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一个庆祝胜利的时刻,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骄傲。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新年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您参考。
新年的风俗祝福语
1、衷心的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所有的期待都能出现,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所有的希望都能如愿,所有的付出都能兑现!
2、年终岁末,承前启后。总结过去,烦恼丢掉。一年辛劳,圆满结束。放飞梦想,继续起航。新年进步,再接再厉。祝你开心,幸福快乐。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3、溪水不知道为什么总要流向大海,蝴蝶不知道为什么总要在空中飞舞,我不知道为什么短信总要发送给你。可能是新年到了的缘故吧,祝你新年节快乐。
4、吉祥在探头,好运在萦绕;开心在打鼓,快乐在冒泡;喜悦在高涨,幸福在敲门;健康在呵护,平安在保佑;财神在铺路,朋友在祝福:祝新年快乐,福寿无边!
5、岁末年初,让失败与不快成过往云烟,让成功与喜悦伴随,怀揣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规划,跨入新的纪年,祝你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安康,新年快乐!
6、佳节到,祝您: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扬扬。新年快乐!
7、新年到了,祝福也到了。短信一条,问友平安,天气转寒,加衣保暖,合理膳食,记在心间。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好运连连,幸福绵绵!
8、新年至,愿你浪漫如诗,温柔似雨,柔情如雾,宽容似海,温馨如月,热情似日。友情传信,爱情传情。保你幸福快乐,新年大吉。
9、新年将至,新年初始,需活动拇指。多发微信至亲朋好友以通经脉暖气血,此乃利国民身心健康之大计也。在这个温馨幸福快乐美好的时刻,特别的祝福送给特别的你,祝新年快乐,事事如意!
10、珍惜已经拥有的,放手已经逝去的,让幸福离得自己近一点。不再期待遥远不切实际的梦,深深扎根于脚下,走好每一天。放下执着,丢弃怨恨,修炼自身,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吧。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相信自己,新的一年一定有不一样的精彩。
11、当新年的钟声悠然响起时,我衷心的祝福你,愿幸福永恒萦绕在你的身边。拜新年愿我的思念化作真挚的祝福,祝愿你新年快乐!
12、当你看见这信息时,幸运已降临到你头上,财神已进了你家门,荣华富贵已离你不远。祝福你新年快乐!
13、新年伊始是新年,万象更新又一年,制定人生新目标,努力奋斗创佳绩,新年,愿你告别过去的懒散,拥抱明日的辉煌,努力进取,开创幸福新生活,新年快乐!
14、青枫浦,妆镜楼,扁舟子,不胜愁,闲潭落花东流水,相思明月对高楼。君心莲子清如水,可否置袖细细尝?值此新年佳节日,共拟与子偕老言。
15、有种时光,叫岁月静好;有种坚持,叫永不服输;有种成功,叫大器晚成;有种爱情,叫奋不顾身;有种旅行,叫说走就走;有种祝福,叫新年快乐!
16、敲响的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走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我的朋友新的一年里;新年快乐!
17、今年的新年有什么特别,今年的新年有什么新意。有!来点酷点,来点醒目的,我的地盘,我要与众不同。所以我要说一句很特别的话给你,听好了:“祝你新年快乐”!
18、新年来到人们兴高彩烈,锣鼓的振响激励新的征程,短信的频传相互祝福祈祷,告别旧年的烦恼愁绪一去不返。祝朋友新年快乐,乘胜前进创大业!
19、辞旧迎新锣鼓闹,新年祝福发三条:第一祝你身体好,健康快乐每一秒;第二祝你财运罩,财源广进忙数钞;第三祝你步步高,青云直上冲云霄!新年快乐!
20、一声问候,打开新年气象;一杯美酒,斟满富贵美满;一束鲜花,绽放温馨美丽;一句快乐,带来无限欢笑;一道祝福,情谊就在其中。新年佳节,祝你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新年的风俗祝福语
1.新年到,愿你友谊之树常青,幸福之花常开,吉祥如意常在,金银财宝满怀。新年快乐!
2.悠悠的音乐里有淡淡的诗,淡淡的思念里有绵绵的情,绵绵的爱情里有我永久的祝福,祝爱人节日快乐!
3.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将友谊进行到底!
4.新年快乐!祝你源财滚滚,发得像肥猪;身体棒棒,壮得像狗熊;爱情甜甜,美得像蜜蜂;好运连连,春节短信多得像牛毛!
5.带上诚挚的祝福,我轻轻地来到你身边,也许一毛钱真的不算什么,但我的内心真的感动,感动有你让我想念,感谢有你让我不再孤单。新年到了,祝你幸福!
6.新年来,关心语,记牢了,就是听话小宝了。哈哈,新年快乐哟!
7.让我告诉你七种活得开心的方法:多关心我;多想我;多照顾我;多疼我;多见我;多发信息给我;最重要的就是认识到一个这么可爱的我!
8.新年新期盼:先祝身体健,再祝家团圆,三祝国发展,四祝人民安,五祝多拿钱,六祝随心愿。短信送你看,幸福乐年年。
9.敲响的是钟声,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带来的是希望,盼望的是美好,送来的是祝福。愿我的朋友一生平安快乐,永远幸福。
10.昨天的烦恼扔到记忆深处,昨天的快乐启动新生细胞,昨天的失望丢入岁月汪洋,昨天的幸福承载明日吉祥,万事如意!
