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4 13:14:53 作者:文锋 最新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汇总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篇一

一. 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

二. 当代大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大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 大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大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 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大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 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大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大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2005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 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当代在校大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 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时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初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中学生研究报告范文]

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篇二

一、课题名称:

山水与文化

二、课题组组长:

王君杰

成员:王泽琛,王文周,^v^,白松,闵超

三、课题提出背景说明:

中国山水千姿百态,可谓得天独厚;中国又是文明古国,历代人文荟萃。这自然与人文的两大特点,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文化。中国众多的名山胜水,不仅自然景观雄奇秀丽,而且沉积着深厚的文化,闪耀着灿烂的异彩。所谓“中国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山水文化具有多层面的价值。当今世界,旅游越来越普遍地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风景名胜区遍及全国各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被称为我国的“朝阳工业”,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的“无烟工厂”,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很大。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国风景名胜固有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真正地认识和欣赏她们的美,激发起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览我国风景名胜,热爱我国风景名胜,理解我国风景名胜。这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这是第一层面的价值。中国山水文化保留着历史的足迹,又是了解中国文化及其发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把游历与读书相提并论。许多风景名胜区都保留着丰富的实物资料,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发掘中国山水文化的这一层面的价值,是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发扬中国山水文化中蕴涵的优秀民族传统,这是它更深的一个层面的价值。

五、预期成果:

了解山水文化的行成与本质,特点与形态,立足于当下从新时代的高度去理解人与山水的关系。

六、研究方法:

搜集资料,问卷调查

七、活动计划:

1、任务分工:

分为3个小组

第一组:王君杰,王泽琛负责制定问卷与发放。

第二组:王文周,^v^整理和搜集资料。

第三组:白松,闵超打印文件及最终整理。

2、活动步骤:

(1)全体组员进行讨论、确定课题、出动全体组员收集有关资料。

(2)全体组员发放问卷。

(3)对回收问卷和所收资料进行整理。

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篇三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年*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1、目前,在中学所有课程中,只有地理课程的设计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重点的。地理教材中除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了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环境、人口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环境教育知识。

2、教育改革日新月异,教育发展的理念前沿新颖,但客观上教育实践与理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结合生动个体的事例,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去探究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正是地理学科体现其价值之所在。

3、将研究性学习与地理环境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情况

20世纪生态环境教育已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比利斯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大会上对生态、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前苏联,前联邦德国也相继在普通学校教育计划中,把环境教育列入计划,并要求从现实环境中的经验出发,“结合历史、日常生活及科学的各种经验和知识来阐释环境。”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

2、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一些中小学也注意利用学科课程渗透环境教育,不少学校已开展环境教育,并在实施方法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也为本课题的探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我国新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研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加以倡导。将研究性学习与相关资料、专业的整合更是方兴未艾。

(三)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本课题和这些研究的联系是:中小学教育发重视生态环境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

2、本课题和这些研究的区别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了两方面:一是环保课程的开设和学科渗透环保内容的研究;二是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另辟新径:一从形式上看,是对研究性学习、地理环境教育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二是内容上看,是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实践能力整合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中的“环境”专指永兴县范围的环境,永兴有中国银都之称,全县在没有金、银矿的基础上,利用全国各地的“废渣”、“废水”中提炼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尽管采取了一定措施,还是对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污染。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在课题研究中,“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高中学生,新课程改革是当前中学教育的主题,本课题的新课改为背景,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当前高中新课改的实际情况,研究高中生地理学习由“接受性”向“研究性”学习转变,由灌输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的效果。

三、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科学认识论、系统论、素质教育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科学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从本质上讲,是来自于实践的。

系统论认为,只有开放的系统,才是具有发展性的,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系统。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人的素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动力,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增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在知识目标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计划能力、表现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在情感目标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

2、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和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技能。

(2)通过学科与学习方法的整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3)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好家乡的热情。

五、研究内容

1、地理学科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探索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模式。

3、总结环境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意义、作用及评价。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运用此法查阅整理相关课题研究应用资料,增加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社会检查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得到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制订深入研究的步骤和措施提供依据。

3、科学实验法:通过搜集处理各种环境信息,进行实验和模拟,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等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技能,提高对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变化的监测和分析能力。

4、总结法:在研究进行过程中,分阶段进行总结归纳,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撰写研究报告。

高中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篇五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