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优质20篇)

时间:2023-11-20 17:54:36 作者:念青松 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优质20篇)

在进行任何工作或项目时,都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方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范例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实施方案,顺利实现目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农委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任组长,分管主任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产业化科,负责联系对接美好乡村建设日常事务。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2、强化督查指导。坚持“半月一走访”、“一月一调度”、一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或观摩会(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及时整改;交流经验,推广典型);做到半年小结,年终总结,谋划安排下步工作。

3.严格考核奖惩。将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年初安排工作目标任务,年底实行百分制考核,评先评优,实行奖励或优先安排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全区美好乡村建设。

2022年村级乡村振兴计划。

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措施被广泛应用,那么该如何策划好产业的精准扶贫呢?接下来本站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欢迎大家阅读。

油菜、桑树、蔬菜种植项目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精准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工作的部署,达到既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我县特色产业带建设,又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结合我县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秋冬油菜、桑树和蔬菜等短期经济作物种植,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以公路沿线和各乡村旅游景点为重点,在全县形成油菜秋冬产业带,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打造“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精准扶贫产业开发长效机制。

计划冬种油菜8000亩、新种桑树500亩、种植蔬菜5000亩,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其中油菜160万元,桑树50万元,蔬菜100万元。

计划发动3500户贫困户参与项目实施,受益人口达到14000人。

油菜平均每亩投入资金350元(不含人工费),平均亩产值1050元,每亩纯收入750元。

种桑养蚕前2年每亩投入资金3990元(不含人工费),平均亩产值4800元,每亩纯收入810元,第3年每亩纯收入1560元。

按标准化种植管理的蔬菜,平均每亩投入资金1300元(不含人工费),实现平均亩产值4500元,每亩纯收入3200元。

项目实施可带动1500户6000人脱贫。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其中:20xx年贫困户和20xx年脱贫户按自治区文件已明确可以享受;20xx年和20xx年建档立卡退出户尚未明确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区出台文件后再按文件执行)。

三、奖补标准和限额。

冬种油菜、蔬菜每亩奖补200元,按户计算奖补面积自然连片最低为1亩,不足1亩的不予验收。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蔬菜品种以蔬菜栽培书框定的品种为准。

新种桑树每亩奖补1000元,按户计算奖补面积自然连片最低为0.5亩,不足0.5亩的不予验收。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四、验收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程序。

参与项目实施的建档立卡户在出苗15天后,向所在村民委员会申报验收;各村登记汇总后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各乡(镇)组织验收完成后,造册核定奖补金额,并在各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将请款报告和验收材料一式两份送县扶贫办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县扶贫办将奖补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拨付至种植户银行账户。

验收档案材料由乡(镇)和县扶贫办各存一份。

(二)验收标准。

1.油菜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20xx年8—11月,面积在1亩以上,园地整洁,出苗整齐,长势良好。

长势差,每亩缺苗面积超过67平方米的,从验收面积中扣除,扣除后面积不足1亩的,不予登记和补助。

(2)要求全面翻耕,开沟起畦,畦宽1.2-1.5米,沟宽0.3米,畦高0.2米以上。

2.桑树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20xx年1—4月,(嫁接桑:每亩种植2500—2700株,行距100—120厘米,株距35—40厘米;实生苗:每亩种植4000—5000株,行距80厘米,株距17—20厘米)新植必须规范,且保持园内干净整洁美观。

面积达到0.5亩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园地整洁,土层深厚,翻耕并施有机肥;低洼积水、粘重田地必须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严禁在烟草种植地、厂矿、砖窑附近等污染源建园。

3.蔬菜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20xx年1-10月,要求种植面积在1亩以上,且保持园地整洁,出苗整齐,长势良好。

(2)按照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种植,要求全面翻耕,开沟起畦。

五、资金筹措和使用。

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治区、柳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我县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

资金由县扶贫办统筹管理,项目计划奖补资金总额为310万元。

六、项目实施与管理。

县农业局负责种苗组织、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为参与产业开发的建档立卡户建立台账、组织机耕、项目验收和发放奖补造册登记审核工作,并对验收结果负责;县扶贫办负责奖补资金拨付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精准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工作的部署,达到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精准扶贫中推动产业带建设,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和养殖业生产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项目计划总投资1455万元。

其中,家禽种苗补贴600万元,畜牧养殖补贴375万元,水产养殖补贴450万元,其他品种养殖补贴20万元,雏鸡保育场建设项目补贴10万元。

预计年内参与养殖农户1800户,受益人数7020人,可解决1560户,5835人口脱贫。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其中:20xx年贫困户和20xx年脱贫户按自治区文件已明确可以享受;20xx年和20xx年建档立卡退出户尚未明确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区出台文件后再按文件执行)。

三、补贴标准和限额。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一)家禽类养殖项目(600万元)。

1.土鸡养殖(预计30万羽,补贴450万元)。

2.肉鸭养殖(预计10万羽,补贴100万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棚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3.肉鹅养殖(预计2万羽,补贴50万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棚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二)牲畜养殖项目(375万元)。

1.生猪养殖(预计1万头,补贴30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每户购入生猪种苗2-10头养殖,饲养2个月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头补贴300元。

若留养1-5头后备母猪的,待母猪第一次产崽后可再次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头补贴200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栏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其它品种的生猪,如香土猪、野猪等养殖项目参照以上母猪生猪养殖补贴标准和养殖要求执行。

2.山羊养殖(预计7500只,补贴75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每户按要求完成栏舍建设,购入种羊20—50只养殖,购羊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只补贴100元。

养殖建设要求:(1)必须圈养;(2)栏舍建筑面积为每只羊不低于1平方米,可为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3)建有相应的饲料房和青贮池;(4)配套建有每只羊5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并建有山羊不可跃越的固定围栏;(5)种有与养殖规模匹配的牧草,每10只羊需要配套种植1亩牧草;(6)建有相应的消毒、储粪设施、排污达到环保要求。

(三)水产养殖项目(450万元)。

1.网箱养殖(预计1万平方米,补贴5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新建网箱养殖200平方米以内,网箱建设完成,投放鱼苗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网箱面积实数,每平方米补贴50元。

养殖建设要求:(1)必须是新建的网箱,用钢管作框架,焊接牢固。

(3)箱网高(深)不少于2.5米。

(4)做好网箱的防洪、防火等附属设施包,不能影响航道、排洪泄洪及灌溉。

(5)不得在人畜饮水水源管理范围内,不能造成水质环境污染,不得影响市容景观,不得在融江县城段河道内新建网箱。

2.池塘养鱼(预计20xx亩,补贴40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新建或改造池塘养鱼1亩以上至6亩,建设完成,投放鱼苗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面积实数,每亩补贴20xx元。

养殖建设要求:(1)主要用于新建鱼塘或池塘改造以及苗种补贴;(2)要求鱼塘四周护坡平整坚实,塘基坚固,塘底清淤;(3)鱼塘垂直深度达到2米以上,水深达1.5米;(4)养殖品种不限。

(5)所投鱼苗达到投放标准,每亩投放鱼苗数不低于500尾。

(6)投放鱼苗时,必须有所在地的村委干部或包村干部、当地水产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在场,并拍摄放鱼苗照片作为验收佐证材料。

(四)其他品种养殖项目(20万元)。

1.家兔养殖(预计1万只,补贴20万元)。

养殖要求:有相应的养殖房和青贮间。

2.其他品种养殖项目,如竹鼠、豚鼠等参照家兔养殖补贴标准和养殖要求执行。

(五)雏鸡保育场(脱温)建设项目(10万元)。

经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年内新建标准规范雏鸡保育(脱温)场,每个场脱温量每批达一万羽以上的,当年向我县养殖户供应4万羽脱温土鸡苗的,一次性给予两万元的奖励资金。

四、验收程序。

20xx年12月1日前,按照方案养殖要求养殖的农户,向所在村民委员会申报验收;各村登记汇总后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验收申请;乡(镇)政府组织验收完成后,造册核定补贴金额,并在各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将请款报告和验收材料一式两份送县扶贫办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县扶贫办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拨付至种植户银行账户。

验收档案材料由乡(镇)和县扶贫办各存一份。

五、资金筹措及使用。

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治区、柳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我县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

资金由县扶贫办统筹管理,项目计划奖补资金总额为1455万元。

六、项目实施和管理。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县养殖项目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协助乡(镇)做好养殖计划方案,养殖种苗引进,及对项目实施检查指导、培训和汇报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和养殖技术指导、技术服务。

县扶贫办负责补贴资金拨付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

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贫困户申请审核,项目验收,发放补贴造册登记审核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为顺利完成青蒿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目标任务,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根据我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实际,以培育、发展新产业为着力点,提高经济收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满足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蒿素的原料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而且为县财政增收作出贡献。

参与项目建设农户3500户,受益人口达13500人。

农户户均增收2800元,人均增收1000元。

项目实施可巩固3000户11350人脱贫成效。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贫困村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三、补助标准和限额。

本项目资金补助由苗木补助和以奖代补种植资金补助两部分组成。

(一)苗木补助:采取统一定点育苗方式提供苗木,委托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培育苗木,每株0.05元,苗木免费发放给农户。

(二)青蒿种植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方式补助:建档立卡户每亩补助500元;贫困村非建档立卡户按60%标准每亩补助300元;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三)“以奖代补”种植补助的发放方式:农户种植青蒿,经验收合格后,由乡(镇)统一请款按补助标准发放补助资金。

四、验收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程序。

农户完成种植后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验收;乡(镇)人民政府组成验收组,按照本方案确定的验收标准进行全面验收。

(二)验收标准。

每亩要求种植1000株,验收时成活率要达到90%以上;产量要求,每亩达150公斤(由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收购农户进厂原料数据)。

五、资金筹措和使用。

项目计划总投资291万元(往年“十百千”产业项目结余资金),其中苗木补助31万元,以奖代补种植补贴260万元。

六、项目实施与管理。

县科技局负责种苗组织、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为参与产业开发的建档立卡户建立台账,组织验收和发放补助造册登记审核工作,并对验收结果负责;县扶贫办负责补助资金拨付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广西仙草堂制药公司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价为8元/公斤的收购原料。

合同。

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县畜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年底,全县板栗面积突破32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达13245万元。苹果面积达67905亩,产量达9.2万吨,产值达31471万元。以苹果、板栗为主的干鲜果品业产值达到67312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8%。已成为推进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提高山区丘陵地区农民收入最具潜力、最富现实意义的产业之一。

为加快转变我县林果产业的发展方式,进一步提质增效,提高林果业整体发展水平,按照“以示范园建设为载体,以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开拓国内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发展果品加工为重点,进一步推进林果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建设思路,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同时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机制调控和配置资源。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我县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着眼提质增效,重点抓好板栗、苹果等优势果品的规模化生产。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推进果品产业化经营。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林果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二)发展目标。

力争用2-3年的时间,以苹果、板栗为主的干鲜果品种植面积达到48万亩,产量突破20万吨。拟新建“板栗密植早丰一条龙技术”板栗示范园3个、短枝型富士苹果示范园和双矮密植苹果示范园3个,嫁接优种板栗20万株,完成高光效树体改造1000亩,实现林果业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发展产业化,基本实现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提高林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促提质。