11.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的父母能健健康康,平平安按,快快乐乐的!
12.新年佳节不送礼,发条短信祝福您,健康快乐唱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财富已经跟随你。祝新年快乐!
13.新年节日到了,愿你新年新气象,送你四个讲究,发型讲究新潮,衣服讲究时尚,生活讲究品味,信息讲究诚意。祝你新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
14.一缕温馨,让烛光摇曳;一丝关怀,让星光照耀;一点思念,让雪花飘远;一声问候,让信息传递;一份祝福,让新年凝聚。朋友,愿在新的一年里,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
15.新年来到,朋友特地送上美好“元”,祝“元”你处事“元”滑,如鱼得水;左右逢“元”,步步如意;爱情“元”润,甜蜜永久;财“元”广进,节节高升;心想事成,事事“元”满!
16.忙碌了一年,亲爱的老师,您的新年又到了,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与关怀,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您永远是我的好老师!祝您新年快乐!
17.新年到啦,祝你生活,芝麻开花。平安健康,续写佳话。事业有成,致富发家。人人佩服,都把您夸。你的现在,如诗如画。你的未来,掌声鲜花!
18.陈年钟声入新年,爆竹炸响新岁添,斗转星移轮流换,欢天喜地又一年,风调雨顺看五洲,华夏抖擞换新颜。愿你新年新气象,好运又好年。新年快乐!。
19.今天是新年,祝你兜里装满欧元,手里数着美元。祝福你在新年全家团圆,快乐永远,天天好心情,天天吃水饺(大元宝)肚子鼓得圆圆。
新年的风俗作文精选
春节,是中国特色的节日风俗之一,每当一年的末尾,新一年开始的时候,春节,会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小时候,听奶奶说,春节,是中国古代人为了防止年兽的到来,而设立的节日。
在古代,有一头名为年的怪兽,无恶不赦,浑身上下长着红色的皮毛,每到现在的春节的时候的夜晚,变下山抢掠牲畜,杀人放火,人们因为害怕它,每到这时,便跑到别的地方,直到天亮,大家都恨透了它。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个浑身红衣的老人,听了村民的话,笑了,晚上,当人们全都逃走后,他坐在屋内,放起了鞭炮,当年来到这里时,便被吓到,慌忙逃跑,人们知道了,纷纷效仿。
所以,今天,人们都要在春节放炮,穿红衣。
古时候,人们会在春节时,将铜板包上红纸,拿绳绑好,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以求孩子在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大年夜这一天,人们还要穿红衣,吃年夜饭,年夜饭一般都是饺子,以求团圆,人们通常还会在里面放上一个糖或者硬币,谁吃到了带糖或者带硬币的,谁新的一年都会平平安安,健康快乐。
如今,春节早没有了当年的许多老规矩,可春节,却永远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新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习俗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春节的民间传统习俗盘点,希望大家喜欢!
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 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山西年俗:年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贴门神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 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过年的风俗作文
过年都有哪些风俗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过年的风俗。
作文。
希望能够帮到您!
春节里,家家户户必然装扮得红红的,挂红灯笼、
春联。
贴“福”字等等。总之是用红的穿红的戴红的可以说“红色”成为人们春节时最亲密的朋友。传说在古时候由一个叫“年”的怪物经常在春节这个节日里跑出来害人后来得知它很怕红彤彤的东西和很大的响声比如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就足以吓跑它了。后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在过春节的时候把家里扮得红红的还经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岁。古时候,有个人曾以吟诗、打麻将来打发时光,可是现在不同了,科技发达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发上看看春节联欢晚会,小孩子也喜欢看呢!不过为什么要熬夜守岁呢?相传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做“岁”的怪物喜欢吃成年人与老年人,不喜欢吃小孩子。可是,它特别坏,每当遇到小孩子时,就会施法把小孩子变笨。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时候,一个财主给了他儿子一点钱,并给他系在锦囊里,结果当他儿子遇上“岁”时,“岁”见了这个金光闪闪的东西竟掉头就跑。此后大家不仅夜里守“岁”,谨防“岁”的偷袭,而且也会适当地给自己的孩子一些零花钱,命名为“压岁钱”。
春节的传统习俗真的非常有趣!
