡硬件设施、现场管理工作;在加强行风建设活动中,结合学习英模人物,开展竞赛、创先争优活动,营造良好行业风气;又如在女员工比较集中的岗位上开展了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在团员中开展了争创“青年文明号”的活动;在收费员中开展争当“文明收费员”活动,组织开展岗位操作比武、劳动竞赛、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系列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职工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如举办踏春赏梅、六一亲子游、七一红色教育、秋季烧烤、卡拉ok大家唱、趣味运动会等娱乐活动,还经常组织开展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跳绳、小制作比赛。这些活动的开展我们既看重活动的水平,更看重员工的参与性及蕴含其中的团队精神文化。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营养,需要文化支撑,收费站在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进一步深挖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基础设施与服务管理相结合,文化普及与打造精品相结合,让员工共享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返回目录。

建设社会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貌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厕、改院、改厨、改圈;通水、通电、通路、通互联网;建医疗室,建活动场,建垃圾场)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成效。农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变了,农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了。民进梁子湖支部,根据我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喜变化,组织了部分民进会员深入乡村,对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梁子湖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以满足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文化阵地为基础;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为手段;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的新型农民为重点来进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开展。xx年全区“五有文化”阵地,(即一有小舞台,作为文化阵地的中心和标志;二有篮球场,一场多用,与小舞台连成一个整体,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三有健身小广场,作为群众体育锻炼的场所;四有宣传栏,作为群众进行各种宣传的窗口阵地;五有文化室,作为群众参加学习和培训的场地。)在六十村、丛林村、桐油村、东井村、杨井村、牛石村、金坜村、柯畈村、子坛村、陈太村、谢培村、王营村、徐桥村展开。这些村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都规划布局在村中心位置,并连为一体,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广场,广场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使文化广场不仅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的所在,成为全村聚集人气的地方,集结欢声笑语的磁场。

二是广泛筹措资金,携手共建文化中心。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较大投入,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我区有些村子资金筹措值得借鉴:金坜邱家塆,由建筑老板邱福成出资百万元,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每层有500平方米的三层楼文化中心。青峰山塆由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的村民理事会,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馆,办起了管乐队。朝英村村民个人自筹资金建起了农民健身房。马龙村农家女陈家怡用电脑写作,多部小说出版发行。太和居委会采用集资方式,办起了老年腰鼓队。等等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三是宗族文化与民间艺术得到挖掘和继承。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各姓氏民众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许多积极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扬。例如,青峰山塆的邓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谱堂匾文化”“名人先贤文化”“族规礼仪文化”;子坛坯承塆的陈氏“义门文化”,其文化内涵与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继承,为乡风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区有一些传统的非物质民间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抢救。如陈太、张夏塆在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工尺谱排子锣,金坜村的玉莲环,眼看就要失传,今年得到了市、区文化部门的支持,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得到了抢救和传承。

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管理责任不明。新农村文化阵地的硬件建设和培育新型农民的软件建设,经费投入,工作责任,分阶段,分步骤确定的文化工作任务目标,由谁抓,由谁完成?目前这种机制尚未形成。

二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主体意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部分村庄,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不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内涵丰富,格调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农民们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有一些村子打牌、买lhc,封建迷信盛行。

三是四级网络建设工作机制没有抓好。区级文化阵地设施没有做大,全区没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级文化中心没有做强,文化站、电影院形同虚设,有的乡镇被挤占成其它场所。村级文化活动室没有做活,参与的群众极少。塆级文化中心户没有做靓,文化中心户没有吸引力,凝聚力。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送到农民家门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风格清新纯朴的文艺节目缺少编导扶持。农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干队伍缺乏培养。一些民间艺术(如梁湖哦号、民谣、风俗礼仪、婚丧咏文)缺略传承。

五是有许多边远村庄没有通广播,通闭路电视,通互联网,农民接触新文化的途径欠缺。

1、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完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我区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过硬的文化建设责任制,严格绩效考评。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建议采用“四个一点”的筹资办法,即政府补一点,相关部门及挂钩单位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广泛筹集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级文化部门要有长效的工作机制,“送”“扶”“植”好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村文化活动永葆活力。

2、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紧跟新农村建设步伐。开通村村通广播、闭路电视、网络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环境,对网吧、买lhc、抹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要加大打击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好体育活动场所,建起一村一篮球场,能方便群众“二打二晒”。

3、要挖掘整理好我区宗族文化,民间艺术。保护好古建筑,古树木及古文化遗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由于我区外出打工人员多,建议一些民间艺术,惜日只有男同志学习的技艺改为妇女学习。

4、做靓文化中心户。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选择那些政治思想好,群众基础好,文化素质高,劳动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经济能人作为中心户建设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实行民办公助,市场运作,文商互补的办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发挥他们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5、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防止劳民伤才,杜绝形象工程。建设好特色文化阵地,使文化阵地本身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

6、旅游文化要开发利用。我区有独特的旅游区位优势,山青水秀,旅游景点甚多,人文色彩浓厚。目前我区旅游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游还没有开发。梁子岛、月山、沼山大寺、子坛庙、青峰寺、长兴寺等处所有许多的传说、神话、历史故事,如果开发出来,将会给我区旅游文化忝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会有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赏美景,品佳肴,话传奇。

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梁子湖区区委、区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长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挖掘艺术,突出特色”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返回目录。

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xx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

合同。

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返回目录。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宣传工作的重要部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村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区的不断扩张,大信镇地理位置正与城区逐渐接近,不仅要让群众在经济、地缘上与城区接近,群众的思想也要由“农民”变为“市民”。目前,全镇村庄文化大院共配备各类图书25000多册,娱乐器材80多件,小健身器材280多件,建成健身路径4条,建立了村文娱室、村图书室,这些场所、设施不仅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成为凝聚民心、倡导和睦礼让风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让农民在生产劳动之余找到了精神文化归属。(二)广泛开展群体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

为引导群众爱上运动、爱上娱乐,大信镇从培育文艺骨干入手,让这些骨干带动起群众参与其中。文艺骨干深入到各个村庄,手把手地教村庄农民扭秧歌、打太极、跳扇子舞等,再通过村庄的文艺带头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目前,全镇已有20余个村庄成立庄户剧团,文体骨干达400余人。此外,利用传统节日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该镇先后组织开展了正月十五迎元霄节踩街活动、夏日文化广场活动、大秧歌比赛、太极拳比赛、中老年人文体展演等系列活动。

虽然大信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一)阵地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

据统计,大信镇建设文化大院的村庄占全镇行政村总数的30%,缺少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基础设施。有些村庄的体育健身器材因没有专门维护和管理而被损坏,有些村庄文化设施数量少、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资源相差较大,分布不平衡。(二)经费短缺,农民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村庄因经济薄弱,没有单独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紧依靠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显得势单力薄,村庄的农民文化活动次数和形式都十分有限,缺乏与时代相适应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通过农家书屋、中小学文化资源与村文化资源互补共享,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各村庄要坚持组织开展农民书画展、文艺演出、技能比赛等活动,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自娱自乐、自演自赏等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括了诸多的因素,如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以及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

一所学校尤其是有着较长历史的文化名校,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必然有其文化的积淀。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生,在各个不一样历史时代里的不懈追求与努力,本身就为学校增添了一笔无形的但影响深远的文化果实。这些文化积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盐步中心小学建校几十年,她取得的成就为人称道,校内建有“书法见长”的校雕,校史展览室里展示的学校优良的传统是最佳的题材。这天,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追求的足迹也将成为学校文化的一个新的资料,也将成为学校未来发展中的文化积淀。

有人曾说: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学生陶治情操,净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盐步中心小学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便于教学和维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师生和一些著名书画家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我校“书画见长”的发展历程。

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园世界是充满教育好处的生活世界。校徽、校雕、校歌、校训,每一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信息,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主流,尤其反映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

校园里,学生每一天漫步于陶园,他们欣赏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观赏着水池里游动着的锦鲤。学生们怕踩疼了脚下的小草,怕惊动了水池在游玩的鱼儿。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德育人”的工作思路,构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从教风建设入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政治思想学习、开展以“正师德、强师能、树师表”为主要资料的教师论坛,端正教育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透过典型示范、评价导向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用心性与主动性,重塑“敬业、爱生、钻研、开拓”的师表新形象。

其次,我们坚守学校这一精神礼貌建设主阵地,以“五爱”教育为主线,开展“创礼貌班级、树优良班风”为主要资料的建立活动,透过广播、宣传栏、德育走廊、校刊等各种载体,透过午读、班队会、思品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的方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忙他们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礼貌行为,在学生中营造“爱国守法、尊师守纪、团结互助、勤奋好问”的良好风气。

第三,我们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过错;要以理服人,取信于人,做学生的表率;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遵照《守则》《规范》的要求,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盐步中心小学倡导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意志,那么学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用自我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从管理入手,促进学生自治,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良好班风、教风、学风、考风、校风的构成,关键在教师,落实在学生。使学生成为管理自我的主人。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时代性具有用心作用。

学校从办学实践中认识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完全是教师教育的结果,而是家庭教育,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交往的结果。学校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学生日常管理的德育评价体系,制定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使学生明了是非界限,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我约束自我、自我教育自我,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由看管型向自觉型的转变。

从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入手。学校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日常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突破点,以月主题活动为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学校采取措施净化、美化校园(校园文化墙),利用电视台、橱窗、黑板报、广播站、图书室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宣传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有效地发挥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使学生于不经意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潜力,陶冶情操。

