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京剧演讲词(实用6篇)

时间:2023-10-11 10:15:20 作者:琉璃 2023年京剧演讲词(实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演讲词篇一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人生故事

梅先生之子、之孙亲自编著内容权威

定制收录梅兰芳回顾舞台艺术生涯

梅先生所演出过的13部剧目概述

关于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

内容简介

梅绍武、梅卫东编著的《梅兰芳与京剧》讲述了梅兰芳的人生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介绍京剧艺术的传播。后面的部分简要地介绍了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常见曲目故事。此书的故事性很强,透过其子、其友等人的视角多角度地呈现梅兰芳一生的发展历程,因此可读性很强。

作者简介

梅绍武(1928-),原名梅葆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次子。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图书馆国际交换组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著名的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和作家。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主要翻译作品有:卡伊?莫尔《一个匈牙利富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普宁》和《微暗的火》、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精选)、阿瑟。米勒《萨拉姆的女巫》等。著有《我的父亲梅兰芳》《西园拾锦dd美英作家论》等:主编过《梅兰芳艺术评论集》《梅兰芳自述》《张謇与梅兰芳》等书。

精彩内容

京剧dd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

京剧是所有中国传统戏曲中形式*典型的代表。作为艺术才子们数百年来创作和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具有自身风格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之所以说它具有综合性,是因为它把多方面的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即中国传统音乐、诗歌唱念、舞蹈、杂技及武术,它们很自然地融汇成京剧这一伟大的戏曲艺术形式。

中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戏曲类型多达百余种,不同地方的传统戏曲在风格上也各有不同,但都以唱为共同特点。所以说,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唱戏或歌剧形式,但与西方歌剧并无半点联系。一般而言,它比后者更为宽泛。

京剧的起源

中国的传统戏曲多达百余种,其语言皆采用当地方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剧目也颇具地方特色,但在戏服、化妆和表演风格方面又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有些戏曲更为高雅,而有些则不那么高雅,甚至有些粗俗罢了。京剧只是这百余种当地戏曲中的一种,它是由约2前北京当地的若干种戏曲类型演化而来的新的戏剧形式,故而得名“京剧”。京剧被认为是一种以唱功、舞蹈和武术等高超技艺见长的很好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代代京剧表演大师的不懈传承与改良,逐渐达到完善。

......

京剧演讲词篇二

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作为观众和喜爱京剧的人,我对京剧脸谱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京剧脸谱的意义和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以下是我对京剧脸谱的心得体会。

首先,京剧脸谱的多样性给人以惊喜和艺术享受。京剧脸谱分为红色、蓝色、白色、黄色等多个类别,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红色代表忠勇、正直的角色,蓝色代表机智、阴险的人物,白色代表正直、纯洁的角色,黄色则代表奸诈、狡诈的人物。这种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颜色上,还体现在脸谱上的图案和装饰上。有的脸谱上绘有花卉、云纹等,展示了角色的身份和气质。这些多样性不仅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也能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绪。

其次,京剧脸谱能够为观众提供情绪的共鸣和心灵的慰藉。京剧脸谱上的颜色和图案可以让观众对角色的情感状态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当红色脸谱出现时,观众会感受到角色的忠诚和正直,让人有一种振奋和激动的情绪;而蓝色和黄色脸谱会给人一种紧张和阴郁的感觉,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矛盾和复杂。京剧脸谱通过色彩和图案的变化,能够表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给观众带来情绪的共鸣和心灵的慰藉。

此外,京剧脸谱还有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装饰性。京剧脸谱上的图案和装饰精致而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脸谱上的花卉、云纹等装饰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角色的形象,更是为了凸显角色的身份和气质。这种精致的图案和装饰,在京剧演出中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的享受和震撼,让观众感受到来自美的力量和震撼。同时,京剧脸谱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时尚元素,不仅受到京剧爱好者的喜爱,也受到了一些时尚界人士的认可和追捧。

最后,京剧脸谱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京剧脸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上图案的设计和颜色的选择,都与角色的身份和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设计和选择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容易辨认出角色,更是为了通过观众对脸谱的颜色和形象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京剧脸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京剧脸谱具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和表演元素,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京剧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元素,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京剧脸谱的多样性、情感共鸣、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都使得京剧脸谱成为了一种独特而魅力的艺术形式。作为观众和喜爱京剧的人,我深深地被京剧脸谱所吸引和打动,对京剧脸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学习和研究京剧脸谱,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京剧演讲词篇三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凭借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作为一个对京剧并不十分了解的人,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关于京剧的书籍,对京剧的历史、表演技巧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书籍的阅读,我对京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收获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京剧的丰富历史底蕴。在阅读中,我了解到京剧起源于明代戏曲,经过清代的发展和演变,最终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主流形式。京剧融合了四大昆曲、蒲派、河北、扬剧等不同戏曲剧种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了解京剧的历史,我认识到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宝贵继承。

