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时间:2023-12-07 17:11:02 作者:紫衣梦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学习或工作中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或工作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2018年8月22日,领导人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四力既是构成履职本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如今在融媒体时代,技术与流量似乎成为了媒体致胜的砝码,但是真正的时代佳作是靠着新闻记者扎根一线、强化理论、锤炼笔力、守正创新而得出来的。因此,在新时代“四力”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需要当代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把握四力,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新时代,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四力”建设涵括政治站位、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在_和建国70周年这样的宏大主题之下,新闻工作者通过实地走访,翻阅大量书籍与资料,推出了许多反映时代脉搏的新闻佳作。真正做到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如新华社为庆祝_,经过一年的准备,推出了两篇新闻通讯作品——《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和《砥柱人间是此峰》,集结了精锐的采编力量,多次多路深入采访,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领导人赴地方考察调研的50多个故事,最终成稿中有十多个过去没有披露过的生动细节,在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影响力。《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则梳理历史,但不局限于历史与资料,而以脚力丈量历史,深入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探访党的诞生地,重走红军长征路。在这如此众声喧哗、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仍然坚持着属于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牢牢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架起了联系党与人民之间的桥梁。

“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与发展,是当代新闻人的工作指南,践行四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整个新闻业的需要,是我们主流媒体在信息泛滥、众声喧哗的时代扎根立足的根本所在。我们除了磨炼脚力之外,还要不断加强脑力、眼力、笔力。我们要把握好时效,在恰当的时机发布合适的新闻作品,新闻选题适宜,可以透露出宏大的时代背景。除此之外,新闻记者还要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同时不断磨炼自己的笔力,写出一部部展现时代特点的文章。在融媒体时代,我们要多元叙事,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报道手段为时代书写历史。如人民日报为庆祝_推出了新媒体视频作品《少年》,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突破点,使得整个叙事结构更偏向于零零后和九零后,韵律与主题相结合,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与曾经少年的“光辉岁月”,给予了年轻的一代极大的鼓舞,实现了圈层化传播。

新闻是一份历史的底稿,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地记录事实,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行。同时要学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始终奋战在一线,在宏大的叙事之下寻找小的突破口,为社会提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闻佳作,反映事实,展望未来,给予人民群众信心和希望。践行好“四力”的同时,更要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好互联网背后的传播规律,推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作品。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今天是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为陇南学子,为市民的热线投诉,为每一条新闻线索,奔走在路上。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必然是参与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报道新闻事实,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了维护职业的尊严,记者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和不畏威胁阻挠的勇气。不可回避的是,记者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人身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记者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庆祝20__年记者节工作座谈会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明文规范记者行为,为新闻报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规范,是新闻业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规范采访报道的同时,如何保障批评报道权、保障记者安全,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内容。新闻事业需要坚守新闻正义的记者,也需要捍卫新闻权利的新闻立法。

记者采访报道和维权的难度,反衬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记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则反映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记者报道了真相,如果没有社会法治的跟进,真相背后的正义诉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事件即使反复曝光,也难有实质推进。新闻的困境对应了记者的艰难处境,也正是在需要记者勇敢担当的地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和力量。

20__年是晶报记者大力发扬“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力量的一年,在舆论监督上更有力,在参与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上更给力。为了新闻正义,我们将继续前行。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总有一些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格外引人注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新华社推出了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系列报道,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的典型人物、典型时间,也是新闻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一次生动的新闻实践。在学习了新闻传播大讲堂第10集《英雄之路-如何做好全媒体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后,我深刻体会到在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人更应在新闻报道中践行“四力”,主流媒体更应带头弘扬时代主旋律。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表,《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就是新华社推出的有温度、有思想、有深度的典人物报道。