盐步中心小学在多年教育科研实践中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构成了一批在校内外有较高声誉教师。现任教师中,高级教师60多人。教师的整体素质很高,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实现“以科研树名校,以创新促发展”;“书法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盐步中心小学制定教改科研规划,拟定建设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包括素质教育体系,师资保障体系,教育技术体系,现代管理体系四大体系;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口号,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从个体科研向群众科研转变,从单纯写教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

同时,未来的教育需要我们立足校本研究,学校鼓励广大教师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将研究作为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资料,倡导反思性教学,鼓励同伴合作与互助,努力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参与课题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撰写教育教学个案,生成体现个性的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

未来的教育还需要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习化组织建设。学校透过多种活动在教师群体中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好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学历教育,有组织的业务培训,以及非正规学习的自学,看书,读报或其他学习)提倡教师群体成员在生活中,交往中,工作中进行学习;倡导教师群体成员间透过问题研究,观点争论,提高思维品质和学习潜力;为教师带给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激励教师自觉学习,构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化组织。透过这些途径,学校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教师研究,成长,成材的环境,使教师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给最有力的保障。

第二课堂我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潜力,推动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已经构成较为完整的第二课堂体系。

目前学校第二课堂共有科技方面有:车模,创造发明小组;艺术方面有: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美术等;体育方面有: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等。文学方面有:广播站,校园电台诗朗颂等。同时还有佛山小记者和南海小记者。第二课堂全校90%的学生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第二课堂立足校园,用心活动,已成为弘扬校风,引导健康潮流的生力军,已成为同学们激发潜能,挥洒智慧的天地。

安全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切实摸清辖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体状况,交流经验,树立典型,探索出具有煤炭行业特色的安全文化示范模式,为煤矿安全生产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安全保障,4月25日-29日,分局配合省局政策法规处开展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活动的特点

通过分析,感觉此次调研活动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组织周密,可操作性强。此次调研活动由省局政策法规处组织实施,分局派出相关人员配合,从开始筹划到具体实施,从活动安排到过程、人员参与,整个调研过程组织科学合理、严密有序。制定的调研方案,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紧密围绕煤矿生产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范围广泛,典型性强。此次调研活动分别选取了辖区内省属矿、市县属和乡镇矿等共10个煤矿,其中省属矿占50%。选取的这些煤矿,都是在同类企业中安全文件建设基础扎实,理念先进,独具特色,并已取得一些成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

现场相结合,发放调查问卷与口头提问相结合等灵活多变、贴近实际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基本摸情了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对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等。

二、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况

(一)领导重视。通过调研,普遍感觉各煤矿企业领导干部高度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始终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经常性、制度性、长期性的任务来抓,从企业文化的高度审视安全、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入手管理安全,积极倡导并努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新矿集团协庄矿、肥矿集团白庄矿、莱芜市辛庄矿等矿成立了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把安全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议程,认真组织,积极实施,定期考核,从人力、物力、财力都给予扶持和倾斜,并纳入安全生产工作的检查考核内容之一,促进了企业安全文化的健康发展。

了全员参与、扎实深入的效果。

(三)创新理念。各矿注重安全文化建设与煤矿安全生产实际相结合,注重安全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创新总结出了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理念。尤其是新矿集团协庄矿的“2s管理法”、鄂庄矿的安全闭环管理,都通过了国家局组织的项目验收,并受到国家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与赞扬。这两个矿可以说是辖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领头羊,是文化建设先进典型和代表。

(四)独具特色。参与调研的这十家单位,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既有共同点、相似点,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展现了一种“亲情”文化;又有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特色文化,形式、内容、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有各自的“闪光点”与“亮点”。如,肥矿集团白庄矿的百安安全文化以及“百发百中”的精确管理体系、新泰市汶南矿的“亲情化”安全管理、新矿集团鄂庄矿的“五个四”安全文化理念、华宁矿业集团的“四个确立”安全理念、新矿集团协庄矿的市场化安全管理,新泰市王家寨“五个一”安全理念,等等。

井下每个工作场所。淄矿集团埠村矿构建文化“五个一”阵地,使安全文化贯穿于工作全过程;新泰市汶南矿、王家寨煤矿在井下主要大巷设置了音响设备,不间断播放各种轻音乐和安全知识,印制了企业安全文化手册,做到一手一册等。

(六)注重实效。各煤矿注重安全文化宣传的实效性,在力求实效上下工夫,在深入人心上作文章,不搞花架子,通过采取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贴近实际的方式,大力开展各类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新矿集团协庄矿注重开展一些真正触动心灵、引起共鸣的深层次活动,切实把安全理念落实到区队、班组,有效推动了区队自治、班组自主和个人自律。

三、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效果

各矿通过实施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实现了“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辖区总体安全状况稳定好转。辖区近几年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与大力开展安全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参与调研的这10个煤矿,是辖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安全文化扎实到位、有声有色,促进了安全状况的持续稳定,创出较长的安全周期,其中,新矿集团鄂庄矿的安全周期达5000天以上,排名全国先进行列。

二是促进了安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通过理念导入,机制创新,健全了各项责任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了安全科技装备水平,使安全管理由“靠领导管理、制度控制”变为“上下互动、自主管理”转变。

三是促进了职工安全素质的提升。各煤矿企业通过加大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建立安全教育阵地,丰富安全文化内涵,烘托了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使职工抓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安全素质、自主保安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井下违章现象明显减少。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这次调研,以及了解其他煤矿企业,感觉到目前在一些企业的领导干部身上,程度不同地存在“八多八少”问题:

一是在安全文化总体认识上,往往片面性、局限性的东西多,内涵性、系统性的东西少;二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往往硬件考虑的多,安全宣传教育考虑的少;三是在事故预防上,往往技术措施考虑的多,而对提高安全意识考虑的少;四是在安全宣传教育职能上,往往政工部门考虑的多,生产管理部门考虑的少;五是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往往形式性、教条性考虑的多,本质性、实效性内容考虑的少;六是在安全文化层次上,往往安全管理人员考虑的多,企业职工考虑的少;七是在安全文化吸收上,往往被动接受、强势灌输的多,主动学习、认真汲取的少;八是在安全文化发展趋势上,往往探索性、盲目性的东西多,指导性、方向性的东西少。

五、下一步安全文化建设发展趋势与方向

相符合的安全宣传文化模式。

一是在安全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上,要树立大系统、一盘棋理念。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到安全生产工作大局中去,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以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和谐稳定,以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安全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的性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意识。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人们安全文化意识的树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是在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上,要改变古板生硬、生搬硬套的简单做法。安全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必须从有利于职工的角度出发,采用电视、广播、网络、黑板报等群众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方式,要进一步增强亲合力、感染力,杜绝那种古板生硬、生搬硬套的现象。

四是在安全文化建设的对象上,要注重全民、全方位工程。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管理者及全部职工的事情,不单是哪个那个领导、某个部门的工作。既要注重发展全民-意识,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又要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文化教育,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文化形成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最深刻最根本的方法,更是保障安全生产、人员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根本所在。我公司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法》、安监总局《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培训规定》和《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集团公司“安全是用人先决条件、培训是员工最大福利”的理念,根据培训大纲,考核标准和有关工作程序做好培训工作。

山西金象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条件复杂,职工大部分由学校刚毕业员工组成,新入厂的青年员工又占全公司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二,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人员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基础差等因素给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为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在金象公司党委的指导下,切实把安全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为公司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保证。

一、公司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基本情况

我公司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在上级安监部门指导和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及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培训工作任务。

自我防护技能,达到要求的才可上岗操作;配合人力资源部加强对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取证工作。

2、2011年6月至今对于陆续进厂员工按照金象公司培训管理制度累计对121人每人进行48学时厂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3、2011年6月至今对于陆续进厂的外来施工队伍累计113人每人进行24个学时厂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4、2011年6月至今对于陆续进厂的外单位学习培训人员累计39人每人进行24个学时厂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5、2011年6月至今对于本单位调岗、转岗、离岗累计5人每人进行16个学时厂级安全教育,使他们熟悉、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6、2012 对全厂所有员工包括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累计728人进行了安全教育使他们提高并掌握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

二、主要做法

1、构架安全教育体系。在结合新建单位特点和公司安全教育工作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为安全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安全教育计划、专题安全教育制度和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在金象公司全面展开。把班前班后会、安全员安全谈心、“三违”讲评、安全培训等日常工作纳入安全教育工作范畴,确保教育保证监督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突出安全氛围营造。充分利用公司宣传栏、公开栏、报

纸、网站等,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发生在职工身边的安全生产典型事例,推动了全员安全教育。精心组织开展 “安全生产月”等系列宣教活动。车间开展隐患排查,超前消除人和设备的安全隐患。车间以班组为单位,坚持班前会必讲安全,让职工参与其中充当“主角”,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

3、拓展安全教育内容。每周召开安全例会,具体指导基层单位安全教育工作。利用安全例会、安全活动周等途径分析总结、剖析其他单位严重违章事故,自身查找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开展汲取事故教训的大讨论,形成安全压力人人担,人人头上担责任的互动格局。

4、重抓新职工安全教育。针对新工人思想多样化、安全意识差和臵换职工情绪不稳的特点,提前制定安全教育方案,组织师资力量,多种形式展开安全教育。重点讲解专业安全知识、安全法律法规等内容,让新职工掌握应知应会的安全工作要点和避灾自救安全常识,尽快具备上岗前的.安全基础知识。

