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单元教案设计大全(12篇)

时间:2023-12-01 08:34:47 作者:文轩

教案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计划。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些一年级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的心得与体会。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上下(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和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文试表述。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动物分房图若干;四只动物头像若干;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初步体会上下的含义,培养想象能力。

1、看看我们的教室,你发现了什么?

2、再看,你的上面有什么?

3、想像:如果再往上看,再往上,穿透屋顶,穿透这栋楼房,你的上面还会有什么?

4、再看,你的下面是什么?继续往下想,你的下面还会有什么呢?

5、揭示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感受”上、下“。

二、创设情境,理解上下,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1、创设情境(1),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

b:看它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创设情境(2),初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a:大家说得好,小松鼠也想来听一听(cai)显示。

b:观察:你还能用”上“或者”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吗?先跟你的同伴说说看。

c:再观察小松鼠的位置:说”小松鼠在上面“对吗?

”小松鼠在下面“对吗?,那怎样才能完整地用上和下来说小松鼠的位置呢?

小结:看来,比的参照物不同,小松鼠的上下位置也不同。

3、创设情境(3),进一步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b: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比一比,谁问得好,谁答得好。

小结:看来,位置变,上下关系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创设活动,加深理解,促进情感体验。

1、摆一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听口令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一摆,说一说。

2、找一找。在生活中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

(1)全体起立,从教室中,你能发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2)你也在教室里,你还能用上下来说你在教室中的位置吗?

四、分层活动,巩固理解、增强应用意识。

1、出示练习图,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2、让学生自由的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确定位置,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小红住在小英楼上,

小英住在小兰的楼上。

谁在最上面?谁在最下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前后(第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体验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2、能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

3、培养学生关于前后的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前与后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学生前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情境教学、游戏。

教学准备:纸制的方向盘4个、车站牌5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5名学生排成队列,其余学生描述其中一位学生的位置)。

2、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把原来排在第二位的同学,依次往后进行调换,换三次,最后一次换到了队伍的末尾。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同学在()同学前面,在()同学后面,“”()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二、观察讨论、学习新知。

1、(有了前面的情境设计做铺垫,学生已初步体验到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因此新课知识,应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讨论来掌握。)。

2、老师出示电脑:小动物赛跑。

电脑演示: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他们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学生看电脑观察小动物的位置变化)。

问: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目的:启发学生的法语异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再次体验到前后顺序具有相对性)。

3、看书:第2页上面的图:让学生看图答。

三、练习巩固、启发思维。

1、说一说。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前后意义和相对性)。

(2)你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是排在第几位?(使学生学会从前面数或者从后面数,得到不同的答案)。

2、第2页的做一做的`第二题,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游戏:

(1)请一名学生扮演司机,老师扮演售票员,5名学生扮演站牌(手持站牌站在教室5个不同的地方),其余学生扮演等车的乘客(可任意选择站起来牌),在教室里进行坐车游戏。

师出示其中一个站牌,请学生说说站起来牌的意义。

师:各位乘客,欢迎您坐我们的公共汽车,本车的起点站起来是”火车站“,终点站是”动物园“,有上车的乘客请上车。

师: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到你要去的地方,有多少站?

每到一站,老师都报出站不同,学生自由地上下车,但要求说出自己坐多少站?(答案不唯一)。

(2)请同学们看,现在老师是前面朝你们站着,那么黑板在老师的哪一面?老师在黑板的哪一面?你们在老师的哪一面?(与一名学生合作),他在我的哪一面?(前面)换位置后再问:现在呢?(后面)师生同时向左转后再问:现在呢?(后面)。

师:对,请同学们记住:面朝的方向就是---生:前师:背对的方向则是----生:后师:前与后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四、家庭游戏、知识巩固。

(2)向家长说说,做课间操时,排在前面和后而的分别是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左右(第3页)。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计算机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像电脑上一样的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计算机演示印证)。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用电脑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计算机出示图。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点击电脑:出现7辆车。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靠右走。

一年级数学第九单元九期末复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

教学内容:教材90~91页复习7~11。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乘法应用题。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出示口算卡片,齐说得数并说说用了哪一句口诀?