认真践行“脚力”,到生活中、历史中寻找还原“战斗英雄”。记者深入张富清老人的家乡陕西洋县,去到老人当年舍身忘死的战斗地永丰镇,为了采访曾经和张富清老人一起在干旱时期寻找水源的邓明成徒步一个多小时,除此之外,记者们还先后赶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张富清工作过的乡镇百福司,乃至他曾经服役过的新疆边陲阿克苏以及他立下赫赫战功的陕西永丰,这些都体现了记者们用“脚力”寻找人物品格和力量的源泉。

认真践行“眼力”要求,记者实行不对称式采访,少发问,多倾听。拒绝咄咄逼人、刨根问底,而是通过对张富清老人生活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全面感知、认识、了解张富清老人的先进事迹和深刻精神,采访使张富清老人雄敞开心扉,打开记忆的阀门,在谈及牺牲的战友时,一度哽咽,说出“他们都不在了”这一句使无数受众潸然泪下的话语,也是此次报道的“点睛之笔”,体现出记者们用“眼力”发掘人物精神。

认真践行“脑力”,在思考中探寻精神内核。新华社的记者们在报道中不断思考,追寻张富清老人的精神内核,最终认为老英雄深藏战功,甘于奉献,靠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这就是他精神的内核。奋斗新时代需要的正是这样的精神,“本色”这两个字最终成为报道关键词。这体现了记者们用“脑力”探寻人物精神内核。

认真践行“笔力“,报道情感充沛,表达克制。记者们努力把采访中那种深深的感动和震撼,自然而然地通过笔触表达出来,又尽量保持一种“克制”,用大量的细节、白描、讲述,生动鲜活,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让受众感到老英雄仿佛就在身边。整体报道低调内敛,而又极富张力,在事实还原中传递情感,在场景重现中引发共鸣,体现出记者们用“笔力”表达人物的血肉与灵魂。

全媒体时代做典型人物报道有技术上的优势,可以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我们要利用好这种技术优势,增强融合报道意识,努力做到“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策划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作品的传播力,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创作不同的新闻内容,呈现给不同阅读习惯的读者,让融媒体新闻作品更生动活泼,更富有吸引力,让主题精神更深入人心。但是典型人物报道能否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能否穿越时空仍激荡人心,最根本的还是技术背后的思想:对人物精神的洞察,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对人物精神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领域和释放。

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战略部署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和优势。主流媒体要把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弘扬主流价值的有效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好时代榜样。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年

践行四力讲座是更好引导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闻传播人才而开设的优秀新闻课程,值得我们新闻学子认真观摩学习。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下简称大讲堂)第24集的讲述者正是坚持新闻为民的优秀记者,来自浙江日报的浙江省记协副主席俞佳友。本集他为我们分享了作为一名坚守基层传播主阵地的新闻战士所具备的四点要素,同时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如何做一名新闻为民永不停歇的优秀记者这一部分经验心得。

一、保持奔跑姿势,做一名随时准备去现场的新闻战士。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阐述新闻记者在工作中也应该坚持“做人要好、做事要好、真心交朋友做他人的知己”,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打磨自己,追随着革命老区的优秀传统,写出来《打靶的日子》这一优秀报道,登上了地方党报的副刊头条,随后在守卫祖国海_时连夜写出一篇篇反映军旅生活的文稿,先后在《解放日报》等媒体上发表。这一系列举动让他和军事新闻结下不解之缘,立志以实际行动做一名“只要有新闻就去现场,重大事件从不缺席的新闻战士”。

二、新闻为民想办法让老百姓富起来是头等大事。秉持着“心中有阳光,做人有力量”的新年,俞佳友在浙江省2009年的农村工作指导员选拔中脱颖而出。为了贫困的万阜乡能够富起来,他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走访,做出针对性的帮扶,例如帮助刘宝兰夫妇租地种菜增加收入,还清债务。面对生活条件落后喝不上自来水等困难,俞佳友冲锋在前,带领村民们团结合作用了仅仅两个月完成了自来水工程。此外,他还帮助村民们解决了教育等方面的一部分困难,村民们都说俞记者是“一个好记者、好领导”。