5、持续整治“三违”现象。持续开展安全员安全谈心和“三违”讲评工作。职工发生“三违”后,安全员当天进行安全谈心,当班进行“三违”讲评,帮助“三违”职工认识错误。根据情况分类制定帮教措施,“三违”人员纷纷写出书面认识。指定专人帮教,并按照闭环式管理及时跟踪,确保了“三违”职工转化效果,达到“一人违章、全班受教育”的效果。2012年上半年金象公司未发生轻伤以上人身事故。

考核一次。每次考核采取到班组中了解情况,查看记录,现场提问等形式,全面深入地考核安全宣传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实际效果,形成动态考核的良好机制。

三、目前安全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单位存在安全教育的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现象,安全教育工作仅仅是停留在念念文件,传达传达上级安全工作精神的层面上,导致安全教育说来说去一个样、说多说少一个样、说与不说一个样。

2、部分单位安全员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安全教育工作的要领理解不深、理解的不透,导致个别单位安全教育工作没有创新、没有思路。

3、少数单位工作方法欠缺。个别单位只注重对违章人员的罚款,忽视了罚款后的思想工作,管理人员工作方法粗糙,对“三违”职工处罚后,未能举一反三,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激起基层一线工人的不满情绪。

四、几点思考与建议

1、安全教育工作要突出主题。本着“围绕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的主题要求,利用职工班前班后会、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教育培训等方式方法,把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和“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安全生产每一个环节,对职工安全意识的动态把握和对安全隐患的超前防控,使生产活动中危及劳动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认知、动态。把握和超前控制状态,达到本质安全型的内在要求。

育,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变,提升综合素质,激发了职工队伍的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安全教育工作向“精、细”的转变。

3、安全教育工作要因人施教。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安全教育的主体。金象公司职工成分复杂,既有经验不足的年轻职工,也有安全意识淡薄的不放心职工,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时,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等因素,客观分析各种因素给各种类型职工带来的不同感受和心理影响,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保证安全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安全教育工作要齐抓共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全方位的努力。坚持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坚持安全教育工作大格局原则和思想政治工作“一岗双责”要求,党政一起抓安全抓教育,形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合力,推动安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山西金象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行为和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就是文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一个操场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它包括硬件建设的物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的人的因素,包括人与物、教师与学生等的相互关系等。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则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新民路小学是一所具有48年历史的学校,多年来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历届领导班子都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淀,学校形成了“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的办学宗旨,本着“教师为本、班子为魂,德育首位、教学中心,依法治校、以情理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健体、养习、尚德、增智”的校训,“准时、勤奋、诚信、文明”的校风,“团结、求实、自律、创新”的领导作风,“严谨、博学、精业、创新”的教风和“乐学、善思、自主、向上”的学风,“凝心聚力、奋发向上、敬业奉献、追求卓越”已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应与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为基础,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前瞻性地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并明确责任与分工,落实相应的工作机制。实际调研结果表明,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建设目标和总体实施方案,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不够,校园文化建设听取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还不充分。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和精神文化。办学理念主要反映学校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的认识、观念和态度。我校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形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既是推进学校新时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校精神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彰显不够,体现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是以教师、学生和管理服务人员为主体的人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创造的。学校文化以教授学生知识为基础,以育人活动为主要功能,这是学校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和创制的文化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深入指导和共同建设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师德师风建设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优秀教师风范的引导、培育、宣传不够,教师在校园文化的传播、示范、引领、感染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铸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文化特色研究不够、定位不明确,校园环境中缺乏反映学校历史与传统的元素,校园文化的移植和对接比较薄弱;校史校情研究不够,导致学校文脉的传承、宣传不足;学校文化建设与学科文化的结合不够,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术文化活动培育不足,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品牌和在区内有较大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项目;学校的形象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学校文化建设和地域文化的结合也比较欠缺。

校园环境是校园物质文化最主要的内容,传递和表现着校园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韵律,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秀的校园环境是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有机结合,有发挥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和熏陶的育人功能。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校园布局的调整和二期教学楼建设迫在眉睫,自然景观还比较单薄,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校园视觉识别系统尚未按照校园文化特点完全建立,缺少文化意蕴,校园建筑物内缺少人文内容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表现。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具有全局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学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有着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

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尚未真正确立我们对校园文化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以及发生发展规律认识还不深刻,科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还没有真正确立。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真正做到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思考和实施,就难以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从而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工作较为薄弱,也使校园文化难以体现学校特色,难以铸造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此外,校园文化建设也比较难以融入学校的中心工作,常常被当作宣传、工会等群众组织的事情,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合力不易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的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注重了建设物化的环境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引导和培育不足。这就给人以一种误解,似乎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或学校形象设计等。实际上,学校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其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最表层的是学校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学校的各种文化设施、文化活动和学校形象设计都是学校文化表层的表现方式。

基层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在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上下功夫。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改造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大问题,一刻也放松不得。为此,应该把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和思想改造作为毕生追求,用理论上的积累促成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的纯洁。做到每天坚持关心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学习重要的政治理论和政治观点,提高自身思想觉悟。

在今后的卫勤保障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全心全意,为兵服务;二要亲临一线,保障有力,三要预防为主,注重宣传,四要积极治疗,心理疏导。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特别是我们搞技术的,在医学方面更是学无止境,我将不断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针对我们基层官兵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方面,多下功夫,积极探寻新方法,新思路,为有效保障支队官兵身心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坚决与组织保持高度一致,保持政治纯洁。二是坚决完成本职工作,令行禁止。三是扎实提高军事素养,从军人形象、警容风纪、体能素质等方面下功夫。

入伍8年来,我从一名社会青年成长为一名军医,是党培养了我,教育了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不仅锻炼了我的精神和意志,还教给了我文化和知识。来支队工作已有三年,今后的路还很长,卫勤保障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继续倾心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在支队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保持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牢固树立为兵服务思想,争做一名优秀的军医,为部队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是我的述职,不全、不准的地方恳请首长和战友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职工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当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就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的关键战略期,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满足的今天,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更新,职工精神文化需求日益突出,职工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文化传播的形式、内容和受众的选择也更加多元化,职工的文化底蕴、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经济生产,社会进步。因此,在推动**区"工业就地转型、城市异地转型"跨越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实现职工素质的提升,做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精神财富。工会组织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力点之一,也是新时期赋予工会工作的历史使命。工会组织必须要在加强职工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切实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财富。维护好职工精神文化权益,做好职工文化建设,不仅是工会科学维权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更好地关注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区总工会面区内80个企业,60个机关事业单位和83个村级(社区)基层工会,共11189人,开展了以"推进职工文化体系建设,丰富精神生活,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基层工会职工(特别是对村级农民工和社区下岗失业工人)业余文化生活状况,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经济进步、企业发展要求的职工文化建设。

区总工会通过调动各基层工会,加大宣传力度和重要性,积极争取广大职工参与,并制作业余文化生活调研问卷,由基层工会选出代表性职工参与问卷答题。问卷主要从职工工作内容、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等方面着手,为业余活动理想标准(期望)重点,对不同年龄年阶段、性别、文化程度、职称、技能、工作环境及职工个体偏好进行调研,为进一步全面了解我去职工文化现状,以及为进一步搞好职工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突破方向。调研结果剖析如下:

(一)与年龄关系。30岁以下职工,2266人,占调研职工总数20.25%;30-45岁以下职工5595名,占调研职工总数50%;45岁以上职工,2769人,占调研职工总数24.75%;即青中年职工占职工70%以上。相比其他人群,青年职工更倾向于体育、文化和娱乐活动,针对中青年职工群体,广泛开展体育活动将是不错选择。46岁及以上职工,对团队建设的需求更高,针对老年职工,组建各种文体协会将是他们的首选。但要意识到中国老年化程度在不断加重,**也是如此,特别是原**汞矿离退休、下岗工人数量庞大,年龄也在60岁以上(这部分离退休人员不在统计范围之内)而这一部分人群中大多数主要的空闲时间都勇于散步、聊天、打牌等,核心在于打发时间,轻松身心。

(二)与性别关系。调研统计,女性职工4028名,占调研职工总数的36%,相比占职工总数64%的男性职工,她们更倾向于唱歌、跳舞等文化活动;男性职工更倾向于各种体育活动。

(三)与文化程度关系。大中专以上职工人群更倾向于参与文化竞赛、书画协会和加强体育锻炼等利用身体健康的活动而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职工人群大多数空余时间用于看电视、上网、打游戏和打麻将、扑克等赌博性质的活动。

(四)与职称和技能关系。高级专业技术或技能人员更为倾向团队建设,且对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需求最弱,而初级者对体育活动情有独钟。

(五)与施工区域关系。大中型规模以上的企业职工对团队建设比较青睐,说明大中型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文体协会、兴趣小组或许会是很好的职工文化建设方向。小型企业或外出施工则对阵地建设最为青睐,说明外出施工项目部需要加强对职工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为职工提供开展业余活动的场所。

第二部分存在问题。

(一)缺乏对职工文化更深入的理性认识。

1.存在概念不清的现象。误认职工文化等同于企业文化。部分企业、社区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导企业的发展》等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作为衡量职工文化建设的标准和依据,将班前宣誓、看板管理等典型的关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错误地等同于职工文化建设工作。

2.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误将文体活动等同于职工文化。部分企业单位、科室、班组汇报仅围绕"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做大篇幅的总结归纳,而忽视了职工文化建设的本质---职工综合素质提升。

3.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认为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经营生产,为谋求企业利润是最高准则,职工业余需求属个人行为,可有可无,从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与"职员本身"之间的属性区别,缺乏对职工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的充分认识和重视。