一是巩固现有板栗基地规模,抓好示范园建设。坚持建管并重、提质增效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现有板栗基地标准化管理,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政策,稳定农民种植板栗的积极性。按照“板栗密植早丰一条龙”栽培技术规程,建立高标准示范园3个,共计8700亩,分别在驻操营镇大道岭村(2700亩)、龙泉庄村(4000亩)和大新寨镇郭家场村(亩),带动全县板栗产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开展苹果示范园建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发展高档苹果生产,年内新建短枝型富士为主的示范园2个,面积总计200亩,其中大新寨镇张各庄村1个(100亩),镇富金庄村1个(100亩);双矮密植示范园10亩,重点推广增产提质综合技术和矮化密植栽培模式,以昌黎果研所为技术支撑,建立现代化苹果栽培制度(三优栽植模式),促进我县的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技术引进,提高果品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我县确定燕山早丰、燕龙等为主推品种,年内在示范园和京沈高速公路两侧嫁接20万株,其中京沈高速两侧10万株,重点乡镇和示范园10万株。在苹果产业发展规模较大的大新寨镇建立1000亩的高光效树体改造示范基地,提高果园通风透光水平,促进果实着色,同时搞好合理负载,疏花疏果,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达到优质高效,以此为中心向全县推广。整合现有科技力量,继续加强顾问组和联村技术员队伍建设,聘请3名专家和30名农民技术员组成板栗技术服务队伍,负责对板栗生产的重点村巡回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穗嫁接、浇水施肥和落叶覆盖以及先进适用的修剪技术,组织基层技术员进行学习和参观,形成以林业局板栗办和果桑站为龙头,乡镇林业站为枢纽,聘请专家和农民技术员为纽带、联结千家万户的林果生产技术服务网络。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群众的技术水平。一是通过电视台《农民之友》节目进行培训和宣传,大力普及推广板栗密植早丰实用技术和苹果标准化栽培技术;二是结合不同阶段和不同农时采取专家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技术交流、外出培训等形式对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和光盘,不断提高果农技术水平;三是深入开展“大流学”活动,不断开阔农民的视野,坚定群众对林果生产的信心;四是充分发挥示范园的样板作用,带动全县林果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全年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50期,培训5000人次,组织参观流学15次1500人次以上。

(二)大力提升果品业发展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促增效。

一是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目前我县有干鲜果品专业合作社47个,其中板栗专业合作社7个,基本上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在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下,坚持以会代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参观流学与现身说法相结合,分期分批对涉农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等进行培训,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和实践的带头人、明白人,不断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新增林果业专业合作社5家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优势果品基地,加快贮藏、营销、加工龙头企业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围绕更新改造、延伸链条、开发新产品谋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加大力度对现有果品加工和销售的企业进行扶持与管理,特别是要发挥县龙凤板栗产销专业合作社和市燕山板栗食品有限公司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各级优惠政策,做大做强现有加工销售企业。大力推进燕山板栗6千吨板栗深加工项目,力争全县板栗深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年。

三是健全果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促进果品流通。大力发展冷链贮运、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等新型果品营销方式,构建辐射国内外市场的果品营销网络。进一步增强与外商外贸的联系,与北京新发地等农产品市场和市内外各大超市建立稳定的产品供应关系,千方百计扩大板栗出口、苹果外销,使果农的果品产得出、卖得好,真正解除果农的后顾之忧,带动全县林果产业的大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县林业部门承担全县林果业发展的日常管理工作,设立板栗产业化办公室和果桑站,由林业总工程师牵头负责,对全县的干鲜果品生产进行整体引领和指导,具体负责示范园的建设、技术指导及培训,组织苗木信息介绍和引进,协调嫁接验收等项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

利用各种媒体全方位宣传我县地区优势,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农广会,扩大我县果品的影响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知名度,真正做到靠品牌开拓市场,靠品牌提升档次,靠品牌提高效益。以“金富宁”苹果和“燕山明珠”板栗等知名品牌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县板栗、苹果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影响力,增强出口创汇能力。

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县油茶资源培育水平,根据《江西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赣林产字〔20xx〕42号)(以下简称《指南》)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振兴乡村产业、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为目标,加强政策扶持引导,强化科技推广应用,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我县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1.从20xx-20xx年,以全省油茶产业发展“三千工程”为目标,抓住油茶产业大发展的良好契机,以科技兴林为抓手,大力推进高质油茶发展,到20xx年完成1万亩新造高产油茶和0.25万亩未达产油茶林提升任务。促使油茶产业形成规模,确保林农创收增收。

2.高标准建设油茶产业示范基地,通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产业收益,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广大林农和社会资本积级参与,真正把油茶产业做成脱贫产业、富民产业。

3.高质量发展油茶加工企业,以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完备的产、供、销产业链,创立区域公共品牌,形成茶油加工产业集群化和地方特色,努力把我县油茶籽油加工产业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负有盛名的区域性优势产业。

1.坚持规模发展与散户种植相结合。积极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油茶产业经营主体,实现能人示范带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集群带动,着力破解我县当前油茶产业经营管理粗放、规模化程度低、投入多产出少、良种良法推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2.鼓励新造项目与南丰蜜桔更新造林相结合。各乡镇、国有林场要结合南丰蜜桔产业转型山场,加大油茶林新造力度。同时,除冻死桔林为农田外,要积极鼓励村级组织参与油茶造林,壮大油茶种植规模,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3.提倡造林主体与专业队伍相结合。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专业的造管队伍参与,各乡(镇)要在县林业局的指导和培训下自行培育1-2个以上的专业造林公司,促进本辖区内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开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科技成果相结合。要严格按照《指南》提供的良种良法、大穴大肥、科学修剪、抚育管护等一系列操作规程进行实施,做到不走弯路,少走弯路,性价比最优,实效性最强。

5.探索产业发展与森林体验相结合。鼓励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有条件的油茶产业基地打造成集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森林体验和养生基地,推动基地景观化,大力推广茶油等油茶加工产品,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和“林油游”城乡旅游一体化。

1.开展油茶新造(含更新改造)。重点选择坡度25度以下,土层深厚丘陵缓坡林地;充分利用松材线虫病皆伐除治山场、南丰蜜桔冻死后更新改造山场。在万坊镇、里塔镇、新丰镇、上唐镇、沙洲镇、龙湖镇等乡镇要按照《指南》技术标准,建设新造标准化高产油茶林和提升示范点各1个以上,实现盛产期后年均亩产茶油最高达到50斤以上。

2.实施油茶提升。对林龄在8-12年、现已进入盛产期、但因初植密度过大等原因连续两年茶油产量未达到预期目标、如不及时提升将导致林分衰退、严重减产甚至报废的油茶林分,通过密度调控、树体管理和改善种质结构等提升技术措施,充分释放高产潜力。

3.推广良种壮苗。种苗必须使用《指南》目录里的良种基地里的苗木及国家级审认的油茶良种并取得“一签三证”(良种苗木标签、苗木检验证书、苗木检疫证书、油茶苗木销售专用发票),否则不予验收和补助。

4.增加科技支撑。一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省、市科技推广机构和林业院校、科研单位合作,构建油茶标准化生产和技术服务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设立油茶科技专项资金,通过高产油茶良种引进,强化对严重影响传统产区油茶林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炭疽病、软腐病、烟煤病和蓝翅天牛等)攻关,推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结合,实现油茶高产稳产。二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科技下乡、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建立林业服务热线等形式,重点推广油茶种植良地、良种、良法、良态“四良”法则,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林下套种等油茶优质丰产组装配套技术。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县林业局要参照《指南》技术要求制订油茶新造及油茶提升技术验收标准等资料印发至各乡镇、国有林场,并且每年对乡镇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员、国有林场技术员、油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法人进行系统培训;各乡镇林业技术员要对本辖区内林农进行系统培训。同时,结合油茶经营特点,采取林中套种中药材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实行“以种代抚”“以短补长”,提高油茶林综合效益。

5.培植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培育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油茶龙头企业。大力支持油茶综合利用企业“三品一标”认证、科技创新、品牌培育、销售平台建设,提增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完善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扩大油茶系列产品市场,力争将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培育成为产值过2亿的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发挥江西绿满源食品有限公司在超强的茶油加工能力和超大的成品油储存功能的优势,建立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突出在技术提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油茶系列产品研发及拓展油茶产业链等方面发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进我县油茶产业发展升级。

6.培育新型主体。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油茶产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破解我县当前油茶产业经营管理粗放、规模化程度低、投入多产出少、良种良法推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一是推动林地有序流转。鼓励林农以林地入股等方式参与油茶产业开发,促进林地向新型油茶产业经营主体集中,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各方权益引导各种市场主体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参与油茶林基地建设,推进规模经营。公司(企业)租赁、大户承包或农户入股的油茶林,经营期限一般不低于30年;新造油茶林的土地承包期限,属集体经营的可租赁经营40年;有合同约定的按合同执行。经营期限或合同到期后,在同等条件下,承包租赁经营者有优先续租权,土地流转事宜按相关政策程序到县乡林业部门备案。二是扶植种植大户。支持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方式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参与油茶基地建设,力争全县种植50亩以上高产油茶林的林农达100户。三是发展家庭农场。组建一批以油茶生产为主的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家庭农场在发展油茶产业中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四是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民主的原则,建立多形式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联户种植、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油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7.强化资金扶持。一是加大项目倾斜。按照“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用途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统筹“十四五”规划中的林业生态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科技推广等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安排用于油茶产业基地和综合加工利用项目建设,扶持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金融扶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重点对油茶经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及国有林场给予林业贷款贴息补助。县内各金融机构要建立面向林农等生产经营者的小额贷款扶持机制,简化贷款手续,建立“油茶贷”信贷项目,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等多种信贷融资业务,对符合银行贷款基本准入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申请扶贫产业小额贷款资金,并按有关政策予以贴息。三是落实推广经费。县林业局成立油茶产业管理办公室,各乡镇要明确一名技术员负责油茶技术服务。县财政每年预算推广经费10万元,主要用于县域百亩以上高产油茶示范园的油茶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及推广,油茶新造、提升技术培训及验收工作经费补助。

1.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全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赣府厅发〔20xx〕39号)和《江西省林业局关于印发江西省油茶资源高质量培育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赣林产字〔20xx〕42号)文件精神,成立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县林业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环保局、水利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全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指导和技术服务等相关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推进。

2.明确工作职责。县林业局负责项目具体规划指导及技术服务、培训、推广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套资金筹集、整合及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县发改委负责争取油茶方面项目资金;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对油茶产业发展用地的规划和审批;县环保局负责土壤污染化的监督与防治;县水利局负责油茶基地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技术指导。

3.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形式宣传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意义,多渠道推介油茶产业的奖补政策、优质高效油茶栽培模式和技术,多途径宣扬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点典型经验,全面转变传统油茶经营“人种天养”“广种薄收”观念,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油茶产业在科学种植和精细管理下是能实现经营品种多(可林下套种中药材等林下经济)、经济效益好、收益年限长、经营机制活(自营或出租)的富民产业。

4.完善奖补政策。为鼓励新造林农积极性和强化资金周转,比对省市要求及《南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城县大力发展林业三大产业实施方案的通知》(城府办[20xx]13号)文件精神,现对省、县补助资金和补助时间进行相应优化和调整。一是新造奖补:对符合高质量新造要求林地种植面积1亩以上并验收合格,林业项目每亩分三年补助1200元,其中第一年每亩补助700元(省级补助700元),第二年每亩补助200元(县级补助2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省级补助300元)。二是提升奖补:对符合提升技术要求并验收合格,林业项目每亩补助300元(省级补助200元,县级补助100元),实行一次性补助到位。

