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6 21:12:12 作者:雅蕊 民俗的读后感(实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民俗的读后感篇一

我的家乡在福清。那儿山清水秀,人们生活美满。而家乡的习俗和小吃更是让人大开眼界、赞不绝口:清明节吃光饼、冬至吃番薯丸、春节吃海蛎饼……其中我最喜欢的当属春节时吃的海蛎饼了。

海蛎饼由面粉、海蛎、胡萝卜丝、瘦肉、紫菜做成。入锅炸完之后,外皮金灿夺目、香脆可口。里面的馅料呈金字塔状,上层的海蛎、瘦肉,柔嫩多汁;下层的胡萝卜丝、紫菜清爽美味。一口下去荤素搭配、海陆俱全。那味道,神仙走过都要停下尝一尝。

春节期间,福清很多人家都会炸海蛎饼,这成了福清特有的习俗。春节期间,你若去福清乡下,便能听见那不绝于耳的噼噼啪啪的炸海蛎饼声和烟花爆竹声。我们家也不例外。只见外婆将油倒满了锅,拿出了一个铁制带柄小圆铲,将面糊均匀地涂抹在上面。然后又将红宝石一般的胡萝卜丝放于底下,再将褐色的紫菜放在上面,接着将海蛎和肉放在上面。这海蛎可是整个海蛎饼的点睛之笔,没了它,海蛎饼定会失掉一半的美味。这海蛎必须用刚刚捞上来的新鲜海蛎,只有这样,海蛎饼才会那么鲜、那么香。最后再涂上一层面糊,入锅用中火炸10分钟左右便好了。可10分钟对我来说却很漫长,我像只馋猫似的不停地在油锅旁转悠,等着做第一个吃海蛎饼的人。海蛎饼终于出锅了,我一口咬下去,香软的海蛎在口里慢慢融化,再加上香脆的皮,美味至极,一股香气直沁心田,简直比山珍海味还好吃呀!

说起海蛎饼,还有一个传说呢!当年荷兰军队占领台南,郑成功从鹿耳门率兵攻入,欲收复失土。郑军势如破竹、大败荷军,荷军一怒之下,把米粮全都藏匿起来。郑军在缺粮之余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海蛎、番薯粉混合加水然后炸成饼吃。这便是海蛎饼的起源。可见我们福清的海饼还是小吃界的“长老”呢!

我爱我的家乡,爱那可口诱人的海蛎饼。

民俗的读后感篇二

1民风民俗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2东北的民风民俗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3客家人的民风民俗

客家人,又称河洛郎,是一个有着显著特征并且历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风俗习惯繁多而独特,身为一名客家人,我还是觉得客家的春节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级的一个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老家五华过春节。客家春节是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节。我们到五华的时候,刚好是除夕,时间大概是下午5点。我下了车,走到奶奶家门前,敲起了门,叫了一声:“奶奶,我们来了!”奶奶笑着给我开了门,说:快进来吧!“我进了门,只见爷爷、姑爷、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处忙活着:桌子上堆满了结米糖和桔子、柚子;到处都是年画和对联;窗户、大门、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净净,厨房里还传出一阵阵剁菜的声音,一副大大的年画挂在客厅的中央,旁边还有两只金元宝,很有过年的气氛。

我跟大家打了个招呼,就跑进厨房里帮忙去了。一进厨房,一阵香味就扑面而来,差点没让我滴出口水来。奶奶见我进来,说:来得正好,快过来帮忙!”我就跑过去帮手了,一会儿端端那个,一会儿切切这个,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晚上。经过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许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让香菇和让豆腐,鸡鸭鱼肉到处都是,按照习俗,今天还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饭”。先用一个大木盆蒸一锅饭,饭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闰年还要各多插一根。木盆还要摆放银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边看电视一边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这浓浓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来,洗漱干净,接着来到家门外点香烛、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我和爸爸吃过早餐,就和往常一样到处串门、拜年。叔叔阿姨们按照规矩在这一天给我了许多桔子、糖,爷爷奶奶们则要给我红包挂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称“挂颈”。就这样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极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净,到头就睡。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杀了一只阉鸡,把鸡血淋在一个装满了纸钱的铁盆里,谓之“血钱”,是祭拜祖先前的一个重要习俗。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过早餐,大家把门锁上,就拿着纸钱、贡品和香烛一起开车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扫墓,祭祖,烧钱,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风顺,万事如意。这一天也叫做“拜祖日”。

民俗的读后感篇三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1、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2、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5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4、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56、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57、不惜罗襟h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民俗的读后感篇四

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的愁睇光,连娟思眉聚。——柳恽《七夕穿针》

3、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e《小重山·端午》

4、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5、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6、高树数声蝉送晚。——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7、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李商隐《壬申七夕》

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9、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10、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12、琅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4、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5、秋明白鹭双飞处。——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6、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7、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8、只今聊结社中莲。——张孝祥《浣溪沙·中秋坐上十八客》

19、新月西楼,相约同针线。——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0、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1、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23、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24、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5、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26、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7、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28、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29、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0、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31、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2、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33、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34、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35、对风鹊残枝,露_荒井。——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36、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7、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38、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9、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0、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王元鼎《醉太平·寒食》

41、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42、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王《倦寻芳慢·露向晚》

43、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月当门。——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

44、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5、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6、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47、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48、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49、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50、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51、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52、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53、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54、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5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56、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57、不惜罗襟h眉黛,日高梳洗,看著花阴移改。——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58、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民俗的读后感篇五

傣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沃富饶的坝子,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州和耿马、孟连、新平、元江的河谷坝区,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东、金子、双江等30多个县区。根据云南省人口普查统计,云南省境内的傣族人口有114.21万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远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称其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其为“金齿”、“黑齿”、“花蛮”等;元明时期,称其为“白夷”、“百夷”、“伯夷”等。

傣族人过去自称为“傣那”、“傣雅”、“傣绷”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名为傣族。“傣”有两个含义:一是“谷仓”,古时候傣族自称“滚傣”,意为“谷仓人”,见面则以“毫丁傣”(意为谷满仓)相问候祝福;另一种解释是,“傣”即傣语中的“犁”的谐音,傣族自称“滚傣”,意即“犁田的人”。两种解释都说明傣族的族称与水稻有密切关系,是一个水稻民族。傣族有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属傣泐支系,讲傣泐方言;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傣族属傣那支系,讲傣那方言;居住在景谷、双江、耿马等地区的傣族,是傣泐与傣那两个支系的结合部,故通用两种方言。傣文属拼音文字,主要有西傣文和德傣文两种。西傣文又称傣泐文,主要通用于西双版纳地区;德傣文又称傣那文,主要通用于德宏地区。

傣族喜欢饮用“竹筒茶”,傣族语“腊跺”,这是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饮茶方式,先用晒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7分钟后,竹筒内茶叶软化,用木樟将竹筒内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削开竹筒取出圆柱型的茶叶,掰少许茶叶放人碗中,冲人沸水约五分钟即可饮用。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叶的芳香,非常可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