(二)缺乏统一规范的文化阵地建设标准,文化建设参差不齐。

1.软硬件建设程度不统一。不同企业、社区阵地建设水平很不均衡,部分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和城镇中心社区建有篮球场、足球场、桌球、台球、健身房、甚至室内羽毛球馆等文体设施,但有部分企业、社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用于职工业余文化活动的设施少,有的甚至没有的现象。

2.活动参与普及率不统一。部分单位座谈职工,尤其是施工一线职工,反映参与工会活动较少,工休矛盾、众口难调、等陈旧问题仍暗流潜涌。"施工技术人员无暇参与"、"老职工参与不了"、"觉得没意思"等现象制约着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开展,部分工会活动参与率及普及率不高。

3.制度保障程度不统一。部分单位对职工文化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检查、激励、约束职工活动的开展,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对比,也存在部分单位,尤其是项目部,缺乏完善的职工文化管理制度,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开展处于无序状态。

4.自主管理能力不统一。

调研显示,企业、社区工文化建设对行业环境和项目部经营形势依附性很强。不可否认,经营生产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工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否,但反之,职工文化建设也能影响职工精神与情绪,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生产、社区和谐。

5.社会环境、风气不好,职工自身认识不高。

有部分职工由于思想认识不够高,或者社会环境、风气限制,大量的业余空闲时间他们更愿意参与打麻将、斗地主都能形式多样的赌博性质的游戏,或者上网玩游戏等,而不愿参见体育文化活动。有些地方普遍只存在提供赌博、上网的娱乐场所,而很少建有体育锻炼和文化休闲场所。

(三)缺乏职工文化涉及内容的创新发展。

1.外在形式传统。"下场棋"、"打场球"、"唱个歌"、"答个卷"等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活动载体仍然占据了部分项目部的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2.内涵触及不深。职工文化建设依然停留在浅层,多以娱乐导向为主,超越活动,能触及职工心灵,对职工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内心深处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

3.激励效果不佳。大量职工文化活动依然依靠发"纪念品"等物质奖励吸引职工参加,福利化现象严重,"一个笔记本"、"一个围腰"、"一瓶酱油或醋"、"一幅挂历"等。有的甚至是利用一些滞销过期的物品"改头换面"来当做奖品。这种传统及敷衍的激励机制已显过时,并不受广大职工群众的青睐,建立深层精神和物质激励机制,让广大职工参与进来值得探索、深思。

第三部分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职工道德教育,坚定职工理想信念。工会组织应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职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等政治理论,用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职工文化建设。引导职工发扬工人阶级团结友爱,顾全大局,爭先创优,勇于创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热爱企业的优良传统。强化企业意识,凝聚企业精神。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仅要追求效益和发展,还要实现道德的经营,企业需要道德价值,如团队精神、职工文化等,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会组织在抓职工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要组织开展加强道德教育的"道德模范评选"、提高员工技能的"劳动竞赛"、培养职工主人翁精神的"献计献策"、"节能减排"等活动,注重发动广大职工出谋划策,共同提炼企业管理理念。把抓职工文化建设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突出文化的内聚力,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理性认知职工文化,加强职工文化自信意识的.引导和促进。

1.工会工作者自身对职工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这要求工会工作者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加强工会理论研究,结合理论研讨会、信息报道、工作总结等机会,不断探索和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系统理论。

2.工会工作者开展工作引导和促进职工自信意识的觉醒。调研显示,公司职工文化自觉意识较强,时刻践行**"干一流的,做最好的"核心价值观,面对诸如矿业开发生产、城市建设工程等题,一往无前,从不退缩,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主管理意识趋于常态化。另外一方面,有的职工缺乏文化自信,表现在:为人处事保守低调,表态发言轻声细语,待人接物踌躇满志,仪表仪容不修边幅,因四海为家而自卑,因终日奔波工地而寡言少语。殊不知,企业职工自信资本未能充分挖掘:四海为家应以流动为荣;**汞矿工人精神作为新中国企业精神60强为外人所津津乐道、啧啧称赞。这就要求工会工作者引导职工文化自信意识的觉醒:

(2)加强人文关怀,从细微处入手,搭建展示职工价值的平台;

(3)弘扬劳模精神,用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职工,形成"争先创优"的浓厚文化氛围;四是树立优越意识,将企业经营形势及业绩时常向职工通报,加强职工自我"优越意识",调动职工的激情。

(三)摸索统一标准,推行建设项目部职工文化标准化阵。

部分企业在职工文化场地标准低,甚至空白的问题。建议试行职工文化阵地建设"6+2"准入标准,即:1个篮球半场、1个综合活动室、1个乒乓球台、1个桌球台、1个职工书柜、1台卡拉ok点唱机,1个活动(或兴趣)小组、每月至少1次大型集体活动。

(四)不断创新载体建设,加强单位及项目部职工文化品牌建设。

不少单位反映职工文化建设载体单一,部分年轻工会干部反映职工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方法,建议各项目部大力开展职工文化品牌建设,解决职工文化落地问题,着力打造职工文化建设一项品牌,从零开始,走出第一步,建立长效机制,日积月累,在职工心中奠定品牌烙印,如: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篮球运动会"和企业职工集体参与职工婚礼、生日等。

(五)统筹兼顾,促进职工文化建设"两转两延一提升"。

1.组织方式从外部娱乐向内心关注转变。如何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推动劳动保护监督力度、为施工现场职工提供劳动休息和心理休息,提供便利措施改善职工饮水、如厕环境等,进而让职工感受到"尊严生活、体面劳动",是下一步工作值得思考的出发点。

2.激励机制从福利型向荣誉型转变。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生理、安全、心理、社交、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逐级上升。纵观公司现状,职工收入和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提高,第一二层次职工生理、安全需求已经得以满足,而心理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是职工内心最渴望但又最难以企及的层次。故传统的福利型激励,如发放小纪念品等,已无法充分调动职工参与职工文化自身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将建设机制从福利型激励向荣誉型激烈转变,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提高职工的自信,推动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才是科学之选。

3.建设空间从企业驻地向施工现场和社区延伸。目前职工文化建设几乎全部集中在企业,施工现场和企业临时工作区域未有涉及。从当前看,职工在其工作的施工现场所处时间更长,部分职工居住也在施工现场,这就要求建设工作需要从企业向施工现场或社区延伸,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空间覆盖,扩大职工文化建设受众面。

4.工作方法从一气呵成向持续改进提升。职工文化建设不是一气呵成的工作,它是工作质量提升的系统工程。这要求实施主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从方法论入手,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职工文化建设工程是一个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置"的循环反复过程,,通过不断了解职工文化需求,建立合理的文化工作计划,精心实施,加强工作过程和效果的检查,快速响应调整,持续改进工作质量,同时积极探索文化延伸,才能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达到职工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建设目标。

班级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青少年宫小学一、调研目的意义及背景说明班级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充满柔性的、温和的、人文的精神、制度、关系的综合体,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引导着学生的发展。

亚斯贝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陶冶。

健康优美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又能在无形中统摄着班级学生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

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能使学生的生命得以最精彩的展示与张扬,因而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近几年,围绕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我校也着力开展此项工作,力图用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班级文化凝聚人心、规范言行、引导成长、促进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结合理论上的学习,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由浅入深可以分为这样四个层面:

(11)班级物质文化——班级文化的表层面。

它主要包括班级教室的设计、布置以及班级的教育设施等。

它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

(22)班级行为文化——班级文化的浅层面。班级行为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

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内化和外在表现形式。

(33)班级制度文化——班级文化的中层面。班级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班级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机构等。

制度文化建设有利于每个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发展。

(44)班级精神文化——班级文化的深层面。它主要包括班风、学风、班级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等。

在这篇调研报告中,我们也将始终以这四个层面为经纬,做出客观的调查与分析,以利于以后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完善。

二、调研基本情况概况有我校共有77个。

教学。

班,除六年级有两个班外,其他年级均为单班。上个学期,是我校大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的阶段。

无论是在硬件环境的改善,相关制度的建立,还是在活动的开展上,都紧紧围绕这个工作目的,有计划,有过程地逐一落实。

这个学期,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有变化,有侧重,更多地鼓励教师进行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建设。

通过两个学期的对比,进行参照,我们有了新的发现。

三、

调研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在此基础上,为更客观地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学校又进行了一次调查,分别以问卷、访谈的形式对全校三——六年级060名学生和全校班主任(共77人)进行调查,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

最后,发放问卷全部收回。

以下均为问卷典型题目数据统计,其余数据不一一列举。

以下将对两个学期对比的情况和调查数据的情况,从班级文化建设的四个层面做一介绍及分析。

在是学生卷中,第22题“你班教室环境布置得体吗?”,67.7%的学生答“较为得体”,23%的答“不够得体”。

5%的答“根本没布置”,由此可以看出,广大班主任都在努力去做这一工作,且效果还不错。再看第第44题“你喜欢上学期还是下学期的班级布置?”70%的同学喜欢上学期的班级布置。第88题“你认为有必要把教室布置得的优美典雅些?”,同样高达67.7%认为应该如此。这一回答同教师卷班主任的回答十分吻合,教师卷第11题有87%的班主任认为有必要,在这其中也有近70%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

分析: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统而丰”、“放而散”,缺乏主动性和个性。

在班级环境布置上,老师们从思想上能明确其重要性。

上学期由学校统一要求,各班都开辟了如下板块:11、教室外墙的书香园地(展示班级开展读书活动的成果,每月更新),22、教室内墙各具特色的行规评比栏(如六二班的“战胜坏习惯,快乐向前”,四一班的“比比谁的火车开得快”等),33、班级黑板报(每月更新),44、前黑板的《与国学为友》板块(内容以古诗诵读和经典语录为主),55、各班门口处均张贴有班级相关制度和清洁值日表。66、除这些“必选项目”外,各班还有自己的“自选项目”(如六二班的知心信箱,道德银行记载本等)。整个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显得丰富多彩。