其次,我在书籍中领悟到了京剧表演的独特技巧。京剧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凭借着精湛的武术技艺和丰富的舞蹈动作,扮演角色的演员通过歌唱、说唱、演奏、舞蹈、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传递情感和表达剧情。而且,京剧角色的表演风格多种多样,既有诙谐幽默的老生,又有娇媚动人的花旦,还有刚健威武的丑角、正剧等等。通过深入研读,我明白了京剧表演不仅需要艺术才华,还需要丰富的心理刻画和角色理解,才能将角色的特点诠释到位。

再次,我发现京剧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京剧的表演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对美、善、忠、孝等价值观念的追求。在京剧中,道德传统被融入到剧情中,演员通过表演展示了品格修养和道德追求。而且,京剧在演出中也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绘画、音乐等,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获得文化的熏陶和延伸。

最后,我对京剧的研读也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对京剧历史、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的了解,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京剧也让我明白了表演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对于舞台演出有着更深的敬佩和兴趣。此外,在京剧的研读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欣赏艺术,如何从表演形式中找到情感共鸣,从而获得艺术的愉悦和启发。

总而言之,通过这本关于京剧的书籍的阅读,我对京剧的历史、表演技巧和涵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不仅是艺术表演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京剧的学习,我不仅受益良多,还培养了对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亲临京剧演出现场,更好地感受京剧的独特魅力。

京剧演讲词篇四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国粹之一。作为一个平凡的大众,我对京剧的了解仅限于电视和电影中的片段,对其艺术内涵和表演技巧知之甚少。但通过读书,尤其是《京剧入门》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京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受到了京剧艺术的熏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我从读书中了解到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京剧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使其具备了丰富的艺术内涵。京剧的音乐以其独特的琴曲和唱腔而闻名,通过音乐的表达,使观众可以更深入地领略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同时,京剧中的舞蹈以其优美的动作和精准的节奏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京剧的戏剧元素则通过舞台布景、化妆和服装的选用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现得更加生动真实。这些综合的艺术形式使京剧成为一门别样的艺术,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其次,通过读书,我逐渐了解到京剧是一门精益求精的艺术。京剧表演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技巧和表演方法,需要他们从内心深处理解戏曲的内涵和人物角色的情感,从而用自己的表演来展现。在京剧中,演员的动作、唱腔、音调和面部表情等都是需要精心训练的,而这些都是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反复的演练才能够达到高超的境界。京剧演员一生致力于对戏曲的理解和表演技巧的掌握,他们将艺术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目标。这种精神和态度令我敬佩,同时也启发了我对待工作和学习的态度。

此外,通过读书,我对京剧的历史和传承有了更深的了解。京剧源于明代,经过多代艺术家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京剧在清朝时期逐渐成为宫廷文化的一部分,后来转变为民间艺术,并广受欢迎。尤其在20世纪初,京剧成为一种具有革命色彩的艺术形式,不仅传唱着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传递着思想和情感。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京剧的历史和传承,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后,通过读书,我对京剧有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京剧以其庄重大气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美学观念,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尽管我只是通过书本的文字来感受京剧的美,但书中对于京剧的描述和分析,以及配有图片的示范,使我想象力大大丰富,仿佛能够亲眼目睹京剧的精彩演出。京剧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给我带来了审美上的愉悦和震撼。通过读书,我懂得了如何欣赏京剧的美,并从中汲取艺术的灵感和人生的力量。

总之,通过阅读《京剧入门》,我对京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京剧丰富的艺术内涵、精益求精的表演技巧、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以及美的审美体验,都让我对京剧这门艺术形式充满了兴趣和敬畏之情。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读书,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京剧读书心得让我领略到了京剧的魅力,也对我个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剧演讲词篇五

进入20世纪,歌舞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不断进行创新,吸收先进文化要素,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比如,把历史剧、音乐剧和西洋的作曲技术融合在一起,还吸收了中国京剧艺术来进行创作。京剧是形成于北京的戏曲,也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享誉江南的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乾隆帝八旬万寿祝寿。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著名的还有四喜、春台、和春,与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乾隆末年,一批汉剧演员也陆续进京。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两剧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合,又吸取昆曲、京腔之所长,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京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得以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京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如今,京剧也已作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活跃于国际舞台上。