三、保持人民情怀,拜群众为师,做百姓亲人。以范长江、邹韬奋等前辈为榜样的俞佳友,选择“下基层、接地气、问民生”的方式,离基层越近,与老百姓就越亲,新闻也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回到杭州后的俞佳友组织记者深入基层,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其中浙江日报推出的《新闻为民,万水千山总是情——看三代新闻人开着佳友民情快车,重访浙西革命老区》成为浙报集团同走新闻路大型融媒体采访的收官之作,荣获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在视频中可以看到,俞佳友与乡村邮递员叶志清亲切握手交谈,真真正正深入乡村基层进行采访。

四、追溯信仰之源,守好红色根脉,让红色基因融入新闻人的血脉。“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是俞佳友开展“信仰的味道”全媒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时铭记在心的。在这次采访活动中,他去到重庆、广州等城市挖掘共产党宣言背后的故事,推出了多篇长篇系列报道和望道微故事、望道足迹h5等新媒体产品,五位一体同步推送,通过全媒体矩阵展示,获得了不同凡响的反馈和非常大的成功。这说明,好作品之所以有好的反响是因为新闻人所具备的坚定的信仰,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观看了本集新闻大讲堂俞佳友的演讲后,我有了更多的感悟,保持人民情怀,忠实履行新闻工作从业者的职责使命也是我日后所努力的目标与方向。不忘初心运动脚力,在基层心有担当;练就匠心开动眼力,在现场心有感动;持有恒心发动脑力,在路上心怀时代;胸怀爱心调动笔力,在一线心系百姓,这是我们新闻人所应共勉的。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210元一亩地。租70年,一年才合3块钱。那是有林地,树都碗口那么大了……怎么能租3块钱呢?3块钱一把筷子都买不下来!”2019年3月,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连续多日播发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与总台黑龙江站记者迟嵩的广播连续报道《神秘“曹园”》,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份深度调查报道,让坐落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军马场国有林区的私人庄园“曹园”揭开了神秘面纱。本次新闻大讲堂的学习过程中,管昕记者从自身的调查采访经历出发,讲述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让我获益良多。

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完成一份调查性报道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记者要善于发现和表达新闻。新闻的发现是脚力、眼力的问题,新闻的表达核心则是脑力、笔力的问题。《神秘“曹园”》是一篇优秀的调查性报道,对于这一类深度调查报道来说,很多时候包括题材判断、线索获取和采访突破等过程的新闻发现大于新闻表达。而全媒体时代,新闻表达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发现的价值。不同媒介对调查性报道的发现和表达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作为主流媒体,对于调查性报道或者说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努力放大其正面传播价值。管昕记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主流媒体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来。用一篇篇沾满泥土气息、采访全面扎实的调查性报道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履职尽责。

领导人。

说:“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作为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看待问题,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

一篇有影响力的调查性报道,其所揭示的问题一定是根植在时代发展现实当中的,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舆论监督的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此外,在新闻的叙事上要有一定的冲突性和典型性。_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秦岭事件后,各地整改违法占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而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以“牡丹江国有森林深处暗藏违规违建,毁林千亩削山挖湖建私人庄园”为题,首次曝光了神秘曹园,在选题上就有着很强的政策背景、时效背景和公共价值。文章一经发布,随后被各大网媒转载,许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媒体,也从不同角度开始起底曹园。违建曹园被依法取缔,实现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这组报道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也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调查性报道。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把中央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

舆论监督往往需要一定的技巧与勇气。管昕记者与同事在调查曹园时,勘察熟悉周边环境,走访周围群众。由于曹园方不发声,只能跳过建筑旁边的荒沟,由同事托举趴在围墙上拍照,用无人机在上空对曹园的建筑群做一个大概的拍摄了解。后又就曹园涉嫌毁林的问题,采访了曹园所在的国有林区的权属单位:央企中农发军马场,求证坐实了曹园违法占地的情况。在如今通讯发达的社会,我们如何快速地确定调查方法,求证路径,并且排除人情干扰,避过地方保护主义的权利渗透和影响,快速成稿和发稿,把握时度效。这对调查记者的从业经验和处事智慧的考验是较强的。