本学期,由于教导处改变了上学期统一要求的模式,由管变放,鼓励班主任自由开发,不再限定其内容与形式,也没有采取上学期较大的检查力度。因此,班主任工作缺乏主动意识,班级文化的环境建设显得薄弱且零散,缺乏系统的思考与布局,往往是班级开展了什么活动,需要进行环境布置了,就临时上墙,较为随意。除了班级黑板报和“与国学为友”板块较为工整且系列化,那是因为学校还在对这两项进行统一评价中。

数据:

在学生问卷中,第313题“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中你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只有40%的学生有这个积极性。教师卷第33题“在你担任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经常组织班级活动”,有66%的教师只是偶尔这样做。教师卷第77题“在班级,你喜欢组织哪些类型的活动?”72%的倾向于选择能提高学生成绩的活动。

分析:

部分班主任对学校布置下来的班级活动还是比较热心的。本学期,学校围绕着“拾金不昧”、“两型社会”、“建国建队六十周年”、“法制教育”、节日活动等主题,要求各班开展相关活动。各班都能紧紧围绕学校要求,认真落实。

但是,可能受教学和班级常规事务的压力影响,对于班级内自主开展班级活动较少,对于活动的开展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或者敷衍了事,有的则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个性的开展。

班主任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是班主任,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语文老师,个别科任老师只管自己的教学,不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

看来问题的解决还得从班主任和其他教师自身抓起。应让班主任认识到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对增进同学团结,形成班级凝聚力,内化各种班级要求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本学期,学校的两个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大课间传统活动和读书活动,遭遇两重天。

班主任对读书活动紧抓不放,煞费苦心。围绕三读之——晨间朗读,午间默读,睡前品读,班主任不仅在时间、内容上有效落实,还颇费心思地要求学生完成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开展读书辩论赛、读书知识竞赛等延伸活动。

而大课间的传统体艺活动则恰好相反。为什么会有厚薄之分?这是因为教学质量的压力所致,当然,也有班主任老师均为语文老师,偏重于专业的原因。

数据:

在学生卷中,第一题“你班的班级制度健全吗?”440%,的学生答“基本健全”,442%答“不健全”,答“很健全”的只占28%%。第第99题中“你们班级已有的制度是否在执行?”73.4%的学生认为“没有怎么执行”,这应引起班主任的足够重视。

教师卷中对应的这个问题,71%的班主任答“制定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施”,与学生问卷惊人的相似。

分析:

束,这些制度仍束之高阁,有的学生甚至闻所未闻。班级的管理,仍靠口耳相传,常规办法。

究其原因,这些制度均为班主任一人或少数班干部商议制定,大部分学生未参与制度的建立。制度形成后,又未真正操作实施,等于形同虚设。

数据:

学生卷中,第33题“你班有共同的班级目标、班训等内容吗?你能说出来吗?”47.1%的学生答“以上都有,但不记得”,37.4%的答“只有其一”,15.5%的答“都没有”。第第55题“你对班级同学有感情吗?”,却有331.4%的学生答“有一点感情或没有感情”,说明了学生对班级没有归属感。第616题“你是这样看待个人与班级的关系的?”,77.2%的答“班荣我荣,班耻我耻”,看来多数学生还是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但尚有23%的人还需要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来改变其模糊认识。

在教师卷中“你认为有无必要制定班级及小组目标,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57%的教师答“有必要,还没做”,只有227%的老师答已经做的很好。

分析:

对于班风、人际关系、班级舆论的建设,班主任们也都在一种常规、稳定、混沌的态势下进行班级管理。诚然,有的班主任兢兢业业,对班级管理事无巨细,但因没有一面思想的大旗高擎,班级管理显得“形聚神散”。甚至有的班主任抱着“只要班上学生纪律还行,不出什么事就万事大吉了。”少有鲜明的目标来引导自己的班主任工作。

学生感受不到班级的感召就不难理解了。

(五)综合以上对班级建设文化的四个层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两个现象:

11、重物质环境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物质环境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起始环节和层面建设,而各具特色的班级精神,良好的班风、学风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22、重学生工作,轻合作配合班主任要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科任老师、家长、学生都是,不要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科任老师要注重和班主任配合,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四、调研后经验分析、问题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近两个学期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和以上数据,结合一些成功的做法,我们有了一些思考:

(一)班级文化建设应和校级文化建设“亲密无间”。

班级文化建设应该是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相辅相成,而不应该是另搞一套。所以班级的文化建设应该配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这样,校园文化建设就不是空架子,就不是光杆司令,而是引领的方向与成果,会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绚烂景观;班级文化建设也会如鱼得水,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得益彰。因此,对于班级文化建设,学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统得太死,而是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大前提下,有要求,有检查,有留白,有评价。

(二)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应做到“心中有爱”、“心中有数”、“心中有序”。

心中有爱——这个爱是对班级的爱,对学生的爱,进而对班级文化的重视。只有班主任重视了,班级文化建设才真正如有源之活水,成为学生发展的沃土,而不会流于形式,应付检查。

心中有数——正如建设一座城市,要有方案,有计划一样。班级文化建设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也需要班主任对班级未来的期望,对班级现状的了解,对建设方案的构想与实施。

心中有序——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可遵循这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1、建设各具特色的班集体的目标与计划。

22、建设干净整洁的班级环境,形成物质文化。

33、建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形成行为文化。

44、建设严格的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文化。

55、建设良好的学风班风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精神文化。

66、建设富有生命活力的班级评价机制,形成发展性评价体系。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应深深植根于学生群体11、构建班级物质文化,追求高品位——把班级环境的建设权还给学生。

一个有品位、充满人文色彩的班级物质文化,对每个同学都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也是班级的凝聚力所在。

班主任应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首先让教室整洁,再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意义。

(aa)创建整洁的环境文化。

具、饮水机等物品摆放有序。

而所有这些检查项目,我们都要求各班既要有专人负责,也要全班的参与。

(bb)创建和谐的环境文化,让教室每面墙都会“说话”。

班级的环境经过人为优化后则是一种以独特的“说话”方式,向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学校统一要求各班教室外墙设“书香园地”专栏,内有“好书推荐”“读书心语”“精彩辩词”“心灵感悟”等内容,按月呈现学生读书的风采。

教室后面的班级漂书角,使班级添书卷气,飘书香味。教室后墙是各班特色布置。

如六二班的主题“消灭坏习惯,胜利向前冲”,四年级的“小眼睛看大世界”、“美文荟萃”,五年级的“你追我赶共同进步”、“成长在线”,一年级的“小刺猬”等等栏目,以体现班级的个性化布置和班级特色。

所有班级的物质文化都有由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构思、设计、布置,不仅给学生增添了学习与生活的情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习,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人生观。

22、构建班级行为文化,讲究巧安排——把班级活动的组织权还给学生。

班级行为文化建设,就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主要角色应该是学生。

(11)在活动内容上,主要是自下而上地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呈现学生生活的真实内容,将其纳入到班级活动规划之中。(22)在活动方式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执行学校预定的计划。(33)在活动组织上,根据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承担相关任务,班主任只是指导和帮助。

如五年级开展的“好书伴我成长”的活动,,由学生自己选择书目,创办各类读书小报,并进行评比;六一班开展的“道德银行”的储蓄活动,学生任行长,储蓄员,活动期间,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班级凝聚力,提高了班级文化的品位,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33、构建班级制度文化,采用新方法——把班级工作的管理权还给学生。

管理文化建设中,我们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的情境。

(11)建立班级制度文化,实施有效管理。

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一个集体,必须要有大家都能认同的公约。班级应在全班集体讨论决策的基础上,制定《班级公约》及各项制度,就班级的学习、纪律、卫生、文明、日常行规等方面做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

(22)让每个同学都能活跃在班级的舞台上,成为小主人。

学生年龄虽小,但同样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有可能参与教育活动与班级管理的人。因此,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要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通过各种角色设置,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如“晨读领读员”,道德银行“储蓄员”,“卫生监督员”、“纪律检查员”等,把主人地位还给学生。

要建立小干部轮换制的建立,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在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共同进步的氛围。

44、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培育好班风——把班风的培育权还给学生班级精神文化对人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它使置身于其中的每个学生都感到一种无形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有意或无意地影响、支配着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

其中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因此,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必须树立“每个学生都是班集体建设的主人”的观念,实行班级民主化管理,唤醒和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班集体这个舞台上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自己的才干,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新的自我。

正确的舆论是形成良好的班风的前提条件,它来自集体活动中的准则和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以及他们正确对待批评及进行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作为班主任,应该用我们的言行来鼓励正确的舆论,并通过各种可行性的方式譬如主题班会、黑板报、学生交流来扭转错误的舆论,久而久之,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健康、良好的风貌。

另外,还需要在班级内建立民主、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让学生的心灵能互相滋养。

性。

22、加大对班级活动开展的指导和评价制度。

积极鼓励班主任围绕校园文化建设,根据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班级活动。学校应指导并能及时予以评价反馈。

33、创新开展班级文化团队建设,将科任教师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系统中,真正实现“人人都是教育者”。

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稳定渐进的,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将是长远的、全面的。我们要相信:健全的班级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让我们带领学生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吧!