5.强化检查验收。做到“三验一签”,即各乡镇(要严格按照《指南》的技术要求,油茶新造对实施主体在大穴大肥、良种壮苗、栽植成活率(查良种调运证明)、抚育管护四个环节组织自查验收;提升对实施主体在密度调整、整形修剪和抚育管护等环节组织自查验收。同时保存相关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等佐证材料报县林业局存档,县林业局营林股会同有关部门对上述施工环节进行抽查验收或聘请第三方机构组织验收,对不按《指南》要求建设和违反施工程序的行为不予验收,坚决杜绝套取林业项目补助资金行为发生。

6.实行考核奖惩。将油茶产业发展情况列入乡镇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县直单位绩效管理考评和农业产业化重点考评内容,对乡镇及相关单位实行严格考核、实行奖惩;县林业局要会同财政局联合制定检查验收和目标考评办法;对油茶产业目标考核达标,推进工作有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推进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特色主导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本着《xx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按照市教委“精心准备、如期启动;加强宣传、创设氛围;搞好建设、加强基础;注重过程、面向全体”的工作要求,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xx中学“xx教育”特色建设思路,着力从“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文化建设”五大方面推进我校“xx教育”特色创建工作。

二、总体目标。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理念,通过五大举措,在三年内基本达成校园环境幽雅,教师业卓止雅,学生识卓行雅,师生发展和谐的高质量的特色高中。

三、标志性成果。

1.出版专著《xx教育》xx中学特色高中建设成果。

2.出版《xx中学班主任专业论坛文集》。

3.完成与该项目有关的国家级课题《高中有效教学行动策略》。

4.外显具有“xx教育”特色的xx中学学校文化。

5.举办一次全市规模的特色高中建设成果展示活动。

(一)环境文化建设。

【发展愿景】。

围绕学校核心价值理念“xx教育”,在学校已有的校园硬件建设的基础上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本着“高品位、特色化,地域性,审美性”的原则,科学布局、整体构建,形成具有xx中特色、体现xx中学核心价值理念的环境文化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校园环境幽雅,书香气氛浓厚,和谐布局,旷达有序。处处彰显“xx教育”这一学校核心价值理念。

【三年规划】。

1.20xx年3月—20xx年12月,设计并完成走廊文化特色、楼道文化特色、班级文化特色、办公室文化特色等室内特色文化建设,其中班级文化特色及办公室文化特色采取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2.20xx年1月—20xx年12月,在征求全校师生及业内人士的基础上,设计并完成包括学校植物园、办公区、教学区、校内庭院等室外特色文化建设,统一显著标示,命名要与“xx教育”紧密相连,充分体现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彰显学校环境育人功能。

3.20xx年3月—20xx年12月,筹资兴建xx中学艺术楼,为学生会、社团活动提供空间,也为学校的艺体教育提供保障,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艺术楼设专用教室:包括体操房、声乐室、琴房、画房、学生会等;增建杨连弟展室、改建校史馆。

【标示性成果】。

1.xx中学艺术楼。

2.校园内及楼内与“xx教育”相关的各种标识、图片及激励性文字。

3.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及办公室文化。

4.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训(校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

(二)制度文化建设。

【发展愿景】。

在制度建设方面,以时代精神为指导,充分体现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在教育教学方面,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构建自主约束、自主规范、自主教育、自主提高的班级管理制度,实现学生“识卓行雅”的教育目标;在学校管理方面,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注重人本管理,在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主修炼、自主成长,实现教师“业卓止雅”的学校管理目标。

【三年规划】。

1.20xx年3月—20xx年5月,对学校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完善、重建,从学校行政管理、德育工作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管理、后勤工作管理等分类建立和完善各项校本管理制度。

2.20xx年6月—20xx年12月,形成具有“xx教育”特色的《xx中学校本管理制度汇编》。

3.20xx年3月—20xx年12月,筹划并建立学校“xx奖”奖励机制,奖励在某一单项做出突出贡献的师生。“xx奖”鼓励师生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将教师在教学、科研、创新、指导、奉献等方面,学生在学习、品德、特长、活动、实践等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进行评选、奖励,最高级别的奖项为学校“xx奖”。为促进教师的“业卓止雅”,学生的“识卓行雅”搭设平台。

【标志性成果】。

1.完成《xx中学“xx教育”校本管理制度汇编》。

2.xx学生“五个一”(年度评选)。

(1)一次学习成绩飞跃。

(2)一项艺术特长。

(3)一个感人事迹。

(4)一个社团组织。

(5)一次社会实践。

五项均具备则被推选为学校“xx学生奖”

3.xx教师“五个一”(年度评选)。

(1)一个好的教学成绩。

(2)一个成功的帮教案例。

(3)一篇发表或获市级以上奖项的教育教学论文。

(4)一门校本课程。

(5)一个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五项均具备则被推选为学校“xx教师奖”

(三)课程文化建设。

【发展愿景】。

依据课程建设的综合性、选择性、均衡性,打通三级课程,构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等三类具有学校特色的xx中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性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拓展性课程灵活化这一特色课程文化建设目标。

【三年规划】。

1.20xx年3月—20xx年12月,校本课程准备阶段。

(1)校本必修课:在现已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基础上,20xx年拟再开设礼仪课与形体课,实现开设“三课”与“一操、一法、一歌”。“三课”即心理健康课、文明礼仪课、艺术形体课;“一操”即中华武术操,“一法”即一体书法字,“一歌”即一组红歌合唱。实现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后,每一名学生都会一套武术操、一体书法字、一组红歌合唱。

(2)校本选修课:在学校已经开设的体育专项课程校本选修课的基础上,拟再开设包括知识探究型、生活普及型、热点讨论型、准学术研究型、创新实践型等方面的校本选修课程。以学科组为单位,进行校本课程的准备、申报,校本教材的编写。

2.20xx年1月—20xx年12月,校本课程实践阶段。

初步完成校本选修课教材的编审,对已成熟的校本选修课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校本选修教材的编制,开发更多的校本选修课程。

3.20xx年1月—20xx年12月,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

实现校本选修课程常态化,在原有校本选修课程的基础上逐年拓展、完善,由教师申报,学校审核批准。

【标志性成果】。

1.开发出心理健康课、文明礼仪课等校本必修课教材。

2.开发出各类校本选修课教材。

3.校本课程常态化。

4.初步构建出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等三类具有学校特色的xx中学课程体系。

(四)教师队伍建设。

【发展愿景】。

“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具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业卓止雅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兴趣广泛、个性鲜明、识卓行雅的学生。学校为教师成长搭建各种平台,通过行动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各种活动丰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培养出一批具有精湛的业务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完美的教学艺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三年规划】。

1.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

在全体教师中发起“教师的职业价值”、“教师的幸福观”、“我为什么做教师”、“我怎样当老师”、“我的学生观”等系列主题讨论;通过问卷调查、主体研讨、师生交流等活动提升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价值品质;每年为教师购买一本诸如肖川的《教师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等书籍,在教师间开展读书活动,并把教师的读书感悟每期都刊登在校报《星辰》上;每年召开一次教师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年会,适时召开班主任专业论坛;在学生中开展我最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领教师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密切师生关系,追求事业卓越,争当时代先锋。

2.通过制度管理,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学校已完善了教师年度考核制度,制订了较详细的考核方案,完善了校级领导干部每年一次向教代会述职并接受民主考核的制度,20xx年,还要制定出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向教代会述职并接受民主考核的制度、全体教师年初工作、学习计划和年末工作总结制度。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准则,有了制度,学校就可以给老师们自由的空间,让老师们在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与学生共成长。

3.搭建各种活动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学术论坛、业务考评”常抓不懈,“梯度培养”做到有目的、有计划。一年一度的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活动,使老师们在反思中与新课程共成长;一年一度的教师学术论坛,促使教师掌握教育动态与教育前沿的研究;一年一度的教师业务考核,引领教师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两年一次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通过这些活动,丰厚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体验追求卓越、崇尚高雅这一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4.科研引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进一步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注重小课题研究,让老师们带着课题上课,领导干部带着课题管理;在已经通过的“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以批准立项的国家级课题《高中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为契机,注重自下而上的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力争在三年内,提炼出能够推广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xx中学教育科研奖励方案》,每年对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标志性成果】。

1.各学科均有领军人物(本区乃至全市知名)。

2.出版《xx市第xx中学教学反思专辑三》。

3.出版《xx市第xx中学班主任专业论坛文集》。

4.出版《xx市第xx中学教师获奖论文成果集二》。

(五)课堂文化建设。

【发展愿景】。

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在课堂,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知识等于告诉,理解等于记忆,应用等于做题”的教学现状,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整体教学设计意图,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出符合学校特色的各学科多元“问题—尝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年规划】。

1.20xx年3月—20xx年12月,进行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针对教学要教会学生什么?怎样教会?怎样知道学生学会了这三个问题,各学科组进行有效教学标准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各学科教师能够清楚本学科有效教学的标准,并依据此标准进行研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的备课与教学设计。

2.20xx年1月—20xx年12月,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包括有效备课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反馈策略等。通过这些策略的研究,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善。在这一系列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与教师角色与行为的转变中实现有效教学。

3.20xx年3月—20xx年12月,进行有效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学科教师可以在学校整体“问题—尝试”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构建具有自身特色,学科特点,能够适应学生学习的多元“问题——尝试”教学模式。本着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在提高中获得有效的教学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xx教育这一目标。

【标志性成果】。

1.完成国家级课题《高中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2.结集出版符合学校特色的各学科多元“问题—尝试”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3.在王勤教授的指导下,召开一次全国范围的“我的模式我的课”现场交流会。

4.出版《xx教育》xx中特色高中建设专著。

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居产业富民工作,促进我居产业多元化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按照上级要求,制定我居经济发展规划。

有个__自然庄,__个村民小组,__人口数,耕地面积亩,我村主要产业有蔬菜,桃园,梨园,木板厂房等。养殖业主要有温室鸡,小型猪场。

努力发展扶贫厂房等,我居打算在建造一个1500平方米的扶贫厂房,努力打造我村的一个特色产业,在扩大产业经济的同时,我们也为农民供给科学的种养殖技术,提高收入成效。鼓励农民进取投身于扶贫厂房的建设队伍,提高农民进取性及觉悟性,鼓励农民把产业做大做强。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村人才,土地,环境地理优势,合理引导农户改变发展思路,经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多元化提高,加大扶贫厂房的发展力度,扩大知名度,做大做强果林园,木板厂,扶贫厂房等产业。做到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

今年,在原先的扶贫厂房建设上,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建,将扶贫厂房的墙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同时,我居计划今年在建造一个1500平方米的扶贫厂房,努力壮大团体经济,提升村团体经济收入。此外,争取项目,对于我居的环境整治和小广场建设,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加大劳务技术培训输入,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依托上级领导部门,加大职业技术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扶持工程力度,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掌握一种致富门路,实现靠自身脱贫致富。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精准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工作的部署,达到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精准扶贫中推动产业带建设,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加快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和养殖业生产实际,特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项目计划总投资1455万元。

其中,家禽种苗补贴600万元,畜牧养殖补贴375万元,水产养殖补贴450万元,其他品种养殖补贴20万元,雏鸡保育场建设项目补贴10万元。

预计年内参与养殖农户1800户,受益人数7020人,可解决1560户,5835人口脱贫。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其中:20xx年贫困户和20xx年脱贫户按自治区文件已明确可以享受;20xx年和20xx年建档立卡退出户尚未明确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区出台文件后再按文件执行)。

三、补贴标准和限额。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一)家禽类养殖项目(600万元)。

1.土鸡养殖(预计30万羽,补贴450万元)。

2.肉鸭养殖(预计10万羽,补贴100万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棚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3.肉鹅养殖(预计2万羽,补贴50万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棚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二)牲畜养殖项目(375万元)。