全媒体时代,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后,如何在短时间内拿到“硬货”,获取增量信息,这需要记者有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透过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抽丝剥茧梳理出新发现、新角度,对新闻事实的提炼力求直击要害。神秘《“曹园”》之所以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进入公众视野,中国之声的首发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提炼起到了较大作用。“曹园涉嫌毁林、削山、挖湖”三个新闻点的提炼直击曹园的要害,后续的调查也围绕着这三大问题来进行求证。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及时明确调查方向,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但中国之声的监督报道始终坚持公共传播价值,对其背后的商业恩怨及主人的发迹过往并未进行跟进报道。可见对于党的主流媒体来说,在操作选题时,对于爆点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民日报评论曹园事件“避免再现曹园还需拔出萝卜带出泥”,中纪委机关报评论“鼠的肆无忌惮离不开猫的懈怠”。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曹园事件的曝光,其最大的正向意义就在于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该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

柴静说:“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回应群众需求和社会痛点,寻找和放大负面典型事件背后的正面意义,推动事件的有效解决,才能突出舆论监督的理性和建设性。

心得体会新闻传播大讲堂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参加了本学期的“心得体会新闻传播大讲堂”。在本次讲座中,老师们从多个角度对新闻传播理论的背景、基本要素、流程、市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于新闻传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受益匪浅。

新闻传播作为一门学科,是以媒介渠道为基础,以信息传递为内容,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传播为目的的一系列组织和实践活动的总称。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将新闻传播的要素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媒介、信息、参与者、语言和对话。这些要素互相配合,构成了新闻传播的体系结构,也展示出了新闻传播是多维度、多角度的。

第二段: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

新闻传媒的发展从印刷媒体,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互联网媒体、移动互联网媒体等,多元化的传媒形态推动了新闻传媒的发展。今天的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在新闻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被新兴媒体挑战,大众传媒面临市场竞争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压力和挑战。因此,对于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了解和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段:新闻生产的流程与特点。

新闻生产流程的简单描述是:新闻的生产一般由新闻猎奇、新闻调查和新闻报道三个步骤组成。在讲座中,老师更加深入地讲述了新闻生产的流程与特点。老师指出,新闻描述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验光师的“不确定性”,是新闻生产遵循的规则和标准。新闻传播要注重可信和可靠,尽量突破资讯安全问题,保护新闻传媒的发展因素。同时,新闻生产在电视新闻、富有故事性的人员、报道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流程和特点。

新闻传播在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小觑的综合性产业,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传播对于市场运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讲座上,老师主要针对如何通过新闻传播实现品牌价值、媒体CPR、落地式宣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与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联系。

本次新闻传播大讲堂为我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同时也让我认识到新闻工作不仅仅是如何获取、编辑和传播信息的问题,还涉及到新闻传播在价值和规范层面的考量。随着媒介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的变革和发展仍在不断地探索和重构中。我们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只有不断进修和学习,才能在这个新闻媒介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立足并成为“新潮人”。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舆论监督是人民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流媒体要肩负起使命与担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来。基于此,我选择了20_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第15集《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进行观看学习,以求习得做好媒体正向舆论导向,发挥好舆论监督报道的正向价值。这堂课的主讲人管昕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闻记者,同时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广播新闻专题一等奖获奖作品《神秘曹园》的作者,在此次课程中他细致讲解了《神秘曹园》系列新闻报道的创作心路历程,从报道的选题、到采访、到制作成稿,多角度解析了如何创造一篇优质报道,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更好地行使舆论监督,下文将对此次学习作个人感悟总结。

思想上,正确认识和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是做好舆论监督报道的前提。舆论监督类报道的题材基本上是负面的,但舆论监督报道要把报道的负面意义降到最低,极力追求其正面传播价值。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并非与正面宣传对立正确理性,科学监督,就能实现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