2、口答。

4个5是多少?4的5倍是多少?

二、复习应用题。

1、复习7。

(1)出示第7题,指名说图意。

(2)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为什么用乘法算?

2、复习8。

(1)出示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

(3)学生集体口答。

3、复习9。

(1)出示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时提问: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用什么方法计算?

(3)25块蛋糕,发给每人一块,够不够?为什么?

(4)学生集体口答。

(5)小结:复习8、9两题都是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4、复习10。

(2)鸭子的只数是兔子的2倍和乌龟的只数是兔子的4倍分别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口答,说说求鸭子和乌龟各有多少只为什么用乘法算,你是怎样想的?

(5)小结:如果一道应用题里,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想是几个几,用除法算。

5、复习11。

你想给哪一种车装轮子?装几辆?算算一共要用多少个轮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车,自己确定装的辆数,然后列式计算,这道题可以组织小组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评价。

6、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乘法应用题,如果一道应用题中,要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都要用乘法计算。

三、作业:

1、同学们做操,每行站6人,5行站多少人?

2、同学们做操,一行站6人,另一行站了5个人,两行站了多少人?

3、同学们做操,第一行站了6人,第二行站的人数手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站了多少人?

四、教学后记:学生认字少,学习应用题有点困难。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用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3、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情境图、小学具、口算卡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表象,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熟练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归纳和计算能力。特别是关于10以内加减法,要熟练运用“凑十法”计算。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建议:14节。

第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

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

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4、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8+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5+87+44+73+96+87+98+9。

5+76+63+87+74+85+96+5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76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自主练习第2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算式卡片。出示贴有得数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小椅子。每个同学手里卡片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找几号小椅子。得数10是多余信息,没有对应的卡片。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指名说。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投影学生课间活动的游戏图。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拿走投影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5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3。

1、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2、师:如果由你当裁判,你怎样判断他们的名次?

三、解决问题。

1、到底谁赢了?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算一算每人投中了几个就行了。

3、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要投沙包数量。

没投中的个数。

投中的个数。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6、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充分利用情景图,从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3、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订正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有什么错误,对于全班共同的错误要给予纠正。

3、自主练习第3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能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童话故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对多余信息的处理时,让同学们想办法,搬不回家的怎么办?每个同学都有朋友,你能不能给它也找个朋友?从而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自己编一道题目,并请同为帮助计算。

五、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的信息窗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

2、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前将教室内画上8条跑道。

2、作13个跑号。

3、13个学生扮演运动员,1个学生扮演裁判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信息窗4,同学们观察画面,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三、解决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13人分成两组,只有8条跑道,怎么分?

(1)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假设。

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8人,第二组分5人。

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7人,第二组分6人。

对于以上两种分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还可能提出:第一组分9人,第二组分4人。对于这种分法,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分法的不合理性。学生再来观察画面,找出其中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放在问题口袋中。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使学生巩固和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把83页第3题制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卡片游戏。

同学们,现在我们同桌合作来做游戏,看看哪个同桌做得好。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同桌每人一组卡片,各自抽取一张,根据两个数列出算式,一人说一道,直至老师说停,谁说对的多就算赢,赢的一方保管卡片。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根据计算器上的数据,写出一道算式。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计算器计算几道题,初步接触计算器。

3、自主练习第5题。

4、自主练习第6题。

自己看图,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九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的信息窗5。

教学目标:

1、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领奖品和公布成绩”现实的情景画面中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结束了,下面该到发奖的时间了,让我们到领奖台看看吧。

二、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成绩公告”栏里以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了一年级三个班男、女同学的得分情况。

三、解决问题。

1、整理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梳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有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发了几本练习本?

发了几支铅笔?

发了几个笔袋?

一年级一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二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三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班比二班多得多少分?

二班比三班相差多少分?