1.生猪养殖(预计1万头,补贴30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每户购入生猪种苗2-10头养殖,饲养2个月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头补贴300元。

若留养1-5头后备母猪的,待母猪第一次产崽后可再次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头补贴200元。

养殖要求:(1)建有与养殖规模相应栏舍;(2)做好粪污处理,不造成环境污染。

其它品种的生猪,如香土猪、野猪等养殖项目参照以上母猪生猪养殖补贴标准和养殖要求执行。

2.山羊养殖(预计7500只,补贴75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每户按要求完成栏舍建设,购入种羊20—50只养殖,购羊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实数每只补贴100元。

养殖建设要求:(1)必须圈养;(2)栏舍建筑面积为每只羊不低于1平方米,可为砖混结构或钢架结构;(3)建有相应的饲料房和青贮池;(4)配套建有每只羊5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并建有山羊不可跃越的固定围栏;(5)种有与养殖规模匹配的牧草,每10只羊需要配套种植1亩牧草;(6)建有相应的消毒、储粪设施、排污达到环保要求。

(三)水产养殖项目(450万元)。

1.网箱养殖(预计1万平方米,补贴5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新建网箱养殖200平方米以内,网箱建设完成,投放鱼苗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网箱面积实数,每平方米补贴50元。

养殖建设要求:(1)必须是新建的网箱,用钢管作框架,焊接牢固。

(3)箱网高(深)不少于2.5米。

(4)做好网箱的防洪、防火等附属设施包,不能影响航道、排洪泄洪及灌溉。

(5)不得在人畜饮水水源管理范围内,不能造成水质环境污染,不得影响市容景观,不得在融江县城段河道内新建网箱。

2.池塘养鱼(预计20xx亩,补贴400万元)。

补贴标准:年内新建或改造池塘养鱼1亩以上至6亩,建设完成,投放鱼苗后,可申请验收,按验收面积实数,每亩补贴20xx元。

养殖建设要求:(1)主要用于新建鱼塘或池塘改造以及苗种补贴;(2)要求鱼塘四周护坡平整坚实,塘基坚固,塘底清淤;(3)鱼塘垂直深度达到2米以上,水深达1.5米;(4)养殖品种不限。

(5)所投鱼苗达到投放标准,每亩投放鱼苗数不低于500尾。

(6)投放鱼苗时,必须有所在地的村委干部或包村干部、当地水产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在场,并拍摄放鱼苗照片作为验收佐证材料。

(四)其他品种养殖项目(20万元)。

1.家兔养殖(预计1万只,补贴20万元)。

养殖要求:有相应的养殖房和青贮间。

2.其他品种养殖项目,如竹鼠、豚鼠等参照家兔养殖补贴标准和养殖要求执行。

(五)雏鸡保育场(脱温)建设项目(10万元)。

经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年内新建标准规范雏鸡保育(脱温)场,每个场脱温量每批达一万羽以上的,当年向我县养殖户供应4万羽脱温土鸡苗的,一次性给予两万元的奖励资金。

四、验收程序。

20xx年12月1日前,按照方案养殖要求养殖的农户,向所在村民委员会申报验收;各村登记汇总后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验收申请;乡(镇)政府组织验收完成后,造册核定补贴金额,并在各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将请款报告和验收材料一式两份送县扶贫办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县扶贫办将补贴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拨付至种植户银行账户。

验收档案材料由乡(镇)和县扶贫办各存一份。

五、资金筹措及使用。

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治区、柳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我县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

资金由县扶贫办统筹管理,项目计划奖补资金总额为1455万元。

六、项目实施和管理。

项目由县扶贫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负责实施。

县水产畜牧兽医局负责全县养殖项目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协助乡(镇)做好养殖计划方案,养殖种苗引进,及对项目实施检查指导、培训和汇报工作;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和养殖技术指导、技术服务。

县扶贫办负责补贴资金拨付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

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贫困户申请审核,项目验收,发放补贴造册登记审核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工作。

县畜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快精准扶贫攻坚和产业开发工作的部署,达到既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我县特色产业带建设,又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目标。

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和农业生产实际,制定本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结合我县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秋冬油菜、桑树和蔬菜等短期经济作物种植,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以公路沿线和各乡村旅游景点为重点,在全县形成油菜秋冬产业带,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打造“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精准扶贫产业开发长效机制。

计划冬种油菜8000亩、新种桑树500亩、种植蔬菜5000亩,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0万元,其中油菜160万元,桑树50万元,蔬菜100万元。

计划发动3500户贫困户参与项目实施,受益人口达到14000人。

油菜平均每亩投入资金350元(不含人工费),平均亩产值1050元,每亩纯收入750元。

种桑养蚕前2年每亩投入资金3990元(不含人工费),平均亩产值4800元,每亩纯收入810元,第3年每亩纯收入1560元。

按标准化种植管理的蔬菜,平均每亩投入资金1300元(不含人工费),实现平均亩产值4500元,每亩纯收入3200元。

项目实施可带动1500户6000人脱贫。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其中:贫困户和脱贫户按自治区文件已明确可以享受;和建档立卡退出户尚未明确是否享受,需待自治区出台文件后再按文件执行)。

三、奖补标准和限额。

冬种油菜、蔬菜每亩奖补200元,按户计算奖补面积自然连片最低为1亩,不足1亩的不予验收。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蔬菜品种以蔬菜栽培书框定的品种为准。

新种桑树每亩奖补1000元,按户计算奖补面积自然连片最低为0.5亩,不足0.5亩的不予验收。

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四、验收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程序。

参与项目实施的建档立卡户在出苗15天后,向所在村民委员会申报验收;各村登记汇总后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验收申请;各乡(镇)组织验收完成后,造册核定奖补金额,并在各村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将请款报告和验收材料一式两份送县扶贫办审核,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审批后,由县扶贫办将奖补资金拨付到各乡(镇),再由各乡(镇)拨付至种植户银行账户。

验收档案材料由乡(镇)和县扶贫办各存一份。

(二)验收标准。

1.油菜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208—11月,面积在1亩以上,园地整洁,出苗整齐,长势良好。

长势差,每亩缺苗面积超过67平方米的,从验收面积中扣除,扣除后面积不足1亩的,不予登记和补助。

(2)要求全面翻耕,开沟起畦,畦宽1.2-1.5米,沟宽0.3米,畦高0.2米以上。

2.桑树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年1—4月,(嫁接桑:每亩种植2500—2700株,行距100—120厘米,株距35—40厘米;实生苗:每亩种植4000—5000株,行距80厘米,株距17—20厘米)新植必须规范,且保持园内干净整洁美观。

面积达到0.5亩以上,成活率达到90%以上。

(2)园地整洁,土层深厚,翻耕并施有机肥;低洼积水、粘重田地必须开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严禁在烟草种植地、厂矿、砖窑附近等污染源建园。

3.蔬菜验收标准。

(1)种植时间为2017年1-10月,要求种植面积在1亩以上,且保持园地整洁,出苗整齐,长势良好。

(2)按照蔬菜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种植,要求全面翻耕,开沟起畦。

五、资金筹措和使用。

项目资金来源于自治区、柳州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以及我县统筹整合的财政涉农资金。

资金由县扶贫办统筹管理,项目计划奖补资金总额为310万元。

六、项目实施与管理。

县农业局负责种苗组织、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为参与产业开发的建档立卡户建立台账、组织机耕、项目验收和发放奖补造册登记审核工作,并对验收结果负责;县扶贫办负责奖补资金拨付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顺利完成青蒿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目标任务,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根据我县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实际,以培育、发展新产业为着力点,提高经济收入脱贫致富为主要目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满足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青蒿素的原料需求、促进农民增收,而且为县财政增收作出贡献。

参与项目建设农户3500户,受益人口达13500人。

农户户均增收2800元,人均增收1000元。

项目实施可巩固3000户11350人脱贫成效。

二、扶持对象。

融安县建档立卡户、贫困村的非建档立卡农户。

三、补助标准和限额。

本项目资金补助由苗木补助和以奖代补种植资金补助两部分组成。

(一)苗木补助:采取统一定点育苗方式提供苗木,委托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培育苗木,每株0.05元,苗木免费发放给农户。

(二)青蒿种植补助实行“以奖代补”方式补助:建档立卡户每亩补助500元;贫困村非建档立卡户按60%标准每亩补助300元;补助上限为人均不超过3000元。

(三)“以奖代补”种植补助的发放方式:农户种植青蒿,经验收合格后,由乡(镇)统一请款按补助标准发放补助资金。

四、验收程序和标准。

(一)验收程序。

农户完成种植后向乡(镇)人民政府申请验收;乡(镇)人民政府组成验收组,按照本方案确定的验收标准进行全面验收。

(二)验收标准。

每亩要求种植1000株,验收时成活率要达到90%以上;产量要求,每亩达150公斤(由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收购农户进厂原料数据)。

五、资金筹措和使用。

项目计划总投资291万元(往年“十百千”产业项目结余资金),其中苗木补助31万元,以奖代补种植补贴260万元。

六、项目实施与管理。

项目由县扶贫领导小组产业开发专责小组负责实施。

县科技局负责种苗组织、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项目实施乡(镇)负责宣传发动,为参与产业开发的建档立卡户建立台账,组织验收和发放补助造册登记审核工作,并对验收结果负责;县扶贫办负责补助资金拨付工作;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工作;县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审计工作。

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广西仙草堂制药公司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价为8元/公斤的收购原料合同,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七部门决定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分级负责,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采取分级负责的实施方式,中央层面重点抓好“百县”试点示范工程(含县级市、区、旗、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团场等,下同),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参照县级方式,分别由省级、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二)合理确定试点示范规模。综合考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与数量,适当考虑脱贫攻坚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试点示范县、乡、村数量。其中,201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省(区)试点示范县数量不超过5个,其他省(区)不超过3个,直辖市不超过2个,计划单列市不超过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可确定2个团(场)开展试点示范。各省(区、市)试点示范乡、村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试点示范县数的10倍、100倍。

(三)择优确定试点示范名单。(注:名单附后)。

(一)优化县域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规划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试点示范县结合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形式,探索并总结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激发产业融合活力。重点是探索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四)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试点示范县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试点示范县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五)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指导试点示范县制定具体办法,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利用一定比例土地,按规划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潜力,探索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优化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融合服务。支持试点示范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支持试点示范县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一)基本条件。一是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有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的积极意愿,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民创业创新具备一定基础。二是县域经济范围内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广泛应用,农村一二三产业已经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探索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二)分类与标准。为避免试点示范县类型过于单一或雷同,将试点示范县共分为6种类型。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尽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市、区)进行试点示范,每种类型最多选择1个,并在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中明确。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型。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例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实现统一,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是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向后延伸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直销等。

三是功能拓展型。农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功能互补,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如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能源工业等相结合衍生出的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和能源农业等新业态项目。

四是新技术渗透型。技术密集或信息化程度高,农产品生产、交易和农业融资方式先进。例如,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产生的涉农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金融、智慧农业等项目。

五是多业态复合型。同时兼有上述四种类型或者融合其中几个类型,一般以龙头企业为主要投资主体,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农业多功能性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六是产城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合理,二三产业在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聚度较高,较好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

(一)尽快确定试点示范名单。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和本方案要求,尽快组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乡、村的申报、筛选等工作,并于2016年4月底前向国家七部门上报试点示范县具体名单。