选题上,“精选一个好的选题,报道的传播价值就成功了一半”。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应具有公共传播价值,符合时代的客观需要,具有典型性、前瞻性。2019年初,新闻记者管昕收到听众的热线反映“牡丹江市有人私毁国有林地,削山挖湖私建庄园,已被认定是违建却未受惩罚”,能够揭示出现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国家政策在地方落实不力之现象,具有典型性;报道这一题材,能引起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帮助推动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具有很强的公共传播价值;帮助这一典型事件解决的同时,为地方相关部门敲响警钟,以媒体的力量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发展,具有前瞻性;管昕随即开始了对该选题的深入调查。

与此同时,作为主流媒体要做好选题角度的选择,要选择具有最大公共价值的角度。继《神秘曹园》的首发报道之后,各媒体争相报道起“曹园”,在这一过程中有多家媒体报道了曹园主人的私人恩怨等问题,这些同样也是报道热点,甚至可能是为部分受众更为关心的,但这不是主流媒体应该追求的更具有公共价值的报道切入点,主流媒体在选择角度时要多加考虑。

制作中,调查报道的突破、采访路径的选择是舆论监督报道的一大难点。需要记者具有智慧与勇气,积累采访经验,运用技巧,选择恰当的采访路径同当事人联系,同官方相关部门联系,力求获得真实、权威的信息,打开报道的突破口。但这往往很难,用管昕的话来讲“甚至需要一些运气”,媒体从业者一定要在工作中积攒好经验。

总结来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舆论监督报道曝光社会普遍存在的、民众热切关心的热点问题,推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使命。然而在今天,受到地方利益、形象维护、传统观念、官员升迁等因素的影响,舆论监督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健康状态。但是,即使无法公开报道,媒体人也绝不能放弃通过内参的途径,给同级党委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曹园”报道最大的正面意义就在于推动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中央工作的时候要敢于甚至善于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通过树立负面典型去影响干部群众,进而发挥负面典型的正面意义。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深度调查报道往往和负面报道联系在一起,正确开展舆论监督并不是与新闻宣传对立。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理性把握舆论监督,才能揭露时代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最大化的发挥正面传播价值。

舆论监督报道要紧贴时代脉搏,回应社会关切。舆论监督报道的选题应该具有前瞻性,不仅要聚焦热点话题,更要关注那些隐藏在深处的社会隐患问题。当新闻调查记者面对众多冗杂信息的时候,要敏锐的捕捉线索,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神秘“曹园”》系列报道一经播出便迅速聚焦民众目光,其吸引广泛舆论关注的原因关键在于该报道选题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____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此时,偏偏有人顶风作案。在黑龙江省的军马场国有林区里,竟然有人毁林、削山、挖湖,建设私人庄园。记者随后了解到,当地社交媒体已经出现不少关于“曹园”的传闻,甚至该私人庄园已经被相关部门认定违建,但是多次行政处罚都没有结果,“曹园”却越建越大。显然,“曹园”严重侵犯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反映出地方政府并没有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该新闻选题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舆论监督的选题必须要以党中央的最新精神和政策为标尺,坚持党性原则,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主流媒体应该努力发现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通过新闻报道开展新闻批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维护人民的利益。新闻工作者必须吃透党中央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党的政策理念,带着疑问出发,看看国家政策在基层的最后一公里落实的怎么样。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得到中央的重视,才能加大地方问题解决的力度。比如,棚改烂尾、宁夏西海固地区百万大移民、高考替考、南阳新野县占农田建养猪场……这些问题与社会民生紧紧相关。媒体曝光这些负面信息,相关部门果断处理,最终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惩。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可以看到媒体的有力监督,看到相关部门的处理决心,看到政府为人服务的态度,那么,民众对媒体和政府的信任度得到提高,党的政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自然就带来正面的传播价值。相反,如果媒体在民众关心的热点、痛点问题上失声,那么则会丢失民心、积民怨,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舆论监督报道不能只靠一家媒体发声,同行合力才能形成舆论矩阵,弘扬社会正气。中国之声对“曹园”独家曝光后,除了央媒对“曹园事件”进行跟踪报道之外,一些地方媒体也对“曹园”主人进行调查。同行媒体也不断跟进报道,增补信息,让受众对“曹园事件”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了解。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有着独特的传播力,但是,地方媒体也要行动起来。只靠党媒发力,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要想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覆盖、良性的舆论监督环境,各方媒体都不能缺位。