一班再得几分就和三班一样多?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全班交流回顾。

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应用图中的哪些信息,解。

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出示86页第一题先让生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编成童话故事,说给大家听。然后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五、教学随笔:

第十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教师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题目写在卡片上,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生看图列出算式再交流。练习本题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独立地列出算式,通过小组交流,加强对多方面知识的巩固。

2、自主练习第4题。

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87页停车场的情景图,先让生看图,理清图中所所包含的种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运用了图中的哪些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自主练习第6题。

通过涂得数是11的部分,练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一)。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0-9的数字卡片,教师准备红营区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二、回顾整理。

1、蓝旗区。

师:在蓝旗区,为同学们准备了1-10的卡片,请两个同学一组,同时出一张卡片,把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谁先说出得数,谁算胜利。

学生练习。

2、黄旗区。

你们小组有一人说得数,其他学生抽取相应的算式卡片。

3、红旗区。

投影红旗区图。

师说:看看图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师问: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先竖着看,第一列都是9加几,我还看出横着看第一行得数都是11。进位加法以第一小组为例放给小组以讨论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按规律找卡片并且填完整。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又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整理出减法表,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绿旗区有关内容。

1、出示口算卡片:13–813–513–7。

师问:结果各是几?你发现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2、计算14–518–912–3。

师问:通过计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答:这些结果都是9。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二、练习深蓝旗区的有关内容。

出示贴有口算题的小黑板,口算下面题。

11–911–813–913–8。

12–615–817–914–5。

生口算上面算式结果,师在上面板书结果。

师问:上面算式有什么规律?能否把减法算式按得数分组?

教师把全班分成八个大组,每个大组中合作小组只负责卡片得数为2、3、4、5、6、7、8、9的一个数,具体练习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员找卡片,一生汇报,组与组交流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得数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得出规律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是7的算式。

三、完成紫旗区的内容。

出示紫旗区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片刻。

师问: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根据规律填写算式,集体纠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内容?

五、巩固练习。

1、17–8=15–9=16–7=11–8=。

2、写出得数是7的退位减法算式。

六、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对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进位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1。

1、学生独立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结果。

2、让学生自己出20以内进位加减法计算题,其他学生抢答,学生自我评价。

二、综合练习2。

三、综合练习3。

给学生一些数字,从里面挑选出3张数字卡片,并组成四个算式。

这些算式有联系吗?都有什么联系?还能找出其余有联系的数吗?

学生上黑板找出来,其他同学评判对错。

四、综合练习4。

出示4题彩图,让学生看几秒钟,迅速盖住。

请你猜猜图上一共有多少小狗?并数一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五、综合练习5。

男孩可能是几岁?女孩呢?

六、课堂总结。

七、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对规律题的观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中隐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一些思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排列有规律的彩灯。

请同学们观察图上的彩灯,你发现了什么?

对,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投影出示93页第1题。

2、投影出示93页第2题。

仔细观察,魔术箱的数有规律吗?是怎样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并写出后面魔术箱的数。

3、投影出示93页第3题。

引导看图,教师说明横看有什么特点、竖看有什么特点。

问:横看第一行数有什么特点?第二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样填?

………..

第五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么填?

填完图后,你还觉得有哪些规律?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探索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看看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什么规律。

四、教学随笔。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中间要停顿,圆点带个尾〔,〕。

并列词语间,点个瓜子点〔、〕。

总结导语前,上下两圆点〔:〕。

有话说出口,也要用上它〔:〕。

并列分句间,圆点加逗点〔;〕。

疑问与发问,耳朵坠耳环〔?〕。

命令打招呼,滴水下屋檐〔!〕。

惊奇与感叹,它也少不了〔!〕。

引文特殊词,蝌蚪上下窜〔“”〕。

有话对人讲,也会被它围〔“”〕。

转折或注释,一横写后边〔——〕。

意思说不完,六点紧相连〔……〕。

一年级小学生语文《荷叶圆圆》知识点。

原文。

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知识点。

字:躺、眨、展、蹲、呱、嘻、捧。

词:水珠、摇蓝、眼睛、翅膀、歌台、凉伞。

重点句子:

1、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2、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3、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4、荷叶是我的凉伞。”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主要内容:

《荷叶圆圆》诗中描写了圆圆的、绿绿的荷叶。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整篇课文洋溢着童真、童趣。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心愿》知识点。

字:睡、装、累、病。

词:照顾、郊游、窗户、愉快。

重点句子:

1、夜深了,月亮透过窗帘,看见一个小女孩睡在床上,身旁有个背包,里面装着水果和点心。

2、月亮又来到另一个家的窗前,只见一个小女孩正在照顾生病的妈妈。

3、妈妈说:“珍珍,早点儿睡吧,不要太累了,明天你还要去郊游呢。”

4、月亮悄悄地离开了窗户,心里想:“我去跟雷公公说说,明天还是下雨吧!”

5、两天后的一个艳阳天,孩子们一个都不少,排着队,愉快地走在郊游的路上。

赏析全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心愿。

我们来看看图,听听录音。(多媒体出示)。

(2)小朋友,你们听明白了吗?,说说你听明白了什么?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出示第15页的挂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

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

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直尺。

[教学过程]。

一、平移。

平移铅笔:让学生动手用铅笔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的前后铅笔的位置关系。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平行。

1、移一移:

第1题:这幅图中有许多组平行线,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先让学生用小棒移一移,然后说一说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第2题:本题平移后线段之间的平行关系是比较复杂的,特别是寻找一些斜线之间的平行关系学生可能更困难一些。可先安排一些简单图形如:菱形、直角三角形等,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在平移前后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2、折一折。

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活动中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就互相平行的折痕进行讨论;然后可以鼓励学生讨论如何说明两条折痕是互相平行的。

3、说一说。

在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根据书中给出的图片,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看到了哪些平行线,与同学交流。

一、画平行线。

教学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

从长方体和正方体中找平行线。

[板书设计]。

平移与平行。

平移平行。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垂直。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动手操作活动角。

四人小组活动:(1)固定其中一根硬纸条,旋转另一根硬纸条。

(2)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角,与同学交流。

2、汇报总结。

展示学生经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三、围绕哪一点旋转。

试一试:第2题说说所给图形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

四、作业:练一练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

1、动手操作活动。

四人小组活动:(1)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都是3倍多一点,讨论怎么办:用更小的角去测。

(3)对折1得到2,用1测量a和b的大小。

2、讨论、总结。

讨论:要测量一个角有多大,可以用规定的角去测,为了统一测量单位便于交流,规定了1度角,并使用量角器来量角。

二、认识量角器。

自己读书26页中的认一认,思考下面问题,再小组交流。

1、测量角所用的单位。

2、量角器的特点。

三、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1、先自己试一试:怎样用量角器测a和b的大小。

2、与同学交流测量的方法。

3、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四、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测量角的方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画角(第28页)。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重、难点]。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用画指定度数的角。

1、动手尝试画指定度数的角。

让学生画一个60度的角:你能用几种方法画?

2、交流、总结。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画法。

用量角器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注意内外圈的数,画完后可估一估)。

用三角板怎样画?要注意些什么?(用三角板只能画出一些特殊角度的角)。

3、画一个150度的角。

你能用几种方法?

二、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先用量角器量出红领巾一个角的度数再画出来。

2、思考、讨论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

三、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单元有关知识。

2、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三角板、一张圆形纸片、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运用平行和垂直的知识。

1、练习二第1题:

说说给定图形中马路之间的相互平行与相互垂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说明如何确定两条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有些可直观发现,有些需要用直角去验证。

2、练习二第2题:

结合自己的居住环境,说说各马路之间的平行或垂直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说之前可让学生先画草图,再说关系。

二、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一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比一比》的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6---17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并知道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与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射线。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彩笔、线条、图钉、小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大家来看这是什么?(拿起学生的书,指向书的边),再看看这个,(再拿起学生的本、格尺,指向桌边等)。这些都叫什么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线的认识(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铅笔盒的边、门、窗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直的线。

二、让学生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1、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图,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三个图。

2、你能像书上那样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着画。

3、观察这三个图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分别叫什么名?