民族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加快我县文化事业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开发,推动我县民族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实现文化强县的战略目标,日,县人大常委会民工委、财工委在时副主任的带领下,到县文化体育局进行了关于泸西县民族文化建设工作的调研。

一、近年来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我县的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彝族文化为主打,努力实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地域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同时,逐步完善运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挖掘本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使全县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

我县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结晶,涵盖在生活习惯、风俗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产技术和工艺技能等方方面面。为传承、保护、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庐文艺”精品,我县曾组建了彝族“羊头鼓舞”大型广场文艺表演队、壮族“虫茧巴乌”演奏队和“洞经音乐”演奏团,成立了“城子古村”开发领导小组。同时,以“阿庐文化中心”建设为契机,成立了“阿庐文化”研究会,收集、整理、研究并编辑出版了《阿庐文化》刊物;并以省、州、县的大型文化活动为契机,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组织开展民族文化艺术创作和排练演出,邀请省、州专家进行指导包装,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根据《云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普查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我县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并报请州政府审批,将“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汉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四类17个项目公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其中,传统文化保护区1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3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7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6个。今年还争取资金2.1万元对7个文化传承人进行了补助。在17个项目中,重点对向阳乡阿乌族的“古代兵器舞”和“泸西木雕”进行了深挖。其中,把《泸西木雕》的制作技艺和工艺制成光碟,形成书面材料上报省文化厅,申报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20xx年,我县投资70余万元修复了西寺,投资90余万元对逸圃、石洞村汉代文化进行考古发掘,使我县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和保护。

在开展“泸西县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庐文化”重点片区调查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编辑了《泸西县文化艺术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间器乐集成》和民间传说《飞鹤集》等书册。编纂保存了一些民间歌曲、故事、谚语、歌谣、戏曲、曲艺音乐、舞蹈、器乐等文化形式,同时,编辑出版了近16万字的《泸西阿庐文化调查》一书,以及40万余字的《阿庐文化》系列从书,投资17万元出版了《菊谱新诗》、5万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发掘》,创作了《阿庐文化》杂志,完成了13万字的《话说红河泸西篇》编撰工作。这些资料全面反映了阿庐风光、风情、传说、工艺和饮食,以及阿庐由来、阿庐方言、阿庐文物等9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县文化馆建立了保护名录档案。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今年县文体局充分发挥文化部门职能作用,针对土地开展整理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文艺队下乡演出,宣传相关政策。此外,为推进烟农文化学校建设,我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艺进村演出活动,并创作了四口快板《说说烟农学校》、小品《烟嫂烟哥哥》等文艺节目,将烤烟生产和烟农文化学校建设的互惠互利,用文艺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在午街铺镇凤舞村和山林哨建盖了民族文化培训室、活动室和陈列室,投资90万元即将开工建设永宁、旧城、三河文化站,投资40万元建设旧城村民族文化广场,投资26.4万元在午街铺镇11个村委会建设了11个篮球场。县文化馆还充分利用阿庐文化中心、秀山休闲广场等条件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积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娱活动,受到群众的好评。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在认真听取了县文化体育局的工作汇报和走访了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之后,一致认为:当前我县的民族文化工作在县委、县xxx的重视之下,紧紧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养,本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绩,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束缚,我县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

由于我县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支较难平衡,建设和吃饭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级财政对民族文化建设的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来,在县委,县xxx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下,也千方百计投入了一定的资金进行了群众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取得了许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文化建设大项目,大资金无法落户我县,使我县缺少建设民族文化的大手笔,给文化工作建设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困扰。再者由于各级财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根本不可能充分顾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文化事业,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谈不爱投的局面。

(二)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困难。

许多乡镇由于工作格局的实际情况和对文化工作的重视不够,基层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检查时要,不检查时不要的现象,基层文化工作仅限于乡镇机关内打场球,搞场文娱表演。全盘研究、部署、检查基层文化工作不够,帮助文化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少,文化工作在基层服务发展,传承文明,更新观念的作用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

(三)民族文化产业化启动困难。

一个与泸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民族文化形式或实体的挖掘整理、宣传打造、直至市场化运作将是提升泸西城市品位、宣传泸西旅游形象,甚至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方面我省我州都有许多成功先例,社会各界的期望值也较高,大家都在讨论以文化提升gdp的可能性,然而以目前的条件来看,民族文化产业化产展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充裕的资金投入,容易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的.鲜明的民族文化形式以及非常专业的艺术人员、策划人员目前我县都不具备或不成熟,结果只能是谈的多、动的少,也给文化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三、工作建议

(一)建议县xxx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

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按照国家规定的“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求,在财政支出中确定对文化投入的具体比例;二是各级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专项经费进行抢救性保护。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三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作、研究、传播人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等;四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

(二)继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生活需求。

各乡镇、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搭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宣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泸西现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努力开展有价值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使广大老百姓在吃饱穿暖之余玩得潇洒、过得愉快,远离一些低级趣味的娱乐活动。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我县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影视剧等现代信息传媒手段宣传、打造、炒作我县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较有特色的东西,促使外界关注泸县、对泸西感兴趣、想到泸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泸县人气、汇拢四方宾客,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目的、为此,建议县xxx重启《黑虎将军》、《马缨花》两部本土影视剧的拍摄筹备工作。

(四)建议县xxx重建阿庐艺术团。

目前的县级艺术团队还是要以政府扶持为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民族文艺团队,广泛网罗各类突出的文艺人才,并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艺术团为基地,收集整理我县各类音乐、舞蹈、器乐、戏剧等传统民族文化形式并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宣传展示和重点打造,宣传泸西,宣传阿庐古洞,在此基础上再来逐步寻求民族文化市场化运作和树立泸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近年来,德州两级法院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法院工作特点和文化建设规律,把文化建设融入到各项工作之中,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行为文化的规范、制度文化的约束、物质文化的展现,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法院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在动态发展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涌现出了一批法院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市法院整体工作上水平的有效推动力。

一、近年来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在我市法院文化建设实践中,两级法院党组都高度重视,通过积极倡导和勇于实践,推动了全市法院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一是提出“厚德崇法、明察慎断”的院训,号召干警学习宋鱼水、陈燕萍等模范法官的新时代精神,做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二是先后开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作风建设年”、“以当事人为本”、“创建学习型法院”、“争做学习型法官”、“人民法官为人民”、“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坚持以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活动为支撑,不断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加强法院文化传承建设。成立院志办公室,在尊重历史、广泛搜集、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编纂了《德州法院志》,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院精神文化,增强了干警的职业尊荣感和对法院文化的认同感。四是加强幸福机关建设。实施人心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关心干警、理解干警、尊重干警出发,严格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制度,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干警的归属感。

(二)加强审判文化建设,增强服务发展大局的能力。一积极参与“平安德州”建设,严惩各类刑事犯罪,始终保持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二是不断深化便民举措,提升司法亲和力。完成了信访立案大厅建设,加强诉讼指导和风险提示,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诉讼。出台了《便民诉讼30条》,推行“十心工作法”,构建“绿色通道”,通过巡回审判、简易程序、预约开庭、司法救助等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三是不断完善“诉调对接”网络建设,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化解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出了“五个三位一体”少年审判模式、行政圆桌审判、“判前评断”和“判后答疑”、代表委员全程监督制度、诉调对接机制、综合治理执行难、信访五步走、“三四五”庭审观摩机制,多项经验做法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营造高格调法院文化氛围。一是出台了《司法礼仪规范》,通过规范着装、开庭庭审、待人接物等细节,提高干警自身修养,展示法院公正司法、文明办案、廉洁执法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风貌。二是以书画摄影展、演讲比赛、征文活动、文艺汇演等为载体,丰富法院的文化内容。先后举办了庆祝中院建院30周年文艺汇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假如我是当事人”主题演讲比赛、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等活动,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营造高格调的法院文化氛围。三是编辑出版了《大道:法律格言书法欣赏集》一书,今年5月在“全国法院情景书画摄影展”上作为礼品发放,得到了中政委、最高法院领导的一致好评,成为全国法院系统文化建设的品牌。四是编辑出版《弘扬井冈精神、传承法院文化》一书,有力推进了井冈山精神与司法审判实践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宣传调研,推进学术性法院建设。连续三年承担全省法院重点调研课题任务,学术论文、信息调研、裁判文书等在全省、全国获奖的层次逐年提升。每年编辑《德州法苑》两期、《山东少年审判》三期,策划编写出版了《司法改革前沿问题研究》一书,全方位地展现了德州两级法院的调研成果。六是加强法院正面宣传,提升社会认同感。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法院先进工作经验、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宣传法院公正司法、严肃执法的典型事例,向社会展现法院和法官的良好形象。七是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认真开展“两个一”帮扶活动,中院领导带领分管的党员干警深入帮扶对象家中,带去资金和生活用品,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了法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着力培育公正清廉的法官队伍。一是加强审判管理制度建设。优化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审判管理办公室。完善了指标通报和分析讲评制度,大力推行庭审观摩制度,推行卷宗评查前置的做法。建立现代网上办案模式,方便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加强信息化制度建设。加大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力度,整合审判、执行和信访三个流程管理系统,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中心,建立审判信息网上录入、案件流程网上管理、审判活动网上监督、审判事务网上审批的现代办案模式,依靠信息化实现审判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完善业绩考核制度建设。实现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的一体化,引入了考核到人的业绩考核办法,加大了办案质量、效率、效果在整体考核中的分值。四是加强廉政文化制度建设。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并认真抓好落实,坚持每半年检查一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形成了齐抓共管党风廉政建设的局面。制定了《廉政监察员工作考核办法》,主动向人大代表发放《征求意见表》广泛征求意见,定期邀请人大代表视察工作、召开律师座谈会,积极接受监督。五是推进制度创新。中院今年推出了司法巡查制度、重点教育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员评议案件制度等三项新机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的实施细则》,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建立起分级监管、制度防范、实时监控,风险预警为主要内容的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机制,被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提升法院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是加强基础建设。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法院网络体系,案件信息、人员信息、装备信息管理全面实行审判流程信息化。将办公区、立案区、审判区分离整合,法院司法功能和象征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彰显了法院文化的特有精神内涵。二是加强办公现代化建设。开通了法院网站、实现了县、市、省三级互联,配置庭审影像摄录、电子显示屏、安检门、x光机、对讲机、手持安检仪以及监控等技防设施;加强档案管理建设,档案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立荣誉陈列角、阅览室、图书资料室,不断充实图书资料。三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建设干警活动室等文体设施,凸显干警主体地位;在审判大楼内各个会议室墙壁醒目位置悬挂陶冶情操、励志奋进的格言、领导题词,营造法院特色文化氛围;在各层走廊窗台摆放绿化花卉植物,美化法院内外环境,树立法院文明形象。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内容提要: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借鉴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确定廉洁文化建设思路。合理设计,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实效。