国家领导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只有把控好舆论监督,才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增加社会凝聚力。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2016年2月19日,“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也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国之大者。

央视—中央媒体总台,不忘使命担当,始终高举旗帜,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贯彻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央视媒体人用叙事性的镜头语言拍摄现场观众的表情和状态,展现天安门广场的壮阔场面。在技术创新上,使用ai智能拍摄设备捕捉拍摄高速飞行的歼20的近景;首次在气球车、鸽子笼上安装了直播微型摄像机,以全新特殊的视角展示鸽子气球升空的瞬间;在献词环节,使用trinity无线稳定拍摄设备呈现了30多秒的长镜头;首次实现了空中视角跟随拍摄,以天安门为背景,国旗升到顶的经典镜头。

人民日报新媒体部从年轻人视角寻找策划突破口,创作改编《少年》mv,创作人们喜闻乐见、接地气的作品。短视频的时代已经到来,一方面,《少年》mv围绕十四五所创作,其家国情怀和传播效果双双体现,另一方面,此mv与读者共情,对百年征程的追求,通过特殊的剪辑风格,运用苦难的中国社会故事叙事,让红色故事有言值又有颜值,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挖掘红色故事。在全国两会期间,该作品既有主旋律,让更多青年干部追随信仰,同时又能与青年学子共鸣,传递情感,从多维度增强脚力和眼力,突出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媒介的限制呈现出全新的认知和把握世界的角度,新闻工作者传播信息,激浊扬清,靠的就是多元的视角,借助无人机拍摄、传感器采集,vr、ar临场化呈现,大数据抓取等新技术手段,记者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更沉浸的场景和更具体的事实,掌握这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新闻工作者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层次和能力,进而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在互联网碎片化和移动化的语境下,信息的深度和理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现实,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更需要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碎片化不等于支离破碎,只要我们用正确舆论导向和主流价值去驾驭引领就能形成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课,为我们青年学子传播了主流之声。在新时代,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地必然要求。四力是作风的体现,媒体融合的脚力体现在新闻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实时跟进;眼力需要强调从网上线下构建未来趋势;脑力体现为有思想有积淀的报道从来不会过时;笔力更加强调突出多种报道手段的一体应用。四力既是构成履职本领和业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路径。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使命任务,面对信息发布从唯一到之一到渠道之变,传播对象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人的跨界之变,必须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泥腿子厅官高德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脱贫攻坚看海雀》、《百年辉煌砥砺初心向复兴》、《风雨无阻向前》、《民生直通车》等新闻报道,是中国大大小小媒体人呕心沥血的创作,他们扎根一线,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因此新闻工作者锤炼眼力首先要把握国情、党情和民情,要以中华大地为根基,以世界发展为视域,以科学精神为追求,做到眼中有全局、胸中有情怀、笔下有细节。

目前外宣工作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是又面临着最大的压力,这正是正确认识对外传播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对外传播工作形势和任务的重要遵循。一方面,世界各国都需要更加深度了解中国,“脱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疫情防控”等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等提供了更多的借鉴,其价值和意义不断凸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维护中国形象是必然要求。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遏制中国,既搞贸易战又搞舆论战,如中美贸易摩擦、华为事件、污蔑新疆棉事件和病毒实验室论。站在历史的起点上,我们需要认清形式,找准切入点,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不断推动对外传播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挺进互联网战场,在创新表达中全力提升融媒报道水平;在传播渠道上,重点加强平台建设;在传播内容上,全力加强可视化传播、互动式传播。