4、这三种线都可以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如何读。

三、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1、请学生自己分别画出三种线,并用字母表示它们。

2、做教材17试一试的第一题。进一步体会直线和线段,并知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但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3、试一试的第2题。让学生观察讨论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巩固练习。

p17看一看量一量第1、2题。

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量一量。

五、小结。

今天学到什么?

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这三种线,再通过书上的情境图使学生提高认识,抽象出数学知识。虽然比较平淡,但学生掌握的还可以,可是对于直线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实例,所以在此处教学时总有种英雄气短的感觉。

第二课时平移和平行。

一、教学内容。

平移和平行(教材18~20页)。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三、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

2、会画平行线。

四、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的认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些线。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个面上的二条线段,通过观察得出这二条线段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线段。

(二)探究新知。

线段有平行的特点,那射线有这个特点吗?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得出平行射线。

那么有平行直线吗?让学生去想象,去思考!

我们知道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经常不说平行线段、平行射线、平行直线,统称为平行线。

(三)再次感受平行线。

1、观察书上的看一看寻找平行线。

做试一试(1)、(2)在书上找到平行线,并用笔画出来。

2、折一折。

3、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画一画。

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画一画平行线。

教师讲解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学生再次尝试,各别辅导不会的学生。

(三)小结。

反思:

本节课前边进行的很顺利,到了画平行线时,出现了问题,我在黑板上画了好几遍,可是学生就是不会,三角板和直尺怎么也转不明白,自己对此处预设的也不到位,今后要加强动手操作的预设。

第三课时相交与垂直。

教学内容:

教材21~2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二条直线,大家观察一下这二条直线,会有什么发现?学生没有什么发现!

请大家将它们分别延长,你会发现,全都会相交于一点,即使没有相交的,如果本足够大,你想想它们会不会相交,学生肯定这个事实。爱思考的同学也许会提问:老师我画的是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教师要给予肯定,你真是爱思考呀,确实在同一个平面内,二条直线如果不平行的话,一定相交于一点。

二、垂直。

让我们观察一下这些相交线,在教室内找到垂直的线,(如房子一角,桌子边,文具盒及书本等)。

教师给出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再次寻找垂直线。

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是否真的垂直呢?用三角板的直角可以判定。

让学生通过折线再次来感受垂直。

三、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画一画。

让学生尝试,然后教学画法。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六、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七、小结。

反思:

有了前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教学起来就得心应手多了,学生接受的也比较好。尤其是课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争论。

第四课时旋转与角。

教学内容:

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准备: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五、小结:

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数学。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3、培养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1、初步学习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小棒和圆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蓝天白云,天气清凉,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小蜗牛举行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想看吗?(生答)现在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来欣赏小蜗牛的“跳伞表演”(指向黑板课题:跳伞表演)。请看大屏幕。

(出示:从美丽的大森林伸展到蓝蓝的天空,再到陆续飞落的降落伞)

二、探究解题策略

1、学生仔细观察图,提取数学信息。

3.学生汇报:看到了大森林里在举行跳伞表演;天上有红色降落伞、黄色降落伞和蓝色的降落伞在比赛;红色降落伞有14个、黄色降落伞有6个,蓝色降落伞有7个。(师板书:蜗牛的数目)

4.学生根据刚才说到的数学信息跟同桌提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

5.学生汇报所提问题并尝试解答。

生1:红色降落伞和蓝色降落伞一共有多少个?)

生2: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

同学们观察得真认真,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4、刚才同学提出了“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几个?”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三、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和圆片,先摆14个红色的圆表示红色降落伞的个数,再摆6个黄色圆片表示黄色降落伞的个数。注意两种颜色一一对应后,多出的部分就是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的个数。

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汇报。(红色降落伞比黄色降落伞多8个)

根据所摆学具列出算式。板书:14-6=8 让学生说出14、6、8表示的意思。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0,把一些信息填上。

3、学生试完成的“蓝色降落伞比红色降落伞少几个?”,教师评价学生。

4、这节课通过学习“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出示)

完成试一试第1、2题,点名回答,学生评价。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什么收获?