春节,人们俗称“过年”。那么,人们过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习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洁自己的房子,贴。
对联。
购买年货然后把买来的新花草摆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丰富的团年饭。人们吃完团年饭后就在规定的路段上放烟花或者在家看电视转播的春节联欢晚会。
乡村的除夕是这样过的:大清早,人们就起来了。换上新衣裳以后,就在自家的门前贴对联,家家户户的院里都挂上了红灯笼。晚上,家家户户的灯笼都亮了,红红火火一片。每家门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声。人人挨家挨户到处串门,好不热闹。
大年初一,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带着年货,有的去庙里上香;有的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还有的一家一起出去游玩。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各地过年都有独特的习俗。今年寒假,我对家乡丹城过春节的习俗作了全面的观察和调查。真是不走不知情,一走开眼界。家乡过春节真是丰富多彩,按照时间顺序共有5种风俗。
祭灶:家乡的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家乡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今年我是在阿姨家里过年的,所以在腊月二十四祭灶。阿姨一大早请来灶神纸像,又是熬糖,又是煮小豆饭……一切完毕已是傍晚,点烛,敬香,供奉等一系列程序才算结束。听阿姨说,祭灶为的是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扫尘:举行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起到除夕,家乡的人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
贴春联,“福”字: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纷纷贴上购买的春联,雅兴者自己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红红火火。春联贴完,家家户户都忘不了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而且是倒着贴,取“福到”的谐音,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心愿。
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互相祝贺新年,到处是一派喜庆的气氛。祭祖:家乡的人过节都不会忘记去世的先人。过年也不例外。供奉食物表示心意,是我们家乡人祭祖的普遍形式。
通过这次调查,我全面了解了家乡人过春节的各种习俗。每一项活动都寄托了人们的心愿。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于春节,人们也在不断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如每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夜的一道“大餐”。不少人还在春节期间出门旅游……这样春节过得就更丰富多彩了。然而,我想,作为一种传统节日,它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地方习俗始终不会被丢弃,如何使春节过得既有传统地方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这将是富裕的人们的不断追求。
新年的风俗作文精选
说到中国最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大家一定会马上想到春节。而在过春节时,我们一定会履行许多传统风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春节的风俗。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怪物叫夕,它每年都会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它害怕红色和烟花爆竹的响声,就以此来驱赶夕。从此,人们在除夕夜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
在贴春联时,一般都有左联右联和横批。人们往往都会在春联上写上吉利的话语,祝愿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平平安安,心想事成。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摆上好酒好菜,很多人还会吃饺子,同“交子”。然而,酒才是重中之重,古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由此可见,燃放烟花爆竹也是春节的一大风俗。在夜晚,那爆竹声噼里啪啦,那烟花五颜六色,红的,黄的,蓝的,各种形状,各种样式,无不给春节带来了许多节日气氛。但现在许多人非法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安全带来了隐患,而且燃放的烟花爆竹还会污染空气,所以这一风俗已经被“禁止”。
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在春节中,我推荐大家安全出行,过一个绿色环保的新年。
新年的风俗作文精选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风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风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风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年春节的风俗_传统中国新年的简介
-->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春节习俗: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春节习俗: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春节习俗: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春节习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春节习俗: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春节习俗: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新年的风俗作文
春节,大家都很熟悉。在不同的地方,人们过春节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你想知道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吗?那就和我一起重温那美好的时光吧!
我家乡的春节大约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们还要杀羊杀猪来到厨房的灶台前祭祀灶王爷,据说这是请他回到天庭后,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多美言几句。祭祀过后,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到了除夕,年货都准备得停停当当,这一天会十分得热闹,早上爸爸和大伯拿着鞭炮、纸钱来到祖先的墓前祭祀,“请”他们“回”到家里一同过年,而妈妈和大娘就会在家里热火朝天地准备丰盛的午餐。
到下午家家户户的门上和窗上都贴上来红红的对联和窗花。最有趣儿的是,妈妈还会在饺子里包入一枚硬币,看谁能吃到这个硬币,它寓意着吃到硬币的人在下一年里福气多多。在这一天,下午还要放鞭炮,这在我的老家叫做抢福,谁家放鞭炮越早,谁家吃饺子越早,就意味在下一年中谁家的福气就越多。全家人才围在一起,一边谈论着一年中遇到的开心事,一边品尝这饺子的美味。吃完了年夜饭,全家人坐在电视机前,惬意地吃着瓜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夜除了比较小的孩子,人人都得一晚上不睡觉,这叫做守岁。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孩子们跟在大人的身后,来到长辈家磕头拜年。在这一天,最开心的就要数我们小孩儿了,我们会收到很多的压岁钱,拿着压岁钱的我们,尽情地去购买鞭炮和零食。眨眼间,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来了。人们早早地涌上街头,兴高采烈地观看着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去赏花灯,看礼花。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元宵节,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怎么样?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了,蛮热闹的吧!