同样都是本国文化精髓,歌舞伎和京剧在艺术上的地位是相同的,可是在艺术表现上确实有着不同的文化感觉。以下试从音乐性、角色设置及舞台构造上进行二者之间的比较,以窥端倪。

(一)音乐性的区别

京剧的音乐性则是通过打击乐来表现,通过节拍来控制整个戏台的节奏,达到演出的舞台效果。歌舞伎原本起源于念佛舞蹈,这也使得歌舞伎必然拥有与音乐融于一体的特质。特别是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期,受人形净琉璃的影响而形成的“丸本物”作品中,“义太夫节”音乐伴唱是表现剧中情节和人物心理行动的重要手段。另外,由于歌舞伎的台词一部分是采用“七五”字的诗体,这种跟京剧念白类似的台词往往需要音乐的伴奏。1558—1570年这段时间成为日本戏剧史上的变革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将“三味线”日本本土化。之后“三味线”在歌舞伎表演中逐渐成为最重要的伴奏音乐。京剧属于板腔体,主要有二黄、西皮两个唱腔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在京剧“唱、念、做、打”的四大基本功中唱功排第一,各大名家、名派也是以其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各自流派的。而“念”本身也是一种吟唱,“做”和“打”的节奏与音乐节奏之间更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人物动作的节奏始终要和音乐的节拍一致,形成一种呼应的节奏感。而且京剧的打击乐在刻画人物的内心、渲染场景气氛和演员的上下场以至幕布的升降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京剧舞台上,人物的行动甚至是思想活动,都要通过舞蹈化的动作、节奏感的演唱和念白来表现,并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

(二)角色设置

歌舞伎的角色设置种类繁多,从性别上来说有男女之分;从年龄上来说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即老人和小孩两种分类;从角色性质上来说有善者和非善者之分。京剧在角色设置方面有其独特的语言称谓。它把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行当,一般说来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歌舞伎的角色分类现在大都以角色性质来简化分类。从总体上来说,歌舞伎总共有四大类,分别是“主角”、“旦角”、“丑角”和“配角”。“主角”是指善良的男性,包括和事师、实事师、和实师等。和事师一般指柔和善良的英俊的人,实事师是指具有判断力、能调解事情、且能忍辱负重的人,和实师则是指和事和实事的折中者;“旦角”是歌舞伎中女性角色的总称,一流旦角指的.是旦角中的首领;“丑角”是饰演夸张、搞笑角色的演员;“配角”则是和主角相对的角色。而在京剧中,“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角色,其中又可细划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老生,是指中老年男子的角色,在剧中代表刚毅正直的形象。小生,在京剧中则指青年男子的角色。武生是指扮演年轻男性武将,他们往往要用形式上的武打技艺展示剧中人物的高强武艺。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分为许多行当。如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的被称为“正旦”,因常穿青色的长衫所以在京剧中也被称为“青衣”。扮演活拨开朗或泼辣风骚的妇女的角色被称为“花旦”。此外还有“花衫”、“贴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小旦”等角色。在京剧中,“净”角是舞台上颇具风格的人物造型,脸谱也最为丰富。因其脸谱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来勾画,所以“净”角又俗称为“大花脸”。“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化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丑角的表演风格和净角完全不同,他的出场往往会引起听众的笑声。“丑”也分为“文丑”和“武丑”。“文丑”经常扮演花花公子、更夫、酒保、狱卒等。“武丑”则扮演一些机警风趣或颇具武艺的人物,象侠盗小偷、绿林好汉等。不管“文丑”或“武丑”,在剧中都是滑稽、幽默的喜剧人物,并不完全都是反派角色。

(三)舞台构造

歌舞伎的舞台是由能剧舞台演化而来。最初的舞台是长宽均为六英尺的正方形,舞台后面是乐屋。“花道”是歌舞伎舞台构造的一大特色,产生于1652年前后。起初是为有钱的观众向喜欢的演员赠送礼物时提供的通道,连接着舞台和观众席后方的休息室,后来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构造。“花道”分为“本花道”和“假花道”,“假花道”是根据剧情需要来设置的。花道的出现使歌舞伎的表演发生了重大变化,演员出场和退场的情节也可通过花道来实现。从舞台表演上来看,花道可以被视为道路、水岸、走廊甚至是另一个舞台。《妹背山妇女庭训》中有一场就是将观众席看作是河流,两边的花道视作河岸。还有在《十六夜清心》中,一开始花道上的演员和舞台上的演员各自说着彼此毫无关联的台词,以示二人距离很远。随着两位演员距离的靠近,台词也逐渐能够对接上了。这就是一个巧妙地利用花道的例子。