学生a:对于多少的题目我会做了。

学生b:我学会了“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

学生c: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

学生d:两数相差用减法计算。

板书设计:

跳伞表演

(解决减法问题)

红色:14个 黄色:6个 蓝色:7个

14-6=8(个) 14-7=7(个)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 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6~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10各数。

3. 初步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正确地读、写6~10各数。

2、根据现实情境,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自主、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谁来到我们教室了?(出示大象博士的图片)

生:大象博士。

生:有!

师:好!老师也为你们加油鼓劲!首先,大象博士先请你们拿出文具盒,打开看看自己的文具盒里有哪些学习用品?(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下面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从自己的文具盒里大胆地提数学问题,请其他小朋友回答,注意要把问题出示在实物投影上。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然后同桌互相提问。)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各自观察思考)

2、小组交流图意。

3、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4、学生独立地数一数。

5、再连一连。(课件演示正确结果)

6、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连的。

7、写一写。

(1)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书写6~10各数。

(2)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1~10各数,大象博士想知道你们家的电话号码,能正确,规范地写出来才给他看吗?谁写得好,大象博士就会表扬他。

师:刚才大象博士看了小朋友们写的数,太满意了,夸小朋友们真聪明,真能干。(课件演示)但是你们先别得意,大象博士还要继续考考你们,你们还愿意接受他的挑战吗?如果要向大象博士投降的小朋友请举手。好!我们奋勇往前!

1、看数画线。(完成书本第1题)

a、弄清图意,让学生说图中画的是什么意思。

b、让学生独立完成。

c、学生汇报结果,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2、数一数,画o,再写出数。(完成书本第2题)

3、填数。(完成书本第3题)

a、从10数到1.(同桌互数)

b、从10写到1.

文 具

一年级《数学乐园》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中实践活动——“数学乐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和“起立游戏”、“送信游戏”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分析。

学生认识了0~10并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日常教学中,班上的人数较多,活动空间有限,组织起来也较困难。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便全班同学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主动、有序、愉快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来,是本节课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设计理念。

未来的社会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我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它们的基数、序数含义。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有条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3.用奖“数字之星”的方法激励学生多发言、多动脑。

二、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对0~10各数的认识。

(1)说数字:学生说出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的数字0~10,教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2)用数字:引导学生用黑板上的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

(3)找数字:启发学生找找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娃娃”,体会数字的重要性,并邀请“数字娃娃”一块儿做游戏。

(4)排数字:启发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给“数字娃娃”排队,点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排,其他学生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排数字卡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

2.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出示小黑板)教师以一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白兔找家。

让四个学生分别在四块小黑板上用不同色的粉笔画不同路线,其他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小白兔回家的路线。

4.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5.找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找其中的规律,如,“从1走到2有几种方法?”“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作为课后的作业,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三、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1.(放快节奏鼓点音乐)师生对口令,如师说“我出3”,生答“我出5”,复习数的组成。

2.同桌互对口令,复习数的组成。

四、活动(三):送信游戏。

学生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每人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反面写有一个数字的信封,然后请学生把桌面上的得数与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请其中一组学生上台演示完成,之后评价,找对的学生表扬自己。

五、活动(四):起立游戏。

1.报数:请两竖行学生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2.数数排第几:让每位同学通过数数和思考,对自己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3.起立拍手游戏:教师点到从前(后)数第几位学生,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一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前后左右等空间的方向,并注意让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六、活动(五):投掷游戏。

布置好游戏场地,教师点几位学生按规则向篓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学生当评判员,用圆片贴在黑板上表示投进球的数量,之后请其他学生当“小记者”,报道几位学生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学生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小小数学家”。

课后总结。

新课程,新教材,构建的是一个开放、充满生机的课堂体系,对此,在执教本课后,我有更深的体会。

一、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乐。

“一、二、三……”教室里传来异口同声的数数声。只见一位学生站在讲台前正朝着离他有一段距离的小筐里投球,讲台下面几十双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他,眼神里透着几许焦急、几许惊喜,大家都随着投球学生的表现或喜或忧,有的恨不得亲自上台去一试身手。乍看去还真想不到这是数学课堂里的一幕情景呢!