新年的风俗习惯作文
我的老家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老家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老家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过年的风俗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北方的小年,在这一天,人们会在灶神的画像前摆放各式各样的贡品,如糖果,酒,清水等,目的是为了让灶神吃饱喝足后可以在天宫为自己美言几句。虽说是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却也代表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期望与寄托。
习俗二:打扫房间
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大扫除的日子,或是洗窗帘,或是打扫庭院,一来有着扫除灾祸的寓意,二来代表着辞旧迎新。即代表着对过去的告别,也代表着对未来的迎接与期盼。
由于生活水平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现在的人已经不似过去那样杀猪宰肉了。只需要去肉铺购买足够的肉回家来做即可。做法也多种多样,或是焖炖,或是翻炒,或是剁成肉馅,或是做成丸子。
馒头向来是北方饮食的'一大特色。在春节快要来临时,家家户户会提前发好面,等到第二天找来左领右舍一起做,这个揉面,那个掐剂子,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制作出热腾腾的馒头。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会开始置办年货,或是各式各样的灯笼,或是小巧的灯具,或是带有美好寓意的吉祥物,都会逐渐走进各家各户的炕头上,大门上,窗帘上。
北方各地的习俗也都不一样
祝大家春节快乐
过年的风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壮族春节习俗
壮族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土话叫卡姆景,二十八包粽子,土话叫包口瓬。壮族春节习俗中待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一过,壮家便处处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气氛:扫房梁,制作肉粽、糍粑、米花糖、糯米饼等新年食品。晚间,村前寨后传来阵阵清脆的敲饼声,喷喷油香弥漫着壮村小巷。
除夕这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吃够吃剩,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大阉鸡,鱼,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裳迎接新春的开始。做生意的人兴在这一天到山上要柴,因为柴与“财”谐音,期盼新年财源滚滚来。
壮族人民除过春节外,壮族春节习俗中还在正月三十日再过一个“晚年”。两个节日同样隆重。节日的早晨,天色将明,妇女们奔向河畔、井台担取新水,这一天,喝的用的,都不能是前一天的'存水。过去,有些地区,取回新水后立即过秤,和同量旧水比,如果新水重,就预示有丰收年景。节日期间,有年男女聚集在村处路旁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竟要连唱三昼夜。在个别地区,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还喜欢分队举行抛绣球(用各色布缝制,四角和底部缀有五绺流苏,中间系彩绳。球心充以谷糠,重约半公斤的活动活动。
壮族春节习俗中初一是不访亲友的,忌拿刀,不得砍东西。据说这一天拿刀砍东西,就会把新年的好运都砍掉了。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粽子、米花糖果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山歌赛、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初一至十五,丰盛的菜肴,无尽温暖,全靠灶膛里的火。因此,年间壮家的火是不能熄灭的,火旺象征着家旺,子孙绵延。壮家贺年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诚的祝福。在大年时节,不论亲友乡邻,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发财”。初二,女儿、女婿带着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着外孙又是亲又是抱,高兴异常。
春节的传统文娱活动除与三月三相同的歌墟外,舞狮、舞鸡、舞春牛,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狮子队的锣鼓一敲,搭起高台,狮子旋回而上,在十几张八仙桌搭就的高台上行走自如,引来阵阵喝彩。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壮族春节习俗中,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壮族春节习俗中的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壮族春节禁忌
给老人端茶饭,忌用单手。农历正月初一不得杀生。有的地方青年妇女忌吃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小孩头三天或头七天,外人不得进入其房间;妇女生小孩未满月,不能到别人家串门。
过年的风俗作文
“春节”,家乡人又叫过年。在这一天还未来临之前的十几天里,家里的大人们就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大人们出去赶集,买鸡、鸭、鱼、肉,有的大人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们就准备过年用的吉祥品。这些吉祥品全部是用面食做的,如龙、凤凰、八角馒头、年糕等。再过几天,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忙活着收拾房间,做一次彻底性的大扫除,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家里的玻璃窗总是归我。这时候,我总是兴致很高,我会使出我的巧妙方法,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明亮的玻璃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终于迎来春节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伴随着“噼啪”的鞭炮声,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会。最高兴的还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了。大人们忙着下饺子、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给小孩子压岁钱。早晨的饺子中包着钱、栗子、糖、枣之类的东西,每次我都拼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为它象征着来年能甜甜美美的,能激励我努力学习。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喜欢春节,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过年的风俗作文
爆竹隆隆金龙去,喜气洋洋金蛇来。哇,蛇年春节来到了!它带给人们无数的祝福与快乐,勾画出新一年的蓝图。
“过年了!过年了!”一到大年初一的早晨,我便高兴地嚷嚷到。这是,老爸从房间里哪出一叠春联,对我说:“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比如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哦。”听了老爸一大堆文绉绉的话,我只好吐吐舌头。“福”字代表“幸福、喜气”将“福“字倒贴,福就来临了!
贴完春联后,我们就到门外放鞭炮,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听说,这是赶走年兽的好方法呢!
除夕之夜,亲戚们都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听老爸说,叫什么“合家欢”。年夜饭可真美味,大鱼大肉的,这些可是平常吃不到的啊!“外婆!”我双手端起酒杯站起敬外婆,说:“祝外婆长命百岁!”外婆笑得合不拢嘴,也说到:“学习进步!”
年夜饭后,亲戚们都坐在一起看春晚,这时,就该给孩子们发红包了,也就是压岁钱。当然,孩子收到的还得交给父母保管,谁叫我们未成年呢!