(二)完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根据各地上报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省级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指导各县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于2016年6月底前将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上报国家七部门备案。同时,要及时组织对试点示范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

乡镇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蔬菜产业发展工作决策部署,做优做强我县蔬菜产业,综合提升蔬菜产业发展质量,全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20xx年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打造“湾区海西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发展思路和目标,完善蔬菜全产业链体系,全方位抓好蔬菜产业发展。20xx年,全县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4500亩,新培育本地职业菜农450户,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5家,认证绿色、富硒、“圳品”等蔬菜产品5个。通过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的示范带动,推进全县设施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采取示范基地带动、国企筹资建设、乡(镇)监督管理、村级经营、分户种植、政府服务的模式,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合力,确保我县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

1.科学选址、高标准设计(4月30前完成)。成立大棚选址工作专班,由县蔬菜办、振兴集团、自然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等单位业务人员组成。选址应优先选择一般耕地、未利用地、荒山荒坡等地块,重点布局在交通便利、农户积极性高、产业发展势头足的乡(镇)。选址完成后由县振兴集团聘请设计单位进行勘测设计,设计需根据地形及风向,按照土地集约利用、节约成本、生产方便、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征求县蔬菜办、水利局、杆线涉及部门和乡(镇)的意见。

2.快速推进土地平整,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5月31日前完成)。各乡(镇)必须在4月30日前完成土地流转,杆线涉及部门必须在5月20日前完成杆线搬迁,施工班组必须在5月31日前完成土地平整,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县振兴集团、县蔬菜办、县水利局、乡(镇)及监理单位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共同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在耕作层剥离、管材接口、路基压实、设备安装等重点环节严格把关。

3.高质量抓好大棚搭建(7月31日前完成)。新建大棚采用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钢架大棚的设计方案,大棚建设工程由县振兴集团组织实施。建设过程中,成立由县振兴集团、县蔬菜办、县住建局、县市场监管局、乡(镇)及监理单位组成的质量管理小组,全过程监督大棚建设质量并参与项目验收,对大棚材料质量严格把关,做到材料批批过检,督促施工方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及合同期限按时保质完成建设,在大棚基桩、水槽、棚膜等重点安装环节加强监管。

(二)种植主体落实及大棚管理。

1.坚决落实分户种植模式。20xx年新建大棚种植主体必须是本地菜农,承包面积一户在10亩左右。乡村两级负责新建大棚种植主体落实。乡村要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召开动员大会、户长会,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把蔬菜产业的优惠政策、发展前景宣传到位,动员一批接受能力强、肯吃苦、抗风险能力强的本地农户、返乡农民工、创业青年发展成为职业菜农。种植主体分户落实不到位的,由乡村干部兜底领种。

2.规范大棚建后管护。新建大棚产权归县振兴集团,乡(镇)负责管理,村集体负责经营,大棚承租方是日常管护的主体。在签订大棚承租合同时,县振兴集团要明确村委会、承租方的权责。承租方先预缴1000元/亩的`大棚换膜押金,到户的棚内设施(包含大棚、水、电等)由承租方自行维护,承租期满大棚如因管理不善造成破损,拒不修缮、更换的,按市场价赔偿。基地内的公共基础设施由村委会或者基地合作社牵头负责日常的维护。

(三)技术服务。

1.种植品种选择。新建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辣椒为主,推广大螺丝椒瑞克斯旺37-94、红椒红福8号等高产高效品种;现有大棚设施蔬菜基地根据种植效益及农户意愿分片区引导种植,集中2-3个品种,南片种植红椒为主,北片种植贝贝小南瓜、西葫芦为主,中部种植贝贝小南瓜、油豆为主。

2.技术攻关与培训。县蔬菜办组建一个技术攻坚专班,与赣南科学院、江西农大、西北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制定一套辣椒、贝贝小南瓜、西葫芦、油豆等品种的种植技术规范;管好一批菜技员队伍,对现有菜技员重新考核,择优选聘,建立县乡双向考核、指导基地成效与日常出勤相结合的考核管理机制;完善一套培训机制,建立县蔬菜办每月集中培训一次菜技员、菜技员每周集中培训一次菜农的培训机制,根据作物生长期,提前培训,提前预防,切实提升农户种植水平。

(四)销售推广。

1.坚持品牌战略。一是打造“国企+基地合作社+本地菜农”的蔬菜产销运营模式,唱响“独好会昌”区域公共农产品品牌。二是新建大棚蔬菜基地必须全面申报绿色有机食品、“圳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蔬菜基地等产品及基地的认证;三是打造富硒品牌。以小密硒谷为中心,辐射西江、文武坝、珠兰等乡(镇)作为富硒种植示范点,打造富硒蔬菜特色品牌,积极创建富硒农业产业园。

2.完善销售体系。充分利用振兴集团现有营销团队,抽调蔬菜办、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人员组建销售攻坚专班,同时鼓励蔬菜协会、职业经纪人积极拓展销售市场,重点拓展南昌、长沙、广州、深圳、厦门等500公里内核心目标市场;建立销售信息平台,线上分别建立菜农、收购商微信群,实现供销有效对接,线下设立县级蔬菜销售信息中心,负责提供全县蔬菜供销数据;建立蔬菜销售集散点,每个乡镇设立2-3蔬菜集散点,鼓励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菜技员提供蔬菜代收、代销服务。

3.强化采后处理能力。一是加快补齐冷链物流短板,支持田头冷库和采后处理场地建设,提高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能力。二是推进蔬菜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引进蔬菜产品领域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蔬菜产业效益。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振兴集团、乡村振兴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县金融服务中心、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蔬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组成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组成。组建大棚建设、技术指导、市场销售三个工作专班,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大棚建设专班具体负责新建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及老旧大棚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术指导专班具体负责县主导品种选择、种植技术推广、菜农培训等工作,市场销售专班具体负责供销信息收集、销售市场拓展、品牌推广等工作。各工作专班要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效、快速落实各项工作。

各乡(镇)长要亲自落实部署,抓细抓实,安排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分管领导与干部专职抓好蔬菜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要加强村级组织管理,村支部书记承担主要责任,重点做好基地日常管理与维护,协调做好基地建设、种植管理、市场销售等相关事宜,保障蔬菜产业良性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壮大。

(二)资金保障。

新建蔬菜钢架大棚、基础设施资金由县振兴集团筹集保障,蔬菜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和工作经费由县财政统筹安排。给予县蔬菜办50万元/年作蔬菜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经费(包含销售奖补资金,具体的销售奖补方案由县蔬菜办另行研究制定),并纳入县财政预算。加大农户自主发展蔬菜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的,在产业振兴信贷通政策上给予支持。

(三)风险保障。

推广发展特色产业蔬菜保险。依托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农业巨灾保险、小农户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等政策,全力扩大蔬菜种植保险、价格保险、大棚和棚膜保险等覆盖面,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

(四)考核奖惩。

对乡(镇)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并列入每月农口重点工作调度,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排位”机制。各乡(镇)蔬菜大棚种植管理情况纳入年度高质量发展考评内容在年终进行考核,对年终考核前三名的乡(镇)人民政府分别奖励10万、6万、3万元,评选出3名先进村集体、3个优秀蔬菜基地、3个优秀合作社、3名优秀菜技员、5户种植能手、3名销售能手,并分别给予先进村集体、优秀蔬菜基地、优秀合作社5000元奖励,分别给予优秀菜技员、种植能手、销售能手3000元奖励。对在规定时间节点内未完成任务、出现空棚撂荒、新建大棚租金不上交等情形的,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严肃追责。

县畜草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项目责任单位:**人民政府。

项目建设责任人:**。

项目建设时间:**。

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施工单位:**。

二、项目背景。

**村属二半山区,距集镇**公里,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村落,总人口**人,劳动力**人,下辖**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亩,核桃种植**余亩。**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农业收入**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万元,其他农业收入**万元,种植业收入占整个农业收入的**,种植业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核桃的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三、项目概要(内容、规模、补助资金环节及简明效益)建设内容及规模:**;资金补助环节:**;简明效益:**。

四、实施期限及步骤。

项目计划实施期限为**年,项目计划批准下达后由**村村支两委组织实施,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工。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万元。

资金来源:**。

六、操作流程。

村两委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定的实施方案,与资金项目安排表、管理使用要求等信息一并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实施。

(二)组织实施。

村民委员会按照按镇审批复核后的方案,村民代表对资金补助方式及标准无异议后方可组织实施。村民代表认真履行职责,县、镇相关工作人员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实施监督检查。

(三)严格执行竣工、验收制度。

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等组织考评验收,最后由镇组织考评验收,验收情况向全村公示。验收考评结果将作为该村绩效评价依据。

(四)补助标准。

资金补助标准将按照**村**种植户实际种植情况,按照每坑**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五)资金结算方式。

项目验收合格、公示无异议,经村民委员会、种植户签字确认后,根据村民实际打坑数量造册直接兑付在农户卡上,严禁无手续大额现金支付项目资金,做到实事求是,专款专用。

(六)资料收集归档。

资金严格按照项目管理制度拨付,对竣工验收后项目资料仍不齐备的不予拨付项目资金,待项目资料补齐后方可拨付。收集整理的所有项目资料,镇、村分别归档保存。

七、项目收益分析。

将加快我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作为一种需求量大的.水果,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项目实施后,**村核桃种植将更具规模,将有效促进该村农业产业结构大的调整,土地单位产值有望成数倍增加,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农民稳步增收。

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

根据《大连市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工作意见》和我市《指导意见》,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实际,现就我校特色高中建设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深刻认识特色高中建设的重大意义。

——高中教育改革发展之所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建设就是落实国家规划、实现高中教育改革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

——提升创新素质能力之所需。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现实意义。特色高中建设就是不仅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可选择的教育。

——与时俱进特色办学之所求。受高考制度的影响,我校人才培养模式还比较单一,办学特色尚不鲜明。以先进理念为引领,承担起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任务,是促进我校教育规范化、特色化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质特色”为发展目标,以“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为总体思路,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培育“专业+专长”的教师,创建“规范+特色”的学校,促进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用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使“学校特色”成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在提升学校核心价值的同时,创造高层次的附加价值,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获得社会对学校高赞誉度、家长对学校高满意度,成为全市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示范高中。

——坚持整体。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教职工,面向学校全面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面提高。

——提倡多样。各年级部、各学科、各组室部门,根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学校,重在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的建设,增强学校发展的综合实力,把学校发展推向更深层次、更新阶段、更高水平。

——强化过程。建设特色学校,重在结果,更重过程;重现有条件,更重创新发展。把特色办学的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贯穿于互动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中建设,在建设中发展。

——资源共享。立足学校与驻地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切实让学校建设上水平、学生素质得提升。

学校通过“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建立学生、教师、学校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基础的利益共同体;从尊重个性化起点差异、尊重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以学校优势项目为切入点,凝聚学校内部力量,引导学校发展方向,摈弃教育内容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格局,建构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实现教有方、学有长。

因地制宜:立足我校美术等艺术类教学优势,打造以美术特长生为主,兼有体育和音。

乐特长的校园项目;立足结合本地区近海的特点,培育发展海上养殖等海洋经济项目;立足本地区服装行业的领军地位,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增设服装设计等实用项目。

学用相长:对应校园项目、海洋经济项目、实用项目,成立以相关教学组为牵头单位多元发展:特色学校的标志(特色办学附加价值的增长点)。

内涵释义:学生的自主发展,潜能和内驱力得到激发,产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设计的主观要求,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教师的自主发展,教育的创造力得到提升,名特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文化的自主发展,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形成独特、稳定、优质的“自然和谐、人文关怀”的精神风貌。总而言之,就是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围绕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最适合其发展的通道,从而在不同层面获得多元成功。