除此之外,并木正三在1758年发明了旋转舞台,还专门设置了让忍者、精灵、神仙鬼怪出场和退场的小型升降台,这些都成为歌舞伎舞台的特色。京剧舞台旧时多是方形的舞台,也叫戏台。戏台上的方位有很多专门的称谓,例如“上场门、下场门、九龙口、内场、外场、小边、大边”等。旧式方形舞台,出场、下场处各有一个门,右边为上场门,一般为上场用,在门上写有“出将”二字;左边为下场门,为下场用,在门上写有“入相”二字。后来出于习惯,新式舞台的右侧幕口也被称为上场门,左侧幕口被称为下场门。“九龙口”实际上是靠近舞台右后方的一个中心点,京剧演员出场后总要到这个位置停一下,做个总体的亮相。与“九龙口”相对的是“白虎口”。“白虎口”靠近舞台左后方,与“九龙口”相对称。演员在下场前到这个位子顿一下,变换一个动作再下场。“内场”、“外场”则指的是舞台上桌子前后方的区域。桌子的前面称为“外场”,里面称为“内场”。另外,有关“大边”、“小边”的划分,也有别于外国舞台。外国戏剧舞台有分为六个区的,也有划分为九个区的。而京剧戏曲舞台是以台中心线为界,分为左右两个区。右边靠近右侧幕区域称为“小边”,左边靠近左侧幕区域称为“大边”。但在实际舞台运用中的区域已扩大,常出现直接把左边称为“大边”,右边称为“小边”的情况。这种划分也是根据中国人以左为大的习惯而来的。这种舞台区域的划分也直接关系到舞台美术设计和舞台调度。例如舞台上站立、入座的位置,都必须依据辈分、地位或主客等关系来确定。

歌舞伎和京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代表了两国戏剧的最高境界,作为各自的国粹,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都比较集中的体现了各自国家的风格和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本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了解中日戏剧的差异,也是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这对增强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京剧演讲词篇六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西北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了解国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另外,幼儿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同时还需兼顾领域与学科性的知识、技能,于是设计京剧脸谱成了我们的一个教学点,从中不仅让孩子对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也能对“对称”、“夸张”等的美术表现方式有所了解与尝试。

一、活动目标:

艺术领域目标为: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1.学习用线条纹样、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张的表现京剧脸谱特征。

2.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大胆创作,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两张、京剧片段。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其次,每组一份的画好一半京剧纹样的脸谱和已经完全勾勒好的京剧脸谱目的是给那些在创作时遇到困难或者不会画的幼儿提供一个参考对象。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幼儿欣赏京剧选段。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京剧,我们一起仔细听听这段京歌中唱了什么。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京剧演员脸上都涂着鲜艳漂亮的油彩。

(由京剧片段导入活动,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脸谱。)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1.幼儿观察脸谱,感受脸谱中色彩、纹样的夸张性和对称性。

师:我这儿有许多脸谱,你喜欢哪一个?喜欢它的哪里?

(1)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颜色。”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小结:脸谱上的颜色看上去都比较夸张,有的很鲜艳,有的色彩的对比很强烈。

(2)当幼儿说到“我喜欢它的花纹。”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教师小结:这些脸谱的纹样很好看,有的装饰在了下巴上,有的装饰在了额头上,还有的让脸谱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得很夸张了。

(3)教师提问:这么多的脸谱,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若幼儿说不出对称,教师可把一张脸谱沿中间线剪开然后慢慢的合起来,让幼儿感知脸谱的图案颜色都是对称的。)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而且脸谱还是左右对称的。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1.幼儿观察教师演示操作方法。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教师出示人脸底板,然后将黑白局部脸谱贴磁逐个已对称的方法贴在人脸底板上形成完整的已勾勒好地黑白脸谱,最后将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脸谱盖上,让幼儿完整了解脸谱制作的方法。)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如果想不出纹样的话,可以选择老师准备的纹样,也可以就画上面的脸谱一样的纹样,都可以。(教师出示供幼儿欣赏、选用的纹样图案)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画脸谱,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

(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若有的幼儿实在不会画,就给他提供第二层次或者第三层次的操作纸。)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原本的了解京剧文化可放在区域游戏中开展,教师可设置让幼儿观看京剧片段、模仿京剧演员、欣赏京剧图片等,让幼儿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赏,感受其中的美。

2.幼儿结合经验进行点评。

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脸谱。

(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图案和对称性等方面进行讲评。)

(五)活动延伸。

师幼戴着京剧脸谱一起共乐。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