春节,和亲人团聚才是最重要的,愿这一刻的幸福永远记在我们的心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过年的风俗
加拿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种构成等因素,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与英国、法国和邻居美国很接近,同时也综合包含着英、法、美三国人许多的特点,比如他们既有英国人那种含蓄,又有法国人那种明朗,还有美国人那种无拘无束的特点。
每年的1月1日是元旦新年,这是西方人最重大的节日,也是最好的团聚和享受假期的时间。加拿大人欢度新年形式可谓五花八门,从畅饮香槟、北极熊冬泳、室内蹦极,到滑雪板,应有尽有。在除夕夜,加拿大人一般会举行欢庆活动并在零点之前举行仪式,比如倒计时、放礼花、体育比赛等活动来庆祝新年的到来。他们将白雪作为吉祥物,堆放在住宅四周筑成雪墙并堆雪人,认为这样可以阻挡妖魔。
加拿大地域广阔,各个城市也有自己不同的方式庆祝新年假期。比如在多伦多,成千上万的民众会集到市政厅广场参加大型的活动,其中包括三场大型音乐表演,欢庆节日。多伦多公共交通系统虽不免费,但在新年那天也会延长工作时间。
在温哥华,那里的北极熊游泳协会北美最大协会,新年会举办冬泳活动,届时将有数千人跳入冰冷的'英吉利湾游泳,那些爱好者以这种勇敢的方式欢庆新年的到来。在哈里法克斯市,庆祝新年是在市政厅前举行疯狂音乐会,当地音乐家通常举行通宵欢乐会,并燃放号称全加拿大最精彩的烟花。亚伯达和沙斯卡其旺省会举行晚会庆祝新年,同时运动爱好者将举行市内蹦极,享受自由落体带来的快乐。
同时,与公历新年临近的节日还有华人及东亚和东南亚裔过的春节,这一节日随着亚洲移民的增多已经越来越成为加拿大的重要节日之一。在魁北克,除了庆祝一月初的新年,当地居民还会在2月上旬至中旬举办狂欢节,庆祝活动持续10天,这被认为是魁北克人最盛大的节日,具有法兰西的色彩。他们用白雪筑城堡,戴着红缨小绒帽,扎着红、绿、白三色腰巾,载歌载舞,选举“狂欢节王”和“狂欢节女王”,然后乘坐彩车,举行各种冰上体育比赛。
过年的风俗字作文过年的风俗有
再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年了。过年意味着“爆竹声中一岁除”,去旧迎新。每年过年都一样,鞭炮连绵除旧岁,张灯结彩过新年!这是喜庆的日子!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于过年似乎没有童年时的那种期盼和兴奋了。而现在,对于异国他乡的我来说,过年变得更是平淡。喜庆是他们的,团聚是他们的,和我无关。对于过年的那种喜庆和期盼好像在童年时期给用光了!
过年,是每个孩子都比较期待的日子!我也不列外。记得小时候,总是很早就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很多好吃的,而且有新衣服,新鞋穿。那时的追求仅仅如此,简单却又无比快乐。
过年是团聚的日子,外出打工的通常都会在过年的时候回家。辛苦了一年,总得犒劳一下自己吧!老爸也是,常年在外面打工,都是过年的时候才回来。我最是期盼了,因为老爸回来总是会顺便给我们姊妹买些衣服裤子,都是大城市买的,好看。如果考试成绩不错的话,还可以得到不少的奖励。当然,新衣服都买来都是放着,得一直等到年初一的时候才穿。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嘛。
过年的时候都有些冷,有时候偶尔会下点雪。北方通常都是干冷,而南方如果不下雪,一般都是烟雨蒙蒙的,有时候也会遇到晴天。初一,大家吃了早饭,就拿着些纸钱,蜡烛,香去庙里烧,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完事儿了就慢慢悠悠的回来,吃了午饭就开始了下午的活动。有打麻将的,有打扑克的,有一群人围着火炉,一边吃糖,一边嗑瓜子聊天的,有看电视的,打游戏的!这是放松的日子,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暂时不用看书,做功课。就算偶尔犯点小错,也会因为过年被赦免了!
在农村,过年杀猪好像已经成了一种炫耀。看看谁家的猪比较大,比较肥。杀一头猪的,一般都不会卖,年前杀了,把所有的猪肉用盐腌上几天,熏成腊肉,挂起来,想吃的.时候就洗一块。所以,腊月初八以后,常常会听到猪叫声。杀猪也是比较欢快的日子。不仅意味着可以好好的吃上一顿肉,而且是从此开始,肉将是饭桌上的主角!倒也不是因为能吃多少,而是那份年味的喜庆。腊月十几开始,就能闻到熏肉的香味了!那味道,比吃还香。
过年怎么能少得了对联呢!有的书法好的,就买红纸自己写,有的怕麻烦就干脆直接在街上那种写好的!顺带买些年画!有什么一帆风顺啊,什么马到功成啊,什么招财进宝啊一类的……有的也买上几个大大的福字,可以贴在门上,而且得倒着贴!这叫福到了!
农村经济差一些,所以没有城里那么多的烟花,偶尔有,总是会有很多人出来看!但是,鞭炮却不少!年三十吃饭几乎每家都得来上一挂,所以通常听到谁家鞭炮响,就是他们家吃饭了。然后十二点也会来上一挂,这是迎新年嘛!接着就是初一早上,晚上,以后都是这样。当然,有钱的放完鞭炮,等夜色更深了,就会把烟花点上,五彩斑斓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随后是一群孩子的吆喝!显得更是喜庆了!
春晚是过年的主要节目!以前农村是没有那么多电视的,吃了年夜饭,就串门儿的一大群人围着火炉,围着电视看春晚!我们家开始也没有,后来有一年过年也买了!年三十的电视就没关过,也不知道谁定的规矩,要熬夜,所以大家总是一边看着,一边瓜子花生的不停往嘴里塞!深怕自己睡着了!我通常就熬过十二点就受不了了!老爸特别能熬,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只是初一的早上他很早就起来了,和老妈一起包饺子,南方呢,是包汤圆!等我们起床了,洗漱好了,饺子就下锅。吃饱了就可以放假出去了!