记者行走在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上、脱贫攻坚的一线、社会治理的前沿,做出了与时代共振地精品佳作,而在技术赋能地媒体融合时代,记者也要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加强数字时代无形地脚力,在终端随人生、信息为人转地移动社交媒体语境下,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地重要场域,新闻工作者更要走入基层、调查研究、转变语态、创新形态,做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

作为新闻学子,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胸怀大局,认证学习前辈新闻经验,补齐不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作文

今天是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__年_月_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平民的感动、思想的跳动、时代的脉动,近得可以听到一朵花开的声响,近得可以看到涟漪泛起的花纹”之于记者,这已足够!

“不是在下乡采访,就是在下乡的路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在追梦的路上!

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时隔两年再次强调增强“四力”的重要性,并将面向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扩大到整个宣传思想战线。新时代,需要“四力”记者,需要讴歌时代的华彩乐章,需要不负时代的精品力作。这是新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记者成长的必然过程。

成功的报道背后,必然与记者扎根基层的脚力、发现新闻“蓝海”的眼力、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脑力,以及善用镜头说话的笔力分不开。“四力”不仅是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记者职业精神的具体体现。20_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主题为“践行四力,与时代同行”,在观看之后,心中又对“四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脚力”是线上线下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功,是俯下身段,放下姿态,转变语态,创新形态;“眼力”是提升洞察社会的创新视角,是发现问题、辨识真伪、明辨是非,在提高观察力、发现力上下功夫;“脑力”是用主流价值导向引领时代所趋,真正担负起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者、时代风云记录者、社会进步推动者、公平正义守望者的神圣使命;“笔力”是夯实基础、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做到语言平实、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准确客观。不断增强“四力”让新闻记者坚守主流价值,秉持人文关怀,敢于推陈出新,做到多专多能,既专又全,拿起笔能写,举起话筒能说,端起手机、摄像机能拍,努力成为全媒型人才。

由新华社创作并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英雄无言——95岁老兵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是近几年来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典型人物报道。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主题重大,思想深刻,精准提炼出张富清的初心本色这一精神内核,使其感人形象深深植根于时代的土壤。这篇通讯稿的创作背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这篇通讯稿正是作为宣传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背景下,老英雄张富清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形象通过报道得以传播,同时弘扬了坚守初心、不忘本色的社会正能量。新华社的记者们带着感情、敬意与使命,带着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去发现一名被埋在历史中的老英雄,紧密结合当下时代的审美需求,在鲜活的生命体验中涤荡着灵魂,在深切的感知中抒发着对于激情岁月的礼赞,创作出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精品力作。

中国日报社在2020年8月出品的纪录片《老外看小康中国》向全球受众讲好中国全面小康建设之路,让海外受众也能体会领悟到全面小康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创作团队精选报道对象,运用“寓言故事”讲述方式,从微观视角的小故事切入,展示宏观视角的系统全局,丰富了视频传递的历史背景信息。创作团队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挖掘故事背后的典型意义,慢工细活打磨叙事逻辑,探索出一种主旋律外宣的新语态。该片创新主旋律报道外宣范式,发挥中国日报“外”字品牌优势,通过知名外国政要和专家学者观察视角和观点表达,通过宏大的全球视野来展现中国全面小康的世界意义,摆脱“在中国说中国”的局限;在内容层面深入浅出,既有微观生动的基层故事,又有宏观全面的系统观察,故事表达与理念阐述并行,显著降低受众理解难度;灵活运用多种视听手段,现场实拍、动画、人物采访三种形式巧妙穿插,打破时空局限,创新了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老外看小康中国》共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4次,微博开机屏1次、知乎视频热榜3次;总传播量累计破亿,海外社交平台超1000万次,引发大量账号转载转发,中外网民热议,网友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白岩松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四力”是一种沉甸甸的信仰,也是以后一直要努力的方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0_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四力”、改革创新,解放思想、勇闯新路,记录这个时代,无愧于这个时代。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