游戏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当中,通过数一数投进了几个球,比一比谁投进的球多、谁投进的球少,两人相差多少,算算没投进球的个数等环节,在彼此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中,很自然地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就这样,学生在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汲取了数学养分,亲身经历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迁移已有的知识与做法解决新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探索,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主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理解每一步的算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一定去过游乐场吧,你都玩过哪些项目今天淘气和笑笑他们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走进游乐场,我们继续学习笔算乘法吧。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计算5人做太空船,需要多少无。

引导学生审题列出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仔细思考,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道题吗。

3、小组合作学习,自己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方法带到小组交流中。

(4)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说一说,并把方法进行归纲整合。

(5)小组汇报中。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演竖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教师小结,无论是12x5还是5x12,用竖式计算时,通常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把较大数作为第一个乘数。计算时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5先与2相乘,二五一十,满十要向十位上进1,在个位上写0,注意要把进位的1写在十位的下面,要写得小一些。

2、13个人要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呢。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6x13。

(2)拿出练习本试着来独立尝试笔算,算好了吗。

(3)要是有14人,15人,16人坐电动火车要花多少钱呢。

请你在练习本上列一个算式,自己算一算吧。

汇报时还是让学生说一说算法,老师问算理,这次你算对了吗同桌。

之间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算一算,完成书55页第1题。

学生完成后要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书55页每2题竖式计算,一边做一边在心里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展示出来,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更有针对性。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请大家一起来总结。

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教材第2-3页数一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数数能力,感受数学在身边。

:指导学生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会用点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

:1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喜欢去公园玩。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吧。(出示图)

二、 新课

1、看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互相说。

你能按顺序说一说有哪些物体吗?指名说。师生齐看图。

2、数数

什么物体有几个呢?自己数一数,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汇报:**有几个。

3、提问:

(1)大象滑梯有几个?所以可以用1个点来表示。师:有几个物体就用几个点来表示。

(2)秋千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可以用2个点来表示?

(3)木马有几个?用几个点来表示?

(4)几架小飞机?画上几个点?

(5)几只小蝴蝶?用几个点表示呢?

(6)小鸟有几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画上几个点?

(7)哪个物体用7来表示?

(8)哪个物体用8来表示?

(9)球有几只?用几个点来表示?为什么?

(10)哪个物体用10来表示?

4、小结: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看图按顺序说出这个图里面有哪些物体,还能细心地数出第个物体有几个,有几个,就用几个点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一数(板书课题)

三、 练习

1、 看一看,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想数哪些物体呢?

数一数:有几张桌子?几个窗户?你还想数什么?

2、 看图数数,并用点来表示。(补充)

3、 作业:练习册第一课:数一数。

四、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能正确熟练在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正确熟练的进行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的整十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比100多1的数是99。()。

53和35一样大。()。

97前面的数是98,后面的数是96。()。

99大于100。()。

和70相邻的数是71和72。()。

从61到73中间有12个数。()。

一个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51。()。

78个是由7个一和8个十组成的。()。

39和41的中间是40。()。

40+5比50+4小。()。

二、创设情景。

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想请你们参加她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参加吗?(板书课题:小兔请客)。

三、探究新知。

(1)同桌说一说。(2)指名交流。

2.光会提问题还不行,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1)先想一想,再用你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拨一拨。

(2)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指名说算法和算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0+30=50。30+20=50。

3.小结:在加法算式里“+”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加数,“=”后面的数叫和。

5.你们能用上面的方法自己解决吗?并说出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小组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6.请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四、巩固提高。

1.刚才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小白兔决定带大家玩一个小游戏。(玩开火车游戏)出示课本练一练第3题,快速口答。

2.三只母鸡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了,请你快速的找出每个小鸡的妈妈是谁?

3.出示果园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