那个时候很开心,因为过年了,终于可以自由放松了!可是现在随时都可以自由放松了,却没有了儿时的开心!过年也变的平淡了许多!吃的还是那些菜,还是一样的过年,可是再也找不回儿时的快乐和喜庆了!
过年的风俗作文
炮竹声下,映照的是扬起笑的脸。很久没有,如此畅怀的开心,如此肆意的快乐。我过年,我快乐。一道道晨曦划破夜空;一个个灯笼飞上屋檐;一幅幅对联贴上墙壁;一件件新衣奔离衣柜;一声声爆竹响彻天地;一片片彩霞空中飞舞;一阵阵欢呼请出红日;一句句祝福口耳相传——过年啦!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寓意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里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小孩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点的时候,我们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一大早,我们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人们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春节欢庆而热闹的气氛。
一个普通平凡的习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些结晶需要我们继承与保护。
过年的风俗字作文过年的风俗有
我的家乡荆门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我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也发现了她有独特的民族风韵。
腊八过后,家家户户便上街办年货,人们把过新年需要的东西大包小包拎回家,预备充足的年货,热热闹闹过新年。
除夕夜,远方的亲人,都要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和面包饺子,一家人在餐桌前谈笑风声,愉快地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小孩子们便一大早起来,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去拜年,回家时,卜衣的口袋里会装满红包,手里会抱着许多食物,脸上会充满着喜悦的笑容,大人们则在客厅摆上一桌吃的,糖果、花生、饼干……还要倒上几杯热茶,等待着客人的来访。
去年我便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
图个新年新气象。
“左边点,右边点,上边点。”这是我扯着嗓子对在爬梯上贴春联的爸爸说:“老爸,你怎么贴个春联也不会呀!”姐姐走出来说。“你觉得容易,你上去贴啊!”算了,算我说错了!屋内传来妈妈的催促声:“你们快点来帮我的忙!”“来了!”我跑到妈妈身边:“母亲大人,有什么吩咐。”“我们把各间屋子打扫得一尘不染,焕然一新,然后把房间里需要换新的物品换新。“好,为什么要把家里的物品换新?”“过年呀,要添置一些新被子、枕头什么的,把旧的都换新,图个新年新气象。”哦,我懂了,新年要图个新气象。
开开心心过除夕。
“你们快点儿,还要去外婆家吃年夜饭呢!”“好啊!舅舅,么么……都回来啦!很热闹呢!”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外婆家门前,屋内有人出来迎接我们,“志红(舅舅的名字)”。“大哥.来了。”舅舅的身后探出几个小脑袋一起大叫:“瑶姐。”我不好意思地笑了,和他们一起走进屋去。房间里全是小孩子,加上我们三姐弟足足有十个。去厨房和外婆打招呼时,见厨房里有很多人在包饺子,妈妈也在。我便也参与其中,和面时,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和面包饺子啊!”妈妈告诉我:“这是我们荆门的习俗,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所以包饺子象征团聚。”我懂了,原来和面包饺子是因为这呀!到了吃年夜饭时,大家坐在餐桌旁谈笑风生,充满了和谐,甜蜜。我们吃完后在房间里看春节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零点一到,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噼噼啪啪”震天响。孩子们跑到门外去放烟花,欢笑声阵阵。夜空中,五彩的烟火绽放,光华耀眼。家家户户门前,红艳艳的灯笼亮着,灿若繁星。
欢欢喜喜拜新年。
正月初一,我便一大早起床,穿好新衣服,先到父母房间拜年:“爸,妈,新年好,祝青春永驻,身体健康。”随后便说起我和弟弟编的顺口溜:“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小钱不要,大钱拿来。”爸爸嘻嘻哈哈地说:“自家人之问应该不要红包吧。”“不,抗议,抗议。”我们愤怒起来,妈妈却不同,给我们三姐弟一人五十,我们开心地谢了妈妈。然后我们一起瞄着老爸。“爸,至少应该表示一下吧!”“你妈都给了,我就没必要了吧。”“不一样,娘是娘,爹是爹,不给就搜口袋。”老爸只好老实分发,我们便出门去挨家挨户拜年。“伯母新年好,祝生意兴隆……”“真乖,来给你个红包,还有方便面。”这样我们便满载而归了。
“耶,看有钱买爆竹了,也有口福了”我欢快地说道。可谁知半路来出个“程咬金”――妈妈。“交钱,食品留着。”我们只好垂头丧气地交供了。幸好老妈,把食品留下了。客厅的桌上全是食品――招待客人的,还有几杯热腾腾的茶,我和弟弟偶尔去偷吃几个,不料一下被老姐逮住了。“好啊,敢偷嘴。”我俩一见这情形,一溜烟似的跑了。如有客人来,我和弟弟用最甜美的声音说:“欢迎,请进,新年好。”客人见了便立刻掏出红包来,我们便乐呵呵地等待下一个客人,过年真好!