20_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党的历史学习教育是主流媒体贯穿全年的报道任务。据统计,在《少年》mv发布仅两天,全网阅读和观看量达到1。6亿次,在网络上掀起一场舆论狂欢。90后和00后被称为网络原住居民,要想使新媒体产品如何更好地契合青年“口味”,就必须充分研究以90后和00后为代表的年轻网民的习惯,需求和流行偏好,这也是歌曲《少年》能够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歌曲《少年》特别注重与青年的情感共鸣,首先是歌词整体偏年轻化,其次视频剪辑体现年轻态,更加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截止到3月15日,歌曲《少年》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和抖音共有7600万次观看量,网友点赞量达到260万次,全网阅读观看量1。6亿次,成为20_年全国两会期间宣传报道的爆款产品。

观看完本期大讲堂,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构建四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理念上要增强新闻舆论工作的针对性,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以正面宣传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少年》mv中着重强调与青年的共鸣,在mv中出现了大量青年人参加武汉抗疫画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在内容上要把握好适度效,传递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创优考验的是记者的“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功夫,记者的视角和群众的生活必须紧密相连,这是新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此创作团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故事性与精神内涵相呼应。从五四运动到现在的新时代,在mv中将中国各个重要时间点进行梳理,合理把握各种素材地使用,每一个镜头都有故事。

最后在手段上坚持改革创新,创新理念,做好“四种角色”。同时也要进行信息的多样化传播,比如采用图文,短视频,h5,漫画,网络直播,宣传海报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增强新闻产品的趣味性和接受度。摒弃过去自说自话的表达,让新闻传播更加接地气,更加有人气。从“宣传”到传播,从单向到互动,满足受众对“信息随我走”的传播新需求。

在文章的结尾,我想说的是: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其实一百多年后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因为我们的祖国给了我们强大的安全感,基于这份安全感,我们可以在这片和平的国土上做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情。但是即便是这样,作为青年的我们仍然不能松懈,要在前辈的基础上为之奋斗努力,为弘扬华夏文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观后感悟

于2018年8月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对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新闻工作者加强四力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是成为新时代卓越新闻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写出高质量新闻作品的重要保证。

脚力在四力中排在第一位,其实这说的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脚底板底下出新闻”。一个作品被评为好新闻的标准之一就是,作者是否扎根一线。只有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才可能有不可替代的收获。最佳人物报道一等奖作品《255空中漫步》,讲述了保障成贵高铁西溪河大桥安全运行的桥隧工的故事,三位新华社记者跟随工人完成了整套检查流程,最高爬到了拱桥的顶部。他们走进基层一线,才能体会出最接近采访对象的感受,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故事。

新闻工作者增强眼力,就要练就一双慧眼,这样才能看得清看得透。眼力不济,就无法捕捉到沾泥土、冒热气的鲜活故事。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增强观察力、发现力,眼光敏锐独到,对事件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民群众的需求,从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小问题中发现事物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到回应社会关切、弘扬社会主旋律、把握时代发展潮流。

新闻工作者增强脑力,需要练就缜密的思维,想的细致、想的全面和深入。脑力缺乏,就难以挖掘新时代下市民的新风貌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奋斗和追求。首先,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的领导路线和思想方针,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次要做到善于创新,媒体融合趋势深度发展,媒体转型迫在眉睫,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把自己塑造为综合型人才。

新闻工作者增强笔力,就要写得好,说得好,做得好。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果最终都要通过笔力来呈现。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新闻工作者要运用好手头的笔杆子。有的新闻工作者说的好,但却写不出好作品,归根到底还是功力不够。写出好文章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阅读经典理论著作武装自己,并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找短板,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能力。新闻工作者要淬炼笔力,在精确表达中浑然一体,致力于为时代书写大文章。

于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四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卓越的新闻人才,才能肩此重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