评价要素:内涵建设(校本课程、校本培训、校本研究),多元化评价(学生成长、教师成长),现代化建设,办学绩效、社会赞誉度。

“文理并重、多元发展”特色办学,既是对我校特色教育建设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是教育思想、成才观的进一步提升,它从人的生命本质出发,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实现从单一到多元,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的高素质现代人”。

特色项目体系。

(1)学科教学。

科学与人文并重,创设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大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建设“生命课堂”,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鲜明的学科特色,全面提升各学科的竞争力。

(2)特长生培育。

加强体艺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每位学生至少具备一项体艺特长;体美音组要发扬传统项目优势,发展特色项目,在各类体艺比赛中展现亮点;学校将继续加强与对口高校的交流合作,开设体育、音乐、美术培训班,为学生个性特长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3)特优生培育。

传承学校培育优秀生的成功经验,建立特优生档案,采用导师制,进行结对指导,邀请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辅导;强化学科竞赛的组织和辅导;抓好高校生源基地的建设,努力为著名高校输送更多的优质生源。

四、具体措施。

1、建立现代管理体系。

围绕“因地制宜、学用相长、多元发展”中心内容,打造生命课堂、践行生活德育、培育智慧教师、开展校本科研;建立“生命课堂、生活德育、校本研究、智慧教师”四位一体的现代管理体系。

2、建立特色办学动力机制。

确立“特色高中建设是人力资源活力开发”的理念,着力推动教师创造力开发。学校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机制,推进特色教育工作;改革奖金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努力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建立荣誉通报制度,激发集体荣誉感和内驱力。

3、建立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

确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特色办学需要名师支撑,学校要化大力气培养专业教师,要与省内外名校结对,每年派2~3名优秀教师挂职锻炼,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省内外短期高级研修班学习,参加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组织的,随名专家、名教授开展的短期访学研修活动。随着《“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规划》的实施,壮大名特优教师队伍,构建骨干教师梯队。

4、建立不同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确立“面向全体、发展个性、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理念,学校建立不同层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在促进特优生、特长生发展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后劲生”的教育,从最后一名抓起,用赏识激活他,用真情感动他,用真诚走进他们的心灵,建立“后劲生”档案,落实助学措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5、建立特色教育研究会,发挥科研引领作用。

学校成立特色教育研究分会,对特色学校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指导教改实践;每个特色项目都要有课题引领,每学期组织特色教育专题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丰富特色建设研究成果。

五、建设步骤。

1.第一阶段规划论证阶段。

规划形成并转化为各部门的建设方案,确定重点,开展试点研究,进行综合论证,为全面实施规划作准备。

2.第二阶段实施调控阶段。

办学思路和规划进入全面实施、运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实践---反馈---调整---实践,使规划建设更符合实际。接受阶段性评估。

3.第三阶段总结、示范阶段。

继续实施规划,全面取得成果。着手总结提炼和成果展示,发挥特色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接受全国验收。

普兰店一中努力创建一所更加规范、更具特色、具有更好质量的学校,今后将再接再厉,为把一中建设成影响一方、示范一方的名校而努力。

特色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落实金州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关于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要求,提高学校办学档次和品位,发挥学校高品位文化环境的潜在功能,用高品位文化环境熏陶感染学生,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学生成长搭设平台,最终实现学生“一专多能”、“合格+特长”,培养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化中学生。

1、发挥学校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资源优势,打造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化中学生。实现“一专多能”、特长明显、基础厚实、品德高尚的个性发展目标。

2、创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我校特色建设的优势之一。70多年建校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学校特色建设铺垫了坚定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班级管理文化贴近学生、个性突出。走廊宣传文化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环境建设文化优雅、整洁;习惯养成文化规范、持久;人际关系文化和谐、有好。学生踏入校门就身处于温馨、和谐、人文的育人环境之中,浓厚的文化气息、高品位的学校文化、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发展起到助推力的作用。体育、音乐、美术教学是我校特色建设的又一大优势。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国家、省、市的体育、音乐、美术教学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学校曾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试点校,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优秀人才。音乐、美术教学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学校曾是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的生源基地。有多名学生考上名牌艺术院校。如今的一专多能、特色明显、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的培养模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实环境育人,打造高身体素质、高人文修养的现代中学生就是学校特色建设最终要实现的培养目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力求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三、实施原则。

1、高标准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要求起点高、硬件建设档次高、思想内容品位高。

2、个性化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要突出学校的优势项目,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

3、全面性原则。

学校特色建设要体现在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要体现在教育教学各阶段,要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要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四、实施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提高认识阶段。

2011年2月24日至2011年2月28日。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让教师全面了解特色建设在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自身素养在学校特色建设和学校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激发教师投身于学校特色建设的积极性。

(二)组织实施阶段。

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30日。

1、学校各基层部门结合本学年学校特色建设工作计划、安排,制定出各部。

2、举办学校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

3、体育传统项目活动。

一、初二年级男生“校长杯”足球赛,初二年级男生“校长杯”篮球赛,初一年级学生跳绳比赛,初二年级男生俯卧撑比赛,初二年级女生仰卧起坐比赛,秋季阳光体育运动大会。学校体育、音乐、美术“达人”表演赛。活动时间2011.3~2011.12,具体时间另行安排。

4、校本课程教学成果展示与汇报。

5、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i、更换走廊、正厅、各教室门口宣传板的内容。

ii、更换校园周边宣传橱窗的设施及内容。

iii、配备校园内电子宣传屏幕。

iv、做好校园绿化、美化管理工作。

让校园文化环境、绿化、美化环境再上档次。

五、保障措施。

组长:杨文森。

成员:吕世斌、王正伟、孙秀炬、吴静、张军。

2、学校成立特色建设项目工作组。

组长:王正伟。

i、一组负责人:吴静负责校园文化宣传工作。

ii、二组负责人:孙秀炬负责学校特长教学的开展工作。

iii、三组负责人:张军负责校园硬件建设、绿化、美化工作。

iv、指导检查组负责人:吕世斌负责指导、检查特色建设各项活动计划的落实情况。

3、保证特色建设所需人员、经费、时间;

4、加强活动过程的检、指导、验收。使各项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六、总结验收。

1、对学生“一专多能”项目进行考核验收。记入学业成绩之中;

2、形成总结报告;

大连市101中学。

2011.3.2。

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范文

结合村特色种养业发展基础,围绕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生态环保,发展一项以上特色种养业,通过经营主体带动,调整种养结构,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支持对象。

带动100个村产业发展,原则上每个项目不低于20万元。该项目资金必须以村为主体自建农业项目或投入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项目投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并带动贫困户增收。结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村特色种养扶贫基地发展要求,鼓励乡镇统筹使用资金,跨区域扶大扶强特色产业。

项目选择。

1、所扶持项目必须是农业产业项目。其中自建类项目,按照建设类项目申报、审批、建设以及验收、审计;入股类项目,项目选择的主体必须是经营状况良好、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既有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又有参与扶贫带动主动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股资金要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原则上要形成物化资产。

2、项目应带动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投入年增收不低于投资额的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带动至少5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3、项目由乡镇(街)统一选择、审核、申报。项目投入要尊重所投入主体的意见,所投入的项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完善担保并出具承诺书。

联结机制。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收益权,贫困村要量化到村集体和贫困户,非贫困村要全部量化给贫困户。各乡镇、村要制定分配方案,具体分配方式方法按照资产收益扶贫工程要求执行,收益要及时分配,由乡镇报告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审核后打卡发放。

实施步骤。

(一)项目申报。各乡镇(街)要认真研究,选择符合条件的村和主体,组织项目实施村立足当地的资源、资产、产业等方面条件,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发展规划。

(二)项目审批。区农业农村局、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扶贫开发局等单位对乡镇初审后的报告进行联审,审核结果在区级网站以及所在地乡镇、村进行公示。

(三)项目验收。项目实施完成后,由乡镇(街)进行初验,区农业农村局会同区委组织部、区财政局、区审计局、区扶贫开发局等单位进行现场验收,自建类项目按照建设类项目要求进行验收。

村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范文

根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绥化分局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绥垦局办文[20-]8号)精神,结合我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本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原则,特制定**农场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抢抓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整合文化体育资产和文化旅游资源,探索经营养“文”、招商兴“文”的有效途径,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运行框架,使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把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我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化我场经济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xx年全场文化产业创收达到2万元。(一)积极搞好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信息搜集和政策研究,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对文化产业实施调控,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二)优化国有文化资产的配置,推进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管理,推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组织各种文化和艺术培训,规范和完善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用品、艺术品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公平竞争,信息畅通,内容健康,运行有序的文化市场。(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一)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场围库经济的发展,开发旅游业;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业的改革,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管理好音像影视业和网吧市场,使其按照规范的文化市场运作。(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对大宗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xx年要维修好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电影放映机和健身器材等设备进行创收,由工会组织实施,使其运行起来,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投资兴建文化广场,使其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场所。(三)抓好试点,重点突破。要像抓种植业结构调整那样抓好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xx年重点把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委托经营或承包经营的方式搞好创收,另外要管理好电视网络和音像影视业,鼓励私人组织经营性文艺团体来场演出,丰富职工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使其成为我场文化产业的龙头。(四)完善机制,培育市场。文化产业需有一定特长和经营头脑的人来经营,要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文体专业人才作用,采取集资、融资、入股的方式,扶持他们开发文化产业,要从资金启动,经营场所,经营政策,经营项目上予以扶持,为他们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发展平台。(五)成立协会,带动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农场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成立兵乓球协会、篮球协会、体工队、秧歌协会、民间曲艺协会等各种文体协会,带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农场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竹林资源是我市的特色优势资源,竹产业是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科学培育竹林资源,增强笋竹加工、流通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竹产业化经营水平,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xx)1号)精神,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按照“提一、攻二、育三”的竹产业发展思路,到20xx年,全市竹业总产值达400亿元以上,其中一产产值35亿元,二产产值320亿元,三产产值45亿元(详见附件1)。力争20xx年实现竹产业400亿元产值目标。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集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新建丰产高效竹林3万亩,累计建成丰产高效竹林面积51万亩以上。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新上一批有市场前景、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大的笋竹加工企业在我市落户。启动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第二阶段(持续发力阶段,20xx—20xx年)。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三化”建设为依托,发展笋食品、竹板材、竹餐橱用具、竹炭、竹工艺品、笋竹生化产品等六大类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建成资源相对充足、加工利用率充分、竹文化旅游和笋竹商贸活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新格局(详见附件2)。

二、科学培育竹林资源。

以建立优质、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竹林资源体系为目标,稳定现有毛竹林面积,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适度发展雷竹,到20xx年雷竹面积达2万亩,其中20xx-20xx年新发展雷竹面积5000亩(详见附件3)。以省现代农业(竹业)发展资金项目和南平市节能减排毛竹林优化改造基地建设为依托,开展竹林丰产培育和低产改造,落实竹林丰产培育任务(详见附件4)。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利用竹林空间,种植金线莲、黄精等中药材和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养殖牧鸡等家禽和野生鸟类。力争到20xx年林下种植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1万亩,林下养殖类基地涉及竹林面积0.5万亩。以竹山机耕路、水利灌溉、施有机肥料和套种无患子等年度示范任务为抓手(详见附件5),毛竹林培育重点推广竹阔混交林经营、竹山引水灌溉、施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生态培育新技术,保护毛竹林内的阔叶树,实施毛竹林岗顶营造防火林带项目战略,开展毛竹纯林内人工套种阔叶树,新建竹山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无患子等阔叶树,有水源条件的毛竹林山场建立灌溉设施,开展竹山灌溉,调节竹山土壤水肥状况,全面推广施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力争到20xx年发展竹阔混交林30万亩,竹山灌溉面积10万亩,施有机肥为主的配方施肥面积5万亩,基本实现竹山道路网络。