过年的风俗作文
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团,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绚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凝聚了先辈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放映了他们的朴实、勤俭的优良品质。当然在传统习俗中的另一面也夹杂着一些落后、愚昧的内容。人们的传统习俗随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科学。本文所载的一些旧时习俗随着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有的已被摒弃,有些习俗被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风俗,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欢度传统佳节时,不能忘记树新风、破陋俗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扩展阅读。
春节习俗。
早起。
有的人认为,如果不早起,田坎就会塌。所以要早起。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四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到本家,初二到岳父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行礼。可以逗留吃饭、谈心。
二是初三到亲朋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际,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部分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如今,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给压岁钱。
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贴画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团圆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过年的风俗
湖北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武昌春节习俗
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仙桃春节习俗
在一年四季的民间节日中,过年的庆典礼俗最为隆重热闹。处于荆楚腹地的仙桃,至今仍盛行着诸如换门神、贴春联、祭祀祖先、开门爆仗、拜年、给压岁钱、舞龙舞狮、盛宴吃请、抹牌娱乐等习俗,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给人们以高雅的享受和无限的乐趣。
换门神
春节信仰门神的现象,至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礼记.曲礼》篇上便有“春祀户祭”的记载,祭门神被列为“五祀”之一。到汉代,门神有了具体的姓氏和形象,那就是古代的勇士成庆的画像,他“短衣、大裤、长剑”,颇为勇猛。唐代,门神为唐太宗李世民的两员大将秦琼、尉迟恭的画像所取代。南北朝时,门神再改为神荼、郁垒二神。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岁旦,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该书称,原来,东海边上有座度朔山,山上一大桃树,枝叶繁茂,蟠曲三千里。其东北方有一鬼门,为万鬼出入之处,神荼、郁垒二神据门而守,一旦发现了危害人间的恶鬼,便用芦苇绳索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为鬼怕神荼、郁垒,民间便在门扉上画二位大神以驱逐鬼邪。经过天长日久的传承,这种崇拜家庭保护神的风俗便沿袭下来。后世民间,除了武将的门神外,又出现了朝服文官的门神,称为“五福临门”或“纳福迎祥”,这样,门神便由消极的驱鬼逐邪变成了积极的迎祥纳福。
春节莅临,仙桃城乡的大门上,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门神,红光耀眼,一对对忠诚的家庭门卫,“良宵盛会喜空前”,赐予主人以吉祥、安宁的赐予!构成了春节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贴春联
如果说门神的来历与桃树有关,那么,春联则直接来自于桃木。宋代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干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诗中的桃符,就是当时的春联。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一书说,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的两块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钉在大门的左右两侧,这与门神的崇拜对象完全一样,目的在于用来驱鬼避邪。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板了,而是将它换成两片纸,画上神荼、郁垒的相貌或者干脆写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贴在大门两边就完事了。当然,这种桃符还算不上真正的春联。
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用以表达某种意愿。《宋史·蜀世家》上说,公元965年初,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原来,孟昶皇帝嫌辛寅逊题写的联语不工巧,缺乏文采,便自己亲笔题写了这两句联语,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
贴春联是我们民族的好风俗,仙桃大地概莫能外。有一些文质兼美的春联,不受时代,地域的限制,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无不道出了人们讨口彩、求吉利的心态,流传是极为久远的。
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人们必经的一项活动。新年将近,各家各户祖宗的牌位早已掸得千干净净。祭祀时,先将香纸蜡烛,牲礼酒浆备齐,供奉于祖宗牌位前,然后上香跪拜,叩头作揖。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开门爆仗
正月初一凌晨,当旧年的钟声响过十二响,沔阳民众家家户户就争.先恐后放鞭炮,霎时,村庄院落处处是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火药浓香,烟雾缭绕。天亮一看,燃放的鞭炮大红纸片铺满地面,与大门的鲜红春联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喜庆祥和的气氛。鞭炮,也称爆竹,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年”这种猛兽的抵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放鞭炮庆祝春节,更是发扬先祖遗风。现在乡镇还保留着这种习俗。
拜年
新春伊始,人们一见面就要恭贺新年;左邻右舍,同仁同事更是拱手作揖,互相拜年。
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书中写道;“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就是说,大年初一,家庭内的晚辈,先给尊长拜贺后,家长再率领卑幼者到邻舍、族人或亲戚家去拜年,或者家长派遣子弟为之代贺。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述: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胶牙饧。”人们拜贺后,主人便拿出酒或麦牙糖招待来者。如今,仙桃农村百姓家庭无不制作麦牙糖,用麦牙糖制作的麻叶香脆爽口。南北朝时期的胶牙饧,在这方水土延续不断,实乃仙桃人的一大口福。
给压岁钱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原来,过年对小孩有一笔特有的犒赏一一压岁钱。
压岁钱是长辈发给晚辈的,小儿们得了压岁钱,便可以买一些节日的玩艺,自然高兴无比。清代有一首描绘得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权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压岁钱一般是除夕夜长者发给晚辈,仙桃乡间,却大都是正月初一小孩拜年时,大人赏赐给孩童们,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压岁钱,寄托着长辈的殷殷希望!