关键词:供电廉洁文化研究。

中央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企业,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供电企业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联系千家万户,担负着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供电企业是腐败问题的多发区,面临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在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反腐方针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供电企业应切实增强抓好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地制宜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客观需要。“基业常青,文化制胜”。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可焕发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塑造和衷共济的优秀团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

廉洁文化建设是端正行风的重要保证。供电行业作为重要的公用服务行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员工“依法、依制度、依程序”办事的思想意识,教育员工在工作中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这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广大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企业致力于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员工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廉洁文化建设,强调人文素养,彰显人文关怀,通过文化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管理,调动和激发员工“尚清廉”的自觉性和“成事业”的创造性,确保员工人生平安、家庭幸福,进而实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靠“制度反腐”。而腐败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给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目标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员工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感召作用。注重廉洁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减少和反腐败斗争就有了先进文化的支撑,势必增强“制度反腐”的效果。因此,廉洁文化建设是供电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

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孕育出大量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提出了六种具体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主要是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等六方面的要求。《吕氏春秋-忠廉》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的论述,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等。一些单位也出现了许多廉洁观的表述,如“明廉志,修廉德,重廉行”、“廉洁是业绩,也是生产力”、“人人思廉,全员助廉”、“洁身自好,公正清廉”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廉洁观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廉洁自律方面。郭允礼曾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局名言点出了自律对于廉洁的重要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廉洁行为的具体要求。因此,许多单位提出“贵不忘道,穷不忘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价值观,从不同侧面阐明了自律理念。二是勤政清政方面。勤政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有着广泛德认可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受人推崇的一种领导风格。许多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勤政观,如“恪尽职守,励精图治”、“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淡薄名利,忠实履职”等,都是围绕勤政思想展开的。清政观是指明智执政、清白做人,是廉洁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表达形式。一些单位提出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领导就是服务”、“真诚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等,都属此类价值观。清政观可以告诉员工,做事头脑清醒,为人一身清白。三是克己奉公方面。廉洁文化强调处事公正,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秉承这一著名观点,提出了“清、正、廉、明”、“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等说法。在生活态度上主张朴素从俭,这更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些单位提出许多的从俭观念,如“俭以养性”、“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以廉为荣、以俭为美”等,赋予从俭理念以丰富的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可有效为企业廉洁文化定位,为企业廉洁文化的提炼找到方向和思路。

廉洁文化反映了企业管理高层次的追求,是强化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才能取得实效。

廉洁文化应明确四项设计原则:一是原创性。廉洁文化要在表现方式和信息内容上具有独创性,要通过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更多地吸引员工的注意力,让广大员工发现习以为常的事务中的新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持久的印象。二是实用性。要注重对企业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和提炼,确保公司廉洁文化的大众化,使廉洁文化真正成为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管理工具。三是系统性。廉洁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性。四是人文性。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对员工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最大关心、关怀,运用文化的表达形式,充分发挥人文感召力,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员工如何廉洁、怎样做人,起到熏陶作用。

廉洁文化建设要确定相关模式。在建立廉洁文化体系过程中,要按照既定的建设模式,将廉洁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和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廉洁文化的文件体系应包括理念和行为组成的《廉洁文化手册》及《廉洁文化制度规范》等部分。系列文件需在全体员工中进行宣教和普及,为廉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廉洁文化从策划、归纳、产生到员工认知、认可,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要根据不同群体对廉洁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活动载体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文化素养,营造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一是要注重将集中宣贯和日常宣贯相结合,做到廉洁文化宣贯、普及经常化。组织召开廉洁文化宣贯会议,对廉洁文化体系文件进行集中宣讲。开展主题教育、警示教育,设立廉洁文化专栏、专题网站等进行媒体传播。通过廉洁承诺、征集廉洁理念、开展廉洁文化“四进”活动等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建设廉洁文化载体,如廉洁桌牌、廉洁标语、廉洁橱窗等,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二是要注重关口前移,营造尊廉崇廉的风尚。不仅要注重针对全体员工建立通用行为规范,还要注重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岗位廉政标准,使廉洁文化深入到员工具体岗位职责之中,起到强化理念的作用。三是注重效果追踪,实现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可在一定范围发放认知度调查问卷,对廉洁文化实现水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长此以往,达到廉洁文化持续改进的目的。

廉洁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实践。要逐步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运作。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是廉洁文化建设的第一倡导者、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廉洁文化建设重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反腐倡廉“一把手”工程重,在目标、措施、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保护好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廉洁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是目标责任机制。把廉洁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评价激励机制。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与各单位工作考核联责挂钩,激励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趋向,即文化化。行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经营理念武装干部职工头脑,统一干部职工思想,规范干部职工行为,塑造服务品牌和行业形象,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增强行业凝聚力和竞争力,是实现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要。

一、什么是公路养护行业文化。

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文化在公路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养护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交通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对此这样界定的:精神文化是交通行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交通行业的核心文化;制度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规范交通行业行为的规章制度;物质文化是体现交通行业价值理念、展现交通行业外在形象的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因此,公路养护行业文化是公路事业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公路养护行业文化与公路事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近年来,我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日益重视公路文化建设,把公路行业文化建设作为对内凝聚人心、激发活力,对外展示行业风貌、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举措,且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从2003年起,省管公路贯彻“12435”发展思路,促进了省管公路的机制改革,使公路行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受社会高度评价的“三个工程”为例:

“321”工程即:三年时间,建设300个高标准的大管理所,200个设施完善的石料场,100个设备齐全的机械化站”。到2005年底,全局已建成大所275个、石料场156个、机化站108个,新改建职工宿舍8530套。基本解决了职工住房简陋,材料靠外购,手工作业养护等历史遗留问题。“321”工程不仅改变了我省公路养护的传统组织结构形式、养护技术手段和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还扭转了养路职工过去“技术素质低,养路机械化水平低,养护生产力低”的“三低”状况。

“安保”工程。“安保”工程即:“以人为本,以车为本,消除隐患,珍视生命”为主题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截止2005年底,全局投入资金11503万元。自实施安保工程后,在全省机动车猛增至600万辆的情况下,2005年的交通事故比2004年下降39.8%,经济损失减少32.6,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减少309人,这是我省20多年历史上没有过的。“安保”工程,受全社会欢迎,都称这项工程为“救命工程”。

“人性化服务工程”。全局以为公路用户提供安全行车环境、为公路维护提供安全工作环境、为公路设施提供安全保障,的“三为”作为最高服务标准。围绕"实施安保工程,增设服务设施、规范标志设置;填筑会“吞人”的深侧沟;在主要交通路口、风景区设置人性化标志标牌;实施环境生态绿化工程,为用户提供安全保障、路政咨询服务、温馨亲情服务、公路通行信息、路况信息服务、畅通便捷服务,打造公路人性化服务的民本形象。树立云南公路路况好、路风正、行车畅、效益高,安全快捷的良好形象。

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以下难点:

(一)、云南公路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公路行业是一个社会性、技术性、服务性、综合性很强的部门,它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需要从事公路行业管理的人员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然而,当前公路行业职工文化素质偏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十.五期末,我省省管公路在编人员20206人,专业技术人才仅为2993人,占职工总人数的14.3,技术工人15443人中高级以上技工仅占32.9,职工队伍素质偏低,文化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高素质高层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缺乏。

(二)行业核心价值观缺失。

行业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职工对行业性质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是干什么的;二是对行业使命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三是对行业现状的认识,即公路行业现在如何;四是对行业前景的认识,即公路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可以说当前绝大多数公路职工对上述四个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全面的。

(三)行业文化与行业工作脱节。

公路文化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行为,目的在于规范管理行为,优化行业形象,增强品牌效应。当前的公路文化建设大都表现为提口号、拉标语、定制度,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停留在公路文化建设的外延和表象上,与公路行业的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工作结合不够,没有把文化元素融入我们的行业工作。

(四)、对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

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问题认识欠缺,思路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形式和监督方法;二是对公路行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理解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重要性的认识,对于渗透在公路行业职工内心世界中行业群体合力挖掘不够;三是对公路文化在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模糊认识,有着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只要有公路不怕没路养”,“事业单位,不怕下岗”等传统思维方式。

以效果推断程度、衡量工作水平。例如,一家单位路管好了养好了,经济效益上去了,似乎一好百好,文化建设必定是高水平的,给干部职工在认识上产生严重误导。这种以为行业文化一学就会地简单化认识是幼稚的与片面的。尤其是那种迎合政治需要,以偏概全的做法更是十分有害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长顺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53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3篇3篇(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53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xx企业文化现状,确立xx企业文化建设的步骤和目标,准确地优化和改善本公司企业文化。