对毛竹林内种植阔叶树每亩达40株(新建机耕路一侧和竹山灌溉蓄水池四周套种阔叶树按40株折1亩计算),按生态修复补助标准予以补助。毛竹林岗顶种植阔叶树宽度16米,连续长度1公里,种植密度167株/亩,按防火林带建设补助标准予以补助。在松溪、建溪、崇阳溪沿线地势较高河滩地、山坡下部的平坦空地,老化荒芜的柑桔地和房前屋后,因地制宜推广雷竹种植,实行集约栽培,把好新造雷竹林苗木、水肥、覆盖“三关”。对新造雷竹成片面积达5亩以上,亩均种植雷竹60株、当年成活率在85%以上的,经当年年底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一次性补助300元。鼓励未列入规划种植任务的乡镇、街道发展种植雷竹,经验收合格后,给予同等补助。在房道镇西际村(毛竹)、东峰镇井岐村(雷竹)、小桥镇后塘村(毛竹)和迪口镇迪口村(毛竹)等4个村建立4片集设施、科技示范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带动全市竹林资源培育上新水平。从20xx年起至20xx年,对达到建设标准的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除享受南平市竹产业发展扶持资金项目或省现代竹业项目的资金补助外,市政府每年每片给予补助10万元。每个乡镇、街道应择优建立1片竹林示范片,每个乡镇示范片毛生林面积不小于2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100亩,每个街道示范片毛竹林面积不小于100亩、雷竹等小径竹不小于50亩。(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林业局)。

三、推动产业集中集聚。

每年整合安排不少于20xx万元资金建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竹产业的产业研究、规划、培育、推广、品牌建设及竹林碳汇实验示范区建设等。不断完善笋竹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管理先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笋竹加工企业投资落户,把笋竹城建成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笋竹产业集群。对新引进的竹产业企业,在税收、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执行。凡获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项目落户产业项目区,竣工投产后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建立建瓯市竹产业展示馆,把我市笋竹资源、笋竹加工企业及其笋竹产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集中展示,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强外引内联,通过龙头企业增资扩产、中小微企业成长壮大和招商选资新上一批项目,完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竹产业全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雷竹开发,对创办雷竹笋加工、雷竹专业合作社和建立雷竹笋销售市场的企业,在用地、用电、贷款、办证等方面给予优先办理。(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财政局、经信局、商务局、农办、笋竹城管委会、林业局)。

四、精心培育龙头企业。

确定“两重两新”培育机制,建立分类评估机制,根据行业中的影响力、财政贡献率、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等指标,确定重点行业及龙头骨干企业名单;根据竹产业细分行业发展的态势、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即将投产的新项目等情况,确定新兴行业及新兴企业名单。对列入“两重两新”培育对象实行“一企(业)一策”,重点扶持。用好用足中央和省上、南平扶持原中央苏区县、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低碳试点城市、扶助小微企业、发展现代竹业的有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合作社,积极帮助策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加快推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强强联合,鼓励和帮助竹加工企业通过联营、合并、兼并等方式组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包装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竹加工产业。对于法人实体和注册地在建瓯市范围的工业企业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后,企业税收在建瓯市交纳的,给予重点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财政局、发改局、林业局)。

五、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引进和转化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不断提高竹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化升级。发挥竹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平台作用,加强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特别是加快推进我市与厦门大学共建“海西竹产业工程技术中心(基地)”,建设“五大工程实验室”(竹材料工程、竹食品工程、竹能源化学品工程、竹工艺品工程、竹文化与健康工程)和竹产业技术中试基地、竹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竹产品分析检测中心“三大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竹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延伸产业链,推动竹产业创新发展。加快省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建立笋竹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促进我市笋竹产品朝标准化生产方向迈进。对被评为省优秀新产品奖、省科技进步奖、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科技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经信局、财政局)。

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打造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加大目前我市笋竹产品已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品牌称号的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带动竹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品牌创建,赋予笋竹产品更高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附加值。对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竹加工企业按《中共建瓯市委建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兴工强市”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瓯委〔20xx〕16号)的规定给予奖励。(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局、经信局、财政局、市品牌创建办)。

七、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金融机构要把竹产业作为信贷重点,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逐步拓宽金融服务领域,扩大信贷规模,降低贷款门槛,扩大对符合条件笋竹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授信额度,优先安排贷款资金,最大限度地执行优惠贷款利率。创新开展竹林抵押贷款,对毛竹林连片面积达到300亩以上或雷竹林50亩以上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绿瓯农林发展公司优先给予林权抵押贷款担保。(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人行建瓯支行,市农办、林业局、绿瓯农林发展公司)。

八、大力开发竹林旅游。

开发竹林旅游,提高竹林综合效益,选择条件较好的竹林作为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加以开发。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生态旅游节,打造“竹林生态旅游”品牌。鼓励开发“竹园游”、“竹家乐”等竹林旅游,将条件成熟的竹林(园),列入我市一、二日游精品路线,扶持申报星级乡村旅游项目。在房道镇西际村建设以“竹生产、竹观光、竹体验、竹养生、竹文化”为内容的复合型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千竹园”景区。以合福高铁开通为契机,开辟竹旅游精品线路,并与根艺城、北津湖、万木林、归宗岩等景区对接,延伸旅游产业链。(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发改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林业局)。

九、完善商贸流通建设。

整合资源,合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笋竹交易中心,完善中心的各项功能,引进“互联网+”,建立o2o电子商务模式,促进产销对接,形成实体店与电商同步运行的交易平台,并为笋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信息、技术服务。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生产,争取将竹地板、竹胶板列入“建材下乡”名录,将竹产品纳入绿色建材采购目录,将竹质办公家具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充分挖掘竹产品市场消费潜力。本市政府类项目(办公用品、基建、装修等)必须优先使用竹材;景观工程设计方案中,竹景观必须占景观工程量的20%以上。企业类项目,项目主管部门要从低碳环保可持续和建设优雅竹城的角度,大力宣传、引导项目业主单位和采购机构广泛使用竹材。(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经信局、规划建设和旅游局、财政局)。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建瓯市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办主任和市林业局局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市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市竹产业办,设在市林业局),成员由林业、财政、科技、发改、经信、规划建设和旅游、市委督查室和市政府督查室等单位人员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全市竹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分配年度发展计划,组织考核验收,承担日常管理工作。各乡镇(街道)、市直各部门要从竹产业发展形势和创建绿色生态经济强市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将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市上下形成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合力。落实挂点帮扶制度,凡固定资产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竹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指定一名市领导挂点联系,所在乡镇和引资单位全程跟踪服务;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挂点扶持竹产业发展,选派人员享受重点项目服务政策,并在评先评优中给予优先考虑。

十一、实行目标考核管理。

将竹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创业竞赛和绩效考核的内容,根据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实际,制定相应的目标任务。由市竹产业办下达每年竹林培育、招商引资、龙头企业培育等建设任务。竹产业办联合有关部门对乡镇(街道)加快竹产业发展任务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每季度公布考评成绩、名次,给予奖励。对考评综合评分60分以下倒数三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和处罚。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精选_

为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任务,按照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目标、任务分流、分级分口负责、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要求。实行相关部门、乡镇任务分级分部门负责、分类推进,限期完成。现将《漾濞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主要任务立项分解如下:

一、**县文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及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责任单位:县人事局、县文体局。

人:茶德根、姜晓水。

主要任务:在当前“事改”工作的基础上,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管理、职工全员聘任制改革为核心,借鉴、引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研究制定《**县文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实施意见》,通过改革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人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主要目标:根据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完成全县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时限要求:按“事改”期限如期完成各项工作。

二、关于基础文化管站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

责任单位:县文体局。

人:姜晓水。

主要任务:在巩固提高原有“两馆一站”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达标要求和方便群众、适应今后面向市场发展要求,研究制定目标尚未达标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在新形势下创新机制、加快建设、加强管理的实施意见。

主要目标:从今年开始,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县“两馆一站”全部达标。

时限要求:实施意见由县文体局于今年4月10日前提出,报县委、县政府领导审定后,以县政府办文件于2004年5月10日以前下发并开始实施。

三、关于漾濞县灯光球场的改扩建及老礼堂等场所的改造意见。

责任单位:县文体局、县城建局。

人:姜晓水、岳喜华。

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灯光球场的改扩建及老礼堂等场所的改造方案及具体实施意见。

主要目标:通过改造及扩建,要突出特色,提升灯光球场的硬件设施水平,使周围的场地与灯光球场融为一体,成为县城人民休闲娱乐的主场所。

时限要求:改扩建方案于2004年4月10日前报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后开始实施。

四、关于规范“彝族打歌”演出管理的若干规定。

责任单位:县文体局、县旅游局。

人:姜晓水、李光华。

主要任务及目标:规范“彝族打歌”的演出,挖掘“彝族打歌”的文化内涵,提高“彝族打歌”的文化品位,使“彝族打歌”表演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成为省内外知名文化品牌,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时限要求:2004年3月底前由县文体局出台。

五、关于开展(组织)石门关歌会的意见。

责任单位:县文体局、县旅游局。

人:姜晓水、李光华。

主要任务及目标:充分挖掘全省各地、特别是在我州、我县境内的彝族民歌、山歌,形成彝族各支系民歌、山歌大融汇,丰富彝族民歌、山歌的内涵,最终形成一个自发的一年一度内涵丰富的民风民俗大聚会的节日,促进石门关旅游业的开发。

时限要求:县文体局提出意见,县旅游局要做好有关场地的规划及建设方案,报县委、政府审定后,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于2004年中下发并开始实施。第一届歌会要于2005年开始。

六、关于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快文娱演艺业发展的意见。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人:李华荣。

主要任务:(1)精心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组织实施宣传漾濞的一本书、一首歌、一个舞蹈及表现漾濞整体形象的一张光碟的四个精品工程。(2)争取兴办全省乃至全国大型游乐项目和演艺项目。(3)整体策划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文化艺术节会展览,娱乐项目。

主要目标: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四个一”工程,提升漾濞知名度,逐步构建**自己的文化品牌。

时限要求:与县庆20周年的相关规划同步进行。

七、关于把**建成有西部地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的意见。

责任单位:上街镇、河西镇。

人:罗明栋、李树银。

主要任务:(1)努力把**纳入大理市的整体规划中,定位在大理市的“卫星城”上。(2)城市建设规划中,要突出生态与民风民俗相融的文化设施建设,使生态和民风民俗成为城市的支撑和城市亮点。(3)有效整合辖区内的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主要目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互交融的、最适宜于人居住的县份之一。

时限要求:意见于2004年5月前出台,并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实施。

八、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责任单位:县旅游局。

人:李光华。

主要任务:(1)努力使石门关为主的风景名胜区纳入“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黄金线上精品项目。(2)提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对石门关、博南古驿道风情一条街等风景区和名胜古迹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经营,推动旅游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做强做大旅游产业,提高档次,增加附加值。(2)规范景区内的餐饮娱乐业。(4)规范收费。

主要目标: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用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推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