舞龙舞狮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它是专管雨的。春节舞龙,表达了劳动者祈祷神龙以保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之意。
舞龙的历史也较久远,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一书曾这样记述:“……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成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以此推算,舞龙已有700多年了。
沔阳乡间的舞龙,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做得精致的,龙身上还划有黑脊,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翻卷腾跃,显示出一种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与舞龙相匹配的另一种春节庆典活动是舞狮。据传,唐代已有舞狮的戏要。白居易诗云;“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狮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沔阳舞狮通常由两人扮演,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动作翻滚、跳跃、扑跌,变化多端。贺年时,遇有比较殷实的人家,主人在屋梁上挂一道红绸,另有烟酒等物,供狮子去“取红”。在紧锣密鼓中,狮子抖抖威武雄壮的身姿,使出浑身解数,借物攀援,将那道红取了下来,得意之际,更加赢得了一阵喝采声。
划彩船
彩船,又叫旱莲船,它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的一种春节娱乐形式。彩船也是用铁丝竹篾扎成骨架,然后再用布敷盖。讲究的彩船,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斑烂,煞是好看。掌船的小姑娘打扮得灵秀齐整,另一个扮演小丑的男子撑篙,搭配着表演。他们挨家挨户拜年,或划或唱,唱词大都是沔阳花鼓、乡村小调,甚至流行歌曲,每家门前三五分钟不等,喜庆的农家都舍以香烟,红包相谢,一年岁首,得个祝福,欢娱不断。
打麻将
春节,遇到雨雪天气,人们便在室内娱乐,打麻将便是娱乐的又一种形式。沔阳人打麻将,通常只用136颗子,所以,今人冠冕堂皇地戏称为“学136号文件”。因为大年初一,人们可以尽兴玩要。
(条)、筒、万配伍。虽是娱乐形式,却也记载了古人航海的劳作。
仙桃乡间麻将,规则甚多,什么青龙、七对、喜相逢、姊妹花等等,名目繁多,偶尔和了大牌,成和者眉飞色舞,喜不自禁。
孝感春节习俗
孝感位于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却也独有趣味。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
这里的人们还有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在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吉利”的话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龙灯会是孝感民间正月十五节庆活动的中心。人们一般从初八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采莲船走村串户,见到什么人家就唱什么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七姐当地叫做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姐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六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当地民间还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人们还用竹篮从屋上抛过去占棉花丰歉。仰则主丰收,仆则歉收。
另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五更时,人们用火照栗、梨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一人边敲边问:“结不结?”一人在旁边应道:“结!“据说这样做新的一年里就会果实满枝头。
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烧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走亲戚……这些年俗,你还知道多少?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过年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腊月二十三(1月20日 大寒),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
腊月二十四(1月21日),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1月22日),推磨做豆腐。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1月23日),杀猪割年肉,人们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
腊月二十七(1月24日),宰年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
腊月二十八(1月25日),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腊月二十九(1月26日),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大年三十(1月27日),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大年初一(1月28日),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1月29日),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三(1月30日),肥猪拱门。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妇回娘家,礼物带双数。
大年初四(1月31日),三羊开泰。灶王爷要查户口,恭迎灶神回民间。
大年初五(2月1日),艮牛耕春。五路接财神,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大年初六(2月2日),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大年初七(2月3日 立春),人寿年丰。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大年初八(2月4日),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
大年初九(2月5日),玉皇天诞。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
大年初十(2月6日),祭石感恩。有天还有地,人畜房米麦百谷都生地。
正月十一(2月7日),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
正月十二(2月8日),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
正月十三(2月9日),灶下点灯。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
正月十四(2月10日),临水娘娘诞辰,又称“顺天圣母”。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
正月十五(2月11日 元宵节),夜照田蚕(神)。观颜色判断一年的丰歉,后演化为元宵节观灯。
过年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很多,如清明节吃鸡蛋,七月七吃小饼,八月十五吃月饼,元旦吃饺子,春节吃饺子、喝糖水……在这众多的家乡风俗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
“春节”,家乡人又叫过年。在这一天还未来临之前的十几天里,家里的大人们就停下手中的活,开始准备过年用的年货。大人们出去赶集,买鸡、鸭、鱼、肉,有的大人留在家里给孩子们做过年要穿的新衣服,老人们就准备过年用的吉祥品。这些吉祥品全部是用面食做的,如龙、凤凰、八角馒头、年糕等。再过几天,这些活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忙活着收拾房间,做一次彻底性的大扫除,要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每次家里的`玻璃窗总是归我。这时候,我总是兴致很高,我会使出我的巧妙方法,把玻璃擦得干干净净,明亮的玻璃照得我心里亮堂堂的。
终于迎来春节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眼瞧出去,每家每户门口都挂上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对联。伴随着“噼啪”的鞭炮声,饭菜就端上了桌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文艺联欢会。最高兴的还是初一早晨,清晨大约三四点钟时,外面的鞭炮声就“震耳欲聋”了。大人们忙着下饺子、放鞭炮,我们小孩子从里到外换上了新衣服。吃饭时要先给老人们拜年,拜完了年,老人就送给小孩子压岁钱。早晨的饺子中包着钱、栗子、糖、枣之类的东西,每次我都拼命吃,期望能吃到糖和栗子,因为它象征着来年能甜甜美美的,能激励我努力学习。
红红火火的春节一过,人们就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我喜欢春节,春节是晚霞,是岁末的最后一道风景;春节是朝霞,预示着红红火火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