本次调研面向公司全体员工,软件技术人员协助提供“xx问卷调查系统”,采用网上无记名调查。

调研自11月9日起,至11月14日中午12:00正式结束。共计62人填写问卷,参与人数达到公司总人数的87%,调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在个人积极主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的调查中,37%的员工认为“是”,53%的员工认为“一般”,两项合计占比90%。

(四)53%的员工认为在中海比较清楚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充满信心,43%的员工选择了“没有感觉”。

(五)85%的员工认为本部门内部关系良好,同事之间互帮互助,没有一个人选择“不是”,一定程度上看出公司各部门内部员工关系比较融洽。61%的员工认为跨部门的沟通比较顺畅,选择“没感觉”和“不是”的分别占比25%和12%。

(六)62%的员工认为公司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各项管理有章可依,30%的员工认为“没有感觉”。58%的员工在中海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33%的员工对此“没感觉”,据此需要进一步强化中海的员工们在公司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其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阶段目标和人生梦想。

(七)在对“《中海视界》将来做成何种形式的调研中,59%的员工认为可以沿袭现在的形式即电子杂志,36%的员工认为可以办成纸质杂志。

系统培训、人际关系融洽、制定吸引人才的长远目标、工作更有挑战性,以上五个因素的选择率均在50%—60%之间。

本次调研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将近90%的员工反馈,已经很明确的看到了中海目前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和个别方面需要努力的地方,比如推进企业文化的知识普及、推进跨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丰富员工活动、健全公司内部培训学习体系、以人为本培养留住人才等等。

根据本次调研中反馈的问题和员工需求,结合xx目前的企业文化整体环境,企业文化专员对个人岗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目标是:着眼xx发展愿景和20xx年会精神,立足本职岗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公司内部到行业中,逐渐增强员工对xx的归属感和事业感,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感受到中海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推动力。

具体来说,争取能半年内完成中海企业文化的表层改善工作,包括企业宣传栏的定期更新和维护、vi系统的完善、员工活动的丰富多样、企业内刊和网站的提升与完善、员工人文关怀的宣传和跟进;一年内能够辅助公司建立健全企业文化行为规范层次的提高和完善,如建立xx企业文化推进机制、企业文化考核机制等;一年后至两年内xx的企业文化推进机制基本成型,能够做到企业文化层次体制健全、制度完善、内容规范,各项文化宣传工作有章可依,企业理念层次、行为规范层次、企业文化传播网络、企业内部典型人物事迹相辅相成、各司其力。

2、根据总经办四季度工作安排,在12月20号之前完成企业宣传册的总体设计构思和一稿的编校工作;针对公司vi系统的现状,争取能在12月中下旬完成中海讯通vi系统的完善以及辅助中讯利盟初步建立vi系统,力求中讯利盟企业识别系统的导入能够高起点、高标准、更规范。

升美化工作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4、考虑建立“中海讯通员工信息(短信)服务平台”,即以某个软件或手机号码为载体,将中海全体员工作为服务对象,兼有中海内部“手机报”、“温馨关怀服务台”、“重大会议活动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在员工生日当天或重要节日发送公司名义的短信祝福或根据天气等实际情况发布的温馨提示;公司重要事件、重大活动或会议的提示提醒;公司网站新闻、内刊发布的实时链接推送。

5、考虑配合企业文化培训工作执行双向推进机制,即在面向全体员工开展培训的同时,针对公司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阶段成绩、重要部门的战略规划、人才梯队建设、技术创新、内部管理等重要话题,通过对周总、中讯利盟、软件研发中心相关负责人的访谈(通讯作品发布在官网和第30期《中海视界》),形成上下互动、多方位宣传的效应,为公司年会的召开、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6、提升公司固有活动如员工生日会等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健全公司内部活动,如开展摄影大赛、企业趣味运动会、征文比赛等,至20xx年10月,基本达到每个季度一次公司活动并将其惯例化。

7、逐步提升中海企业宣传的层次和效果,从内部宣传着手,从提高新闻稿件的更新发布质量起步,力求在20xx年初能够主动挖掘内部新闻和宣传点;同时通过人物专访、事迹推广、工作通讯的方式,或走近优秀员工、或对阶段工作深度解读、或深入行业内部与前沿、或进入工作前线,将中海的宣传工作人性化、软化、细化。

8、协助人事行政相关负责人建立中海员工的职业规划跟踪、关怀机制,在让内部员工看到企业前景的前提下,确保其有目标、明使命、不茫然、有动力,力求通过对员工职业规划的跟踪关怀,逐步减少人才队伍的流动性,增强员工对中海的认同感和事业心。

8、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探索,在20xx年十月前考虑建立中海讯通企业文化推进的整体机制和架构,通过对文化建设制度的修正和完善,将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责任清楚、可考核、可量化。

乡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和谐主题,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有所探索,有所规范、有所作为,有所进取,有所形象,认真履行职责,做了大量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乡镇人大工作得到保证。

乡镇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是乡镇人大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

1、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全县共有七个建制乡镇。高亭、东沙、岱西、岱东、长涂镇人大主席由党委书记兼任,设专职副主席和联络员各一名;衢山镇、秀山乡设专职主席、副主席、联络员各一名。今年四位乡镇人大联络员调配了大学生公务员,二位联络员兼任政府办副主任。这样的配备,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各乡镇党委对人大工作总体来说比较重视,每年都听取人大工作的汇报,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帮助人大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书记办公会、党委会、镇长办公会等重要会议,都请人大专职主席、副主席列席。

2、乡镇党委研究人大工作。乡镇党委要将人大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大多乡镇党委每年都有几次听取或专题研究乡镇人大工作。人大主席团会议每年召开2—4次,在行使职权过程中涉及有关重大问题时能及时向党委报告,需要党委统筹协调的,也得到了党委的支持,基本能保证人大工作的顺利开展。

3、经费得到保障、办公条件不断改善。乡镇人大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乡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一般采用报帐制。目前,乡镇人大专职主席、副主席都配备了专用电脑,为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有的乡镇按照“目标同一,工作同向,奖惩一致”原则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书记、人大主席、乡(镇)长分工负责制,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二)监督与服务并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我县经济比较落后,xx年全县生产总值才27亿元,县级财政收入1亿元。自从县委号召跨越式发展和“四个岱山”建设以来,各乡镇人大把招商引资、统筹协调、维护稳定、创建和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大事来抓,努力寻求人大工作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

一是各乡镇人大对政府工作实行监督的基本做法:

1、召开主席团会议,适时听取和审议政府有关工作情况的汇报乡镇调研报告度乡镇调研报告。重点对政府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实事工程、民生问题等重要事项处于人大的监督之下,促进了政府有序、高效运作。

2、督促政府抓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落实工作,建立会议办理、现场办理、评估办理等制度,大多乡镇采用答复时面商和办结前面商的'“二次面商程序”,使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办理解决率逐年提高。

3、组织各种层次的视察活动。突出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生态绿化、转产转业、生产安全、农贸市场等方面开展视察。选择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组织代表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对政府办事效率、政务公开、承诺服务的监督有针对性。如岱西镇人大把盐业享受柴油价补贴问题以建议形式,通过代表提交到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还把盐业盐民生产问题的调查报告送到省人大、政府和省盐业局后,引起省里对盐区生产建设的重视、达到原盐价格提高的效果。

二是各乡镇人大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主要体现:

1、切实履行职责,审议、决定乡镇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保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扩大知政知情渠道,积极采取“政府实事工程,大家提、大家议”的活动,并组织人大代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为地方发展进言献策。

2、服务中心工作,始终与党委同心同调。主动推进政府工作,做好维稳工作:如衢山镇人大在鼠浪湖岛整体搬迁中做了大量工作;长涂镇人大在金海湾大型工程建设中,负责征地拆迁工作;秀山乡人大在常石集团和惠生集团落户中负责民生协调工作;高亭、东沙、岱西镇人大做好工业园区征地工作等。

3、鼓励人大代表招商引资起作用、帮困扶贫献爱心、经济发展作贡献。据近二年初步统计:各级人大代表在县乡两级招商引资工作中受表彰达20多名;有80%以上各级人大代表建立帮困结对户;在全县重点骨干企业老总中人大代表占50%以上;在“创业创新”评选全县十大人物中人大代表占6名;在县第三届专业拨尖技术人才和优秀实用人才榜上人大代表占10名。

(三)民主法制意识加强,依法治县治乡工作逐步推进乡镇人大在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县治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突出法制宣传教育。督促乡镇政府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义务教育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卫生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养老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促进普法工作的落实。

2、着力推进依法行政。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督促政府部门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各乡镇人大多次牵头举办《生产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公司法》、《合同法》、《婚姻法》、《物权法》等法律讲座,并开展对执法部门督查。

3、有效开展执法检查。近年来乡镇人大着力对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渔业生产安全、教育卫生、农民负担、职工维权等方面要求有关部门述职、组织代表评议,如去年衢山镇人大对设立不久的交通、建设、渔业分局提出了14条整改意见、各分局有了压力,就产生动力,促使工作有很大的改观。

企业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提升。但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忽视农民精神需求的倾向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加上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量少、需求水平及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得不到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垃圾趁机占领农村文化市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协调。以下是小编为你提供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欢迎阅读!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第四,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农村四位一体文明创建为抓手,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妇女儿童禁毒禁赌会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和载体。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常抓常新的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应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构筑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为我市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