时限要求:2004年3月底前报县政府审定后,分阶段实施。

九、关于核桃生态旅游开发的意见。

责任单位:县旅游局、县林业局。

人:李光华、梅绍鹏。

主要任务及目标:依托**核桃这一品牌,进一步规划建设好河西镇光明村鸡茨坪核桃生态园,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使其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核桃生态旅游景区,进一步促进核桃产业发展。

时限要求:2004年3月底前报县政府审定后,分阶段实施。

十、**县宣传文化中心建设规划。

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

人:李华荣。

主要任务:(1)积极与上级宣传部门争取、接洽,做好资金的争取等相关工作;(2)做好相应的建设方案及规划。

主要目标:提高**档次,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

时限要求:2004年3月前完成建设方案及规划。

十一、关于建设核桃文化广场的意见。

责任单位:县城建局。

人:***。

主要任务:规范核桃文化,挖掘核桃文化内涵,打响**核桃这一品牌,核桃建成核桃交易、民风民俗节会等为一体,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

主要目标:建成在全省内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广场。

时限要求:2005年9月前完成。

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精选_

旅游业作为现代先导型的朝阳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强、产业链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良好,旅游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为适应新形势,推动旅游产业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促进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强力推进,全面提升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深入实施“旅游强县”战略,大兴旅游二次创业,把旅游业作为县委、县政府继辽滨水城之后的重点来抓。以景区建设为龙头,以打造“中国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为核心,形成“一带、三区、十景、一城”的旅游格局,做强景区精品、旅游商品、文化产品,实现旅游大发展,市场大繁荣,实力大提升,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县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2、发展目标。

到2012年,要努力实现“三个三”的奋斗目标,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温泉体验为一体的中国旅游目的地。

——实现三个突破:旅游投入突破10亿元;旅游人次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

——实现三个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创建1个5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建设4个四星或五星级酒店,2个三星级宾馆;新增省级旅游特色镇2个、旅游专业村(社区)10个、星级“农家乐”100家;旅游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高标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高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旅游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形成国际国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红滩映日、苇海观鹤、温泉度假、北方水城、金滩拾贝、将帅故里、辽河观光七大品牌。

——实现三大跨越:实现由单一过境游向目的地的游跨越;实现旅游产业由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实现由旅游大县向旅游强县的跨越。

3、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旅游精品。

以景区建设为中心,整合旅游资源,调整产品结构。按照“一带”即:以辽河、大辽河、渤海为主体的河海观光带;“三区”即:西部湿地生态度假旅游功能区、中部综合旅游功能区、东部历史文化及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区;“十景”即:大洼镇(田家、唐家)综合服务旅游景区、新兴(清水)综合农业旅游景区、赵圈河红海滩温泉度假旅游景区、二界沟滨海度假旅游景区、荣兴民族风情旅游景区、辽滨现代工业旅游景区、田庄台民俗商贸旅游景区、西安(平安)乡村度假旅游景区、东风将帅故里旅游景区、新开(新立)城市后花园休闲旅游景区;“一城”即:大洼温泉城的产品结构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突出特色,鼓励投资、重点突破,打造精品、创造名牌的基本思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4、发展旅游服务业,延长旅游产业链。

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要素,旅行社业、旅游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已构成现代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因此,要重视它们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发展壮大旅行社业:景区需要旅行社来宣传和推介,市场需要旅行社拓展和巩固。不断增加旅行社数量,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要加强建设和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切实解决旅游的可进入性;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配套完善餐饮住宿业:完善接待功能,形成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高、中、低档次结构住宿接待体系,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弘扬餐饮文化,开发各具特色的新品、精品,展示大洼美食品牌。

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挖掘和推出一批既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又具有实用性和纪念性的旅游纪念品、工艺美术品、绿色食品和旅游用品,举办旅游商品大赛,不断提高我县名、优、特旅游商品在市场的比重。在红海滩等较成熟的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工作重点。

5、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配套完善、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规划先行、策划并举”。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大洼县旅游发展规划》及相关专业、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要严格景观规划控制,坚决杜绝低水平,近距离的雷同建设,坚决杜绝无序开发和乱搭乱建现象。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6、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构建核心旅游资源开发格局。以打造“中国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第一县”核心品牌为引擎和切入点,大手笔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赵圈河乡湿地生态休闲旅游景区和田庄台镇民俗商贸旅游景区为重点,全力打造“一带三区十景一城”旅游集合开发区域,形成东、西、中旅游主干线。建成几个世界级品牌项目,几个国家级品牌项目,部分地区级精品项目,形成多点支撑、相互依托,“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布局结构。

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的推动作用。大力挖掘大洼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搞好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开发,特别要注重对自然景观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让游客感到大洼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推动旅游发展。

打造独具特色的河海旅游观光带。形成以河海为轴线,以辽河、大辽河风光为主体,开辟赵圈河湿地风光、蛤蜊岗踏浪踩蛤、田庄台古镇民俗文化、荣兴朝鲜族风情、辽滨经济区观光、西安乡村度假为内容的河海观光带。突出环保生态、休闲度假两大旅游主题,开发循环贯通的水路游览线,建设传承地域文脉、包蕴湿地风情的河海旅游观光带。

加快发展西部湿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进一步开发赵圈河湿地风光旅游区,做大做足湿地文章,突出湿地休闲度假旅游特色。健全蛤蜊岗踏浪踩蛤配套服务设施,展示荣兴鲜族风情和民族特色,开发辽滨休闲度假区,打造都市休闲的后花园。

抓紧建设中部综合旅游区。建立健全大洼县城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温泉休闲度假功能,整合田庄台民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民俗历史文化古镇,利用中部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外部交通条件,形成新型休闲娱乐产业群。

深度开发东部历史文化及乡村休闲旅游区。进一步开发张氏墓园、张作霖故居,弘扬“将军故里”文化,做强做大西安乡村休闲旅游区,实施综合开发,保护生态环境,把辽河绿水湾打造成龙头景区,形成以田园水色为背景,以民俗生态为特色的新兴旅游区域。

7、实施市场化运作,发展旅游产业。

要按照“规划出项目,项目引资金,资金促发展”的思路,继续发挥政府在规划编制、资源控制、政策引导、行业管理、宣传促销、安全监管、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实施资源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监督保护权的有效分离和制衡。采取市场运作,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突出企业在景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拓展、旅游经营服务、旅游产品和商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8、加强区域合作,实施旅游联合战略。

抓住奥运效应高峰期,推进旅游一体化,实行全面促销、重点突破,向国内外中、远距离旅游市场扩张。按照区域旅游“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的原则,认真实施大洼周边地区签订的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宣传促销、无障碍旅游措施。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联合,发挥我县在跨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9、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精心策划、包装产品、推出新品,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观鸟月”、“红海滩观赏会”、“激情岁月活动周”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产品交易会。不断更新促销手段,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乡镇、各部门要把宣传旅游作为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争取各种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在大洼举行,主动宣传大洼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市场开拓。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开办旅游专题节目或专栏,宣传大洼旅游,进一步扩大与各地媒体的合作,扩大大洼旅游的对外知名度。各旅游企业也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好自我宣传工作。

10、建立责任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

强化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社会治安、交通安全、设施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紧急救援等项工作。建立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重点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卫生防疫、健康保障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日常安全工作检查。严格大型节庆活动安全审查。重点督查高风险旅游项目、游客运载工具和安全关键部位。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旅游保险服务。

四、保障措施。

1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

把加快发展旅游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成立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全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重大事项。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社会整体联动的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高度负责,分管领导要具体落实,有条件的要充实机构和人员。强化旅游主管部门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市场监管、督促检查、联系指导等管理职能。

12、完善工作机制,形成旅游发展合力。

树立大旅游意识。从领导干部到一般群众,都要牢固树立宣传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支持旅游的观念,切实做到“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事事关系大洼形象”。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共同强化旅游综合管理,形成主动配合、相互支持的整体合力。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把旅游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和议事日程,抓住我县全力发展旅游的契机,争取更多相关的项目挤进国家、省市发展的“盘子”。与旅游发展相关的重点部门,更要做好相关工作,县发改局要把旅游发展和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建、国土、农发、水利、环保、文化、宗教等部门要抓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以资源保护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资源保护;公安、交通、安监、工商、物价、经贸、卫生、质监等部门要加强旅游运输、安全、市场秩序、食品卫生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13、依法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建立旅游、公安、工商、税务、物价、卫生、文化、交通、安监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机制,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全县所有景区(点)门票、车船票及向游客收费的其他项目的票据,必须由县税务部门统一印制,旅游企业不得自行印制门票和各类收费票据,违者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加大景区综合执法力度,建立反应灵敏的旅游投诉受理和协调处理机制,维护正常的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全面推进旅游星级饭店、国家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工作,引导旅游企业贯彻国际标准,促进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力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抓好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14、加大扶持力度,创造旅游发展条件。

(1)积极争取国家、省旅游专项资金和国债资金。县政府每年从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数额旅游专项资金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根据财力状况逐年增加。重点用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交通、环保、卫生、供水、供电、安全保障、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设施建设。各相关乡镇每年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业,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交通、城建、农业、科技、水利、环保、文化等方面的资金,要适当向发挥旅游功能的项目倾斜。

(2)鼓励社会投融资发展旅游。整合社会资源,扩大项目融资规模。经银行评估认可,景区项目特许权、营运权、收费权可作为申请贷款的质押担保。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联营方式依法与开发商合作开发旅游项目,涉及占用农用地的,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15、以人为本,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旅游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要加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经营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设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队伍。要以创一流管理水平为目标,努力建立规范、有序、廉洁、高效的管理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绥垦局办文[]8号)精神,结合我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本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原则,特制定**农场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抢抓机遇,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全面整合文化体育资产和文化旅游资源,探索经营养“文”、招商兴“文”的有效途径,使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运行框架,使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10%以上速度增长,把文化产业培养成为我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化我场经济结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xx年全场文化产业创收达到2万元。

(一)积极搞好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信息搜集和政策研究,通过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对文化产业实施调控,保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优化国有文化资产的配置,推进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的形成,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管理,推进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组织各种文化和艺术培训,规范和完善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用品、艺术品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和管理,建立起公平竞争,信息畅通,内容健康,运行有序的文化市场。

(四)、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

三、具体措施。

(一)统一规划,加强管理。

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我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我场围库经济的发展,开发旅游业;加快广播电视网络业的改革,使其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管理好音像影视业和网吧市场,使其按照规范的文化市场运作。

(二)重点扶持,加大投入。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对大宗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20xx年要维修好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电影放映机和健身器材等设备进行创收,由工会组织实施,使其运行起来,逐步成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投资兴建文化广场,使其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场所。

(三)抓好试点,重点突破。

要像抓种植业结构调整那样抓好文化产业的开发工作,积累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20xx年重点把文化娱乐城充分利用起来,采取委托经营或承包经营的`方式搞好创收,另外要管理好电视网络和音像影视业,鼓励私人组织经营性文艺团体来场演出,丰富职工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使其成为我场文化产业的龙头。

(四)完善机制,培育市场。

文化产业需有一定特长和经营头脑的人来经营,要采取多种渠道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文体专业人才作用,采取集资、融资、入股的方式,扶持他们开发文化产业,要从资金启动,经营场所,经营政策,经营项目上予以扶持,为他们发展文化产业搭建发展平台。

(五)成立协会,带动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农场有关部门要组织协调成立兵乓球协会、篮球协会、体工队、秧歌协会、民间曲艺协会等各种文体协会,带动文体活动的开展,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组织领导。

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农场成立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